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王少府归杭州》全诗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7-14 18:51:09

《送王少府归杭州》全诗赏析

“吴郡陆机称地主,钱塘苏小是乡亲。”这两句是说,王少府归杭州,回到家乡,陆机要尽地主之谊,苏小小也会认其为乡亲。巧于用典,倍感亲切,于幽默之中,见其对友人之关怀。

归舟一路转青苹,更欲随潮向富春。

吴郡陆机称地主,钱塘苏小是乡亲。

葛花满把能消酒,栀子同心好赠人。

早晚重过渔浦宿,遥怜佳句箧中新。

①吴郡:郡名。辖境相当今江苏南部、上海、浙江北部直到钱塘江两岸。唐时治所在苏州。

②陆机:晋朝著名文学家,吴郡人,曾任平原内史,又称陆平原,于*遭谗遇害。

③地主:所在地的主人,对外来宾客而言。

④苏小:六朝时南齐著名歌妓,家住钱塘(今浙江杭州)。

韩翃的诗多应酬之作,喜用华丽的辞藻泛写归途中景物,预祝平安,这首《送王少府归杭州》,可说是同类题材中的例外。此诗值得注意的有两点:一是诗中基本不作景物描写,并在二、七两句自然流露出归欤之志,这就使诗有了较深的意义,迥异于一般的赠别之作;二是诗的语调欢快而一往情深,没有一般赠答诗那种泛泛应酬的言辞和语气。

“归舟一路转青苹,更欲随潮向富春。”此诗一反常规,几乎全从王归杭着笔。仅用第一句将归途揭过。“归舟一路”四字,写尽一路情事,笔墨省净之极。青苹即浮萍,为水中植物,行船时必然经过它们,这三字即写旅途漫长,二来浮萍常用来比喻人的行踪无定。曹丕《秋胡行》:“泛泛渌池,中有浮萍,寄身流波,随风靡倾”,杜甫《又呈窦使君》:“相看万里路,同是一浮萍。”这里兼含二义。“转”字为此句的“诗眼”,即指沿水路曲曲折折迤逦而行,同时又引起下句,金圣叹评云:“乃转青苹,则是已到杭州,而舟行还不停也。何故舟还不停,则为“更欲随潮向富春”也,何故欲向富春,则以欲从严先生者游也。”严子陵名光,少有高名,与汉光武帝刘秀一同游学。秀即帝位后,屡征不起,耕于富春山,年八十余卒。后人名其钓处为严陵濑。第二句即“转”入到杭州以后的情事。说王到杭州后,不应停舟,而应随着潮水去富春江,其目的当然是去寻找严子陵的遗迹。诗人特意提到严光这位平揖王侯,粪土功名的高人,显示出自己内心的向往和对友人的期望。

“吴郡陆机称地主,钱塘苏小是乡亲”颔联运用杭州一带的史实,极写其人杰地灵,文采风流。西晋著名文人陆机为吴郡(今苏州吴县一带)人,文采倾动一时。“钱塘”即杭州,“苏小小,钱塘名倡也,盖南齐时人。西陵在钱塘江之西,歌云‘西陵松柏下’是也。”(《乐府诗集》引《乐府广题》)写陆机和苏小小这两位著名的才子佳人,无非是借以显示此地才子佳人辈出,正是才子们的千古知己。

“葛花满把能消酒,栀子同心好赠人。早晚重过渔浦宿,遥怜佳句箧中新。”这四句大意是:君(指王)应留住杭州,千万不要北来,你如果有了佳句(新诗)供我欣赏,就请准备好葛花、栀子,我有机会便来杭和你相聚。“葛花”可用来解酒毒,一向为好饮的文人所喜爱,常常见诸题咏,如孟郊《过分水岭》诗:“客衣飘飘秋,葛花零落风。”梅尧臣《会胜院沃洲亭》诗:葛花葛蔓无断时,女萝莫剪连古枝。”这里让王预备好解酒的葛花,是说自己酒兴正浓,愿意一醉方休。“栀子”一名同心花,常用来赠人,有吉祥之意。“葛花”两句体现了文人才士超尘绝俗、诗酒自适的高雅情趣。

盛唐刚健雄浑的诗风,到大历(766-779)时已转化为“清空”的风格,韩翃这首七律,所长所短均在清空二字。全诗无一点尘俗气,诗中人物,严子陵、陆机、苏小小均非世俗之人,君平与王少府,也非“庸碌”之辈。从景物看青苹、葛花、栀子、渔浦亦清新雅洁。所有这些,有机地组合在诗中,确有“清空”之风。然而,此诗虽有尘外之想,内容终嫌贫弱,中间二联对仗较为单薄,给人以空疏之感,这又是“空”的弊病。

拓展阅读

1、之任蜀

之任蜀该首古中的离情别意及友情,既得到了展现,又具有深刻的哲理、开阔的意境、高昂的格调,不愧为古代中的上品。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译文

巍巍长安,雄踞三秦之地;渺渺四川,却在迢迢远方。

你我命运何等相仿,奔波仕途,远离家乡。

只要有知心朋友,四海之内不觉遥远。即便在天涯海角,感觉就像近邻一样。

岔道分手,实在不用儿女情长,泪洒衣裳。

注释

:官名。之:到、往。蜀:今四川崇

⑵城阙(què )辅三秦:城阙,即城楼,指唐代京师长安城。辅,护卫。三秦,指长安城附近的关中之地,即今陕西省潼关以西一带。秦朝末年,项羽破秦,把关中分为三区,分别封给三个秦国的降将,所以称三秦。这句是倒装句,意思是京师长安三秦作保护。五津:指岷江的五个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这里泛指蜀川。辅三秦:一作“俯西秦”。

⑶风烟望五津:“风烟”两字名词用作状语,表示行为的处所。句意为江边因远望而显得迷茫如啼眼,是说在风烟迷茫之中,遥望蜀

⑷君:对人的尊称,相当于“您”。

⑸同:一作“俱”。宦(huàn)游:出外*。

⑹海内:四海之内,即国各地。古代人认为我国疆土四周环海,所以称天下为四海之内。

⑺天涯:天边,这里比喻极远的地方。比邻:并邻,近邻。

⑻无为:无须、不必。歧(qí)路:岔路。古人行常在大路分岔处告别。

⑼沾巾:泪水沾湿衣服和腰带。意思是挥泪告别。

2、《之任蜀》的同步练习及歌鉴

(1)勃《之任蜀川》中写别的地点和友人要去的地方的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中劝慰友人不要哀伤,表达出人豁达、爽朗*怀的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中把对朋友的真挚感情升华为哲理,写出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就是在天涯海角也还是近邻一样的亲近,说明知心朋友声息相通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唐朝陆龟蒙《别离》中有“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的句,由此可联想到勃《之任蜀川》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高适《别董大》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境相似。

参***

1.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2.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4.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5.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3、“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一人”的意思及作者翻译

[译文] 我在遥远的异乡想象着,今天兄弟们登高的时候,大家插戴茱萸,就了我一个人。

[出自] 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独自在他乡做他乡的客人,每到欢庆佳节时,就更加思念家中的亲人。我在遥远的异乡想象着,今天兄弟们登高的时候,大家插戴茱萸,就了我一个人。

独自一个人流落在外地,

每到节日的时候就十分的想念亲人,

虽然很远,但是兄弟早就爬上那经常爬的山了,

他们身带茱萸,就是了我。

【词语解释】

茱萸:香味植物。古风俗重阳节插茱萸避灾疫。

⑴ 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又叫老人节。

[⑵ 忆:想念。

⑶ 山东:指华山以东(今山西),作者的家乡山西祁县就在这一带。

⑷ 异乡:他乡、外乡。

⑸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⑹ 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⑺ 茱萸(zhū yú):一种香草。古时重阳节人们插戴茱萸,据说可以避邪。

(8)山东兄弟:山东指华山以东。维是蒲(今山西永济)人,蒲在华山东面,而维当时在华山西面的长安,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九月九日是重阳节,中国有些地方有登高的习俗。《太平御览》卷三十二引《风土记》云:“俗于此日,以茱萸气烈成熟,尚此日,折茱萸房以插头,言辟热气而御初寒。”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维十七岁时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维家居蒲(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这首抒发身在异乡的游子适逢佳节对故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反映出人们的心声,引起人们的共鸣。朴素无华,蕴藉深厚,用词精练,曲折有致,堪称千古绝唱。

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年时期就创作了不优秀的篇。这首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不同,这首抒情小写得非常朴素。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艺术力量。这种艺术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艺术概括。

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维家居蒲(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繁华的**对当时热中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第一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分量下得很足。对亲人的思念,对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异乡为异客”,不过说他乡作客,但两个“异”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却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在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时代,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生活习惯差别很大,离开多年生活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陌生、不习惯,感到自己是漂浮在异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异乡”、“异客”,正是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这种感受。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过有时不一定是显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种触媒──最常见的是“佳节”──就很容易爆发出来,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这就是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往往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对家乡风物的许多美好记忆联结在一起,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十分自然的了。这种体验,可以说人人都有,但在维之前,却没有任何人用这样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句成功地表现过。而一经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现客中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这是维十七岁时写的一首。当时他的父母兄弟都在华山以东的家乡,他独自一人住在京都长安,常常感到孤独和寂寞。特别是到了像中秋、重阳这样的家家团聚的佳节,更是加倍地思念亲人。这首就是人在九月九日这个重阳佳节写的。在唐代,重阳是一个重要的节日。这一天,大家都要到山上去,插戴一种叫做茱萸的香草,还要喝菊花酒,吃重阳糕。人远离家乡,举目无亲,当然没有兴致登高,他只能独坐窗下,暗自思念:今天,家中的弟兄们都在山上登高游乐,当他们每个人头上都插上茱萸的时候,一定会因为了我这个远在他乡的兄弟而挂念、谈论我吧!

点击查看更多《送王少府归杭州》全诗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31th.cn/articles/17128.html

热门阅读

  1. 201鸡年本命年短信祝福语集锦
  2. 201年母亲节给妈妈的贺卡祝福语
  3. 关于给男朋友的元宵节祝福语
  4. 2018年光棍节发给女生的表白祝福语
  5. 今生一起喝咖啡散文
  6. 精选大学生暑期苏宁促销员实践报告
  7. 诗经氓的教学设计
  8. 不屈不挠的中华民族的演讲稿
  9. 你比我的命重要的感人故事
  10. 关于美好的圣诞节祝福语
  11. 《渐变的美》教学设计
  12. 朋友小孩满月祝福语201
  13. 开学第一课校长讲话稿范文
  14. 关于运动会的口号100句
  15. 彩印公司业务部上半年工作总结报告范文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