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蔬菜》优秀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 能听懂儿童广播《未来的蔬菜》,记住主要内容,初步学会听记广播的方法。
2、 能口述广播中感到特别新鲜的内容,做到说话连贯,声音响亮。
3、 了解各种蔬菜的新品种,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在教给学生听记广播方法的同时,知道学生复述广播的内容。
三、教学过程
1、 组织游戏,激发兴趣
2、 交流讨论,揭示目标
3、 初听广播,感知大意
A、听配乐录音《未来的蔬菜》
多味蔬菜、彩色蔬菜、微型蔬菜等
B、说说刚才收听的是什么电台的广播?这个节目的名称是什么?广播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C、质疑:说说有什么地方没有听清楚
提出不理解的问题仔细听
4、 再听广播,记住内容
A、要求学生带着没听清楚的地方和不懂的地方仔细听
B、说说广播向我们介绍了哪几种不同的蔬菜。
5、 扮演角色,知道复述。
A、自由练说:选择1——2个你感到特别新鲜的内容说一说,要求说话连贯,声音响亮。
B、角色扮演同桌演练,互相评议
6、 小结延伸,丰富见闻。
小结:
延伸把广播的内容讲给父母、朋友听。
拓展阅读
1、《郭沫若诗》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与诗人郭沫若先生一起遨游仙境。今天,我们再面对月光淡淡的《静夜》,看看它能引起你多少美妙的遐思,使你产生多少奇瑰的想像。
二、朗读课文1、教师范读,可配背景音乐:钢琴曲《星空》,并投影出示朗读节奏、重音。
2、学生边听边注意老师朗读的声音的大小,速度的快慢,节奏的强弱和语气的轻松舒缓。
3、学生模仿,自由朗读课文,然后再集体朗读。
三、探究学习1、讨论,理解内容与写法。
⑴ 这首诗哪部分写实?哪部分想像?写实与想像部分都突出了夜晚的什么特点?
⑵ 这首诗的两个小节之间有着什么内在联系?
⑶ 这首诗的结构与《天上的街市》有哪些异同?
⑷ 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些句子?为什么?
通过讨论,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明确:
⑴ 诗的第一小节描绘了静谧的夜景,属写实;第二小节属想像。无论写实还是想像都突出了夜晚的“静”。
⑵ 第二小节开头的劈头一问“天河何处”,结束了第一小节的写景思路,把读者的视野与心胸引向了广袤宇宙,又以“远远的海雾模糊”收拢读者放飞的心神。叫咱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写出诗人的想像已经像脱缰的野马穿过茫茫海雾,想像着有“鲛人”立在岸边,对着月亮留下串串珠泪……多么奇瑰的想像。第一节的景物描写,是想像的基础,而没有了第二节的想像,第一节的景便没有活力,没有生气。有了第二节的想像,才使看似平淡无奇的景变得空灵、美丽。
⑶ 两首诗的结构大致相同,都是先写景,以写景为基础,再展开想像。不同的是《天上的街市》在写景部分由“街灯”、“明星”的联想把读者的视线由人间转到天上,为第二小节具体描绘“天上的街市”做了铺垫。而《静夜》则是靠第二小节的“天河何处”结束写景,转而想像的。
⑷ 第4小题属于开放性题目,可重点引导学生多角度思维,如喜欢第一小节的诗句,可扣住写景的细腻形象,像“笼罩”一词,写出村外的松林沐浴在淡淡的月光下,朦胧而又神秘。“漏出了几点疏星”的“漏”,写出了淡淡月光照耀下的团团白云,而白云之间的空隙里,有隐约可见的闪烁的几颗星星。如喜欢第二小节的诗句“天河何处”,则可以抓住诗人跳动的思绪,由普通的乡间夜景一下子把读者的思绪带到了广袤的宇宙之中,使全诗的境界得以拓宽和提升。但紧接的“远远的海雾模糊”又把读者刚刚放飞的心绪往回收拢,模糊的海雾中有什么?使人想到什么?自然引出下文。而喜欢后两句的则又可以把思维转到想像的角度,为什么流珠?喜极而泣?伤心落泪?抑或无穷思念?……想像的精妙自不待言。
2、指导学生练习,学习运用联想与想像的手法。
⑴ 发挥联想与想像,续写句子。
牵牛花开放了……
我不在父母身边的时候……
⑵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轻柔地、舒缓地、带点神秘味的反复朗读最后两句,再讨论翻译“南海水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能泣珠”。然后引导学生展开想像,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诗的想像世界。可让学生对鲛人做合理的推想,也可以选择《天上的街市》中的想像部分,用自己的话加以描绘。
这个练习也属于开放性的,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说,互相补充,培养学生联想与想像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四、总结课文1、让学生反复朗读,当堂背诵。
2、教师小结。
“鲛人在岸,对月流珠”的故事,激发了我们多么精妙的幻想。它启示我们,多关注身边的生活,热爱生活吧,你会发现生活是多么美好!
五、布置作业1、熟练背诵两首诗,会默写。
2、想像练习。
在上虞有一座孝女庙,是为纪念孝女曹娥为寻父投江而死而建的,因此孝女庙又叫曹娥庙,那条江被叫做曹娥江。请你发挥想像。写一个有关曹娥的故事。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家乡的某一处历史遗迹,或根据自己掌握的民间故事进行拓展写作。
2、恐龙的灭绝教学设计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恐龙灭绝的原因,发展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3、感受大自然的神奇,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和保护大自然的愿
望。
课件
理解撞击说的顺序
一、引入
上节课,我们走进了神秘的恐龙世界,小朋友们还讨论交流了自己所了解得恐龙知识。这节课,让我们继续研究“恐龙”,一起来探讨恐龙的“灭绝”。板书:恐龙的灭绝齐读课题《恐龙的灭绝》。
二、复习
1、出示词语(课件)
还认识这些词吗?下面找两位同学读一读。(评价)大家齐读一下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认识了这些词语,还知道了人类在地球生活的历史只有“三四百万年”,而恐龙却在地球上生活了大约
“两亿年”。也就是说,在6500万年前的时候,主宰地球的主人就是这些庞大的恐龙。
3、请同学们观察140页和141页的插图,图上的恐龙各种各样,有的在天空中飞翔,有的在地上行走,有的在水中戏耍,放眼望去,尽是恐龙的世界。但是,今天我们却再也看不到恐龙了,庞大的恐龙为什么会消失呢?
三、略读课文
1、让我们打开书,轻声地读读课文的2、3、4自然段,找一找课文为我们介绍了几种不同的说法,分别是什么呢?(指名说)。板书:寒冷说、撞击说、偷吃说、传染说、降温说
2、课文中详细地为我们介绍了哪两种说法?分别哪几自然段?那就让我们也来细细地研究研究这两种说法,好吗?
四、深入课文,诠释重点
1、寒冷说
请大家自由读第2自然段,学习第一种说法寒冷说,并从文中找词语,完成练习。
课件出示填空
指名汇报,评价,再次齐读课件内容。
这段告诉我们:恐龙灭绝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天气突然变得十分寒冷)
我们找一找课文第2自然段哪句话里有“突然”这个词
课件出示句子
齐读这两句,有什么不同?“突然”说明了什么?(寒冷的速度快,来不及反应)
为什么恐龙不能躲过严寒?你能用笔在文中画一画,并能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吗?
指名说一说(评价)
是啊,天气这么冷恐龙躲不过就灭绝,谁能读读这段话,读出寒冷的感觉。
指导朗读,指名读
2、撞击说
下面我们学习第二种说法,自由读第3自然段
出示课件
图1、小朋友观察图片,看一看发生了什么?
小行星撞击在地球上
想象:被撞击后的地球会发生哪些变化
图2、被撞击后,地球上的尘埃被剧烈震荡,尘埃的扬起遮住了太阳,地球一片黑暗
想象:当地球一片黑暗,地球上的动物,特别是地球的主人恐龙会怎样?(害怕、恐惧、绝望),植物没有阳光会怎样?(枯萎)图3、观察图画,植物都一一枯萎死亡
想象:以植物为食的动物和以植物为食的恐龙会怎样?(找不到吃的会死亡)
图4、以植物为食的动物和以植物为食的恐龙找不到吃的一一饿死
想象:以动物为食的食肉恐龙又会怎样?(饿死)
图5、观察图画,地面光秃秃的,食肉动物找不到吃的逐渐饿死或互相*而死亡。
下面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带着害怕、恐惧、绝望地心情,再次体会当时面临死亡恐龙的绝望感受吧!
好,大家读了课文,请为下面的句子排排队
出示课件
3、恐龙的灭绝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能够读准字音。
2、读懂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对恐龙的灭绝等自然界现象进行科学研究的兴趣和愿望,懂得要为探索科学奥秘不断努力。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前查阅有关恐龙知识、恐龙灭绝原因的相关资料
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营造学习氛围,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同学们你们一走进教室就发现了什么?好像来到了恐龙的世界,让我们一起去了解它们。
2、看录相,初步了解恐龙。
3、你们还了解哪些有关恐龙的知识,给大家说一说。
4、大家都知道恐龙已经在世界上消失、灭绝了,多少年来科学家们一直在研究它们灭绝的原因,它们究竟是怎样灭绝的呢?让我们一起带着这个问题学习课文。
5、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生字词。
2、进行拼字游戏,理解“庞大、尘埃、枯萎”等词。
三、再读课文,理解文意:
1、大屏幕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仔细听、认真看,你们听懂了什么?
2、是啊,在地球上生活了近两亿年的恐龙为什么灭绝了呢?默读课文想想课文给我们介绍了几种恐龙灭绝的原因?
3、用简单的词语概括其灭绝的原因。
4、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恐龙灭绝的原因。
5、你赞同哪种说法?选择与自己观点相同的同学组成兴趣组,读一读相关的段落,用自己的话说说为什么要赞同这种说法。
6、除了课文中介绍的这几种恐龙灭绝的说法,你们还查到哪些有关恐龙灭绝的资料。
7、大屏幕出示“这些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又不能让人完全信服。所以恐龙灭绝这个谜,至今不没能解开。”同学们说说读了这段话后的体会。
四、结束。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交流小朋友们在课下了解到的有关恐龙的资料。
二、朗读感悟
1、教师可提问导入:你想知道恐龙灭绝的原因吗?看看课文里告诉了我们几种说法
2、朗读全文,整体感知。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看谁最先知道课文中告诉我们的几种说法。这样处理是顺应学生想了解恐龙的急切心理。
3、自由交流,引导学生感悟课文中的几种说法。为了引导学生仔细研读课文,可让学生先正确、流利地读一读介绍某种说法的段落,教师随机检查学生生字的学习情况,相机感悟理解一些重点词语。然后要求学生用一句简单的话概括恐龙灭绝的一种说法。
4、引导学生质疑。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
5、认识第四自然段末尾的省略号是什么意思,启发学生帮助科学家再想出一些可能的原因。可在小组里开展讨论。
三、积累运用
除课本后面“读读抄抄”中列出的词语外,建议再积累如下词语:庞大、冬眠、躲避、耐不住、尘埃、遮住、枯萎、哺乳动物、偷吃、传染病、孵出、雄性、书籍。
四、实践活动
课后收集一些有关恐龙的资料、图片,在教室的一角举办一个小型展览。
4、《郭沫若诗》教学设计
1、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感情,领悟诗歌的主旨。
2、欣赏诗歌奇妙的想象,并能在阅读诗歌时展开自己的想象。
3、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教学重、难点
1、加强朗读指导。
2、领悟诗歌主旨。
3、培养想象力。教学方法:诵读法、想像法、比较阅读法。教学准备:老师准备钢琴曲《星空》、二胡曲《月夜》,学生查阅郭沫若及诗集《星空》的有关资料。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
教师及学生活动
第一课时
一、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100多年前,一位唐代诗人凝望着星斗满天的夜空,有感于宫女的幽怨,写下了一首七言绝句: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86年前,又有一位现代诗人在灿烂星空的诱发下,创作出一首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著名诗篇——《天上的街市》。
二、作者简介:
郭沫若(1892—1978),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原名郭开贞,沫若是笔名,四川乐山人。1914年赴日留学,先后接触了泰戈尔、歌德、海涅、席勒、莎土比亚、雪莱、惠特曼及北欧、法国、俄国进步作家的作品,哲学上受到泛**的影响。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积极投身于反帝反*的新文化运动。1919—1920年之交,完成第一本诗集《女神》的创作,成为中国新诗的奠基人。1921年回国,与成仿吾、郁达夫等人发起成立“创造社”,从事新文学活动。皖南事变前后,写了《棠棣之花》《屈原》等六部历史剧,很好地发挥了教育人民、打击敌人的作用。1944年3月,为纪念明末李自成领导农民起义三百周年,写了长文《甲申三百年祭》,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受到***的赞扬。1949年后担任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组织领导工作,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一生主要文学著作有:诗集《女神》《星空》《瓶》《前茅》《恢复》《蜩螗集》《战声集》等;散文《我的幼年》《反正前后》《创造十年》《沸羹集》等;戏剧《三个叛逆的女性》《屈原》《虎符》《棠棣之花》《高渐离》《蔡文姬》《武则天》等;另有《沫若诗词选》及翻译歌德的《浮士德》等。
四、朗读体验
1、教师范读或听朗读录音。
2、学生朗读,课件打出朗读的节奏和重音,让学生对照。注意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1)生字:缥(piāo)缈(miǎo)
(2)生词:
缥缈: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定然:必定这样。
珍奇:贵重稀奇。
闲游:悠闲散步。
陈列:把东西摆出来供人观看。
3、叫一个朗读较好的学生,配上音乐《星空》,诵读过程中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画面,仔细体会诗歌思想感情。
4、学生再读全诗,注意诗歌的韵脚,感受全诗洋溢着的韵律美。
5、全班有感情齐读课文,进一步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五、分析诗歌内容,理解诗中的联想和想象。
1、研习诗作第一节,体味联想的自然。
思考:
(1)街灯与明星有什么相似之处?作者为什么把“街灯”比作“明星”,又为什么把“明星”比作街灯?
(2)在第一节中运用了哪些动词?这些动词用得如何?请仔细揣摩。
明确:明、闪、现、点
①“明”写出了人间万家灯火(灯火辉煌)的壮观景色。
②“闪”写出了群星闪烁的姿态。
③“现”既写出了天上的明星之多,又表现了诗人的欣喜之情。
④“点”字用得奇妙,它暗示了天上有人把街灯点亮了。一字传神,意境尽出。想象的翅膀便由此“点”展开了。
那么诗人看到此情此景产生了哪些无穷无尽的想像呢?
2、研习诗作后三节,体味想像的丰富和意境的优美。
(1)想象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诗作是怎样逐步展开想像的?
(2)课文中想象的牛郎织女的生活与神话故事中的有什么不同?是通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
(3)这些想象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诗的后3节中连用了四个“定然”和一个“定”字说明了什么?
五、背诵诗歌,体味语言
学生自由背诵课文,同时仔细体味诗歌语言好在哪里,并举例说明。
六、小结:诗人运用联想与想像的手法,用优美而又亲切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美丽的天街,创造了牛郎织女自由幸福的生活图景。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对自由幸福美好生活向往与追求,体现了浪漫主义的创作。让我们再一次有感情地背诵一遍这首诗,感受诗人的美好情怀吧。
六、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歌。预习《静夜》。
第二课时
一、导语
唐代诗人王维有一名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在这样月光如水的晚上,你会有哪些遐思呢?这节课,让我们再随同诗人观赏奇景,驰骋想像。
二、朗读品味
1、听《静夜》诗歌朗诵。思考:
这首诗哪部分是写实,哪部分是想象?写实与想象部分都突出了夜晚的什么特点?
2、学生自己朗读第一节,描述一下作者所描绘的夜景景象。
3、在这样的月夜,作者想到了什么呢?
你能结合诗的意境,发挥你的想像,探究出诗人所“泣”的内容吗?是喜极而泣,还是伤心落泪?或者是无穷的思念?
明确:第二节开头劈头一问“天河何处”,结束了第一小节的写景思路,把读者的视野与心胸引向了广袤宇宙。诗人面对缥缈的星空,浮想连翩。晴夜高穹,银河该在何处?站在村边松林远远望去,只见一片白色迷蒙,如烟、似雾,虚幻空灵。而银河岸边,只怕有一位鲛人对月伤心,泣泪而成珠。
三、朗读探究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好诗歌的感情基调。
2、请同学朗读,思考:这首诗的两个小节之间有着什么内在联系?
四、比较阅读:看看两首诗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1、相同点:
(1)创作背景:都选自于《星空》,写于五四以后诗人最苦闷的时期。
(2)内容:题材:由现实的情景联想到天上传说中的人和事。
(3)主题:表现了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失望和痛苦,对光明未来的向往。
(4)感情:都充满了恬静美好,而又淡淡的忧伤。
2、不同点:《天上的街市》更积极、乐观一些。
五、指导学生练习,学习运用联想与想像的手法。发挥联想与想像,续写句子。1、牵牛花开放了,……
2、笼中的小鹦鹉,……
3、月光照在地上,……
4、我不在父母身边的时候……
六、小结:多么奇妙的想像,多么美好的诗歌,请大家课外阅读《星空》,诗歌能让你更加领略生活的美好!
七、作业布置:背诵默写两首诗。
学生展示搜集的资料,教师补充。
《星空》写于1921年至1922年,当时是五四运动后,诗人最苦闷的时期。当时诗人正在日本留学,其间两度回国。面对当时中国的现实,诗人感到失望和痛苦,他痛恨黑暗的现实,向往光明的未来。但五四时期那种勇猛的反抗精神和烈火般的热情已经消退,在《星空》中诗人流露出较浓的失望和悲愁情绪,但也表现了要求奋飞、新生和自由的愿望。本课两首诗都是选自《星空》。
三、写作背景介绍:
1919年5月4日,一场轰轰烈烈的反帝反*的爱国运动在全国展开,许多仁人志士为此热血沸腾,以为黑暗的中国从此有了新的希望。不久,“五四”运动的**过去了,中国又陷入了死一般沉寂的黑夜中,此时,郭沫若从日本回到祖国,目睹眼前的一切,他一度的兴奋激动变为了失望和痛苦,但他并没有悲观绝望,依然执著地寻求光明与理想,于是,他写下了这首美丽而又迷人的诗。
学生注意朗读节奏和重音,并用铅笔做上记号。
(3)明确这首诗的节奏和重音的划分:天上的街市
远远的/街灯/明了,
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
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
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
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
定然是/不甚宽广。
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
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我想/他们/此刻,
定然/在/天街/闲游。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
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学生讨论并归纳:
(1)“街灯”与“明星”的共同特点是“无数”和明亮。诗人看到“远远的街灯”,星星点点,时隐时现,就自然联想到明星(这是类似联想,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包括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和因果联想等。)并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这种联想具体表现出来。同理,作者看到“天上的明星”就自然联想街灯。这样描绘了迷人的夜景,又暗示了对光明未来的追求和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1)逐步展开想像的过程:
街灯
天上的街市
明星
珍奇的物品→自由的牛郎织女
(2)神话故事中牛郎织女被无情地分隔在天河两岸,而在诗歌中,他们在一起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诗作中描绘了两幅令人心醉的图画:骑牛图、闲游图。“美丽的街市”、“世上没有的珍奇”表现了牛郎织女的生活很富足;“闲游’’表现了牛郎织女生活的自在、舒适、幸福;“浅浅的”说明了牛郎织女可以自由地往来,已经不是神话传说中的每年七月七日才能相见一次:“那朵流星”中,“朵”字常用于花,花是美好的象征,把流星比作花,比喻天上的生活像花朵一样美好。
(3)他改写了神话,想像牛郎织女在天上过着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天上街市的美丽、富庶、幸福、自由体现了作者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揭露、否定,表达了诗人对表达了诗人对自由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4)诗中的“定然”、“定”表现的明明是想像的内容,却用断定的语气加以肯定,表明作者坚信,这样的理想世界是存在的,他对美好的未来充满信心,使读者受到*和鼓舞。
不求谈得多么全面,只要谈出自己的体会即可。
1、诗句押韵、和谐。例如第一小节的韵脚“星”、“灯”;
2、用词准确。例“珍奇”、“浅浅的”
3、语气亲切。例“我想”、“你看”等。
学生合作、讨论、交流:
1、第一节描绘了静谧的夜景,属写实,第二节属想象,无论是写实还是想象,都突出了夜晚的“静”。
2、这是一个“平和洁净”的世:淡淡的月光,笼罩着翠绿的松林,还有旁近的村庄。月色白而淡,是一种朦胧的美;松林绿而浓,有一种苍劲之美。夜空明净,月朗星稀,抬头还可依稀瞧见团团白云,更有几点星星点缀天幕,似从白云缝隙漏出。给人的感觉是──朦胧、恬静的美。
结尾让人产生无尽的回味和神往!这正是诗歌的留白艺术。写作本诗时,已是“五四”运动退潮后的低沉时期,思想上的苦闷与矛盾,内心中的痛苦和煎熬,让诗人怎能不鲛人泣珠、杜鹃啼血!联系诗人当时的心境、处境,当时的社会现实,来填补这未说出的内容——是怀恋亲人,期待着即将来到的甜美的团聚;是思恋家园,期待着它们走出愁雾早见清朗;是孤独、无望,期盼美好自由温柔的人间——总之,这空白可填的有很多,它包含着诗人对祖国、对家园、对人民的一片深情。
让学生谈谈,然后明确:
1、这首诗意境优美,节奏舒缓,有着古典诗歌的韵味和意趣。把握好诗歌美好、恬静、清新而略带一丝忧郁的感情基调;朗读时节奏不宜强,声音不宜大,速度不宜快,要做到轻松、柔和、舒缓。
2、第一节的景物描写,是想像的基础,而没有了第二节的想像,第一节的的景便没有活力,没有生气。有了第二节的想像,才使看似平淡无奇的景变得空灵、美丽。
这个练习很简单,是学生学习联想和想像手法的'基础性练习,学生说的答案合理即可。
【板书】
《静夜》
月夜晚景(写实):朦胧、恬静的美
鲛人泣珠(想像):一个凄美的故事,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失望,对祖国、家乡、亲人的思恋之情。
5、恐龙的灭绝教学设计
课前谈话:从对恐龙的了解入手。
一、借助媒体,感受恐龙盛行年代的辉煌
1、欣赏录像:
师过渡语:刚才我们谈论了恐龙,想知道它们是怎样生活的呢?(播放录像,师解说:穿越时光隧道,回到大约2亿年前的地球,那时地球上还没有人类,恐龙才是地球的主人,它们四处漫游,足迹遍布了整个世界。)
2、师:同学们看得很带劲,能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呀?
指生2~3个说。
3、继续播放师解说:是啊,这么多不同种类的恐龙,有的在空中飞翔,有的在地上行走,还有的在水中嬉戏,世世代代幸福的生活着,然而,却不知道什么原因,它们惨遭“灭绝”(板书)理解“灭绝”,抓住“全部死亡”恐龙的灭绝—恐龙全部死亡(多媒体显示恐龙在世界上慢慢地板消失)师边解说(也就是一只只恐龙,一群群恐龙从地球上消失,直到最后一只恐龙也*,从此再也不会出现。)
4、齐读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为什么会灭绝怎么样灭绝)
师:这个话题大家都非常感兴趣,恐龙的灭绝成了一个大大的“谜”?就让我们201班的全体成员,组建成一支团结的考古小分队到课文中去搜寻其中的奥秘吧!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师过渡语:先请大家打开课本,要想解开恐龙灭绝之谜,首先要将课文读正确,读通顺,怎样才能更好地做到呢?
生1:遇到不认识的字(要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生2:注意力要集中,别多字也别漏字
生3:别着急,一字一句细细地,认真地读
师:这些都是将课文读正确读通顺的秘密武器,带上这些秘密武器,让我们自由地来读一读课文吧!
生自由初读课文,师中间穿插语:
1、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很多,请你快速圈出来,再读一读。
2、你认为难读的句子也可以和旁边的同学互相来读一读。
3、识字反馈:
师:恐龙朋友知道大家来探秘,迫不及待地带着生字宝宝来和大家见面了。
出示带拼音生字卡片(指名小老师带读—开小火车读—齐读)
出示去掉拼音的生字卡片(自由读—齐读)
出示生字成词卡片(生当小老师读,师跟读)
三、自读自悟,整体感知
师过渡语:(手指向?)你们的识字能力真棒,把生字和新词都学会了,这样解决问题就更容易啦!让我们考古队员们整装待发,再来研究课文,快速找找课文中对恐龙的灭绝有哪几种说法,边读边作好小标记。(生自由读找)
师穿插语:如果你找到了,那就和旁边的小朋友互相说一说。
交流反馈:你们找到了哪几种说法呢?让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吧!
生自由说:师:哦,原来一种说法他们是被——冻死(板书)
师:还有别的说法吗?生说,师接说:这种说法他们也许是被—饿死(板书)
师:会不会还有其他的说法呢?生自由说,师:是的这也是一种说法。
师:还有不同的吗?生自由说师:也许还是—病死(板书)
生:──(最后一种)
师:是呀,说法有很多很多(──)相机点上省略号,一时半会还就不完呢!
师:你们真能干,把课文中提到的几种说法都找到了,表扬一下自己吧!
四、深入研究第一二种说法
师过渡语:光找到这几种说法是远远不够的,作为一名考古队员,我们更有责任研究恐龙到底是怎么样冻死,或者是怎么样饿死的!让我们振作起精神,信心十足地继续探索之旅吧!准备好了吗?让我们再次出发!
学习第一种说法:
师:你们是从哪里读懂恐龙是被冻死的呢?(生从课文中自由找)
生反馈:(可能说从第二自然段,可能将这一段读下来)师相机出示完整的一段
师:(出示后)那我们都来读一读,找一找恐龙被冻死的原因究竟是什么?(生自由找)
1、指名说生:有一段时间,地球上突然变得十分寒冷。(相机出示)师;你找到了这句话。
师:请你再来读一读,你还能读懂些什么呢?(生自由思考)
反馈:生1:天气转变很快。师:你是从哪个词知道的?生:“突然”(相机变红)
师:那你能不能试着读一读(相机表扬)还有谁也想来读?(指一个学生)
师:还读懂了什么?生:天气非常寒冷师:你又是从哪个词看出来的呢?生:“十分寒冷”
(相机变红)师:那你能通过你的读,让我们感受到天气异常的寒冷吗?(生读)相机表扬:你体会得真好!
师:这句话让我们自由地来读一读吧!读给你的同桌也听一听吧!
指名读:生1:(你读得真好,仿佛这股寒流来得特别地快,特别地猛!)
生2:(他的感受你也有吧!那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齐读
师稍作小结:因为天气突然变得十分寒冷,恐龙可能无法适应,结果被冻*!
2、还有什么原因会让恐龙冻死吗?(指名说)
生:它们没有冬眠的习惯或它们没有皮毛来保暖或两者都说到,师出示后两句
说到的哪些原因,就相机变红。(边变红,边稍作小结,因为没有冬眠,所以不能借冬眠来躲避寒冷,还一个没有皮毛(变红)超链接看极地动物图,你们有什么发现?(生说)
师:是呀,它们都有厚厚的,密密的皮毛来将身体保护得暖暖的,而恐龙却没有这样的皮毛来保暖。再加上天气又是十分地寒冷,所以恐龙耐不住严寒。在地球上慢慢地消失了。
师稍作小结:因为恐龙自身的原因,也可能导致冻死,非常的可惜。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受再自己来读一读吧!(自由读)
指名1~2个读,(真可惜)
齐读后两句。
师:正是因为这些原因,让恐龙抵制不信寒冷,最终被冻死,那让我们将这段话连起来读一读吧!
师小结并板书:因为天气突然变得(十分寒冷),恐龙(没有冬眠)的习惯,再加上(没有厚厚皮毛)来保暖,最后它们耐不住严寒,被一一冻*!
学习第二种说法:
师过渡语:你们真能干,把其中的一种说法研究地这么透彻,真了不起!但这还只是一种猜测,可不要轻易下结论呀!
师:说恐龙是被饿死的,你又是从哪里读懂的呢?
生答:相机出示第三自然段
师:那我们再来读一读,找一找恐龙被饿死的原因究竟是什么?(生答)
生读第一句,师相机出示第一句。师:太阳被遮住了,造成地球上一片可怕的景象──“一片黑暗”(相机变红)师:想不想看看当时的情景?(播放录像师解说:多美呀!可是有谁会想到,一场全球毁灭性的灾难即将到来,一颗行星正以每秒十米的速度向地球急驰而来,最终撞上了地球,火光冲天,爆炸产生了大量的尘埃,最终将太阳遮住了,地球上一片黑暗!)
师:此时此刻,你会有怎么样的感受呢?(学生自由谈感受害怕担心恐惧)
师:那你能不能带着这样的感受来读一读这句呢?(指名读2个)
生1:(听上去你真的被眼前的所吓到了)
生2:(你的焦虑不安给我们也带来了恐惧)
就让我们带上这样的感受一起来读一读吧!(齐读第一句)
师过渡语:接下来又会有怎么样的情况发生呢?(生看书,对接下来的学习内容心中有数)
师引读:尘埃将太阳遮住了,正是因为没有阳光的照射,所以生──植物大量枯萎,死亡。
师:正是因为植物大量的枯萎,死亡,所以生──那些以植物为食物的恐龙和其他动物,渐渐地死去了。
师:正是因为这些动物的减少,所以生──食肉的恐龙找不到足够的食物,也渐渐地灭绝了。
师:他们可都是被──饿死的呀!
师小结并板书:所以恐龙被饿死之说,首先是因为“没有太阳”,导致“植物死亡”,而因为为些植物的大量枯萎,死亡,又导致了“食草动物死亡”,接着正因为动物死亡,数量大大的减少,导致“食肉恐龙死亡”了。
师:现在你能不能看着板书,用上“因为,所以”也来试着说一说呢?(先自己练习吧!)
再指名说:
师:这就是恐龙被饿死一步步的过程,让我们把整段话连起来完整地读一读吧!(齐读)
五、巩固字词并课堂小结,指导书写“谜”
看着小队员们认真的研究劲,生字宝宝带上朋友们又来了,如果你能读,就站起来,自信满满地读一读吧!(巩固词语)
今天考古的收获可真不小呀,既学习了许多新的字词,又对恐龙的灭绝有了更进一步的研究,说他们是被冻死的,有一定的科学依据,说他们是被饿死的,也非常的合情合理,当然还可能是病死的等等说法,我们都不能这么快下结论,恐龙到底是怎么灭绝的,这个“谜”(出示田字)今天还是没能完全解开,因为它等待着我们继续去学习,去研究,去发现,就让我们将它牢牢地记在心里吧!
出示“谜”: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个字
师在田字格中范写,生跟写一个,评价,再书写一个。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31th.cn/articles/16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