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里的船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 2025-07-14 00:23:54

沙漠里的船教学设计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9个生字及新词,掌握两个多音字“卷(juan)”“旋(xuan)”认读5个字。

2、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提出不懂问题。

3、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9个生字及新词,掌握两个多音字“卷(juan)”“旋(xuan)”认读5个字。

三、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提出不懂问题。

四、教具准备:

投影片

第一课时

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一望无际、荒无人烟的大沙漠被人们称为生命的禁区。然而,有一种神奇的动物却能在沙漠里穿行自如,被人们称为“沙漠里的船”。

(二)初读课文:

1、布置学生自学。

2、集体讨论。

(三)整体感知课文:

1、检查朗读。

2、这片文章的名字叫《沙漠里的船》,看了课文内容,你们有什么问题吗?

3、下节课我们就重要解决这个问题。

4、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熟读课文。

1)学生借助字、词典等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文章大意。

4)记下不懂问题。

5)分组讨论。

1、提出难读:写和理解的字词。

1)易读错:

乏fa跪gui

2)易写错:

丘卷

3)多音字:

卷(juanjuan)

旋(xuanxuan)

4)形近字:

漠—模骆—略

乏—泛跪—桅

5)难理解的词:

积蓄:

2、朗读课文。

学生分组互查。

学生质疑:

船是在水里行走的,沙漠里没有水,为什么文章的题目叫“沙漠里的船”呢?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自学能力,扫清阅读障碍。

了解课文内容,提出不懂问题。

第二课时

一、教学要求:

1)能按要求默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填写表格。

2)了解骆驼的生理特点和作用,以及在沙漠里骆驼能帮人们做很多事,产生喜爱动物的感情。

3)能给课文换题目,进一步了解“沙漠里的船“的含义。

二、教学重点:

在自学的基础上,根据课文内容填写表格。了解骆驼的生理特点和作用,产生喜爱动物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

四、教具准备:

投影片

五、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继续坐上沙漠之舟到沙漠中去游览。

(二)精读课文

1、检查朗读。

2、默读课文:

1)根据课文内容填写表格。

2)思考:骆驼在沙漠里能帮助人们做哪些事?为什么人们把它叫作“沙漠之舟”?

3、集体讨论:

4、文章学完了,你能试着给文章换个题目吗?

(三)总结:

1、你还知道哪些关于骆驼的知识,介绍给大家。

2、作业:基训。

学生分节读课文。

1)学生自学课文,独立填表。

2)小组讨论,交流学习成果,记下不懂问题。

1)学生交流填表情况,进一步了解骆驼的生理特点及作用,产生喜爱动物的情感。

2)骆驼可以帮人们带路、报警、驮东西,是沙漠里重要的交通工具,所以人们称它为“沙漠里的船”。

学生试换题目,体会原题的准确和表达得巧妙。

学生补充课外资料。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使学生了解骆驼的生理特点和作用,以及在沙漠里骆驼能帮人们做很多事,产生喜爱动物的感情。

课内外相结合,拓宽知识面。

外形 适当沙漠环境 为人类服务

拓展阅读

1、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泊瓜洲》

一、知诗人,解诗题

1、板书古诗《泊瓜洲》,简介作者

启发谈话:在中国璀璨的历史长河中,杰出的诗人多如繁星,不胜枚举。而北宋的王安石就是其中耀眼的一颗。(师简要介绍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宋代人,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21岁中进士,当过十多年地方官,后来两次担任宰相推行变法*,是有名的*家、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今天我们就来欣赏王安石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泊瓜洲》这首诗。

2、解题

(1)这首诗是作者从江西出发,乘经长江前往京城*,途经——?(瓜洲)

简介瓜洲:瓜洲,地名,在长江的北岸,在今江苏省邗江县南,离南京不远。

(2)诗题中的“泊”我们在哪首诗中见过?(杜甫的《绝句》)在本诗题中何意?(指只停靠)

(3)理解题目的意思。

二、抓字眼,明诗意,悟诗情

过渡:此时诗人就在自己故乡不远的瓜洲,他写下这首诗,想说什么呢?我们一起来这首诗。

1、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并想想这首诗的意思。

(2)指名读,正音:间(jiàn)、数(shù)、重(chóng)、还(huán)

2.指导阅读——抓字眼,明诗意,读中感悟

(1)“间”什么意思?表示“隔开”的意思还可以组什么词?隔开了什么?瓜洲在长江的北岸,京口在哪儿呢?(京口,地名,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和长江北岸的瓜洲隔水相望)两地相距远吗?何以见得?(一水)读一读,读出距离短。

(2)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钟山又在哪呢?(钟山,即紫金山,在江苏省南京市的东面)“数重山”表示山多还是少?(“数人”、“数日”何意?“数”何意?)还从哪知道山很少?(抠住“只”。补充介绍)读一读,读出路程近。

(3)齐读前两句,指名说诗意。(前两句诗意:京口和瓜洲就在这一水相隔之间,钟山也只隔几座山。)

过渡:瓜洲和京口只隔着一条长江,离诗人的家乡钟山也不过隔着几座山而已,可以说,诗人身在瓜洲,已好回家的路线。可诗人虽然离家乡这样的近,他是否准备回到家乡呢?从哪知道?(明月何时照我还)

(4)“还”什么意思?说说这一句的意思。诗人在什么时候想到回家?(春风又绿江南岸)读读看,读出诗人心中此时什么感受?(思家不能回的无奈)再读。

(5)谁能把这首诗完整的意思说一说?(诗意:京口和瓜洲就在这一水相隔之间,钟山也只隔几座山。春风又一次吹绿了长江南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

(6)谁能把整个作品读一读?

(7)读完以后,你们知道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

三、指导欣赏——入诗境,悟诗情

过渡:究竟是什么触发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呢?让我们走入诗人的环境,见诗人之所见,听诗人之所听,想诗人之所想,看看能不能与诗人产生共鸣。

1、引入情境,引导生想象:诗人此时可能站在哪?他看到了哪些景物?耳边会听到哪些声音?心中会想些什么?

2、体会用字的精妙,深入感悟诗情:

(1)而此时正是什么季节?诗人怎么说的?(春风又绿江南岸)

(2)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是什么样的呢?(春天的江南,花红柳绿,莺歌燕舞,一派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

(3)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多美呀!花红柳绿,莺歌燕舞,一派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而诗人只用了一个字就表现出来了,那就是——“绿”,可见诗人用字之精妙。其实,诗人曾用过“满”“到”“过”“入”十几个字,经过反复推敲,最终定为“绿”。

请大家看课文后面习链接的内容。

诗人为何独独钟情于一个“绿”字呢?

指名谈看法,读出相应的感受。

师交流自己的感受:一个“绿”字生动地写出了春风的神奇力量,不仅使我看到了满眼的绿色,成行的碧树,荡漾的春水,还让我看到了烂漫的桃花,各色的野花,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千古名句,读。

(4)春天来了,春风仅仅吹绿了“江南岸”?作者为什么这样说呢?(从地理位置而言,江南春天固然早于江北,但也不可能一江分成两世界;因为诗人平生际遇、此时境况,使得诗人所思尽在江南,故心中只有江南春也。)

3、指导品读

(1)你们现在悟出了诗人的情感了吗?谁来读一读?

(2)要想读好诗,我们还要注意节奏,还要读出关键字。再读。

4、小结:

作者在此地——瓜洲;此时——明月;此景——春;自然想到了——还;抒发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

5、齐读

四、归纳

1、总结全诗,归纳法,如何去欣赏诗歌

(1)我们了解了诗人王安石与南京的关系,理解了诗题的意思;

板书:知诗人,解诗题

(2)通过抓住关键的字,理解了诗歌的内容;

板书:抓字眼,明诗意

(3)通过体会作者的情境,领悟了诗人的感情;

板书:入诗境,悟诗情

这就是欣赏诗歌的方法。板书:欣赏诗歌

五、课堂练习。

六、课堂小结。

七、课后作业

1、布置生收集赞美春天的古诗,抄到自己的采集本上。

2、布置生收集表现思乡的古诗,抄到自己的采集本上。

附:板书

京口/瓜洲/一水间,知诗人,解诗题

钟山/只隔/数重山。抓字眼,明诗意

春风/又绿/江南岸,入诗境,悟诗情

明月/何时/照我还。

2、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泊瓜洲》

《泊瓜洲》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拓展阅读篇目《千锤百炼为一“绿” 》中的一首诗,文中讲述了王安石炼字炼意,反复推敲“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一文名句的佳话。同时,《泊瓜洲》又是我校校本材《古诗文鉴赏》高段收编的篇目。

这首诗是北宋**家王安石的一首抒情杰作。这是他第二次出任宰相途经瓜洲时所写。全诗语言凝炼,意境优美,充满着淡淡的乡愁与浓浓的乡情。短短28个字,展现了早春江南的一片嫩绿,通过描写诗人泊于瓜洲之上,眺望江南时的所见、所思、所感,表达了诗人思乡、爱乡和急于返乡的心境。

基于以上认识,我将《泊瓜洲》从文章提选出来,带领孩子进行赏析,根据材要求,针对生的认知水平,结合我校古诗文鉴赏的一般规律,我确定出如下目标:

1、通过指导生读读、议议、写写,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引领生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人思念家乡的真挚感情。

 3、带领生了解丰富多彩的祖国文化,品味诗歌的韵律美,体会诗歌遣词造句的妙处。

中,我将本课的为三个板块:

导入诗歌——习诗歌——改写诗歌

导入诗歌:引导孩子背诵思乡古诗,创一种朗朗的诵读氛围,既是语言的积累,又是本课情感基调的把 握与铺垫。

习诗歌:分为两个板快——检查预习 走进诗歌

检查预习

高段的孩子已经具备查阅资料、收集处理信息的预习能力,因此我充分相信孩子,让他们课前自己读准字音、读通诗句,理解诗意,初步感悟诗人的情感,上课时与老师同交流。先检查多音字,把你们预习的结果跟组内的同交流交流。要求:1、选择感受最深的两行诗,说说诗意;2、体会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3、再有感情地读一读;4、全班同交流汇报。这样做既培养了他们良好的预习习惯,又尊重了他们自主习的需要,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更为他们在课堂上深入体会诗歌意境、用心感悟诗人情怀赢得了较为充分的时间。

走进诗歌

玩味语言文字——欣赏文形象——感悟文化内涵

我国古典诗词大多受字数、句数等诸多方面的限制,因此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用字,力求达到一字传神的效果。这种在关键处画龙点睛的字词,便是所谓的诗眼。大凡诗眼,用字都很高妙,它能使整句诗韵味无穷。抓住诗眼,能领悟诗的丰富含义和感受诗的无穷魅力。品味诗人用字用词的精妙,欣赏语言文字塑造的文形象,并由此感悟深邃的文化内涵,使其潜移默化为孩子身上的品质,与孩子形影相随,受益终身。这是我们在阅读鉴赏古诗时应该特别关注的。

案例:绿

①在这两句诗中有一个字,诗人经过十多次反复推敲最后才决定用它,知道是哪个字吗? “绿”

②对,就是这个“绿”字,“绿”是什么意思?(吹绿)是啊!当春风吹绿江南岸时,当我们漫步其间,一定会听到、闻到、看到些什么,我们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绿”过江南的美丽景色呢?

“鸟语花香”(导读:绿得热闹)

“姹紫嫣红”(导读:绿得鲜艳)

“生机盎然”(导读:绿得生动)

“绿满江南”(导读:绿得丰富)

“桃红柳绿”(导读:绿得缤纷)

“春风和煦”(导读:绿得温柔)……

③师:满眼的绿,满心的绿,绿得令人心动!你们看,这就是被春风吹绿的江南(观看cai江南春景)孩子们,你们爱这绿吗?爱这绿意盎然的江南吗?诗人同你们一样,他爱这绿色,更爱这绿色的江南。一个“绿”字饱含着诗人多少深情啊!让我们再来读一读。

“绿”字的反复玩味,使原本平面的江南之春有声、有色、有情,多彩起来,缤纷起来,多情起来,江南的春天呈现出立体之美,两个文形象也呈现出来:美丽的江南 深情的诗人

案例2:还

④师:如此美景!王安石为什么不能回江南、回家看一看呢?(板书:不能还)(介绍背景)

⑤师:万般无奈,诗人只好询问天上的月亮,导读:明月何时照我还

“何时”什么意思?要等多久?(也许两年、十年,也许遥遥无期……)多么漫长的等待!(读)

⑥ 一个“何时”透出诗人多少的忧愁!(读)他愁什么?多么无奈的忧愁。(读)

⑦静静的夜晚,只有明月陪伴着他,满腔愁绪与谁诉说,唯有明月寄相思。面对当空皓月,诗人会想起谁?(母亲父亲 妻子 儿女)会对他们诉说什么呢?(cai月亮)(开启了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语文回归生活,如此相映成趣,达到了和谐共振的效果。)

“还”字的反复品读,品出诗人多少离愁别绪,诗人报国爱家、慈父、*的文形象在孩子心中塑立,虽然跨越时空900多年,但仍然让孩子们感到亲切熟悉。而诗人身上折射出的文化内涵也必将在孩子的心中生根发芽。

改写诗歌:

生在课堂上动笔,是我在这次课上的一个用心的思考。小高年级的孩已经进入青春期,正是诗意萌动的年龄,正是滋生诗人情怀的时候,常常会看到他们在本子上信笔涂鸦,写他们自己的小诗,那就给他们创一个机会,写写心中的诗吧!

在写法上我没有任何的指导,通过刚才的诗词理解和领悟,生激发的热情和共鸣需要得以抒发,这时我选择了中国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这篇作品与《泊瓜洲》在体裁、情感都是相近的,容易帮助生体悟生活经历中尚难理解的去国离家的情感。我们把这首具有浓浓乡愁和爱国之情的散文诗推荐给孩子们,意在提高生的文素养,聆听两位诗人跨越时空的心灵歌声,并与之产生共鸣,让两首异曲同工的诗会迸发出生写作的激情。也许孩子们还不会写现代诗歌,但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写作是有意的行为,同时也是一种无意的吸收。抓住这份“感觉和气氛”,表达自己的字恋情怀,比什么都重要。

我知道今天的课中还留有遗憾,留有不足,就如《泊瓜洲》的淡淡的乡愁,这就是我中的辗转的哀愁吧!可我喜欢这样一份诗意的哀愁,正是它带给我思考。愿做师的我们都拥有这样诗意的吧,就如孩子们写的诗,也许有些拙劣,却充满盎然的真情!

今天,我又见到了给予我悉心指导的廖老师、黄老师、许老师、罗老师,此时心中对你们的感念难以成句,我想对你们说:我一直感激你们,一直想念你们!

3、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泊瓜洲》

一、知识技能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诗文;

2、会默写古诗。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初读整体感知诗文大意;

2、查资料,揣摩诗意,理解诗意;

3、反复读诗文领悟诗情。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体会作者思乡情怀和舍小家为大家的报国精神;

2、习作者“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写作精神。

四、重点

1、知道生准确理解诗文的意思,感受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准确背诵诗文、默写诗文。

五、难点

品位诗句,感悟情感,积累语言。

(一)激情导入

古人多有寄明月思乡情之作,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之《静夜诗》)“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之《水调歌头》)不管是借月思乡也好,或是借月思人也罢。请同们翻开书读读(一、大声朗读,读通顺;二、默读,查资料,初步感受。)《泊瓜洲》这首诗,说说读后的第一感受。

(二)初读感知思乡之情

1、生初读诗文,查资料。

2、交流:(1)抽读,正音,说诗意;(2)感受诗人思乡情。

a诗人的思乡情是通过哪个词或哪句诗文表露出来的?

词:直接——“还”;间接——“明月”,“又”。

诗文:“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b诗人思念家乡的什么呀?

3、思乡景

a理解:“春风又绿江南岸”。诗人通过这句诗描绘的应该是江南的美景吧。美丽的江南诗人通过一个字就一览无余的透露出来。“绿”。“绿”是吹绿的意思。这个字诗人用得绝妙。传说王安石刚开始用的并不是“绿”字,他先后改动了十多次,什么“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动词,最后选定了“绿” 字。这一“绿”,就“绿”了江南岸,这一“绿”就让人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苏轼描写江南的名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一“绿”,就让人浮想联翩,这“绿”就不在只是“绿”,还有花的红,水的蓝。

b你能用“ 又 江南岸。”来赞一赞江南的美景吗?

c老师把这句诗改作“春风绿了江南岸”,读一读,说感受。

一个“又”字,道出了诗人离家之久,也道出了诗人思家之久。一年年,一月月,一夜夜,斩不断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就连睡觉也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飞回了家乡。

d生读王安石之《忆江南》“城南城北万株花,池面冰消水见。回首江南春更好,梦为蝴蝶亦还家。”

4、思乡人

a江南美景让诗人久久驻足头不愿离去,这不愿,更又对家乡人的思念和留恋。诗句中哪个词透露了诗人对家乡人的思念和留恋。(“明月”。诗人睹月思人,如果你是诗人驻足头,你会对家中父母,兄弟姐妹,亲戚朋友说些什么?)

生自由说,感受思乡之切。

5、朗读指导略

(三)思家切,不能“还”。

1、读一读“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说诗文意思。画一画“京口”、“瓜洲”和“钟山”地理位置。

2、诗人离家这么久,可离家又这么近,被思乡之情缠绕着的诗人却为什么不回家一趟呢?能“还”吗?为什么?

简介背景资料。(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临川人。他视南京为自己的第二故乡。写这首诗时,正是皇帝宋神宗第二次任宰相,推行新法的时候,而且是他上任的路上。体会诗人的迫不得已,身不由己。

这一走就不知道什么时候回来了。为了国家,为了百姓,诗人也只能独饮思念之苦了。

3、读全诗。

4、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泊瓜洲》

材简析:

《泊瓜洲》是人版小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组第一篇课文《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一首,《泊瓜洲》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

全诗的大意是:从京口到瓜洲不过是在一条横着的江的距离之内,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两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停在瓜州之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口并不很远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古诗。

2、借助注释、抓住重点词句、利用插图、发挥想象理解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表达的方法。

3、感受古诗的韵味,激发阅读古诗的兴趣。培养动手搜集资料的习惯。

重难点:

1、理解诗意,积累古诗。

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准备:课件

过程:

一、预

1、经典诵读:背诵关于思乡的古诗词:天净秋思

2、导语:“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古往今来远离故土的游子总会思念魂牵梦绕的家乡。他们往往把这种浓浓的思乡之情融入一首首短小精悍的古诗中,需要我们细细去品味。今天我们一起习王安石的《泊瓜洲》看看他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情感的?

3、出示课题,齐读课题,泊的意思,“瓜洲”现在长江北岸,

4、了解作者,生交流,师小结。

二、互

1、初读古诗,初步感知诗的内容

1)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注意读好停顿。边读边想每一句诗的意思。

2)检查读古诗情况:指2名生读,师范读,自由试读,2个小组读,齐读。

3)你读懂了哪一句的意思,和大家交流。

2、小组合作:

1)、用画一画的方式习前两行诗句,感受京口、瓜州、钟山的位置。

2)、用想象画面的方式习后两行诗句,感受作者的内心情感。

点播习第一句:

小组展示画图:

诗人把停在瓜洲看到什么?

生在图上标出位置。结合图和注释了解地理位置。

作者这两句诗提到了三个地方之间的距离,其实说的是什么意思呢?(京口和钟山离得很近)这与作者有什么关系呢?

简介:王安石的父亲曾在江苏南京*,王安石是在那长大的,对钟山即现在的南京有着深厚的感情,可以说那是他的第二故乡。

真离得近吗?

从哪些词中看出王安石认为近?(一水间,只隔数重山)

看到的实际距离很远,但在王安石的心中认为特别近,这是为什么?

练习读感受诗人对家乡的无限思念和急切盼望回家的感情。

在他心一水之隔,确是近在咫尺,读第一句

在他心数重山也不远,读第一句

在他心家乡就在眼前,读第一句

诗人太思念家乡了,多想回去呀!再读

点播习第二句:

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生交流

师:春天到了,和煦的春风吹醒了柳树,吹来了燕子,吹美了大江南岸,闭上眼睛想象春风带给江南的美景,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江南的美丽景色?

(“阳春三月”、“鸟语花香”、“姹紫嫣红”、“生机盎然”、“绿满江南”、“桃红柳绿”、“春风和煦”……)指数名生说。

师:听了同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一派绿意盎然的春光图。把你的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吧。生朗读第三行。

诗人只用了一个字就把江南春天的美景表现出来了,耐人寻味,那就是---“绿”,请同们认真阅读课后资料袋的内容,相信你会更进一步的感受出诗人对词的推敲及用词的准确传神。

交流:听完“绿”字的故事后,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指名答。)

再一次感受江南春天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读“春风又绿江南岸”

诗人离家多长时间了?哪个词看出?“又”

诗人离家很久了,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绿了家乡也绿了,江南这么美,家乡也一样美丽,勾起了作者无限的思念。

因此在这样静寂的夜晚,他辗转难眠,独自一人走出舱,仰望夜空中的一轮圆月,他发出感慨——明月何时照我还?

一水之隔,近在咫尺,偏不能还,不由感慨——春风---明月何时照我还?

春满大地,离家已久,思绪万千,不由感慨——春风---明月何时照我还?

此时你就是诗人,站立头,仰望明月,思家心切,只能借诗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请同们带着这种感情再来读一下这首诗。

小组小结:通过交流我们知道了作者的家乡在钟山,山高水远,但在作者心中却很近,他太想回故乡,还知道了江南的春意盎然,勾起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

师小结:作者泊瓜洲,感受到了近在咫尺的家乡,看到了春意盎然的江南,勾起了他对家乡无限的思念,再读,感受。

三、评

1、把这首诗改编成小故事。

2、从古至今,像王安石这样身在异乡,思家心切的诗人还有很多,也写下了无数感人肺腑的思乡诗。课前,老师收集了一些有关思乡的古诗,送给同们。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张九龄《西江夜行》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马戴《灞上秋居》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3、随堂作业

点击查看更多沙漠里的船教学设计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31th.cn/articles/13102.html

热门阅读

  1. 《古诗两首》的教案设计
  2. 《我爱故乡的杨梅》优秀教案设计范文
  3. 学校运动会广播稿
  4. 2018年万圣节经典祝福语
  5. 用冲锋陷阵造句
  6. 劝说人多读书的名言
  7. 虎年元宵节的祝福短信
  8. 教师网络研修学习计划
  9. 老人66大寿祝福语
  10. 阿长与山海经美句摘抄
  11. 老人节祝福语
  12. 助学筑梦铸人的主题征文
  13. 工程造价自荐书范文
  14. 2018文明城市标语
  15. 201年送给亲人的元旦祝福语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