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修养名言

发布时间: 2025-07-10 10:06:41

著名的修养名言

一个人的真正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够认识自己的渺小。

――约翰?保罗

当为天下养身,不当天下惜身。

――陈宏谋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

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加华丽。

――培根

精神不运则愈,血脉不运则病。

――陆九渊

没有健康,便没有生活上真正的快乐。

――卢棱

教养是有教养的人的第二个太阳。

――赫拉克里特

有学问而无道德,如一恶汉有道德而无学问,如一鄙夫。

――罗斯福

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朱熹

掩饰一个缺点,结果会暴露另一个缺点。

――伊索

对可耻行为的追悔是对生命的拯救。

――德谟克里特

君子处事也,甘恶衣粗食,甘艰苦劳动,斯可以无失矣。

――颜元

修身以不护短为第一长进。

――吕坤

一个人如果是真正的有道德,就不可能真正有智慧。

――雪莱

真正的英雄不是永远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远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

――罗曼?罗兰

做一个杰出的人,光有一个合乎逻辑的头脑是不够的,人还要有一种强烈的气质。

――司汤达

修养的花儿在寂静中开过去了,成功的果子便要在光明里结实。

――冰心

反躬自省和沉思默想只会充实我们的头脑。

――巴尔扎克

十全十美是上天的尺度,而要达到十全十美的这种愿望,则是人类的尺度。

――歌德

修其身而后交,善其谋而后动。

――杨子

拓展阅读

1、关于阅读经典的好处的

1、求备之心,可用之以身,不可用之以接物;知足之心,可用之以处境,不可用之以读书。

2、任何一样东西,你渴望拥有它,它就盛开。一旦你拥有它,它就凋谢。

3、多读书肯定是有益处,但写作是要靠悟性的,不是书读得多文章就能写得好。

4、如果所有的人娶亲的时候都打细算盘,世界上的人口一定要大大的减少。

5、幸福就是一双鞋合不合适只有自己一个人知道。

6、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7、一日不读书,无人看得出;一周不读书,开始会爆粗;一月不读书,智商输给猪。

8、我们老是感到缺乏什么东西而不满足,是因为我们对已经得到的东西缺少感激之情。

9、凡事需多听但少;聆听他人之意见,但保留自己之判断。

10、人都是为希望而活,因为有了希望,人才有生活的勇气。

11、一本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

12、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心灵。

13、欢乐和忧愁永远是相依相随的,它们不可分割地交织在一起。

14、这是黄昏的太阳,我们却把它当成了黎明的曙光。

15、生活就是这样变幻莫测:一会儿是满天云雾,转眼间又出现灿烂的太阳。

16、幸福的家庭有同样的幸福,而不幸的家庭则各有各的不幸。

17、你是不是因为太懦弱了,才这样以炫耀自己的痛苦来作为自己的骄傲?

18、我宁愿靠自己的力量,打开我的前途,而不愿求有力者垂青。

19、一个要教育别人的人,最有效的办法是首先教育好自己。

20、决心不过是记忆的奴隶,它会根据你的记忆随意更改。

21、以阅读为乐,与经典同行。把书读薄,把人做厚。

22、表面是清晰明了的谎,背后却是晦涩难懂的真相。

23、阅读对孩子特别重要,读书的孩子和不读书的孩子,从他的眼神中就能看出来。

24、别看那一本本无的宁静的书,一旦迷上它,你会为那种无与伦比的辉煌所叹服的。

25、*给了人们有限的力量但却给了人们无限的欲望。

26、现在不是去想缺少什么的时候,该想一想凭现有的东西你能做什么。

27、不去读书就没有真正的教,同时也不可能有什么鉴别力。

28、一个人只要能忘我和爱别人,他在心理上就不会失衡,他就是一个幸福的人和完美的人。

29、一个独眼人和完全的瞎子比起来缺点更严重,因为他知道缺什么。

2、经典《复活》读书笔记

《复活》概要:小说主人公卡秋莎玛丝洛娃本是一个贵族地主家的女,她被主人的侄子、贵族青年聂赫留朵夫公爵x奸后遭到遗弃,复活读书笔记1000字。由此她陷入了苦难的生活,她怀着身孕被主人赶走,四处漂泊达八年之久。之后她被人诬陷谋财害命而被捕入狱。十年后,聂赫留朵夫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庭审理玛丝洛娃的案件。他认出了被告就是十年前被他遗弃的玛丝洛娃,他受到了良心的谴责。为了给自己的灵魂赎罪,他四处奔走为她减刑。当所有的发奋都无效时,玛丝洛娃被押送去西伯利亚,聂赫留朵夫与她同行。途中,传来了皇帝恩准玛丝洛娃减刑的通知,苦役改为流放。这时的玛丝洛娃尽管还爱着聂赫留朵夫,但为了他的前途,拒绝了他的求婚,与*西蒙松结合。这两个主人公的经历,表现了他们在精神上和道德上的复活。小说揭露了那些贪赃枉法的官吏,触及了旧法律的本质。《复活》揭示了人的道德的自我完善和做人良心的问题,人类最完美的感情的复活体现了一位伟人暮年心灵的稳健和悲天悯人的大气,世界百部经典作之一,俄-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复活》是俄-国有作家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坚信有很多人在学生时代就曾阅读过这本书。在我国自20世纪初至今已出版过6种译本,三四十年代先后有戏剧家田汉和夏

衍改编的同剧本的发表和上演,作品和它的主人公已成为我国读者和观众极为熟悉和喜爱的人物形象,《复活》是托尔斯泰的世界观转变以后的一部长篇小说,是他思想、*伦理和美学探索的总结性作品。它是以一个真实的案件为基础构思而成的小说,表现了主人公的"心灵净化"过程,同时揭露了沙皇*官僚制度的反人民的本质以及教会的丑恶罪行,是最全面、最充分反映托尔斯泰世界观的终结作品。小说情节起伏跌宕,人物刻画入木三分。以托翁晚年炉火纯青的老辣笔法,比其任何其他作品都更为深刻地反映了男性与女性在"灵与肉"之间的痛苦挣扎。这部史诗般的经典作,被誉为"19世纪俄-国生活的百科全书"。《复活》是歌颂人类同情的最美的诗--最真实的诗,书中体现了卑劣与德性,一切都以不宽不猛的态度、镇静的聪明与博爱的怜悯去观察。它高于《悲惨世界》,正因那里没有一点幻想的、虚构的、编造的东西,全都是生活本身。在那里,作家目光的犀利、描绘的精确、笔力的雄浑到达一个空前的高度。这与作品资料的严厉性是相贴合的。在那里,应对人类的苦难,作家持续了高超的镇静,然而读者却不得不为见到的景象而深受震动。托尔斯泰在那里的挖掘比以往要深。能够说整个俄-国都被他翻了出来。他再现的艺术世界已经

到达可作为一面"镜子"的程度。伟大的真实!正正因作品除去了浪漫主义的萎靡因素,因而整个显出了威力,如同米开朗琪罗的雕塑一般。然而这不是一座普通的雕塑,是一座宏伟的纪念碑。它把19世纪末整个俄-国的现实熔铸进去,上方刻有穷人、贵族、狱吏、监犯、**者、医生、学生……里面混合了忏悔、怜悯、宽容、*、欺诈、**……那里,作者唱出了人类艺术最崇高的歌:"我们为不幸者撒一掬泪,人世的悲欢感动我们的心。"当我们打开这本书,我们不禁感受到有一种心灵的复活--人类最完美的感情的复活!即使是当代,许多人也许正在悄然地埋葬自己的这些完美的感情却毫无所觉。在这种时候,我们需要的不正是《复活》这样的作品来唤醒沉睡的心吗?正如花草需要春天的甘霖才能长出新绿,人类需要博爱与同情才能继续不息、日进无疆。抑或这就是使《复活》

3、经典《复活》读书笔记

在复活一书中,聂赫留朵夫"忏悔贵族"的形象阐述了托尔斯泰作为作者想要表达的精神与主旨。在他身上,“精神的人”和“动物的人”二者交替出现。一方是人之初性本善的天性,一方是在作者抨击的沙俄统治阶级熏陶下*靡烂的恶。

大学时期的聂赫留朵夫热情而单纯,象牙塔中不谙世事的少年脑中灌输着在当时俄罗斯算得上不切实际的,及其理想主义的主理念。虽然出生于地主家庭,在注重*的沙俄是不可与统治阶级分割的一分子,但聂赫留朵夫仍坚定不移地反对着土地私有制,“占有土地是不正当的”,为被剥削的农民、工人呼吁正义,争取*。

然而,参军后,聂赫留朵夫很快地沾染了****的生活方式,再次回到马斯洛娃身边后将她诱奸致孕又用100卢布打发抛弃了她,使她被扫地出门,生活困苦,领了黄色执照开始*生涯。

马斯洛娃的如同德伯家的苔丝,被诱奸后生活急转直下。但她不同于苔丝,因为苔丝于艾里克是罂粟般引诱其堕落,让其甘心于沉溺罪恶中的禁果;而马斯洛娃于聂赫留朵夫,是救赎,是药引,是他获得精神上新生的灯塔。因为他,马斯洛娃不再相信“*和爱”,不再相信美好存在于世间。这个因自己的孽障沦落烟花之地,勾栏之中,被彻底地伤害而即将不久于人世的女子,唤醒了被动物面支配的聂赫留朵夫残存的“精神的人”。自此,他开始了为马斯洛娃上诉,从而接触社会各个阶层的人间百态,产生对沙俄社会的反思与痛恨,直至获得马斯洛娃的原谅,散尽家财与她同被流放西伯利亚的道路。而马斯洛娃也在原谅聂赫留朵夫中复活了自己。

全书中,最令我恐惧的不是沙俄统治的残忍不公,不是社会底层人民饱受剥削虐待的凄苦生平,而是这些社会因素造成的精神上完全的,彻底的,悲哀的空虚。托尔斯泰曾描述马斯洛娃作为*的生活,下午起床,挑衣服,吃油腻的甜食,与鸨母吵架,傍晚纵情享乐直至凌晨。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行尸走肉般的生活失去了任何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在风雨中的车站失去了信仰的马斯洛娃,仿佛也失去了灵魂。于彻骨的麻木与**中,马斯洛娃只是个挖掉了精神的躯壳,没有了自我,没有了意识,以一个渺小的,兽性的姿态存在着。这恐怖的空虚蔓延着,不仅在底层人民中出现,也更在贵族,这些因腰缠万贯连基本的谋生工作都不需要实行的游手好闲者们中出现。托尔斯泰也在文中借聂赫留朵夫问道,受苦的意义是什么?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于我而,这就是为什么马斯洛娃和聂赫留朵夫两个具有典型的形象能如此触动人心。只有走出精神上的空虚,才能够真正的活,曰“复活”。空虚是这些可怜人们逃避难以承受的苦痛的途径。聂赫留朵夫也一样,他困惑于社会中如此的苦难与不公之意义,彻夜翻读*焦急寻找答案,得出结论为,要克服如此的苦难与罪恶,唯有“在*面前承认自己的罪”。这具有浓郁__熏陶的思想却也不失为真理,归根结底向*忏悔是为了寻求宽恕。承认并知晓了自己的罪恶,继而寻求某种更高精神存在的宽恕,受害者的宽恕,或自我宽恕,但宽恕并非包庇。承认罪孽,并带着罪孽活下去,无论你是信徒或无**者,这都是通往心灵净化的唯一道路。西蒙松之类的**者攻击的是制造社会性麻木空虚的源头,即*体系。而聂赫留朵夫与马斯洛娃,代表了千万渺小的*受害者,即没有能力或不愿倾其所有来改变全社会的人民。在政教合一,*徒根深蒂固的沙俄,托尔斯泰创造此二人的意义是,个人信仰与忏悔,*主义的路途,才是绝大部分麻木而无力改变社会的民众寻求解脱的方式。面对俄罗斯民族深沉的苦难,托尔斯泰一生的思想沉淀给出的解决方法,尽显了生活在精神世界的文豪思想,从个人的精神上解救这个他所深爱的民族,而非社会性的*。

个人*主义具有足以抗衡*腐烂的社会体系的能量,也可能是在不能改变体系之前,人民的唯一救赎。这就是我眼中,复活的主旨。

点击查看更多著名的修养名言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31th.cn/articles/1086.html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