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齐安城楼的全诗翻译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7-11 00:04:19

题齐安城楼的全诗翻译赏析

“不用凭栏苦回首, 故乡七十五长亭。”这两句写诗人在城楼上凭栏西北远望故乡,一无所见,于是,自我劝解:不用凭栏远望、苦苦思乡了,苦思着实没有用处,因为故乡离这里太远了,有七十五个驿亭之远呢!运用数字表达情感,修辞别致,只见归程,不见归人,意味深长。

呜轧江楼角一声, 微阳潋潋落寒汀。

不用凭栏苦回首, 故乡七十五长亭。

①凭栏:倚靠栏干。

②七十五长亭:古时三十里一驿,驿有亭。黄州(齐安)距杜牧的故乡长安二千*十五里,驿站恰合“七十五”之数。

江楼:指黄州城楼。

微阳:黄昏时光线微弱的太阳。晋潘尼《上巳日帝会天渊池诗》:“谷风散凝,微阳戒始。”。

潋(liàn)潋:波光闪烁的样子。这里借指阳光。

汀(tīng):水边平地。

凭阑 :即“凭栏”,身倚栏杆。

故乡:指长安。

长亭:古时于道路每隔十里设长亭,故亦称“ 十里长亭 ”。供行旅停息。近城者常为送别之处。

参考译文

江楼上响起了呜咽的号角声,残阳的余晖洒在寒冷的沙汀。

不必倚靠栏杆苦苦回头眺望,这里到故乡有七十五个驿亭。

临江的城楼上画角呜轧响起,淡淡的夕阳映照寒水粼粼。不必再依栏杆苦苦回头眺望,到故乡一共有七十五个长亭。

《题齐安城楼》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前两句是登楼所见,后两句转为抒发苦念故乡的思绪,表现了路程之长、宦游人的离绪和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全诗写得语尽意绵,又洒脱自如。

这首宦游思乡的作品,是唐武宗会昌四年(844年)杜牧在黄州城楼上思念远方家乡时所作。唐时每州都有一个郡名(因高祖武德元年改隋郡为州,玄宗天宝元年又改州为郡,肃宗时复改为州,所以有这种情况),“齐安”是黄州的郡名。杜牧于会昌(唐武宗年号,841—846年)初出守黄州。

此诗首句“呜轧江楼角一声”中的“一声”两字很有可玩味。本是暮角声声,断而复连,只写“一声”也就是第一声,这显然是强调它对诗中人影响很大。他一直高踞在城楼,俯临大江,凭栏回首,远眺通向乡关之路。正出神的时候,忽然一声角鸣,使他不由蓦然惊醒,这才发现天色已晚,夕阳已沉没水天之际。这就写出一种“苦回首”的情态。象声词“呜轧”,用在句首,正造成似晴空一声雷的感觉。

由于写“一声”就产生一个特殊的情节,与“吹角当城片月孤”一类写景抒情诗句同中有异。呜咽的角声又造成一种凄凉气氛,那“潋潋”的江水,黯淡无光的夕阳,水中的汀洲,也都带有几分寒意。“微”、“寒”等字均著感情色彩,写出了望乡人的主观感受。

暮色苍茫,最易牵惹乡思离情。诗人的故家在长安杜陵,长安在黄州西北。“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宋张舜民《卖花声》)“微阳潋潋落寒汀”,正是西望景色。而三句却作转语说:“不用凭栏苦回首”,似是自我劝解,因为“故乡七十五长亭”,即使回首又怎么能望尽这迢递关山?这是否定的语势,实际上形成唱叹,起着强化诗情的作用。这首诗是宦游思乡之作,赞许者都异口同声地称引其末句。

拓展阅读

1、忆郡杜牧的原文

平生睡足处,云梦泽南州。

一夜风欺竹,连江雨送秋。

格卑常汩汩,力学强悠悠。

终掉尘中手,潇湘钓漫流。

在我一生中睡眠最充足的地方,就是云梦泽的南部的黄州。

一夜都是风吹竹子声响,连着江面的阴雨送来了秋意。

格调卑下通常就才思如泉涌不断,努力学习就能强胜忧愁。

相信最终能够回转尘世中的凡手,到思念的潇湘之地做那不同于屈原的渔父来钓鱼在江流。

注释

平生:平素、往常。

云梦泽:古江汉平原上的众多湖泊。

风欺竹:形容厉风刮竹枝的情景。

格卑:谓自己官秩、等级卑下。格,品等,差秩。

汩汩(gǔ):水急流貌,指文思源源不断。

力学:努力学习。

掉:回转。

漫流:水势很大的河流,四处流淌的河流,此处指潇湘的'大水流。

创作背景

这首当作于会昌四年(844年)九月杜牧离黄州刺史任后,或作于其在池州任时。人回忆其在黄州时的生活,并盼望能摆脱尘务,过上悠然闲适的隐逸生活,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

首联写作者在黄州作刺史时睡足了大觉。颔联写黄州多风雨,整夜风吹竹响,雨连江而来,阴雨连绵,秋意弥漫。杜牧在黄州的住处多竹子,“玉子纹楸一路饶,最宜檐雨竹萧萧”、“竹冈蟠小径,剧折斗蛇来。二三年得归去,知绕几千凹?”杜牧在黄州时公务小多,黄州义地僻多雨,使他心情抑郁,他在《郡晚秋》中写:“雨暗残灯棋散后,酒醒孤枕雁来初。”可见孤寂苦闷。“平生睡足处,云梦泽南州。一夜风欺竹,连江雨送秋”四句,苏东坡很欣,曾用其语作:“平生睡足连汀雨,尽日舟横拍岸风。”

杜牧本来是个很有抱负的人,他在黄州刺史任上写过一首《郡斋独酌》,其中有:“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弦歌教燕赵,兰芷浴河涅。腥膻一扫洒,凶狠皆披攘。生人但眠食,寿域富农桑。”经时济世、强国寓民足他生平的志向。这时候又正值回鹘入侵.边塞用兵,杜牧自认“于治乱兴亡之迹,财赋兵甲之事,地形之险易远近。古人之长短得失”皆有心得,写说:“臣实有长策,彼可徐鞭笞。如蒙一召议,食肉寝其皮。”偏偏李德裕当政,朝廷不肯用他。僻处黄州,抱负与才能无处施展,杜牧既苦闷又愤懑。既失落而又失望,愤世嫉俗,满腹牢**,“愤悱欲谁语,忧愠不能持”,自嘲“人才自朽下,弃去亦其宜”。这种情况下,他既无事可做,又心情苦闷,只好喝酒解愁,醉倒了事。《雨中作》中写:“贱子本幽慵,多为隽贤侮。得州荒僻中,更值连江雨。一褐拥秋寒,小窗侵竹坞。浊醪气色严,皤腹瓶罂古。酣酣天地宽,倪倪嵇刘伍。但为适性情,岂是藏鳞羽。一世一万朝,朝朝醉中去。”其中隐含着“假如三万六千日,半是悲哀半是愁”的意思。

但酒毕竟不能解愁,只会使人更加消沉,杜牧当然也不会真的整天喝酒。颈联写“格卑常汩汩,力学强悠悠。”人在黄州写了不少文,文思汩汩,且努力学习,希望在学问方面有所进益,超脱俗世。格卑指文格调卑下,大约是作者自感耽酒过多、消极过甚的关系。杜牧在晚年的一篇文章《上刑部崔尚书状》中叙说了自己十余年来读书作文的情况:“某比于流辈,疏阔慵怠,不知趋向。惟好读书,多忘;为文,格卑。”读书为文是杜牧的喜好,也是他的长处,“多忘”“格卑”云云,都是自谦之词。杜牧一向勤学,“某世业儒学,门高、曾至于某身,家风不坠,少小孜孜,至今不怠”。他在黄州虽然不得志,但是歌创作和学问文章都很有收获。他在黄州的涛作遍及古、律、绝句各种体裁,其中佳句迭出,名篇很多。有优美的写景绝句,有思乡念友的,有怀古揽胜的,有感慨国事的,有感伤抒怀的,有叙说志向的等等。

至于学问上的追求,杜牧在《冬至日寄小侄阿宜》中先是追溯了一番家世,着重强调了祖父杜佑的传世伟著《通典》,“我家公相家,剑佩尝丁当。旧第开朱门,长*。第中尤一物,万卷书满堂。家集二百编。上下驰皇王。多是抚州写,今来五纪强。”然后列出了他认为的必读书目,“经书括根本,史书阅兴亡。高摘屈宋艳,浓薰班马香。李杜泛浩浩,韩柳摩苍苍。近者四君子,与古争强梁。”他重视经史政兵和典章制度之学,于文推崇屈宋班马李杜韩柳,这基本上就是他的学问方向。

尾联说他总有一天辞官不做,弃绝俗世,到潇湘泽畔做个钓翁。杜牧在《兰溪》中写黄州的一处景致:“兰溪春尽碧泱泱,映水兰花雨发香。楚国大夫憔悴日,应寻此路去潇湘。”杜牧僻处黄州,和被放逐江南的屈原有相似之处,所以此处隐约有屈**之情。“潇湘钓漫流”云云,放志抒怀语耳,人当然不可能真的辞官归隐。但既然不得志,与其蹉跎*,不若暂时退隐。杜牧在《郡斋独酌》中说:“岂为妻子汁,未去山林藏?”不是为了贪图俸禄养家而没有归隐。他是想要有一番作为的,只是凶为不能有所作为而在中8A?发一下出世之志。

这首前二韵回忆在黄州的日子,任风任雨,闲自在。“一夜风欺竹,连江雨送秋”一联,清峭中显露风神,句工格高。后二韵写现状与心理。格调凡俗的生活在川流不息,自己力求忘情于世俗,勉强还能闲悠静。人表示终究要从仕途中彻底摆脱出来,栖身潇湘,垂钓漫流。语言清拔,风格淡逸。在研究黄州刺史以后牧之的思想和心态方面,本是非常值得注意的作品。

2、经·国风·卫风·硕人

硕人其颀,衣锦褧衣。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硕人敖敖,说于农郊。四牡有骄,朱幩镳镳。翟茀以朝。大夫夙退,无使君劳。

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施罛濊濊,鳣鲔发发。葭菼揭揭,庶姜孽孽,庶士有朅。

经名句“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出自《经·国风·卫风·硕人》

高大的人啊头俊美,衣有锦缎但还崇尚麻纱衣。她是侯的子女,是卫侯的爱妻。她是太子的胞妹,还是邢侯的小姨,谭公还是她的妹夫。

她的手就象柔软的小草,她的肤色就象那凝结的玉脂。她的脖颈洁白丰润,她的牙齿象那瓠瓜的籽。丰满前额弯弯的眉,迷人的笑好漂亮啊,美妙的眼睛眼波流动。

高大的人儿啊很散漫,她最喜悦在农郊。四匹壮马骄首立,马嚼上飘着大红绡,插着杂乱的雉羽去迎朝阳。大夫见她肃然而退,她也不让君王多操劳。

黄河之水浪滔滔,北流之水哗哗响。施设鱼网水声闹,鲤鱼鲔鱼闹腾,疏远的荻草很修长。希冀那姜水心忧虑,希冀那读书郎有离去。

这是一首赞美山歌,赞美的是卫庄公夫人庄姜。《左传·隐公三年》载:“卫庄公娶于东宫得臣之妹,曰庄姜。美而无子,卫人所为赋《硕人》也。”为什么要赞美她呢?仅仅是因为她的美貌和富有就值得赞美歌颂吗?其实不是如此。歌的前三段均是赞美之辞,而点却是落在末尾上。喧闹的水声使她心绪烦乱,她一方面希冀那姜水(爱情源泉)缓缓流来,浇灌她已干枯的爱情心田,另一方面但她又希冀那个读书郎快走,远远地离开她,不要扰乱她宁静的生活。最后这一段充分表现出她的这种矛盾心理。

人们为什么要说这个事?而且还要编成歌吟唱?其实整首山歌所赞美的是她恪守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选择的是最佳行为方式,尽管她渴望爱情,渴望被爱,但她却压抑了内心的冲动,没有去乱爱、泛爱。比起春秋时期卫国卫灵公的夫人南子来说,庄姜也就显得高尚得多了。

3、杜甫《解闷其六》

复忆襄阳孟浩然,清句句尽堪传。

即今耆旧无新语,满钓槎头缩颈鳊。

文一:

我又想起襄阳人孟浩然,他的清新可,句句足以永世流传。如今的坛老将再也写不出新奇的句,只好用木筏捕取鳊鱼在汉水之边。

文二:

又想起襄阳的孟浩然,他的平淡句句都值诵传。今朝的声望故老们中,无人能出新语只好去钓鱼。

注释:

(1)耆旧:老年人。

(2)槎头缩颈鳊:岘山下汉水中产鳊鱼,味美肉肥,渔人捕捞,以槎(木筏)截断水流,故云“槎头缩颈鳊”。

①清:指孟浩然的艺术品格——清爽淡远。孟浩然素有清誉,由于他写出了自然之清境和审美主体对自然的清

②耆(qí)旧:年高而有声望的人,故老。

③槎(chá):泛指船。

④缩颈:鳊鱼又名,因其头小而缩脖故称。又号“槎头鳊”。《襄阳志》云:“汉江出鳊鱼。土人以槎断水,鳊多依槎,因号槎头鳊。”孟浩然的《岘潭作》一中有“试垂竹竿钓,果得槎头鳊”的句。

杜甫之因而成为宏大的墨客,虽然和他的“天才”相关:“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壮游》)但更主要的因为是他的努力,他的吃苦。在良久的创作路线中,他不断抱着庄重认真的'态度,不停向古人和同辈学习,并且坚韧不拔地对歌创作举行探索和探究,一生中实在没睡过几个好觉,假使颠沛流落,也从不中断,“异域阅暮迟,不敢废篇”,便是他一生追求“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竭”的真实写照。

《解闷(其六)》是墨客在永泰二年(766)流落西南,去留两难,心思苦闷的状况下创作的十二首排解担忧的组中的一首。

称赞似将来往过的孟浩然,突出了孟浩然歌的特点:清爽淡远。从对孟浩然的赞美中也可以看出杜甫对盛唐这一亘古未有的歌黄金时期,有自觉的领会,高度的重视;并且证明他对创造这一歌黄金时期的墨客们各自差别的艺术才略与本性,有深刻的知道,而且可能服人之善,成人之美。这种可能知一概墨客艺术才略与本性的心灵田地,是一种阔大高尚的心灵田地。

第一句“复忆襄阳孟浩然”,襄阳是孟浩然的籍贯,在句前着一“又”字,凸显这位山川田野派墨客在老杜心中的重要位置,一代“圣”屡次想起孟浩然,为什么呢?

第二句“清句句尽堪传”,答复了“复忆”孟浩然德因为:孟浩然的歌清爽淡远。老杜且说,孟浩然的歌,句句都值得传诵。老杜偶然读过孟浩然的悉数的句,这样说,显然是夸大了,但老杜不夸大弗成,唯有云云,才力表达他对孟浩然的赞美和敬慕之情。

第三、四句“即今耆旧无新语,漫钓槎头缩颈鳊”,“耆旧”肯定不是指“孟浩然”,由于孟在740年去世,而杜甫写作此组是永泰二年(766年),孟浩然摆脱人间已经26年了。“即今耆旧无新语”,应该指而今的年高而有声望的人很欣孟浩然,然则在孟的眼前自惭形秽,他们写出的句无法逾越孟浩然,就只好作罢,于是便学着孟浩然去钓鱼“槎头鳊”,这一行动,也算是对孟的推崇了吧。这两句,前一句用“耆旧无新语”反衬孟浩然的“清”,后一句用“耆旧”“漫钓槎头缩颈鳊”来陪衬孟浩然的隐逸形象。老杜在其时流落西南,去留两难,心思苦闷的状况下对孟浩然云云赞美,是否尚有深意呢?那就得让我们读者去思考了。

4、良耜先秦 文注释及原著

畟畟良耜,俶载南亩。播厥百谷,实函斯活。或来瞻女,载筐及莒。其饟伊黍,其笠伊纠。其镈斯赵,以薅荼蓼。荼蓼朽止,黍稷茂止。获之挃挃,积之栗栗。其崇如墉,其比如栉,以开百室。百室盈止,妇子宁止。杀时犉牡,有捄其角。以似以续,续古之人。

【1】畟(cè)畟:形容耒耜的锋刃快速入土的样子。

【2】耜(sì):古代一种像犁的农具。

【3】俶(chù):开始。

【4】载:“菑(zī)”的假借。载是“哉声”字,菑是“甾声”字,古音同部,故可相通。菑,初耕一年的土地。

【5】南亩:古时将东西向的耕地叫东亩,南北向的叫南亩。

【6】实:百谷的种子。

【7】函:含,指种子播下之后孕育发芽。

【8】斯:乃。

【9】瞻:马瑞辰《毛传笺通释》认为当读同“赡给之赡”。瞻、赡都是“詹声”字,古音同部,故可相通。

【10】女(rǔ):同“汝”,指耕地者。

【11】筐:方筐。筥(jǔ):圆筐。

【12】饟(xiǎng):此指所送的饭食。

【13】纠:指用草绳编织而成。

【14】镈(bó):古代锄田去草的农具。

【15】赵:锋利好使。

【16】薅(hāo):去掉田中杂草。

【17】荼(tú)蓼(liǎo):荼和蓼,两种野草名。

【18】朽:腐烂。

【19】止:语助词。

【20】挃(zhì)挃:形容收割庄稼的磨擦声。

【21】栗栗:形容收割的庄稼堆积之多。

【22】崇:高。

【23】墉(yōng):高高的墙。

【24】比:排列,此言其广度。

【25】栉(zhì):梳子。

【26】百室:指众多的粮仓。

【27】妇子:妇女孩子。

【28】犉(rǔn):黄毛黑唇的.牛。

【29】捄(qíu):形容牛角很长。

【30】似:通“嗣”,继续。

【31】古之人:指祖先。

从《周颂·良耜》中,已经可以看到当时的农奴所使用的耒耜的犁头及“鎛(锄草农具)”是用金属制作的,这是了不起的进步。在艺术表现上,这首的最大特色是“中有画”。

一章到底,共二十三句,可分为三层:第一层,从开头到“黍稷茂止”十二句,是追写春耕夏耘的情景;第二层,从“获之挃挃”到“妇子宁止”七句,写眼前秋天大丰收的情景;第三层,最后四句,写秋冬报赛祭祀的情景。

一开头展示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春耕夏耘的画面:当春日到来的时候,男农奴们手扶耒耜在南亩深土地,尖利的犁头发出了快速前进的嚓嚓声。接着又把各种农作物的种子撒入土中,让它孕育、发芽、生长。在他们劳动到饥饿之时,家中的妇女、孩子挑着方筐圆筐,给他们送来了香气腾腾的黄米饭。炎夏耘苗之时,烈日当空,农奴们头戴用草绳编织的斗笠,除草的锄头刺入土中,把荼、蓼等杂草统统锄掉。荼、蓼腐烂变成了肥料,大片大片绿油油的黍、稷长势喜人。这里写了劳动场面,写了劳动与送饭的人们,还刻画了头戴斗笠的人物形象,真是人在画图中。

在秋天大丰收的时候,展示的是另一种欢快的画面:收割庄稼的镰刀声此起彼伏,如同音乐的节奏一般,各种谷物很快就堆积成山,从高处看像高高的墙,从两边看像密密的梳齿,于是上百个粮仓一字儿排开收粮入库。个个粮仓都装满了粮食,妇人孩子喜气洋洋。“民以食为天”,有了粮食心不慌,才能过上稳的日子。这可说是“田家乐图”吧!

另外,这首用韵或不用韵,依据内容的需要而作灵活处理,也是它的一大特色。“畟畟良耜,俶载南亩”,开头两句都用韵,“耜”“亩”叶之部韵。接着“播厥百谷,实函斯活”两句,却是无韵句。“或来瞻女,载筐及筥,其饟伊黍”三句描写妇女、孩子到田间送饭,句句用韵,“女”“筥”“黍”叶鱼部韵,节奏明快。“其笠伊纠,其鎛斯赵,以薅荼蓼。荼蓼朽止,黍稷茂止。”这五句写夏日耘苗的情景,句句用韵,“纠”“赵”“蓼”、朽”“茂”是幽宵合韵,节奏也明快。“获之挃挃,积之栗栗。其崇如墉,其比如栉,以开百室。百室盈止,妇子宁止。”这七句描写秋天农业大丰收情景,除“其崇如墉”一句不用韵外,其余句句用韵,“桎”“栗”“栉”“室”叶质部韵,“盈”“宁”叶耕部韵,同样节奏明快。最后四句,除中间两句“角”“续”叶屋部韵外,其余两句均无韵。

点击查看更多题齐安城楼的全诗翻译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31th.cn/articles/2592.html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