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教案设计

发布时间: 2025-07-13 11:24:43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2、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会组成比例.

二、能力目标

1、使学生学会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组成比例.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

三、情感目标

1、对学生进一步渗透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2、使学生感悟到美源于生活,美来自生产和时代的进步,提高审美意识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应用比例的意义或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

教学对象分析

低年级学生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针对这一特点,利用多媒体这一新颖、直观的现代教学手段创设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并通过动手操作,讨论探究,观察分析,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机会,让他们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从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策略意识及创新意识。

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教学时有意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欲望,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演示,小组讨论等活动,让学生运用知识和能力的迁移规律,将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1.多媒体教学

运用微机精心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自觉发现、意识到问题存在,可激活学生思维,促使问题意识的产生,又可以调动学生探索新知的积极性.

2.动手操作法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组织学生借助学具动手操作,寻求多种计算方法,同时运用多媒体,变静为动,直观形象,再结合语言表述,使学生的思维逐渐内化.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什么叫做比?

2、什么叫做比值?

3、求下面各比的比值:

4、教师提问:上面哪些比的比值相等?( 和 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

教师: 和 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也就是说这两个比是相等的,因此它们可以用等号连接.(板书: = )

二、探究新知

例1、一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驶80千米,第二次5小时行驶200千米.列表如下:

时间(时)

2

5

路程(千米)

80

200

1、教师提问:从上表中可以看到,这辆汽车,

第一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几比几?

第二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几比几?

这两个比的比值各是多少?它们有什么关系?(两个比的比值都是40,相等)

2、教师明确:两个比的比值都是40,所以这两个比相等.因此可以写成这样的等式

或 .

3、揭示意义:像 = 、 这样的等式,都是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我们把它叫做比例.(板书课题:比例的意义)

教师提问:什么叫做比例?组成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板书: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关键:两个比相等

4、练习

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填空

①如果两个比的比值相等,那么这两个比就( )比例.

②一个比例,等号左边的比和等号右边的比一定是( )的.

1、教师以 为例说明: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板书)

2、练习:指出下面比例的外项和内项.

3、让学生计算上面每一个比例中的外项积和内项积,并讨论它们存在什么关系?

以 为例,指名来说明.

外项积是:80×5=400

内项积是:2×200=400

80×5=2×200

4、学生自己任选两三个比例,计算出它的外项积和内项积.

5、教师明确: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板书课题:加上“和基本性质”,使课题完整.)

6、思考: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的积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教师板书:

7、练习

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一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并学会了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组成比例.

四、巩固练习

1、说一说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有两项;

比例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关系,有四项.

2、在 这个比例中,外项是( )和( ),内项是( )和( ).

3、根据比例的意义或者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4、下面的四个数可以组成比例吗?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能组几个就组几个)

五、课后作业

根据3×4=2×6写出比例.

六、板书设计

拓展阅读

1、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将心心心更宽》的

主题:说声没关系、我能理解

活动目标:

1、明白“将心心”是理解别人的好方法,能理解他人,对人宽容。

2、激励学生能替他人着想,并在与人相互交往中学会换位思考。

3、知道心胸开阔有益于身心健康,心胸狭隘等不良心里对自己的成长有害。

4、培养学生心胸开阔、宽容的品,能替别人着想,体谅的难处

活动准备:

准备有关心胸开阔的名人名言、故事,准备小卡片若干。

一、情景导入:

1、你们听说过萧伯纳的故事吗?

2、播放《萧伯纳的故事》

3、这个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

4、解题板书课题:说声没关系、我能理解

二、交流明理:

(一)说声没关系

1、出示几个场景:上车拥挤时踩了别人;一男孩不小心把墨水洒在一女孩身上;一女孩无划坏了别人的子;等等。出现这种情况,别人又说了没关系,你会怎么想?

我们要主动大方的说对不起,给别人理解,也给了自己更宽的天空。

2、萧伯纳的故事让你受到什么启发?你能学学他,用一种幽默的方式解决一些不开心的事吗?

3、你能将这个情节邀好朋友表演以下吗?

4、场景表演:第10面四副画。

5、大家评议这些表演的故事情节。大家交流感受。

6、小结:当别人的错误影响到自己时,我们要能够原谅别人;当遭到别人的误解时,要能够心平气地解释;当听到别人在背后议论自己时,我们要学着坦然面对,一笑置之。

7、阅读雨果语:

(二)我能理解

1、故事:扎针

自己阅读:发生在医院里地故事,你能说说感想吗?同座交流。

2、这个故事让我们明白什么?

“理解”“宽容”对我们有什么重要

故事中地老人小护士你怎样评价?学他们什么?

将自己作他们,你会怎样做?

3、小结:如果我们在生活中多点儿将心心地感悟,就会对老人多一分尊重,对孩子多一分怜爱;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理解,少一些猜疑。

4、活动:回忆别人帮助、理解自己地事;想办法帮身处困境地同学解决难题。

从这些活动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师:感悟理解与宽容地,学会推己及人,做到换位思考,体谅别人地难处。

三、总结升华

从刚才地学习交流中,你明白了什么,?在今后地人生中,你会注什么?

四、课后思考:把今天感悟到地一些想法跟爸妈说说。

2、生命的

1.朗读课文,把握主旨。

2.积累词语。

3.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括三个事的内容,深刻理解三个事所引发出的侧重点不同的三点思考,以及三点思考分别提出的三个要求。

课前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杏林子的材料,以了解香港女作家杏林子。

整体感悟

1.导人新课

张海迪最新创作的长篇小说《绝顶》,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该书自1998年开始创作,耗时四年,共35万字。

*胡玉萍第一次与海迪面对面交谈时,心中就担忧——以她这样的身体状况,能完成这部长篇创作吗?后来,她了解到,张海迪只要身体稍微好一点,就继续艰难地创作。张海迪说:“每天我都想放弃生命,但每天我又小心翼翼地把它拾起来,精心地、像看护一小簇火焰一样,让它燃烧,生怕它熄灭……,’

去年岁末,胡玉萍拿到书稿后,确确实实地感到了它的分量。她也小心翼冀地捧着,仿佛是捧着海迪那脆弱的生命,然而,确乎是沉甸甸的……

无独有偶,香港女作家杏林子,12岁时染上了类风湿关节炎,后来病情恶化,她忍着极大的痛苦,高声呼喊着“生命生命”!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杏林子的散文《生命生命》,去感受她强烈的生命识、积极的人生态度,学习她珍视生命、坚强勇敢的精神,让人生更有,更有光彩。

2.配乐范读: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思考题

a.题目中“生命”一词,为什么连续用两次?去掉一个行不行?为什么?

b.作者列举了哪三个事,试用一句话概括每个事的内容。

c.三个事蕴含的思分别侧重哪一方面?对人生的三点思考分别侧重哪一方面?

3.听读之后,学生自由朗读,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a.是一种修辞方法——反复。去掉一个不可以。因为连用表示强调,表达了对生命的强烈的呼唤,表达了强烈的生命识,去掉就没有这种表达作用了。

b.小飞蛾在险境中,生命面临着严重的威胁下,极力挣扎着——强烈的求生欲望,生命都是自我珍视的。

香瓜子在墙角砖缝中长出小苗——从生命诞生这个角度说明,生命力之强大。

“我”静心听心脏的跳动感受自己的'生命——有了生命识,就会严肃地思考人生。

c.三点思考

第一点思考:必须对自己负责,好好地使用生命,让人生更有

第二点思考:回答怎样对待生命的短暂,怎样对待生老病死。

第三点思考:将目标、信念付诸于行动。要珍惜生命、珍惜时间、不懈努力,为生命奋斗,“勇敢地活下去”。

[师小结]

正是由于为生命而奋斗,所以才勇敢地活了下去。12岁就患了类风湿关节炎的香港女作家杏林子,虽然病情恶化了,仍然忍着病痛,强烈地呼喊着:“生命、生命”。

研读与赏析

文章之所以如此地震撼我们,是因为它的思想内容深刻,而深刻的思想又是靠准确、生动的语言来表现的。下面我们再细细研读文章,看看三个事分别抓住哪一个关键词,侧重哪一个方面,三点思考分别提出了哪三个要求。

学生讨论明确:

飞蛾 生之欲望 生命

香瓜子 生命力 生命的价值

心跳 生命 珍视 奋斗

讨论加点词的作用:

1.“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跃动”改为“跳动”行不行?为什么?明确:不行。跳动是一起一伏地动;跃动表达心情急切。用“跃动”更能表达“生之欲望”。

2.“隔了几天,竟然冒出了一截小瓜苗。”竟然,为什么不能去掉?竟然表达了一种想不到,表达出一种惊喜,若去掉就没有了这种表达效果。

3.“那一股足以擎天撼地的生命力,令我肃然起敬。”

“擎天撼地”来形容力量巨大,这里指小瓜苗在没有生存条件下,竟然冒出了一截,充分表现了小瓜苗的生命力。“肃然”,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肃然起敬”表达了对顽强的生命力的一种崇敬,在这里是不可随便调换的。

4.“小瓜苗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地向上,茁壮生长,昂然挺立。”又说“它仅仅活了几天”……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

小瓜苗在没有生长的条件下,靠瓜子身的养分,确实能茁壮生长、昂然挺立,而瓜子的养分仅仅能供养它活几天。

5.“我都愿为它奋斗,勇敢地活下去。”作者为什么要加“勇敢地”来修饰“活下去”?作者那种难以忍受的病痛,活着会*还要难受。张海迪也是如此,同样是生不如死。像她们这种情况,活着死亡还更需要勇气,因此在“活下去”的前面加上“勇敢地”修饰成分。

体验与反思

朗读课文最后三段,说说你学习了此文的思考。结合你的生活,从你的周围举出一两个子,谈谈你的认识。

启发学生将课文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精神感受。

作业

1.将自己的认识记下来,作为小作文练笔。

2.较阅读:试较《生命生命》与课文后的选文的异同。

3、育动态《将心心》

一、理念:

1、从四川地震的故事预测学情,迁移情感,使学生走进文,走进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2、学习是一个主动习得的过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习成为发现之旅,发现文中的真情,感悟真诚,尝试表达情感。

二、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通过重点句子的研读体会生活中只有将心心,才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与理解。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认真听别人发言,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学重、难点:引导学生通过重点句子的研读懂得在生活中与人相处应将心心。

四、学准备:多媒体学课件

五、学课时:一课时

六、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5月12日我国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自然灾害带给人类的损失是无法弥补的,但是在这次地震中却涌现出许多感人的故事。那么你看到过这段新闻吗?(出示:警花妈妈给*哺乳的新闻)

2、你能说说警花妈妈当时的心理活动吗?(师生交流)

3、老师每次看到这段新闻,就会留下感动的泪水。(师生交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这位伟大的母亲由自己的孩子想到了灾区这些失去母亲的孩子,将心心地为前后为8个孩子哺乳。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感人的课文,请看老师写课题--(板书:将心心),齐读课题,你能说说“将心心”的思吗?将心心:《现代汉语词典》上解释为拿自己的心照别人的心,指遇事身处地为别人着想。

(**解释)初步解题(请学生说)我们能大致理解它的思,老师相信,学完课文后,你们对它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

3、检查:自由朗读全文,同桌之间进行朗读检查。

想一想,课文写了几件将心心的事情?是哪几件?

4、经历了这两件事的“我”,心里有什么感受?(你能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说吗?)(温暖)

(三)感悟课文,品味语言

1、哪些地方温暖了你的心?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边读边把有关的句子用波浪线划出来。

2、学生自由准备

3、交流:让我们先来交流第一件事:哪些地方让你有了温暖的感觉?

(1)句子:有一次她去商店,走在她前面的一位阿姨推开沉重的大门,一直等到她跟上来才松开手。(两张其中一张重点词句用红字)

①说说为什么温暖了你的心?(重点感悟:“沉重、一直”等词语。

②她帮助的是她的亲人朋友吗?(注提升“陌生人”。)

③朗读:读出暖暖的感觉。

(2)句子:当奶奶向她道谢的时候,那位阿姨轻轻地说:“我的妈妈您的年龄差不多,我希望她遇到这种时候,也有人为她开门。”

学生自由谈体会,指导朗读。

4、小结:阿姨首先想到的是别人,为老奶奶推门,然后想到自己的妈妈,希望自己的妈妈遇到这样的情况,也有人会这样做。人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帮助,然而想获得别人的关心帮助,首先自己要去关心、帮助别人,这就是将心心。

5、过渡:刚才同学们在学习第一件事时通过找句子,说自己的感受,感情朗读的方法走进了阿姨的内心世界,就让我们用这样的方法去学习第二件事,找找哪些地方也让你有了温暖的感觉?谈谈自己的感受,相信大家一定能有更深刻的体会。

6、交流

(1)一天,我陪患病的母亲去医院输液,年轻的护士为母亲扎了两针也没有扎进血管里,眼见针眼处鼓起青包。我正要抱怨几句,一抬头看见了母亲平静的眼神--她正在注视着护士额头上密密的汗珠,我不禁收住了涌到嘴边的话。只见母亲轻轻地对护士说:“不要紧,再来一次!”第三针果然成功了。

①说说为什么让你感到温暖?

②如果你遇到了这样被扎了两针的情况,你会怎么样?

③但母亲却是那么“平静”,难道她不疼吗?你猜猜她当时会想些什么?

④指导朗读。

(2)“只见……果然成功了”

①“不要紧,再来一次”这简短的一句话,是简简单单就能说得出口的吗?为什么让你感到不简单?(已经打了两针了,而且还起了青包,母亲却能忍受,还能热情地鼓励她,不简单)谁能读读这句看似简短其实不简单的句子。

②引读:

当年轻护士为母亲扎了两针却没扎进血管时,母亲鼓励她--

当母亲的手被扎得鼓起青包时,母亲仍然鼓励她--

当注视着护士额头上密密的汗珠,母亲分明已经察觉到年轻护士是个新手,有可能面临第三次的失败,她同样鼓励着--

③你感受到了吗: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3)再读读第二段,还有让你感到温暖的句子吗?

母亲用另一只手拉着我,平静地对护士说:“这是我的女儿,你差不多大小,正在医科大学读书,她也将面对自己的第一个患者。我真希望她第一次扎针的时候,也能得到患者的宽容鼓励。”听了母亲的话,我的心里充满了温暖与幸福。

①为什么你的心感到暖暖的?

②现在“我”的心情是温暖的是幸福的,一开始“我”的心情就这样吗?(不是。原来是抱怨的。)练笔:原来想责怪护士的我,因为母亲的话语,而感到温暖幸福。将心心,激动地想:“。”

(四)拓展空间,升华情感

1、同学们,让我们再次一起来读一读阿姨母亲说的话吧!

2、再次朗读这些感人的话,你有什么新的感受?

3、顺着学生的回答,学习最后一段话:“是啊,如果我们在生活中能将心心,就会对老人生出一份尊重,对孩子增加一份关爱,就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理解。”让我们真心实地告诉所有人--(深情地朗读)

(五)回归文,自然拓展

1、课文学完了,我们的心中一定有很多话想说。(课件出示爱心)看,这就是我们一颗颗滚烫的心,此时此刻,你觉得应该在自己心中装入一个份量最重的什么词呢?(老师在黑板上板画一颗爱心)

2、学生回答,并请学生上台逐一板书。(宽容、关心、帮助、信任、理解、鼓励、支持、尊重……)

3、结课:同学们,让我们彼此宽容、关心、帮助、信任、理解……将心心,享受爱与被爱的快乐与幸福吧!最后老师把罗兰的一句话送给大家。

点击查看更多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教案设计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31th.cn/articles/10624.html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