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谔字士恢赵郡人也原文及译文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7-09 23:00:55

李谔字士恢赵郡人也原文及译文赏析

李谔,字士恢,赵郡人也。博学解属文。仕齐,为中书舍人,有口辩,每接对陈使。周平齐,拜天官都上士。谔见隋文帝有奇表,深自结纳。及帝为丞相,甚见亲待,访以得失。时兵革屡动,国用虚耗,谔上《重谷论》以讽焉。帝纳之。

上谓群臣曰:“朕昔为大司马,每求外职,李谔陈十二策,苦劝不许,朕遂决意在内。今此事业,谔之力也。”赐物二千段。

谔见礼教凋弊,公卿薨亡,其爱妾侍婢,子孙辄嫁卖之,遂成风俗,乃上书曰:“臣闻追远慎终,人德归厚,三年无改,方称为孝。如闻大臣之内,有父祖亡没,日月未久,子孙无赖,引其妓妾,嫁卖取财,有一于此,实损风化。妾虽微贱,亲承衣履,服斩三年,古今通式。岂容遽褫衰绖,强傅铅华,泣辞灵几之前,送付他人之室?凡在见者,犹致伤心,况乎人子,能堪斯忍!复有朝廷重臣,位望通贵,平生交旧,情若弟兄。及其亡没,杳同行路,朝闻其死,夕规其妾,方便求娉,以得为限。无廉耻之心,弃友朋之义。且居家理务,可移于官,既不正私,何能赞务?”上览而嘉之。

谔又以时文体尚轻薄,流宕忘反,上书曰:臣闻古先哲王之化人也,必变其视听,防其嗜欲,塞其邪放之心,示以淳和之路。五教六行,为训人之本,《诗》、《书》、《礼》、《易》,为道义之门。故能家复孝慈,人知礼让,正俗调风,莫大于此。其有上书献赋,制诔镌铭,皆以褒德序贤,明勋证理。苟非惩劝,义不徒然。降及后代,风教渐落。魏之三祖,更尚文词,忽君人之大道,好雕虫之小艺。下之从上,有同影响,竞骋文华,遂成风俗。江左齐、梁,其弊弥甚,贵贱贤愚,唯务吟咏。竞一韵之奇,争一字之巧。至如羲皇、舜、禹之典,伊、傅、周、孔之说,不复关心,何尝入耳。

及大隋受命,圣道聿兴,屏黜浮词,遏止华伪。自非怀经抱持,志道依仁,不得引预?搢绅,参厕?缨冕。开皇四年,普诏天下,公私文翰,并宜实录。其年九月,泗州刺史司马幼之文表华艳,付所司推罪。自是公卿大臣感知正道,莫不钻仰坟集,弃绝华绮,择先王之令典,行大道于兹世。

注释:①引预:引荐。②参厕:参与;置身

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博学解属文 属:写作

B、流宕忘反反:返回

C、何能赞务赞:赞扬

D、自非怀经抱质自非:如果不是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今此事业,谔之力也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B. 朝闻其死 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C. 谔又以时文体尚轻薄 樊哙侧其盾以撞

D. 子孙辄嫁卖之 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1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谔在隋文帝登基前已看出他有帝皇的志向,而文帝做丞相时也很看重李谔,他们之间结下了很深的交情。

B.文帝即位后,李谔多次上书反对当时浮华艳丽的文风,文帝或“纳之”或“览而嘉之” 都能从谏如流。

C. 李谔认为文风不正起自曹魏三祖,他们撰写文章崇尚文词优美华丽,下面纷纷起而仿效,遂成一种社会风尚。到了江东齐、梁朝,这种文风的危害达到了极点。

D. 隋文帝为了端正文风,诏令天下公私文书都要写得符合实际情况,并处分了一位因奏表写得浮华艳丽的刺史,引起在朝*极大的震动。

20.用“∕”给下面文段断句。(3分)

物之所以有韬晦者防乎盗也故人亦然夫盗亦人也冠屡焉衣服焉其所以异者退逊之心正廉之节不常其性耳。

2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忽君人之大道,好雕虫之小艺(3分)

(2)自是公卿大臣感知正道,莫不钻仰坟集,弃绝华绮(4分)

参***:

17.答:C。赞:辅佐

18.答:A(A两个“也”都表判断语气;B前“其”作第三人称代词“他”,后“其”祈使语气,相当于"还是";C前“以” 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为",后“以” 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D前“之” 第三人称代词,“她们”,后“之”指示代词,:“这,此”。)

19.答:B(李谔上书多次,但每次上书的内容不相同,不都是反对当时浮华艳丽的文风,而“帝纳之”是对他的上《重谷论》;“上览而嘉之”是对他的为“礼教凋弊”上书。)

20. 物之所以有韬晦者/防乎盗也/故人亦然/夫盗亦人也/冠屡焉/衣服焉/其所以异者/退逊之心/正廉之节/不常其性耳。

物之所以有韬晦者,防乎盗也。故人亦然。夫盗亦人也,冠屡焉,衣服焉。其所以异者,退逊之心、正廉之节,不常其性耳。

译文:物品的所以有隐藏不露的,是为了防备盗贼。人也是一样。盗贼也是人,同样要戴帽穿靴,同样要穿着衣服。他们与常人有所不同的,是安分忍让的心与正直不贪的品格,这种美好的本性不能长久保持不变罢了。(断对3处给1分)

21(1)答:(曹魏三祖)忽略治理万民的大道,喜好雕琢词句的小技。(补出主语1分,解释“忽”“好”1分,“雕虫小技”1分)

(2)答:从此公卿大臣感觉到(圣人学说)是正道,没有人不深入钻研古籍经典,彻底抛弃奢浮华丽的文风。(莫1分,钻仰坟集1分,华绮1分,大意1分)

附 文言文参考翻译:

李谔字士恢,赵郡人。好学,知道作文章。仕北齐为中书舍人,有口才,常常接待陈国使者。北周武帝平定北齐后,拜授他为天官都上士。李谔见隋高祖有奇异面貌,于是深深与之结交。高祖为北周丞相后,很亲近他,问他为政的得失。那时战争连年,国库空虚,李谔上《重谷论》,以讽劝高祖,高祖全然采纳。

高祖对群臣说:“我过去当大司马时,常求放外任。李谔陈述十二策,苦劝我不要到外地任职,我于是决意在朝内作官。如今这番事业,是李谔出的力啊。”赐他缣丝二千段。

李谔见礼教凋敝,公卿刚死,其爱妾、侍婢,就被子孙嫁掉、卖掉,于是形成了风俗。李谔上书说:“我听说,追念远逝的人,善始善终,民德才能归于忠厚;三年之丧无改,才称为孝顺。我听说朝中大臣,有父亲祖父去世,日月还不久,其子孙为无赖之徒,就瓜分他们的的女妓爱妾,嫁了、卖了,以取钱财。即使只有一个事例在如今,就实在有损风化。爱妾虽然微贱,但亲自承接先人的衣服和鞋子,为之服丧三年,这是古今的通例。岂能容忍急急**丧服,强迫施上粉黛,让她们在先人的灵牌前哭泣告辞,送到他人的房里去?凡是看到的旁人,尚且伤心,何况还是人子,怎能如此忍心?又有朝廷大臣,位高爵重,他们之间平生交好,情如兄弟。但到朋友死后,却把朋友当作路人,早晨听到朋友*,傍晚就劝朋友的爱妾改嫁,方便时甚至自己去求聘,以得到他人爱妾为目的,毫无廉耻之心,抛弃朋友的情义。而且,治家之法,可拿到官府上,既不能正家,又怎能有助于治国?”皇上看了表章,很赞赏。

李谔又因写作文章的人,崇尚轻薄,转相师法仿效,流宕他途而忘记返回正道,于是上书道:我听说,古代的先贤圣哲教化人民,必须改变他们的视听,防备他们的嗜好欲望,堵住他们的邪恶放肆的心,显示他们以淳朴平和的道路。五教六行,是训导人民的根本;《诗》、《书》、《礼》、《易》,是崇尚道义的门径。所以能够恢复孝顺慈爱,让人人都知道礼让,调正民风民俗,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了。凡有上书献赋,写诔文刻铭文的,都是用褒扬功德,赞扬贤能,注明功勋,证明大理。如非惩恶扬善,于道义上,不让白写白刻这些东西。到了后代,风俗教化逐渐差了。曹魏的三祖,更是崇尚文辞,忽视治国大道,喜好雕虫小技。下面跟从上头,就如影之随形,响之从声,竞比文采,于是成了风俗。江东的齐、梁二朝,其弊病就更重,无论贵贼贤愚,只求吟诗咏词,竞比一韵之奇,争比一字之巧。

当大隋王朝承受天命之后,圣人之道很快(开始)振兴,屏退贬黜轻浮(之风),大力阻止华丽虚伪(之习)。假如不是心怀经典,怀抱朴质,志存于道,心依于仁(的人),(就)不能引荐入仕途。开皇四年,广泛地诏示天下,官府的、私人的文章书信,都应该是符合实际的记载。这一年的九月,泗州刺史所写的公文表章华美艳丽,被送到有关的部门问罪。自此以后,公卿大臣都感觉道了(文章的)正路,没有谁不深入研究古代典籍,彻底抛弃华丽绮艳(的文风),选择先王的完美典籍,在当今之世倡行大道。

拓展阅读

1、《济阴之贾、练习

济阴之贾济阴之贾,渡河而亡其舟,栖于浮苴之上,号焉。有渔者以舟往救之,未至,贾急号曰:"我济阴之巨室,能救我,予尔百金!"渔者载而升诸陆,则予十金。渔者曰:"向许百金,而今予十金,无乃不可乎!"贾勃然作色曰:"若,渔者,一日能获几何?而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渔者黯然而退。他日,贾浮吕梁而下,舟薄于石又覆,而渔者在焉。曰:"盍救诸?"渔者曰:"是许金不酬。"立而观之,遂没。

⒈第一句中的“济”是指山东省的济水,那么“济阴”这个地方当在济水的(南) 面。

注:阴:水之南,山之北 阳:水之北,山之南

⒉解释加点词在中的意思:

亡:丢失,沉没

号:呼叫,呼救

尔:你

向:刚刚

没:淹

⒊句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两组是:()()

A.渡河而亡其舟 B. 渔者载而升诸陆

C.而今予十金 D.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E. 匣而埋诸土 F. 立而观之

⒋给中加框的句子须加标点处用/表示:

勃然作色/曰/若/渔者/一日之获几何/而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渔者黯然而退

⒌翻划波浪线的句子:

是许金而不酬者

这是那个答应给我一百两金子而不兑现承诺的

⒍贾许百金而酬十金,他的理由是什么?(用句回答)

若,渔者,一日之获几何?而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

⒎你认为济阴贾是个怎样的

不信守承诺、贪财吝啬的

⒏第二次渔者见死不救,这是为什么?渔者做得对不对?请说说你的理由。

因为不信守承诺;不对,这毕竟是命一条啊。

中与“向许百金”中的“向”相对的词是:(今) ;与“舟簿于石又覆”中的“又”相呼应的语句

是:(渡河而亡其舟)。

⒑渔者见死不救的因是:(用中语作答。)

是许金不酬者

⒒下列短语中加点的注音释义错误的一项是。(c)

A、贾渡河(gu,经商。) 栖于浮苴(qi,停留。)

B、予尔十金(yu,给以。)勃然作色(bao,蓬勃。)

C、向许百金(xiang,刚才。) 黯然而退(an,不舒服。)

D、舟薄于石(bo,迫近。) 许金不酬(xu,答应。)

⒓解释下列加括号的词语

(1)渡河而(亡)其舟 (失去)

(2)向(许)百金 (答应)

⒔请从中任选一个物,对其行为进行评价。

许金不酬,失信于,终遭灭顶之灾。

渔者财迷心窍,见死不救,只图一时痛快。

旁观者明哲保身,指手画脚,不愿救死扶伤。

见死不救的因——

证明有些商爱财重于生命,不讲信用之咎由自取,死不足惜。

许百金而酬十金的理由是什么?

他觉得渔者一天的收入一定没有十金,现在突然间得到十金,应该满足。

(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向许百金,而今予十金。(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

B、犹为不足乎?(表示疑问的语气助词)

C、渔者黯然而退。(形容词词尾,表示"……的样子")

D、舟薄于石又覆。(介词,在)

(2)解释下面加点词。

②向许百金( )

③舟薄于石又覆( )

④盍救诸?( )( )

(3)对下列各句的翻错误的一项是()

A、有渔者以舟往救之。

有个打鱼划着船前去救他。

B、我济阴之巨室

我是济阴的富豪。

C、渔者载而升诸陆。

打鱼托着他并把他送到岸上。

D、立而观之,遂没。

打鱼站在岸上看着商,商就淹*。

(4)根据这则小故事,以其中某一物为对象,写一句评论的话。

渔者:

参***

(1)A。表转折。

(2)①南面。②刚才。③靠近,引申为"撞击"。④盍,何不;诸,之乎。

(3)C。载,乘载,不是"托"。

(4)富:言而无信,死有余辜。

渔者:见死不救,不该。

:袖手旁观,是一群典型的看客。

二:

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 向许百金,而今予十金。(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

B、 犹为不足乎?(表示疑问的语气助词)

C、 渔者黯然而退。(形容词词尾,表示“……的样子” )

D、 舟薄于石又覆。(介词,在)

2、对下列句子的翻错误的一项是()

A、 有渔者以舟往救之。[有个打鱼划着船前去救他。]

B、 我济阴之巨室。[我是济阴的富豪。]

C、 渔者载而升诸陆。[打鱼托着他并把他送到岸上。]

D、 立而观之,遂没。[(打鱼)站在岸上看着商,(商)就淹*。]

3、按要求填空。

①贾许百金而酬十金的理由是:。

(用自己的话概括)

②渔者见死不救的因是: 。

(用话回答)

4、根据这则小故事,以其中某一物为对象,写一句评论的话,要求句中能

运用成语或格言警句。

答案:

1、A

2、C

3、①渔夫不应该一下子得那么多钱 ②是许金不酬

4、例:①商许金不酬,失信于,终遭灭顶之灾,活该!②渔夫财迷心窍,见死不救,只图一时痛快,有罪!③旁观者明哲保身,指手划脚,不愿救死扶伤,缺德!

注释:

(1)济阴:县名。(阴:山的北面河的南面 阳:山的南面河的北面)

(3)亡:失去。

(4)浮苴(ju):水中浮草。

(5)号:求救。

(6)焉:兼词,于之,在那里。

(7)巨室:富家。

(8)向许:刚才答应。

(9)无乃:恐怕。无乃···乎:这岂不是······吗?

(10)勃然:发怒的样子。

(11)作色:脸变了颜色,指变成了怒色。

(12)几何:多少。

(13)黯然:失望的样子。

(14)退:走开。

(15)吕梁:地名,龙门山。

(16)薄:迫近,这里指冲撞、触击。

(16)覆:翻,这里指翻船。

(18)盍:何不。

(19)予:给。

(20)没:淹没。

(21)足:满足。

(23)诸:他.

(24)许:答应

(25)而:连词,表修饰

(26)舣(yǐ):船靠岸

从前,济阴有个商,渡河时从船上落下了水,停留在水中的浮草上,在那里求救。有一个渔夫用船去救他,还没有靠近,商就急忙嚎叫道:“我是济水一带的大富翁,你如果能救了我,我给你一百两银子。”

渔夫承载着他并把他救上岸后,商却只给了他十两银子。

渔夫说:“当初你答应给我一百两银子,可现在只给十两,恐怕不可以吧!”商勃然大怒道:“你一个打渔的,一天的收入能有多少?你突然间得到十两银子还不满足吗?”渔夫失望地走了。

后来有一天,这商乘船顺吕梁湖而下,船触到石头沉没,他再一次落水。正好先救过他的那个渔夫在那里。有问渔夫:“你为什么不去救他呢?”渔夫说:“这是因为他答应给我的钱却没有兑现。”渔夫把船靠岸观看那位商在水中挣扎,商就沉入水底淹*。

2、贺《罗浮山与葛》

贺《罗浮山与葛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呢?全诗寄托了诗怎样的情感呢?

依依宜织江雨空,雨中六月兰台风。

博罗老仙时出洞,千岁石床啼鬼工。

蛇毒浓凝洞堂湿,江鱼不食衔沙立。

欲剪湘中一尺天,吴娥莫道吴刀涩。

贺一生从未到过博罗一带,这首诗的题材可能是虚构的,可能是根据传闻加工而成的。诗从头到尾紧紧扣住主题。开头写织葛,结尾写裁葛,无论是写织葛还是写裁葛,都围绕一个中心,那就是表现葛布质地优良,称颂织葛的罗浮山技艺高超。诗涉想奇绝,笔姿多变,运意构思,都显示出特有的“虚荒诞幻”的艺术特色。

贺诗受楚辞、古乐府、齐梁宫体、利杜、韩愈等多方面影响,经自己熔铸、苦吟,形成非常独特的风格,因而被称为“诗鬼”。

最大的特色,就是想象丰富奇特、语言瑰丽奇峭。长吉上访天河、游月宫;下论古今、探鬼魅,他的想象神奇瑰丽、旖旎绚烂。长吉刻意锤炼语言,造语奇隽,凝练峭拔,色彩浓丽。他的笔下有许多精警、奇峭而有独创性的语言。如“羲和敲日玻璃声”(《秦王饮酒》)、“银浦流云学水声”(《天上谣》)、“玉轮轧露湿团光”(《梦天》)等匪夷所思的奇语,比比皆是。可以说,尚“奇”是长吉所处的时代、特别是他的良师益友韩愈所代表的韩孟诗派共同的追求。他有不少明快易懂的作品,如《勉爱行》、《感讽五首》其一、《京城》、《嘲少年》等。

诗歌称颂罗浮山所织的葛布精细光洁,巧夺天工。

开头二句有“江雨空”、“兰台风”等眼,象是描述天气,其实不然。“江雨”谓织葛的经线,光丽纤长,空明疏朗,比喻得出奇入妙。“依依”形容雨线排列得整齐贴近,所以“宜织”。以这个副词“宜”绾连“织”和“雨”,所织的为雨线之意便明白易解。“织”把罗浮山同葛联系起来,紧紧地扣住诗题。次句则以“六月兰台风”写出葛布的疏薄凉爽。“雨中”二承上句来,再一次点明以“江雨”喻葛之意。这种绮丽而离奇的想象,正是贺诗的本色。

三、四句运用对比手法,进一步烘托罗浮山织葛的技术高明。“博罗老仙时出洞”(“时”,一本作“持”),山不时走出洞来,把织成的葛布拿给前来求取的。句中的“时”,暗示他织得快,织得好,葛布刚刚断匹就被拿走,颇有供不应求之势。下句“千岁石床啼鬼工”就是由此引起的反响。“石床”指山洞中形状如床的岩石,这里指代山所用织机。“千岁”,表明时间之久,暗示功夫之深。姚燮说:“千岁石床,言非寻常机杼,不惟力难致,即奇巧如鬼工,亦为之惊啼不。”(《昌谷诗注》)

五、六两句描述天气炎热,为末二句剪葛为衣作铺垫。诗写暑热,不提火毒的太阳,不提汗流浃背的劳动者,不提枯焦的禾苗,而是别出心裁地选择了洞蛇和江鱼:“蛇毒浓凝洞堂湿,江鱼不食衔沙立。”蛇洞由于溽暑熏蒸,毒气不散,以致愈来愈浓,凝结成水滴似的东西,粘糊糊的,整个洞堂都布满了。洞里的蛇该是怎样的窒闷难受!江里的鱼热得无法容身,不吃东西,嘴里衔着沙粒,直立起来,仿佛要逃离那滚热的江水。洞堂和江水本来是最不容易受暑热侵扰的地方,如今热成这个样子,其他地方就可想而知了。这里,诗奇特的想象和惊的艺术表现力,可真有鬼斧神工之妙。

贺27岁英年早逝,他的生平履历和交游经历并不清晰。朱自清先生(《贺年谱》)、钱仲联先生(《贺年谱会笺》)等许多著名学者对此做了大量的研究。

确定贺生平的关键,在于确定他参加河南府试的时间。朱自清认为是元和五年“是年韩愈为河南令。贺应河南府试,作《十二月乐词》,获隽。冬,举进入京。”田北湖《昌谷别传并注》认为是元和三年。周阆风《诗贺》认为是元和四年。

酷热的天气,使想起葛布,想起那穿在身上产生凉爽舒适感觉的葛衣。尤其希望能够得到罗浮山所织的那种细软光洁如“江雨空”,凉爽舒适如“兰台风”的葛布。要是用这种葛布裁制一件衣服穿在身上该有多好!“欲剪湘中一尺天”,与开头二句遥相呼应,“湘中一尺天”显然指的是犹如湘水碧波一般柔软光洁的葛布。有说这句脱胎于杜甫的“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贺写诗,是力求不蹈袭前的,这里偶而翻用,手法空灵奇幻,别具新意。请看末句:“吴娥莫道吴刀涩”。诗不写吴娥如何裁剪葛布,如何缝制葛衣,而是劝说吴娥“莫道吴刀涩”。这是为什么呢?一个“涩”蕴意极为精妙。“涩”有吝惜意,这里指刀钝。面对这样精细光滑的葛布,吴娥不忍下手裁剪,便推说“吴刀涩”。这一曲笔,比直说刀剪快,诗意显得更加回荡多姿、含蓄隽永了。

3、深院

茶瓶儿·去年相逢深院

元膺〔宋代〕

去年相逢深院宇,海棠下、曾歌《金缕》。歌罢花如雨。翠罗衫上,点点红无数。

今岁重寻携手处,空物是非春暮。回首青门路。乱红飞絮,相逐东风去。

这首词讲了一个类似于“面桃花”的故致。虽为悼亡词,但含蓄不露,不加点破,更见风致。

词的上片写去年此时,深幽清寂的庭院中,词遇到了一位女子。正值春深似海,海棠花开,姿影绰约。那位女子花下,浅吟低唱,片风韵体态,与海棠花融为一体,艳丽非凡。《金缕衣》,当时流行的一支曲子。

上片意境静中见动,寥寥数语,勾勒出一个娴静妩媚而善歌的女性形象。

下片写此日此时重寻去年踪迹,同是那庭院深处,海棠花下,飞花片片,然而那位脉脉含情,风姿飘逸的佳却已“面不知何处去”了。“携手处”即是去年相会的地方,而此时物是非,美妙的春光只能使词感到无限怅惘。

接下来,词将笔轻轻宕开,去写眼前景物。回看通向回城的大道,红英乱落,飞絮满天,象是要追逐着骀荡的东风远去。这些景物,回大可寻味。落红之飘零,杨花之飞舞,历来回是诗歌咏的对象。而且,那“乱红飞絮”,联想一去不返的青春岁月,连同那梦一般温馨的回忆,回随着春光远去了。

这里词以写景代替了抒情,而情景中,词意含蓄深蕴耐深味。关于这首词的主旨,历来众说纷纭。《冷斋夜话》说:元膺丧妻,作《茶瓶儿》词,寻亦卒。盖谓词虚构了一个传奇般的“面桃花”式的故致,寄寓了对亡妻的悼念与去楼空的哀怨。这类传奇虽未必确有片致,但词真挚深婉之情却是词中真味。

元膺

东平(今属山东),南京教官。生平未详。绍圣间,孝美作《墨谱法式》,元膺为序。又蔡京翰苑,因赐宴西池,失足落水,几至沉溺,元膺闻之笑曰:“蔡元长都湿了肚里章。”京闻之怒,卒不得召用。据此,元膺当为哲宗、徽宗时。《乐府雅词》有元膺词八首。

4、《玩月城西门廨中》注释

南北朝:鲍照

始出西南楼,纤纤如玉钩。

末映东北墀,娟娟似蛾眉。

蛾眉蔽珠栊,玉钩隔琐窗。

三五二八时,千里与君同。

夜移衡汉落,徘徊帷户中。

归华先委露,别叶早辞风。

客游厌苦辛,仕子倦飘尘。

休澣自公日,宴慰私辰。

蜀琴抽白雪,郢曲发阳春。

肴干酒未阕,金壶启夕沦。

回轩驻轻盖,留酌待情

初生的月芽儿,照见西南楼,娇小纤细,宛如盔钩,夜阑月西沉,余光辉映着。

东北面的台阶,残月妩媚,恰似少女的蛾眉。

蛾眉一样的月儿,被珠帘挡在窗外,玉钩般的月儿,透不进琐窗里。

十五十六日,一月圆光满时,我与您虽然相隔千里路,却能沐浴在同一片月光里。

夜沉沉将尽,星稀稀将落,只剩下月光,迟迟疑疑地照进房门里。

残花早被夜露打落,枯叶已被凉风吹去;

溧泊不定的宦海生涯使我辛苦厌烦;忙忙碌碌的*应酬倦疲。

今天,繁忙的公务之后,得以安静地休息。

用古老的蜀琴弹奏着白雪调,用美妙的歌喉歌唱着阳春曲。

盘中的佳肴已经用完,杯中的美酒依然有余,金壶滴漏已尽,月夜即将过去。

似应驾车回家小睡,但又决定停住,留下来把杯中的美酒斟满,等待与知情的好友会晤。

廨(xiè):官署。

纤纤:细小的样子。

墀(chí):指台阶。

娟娟:美好的样子。

蛾眉:古时称美女弯曲的眉毛。

珠栊(lóng):以真珠装饰的窗户。

琐窗:带有连琐花纹的窗户。

三五:夏历十五日。

二八:夏历十六日。

衡:玉衡,北斗的中星。

汉:天汉,俗称天河。

归华:落花。花生于土中,又落入土中,所以叫归。

委露:被露打坏。委,弃。

别叶:离枝的树叶。

飘尘:如尘埃之飘飖。

休澣(huàn):休息。洗沐,亦称休沐,即官吏的定期休假日。澣,同“浣”,洗濯。

自公:从公务中退出。

宴慰:安居。宴和慰都是安的意思。

私辰:指个的休假日。

蜀琴:蜀地的琴。汉代蜀司马相如善弹琴,故称。

白雪、阳春:古曲名,一种高妙的歌曲。

郢(yǐng)曲:楚地的歌曲。郢,春秋时楚的都城。宋玉《刘楚王问》中说,郢地有一个善歌的唱阳春白雪,国中能和者只有数十

肴(yáo):熟菜。

阕(què):停止。

金壶:即铜壶,又叫漏,古时的一种计时之器。

启:踞,蹲。

夕沦:夜漏已尽。沦,尽

回轩:回车。

驻:停留。

轻盖:一种有篷的轻车。

宋孝武帝孝建年间(454~456年),鲍照在秣陵县任县令。秋日作者于城西门官署中月,美丽的月色令作者联想到自己飘泊不定的仕官生活,于是对这种生活产生了厌倦情绪。作者为抒*感于是创作了这首诗。

这首诗首六句是第一段,追叙诗一直在望月,不但望日望月,新月时在望,怀之思深矣。“始出西南楼,纤纤如玉钩”,二句写新月初生,细小弯曲而柔弱娇美,如玉钩般晶莹剔透的月牙,开始出现在西南楼的方向。以下又以“末映东北墀,娟娟似蛾眉”二句承接上,继续写新月的将落。此二句说新月将落时,那弯曲细长而娟美的新月转而照射在东北面的台阶上。以下二句则总写新月,初生新月光线柔和微弱,所以似乎被带有珠饰和琐形花纹的窗帘所遮隔。这里“蛾眉蔽珠栊,玉钩隔琐窗”二句,把无形之光线当作有形之物体来写,形象生动而富有实体感。这种以实写传虚景的手法,把初生新月娟美柔弱、犹如病态美婀娜多姿的形态细腻传神地活现了出来,给读者留下了许多可以想象的审美空间,取得了良好的审美效果。

中间六句是第二段,写眼前月圆的实景。“三五二八夜,千里与君同”,笔锋一转,由初生新月写到望日之月。读至此,方使悟到以上六句所写是追叙,其目的正是以新月和眼前望日之月作对比。新月光线柔弱,恐难以照远,不能和远方的“情”共,而今正是月圆光满之时,正好与对方隔千里而共度此良宵。引出怀之思,为下的厌倦客游生活埋下伏笔。“夜移衡汉落”,承上继续写眼前景,并交待时间。北斗星转换了方向,银河众星逐渐稀疏,表示夜已很深,交待月已久。“徘徊帷户中”,笔锋又转到玩月,写月光缓慢地照进屋中。此句又一次采用了以实写传虚景的手法,把月光的移动比作的徘徊,富于感情色彩,暗示了诗当时的忧愁心绪。“归华”二句,转写月光照射下的官廨中残花败叶景象,并由花叶的过早为风露所摧残凋零,转而进一步引起下的身世之感和对现实状态的忧怨。“归华先委露,别叶早辞风”,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可谓律诗佳联。

诗后十句是第三段。“客游厌苦辛”二句,是由上的残花败叶的凄凉景象转到自身倦于客游仕官生活的感受,过渡自然和谐。由于厌倦了这种如飘尘般的不稳定生活,所以诗自然而然地闪现出“休澣自公日,宴慰私辰”的想法。二句说乘这公务繁忙之后的休假日时地休息宴饮。“宴慰私辰”句比较巧妙,既照应了题目的玩月,又自然地向下的写月时的宴饮过渡。

“蜀琴抽白雪,郢曲发阳春”,承接上“宴慰”,此二句写月时用优美动听的音乐来娱悦身心,消除不快。同时又暗用典故,表示自己志趣洁白高尚,知音者少,照应上“千里与君同”,又为结尾的“留酌待情”埋下伏笔,具有多重作用。“肴干酒未阕,金壶启夕沦”,仍就眼前而说,上句说玩月而饮,肴菜已尽而饮兴正浓;下句照应“夜移衡汉落”,“金壶”,即铜壶,又名漏,是古代的一种计时工具,此说上面铸有金的夜漏已尽,天色将明,又一次交待时间。末二句承“启夕沦”,写天色将明而不得不结束这次的月,但临行而又止,欲留下来等待与“情”共饮。表示对玩月之夜的无限留恋和对知音的深切怀念,与“千里与君同”相呼应,发深思,余味无穷。

这首诗遣词造句形象生动,特别是前二段,把新月初生的灵幻光景和公廨处景物描绘逼肖。钟嵘《诗品》说鲍照“善制形状写物之辞”,又说他“贵尚巧似”,此诗可算是典型的例子。此外,此诗风格清丽柔弱,在诗“操调隐急”(萧子显《南齐书·学传论》)、“如饥鹰独出,奇矫无前”(敖陶孙《诗评》)的总体风格中可算是别具一格的作品,但后代有把它和宫体诗相并论,却是失之偏颇的过激之辞。

鲍照(约415年~466年)南朝宋学家,与颜延之、谢灵运合称“元嘉三大家”。明远,汉族,祖籍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城西南,辖区包括今江苏涟水,久居建康(今南京)。家世贫贱,临海王刘子顼镇荆州时,任前军参军。刘子顼作乱,照为乱兵所杀。他长于乐府诗,其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有《鲍参军集》。

5、深院

清平乐·柳边深院

朝代:宋朝

作者:卢祖皋

柳边深院。燕语明如翦。消息无凭听又懒。隔断画屏双扇。

宝杯金缕红牙。醉魂几度儿家。何处一春游荡,梦中犹恨杨花。

注释:

柳树旁边深深的庭院,燕子在唧唧呢喃,叫声明快犹如刀剪。你没准儿的消息太多,我现在已经懒得再听。讨厌那假信儿传进来,我用双扇屏风把它隔断。端着玉杯饮酒,打着节拍唱曲儿提神,每日用沉醉慰藉我的灵魂。你整个春天都在何处游荡啊,我在梦中恨那水性的杨花。

注释

[1]消息无凭听又懒:指燕子每次捎来的情归来的消息都不可靠,故自己懒得再听它了。

[2]宝杯:酒杯。红牙:调节乐曲节拍的拍板,多用檀木做成,色红。

[3]梦中犹恨杨花:梦中充满了对情的怨恨。

是一首春闺怨词,它的写法新颖别致,把闺中的怨情表现得十分婉转生动。上片写深院独居的女子想念意中的痴迷之状:庭间燕子的鸣叫声明亮而清脆,像是又在传播她所盼望中的意中归来的好消息。燕子每次报告的这个消息都不可靠,于是女子懒得听、不愿听了,干脆把窗子关起来。下片以杨花为喻,抱怨意中的轻薄、**和无情。表面上是在恨在骂,内心里却是爱恨交加,可谓思深怨切,连梦中都难以释怀。

点击查看更多李谔字士恢赵郡人也原文及译文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31th.cn/articles/102.html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