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梅花魂》说课稿范文
一、 说教材
(一)说教材的地位
《梅花魂》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二单元第二篇课文。该单元虽然体裁不同,但都表达了古今中外不同人物的爱国之情。本单元重点训练的是“前后照应,首尾连贯”与前一组“分清事物的前因后果”紧密联系。但是本单元又侧重于从训练作文的角度提出,因此,不仅要让学生明白课文是怎样做到“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还要在今后的作文写作中注意应用。
《梅花魂》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这是一篇以叙事为主的文章。文章讲的是“我”的外祖父是一位华侨老人,他十分喜爱墨梅图,在回国之迹把墨梅图和绣着血色的梅花手绢郑重的交给我,让我好好保存的往事。文章通过赞美梅花来赞美像梅花一样有气节的中国人,寄托了老人对祖国的深深的眷恋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课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色,单元目标及要求,根据新课标要求,我设了三个教学目标:
1.认识并会写“撩、眷”等12个生字,正确读写“梅花魂、缕缕幽香、葬身异国”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特点,理解外祖父爱梅花,并在爱梅花中寄托了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懂得梅花的高尚品格,学习这种品格,并培养阅读思考的习惯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
(三)说教学重点:
根据语文新课标要求,单元教学的要求,本课的教学重点如下:
1.通过外祖父爱梅花,体会华侨老人眷恋祖国的感情。
2.了解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特点。
(四)说教学难点:
这篇课文所授的对象为五年级的学生,因此,外祖父对梅花品格的阐述,在爱梅花送梅花图中寄托外祖父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为本课学生理解的难点,也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一)说教法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和《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确定了以下教学方法:
1.讨论法:学生都比较喜欢提问,老师则要多鼓励学生敢提问,爱提问,这不仅是教学的需要,也是学生张扬个性的需要。梅花的品格是什么?“魂”又是什么?标题的含义又是什么?这些问题都可以引发学生讨论,自由发挥,使他们对学习此文有良好的兴趣。
2.品读法:这篇课文情感渲染的**是外祖父的三次落泪,我在这里会让学生们采用齐读,默读,品赏这三次哭,让学生在学习中更深入了解梅花的含义。感受语言的魅力,体会美好的感情,提升阅读的乐趣。
(二)说学法
我所教的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普遍较好,班级同学比较活泼开朗,课堂活跃,比较喜欢抢答问题,在课堂上我采取了多讨论,多提问,多自学的方法让学生们了解学习此课。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
三、说教学过程:
《梅花魂》是一篇叙事散文,结合文章的特点和写作手法,我借鉴了记叙文的引导发现模式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检查预习
在这里我会在黑板上写出魂,分外,抹净低头折节,然后分别让他们标出魂,分,抹,折的音
魂(hún) 分(fèn)外 抹(mā)净 低头折(zhé)节
设计意图:为文章的学习扫清文字障碍,按新课标要求进行字词的积累。
(二)导语设计
梅花历来都是文人墨客笔下的赞颂对象,像“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样优美的词句可谓字字含情,句句铿锵。文中我的外祖父对梅花更是情有独钟,想一想作者围绕梅花回忆了哪几件事?标题“魂”又是什么意思呢?
设计意图:提出所学重点,考察学生对第一课时的学习了解程度,为进入下文做铺垫。
(三)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中的五件事,想一想哪件事可以看出外祖父对梅花的喜爱?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让同学们默读课文,通过默读了解全文,提出问题,使学生默读时有重点的把握了解点,让学生能抓住重点事件。同时,在这个环节中我运用了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
(四)深入理解
1.在这个环节,我会先提出这样的问题,请同学们快速的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想一想,在我的印象中我的外祖父一向是和蔼可亲的,可是有一次他却大发脾气,使我又害怕又奇怪,“我”为什么害怕了?学生朗读课文在交流中体会到害怕的原因是我玩耍时不小心弄脏了墨梅图,外祖父拉下脸来训斥妈妈。老师追问,从哪里看出外祖父对这幅墨梅图的喜爱呢?学生会抓住惟独,分外,轻轻,慢慢,抹净等词语来体会。并且我会让同学们分析这段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学生分析是采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当交流的生气的原因是一幅墨梅图时,向同学们提出就是一幅,墨梅图有什么好生气的啊?
设计意图:这个问题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梅花在外祖父心中的地位,使学生初步懂得梅花的含义。了解字词的作用并体会其表达效果,对学生写作手法的积累,并为下一题做铺垫。其中我在这个环节中运用了讨论法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由老师范读“临别赠梅”一段,找出在哪几句体现了梅花的品格,梅花的品格又是什么?学生们回答后,提出“魂”的含义是什么?
设计意图:范读中让学生感受梅花的精神,品格的回答使学生更加了解了梅花的深层含义,理解“魂”字的含义,懂得“魂”指的就是梅花精神,是外祖父的一颗爱国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与导语相照应。
(五)品味赏析
1.外祖父赞美梅花顶天立地,坚贞不屈的秉性,可是有件事却时刻寄托着他的情愫,每当想起就不禁怅然泪下。读全文,找到外祖父几次落泪,分别是在什么时候?学生回答共有三处。几次落泪给我的感受是什么?
2.第一次是教我读唐诗宋词的时候,读到思乡的诗句时,情不自禁的流泪,此刻祖父想到了什么?由此体会外祖父时刻牵挂祖国,心系祖国。并且在这里我会指导同学朗读,读出外祖父的伤感,忧郁之情。
3.第二次,当我告诉外祖父就要回国的消息时,外祖父竟然呜呜的大哭起来,从开始看见外祖父哭,我傻傻地笑,而现在我似乎明白了些什么?让学生补充省略号的内容,想想此时我会想的什么?
4.第三次在送别之时赠送我手帕时泪眼朦胧,这里对外祖父的外貌做了特写,让学生读描写外貌的句子,谈谈自己的体会。学生想到外祖父老了,已无法达到回国的心愿,但他的心会随我一同回去,回到他魂牵梦绕的祖国。
5.听歌曲感受外祖父的爱国心,并且有感情的伴随音乐朗读这三次落泪。
设计意图:旅居海外的外祖父的爱花之情。更有恒古不变的爱国情。老师紧紧扣住外祖父的三次落泪让学生感悟游子的爱国心。作者在描写这三次落泪时也伴随了自己不同的理解。学生感悟时也是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另外两次展开的学习活动也不同。第一处是读中悟,第二处是想象悟,第三处是谈体会。活动实现了由积累到表达感悟的过程。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则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在这个环节中我运用了品读法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更深刻的体会思想感情。
6.读读课文开头和结尾有什么联系,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学习“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作手法,体会这种写作手法的好处。
(六)扩展延伸
1.体会老人的爱国心,说说古今中外都有哪些爱国人士?
设计意图:了解古今中外的爱国人士,深入了解梅花魂的含义。复习“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作手法。
(七)总结全文
《梅花魂》是一篇华侨来人体现爱国心的文章,文章采用叙事的手法,写了老人与“我”的五件事,运用了“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作手法。通过“读——悟——理解——分析”而感受学习。
(八)布置作业
写一篇小短文,要求运用“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作手法。
四、说板书设计
梅花魂——民族精神
珍爱梅图
赠送梅图 中国心
三次落泪
设计意图:本文由珍爱梅图——赠送梅图——三次落泪的过程讲起,并且在讲解这三个过程时都突出了文章的中心——华侨老人的爱国之心,华侨老人的中国心。并且指出“魂”体现的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因此,我采用了词语式板书,这样的板书设计突出课堂所讲重点,使学生一看即懂,看到板书就能够明白所讲内容及文章重点。
拓展阅读
1、四年级上册语文百花园教案范文8份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会用“兴致勃勃”“流连忘返”等词语练习说话。
2·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课文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
4·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我”的情感变化,体会爷爷的良苦用心。
5·学_播种希望的行为与勇气。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用查字典的方法理解词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我”的情感变化,体会爷爷的良苦用心。
教学难点:
1·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加强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我”的情感变化,体会爷爷的良苦用心。
教学准备:
问父母或查资料,了解西瓜种植的有关知识。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以疑促思,培养问题意识
1·请同学们齐读课题,“播种”应该怎么读?为什么?
通过讨论或查字典弄清:播种(zhǒng):撒布种子;播种(zhòng):用播种(zhǒng)的方式种植。
2·解题质疑:看到这个题目,你都想到了那些问题?(学生思考:谁播种希望?为什么要播种希望?播种什么希望?播种希望的日子是什么时候?等问题。)
3·请同学们**度课文,弄懂以上几个问题,解决的方式不限,然后交流。
二、了解课文,自主识字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在文中画出要求会写的生字,找出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或不懂的问题,并在文中画出。
2·汇报交流自学情况,重点学习要求会写的生字,读准7个要求会认的生字。
3·梳理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随堂解决一些问题,几个有价值的问题作为下节课深入探讨的问题。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出声读课文,思考文章主要内容。
2·用自己的话,按一定顺序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四、布置作业
1·正确书写要求会写的生字。
2·写会书后词语。
五、板书设计
1播种希望的日子
垛场嫁锄翻浆旬宜哄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质疑深思,读懂课文
1·略读课文,说说你对哪个问题有了新的理解,要突出学生的个性感受。
2·回报阅读情况:
(1)读懂了“等待”是怎么回事?(西瓜生长要有一个过程,需要等待;爷爷的做法要让作者信以为真,也得有一个过程;其实,等待是一种希望,是愿望实现的过程。)
(2)为什么说这个西瓜是爷爷从家里搬到瓜地里的?(因为在爷爷的家乡种不出西瓜;八月中旬也不是种瓜的时节;在树荫下不宜种瓜;西瓜生长再快第二天也长不出来,而且那么大。)
(3)课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种出西瓜看似一种游戏或骗小孩的把戏,却在作者的童年种下了希望和梦想,是他的童年充满情趣;而且爷爷的做法使他明白了一个道理:只要专心做事,就一定能成功。)
二、读文猜想,丰富情节
当“我”看到地里的大西瓜时,会怎么想?“我”长大以后,会明白什么?(让学生根据故事情节,联系上下文,合理补充故事情节。)
三、深入体会,加强对话
1·你想对小作者说点什么?
生活多么有情趣;爷爷帮助他实现了童年的愿望;他的童年是幸福的。
2·你还想对小作者的爷爷说些什么?
给孩子以希望,在他的成长过程中是多么重要。
3·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先自己重点练读作者和爷爷的对话;然后联系上下文内容体会人物当时的心情再分角色朗读课文。
四、读写结合,加强训练
1·课文中哪部分写法值得借鉴,好好感悟?
结合课文内容体会自然的开头结尾、生动的描写、简捷的对话、富有生活情趣的故事情节等。
2·结合自己的作文,说一说你都受到了什么启示?
联系自己的作文实际,有针对性地谈收获和感受。
五、布置作业
把课文内容以故事的形式讲给父母听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自己的感受。
六、板书设计
1—2播种希望的日子
播种希望
学会等待
2、四年级上册语文百花园教案范文8份
教学目标:
1.学习6个会写的字,12个会认的字。
2.指导学生认真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感受作者细腻的心里活动的描写。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当时条件下,生活的艰难,同时明白,生活总是在变化,今天的生活更值得珍惜。学会从点滴的生活小事中去感知爱的存在,学会用爱去回报。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内心世界。
教学准备:
小黑板,糖块
教学时数: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学习生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看了课题后,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二、初读课文。
2.学生**读、指读。
三、学习生字。
四、指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读课文,感悟理解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深入学文。
(一)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指读思考:你从这段知道了什么?
(二)学习课文第2——5段
1.白糖本来是留在端午节吃的,可一件意外的事情发生了。指读2——5段,思考: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2.“我”为什么要偷吃白糖?
3.找出描写白糖滋味的句子,指导朗读。
4.当“我”想象白糖滋味的时候,心情如何?(狂喜:极端高兴。)
5.默读3、4段,划出给你印象最深的词语和句子,说一说你的理解。
重点理解:
(1)“我”的心为什么缩了一下?
(2)“怔怔”是什么意思?“我”为什么发呆、流泪?
6.作者把自己偷糖吃的动作、心理写得细致入微,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两段。
7.端午节这天早上,弟弟妹妹会想些什么?爸爸妈妈呢?我呢?
8.可是母亲——只是抱着空罐子发呆,连一句责怪的话都没有。
9.妈妈为什么发呆?为什么没有责怪我?
(三)学习课文第6——7段
1.指读思考:这件事对“我”有怎么样的影响?
2.“我”为什么很少吃白糖了?——苦糖
3.想象一下,作者长大以后,第一次拿着白糖回家时的情景。他会和母亲说什么?
(四)小结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你有类似经历吗?如果有,说一说。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复习巩固。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
二、读课文
三、做课后习题
1.读一读,写一写
2.理解“在”和“再”的意思,进行区分。
( )见( )长春( )一次
想好( )说( )劫难逃健( )
3.读句子,谈感受。
四、板书设计:
1—3苦糖
狂喜
糖甜—偷吃心缩了一下—母亲发呆—苦糖
怔怔
五、作业:
1.写生字、课后词语。
3、四年级上册语文百花园教案范文8份
教学目标:
1、 读准字音,丰富词汇。
2、 感受打比方的写法的好处。
3、 阅读短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 读、背古诗,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
5、 通过言语训练提高表达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能说会道
难点:学习仿写句子,了解打比方的句子的特点。
教具准备:多**课件及图片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一、 语海畅游——汉字真有趣
1、读一读,看谁读得最正确。
2、读一读,想一想:每组的字为什么读音不相同?
3、学生讨论。
4、教师点拨:
汉字就这么有趣,同一个汉字,在不同的词语里,读音不同,意思也不同。
5、让学生多读几遍,读准多音字的读音,并理解每个字在词语里应该读特定的读音。
6、拓展:你还能说出其它的多音字吗?学生**举例,说出读音并组词
二、 语海畅游——词语搭配
1、出示“童年”开花图,以“童年”这中心词,让学生在四周填上合适的词语。
2、如:童年趣事,童年生活,快乐的童年……
3、合作交流:四人小组互读、互听、互相纠正。
4、拓展:你还能用更多的词进行搭配吗?如:美丽的田野、绿油油的田野、一望无际的田野……
5、老师小结。
三、 语海畅游——照样子写句子
1、**读例句,体会句子的特点。
这个句子描写的事物是芦苇,联想的事物是桅杆。把芦苇比作小船上的桅杆,我们把这样的句子称作“打比方的句子或比喻句”。
在打比方时要注意恰当,并清楚把什么比作什么。
3、学生照样子写几句打比方的句子。
4、 合作交流:四人小组互读、互听、互相纠正。
5、老师小结。
四、 背诵古诗,积少成多
1、轻声读古诗,不认识的字,看拼音多读几遍。
2、将古诗大声读给同桌听,同桌专心听,欣赏,指点。
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
3、再读诗句,想象画面,比谁读得最有味道。
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诗句。
5、拓展:课外收集描写田园风光的诗句。
五、 阅读平台——《一只小鸟》
1、轻声**读短文,想想短文主要讲了什么?从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细读短文,把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多读几遍,并说说为什么?
3、再读短文,讨论:(1)你想对那只小鸟说些什么?
(2)你还想对用**打鸟的孩子说些什么?
六、学习“笔下生辉”
一、情境体验,激发兴趣 (展示课件第十屏)
回忆一下:上节课,我们交流了哪些“童年趣事”?(板书作文题目:我们在大自然中成长——童年趣事)
二、明确要求,扩展思路
(一)读读题目。说说你明白了什么?
(二)交流:本次习作的要求是什么?你准备选择哪一件事来写?(板书:写清经过)
三、范例引路,指导习作
(一)回忆自己和别人做了什么,说了什么?
(二)同学们的趣事还真不少!你们想知道我的童年趣事吗?上课之前我已经把它写了下来,还想请你们帮我指点一下哪一段写得好,写得更有趣呢!
1、(展示课件第十一屏)学生自读。
2、指名交流:哪段话写得好,写得有趣?好在哪儿?(根据学生回答,随机板书:心理、动作、语言、神态)
3、教师小结:是呀!我们要把文章写生动,就是要抓住人物的心理、动作、语言和神态进行描写。这样不但具体,还让人感觉真实。
(三)在众多的童年趣事中,选择一件你认为最有趣,最难忘的写下来。学习本单元的写法,把最有趣的地方写具体。用上平时积累的好词佳句。(板书:表现有趣、难忘)
四、学生习作,教师**指导。
五、小组互评 小组内互阅、互评,看看哪个地方写得好,哪些地方还需要进一步写具体。
六、学生修改习作
七、学生展示优秀习作
笔下生辉 我们在大自然中成长
——童年趣事
写清经过
表现有趣、难忘
教学反思:
在教学时,我着重训练学生的说、写能力。在语海畅游的教学中,我让学生**读例句,引导学生交流打比方的句子,然后再启发学生说句子。
4、四年级上册语文百花园教案范文8份
教学目标:
1、通过形近字、选词填空、气象谚语的学习与积累,感受祖国文字的内涵与底蕴。
2、知道周记是怎样写的,要写些什么内容,培养能力。
3、通过口语训练,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和收集、展示材料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形近字组词,气象谚语的理解。
2、口语训练。
教学准备:
文字课件
教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语海畅游”
1、出示幻灯(形近字)
2、小组交流合作完成。
3、举例子。
4、巩固。
二、选词填空。
1、指名读“安静、宁静、平静”
2、区分三个词的不同。
3、讨论具体做法:(略)
4、幻灯补充练习。
三、积少成多
1、出示古诗《浪淘沙》: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滩似雪堆。
2、熟读成诵。
3、抽查背诵情况。
4、出示四句气象谚语: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燕子低飞蛇过道,大雨不久就来到;东虹日出西虹雨。
5、朗读成诵。并交流意思。
四、作业布置
1、背诵所学
2、收集气象谚语。
教后感: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1、背诵。
二、阅读平台
1、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学习这则周记。
2、反馈学习情况:这周记写了什么事情?
3、那么,现在你知道周记该怎么写了吧?
把一周内哪些重要的和有趣的事记下来。写周记要先写上哪一月哪一周。
4、自己体会写法。
三、语文大课堂——我们都是普通话宣传员
1、指名读题目要求
2、小组制定计划,做好准备工作。
3、开展宣传活动。
4、交流看法。
5、练笔。
四、作业
1、开展普通话宣传活动。
2、活动后交流自己的体会。
5、四年级上册语文百花园教案范文8份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我”的情感变化,体会爷爷的良苦用心。
2.学_播种希望的行为与勇气。
3.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字;理解“庄稼、锄头、中旬、草垛、农场、泥浆、哄骗、如梦方醒”等词语的意思;会用“兴致勃勃”“流连忘返”说话。
4.体会冒号、双引号和省略号的用法。
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
1.幻灯片。
2.四季农谚。
(二)教学过程
1.识字与写字
本课共有7个要求会认的字,9个要求会写的字,识字、写字的任务比较重,在教学中要尽量进行分散识字,抓住重点,各个击破,以便使学生掌握。例如关于需要认识的生字,在读课文时,要争取读准字音,采取认读生字卡片等办法,使学生掌握。关于要求会写的字,要在认读的基础上,结合理解课文来记忆字形,学习字义。
2.朗读指导
对于一个小孩子来说,种西瓜无疑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在朗读的过程中,怎样才能读出一个种西瓜小孩内心的快乐,等待西瓜长大时的焦急,收获西瓜时无比兴奋的心情呢?这就需要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激发出他们内心的同感,从而准确地把握“我”那一时刻的心情。
同样,爷爷明知不可能,却又想保护孙子那份纯真质朴的愿望,他的语言当然充满了对孙子的关爱。
3.阅读教学
(1)课文的题目是《播种希望的日子》,不言而喻,“播种”在全文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播种”是全文的中心线索,是“我”牢牢记住这件事的关键,是爷爷对那份童心真诚呵护的体现。正是因为有了播种的愿望,才有了那样一个种西瓜的美丽故事。于是,这一老一小在一个并不适合播种的土地上、季节里竟然种出了又大又圆的西瓜。阅读中,教师要注意与学生一起联系刚刚学过的《等我也长了胡子》,对比两篇文章有哪些不同。
(2)课文的对话描写也十分有趣。当“我”兴致勃勃地说出了自己的愿望时,爷爷快活地眨了眨眼睛说:“那么让我们赶快播种吧!”虽然这段对话十分简单,却把颇具个性的人物很准确地展现在我们眼前。爷爷非常了解小孩子的童心需要保护、需要激励,所以当他明知道自己的家乡是不能种西瓜的,这也不是种西瓜的季节,还是带着孙子立刻在同样不适合种西瓜的树荫下,开始了他们播种希望的行动。这样的行为对于现实生活中的很多成年人来讲是很难做到的,对于爷爷来说,也是十分需要耐心和诚意的。
有的学生可能会问,为什么爷爷明知道各种条件都不允许种西瓜,却还采取近似天真的行动呢?这恰恰是本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这是对童心的一种真诚的呵护,可以联系《等我也长了胡子》对比着学。
(3)没有播种常识的“我”并不懂得“等待”是怎么一回事,天真地以为西瓜籽在种下去以后会很快有所收获。可是当“我”近乎愚蠢地将西瓜地变成了一片泥浆时,却仍然没有看到西瓜苗的影子。天真的儿童形象此时跃然纸上。“我”的迫切与真诚,打动了爷爷,苦等了一个下午也没有结果的“我”竟然在一觉醒来后看到一个自己“种”出的又大又圆的西瓜,兴奋的心情溢于言表。这可能是“我”童年中记忆最为深刻的事情了,虽然多年以后“我”已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事,但仍然在“我”的心头播下了希望的种子。文章的最后一段不仅从侧面写出了爷爷的行动对一个孩子的深深的影响,同时字里行间流露出这个当年种西瓜的小孩子对爷爷的深深的感激与眷恋。
(4)适当进行表达训练,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对文中的“我”和爷爷说句话。
4.活动提示
(1)“读一读,写一写”。这些都是学生应该掌握的词语,旨在促进学生积累词语,增加词汇量。其中“浆”在书写时要注意与“桨”区分。
(2)“根据课文内容填写词语”。这道题旨在训练学生进行词语搭配,通过填上恰当的修饰性词语,使得表达更生动具体。同时可以适当地加以课外延伸,只要恰当就可以,不要要求的答案。
(3)“用字典、词典解决问题”。旬:十天叫一旬,一个月有三旬,分称上旬、中旬、下旬;十岁也成为一旬。这是造句的练习。首先要弄懂两个词语,然后再进行造句。
(4)“讨论交流”。这道题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行合作探究,增进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可以把这些问题与阅读教学结合起来。使学生明白一些农业耕种常识,同时深入理解作者对爷爷那份深深的感激之情。
5.课时安排:建议2课时。
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农业耕作的常识相对于生活在农村的孩子来说可能掌握得会多一些,但对于生活在城市里的学生来说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了。我们要将此作为教学的重点,只有当学生真正理解了不宜种瓜的农业常识以后,才能更深地感受到爷爷对“我”的关爱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31th.cn/articles/301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