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杨树之歌》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杨树之歌》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四册第四单元以“植树”为主题中的一首诗歌,这首小诗以优美的语言文字形象地描述了杨树歌唱时的欢乐,赞美了杨树及像杨树一样虽然普通但默默地为人类奉献关爱和欢乐的品质。诗歌意境美,韵律强,琅琅上口。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理解诗歌内容难度不大。可如何通过优美而富有情趣的文字把诗歌中所蕴涵的情感点化出来,真正打动学生的心弦,使“爱绿护绿”的思想随同文字渗入其内心深处,自然就成了本节课要攻破的教学重难点。
根据学生的实际,结合教材自身特点,我摒弃逐句逐段讲解的作法,而是注重从整体入手,注重以读为本,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成天”、“欢快”、“响亮”、“悠闲”等重点词来品析、体会诗歌内容;我根据低年级学生善于想象的特点,让学生借助插图,通过角色置换“如果你是大叶杨,你会对人们说些什么?”,给予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的空间,感受杨树带给人们的欢乐和关爱。我还在教学内容的开放上作了大胆的尝试,即将学生的学习知识由课本延伸到课本外。课文虽写杨树,但不拘泥于只谈杨树,我让学生联系实际,谈谈身边像杨树那样为人们提供方便、带来快乐的树。
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运用综合识字的方法认读本课的4个生字,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
2.引导学生把诗歌读正确、流利,并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3.正确书写本课部分生字。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同学们,你们认识哪些树,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
2、(出示杨树图)你们知道图上画的是什么树吗?
3、师简介杨树:这种树的名字叫大叶杨,它是杨树的一种。大叶杨树叶茂盛,为人们遮风挡雨,特别在夏天,是人们乘凉、游戏的好地方。(板:大叶杨)
4.导入:你们听过大叶杨唱歌吗?你们想知道它在唱什么吗?就让大叶杨自己来告诉我们吧!
二、正确认读生字词,读准、读通诗歌
1.(课件播放朗读录音):请大家打开书21页,认真听录音。
2.请大家自己读读诗歌,边读边把生字词找出来,多读几遍。
3.同学们,你们都找出了哪些生字词呢?
(课件出示生字词)自由拼读——提醒难音,指名带读——齐读。
4.(课件出示生字)
我们来开火车,看谁认读得又快又准。
5.大家能正确认读生字词了,相信能把诗歌读得更准、更通顺。
同桌互相读一读、评一评。
6.分大组比赛读诗歌。
三、指导书写部分生字
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通过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结合画面和创编歌词来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意境,从而感情朗读,并背诵下来。
2.联系实际拓展延伸,赞美所有默默地为人类奉献关爱和欢乐的树。
3.指导书写剩下的生字。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生字词。
2.检查诗歌朗读情况。
二、细读感悟,感情朗读
1.感知诗歌内容。
(1)同学们自己读读这首诗歌,想想诗歌在告诉我们什么呢?
(2)班级交流。
2.学习第一节。
(1)你们从哪里看出大叶杨喜欢唱歌呢?
(2)(出示第一节)怎么说大叶杨“成天”喜欢唱歌?(演示重点词“成天”)
(3)生答后,师边讲述边引读:大叶杨刮风时唱得——欢快,下雨时唱得——响亮,就是没有风雨时它也——悄悄地唱。(演示“欢快、响亮、悄悄”)
(4)大叶杨就是这样唱个不停,多么活泼可爱,多么快乐呀!谁来读一读这一节诗歌?
(5)我们也来当这快乐的大叶杨,一起读一读。
3.学习第二、三节。
(1)同学们,学了第一节,我们知道了大叶杨成天喜欢唱歌,
(出示二三节诗歌)请大家自己读读二、三小节,看看从这两节诗歌中你们还知道了什么?
(2)班级交流:大叶杨唱给谁听?
(3)学习第二节。
①(出示书中插图及第二节文字)大叶杨在快乐地唱歌时,小宝宝、老爷爷、老奶奶他们在树下干什么呢?
②(结合看图)描述图意:在大叶杨下,学步的小宝宝和蝴蝶捉迷藏,老爷爷专心地下着棋,白发的老奶奶聊着家常,看了这个画面,你觉得人们生活得怎么样?(快乐、幸福、自由自在------)
③课文的哪个词写出了人们生活得快乐、自由自在?(演示“悠闲”)师:是呀,人们生活得很悠闲。
④师引读:看着人们在树下悠闲地生活着,大叶杨快乐地唱起了歌,
唱给------------,唱给----------唱给-----------
(4)学习第三节。
(出示图及第三节文字)大叶杨不仅唱歌给小宝宝、老爷爷、老奶奶听,他们还唱给行人、太阳听,为什么呢?
(5)(出示二、三节诗歌)指导朗读:同学们,大叶杨把歌送给树下的人们,还用歌声唱出了对太阳的感谢,多懂事可爱。喜欢大叶杨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诗歌。
4.创编歌词。
(1)(出示两幅图)同学们仔细看,在杨树下的草地上,有个刚学会走路的小宝宝,瞧,他摇摇晃晃的,在追着蝴蝶呢!如果你就是大叶杨,你会对小宝宝说些什么?
(2)你还会对老爷爷、老奶奶、行人、太阳说什么?除了他们外,你还会对谁说,又会说些什么?自己先想一想,再在小组里交流一下。(想象拓展)
(3)班级交流。(鼓励大家回家写下来。)
5.朗读全文。
(1)大叶杨为人们创造了悠闲舒适的生活环境,还把这么动听的歌儿献给人们,给人们带来欢乐。想想:人们会怎样感谢大叶杨呢?
(2)男女生赛读。
(3)试着背诵下来。
三、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1.同学们,通过今天的的学习,我们知道杨树为人们创造了舒适的生活环境,给人们带来方便、欢乐。大家想想,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树也像杨树这样-----给我们带来快乐?
(生自由发言)你能具体说说它怎样给我们带来快乐?
2.师小结:是呀,我们应该感谢树,它给我们带来了方便、乐趣,它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
四、指导书写剩下的生字
拓展阅读
1、小学六年级下语文《语文园地 四》优质课教学设计
1.梳理学过的课文,体会好的开头和结尾对文章的好处。
2.回忆学过的古诗,感受诗人运用托物言志的表达效果。
3.回忆已学课文,体会外貌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及文章表达效果的作用。
4.背诵并默写“日积月累”中的名言警句,体会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难点
1.梳理学过的课文,体会好的开头和结尾对文章的好处。
2.回忆学过的古诗,感受诗人运用托物言志的表达效果。
1.交流平台
仔细品读本单元的课文,感受开头、结尾描写的好处;学习作者前后照应的写作手法。
2.词句段运用
积累相关诗句,体会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品读相关语句,体会外貌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及文章表达效果的作用。
3.日积月累
通过多种朗读形式,理解并积累寓意深刻、
含有人生哲理的名言警句。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梳理学过的课文,体会好的开头和结尾对文章的好处,学习作者前后照应的写作手法。
2.回忆已学过的课文,体会外貌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及文章表达效果的作用。
一、
细读语句,品一品
1.回顾前面所学课文的开头与结尾,你有什么发现?
2.学生自由交流。
(1)预设一:关注首尾呼应。
课件出示:
文章的开头:
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那是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
——《十六年前的回忆》
①自由朗读,说说你的发现。课件出示相关语段:
课件出示:
文章的结尾:
我又哭了,从地上捡起那张报纸,咬紧牙,又勉强看了一遍。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日。”母亲微微点了一下头。
——《十六年前的回忆》
②联系前文的开头,说说这样结尾有什么好处。
③首尾呼应(前后照应),更突出“我”和母亲对父亲的怀念,牢记父亲的被难日,使文章结构篇幅紧凑。
(2)预设二:关注设问式开头。
课件出示:
文章的开头: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是没有舞台的呢?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呢?
——《藏戏》
①指名学生朗读。
②这样的开头又有什么好处呢?(学生回答,教师相机点拨)
③交流体验妙处:这个开头表达方式新颖独特,用反问、排比的形式先声夺人,强调藏戏戴着面具演出等方面的突出特点,同时,也为下文的着力描述面具的颜色、形状及作用埋下伏笔。
(3)预设三:关注开门见山式开头。
课件出示:
文章的开头: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草原》
①读一读。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②学生交流,教师相机补充:开头直抒胸臆,开门见山,只用一个简洁的短句“这次,我看到了草原”,即抒发了老舍先生为终于能看到美丽的草原而感到自豪。通过景物描写,融情于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草原一碧千里、明朗宽广的特点,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4)预设四:以景烘情式结尾。
课件出示:
文章的结尾:
男孩儿蹲在那个又大又重的洗衣盆旁,依偎在母亲怀里,闭上眼睛不再看太阳,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
——《那个星期天》
①读一读,说说这个结尾的特点。
②交流这种结尾的好处:借助景物描写,烘托人物心情,如描写光线的消逝其实就是表达男孩的期盼彻底破灭。
(5)预设五:侧面描写式结尾。
课件出示:
文章的结尾:
晚饭桌边,靠着妈妈斜立着的八儿,肚子已成了一面小鼓了。在他身边桌上那两支筷子,很浪漫地摆成一个十字。桌上那大青花碗中的半碗陈腊肉,八儿的爹同妈也都奈何它不来了。
——《腊八粥》
①同桌交流这段结尾的特点。
②学生交流:通过侧面描写,如“肚子已成了一面小鼓了”来体现八儿对腊八粥的喜爱,也给我们传递了一份如腊八粥一般甜蜜的浓浓亲情。
3.交流所学,探寻规律。
一个好的开头,可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一个好的结尾,可以增强文章的*力,令人回味无穷。那么除了上面列举的这些,你还发现了哪些很好的开头或结尾呢?
4.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汇报。
2、小学五年级下语文《语文园地 七》优质课教学设计
1.体会景物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并试着写一写。
2.读例句,初步体会烘托、渲染的表达特点。
3.朗读并背诵《乡村四月》。
[教学重难点]
体会景物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并试着写一写。
第一课时
一、学习“交流平台”
(一)教师导入,明确学习内容及目标
1.导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和“词句段运用”部分的“仿写”,请同学们看看在学习目标中哪些词语出现的频率较高。
(静态美、动态美)
2.启发学生思考:从学习目标中,可以看出我们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是什么?
预设:体会景物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并试着写一写。
(二)学习“交流平台”
1.请同学们在本单元的课文中各找出几句有关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语句。
2.小组交流阅读体会,再全班汇报。
(1)动态美:在《牧场之国》中,如“到了傍晚,才看见有人驾着小船过来,坐上小板凳,给严肃沉默的奶牛挤奶”,人们的活动融入祥和、静寂的景象中。
(2)静态美:《威尼斯的小艇》中的“水面上渐渐沉寂,只见月亮的影子在水中摇晃。高大的石头建筑耸立在河边,古老的桥梁横在水上,大大小小的船都停泊在码头上。”写出了威尼斯的静态美。
虽然不是直接写人,但能从中感受到人们的活动:如,“有的牛背上盖着防潮的毛毡”“装满奶桶的船只在舒缓平稳地行驶”“满载着一罐一罐牛奶的汽车、火车,不停地开往城市”。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本单元课文中有关静态描写、动态描写的语句,并积累自己喜欢的句子。
4.追问“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预设:阅读中,体会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能使我们更好地感受景物独特的魅力。
二、词句段运用
(一)学习第1小题
1.(课件出示相关语句)指导学生读例句。
2.体会句子的表达方法。
句子一:这句话运用了动态描写,写出小艇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句子二:这句话运用了静态描写,写出了车船过后,荷兰静谧、安详的情景。
3.指导学生仿写句子。
(1)同桌之间互相讨论,课本三个情景中选择一个情景仿照例句说一说。
(2)指名学生分享成果。
(3)课件出示范例:放学后的校园
叮铃铃……教室的音箱中放出欢快的音乐,同学们随之手舞足蹈起来,老师见状,也不好拖堂,匆匆布置下作业便离开了教室。只见同学们飞快地收拾书包,拉链声,欢笑声,说话声,不绝于耳。灯一盏盏地灭了,门一扇扇地关了,嘈杂的校园顿时安静了,在暮色中沉静下来。3.仿照下列例句,写一个动态描写的句子。
半夜,戏院散场了,一大群人拥出来,走上了各自雇定的小艇。簇拥在一起的小艇一会儿就散开了,消失在弯曲的河道中,远处传来一片哗笑和告别的声音。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2小题
1.(课件出示相关语句)指导学生读例句,注意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说说下面的语句分别描写了怎样的情景,体会表达的特点。
2.同桌之间互相交流,指名分享答案。
3.师生共同明确。(烘托、渲染)
句子一:选自《金字塔》片段。作者不厌其烦的,反复地渲染、烘托金色,用这样文学化的表达方式塑造一幅瑰丽、宏阔的画卷。
句子二:节选自季羡林的《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他在写泰姬陵的时候也反复用白色去渲染泰姬陵的美。
句子三:选自朱自清的《绿》。中途再写西湖的时候反复用绿字,所以我们会感受到作家的独特的文学化的表达手法。
4.请你用烘托、渲染的手法写一处景物。
例:周日,我要去拜访一位许久未见的老朋友。快到达目的地的时候,远远望见一扇浅蓝色的门,很快就知道这就是朋友的家了。叩响了门,穿着蓝色套装的朋友出现在眼前,走进去,看见了湛蓝色为主的壁画;书柜也是偏蓝色的;我坐在蓝白条纹的沙发上,捧着蓝色的茶杯,眼前的这些倒也搭配得很令人舒服。
二、日积月累
(一)课件出示《乡村四月》及相关图片,引导学生理解难懂的词语。
1.出示图片,引导学生借助图片了解乡村的美、四月的美。
2.引导学生提出这首诗中不理解的词语,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1)山原:山地和原野。
(2)白满川:指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光。川:平地。
(3)子规:鸟名,杜鹃鸟。
(4)才了(liǎo):刚刚结束。
(二)让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三)引导学生把握词的大意,边读边想象,体会作者的情感。小组交流。
1.引导学生思考:读了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2.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远远望去,一片葱茏。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交相辉映,满目亮白。杜鹃声声啼叫,天空中烟雨蒙蒙,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四月到了,农民都开始忙起了农活,村里没有一个人闲着,他们刚刚结束了种桑养蚕的事又马上要开始插秧了。
3.全班交流: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的什么情感?
预设: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也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4.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再次朗读《乡村四月》。
5.全班在理解的基础上练习背诵。
本次语文园地中交流平台与词句段运用第1题所涉及的内容,都是针对本单元语文要素的总结与拓展运用,学生总体掌握较好。语句段运用第2题中所涉及的烘托、渲染的表现手法,学生对于季羡林的《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和朱自清的《绿》比较陌生,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在今后的教学中,学生较为陌生的课文或语段应加强课前预习的指导。
3、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小河与青草》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小河与青草》,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小河与青草也赶到了我们教室。(教师出示手偶,一手扮小河,一手扮青草)
师:(演小河)大家好,我是小河,认识大家非常高兴。(演青草,唱)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小河、小草齐)听说同学们学习了我们的故事,知道我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吗?课文能读流利吗?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
【点评:以手偶表演激发阅读情趣。在 杨 老师的课堂里,小河、青草也成了可爱的小精灵。让两个手偶跟小朋友直接对话,一下子就把儿童带入了神奇的童话世界。】
(生读课文,师彩色粉笔画简笔画)
师:(指简笔画)这篇课文写得多美,在一条弯弯的小河边,长满了青青的小草,听,它们在说悄悄话呢。想知道它们说了什么吗?请同学们读一读 3~5 节就知道了。
(生自读课文)
【点评:以简笔画激发阅读情趣。色彩鲜明的简笔画,能激发儿童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
师:你听到了吗?听懂了吗?能读得让每一位小朋友都听懂吗?请小朋友四人为一组,读给同组的小朋友听听。
(分组读课文)
师:小草说了什么?谁来读读第二节?
生:你的水真清啊!一眼能看到底。
师:瞧,这水多清!水清是什么样子?
生:一眼能看到底。
生:能看到河底的小鱼。
师:真清呀!谁能读出这种感受?
(指名读)
师:你听懂了吗?
生:我听懂了,小草在夸小河呢!
师:有人夸过你吗?怎么夸的?
生:没有。
师:老师夸奖你,你真谦虚!能学小草夸夸小河吗?(生读这句话)
【点评:联系儿童的生活经验激发阅读情趣。唤起儿童相似的生活经验,不仅能帮助他们理解课文内容,而且会感到课文中的故事更亲切,更有趣。】
师:小河听你这么一说多高兴,它会怎么说?
生:(读第 3 节)这要感谢你呀!是你把河岸的泥土紧紧抱住,要不,我早就变成浑浊的泥水了。
师:抱得再紧点。(生再读那句话)
师:知道浑浊是什么意思吗?见过浑浊的河水吗?
生:见过,黄*。
生:有点黑,可脏了。
师:老师这儿有一瓶清水,一些泥土,谁能把水变浑浊?(生把泥土倒*里)瞧,泥土落*里,水变得很浑浊。
【点评:以演示激发阅读情趣。儿童不理解的词,老师通常是讲解一下,但远不如当堂演示来得直观、生动、有趣。】
师:小河有了小草才这么清,它该怎么感谢小草呢?谁能读出感谢的语气?
(指名读)
师:小草夸过小河,小河又该夸小草了,它是怎么夸的?
生:(读第 3 节)你长得碧绿碧绿的,真让人喜爱!
师:喜爱后面的标点你认识吗?
生:这是感叹号。(师板书!)
师:这个感叹号太瘦了,谁能把喜爱的语气读出来,我就把它画得胖一点。
(指名再读这句话,读出了喜爱的语气,老师夸奖后,把感叹号描胖了一些)
【点评:描胖感叹号激发阅读情趣。教学是艺术,教学是创造性的劳动。 杨 老师用描胖感叹号的办法启发儿童读出喜爱的语气,既具体形象,又生动有趣,真是于细微处见匠心。】
师:小河这么夸小草,小草心里还不跟吃了蜜一样甜,它怎么说?
生:(读第 4 节)这也要感谢你呀,是你给了我充足的水分,要不,我早就干枯了。
师:干枯是什么意思?见过干枯的小草吗?
生:见过,*。
生:低着头,没劲了。
师:(出示一棵青草,一棵枯草)这两棵草哪棵是干枯的?
生:(指枯草)那棵是干枯的。
师:谁愿意表演小草?愿意的站起来。
(师说生表演,说到水分充足学生就使劲仰头伸手,说到干枯,学生就耷拉着脑袋,有的还一下子坐到凳子上)
【点评:以表演激发阅读情趣。爱玩好动是儿童的.天性,以演助读尤其适用于低年级儿童。】
师:同学们,小河和小草说的悄悄话多有意思。你们现在就是小河、小草,能学学它们的悄悄话吗?平时说话可不能拿书,咱们能不能不拿书说说小草、小河的话?
(学生自由练习)
师:老师起头,谁会谁就自己站起来说,加上动作会更好,不太会也可以看看书。
(师起头,生背)
师:同学们又说又演这么起劲,老师也想参加,给老师一个机会好吗?老师还请了两位特邀嘉宾一起表演。(老师用手偶边背边演前半篇课文)
生:老师,我也想演。
师:赶快练一练吧。
师:谁愿意上台来演?(请两位小朋友上台表演)其他小朋友想演小草演小草,想演小河演小河。(学生边背边表演)同学们背得熟,演得好,真是太棒了!呦,老师也像小河、小草一样学会夸人了!
生:这要感谢您呀!
生:要感 谢 老师教我们呀,要不,我们也不会背不会演呀!
师:会背会演还要会写呢。(出示生字)看看这些生字,你怎样记住它们?
(生自记生字)
师:同学们上节课字写得非常漂亮,剩下的字一定能写得更漂亮。(师领做写字操)上节*教你们的写字姿势还记得吗?我们再来做一做。头正、肩平、身直、臂开、足安,现在开始写字。
(放音乐,学生写字,教师**)
师:小河和青草这一对好朋友,你帮助我,我帮助你,小河流得更欢了,小草也长得更绿了。其实在自然和生活中,有许多相互关联的事物,比如蜜蜂和花儿,蜜蜂为花儿授粉,花儿为蜜蜂提供花蜜。比如铅笔与橡皮请同学们找一找,根据自己找的编个小故事,讲给你的好朋友听。
【点评:以编故事激发阅读情趣。 杨 老师要求儿童将课文内容迁移到大自然和生活中去,有助于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的潜能。】
4、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练习5教案设计
1. 按笔顺些好汉字。
2. 学用字词句,给独体字加偏旁,再组成词。
3. 照样子,练写上下结构的字。
4. 背熟四条成语和诗歌《蜡梅花》
5. 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和妈妈去买菜,并把买菜的过程简单地写出来。
6. 口语交际:我长大了做什么。
教学重、难点:
1. 学用字词句,给独体字加偏旁,再组成词。
2. 说话写话训练是教学难点。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复习本单元生字的笔顺
1.学生对照课本,用小手画出生字的笔顺。
2.说说有哪几个字的笔顺容易出错,你想提醒大家什么?
3.小组互查:按正确笔顺描红。
二、学用字词句
1.读题,明确题意。
2. 指导。
⑴出示自制卡片:“氵、虫、穴、纟”和“工”
⑵学生分小组合作拼一拼,组成新字,认读。
⑶指名说你是怎么拼的?相机出示:“江、虹、空、红”给他们找朋友好吗?(大江,红花,天空,长虹……)
过渡:这几个字呀走到一起,编成了一首儿歌,想读吗?
出示:大江变得更宽,
红花显得更红,
是谁挥动彩笔,
在天空画了一道彩虹?
①学生自由读。
②边读边在头脑中想象出一幅画。
③能把你想象的画下来吗?
④交流,展示学生作品。
三、教学读读背背
1. 谈话,弄清题意。
⑴学生自由读,要求根据拼音读准字音。
⑵指名读,相机正音。提醒学生“丰”是后鼻音。
⑶出示插图
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可以用成语中的那个词来形容?你能用上它来说一句话吗?
告诉学生,这样的天气往往预示着来年是个丰收年,就是“雪兆丰年”。
⑷练读,熟记。
3. 学习《蜡梅花》
⑴让学生借助拼音自读。
⑵指名试读,给予评议。
⑶指导学生观察图画,说说你看到了什么?诗中是怎么说的?(蜡梅花,脸儿黄,身上不穿绿衣裳。)
⑷你喜欢蜡梅吗?为什么?你想对他说什么?
⑸背诵这首诗。
四、教学做做写写。
1. 读一读
⑴导入:同学们,你一定和妈妈逛过菜市场吧!瞧,老师把我们的蔬菜朋友请来了!和蔬菜宝宝打个招呼吧!轻轻地喊喊它们的名字吧!(PPT出示图片)
⑵蔬菜宝宝邀请大家读读“词语聚宝盆”,快和你的同桌读读看!(PPT出示:)
请和老师一起读一读!
词语聚宝盆
蒜黄 豆芽 冬瓜 扁豆 佛手 辣椒 姜 茄子
韭菜 苦瓜 芹菜 南瓜 西红柿 倭瓜 藕 丝瓜 茭白 吊瓜 扁豆 洋葱 包菜 大蒜 大葱 花菜
香菇 芋头 土豆 豆角 竹笋 黄瓜 胡萝卜
2. 说一说
⑴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说说你跟妈妈到菜市场看到些什么
菜?妈妈买了什么菜?别忘了刚才的蔬菜宝宝噢!还可以试试下面的句式:(PPT出示:)
我跟妈妈去菜市场买菜,菜市场的蔬菜可多啦!有 、 、 、 、 、 ……
我和妈妈买了 、&nbs
p; 、 ……
⑵分组汇报:谁愿意告诉大家你买了哪些蔬菜,和大家一起分享你的快乐!
⑶孩子们,你们能说完整话,老师真为大家高兴!如果你们在介绍蔬菜的时候把话说得再具体些就更棒了!怎样把话说具体呢?你可以这样试试:
(PPT出示:)
说清蔬菜的`颜色、样子:
我和妈妈去菜市场买菜,菜市场的蔬菜可多啦!有的、的、还有的……
⑷同学们,你和妈妈在菜市场是怎样买菜的?先想一想,再和你的小伙伴交流交流吧!
3. 写一写
⑴孩子们说得怎么样,能动手写写吗?词语聚宝盆里的宝贝
可是你们的好朋友噢!
⑵习作赏评:我们来评一评,大家写得怎样?先在小组里评一评,再自信地读给大家听!
4. 总结
小朋友,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送你一首儿歌,我们一起读读它,夸夸可爱的蔬菜娃娃,好吗?(PPT出示:)
蔬菜娃娃真漂亮, 好看好吃营养多,
常吃蔬菜身体好,小朋友们都爱它。
五、布置作业
完成同步导学1—5题。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写好铅笔字
1.明确题目要求。
2. 复习写字要求。
⑴指名说说正确的坐姿和握笔姿势。
⑵全班同学一起拿笔做写字的样子,师检查并纠正。
⑶你知道描红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吗?
(提醒学生:一笔描成,笔笔到位。注意描红时,不能出现“双眼皮”现象,笔画不能来回重复。)
3. 指导书写。
⑴出示卡片:苍 翠 家
⑵指名认读。
⑶这三个字有什么共同特点?
(这三个字都是上下结构,要注意写得上小下大。)
⑷指导写“苍”。
①观察这个字,说说写这个字要注意什么?
②学生讨论后,指名回答。
(“苍”字的“人”要比“草字头”宽,第六笔起笔要写在横中线上。)
③认真看老师在黑板上范写。
④学生在书上描红、仿影、临写。
教师**,提醒书写姿势,个别指导。
⑸指导写“翠”。
①投影出示放大的字“翠”。
②观察,你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③教师在黑板上写出“羽字头”和“羽”,说说两者有什么区别?(“羽”作为偏旁时,两个横折钩变成横折,而且要写得稍短一些。)
④能告诉大家“翠”在田字格中是怎样安排的吗?
⑤教师讲解并范写。
⑥学生在书上描红、仿影、临写。
教师**,提醒书写姿势。个别指导。
⑹指导写“家”。
①投影出示放大的字“家”。
②观察,这个字最难写的地方在哪儿?用小手画一画。
③和同位讨论一下,怎样才能写得美观匀称?
④师生交流。
(“家”的下面部分较难写,提醒学生第六笔要通过竖中线。)
⑤教师范写。
⑥学生描红、仿影、临写。
教师**,提醒写字姿势,注意个别指导。
⑴教师在黑板上画好田字格,指三名学生上台分别写出这三个字。
⑵你认为哪个字写得最好?哪个笔画写得不够美观?应怎样改动?
⑶老师相信,每个同学都能把字写得美观匀称。播放轻音乐,学生再次在本子上练习。
5.反馈。
⑴展示写得匀称美观的字,并奖励三颗小星星。
⑵鼓励同学们每一次写字都要认真对待,这样写字才能越来越漂亮。
6. 拓展。
⑴今天这节课写的三个字都是上下结构的,你还能说出几个上下结构的字让大家写一写吗?
⑵出示:雪 亭
⑶这两个字也是本单元学习的生字,虽然都是上下结构,但是你有没有发现他们的区别呢?(“雪”上大下小,“亭”上小下大)
⑷是呀,要想把字写得漂亮,认真观察比较是很重要的。
布置作业
完成书中的描红临写。
第三课时
一、创设情境
1. 谈话导入:谁愿意向同学们说说自己的爸爸妈妈是做什么的?介绍完爸爸妈妈,觉得他们怎么样吧?想不想来夸夸他们?
我们的父母有的是农民,有的是工人,有的是教师,他们工作在不同的岗位上,都是对社会有用的人,都是值得我们尊敬的人。
2. 在我们这个社会里,还有许许多多的叔叔阿姨和爸爸妈妈一样,也在为祖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他们是谁呢?请同学们看图,用下面的句式说说看:(PPT出示:)
1. 我猜他(她)是 ,因为 。
2. 我知道的职业有 。
二、指导练说
1. 同学们,你们今年多大了?再过二十年,你多大?有没有想过二十年后你在做什么?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PPT出示:我长大了做……)谁先来说一说。
2. 刚才你们说的“长大了想做什么”就是你们的理想。理想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前进的目标。
3. 今天老师请班长给大家谈谈他的理想。咱们一边听一边想,待会儿评一评他说得怎么样。
组织点评:听完后你觉得他说得怎么样?他是怎样说的?
4. 同学们在练说的时候可以试试下面的方法:(PPT出示:)
1. 说完整话:我长大了做 。
2. 说连贯话:
我长大了想做 ,因为 。
或者:因为 ,所以我长大了想做 。
老师相信你们经过认真思考,一定会说得很好!
5. 现在请你把你的理想告诉同桌,注意以下两个问题:(PPT出示:)
自己把话说清楚。
2. 听清同桌说的话。
6.你一定能告诉大家你同桌的理想是什么?用下边的句式说说看:(PPT出示:)
我的同桌是 ,他(她)的理想是 ,因为 。
三、互动交流
[情境一]
1.今天,咱们学校的雏鹰电视台要办一期谈理想的节目,事先请小记者到各班采访,选出那些讲得好的小朋友上电视,你们知道接受主持人采访时应注意什么吗?(PPT出示:)
1. 态度彬彬有礼,举止落落大方。
2. 说话声音响亮,听清问题再回答。
2. 现在让老师当一回记者,谁先来接受我的采访啊?
你好!欢迎你来到我们的演播室。能给大家自我介绍一下吗?请问你长大了想做什么?请问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理想?谢谢你接受我的采访。
3. 刚才我们的表现怎么样?谁来点评一下?
4. 还有谁愿意接受采访?下面老师想让位了,谁愿意来当小记者?请其他同学仔细听,待会儿评出最佳小记者和最优秀嘉宾,好不好?
[情境二]
刚才很多同学给大家介绍了自己长大了想做什么?一定有小朋友的发言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回家后,如果你的爸爸妈妈问起今天这节课小朋友都说了自己的什么理想,你该怎么说呢?
2. 现在老师就是你的家长,请你聊聊今天这节课吧!
总结延伸
1.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畅谈了自己的理想,怎样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呢?
2. 小结:理想光靠说是不行的,理想与现实之间还有一个重要的词:努力!要成就大事业,必须从一点一滴做起,不断努力,不断奋斗。老师衷心祝愿大家能早日实现自己的理想,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五、布置作业
回家把自己的想法告诉自己的家长,并把好朋友的想法也说给家长听。
2. 问问家长小时候有这样的理想吗?实现了吗?回来告诉好朋友。
我长大了做……
我长大了做______,因为__________。
努力学习 实现理想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31th.cn/articles/101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