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 2025-07-10 13:21:44

关于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教学设计

1、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以欣赏为主线,引导学生感受歌曲轻快、优美的情绪。

2、引导学生用能够用饱满的情绪、优美亲切的声音,富有感情地演唱。

3、通过听、想、说、唱、动等音乐实践活动,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审美情趣,使学生具有初步感受音乐的能力。

1、体验旋律的美感,感受歌曲欢快的情绪。

2、引导学生有感情演唱。

1、掌握○ × × ×弱起乐句的演唱(及时、准确)。

2、把握音准、节奏的准确

电子琴、挂图、录音机。

一、激趣导入,引入新课

1、教师弹奏影视音乐。

生问好:上课!等一下老师要弹奏几段乐曲,请同学们仔细听,猜一猜是什么乐曲。

师:弹奏乐曲《大风车》、《西游记》、《红星歌》和《猪八戒背媳妇》各小段。

生:即兴的随音乐演唱、做动作。

师:边弹边问师生互动,学生齐声回答。

师:看来你们都很熟悉啊!是在电影和电视剧里听到的吧!

生:是!

师:是的!刚才这几首乐曲都归属于影视音乐。影视音乐:简单从字面上理解就是为电影节目和电视节目服务的音乐。它分为歌曲和器乐曲两种。其中歌曲分为主题歌、插曲和片尾曲。

2、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影视音乐的插曲《让我们荡起双桨》

二、介绍曲词作者

生结合预习进行汇报

三、介绍歌曲背景

《让我们荡起双桨》是电影《祖国的花朵》的插曲,当时影片的画面是:北京市一小学的五年级二班,被评为最优秀的班级。为了庆祝同学们来到北海公园划着小船,微风吹过脸庞,柳树在随风摇摆,美丽的白塔倒映在水中??多美的景色,就在这时音乐响起,把整个画面推向了**。下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来聆听一下这优美的旋律,想像一下,仿佛自己真的来到了北海公园,划着小船,微风吹过??

(教师播放录音范唱,要求学生即兴的随音乐做动作。)

四、初听歌曲

设问:好!听过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旋律高低起伏很优美、抒情!歌曲非常好听、听到了歌曲我仿佛真的划着小船。)

五、学唱歌曲

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很优美的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的第一段。学唱曲谱。在学唱之前,我们要解决一个难点,就是歌曲的弱起部分。弱起:强拍处有空拍而且在最开头(从弱拍或次强拍起的小节)或称为不完全小节。

1、学唱0XXX弱起小节

2、唱第一乐段旋律,引导学生用有强弱变化的声音演唱。

教师弹琴反复教唱,并及时纠正学生在演唱时出错的乐句,使之改正直到教会为止。

3、完整演唱歌曲旋律。

4、学唱二声部合唱。

教师弹琴反复教唱,并及时纠正学生在演唱时出错的乐句,使之改正直到教会为止。

5、加入歌词。

6、融入自己的感情再来唱一遍!

老师感觉歌曲的情绪还应该更优美,抒情。希望发挥你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自分小组用你最喜欢的方式来表现歌曲,下面开始。

(教师**指导,要让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保持住激情。)

六、合作创编表演形式

师:老师感觉歌曲的情绪还应该更优美,抒情。平时啊!我们的音乐课,同学们的表现形式都很独特,创新。这首歌曲可不可以用你喜欢的形式来表现一下你对歌曲的理解哪!

(教师**指导,要让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保持住激情)

七、小组汇报表演师:

好!老师看你们做的都很认真,表现形式也很有新意!下面请同学们汇报表演。哪个小组先来。(教师及时点评和学生互评)

(教师及时点评和学生互评)

八、总结:

1、下面请大家来说说,我们都学到了那些?

2、最后啊!请同学们欣赏老师收集的一些影视作品。

(教师播放影视录音,学生聆听,即兴的随音乐演唱、做动作)

点评:《让我们荡起双桨》是一首著名的儿童歌曲。这首歌曲旋律优美,情感真挚,是经过时间检验的经典的童声合唱歌曲。作为50多年前的作品,学生或许很难体验到当时少年生活的情景。因此我以看图讲述导入,再让他们在反复欣赏的基础上从音乐中感受朝气、纯洁和真挚,并积极地联系到自身的生活和学习。在充分调动了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后,我以“我的小手动一动”的节奏训练来突破本课的难点——弱起小节。接下来我让孩子们充分朗读,读出韵味,读出感情。再来用自己甜美的嗓音,哼唱起这首曲子。孩子们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也忍不住哼唱起来,看着他们眉飞色舞的样子,我知道他们开始逐渐兴奋了,开始对歌曲有了感觉。于是我就渐渐让他们把唱的嗓音放大,他们唱的更高兴了,一个个

手舞足蹈。看着他们的兴奋劲儿,于是开始逐段地进行讲解,让他们对于文本理解得更深层一些。所以学生在听赏的这一环节都比较主动,也比较投入。比较薄弱的 部分是:导入时如果能用多媒体的画面出现,相信会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效果将更加好。而在第二环节节奏训练时,由于训练时间较短,导致后面学唱时花了很多时间才把难点突破。

拓展阅读

1、物体在斜面上运动

材分析】

斜面应该是生活中接触最频繁的一种简单机械了,虽然严格的标准斜面并不多,但是很多变形的斜面却一直服务的生活,在中,应认真分析这些变形的斜面。

1、通过小组合作实验,使生能够用科实验的证据来说明斜面的省力原理。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习,指导习进行自主制定一个简单的研究划来研究斜面。

3、在小组合作习中,培养生尊重事实依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逐渐养成合作习的习惯、使生乐意与同之间进行合作实验。

重点、难点】

生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利用科实验的证据来说明斜面的省力原理。生自主制定一个简单的对比实验研究划,并进行定量分析。

生准备:科记录表、课前收集斜面的相资料、螺丝刀、铁锤、一块木头上钉一颗铁钉和一颗螺丝钉。

师准备:斜面的相资料、搭斜面的材料、重物、测力、一块木头上钉一颗铁钉和一颗螺丝钉、螺丝刀、铁锤。

(一)问题情境导入

师:同,有几个工人师傅遇到了困难,他要把几个大铁桶搬到大卡车上去,可是铁桶太重了,搬不动,你能帮他想个好办法吗?

生:可以用一块木板搭在卡车上,然后把铁桶滚上去。

师:大家觉得这个办法怎样?好不好?为什么好呢?

师:其实,像这个同刚才所说的,一块木板抬它的一端,就会形成一个斜坡,这,其实就是一个最简单的机械,称它为斜面!(板书:斜面)刚才同都认为利用斜面能够省力,到底是不是这样呢?(板书:省力?)今天这节课咱就一来研究。

(二)活动过程

活动一:生动手搭斜面,画斜面,观察斜面,了解斜面。

1、老师给每一个小组准备了几块木块和一个盒盖,你能用这些材料来自己搭一个斜面吗?

生分组搭斜面,搭完后找两组高度不同的展示。

2、你能用线条将自己搭的斜面画下来吗?一生到黑板上画。

意图科一定要注重动手操作,生在实践中边动手边思考。】

师:同请看,斜面的是什么形状的?(直角三角形)是的,这条直角边是要提升重物的高度,叫它斜面的高度,(板书:高度)这条斜边,是搭斜面用的木板,叫它斜面的长度,(板书:长度)木板与地面之间会形成一个夹角这是斜面的坡度,(板书:坡度)现在同了解了斜面各部分了吗?哪个同能指着这个斜面给大家介绍一下?一生到黑板前指着一斜面介绍斜面各部分。

3、请同仔细观察这两个斜面,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长度相同,高度不同,坡度也不同。)哪一个坡度大,你认为坡度的大小和什么有系?(板书:长度相同,高度越高,坡度越大)

4、老师也想搭一个斜面,(老师在原来一个斜面的高度的另一边用短一点的木板搭一个斜面。)同请看,这是两个斜面吗?它又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哪个坡度大?坡度和长度、高度之间有什么系?(根据生回答板书:高度相同,长度越长,坡度约小。)

师小结:刚才同自己搭斜面,观察斜面,知道了斜面有高度,长度和坡度,而且坡度的大小和长度、高度有系,高度相同,长度越长,坡度越小;长度相等,高度越高,坡度越大。

活动二:做实验研究斜面是否省力。

1、现在斜面搭好了,它是否能够省力呢?大家想用什么方法来研究?(实验)老师还给每一个小组又准备了一个小车和一个测力,用这些材料你能一个实验方案,来验证利用斜面可以省力吗?

意图:置一个稍有情趣的问题情境引导注生活中的现象,调动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展示不同生思考的角度和方法,激发生的习兴趣】

2、生汇报实验方案,(提醒其他小组要认真听,可以进行补充。)

师在黑板一侧板书:竖直提小车用的力(N)

在斜面上拉小车用的力(N)

3、做实验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呢?生交流,师腔调:

a、小组内的同要分工合作,及时做好实验记录。(展示实验记录单1)

b、测量在斜面上的拉力时,测力要和小车在同一直线,要匀速运动时读数。

4、分组实验,观察并记录数据,师**指导。

5、汇报交流:各小组汇报测得的数据,师在黑板上记录。请同比较这些数据,你有什么发现?(斜面可以省力)师擦掉问号。

6、刚才通过实验验证了利用斜面确实可以省力,同再来观察这组数据,除此之外,你还有什么别的发现吗?(各组虽然都用了斜面,却用力情况不一样,说明省力情况不一样。)这是为什么呢?

7、生进行猜测,可能是坡度的不同造成省力情况不一样。师继续问:那你认为,坡度大小可能和用力大小有什么系呢?生自由谈自己的看法,坡度大,用力大;坡度小,用力小。

活动三:深入探究斜面,坡度大小与用力大小之间的系。

1、坡度的大小是否会影响斜面省力的多少,它之间的系如何?仅凭猜测不行,还是用这些材料,你能一个实验,来验证一下吗?

2、生交流实验方案,并说明的理由。老师相机在黑板一侧板书:

在斜面上拉小车所用的力(N)

1块木块2块木块3块木块

意图:放手生利用身边的材料自己不同坡度的实验,只要坡度变化明显,实验结果就一目了然。】

3、生分组实验,填写实验记录单2、

4、交流汇报实验结果,师在黑板板书数据。

5、比较测得的数据,你有什么发现?(板书:坡度大,用力大,坡度小,用力小。)

师小结:通过实验研究发现,斜面可以省力,而且省力大小和坡度大小有系,坡度越大,用力越大,坡度越小,用力越小。

活动四:生活中的斜面

1、正是因为斜面有这样的特点,所以生活中很多地方都运用了斜面,同能举个例子说一下斜面在生活中的运用吗?生交流斜面在生活中的运用。

2、除了同说的这些,老师这里还搜集了一些,请看大屏幕。(师播放斜面在生活中的应用课件。)

活动五:认识变形的斜面。

1、师出示螺丝钉,问:这是不是斜面?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2、螺丝钉到底是不是斜面呢?老师做了一个螺丝钉的模型,下面就把它的螺纹展开,(师展开铅笔上的螺纹。)你发现了什么?是的,螺旋是一种变形的斜面。

3、师出示螺纹疏和密两个螺丝钉模型,同猜测一下,哪个拧来更省力?生猜测并说理由。

4、把两个模型的螺旋展开,现在谁能说一说,哪个拧来更省力?为什么?(螺丝钉上的螺旋就是变形的斜面,高度相同,长度越长坡度越小越省力,所以螺旋密的省力。)

5、生活中还有哪些变形的斜面呢?生交流。师出示课件:盘山公路。 小结: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运用了斜面,希望同在生活中多观察,了解更多斜面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三)拓展活动

这节课研究了斜面,请同根据这节课所到的知识,探究骑自行车上坡怎样才能更省力?

2、物体在斜面上运动

1、使生理解斜面的作用以及知道一些应用斜面的实例。

2、培养生的实验和分析能力。

3、培养、爱科、认真细致的科实验态度。

认识斜面是如如何省力的。

如何把到的知识运用生活中去。

具准备:

斜面实物、电脑课件、分组实验材料。

一、创情景,提出研究问题。

1、出示图片一(建在树上的房子),思考:如何到树上的房子里?(同时思考楼梯)

2、出示图片二(把东西送到车上),思考:如何把东西送到车上?

引出:生活中有些省力的备,这些备都有一个特点(倾斜)。

3、斜面的介绍(多媒体):像搭在汽车车厢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斜面。

二、探究斜面是否更省力。

1、思考,使用和斜面和不用斜面,有什么不同?斜面能省力吗?

2、怎样一个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

测试力度(测力

提升物体(螺帽、大塑料模具、小塑料模具)、

斜面提升(搭建)

直接提升

3、生分组实验,下班指导。

4、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在斜面上推(或拖)一重物,使它沿着斜面向上移动时,比使垂直提升重物要省力。

三、探究斜面坡度与省力的系。

1、思考:如何斜面更省力?

2、怎样一个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

测试力度(测力

提升物体(螺帽、大塑料模具、小塑料模具)

不同坡度的斜面(由大到小共4种,自己搭建)

3、生分组实验,下班指导。

4、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斜面与水平之间的夹角越小,沿斜面提升重物就越省力。

四、巩固与拓展

1、说说工人为什么利用斜面把东西推到车上(比直接提升更省力)

2、说说生活中有那些地方运用到斜面的(为了省力的备)?

3、出示图片(山峰),想想能否在这里利用木板做一个斜面**上去?人类又想到了什么办法?(引出下节课内容)

3、物体在斜面上运动

知识:认识像搭在汽车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斜面,斜面可以省力。

过程与方法:制订一个简单的研究划并用实验的数据来说明斜面的省力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参与科实验,愿意与同进行合作交流。

认识斜面是如如何省力的。

如何把到的知识运用生活中去。

1块搭斜面的平木板,4个不同高度的小物品(橡皮等)、钩码、测力、实验划表。

一、结合影视导入新课

播放生喜爱的《头文字D》动画片的赛车过盘山公路的录象。

提问:虽然动画片很精彩,但是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山上的公路和平地上的公路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要这样修建?”

生自主思考猜想原因,并当众发表。)

二、探究斜面有什么作用

1、 提出一个简单任务:老师要把这个大木桶搬到讲台上来,有什么好方法?

生拓展思维:滑轮组吊、杠杆撬……)

今天老师就介绍一个更简单的机械叫斜面。(示范用木板把木桶滚上讲台)

2、 斜面概念引入:像这样搭在高台边缘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斜面。

3、 跟据老师提出的情境得出的问题:斜面能省力吗?一个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吗?

4、 分组研究斜面是否能够省力。

实验要求:

1) 指导如何用测力测斜面上的拉力。(拉动中,当测力匀速运动时,读出其读数)

2) 小组讨论实验方案;反馈交流实验方案。

3) 分工提升不同的物体(每人一次,每次操作3遍)

4) 在操作员操作的时候,其他同注意观察,并取其正确的值,做好记录。

斜面的状况 提升不同的物体 的发现

A B C D

直接提升物体的力

5、 对研究结果作出分析,发现其中的规律。(发现同一物体从斜面拉上用去的力都小直接把物体垂直提上去用的力,所以斜面可以省力)

三、研究不同坡度的斜面

1、提问:刚才在实验过程中,和其他组的数据相比较,你还发现了什么?(发现每个组的用斜面拉上去所用力的大小不同,这是因为有的小组坡度高,有的小组坡度低)。

那么坡度不同对沿斜面拉物体所用的力也不同吗?能不能实验来证明一下?

2、分组实验,并分工合作完成实验和记录分析工作

1)制定实验划表(师准备)

实验目的 研究不同坡度的斜面的作用

预测 坡度越大,用力越( )

坡度越小,用力越( )

要改变的条件

不要改变的条件

2)交流划中的要点,并进行相互修改。

3)分工合作进行实验操作。(提醒:每个坡度做3次实验,取平均值填入表中P17)

直接提升物体的力 沿不同斜面提升物体的力(N) 的发现

1 2 3 4

4)观察数据表格,讨论发现数据规律,进行总结。

四、巩固与拓展

1、现在结合的生活说一说:如的盘山公路为什么会修成“S”型。)

2、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到了斜面工具?(螺丝、大桥……)

用纸片演示螺丝的斜面。

4、鹬蚌相争优秀

1、知道这则寓言所讲的故事。

2、能通过讨论解决问题。

3、能自编自演课本剧。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懂得互不相只能别人得利的道理。

重点目标:知道寓言所讲的故事。

难点目标:懂得互不相只能别人得利的道理。

一、导入:

,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也给你带来了几个谜语。不过,这是几个画谜。认真地看,从每一张图中都能猜出一个成语来呢!(出示图画:滴水穿石、藕断丝连、狐假虎威、守株待兔。生猜。)

呀,都猜对了!瞧,电脑博士奖励一本书作为奖品。(出示一本书。)认真看,你发现了什么?(“寓”字里面有“道理”,“言”字里面有“故事”。)

聪明的孩子,这回,你知道什么是寓言了吧?

那你知道习寓言要先什么?再什么?(先故事,再道理。)

这节课,就来习《鹬蚌相争》。(板书课题,“鹬”“蚌”两个字写在田字格里。)

二、实施目标:

(一)、初读。

1、自由读这则寓言,读准字音。

2、同桌读,互相听一听,他读的正确吗?

3、读词:

鹬 “鹬”是一个生字,而且非常不好记,不好写,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呀?(指名说)从这个字的字形就能知道,“鹬”是一种……,瞧,(出示图),所以它是鸟字旁。认识了,也记住了。能在本上端端正正地写一个吗?别着急,先观察一下老师在田字格里写的这个字。相信你能比老师写得好!(实物投影展示两个。)

蚌 从这个字形你知道了什么?出示图,这有一个蚌,你见过吗?

啄 什么意思?能做个动作吗?啄一下。

夹 什么意思?能做个动作吗?

能把这四个词都用上,结合课文内容说一两句话吗?别着急,先快速地把课文浏览一下。(鹬啄蚌,蚌夹鹬。)

过度:鹬和蚌之间又会怎么说,怎么做?结果怎样呢?

(二)、读故事

1、自己读课文,想一想,鹬和蚌的话应该怎样读呀?

2、同桌试着读一读。

3、指一组读。 追问:你为什么要这样读? 再指一组读,评读。

4、同桌再练着读读,可以加上表情、动作。再指读。评价:从你的表情、动作老师看出来了…… 男女生读。

5、方互不相,谁也不可谁,结果怎样?

6、把这则寓言再完整地读一读,注意读出语气。

(三)、明道理

1、问:谁还想读?谁这只鹬?你就是这只鹬,你就是这个蚌。老师给你旁白。其他同,咱要看动画片喽!

2、 问:你笑什么呢?(指名3——4人。)

3、动画片挺好看的,想不想把这个故事自己演一演?四人一组自编自演。看那组分工快,合作的好!

4、指1组演。(要有所拓展,渔夫说句话。)其他同思考:你想对他谁说些什么?(指导:光批评他也不行呀,还应该告诉他错在哪。)师对鹬和蚌:听了他的提醒,你想说些什么呀?

4、出示图:假如,鹬和蚌从渔夫那里逃了出来,有一天,鹬和蚌又相见了,他之间会怎样说?渔夫又来了,他又会怎么做?

5、看来他也明白了互不相,只能别人得利的道理。再读这个小故事,体会其中的道理。

(四)、延伸

1、这个寓言故事出自古书《战国策》,这是原文,读一读吧!出示原文读一读。

2、“鹬蚌相争”也由此变成了一个成语。像这样出自寓言的成语还很多,如:自相矛盾、掩耳盗铃。你还知道哪些?

三、总结:

一个简短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这就是寓言的魅力。有兴趣的话,课下可以多读一些寓言故事,你懂得会更多。

四、作业:

点击查看更多关于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教学设计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31th.cn/articles/1587.html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