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花间古诗全词翻译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7-11 00:04:19

醉花间古诗全词翻译赏析

高树鹊衔巢,斜月明寒草。

[译文] 黄昏时分,喜鹊衔来泥草,在高高的树枝上筑巢建窝,明月斜挂在山头照耀着泛着寒光的小草。

[出自] 五代 冯延巳 《醉花间》

晴雪小园春未到,池边梅自早。高树鹊衔巢,斜月明寒草。

山川风景好,自古金陵道。少年却看老。相逢莫厌醉金杯,别离多,欢会少。

注释:

鹊衔巢:树上的喜鹊正在一根一根地衔着树枝垒巢。

金陵:南京古称金陵,是南唐的都城。

少年却看老:少年人眼看着就变老了,极言时光变化之快。

莫厌醉金杯:只要有喝酒的机会,就一醉方休,不要推辞。

雪后初晴的小园银装素裹,分外妖娆,春天还没有来到,一切都在沉睡之中。只有池塘边的梅花早早的吐蕊散香。黄昏时分,喜鹊衔来泥草,在高高的树枝上筑巢建窝,明月斜挂在山头照耀着泛着寒光的小草。小园坐落在古老的金陵道旁,由此登高望远,万里河山风景宜人,而我们这些却少年老成。人生在世,离别的时候多,欢聚的机会少,今天我们难得相逢,不要厌倦酒多人醉,而要珍惜着美好的时光开怀畅饮。

晴雪小园春未到,池边梅自早。

冬阳融雪的小园裏春天的脚步尚未到临,池塘边的梅花已经提早的开花了。作者用“春未到”映衬“梅自早”侧写春日欢会,描绘出“小园”蓬勃生机的早春气息。词句中春虽未到不远矣,概因日晴雪融,梅花盛开,池水碧绿,在在点明“小园”已经充满了活力与生机,这都是大地苏醒的先兆。词中梅立池畔,更有一种说不出的轻丽脱俗,而将全词的抒情基调给确立了。

高树鹊衔巢,斜月明寒草。

高树上的乌鹊纷纷衔著枝叶归来筑巢,斜斜高升的新月照亮了小园裏的新生春草。第一段词中书写的是白日的“小园”景象,这一段写得却是日落初夜的描景。鸟鹊归巢,时间是落日黄昏的景象,斜月初明,则是夜初至的描写。词中运用动词“衔”字串联了高树、乌鹊以及鹊巢,整合而成的流动之美,使得“小园”的活力与生机由静态转成动态。再透过第二句的“明”字结合斜月跟寒草,又将动态美在转换到静态的深美。此中的转折使我们窥看到作者的热情与哲理。再则;句中的“高树”铺陈出春日渐近的高远意境,“斜月”则是一幅新月生辉的明朗画境,细细研读,便也就明白历代词评人所说的“俊朗高远”的词风究竟为何了。

山川风景好,自古金陵道。

这样一处青山宏伟川河秀丽,景色风物皆美的地方,即是自古以来就享有盛名的金陵。透过这段书写,让我们知道词中的“小园”坐落在“金陵道”上,作者也强调了“金陵道”是个“山川风景好”的地方。这两句不但承接早梅的抒情,也为下面的“醉金杯”预设了伏笔。

少年却看老。

韶光年花容易过,年少壮志易消蚀。这样的好时光,最是使人销魂蚀志,这句话大有“人生几何”的感慨,但是;承接了早梅的盛开,却使我们不得不想到寒梅劲骨的正向思考,所以也能延伸为应当珍惜时光的积极作为才是。

相逢莫厌醉金杯。离别多,欢会少。

相逢行乐,尽欢共醉在此时,莫要推却金杯盛情。当知道人生自是离别苦情多,欢乐相聚的时候少。

庾信的《春日极饮诗》中有:“就中不言醉,红袖捧金杯。”与此意竞相去不远。这最末段,乃是整阕《醉花间》欢会的景况,一群少年相逢在“晴雪小园”赏著词畔寒梅到月斜高挂,虽是整日的欢宴,但是词末也该到曲终人散的时候了。欢会尽管浓烈开怀,毕竟也是“离别多,欢会少。”欢会之后是不是更加令人感慨唏嘘!

读完此词,感觉不像是冯延巳的作品,与《鹊踏枝》《菩萨蛮》风格好像不一样,“**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等传达的是冯延巳的那种执着的抗争精神,悲壮精神,而“相逢莫厌醉金杯,别离多,欢会少”传达的则是珍惜美好时光的精神,再想想,明知要离别,还是执着的、尽情的享受此刻的欢乐,还是冯延巳的那种抗争精神。最打动我的是“相逢莫厌醉金杯,离别多,欢会少”。一个人存在的时间极其短暂,而虚无的时间极长,我们何必计较那些无谓的得失,何不珍惜自己存在的时光,使之有意义、有价值的度过。

“寒雨暗深更,流萤渡高阁。”“渡”字用在这里是颇见功夫的。船渡于水,船尾的水面会有一道水波,但船过就消失了。萤光也正是这样。飞萤是留下一道微光,而非一个光点,正类船渡于水的情形。另外,萤光“渡”是在楼阁之间的高处平平滑过,而非上下纷飞。古人的用词,是很有意思的,仔细想想,这个字一用,成千上万个汉字里就再也寻不出个更好更形象的。寒雨入夜,高处的楼阁之间萤光滑过飘逝,雨声与流光交错,让人怔怔入定。“流萤渡高阁”让人如临其境,不愧为韦氏名句。

“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这句写得近似白描,但也最见功夫。夜雨初霁,夜空中只留下几抹微云飘在银河之间,疏落的雨滴偶尔滴落在梧桐叶子上,静谧中天地更显旷远清朗。这句笔调清和平淡,但意境极佳,纵观孟浩然诗句,此句也是上上之作。难怪一时间“举座嗟其清绝,咸阁笔不复为继。”其实纯以写景而论,此句当为三句中最佳者。

“高树鹊衔巢,斜月明寒草。”“高树鹊衔巢”,细微的声响和动作更显出静谧的氛围,与“疏雨滴梧桐”有异曲同工之妙,而此句稍显生机,更衬清寂;“斜月明寒草”,清冷的月光落在依依寒草上,冷清凄美。仔细体味一下,清冷宁谧的意境之中浸透着一种无法言说的落寞与孤独,这种带有情绪的氛围正是前面两句写景之作所没有的。冯正中落笔举重若轻,白描之中蕴藏极深的情致,非因景而生感,而是将情带入景中,这是与前两句最大的不同。

总的来看,流萤句意韵流动,但境界稍小,未有悠长疏远之感;疏雨句意境疏朗高远,景致清新如画,但却稍显静寞,少了一份生机。唯有“高树鹊衔巢,斜月明寒草”集二者优点于一句,意境超然而不失生机。如果把这三种境界画成国画,三幅画中的动静生机就会体现得很明显了。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老王所推崇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前两句景致清朗,但有所感而无所悟,“景”未落实到“情”上。冯词在清静之中更蕴含无言的落寞,深情款致,暗藏于近似白描的画境之中。这应当就是老王所推崇此句的原因。(人间词话)

词的上片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了春光将至的消息,而下片则全用议论说理的方式来写词,写出了人生的短暂,更写出了对人生的感悟:“相逢莫厌醉金杯,别离多,欢会少”,人生有限,人应该利用好自己的每一寸光阴,既然我们无法把握住生命的长度,那么就让我们尽力地增强生命的浓度和质量吧。与前一首的《玉楼春》词中的“尊前百计见春归,莫为伤春眉黛蹙”在人生哲理的表达上可谓殊途同归。

比起花间词的醉生梦死来,冯延巳词无疑对人生对生命有着更深刻的体悟。张自文《冯延巳研究》一书中就指出:“冯延巳词所反映的词人的深层意识是对人生的执著和热爱,充满一腔爱心——热爱痛苦和孤独的生命,显示了冯词最高的审美价值,在客观效果上可以产生积极的美感效应。”而杨海明《唐宋词史》中又说:“在它那消极低沉的伤感意绪中,我们却又从其‘反面’看到了作者对生命、对生活、对人生的无限执著和眷念,在它对人生‘悲凉’一面的喟叹中,我们又可以引出对人生‘美好’一面的热爱:既然它对人生得出了“虚空”的结论,但“虚空”之中却又有“肯定”潜伏着,那么读者难道就不能对此再来一个“否定之否定”而从中撷取若干有益的思想因素吗?所以,应当加倍地热爱人生、加倍地珍惜生命、加倍地爱护人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可见冯延巳词因对人生看得更透,所以他词中的“及时行乐”较之花间词的醉生梦死无疑有着更深刻的反省和思考。冯词已经超越了单纯的物质享乐,而是对人生、对生命的一种执著的人生态度。与《古诗十九首》中“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日长苦夜短,何不秉烛游”的感慨一样,冯延巳词表现出对人生的短暂的体认和对生命执著和热爱,有着花间词所达不到的思想高度。这已经是在新的高度上表达一种士大夫的忧生之嗟了。

拓展阅读

1、元曲《水仙子过折桂令·行乐》

年代:元代

作者:无名氏

体裁:散曲·小令

宫调:双调

无名氏

一春长费买钱,每日边一眠。喜春来百都开遍,任簪压帽偏。士女秋千,红相映桃面。人更比少年,来寻陌上钿。

来寻陌上钿,正是那玉楼人天。常言道惜早起,爱月夜眠。底相逢少年,赴佳期梨深院,约定在架傍边。柳影阴,兀的是月下星前。

[写作背景]人们生性爱,爱是爱美心性的表现,惜是爱惜青春的情绪的自然流露。中国歌中,吟咏草的篇章很多,这首“带过曲”就是这样的一首咏之作。它不仅句句带“”,而且所用的两支曲牌亦以名:“水仙子”与“折桂令”。这位作者写意在写人,写、买、簪的人,而春季是爱情开的季节,前月下,正是与恋爱氛围最为和谐的环境。相逢于朝露莹莹的丛之中,相会在梨斑驳的月影之下。青年人的恋情,正像朝一样鲜艳,又像是月下的阴一样朦胧!

[注解]

任簪压帽偏:代习俗,不仅女子喜欢戴,男人也戴。男人戴,将簪于帽上。

红相映桃面:化用唐代人崔护句“人面桃相映红”。

钿:用金银珠宝等制作的形首饰。

玉楼人天:化用宋代人陆游句:“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临安春雨初霁》)

兀的:指点,这,这样,这般。含有惊异之意。

入春以来因买有破费,每日里对饮酒边。春天是百盛开的季节,怎能不令人欣喜,头戴簪的帽子,一任那枝将帽子压偏。少男少女们在荡起秋千,人面和桃相映,都是那样红润娇美。人比更富有青春魅力,少年人来到田野路边,来寻找美人游春时遗落的钿,这时玉楼里的闺中少女正为这杏开放的春天而陶。俗话说爱惜的人早起看,爱惜月色的人晚睡看月。少男少女们在底相逢,到开满梨的院落深处去赴约,约会的地点就在架的旁边。正是在这柳影阴的浓密处,黄昏后的星光月色的下面。

《水仙子过折桂令·行乐》是元代的一首小令,作者不详,该曲子宫调为双调,曲牌包括水仙子和折桂令,是一首带过曲。这是一首咏之作,作者写意在写人,写、买、簪的人。春季是爱情开的季节,相逢于朝露莹莹的丛之中,相会在梨斑驳的月影之下。青年人的恋情,正像朝一样鲜艳,又像是月下的阴一样朦胧。

人们生性爱,爱是爱美心性的表现,惜是爱惜青春的情绪的自然流露。中国歌中,吟咏草的篇章很多,这首“带过曲”就是这样的一首咏之作。它不仅句句带“”,而且所用的两支曲牌亦以名:“水仙子”与“折桂令”。这位作者写意在写人,写、买、簪的人,而春季是爱情开的季节,前月下,正是与恋爱氛围最为和谐的环境。相逢于朝露莹莹的丛之中,相会在梨斑驳的月影之下。青年人的恋情,正像朝一样鲜艳,又像是月下的阴一样朦胧。曲辞写得颇具情致,堪读堪

2、李白《寄东鲁二稚子》

“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这两句是说,愿南风把我的归心带去,飞落到酒楼前去看看我的儿女。这是想象出来的境界,传达了人思见儿女的急切心情,生动逼真,感人至深。

吴地桑叶绿, 吴蚕已三眠。

我家寄东鲁, 谁种龟阴田?

春事已不及, 江行复茫然。

南风吹归心, 飞堕酒楼前。

楼东一株桃, 枝叶拂青烟。

此树我所种, 别来向三年。

桃今与楼齐, 我行尚未旋。

娇女字平阳, 折倚桃边。

不见我, 泪下如流泉。

小儿名伯禽, 与姊亦齐肩。

双行桃树下, 抚背复谁怜?

念此失次第, 肝肠日忧煎。

裂素写远意, 因之汶阳川。

①酒楼:据《太平广记》卷二○一引《本事》记载,李白曾在山东任城(今山东济宁市)构筑酒楼,邀知己宴饮。

②东鲁:李白大约在开元二十四年从湖北安陆移家到东鲁兖州任城。

③二稚子:指女儿平阳和儿子伯禽。

吴地的桑叶已经碧绿,吴地的蚕儿已经三眠。我的家室远寄东鲁,我家的田地谁人劳作?我欲春日耕种已经赶不上了,能否乘船江行而返也心感茫然。南方来风吹着我的思乡之心,飞堕在家乡的酒楼门前。楼的东边有一株桃树,枝条高耸被青烟笼罩。这株桃树是我临行时所栽,一别至今已是三年。桃树如今与酒楼一样高了,我出行在外仍未回返。我的娇女名叫平阳,手折朵倚在桃树边盼我回家。折下桃不见父亲的面,眼泪哗哗如同泉水流淌。我的小儿名叫伯禽,已经与姐姐一样高了。他俩并肩双行在桃树之下,谁能抚背怜爱他俩?想到这里心中不定七上八下,肝肠忧煎日甚一日。撕片素帛写下远别的心怀,借此我仿佛也回到了汉阳之川。

《寄东鲁二稚子》是唐代伟大人李白在游览金陵(今南京)时因思念东鲁兖州(今山东济宁)家中的女儿平阳和儿子伯禽而创作的篇。此形同一封家书,语言朴素,笔触细腻,由眼前景,遥及寄居东鲁的儿女,感情真挚,充满关爱,抒发了浓烈而真切的儿女亲情。

这是一首情深意切的寄怀人以生动真切的笔触,抒发了思念儿女的骨肉深情。以景发端,在读者面前展示了“吴地桑叶绿,吴蚕已三眠”的江南春色,把自己所在的“吴地”(这里指南京)桑叶一片碧绿,春蚕快要结茧的情景,描绘得清新如画。接着,即景生情,想到东鲁家中春天的农事,感到自己浪迹江湖,茫无定止,那龟山北面的田园不知由谁来耕种。思念及此,不禁心急如焚,焦虑万分。春耕的事已来不及料理,今后的归期尚茫然无定。人对离别了将近三年的远在山东的家庭,田地,酒楼,桃树,儿女,等等一切,无不一往情深,尤其是对自己的儿女更倾注了最深挚的感情。“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他想象到了自己一双小儿女在桃树下玩耍的情景,他们失去了母亲(李白的第一个妻子许氏此时已经去世),此时不知有谁来抚摩其背,爱怜他们。想到这里,又不由得心烦意乱,肝肠忧煎。无奈之下,只能取出一块洁白的绢素,写上自己无尽的怀念,寄给远在汶阳川(今山东泰安西南一带)的家人。篇洋溢着一个慈父对儿女所特有的抚爱、思念之情。

3、乔吉《折桂令·寄远》

怎生来宽掩了裙儿?为玉削肌肤,香褪腰肢。饭不沾匙,昨如饼,气若游丝。得受用遮莫害死,果诚实有甚推辞?干闹了多时,本是结发的欢娱,倒做了彻骨儿相思。

[注解]

⑴怎生:为什么。

⑵为玉削肌肤:因为玉体减少了肌肤,即人消瘦了。

⑶香褪腰肢:腰肢瘦了。

⑷游丝:空中飘飞的细珠丝,比喻气息微弱。

⑸遮莫:即使。

(6)云雨期:喻男女欢会之期。南柯:喻虚幻梦境。

(7)破镜分钗:喻夫妻分离。分钗,言唐明皇与杨妃的爱情悲剧。白居易《长恨歌》:“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钗留一股合一扇,钗壁擘黄金合分钿。”

(8)双蛾:两条蛾眉。

(9)秋波:喻美女的眼睛,言其象秋水一样的明亮澄澈。

(10)台候:犹言贵体。台,旧时书信,常用来对人的尊称。如台甫、台端之类。

为什么宽掩了绸裙?是因为肌肤损削,玉腰消瘦。吃饭不愿沾匙,睡觉像饼一般折腾,呼气细微像游丝。但只要能生活在一起不害怕性命,果然是真心诚意,万死也不推辞。可惜白白地闹腾这么久,本来是结发夫妻的欢乐生活,到头来却成了彻骨的相思。

起首一问,实是自怨自艾,却引起了读者的注意。裙儿宽掩,自然是因为身体减瘦的缘故,以下接出“玉削肌肤,香褪腰肢”的答案,自在意料之中。但我们并不觉得累赘,这是因为它强调了女主角的消瘦憔悴,且从“玉”、“香”的字样中,暗示了她在此前的年轻美丽。“自从别后减容光”,代年轻女子玉削香褪,谁都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然而本曲所写女主角相思断肠的表现却不同寻常,细腻如绘而又令人触目惊心。“饭不沾匙,睡如饼,气若游丝”,活画出一位吃不香、睡不着、病恹恹的多情女子的形象。这三句同往后徐再思《蟾宫曲·春情》的“身似浮云,心如飞絮,气若游丝”,都是曲中善于言情的名句。女子忍受着相思的折磨,而作者则进一步揭示出她一往情深、至死不悔的内心世界。“得受用”的两句对仗,纯用方言口语,内容十分感人。支持着女子的信念,仅是“受用”与“实诚”,但即使以现代的眼光来看,这两点也已深得爱情真谛的精粹。末尾的三句,显示了事与愿违的结局;语中虽含怨意,却仍表现出她不甘现状,愿为争取美满理想的实现而继续作出牺牲的心志。既有缠绵悱恻的外部表现,又有坚贞不渝的内心独白,这就使读者不能不为女主角生发出深切的同情。

值得注意的是,本曲题作《寄远》,也就是说女子的自白都是对远方丈夫的倾诉。这样一来,女子的怨艾、诉苦、申盟、述感,都更增添了生活的真实性与个性化的色彩。“干闹了多时”,“本是结发的欢娱,倒做了彻骨儿相思”,于本身的含义外,还带上了某种似嗔似娇的情味。人能将闺中思妇的心理,语言表现得如此深切,是令人为之击节叹的。

4、《遣悲怀三首其三》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

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

惟将终夜常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闲坐无事为你悲伤为我感叹,人生短暂百年时又多长呢!

邓攸没有后代是命运的安排,潘岳悼念亡妻只是徒然悲鸣。

即使能合葬也无法倾诉衷情,来世结缘是多么虚幻的企望。

只能睁着双眼整夜把你思念,报答你平生不得伸展的双眉。

注释

邓攸:西晋人,字伯道,官河西太守。《晋书·邓攸传》载:永嘉末年战乱中,他舍子保侄,后终无子。

潘岳:西晋人,字安仁,妻死,作《悼亡》三首。这两句写人生的一切自有命定,暗伤自己无妻无子的命运。

窅冥:深暗的样子。

首句“闲坐悲君亦自悲”,承上启下。以“悲君”总括上两首,以“自悲”引出下文。由妻子的早逝,想到了人寿的有限。人生百年,也没有多长时中引用了邓攸、潘岳两个典故。邓攸心地如此善良,却终身无子,这就是命运的安排。潘岳《悼亡》写得再好,对于死者来说,也没有什么意义,等于白费笔墨。人以邓攸、潘岳自喻,故作达观无谓之,却透露出无子、丧妻的深沉悲哀。接着从绝望中转出希望来,寄希望于死后夫妇同葬和来生再作夫妻。但是,再冷静思量:这仅是一种虚无缥缈的幻想,更是难以指望的,因而更为绝望:死者已矣,过去的一切永远无法补偿了!情愈转愈悲,不能自已,最后逼出一个无可奈何的办法:“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人仿佛在对妻子表白自己的心迹:我将永远永远地想着你,要以终夜“开眼”来报答你的“平生未展眉”。真是痴情缠绵,哀痛欲绝。

5、赵岩《喜春来过普天乐·琉璃殿暖香浮细》

年代:元代

体裁:散曲·小令

宫调:中吕

琉璃殿暖香浮细,翡翠帘卷燕迟。夕阳芳草小亭西。纳履,见十二个粉蝶儿分。

一个恋心,一个搀春意。一个翩粉翅,一个乱点罗衣。一个掠草飞,一个穿帘戏。一个赶过杨西园里睡,一个与游人步步相随。一个拍散晚烟,一个贪欢嫩蕊,那一个与祝英台梦里为期。

[作者简介]字鲁瞻,长沙人,寓居溧阳(今属江苏)。宋丞相赵葵的后代。曾在太长公主宫中应旨,后退居江南。终生潦倒。长于赋,因不得志,终日饮酒,病而卒。散曲仅存小令一首,写景咏物,构思新颖,笔调活泼。

[注解]

纳履:步行於其

搀:带着。

富丽的殿堂里浮动着细细的暖香,碧玉般的珠帘高卷迎接燕子的晚归。在夕阳残照中,芳草萎萎的园亭西边,我偶尔弯腰提鞋,见有十二个粉蝶儿飞舞:一个恋恋不舍地在盘旋,一个意气扬扬像要占尽大好春光,一个舞态翩翩扇着翅膀,一个忽左忽右停歇在我的衣襟上,一个低擦草地飞掠而过,一个穿过朱帘嬉戏飞翔,一个追过杨园中安睡,一个紧跟着游人步步相随,一个怕黄错粉翅儿拍散了暮霭,一个贪欢乐滞留在蕊,那边的那个正和他的祝英台在美梦中相会。

点击查看更多醉花间古诗全词翻译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31th.cn/articles/2620.html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