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的家的教学设计范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的指导,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本课教学要以朗读为主,在读中成诵,在读中受到美的熏陶。
1、认识共、同等八个生字,会写土、云、大、禾四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
3、在学习中体会到保护地球,保护我们的家。
[重点难点]
重点是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难点是体会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生字及词语卡片
[教学时间]:两课时
一、看图谈话,导入新课
1、引导学生从整体上观察图画,说说图上画有什么。
2、指导学生一部分一部分地边看边想:白云和蓝天,禾苗和土地,小鸟和树林,鱼儿和大海之间有什么联系?我们和地球有什么联系?
二、揭示课题
三、自读课文,认识生字
1、借助拼音,自由拼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圈出来,多读几遍。
2、小组内互读,把读错的字找出来,互相纠正。
3、检查认读带生字的词语。
(1)愿当小老师的学生带领大家认读自己会读的生字词。
(2)开火车读生字词。
(3)去掉拼音,认读生字词。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读课文,再评出读得好和有进步的同学。
自由朗读,读后想想从课文里知道了什么,有什么问题想向大家请教。
3、小组互相交流,讨论你要请教的问题。
4、再现插图,想想:
(1)蓝天是谁的家?土地是谁的家?
树林是谁的家?大海是谁的家?
(2)它们爱自己的家吗?为什么?
5、为什么说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我们应该怎样爱护我们共同的家?
四、练习背诵,积累词语
1、听课文录音,跟随课文录音朗读课文。
2、同桌互相背诵,看谁背得好。(不丢字、不添字、背诵流利.)
3、会背诵了,就把课后题中的小鸟涂上颜色。
五、练习,拓展思维
1、小黑板出示课后练习第二题,让学生读读,想想,再填空。
2、小组交流,检查订正。
3、你还知道有什么是谁的家?(如:天空是星星的家,大地是庄稼的家)
六、指导书写
指导写云字时,要告诉学生:云字的第三笔是撇折,这是新学习的笔画。
七、扩词,积累运用
土:泥土土地沙土土壤
大:大方大人大小大家
云:白云乌云云雾云海
(2)认读词语花篮里的词。
(3)你从这课里还学会了哪些新词?填在花篮里。
(4)选择你喜欢的一两个词语说一句话。
拓展阅读
1、《窗前的气球》的优秀教学设计范文
1、进一步巩固识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 同学之间的真挚情意。
3、品读句子,会用“可爱的”、“高兴地”练习说话。
教学重点:在语言环境中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体会科利亚的心情,读出自己的感受。
教学难点:抓住科利亚内心情感的变化品读课文,体会同学之间的真情。
多媒体课件、气球
一、 复习生字,开火车读。
二、 谈话导入新课
假如你生病了住院了,你最希望得到什么?这节课我们学习的课文也有一位小朋友生病住院了,你们想知道他在医院的感受吗?
三、 学习新课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22课《窗前的气球》现在请小朋友打开书本自由读一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指名说)
1、 请小朋友划出文中有几个自然段,指名分自然段轮读,并进行评价。
过渡:科利亚病了,谁也不能来看他,他的心里很不开心,他的表情是怎样的?请看大屏幕:示图:请小朋友认真看图,图上画了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请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指名说)
2、 找出与这幅图相应的段落,指名读一读。
3、 指出第一、二自然段含有“病“字的词语,读一读这些词语, 理解“传染病”的意思。
过渡:是呀,老师也跟你们一样,读着这些词语就心痛万分,很难想象科利亚面对的病痛,这应该是多大的痛苦啊!此时的科利亚只能怎样?读一读第二段,画出“静静地”、“呆呆地”这两个词,并做动作理解词语意思。
4、 理解“一角天空”,引导学生看看外面的天空。小结:只看到天空的一小部分,就叫一角天空。
5、 这时科利亚的心情怎样?(期盼、失望),从哪句话充分体现他失望、伤心的心情(他觉得没意思)为什么他会觉得没意思呢?用“因为…….所以…….”说一说。
6、 多么可怜、多么孤独的科利亚啊!请一齐读一读第二自然段。要读出他的静和呆,伤心的心情。
7、 可怜的科利亚在医院里既不能出去,别人又不能来看他,难道他就这样躺在病床上孤单地呆下去吗?不,小朋友,请看图(示图),这时发生了什么奇迹?请小朋友仔细观察图画,看看科利亚的表情是怎样的,和刚才有什么不同?(指名说,指名读)
8、 做动作理解(“摇摇摆摆”、一上一下)
9、 这时科利亚看到窗前的气球又开心又惊奇,他看到了什么?这是怎么回事呢?指名读第四自然段。理解“招儿”
10、 他猜到是谁想出的主意吗?为什么米沙想出这个办法?用因为……所以……说一说。
11、 说说“拴着”是什么意思?几个同学在怎样说?从文中找出一个词形容一下(吱吱喳喳)。用“吱吱喳喳”说一句话。
12、 想象一下,同学们会对科利亚说些什么?指名说。
13、 说说科利亚这时的心情变了吗?为什么?(因为他看见了一张可爱的小脸),还有什么可以用“可爱的”来形容的?练习说话。
14、 当科利亚呆呆地躺在病床上,觉得 没意思的时候,同学们想到了用气球来代替自己看望科利亚,那么这气球代表了什么?科利亚为什么高兴地笑了呢?用“高兴地”练习说话。
15、 同学之间的友情是那么的真挚,科利亚的心情是那么的高兴,谁能用高兴的语气读一读这段?
拓展:如果你身边的亲人或者是朋友得了病,你会怎样关心他们呢?
四、 小结:学完了这节课,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人间的真情,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课文,好好体会一下。
五、 全文总结:窗前的气球对科利亚来说就是一声问候,一张笑脸,一陈惊喜,窗前的红气球让我们感受到同学之间那深深的情,浓浓的爱,让我们一起高呼“友谊万岁”
2、语文园地七《我的发现》教学设计范文
课题及栏目等图片、汉字组合体卡片、动物(小花鹿、小山羊、小白兔)头饰。
【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一、提示课题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⑴猜谜语:“嗡嗡嗡,嗡嗡嗡,飞到西来飞到东……”(蜜蜂)出示图片。
⑵蜜蜂“飞到西来飞到东”干什么?(采花粉酿蜜),蜜甜不甜?(做尝甜味的表情)
⑶蜜蜂采花粉酿的蜜很甜,我们每学习一个新的知识,掌握一项新的本领,高兴不高兴?甜不甜?
⑷让我们就像小蜜蜂一样,来到盛开着知识鲜花的语文园地中,尽情地采集知识的花粉,酿出知识的甜蜜吧。
2、在黑板上出示课题:语文园地七及几丛绿草鲜花图片(绿草丛中暂隐藏“我的发现”等栏目标题),师生共诵自编儿歌:“来到语文园地,这里花香四溢,我们是快乐的小蜜蜂,知识的花粉酿甜蜜。”图片演示小蜜蜂采蜜动作。
(设计意图:由小蜜蜂采蜜类比语文园地学习,既充满儿童情趣,又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并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1、演示小蜜蜂飞到第一个草丛,翻转绿草丛,呈现“我的发现”之花,口号:“我的发现,只要细心!”
(设计意图:情境设计吸引学生的注意并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
2、出示字的组合体“音克(上下结构)”的放大图片于黑板上,示范拆合过程并相机提示:拆合字的部件不拆散笔画。
3、小组合作,观察并动手拆合“音克(上下结构)”的组合体卡片,发现其中所隐藏的字,一个个写下来,比快,比多。
4、指名小组展示拆合结果,并请学生上台,师生合作演示拆合过程,板书这些字。
(设计意图:师生互动,平等合作,学生更轻松主动,合作探究更积极。)
激励:奖“园地之花”。
5、拓展练习:从“树、春、园”等组合体或字中,选自己最有兴趣的一个,也可以自己想出能够拆分的字,小组内互相考一考。
(设计意图: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体验,给学生的主动探究,合作体验提供空间。)
6、又学到一种新的识字方法,高兴不高兴,甜不甜?(生做甜的表情)我们已经把“我的发现”之花酿成甜蜜了!
(设计意图:“园地之花”的激励,甜的表情动作,符合“园地”中“小蜜蜂”角色的情感体验,也体现成功的乐趣。)
三、教学“日积月累”
小蜜蜂飞到第二个草丛,翻开绿草,呈现“日积月累”之花,口号:“日积月累,越积越多!”
1、“我会接”──词语接龙
⑴以书中词“父亲→亲人→……”为例,通过教师有节奏的示范读“父亲的亲呀,亲人的人呀,人生的生呀”,带动学生跟读接龙,迅速板书,相机指导法和规则。
(设计意图:师生共读,在和谐的氛围中,既培养了语感,又领悟了接龙的规则,提高了学习效率。〕
⑵任选一个非课本上的词(如“园地”)为龙头,小组合作接龙,在规定时间里,比快、比长。
(设计意图:自主、合作、探究,语文实践活动极大地拓展了语文学习的空间,唤起学生已有的信息储备,利于知识积累。)
⑶展示:小组各自带读本组接龙词语,师生共同评价。口号:“日积月累,越积越多!”“甜不甜?”
2、“读读说说”──“把”字句、“被”字句转换练习:
⑴指名朗读、对比,体会两个句子之间的关系,男女生分读、齐读。
(设计意图:读中悟、悟中读,加强语言和意象的联系,体会句子中两个事物的主动和被动关系。)
⑵指名练习(师动作演示、引导):“他把小鱼放进大海里”,改成“_____________被_______________。”齐读、体会。
⑶拓展训练。
①以课堂环境、实物等随机内容,结合教师表情、动作演示等,练习由“把”字句到“被”字句的口头转换。
②教师只以动作演示,引导学生根据情境,自主说出“把”字句或“被”字句以及两种句子的相互转换。
(设计意图:以身边的环境、实物为语言载体,给学生学习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师生平等对话,充满亲和力的互动,学生学习更轻松、更有趣、更主动。同时结合动作演示,由提供“把”字句训练转换为“被”字句到由只以动作演示,由学生自主说出“把”字句、“被”字句及二者的转换,注意到学生的认知规律,拓展了课本的知识容量,从知识目标到能力目标,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激励:“园地之花”。这朵园地之花又酿成甜蜜了,真甜!
(设计意图:不时体验享受成功的快乐,触激大脑皮层的兴奋点,符合儿童认知心理,保持学习主体良好的注意状态和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
3、“读读背背”──《小花鹿》:
⑴出示情境:神秘地请一个同学藏在讲台后面,带上小花鹿头饰,语言引导:在美丽的森林里,有一个可爱的小动物(慢慢露出庭角,轻轻摇摆),你们看它是谁?它可爱吗?
(设计意图:由文中的图画转为头饰表演,由静态到动态,拉近了小鹿与学生的距离,学生更乐于与小花鹿亲近,表达情感。〕
⑵指名说出对小花鹿的可爱的感受,培养情感。
⑶自由读《小花鹿》,读出对小花鹿的喜爱之情。
⑷指名读,评议:读出了小花鹿的可爱吗?
(设计意图:朗诵是学生对课文理解认识的外化表现,因此,朗读应该带有个性化色彩。自由读到指名读,只要表现出对小花鹿的喜爱,只要有学生主体的情感体验,都予以肯定。)
⑸指名同学分别扮演小花鹿、小山羊、小白兔,表演读《小花鹿》(熟读成诵)。
⑹情感渗透:喜欢它们吗?(小动物走进同学们中间)让我们和小动物们成为好朋友吧。
(设计意图:由表演读到小动物来到学生中间,学生可以自由地表现与小动物们的情感交流,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实践性,也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素养,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
四、总结、课堂延伸
演示小蜜蜂继续在语言园地中采蜜(后面还有“口语交际”“展示台”等栏目的花丛):“来到语文园地,这里花香四溢,我们是快乐的小蜜蜂,知识的花粉酿甜蜜──啊,真甜!”
(设计意图:语文园地是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展示的特色平台,不断参与探究、积累、创造,正如小蜜蜂不停地采集花粉、酿出甜蜜,体验成功,享受快乐!)
3、一年级语文上册《共同的家》教学反思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对一年级的孩子而言尤为重要,他们好动,注意力不集中,为了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我精心设计了用于上课的课件,尽力使平时不敢举手的孩子都积极参与到朗读学习中来。
在教学时,我的设计思路是按照“引学第1行——自学2—4行——共同体会第5行”为主线,以读为主,配以精美的课件把课文内容变得更直观,边读边展开想象,互相提问题,让学生有所感,有所悟。在读、提问、汇报的同时,让孩子们初步具有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协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勇于表现自我。师生间平等、民主;学生间团结、合作、友好、竞争,同时情感也得到了体验,让孩子们愿学、乐学。
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融入新课标的理念,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巧妙地开发学生智慧,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思维的空间里自由地翱翔,既深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又于无形之中培养了学生对家的热爱,同时也渗透了保护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
当然这堂课还存在着缺点:由于奖励机制不够,课堂气氛较冷,学生都讨论不起来。课上学生说得比较多,但所说的话还不够完整,有的孩子还不能自己说出一段话,学生的口头语也不够丰富。今后在语言积累上还要加强。
阅读没有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朗读不够到位,效果不够突出。最后的说话练习涉及面不够广,学生的语言训练没有充分的发挥出来。对低年级学生的课堂调控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学习提高。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31th.cn/articles/116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