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撑前滚翻》教学反思范文
本次课我上的内容是《远撑前滚翻》,借班上课的班级是八年(12).这次远撑前滚翻是在学习前滚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两次课的教学,做下面几点反思:
第一、从完成课的整体情况来看,课时达成的目标看,效果一般。大部分课前设计的教学步骤基本能顺利进行。男生对远撑前滚翻的动作通过练习有了初步了解,少数女生在远撑动作也有较大的进步,也有部分学生前滚翻基础较差,无法完成教学任务。这是学生的心理因素导致,教师没有及时疏导学生的害怕心理,导致个别学生不敢做动作,直接影响课的教学任务。
第二、本次课上好之后,我觉得自己存在较多的问题。许多问题没有解决,课前的准备不够充分。这是我的以前没有合班上过课照成的,个人素养有待提高。运动技能表现还可以,示范讲解比较到位,能给学生直观的感觉,起到应有的效果。组织教学教法较合理,学生起到一定的锻炼效果。
第三、我对本次课的最初设计和实际上课情况有所偏差。从教学目标看,技能目标设置过高,达到和完成的学生不多;从教学的重难点看,定位不明确,比较模糊。复习内容过多,直接影响新授课的质量。
通过本次课的教学,我对“态度决定成败”深信不疑,课前准备的不是很充分,没有进行试课,没有处理好开课前的各个环节,导致上课没底,效果不佳。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引以为戒。做到踏踏实实工作,兢兢业业做事,积极进取,争取过大的进步。
谢谢大家的听课与评课!
拓展阅读
1、初中历史课后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现状;解决策略
一、当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特点与必要性
(一)当前初中历史课堂的特点
初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主要指的是教师通过对有效的教学方法的应用,帮助学生在知识掌握方面具备较之前来说更为有效的方法,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知识由少到多,由不会到掌握的情况。这一点有效地实现了初中历史课堂中的教学行为,帮助学生实现了个体的适应与不断反思。其中,教学的开放性是指方式灵活,情景有趣,问题富有弹性的教学模式,这一点的内容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历史兴趣,激发其探究精神和创造能力。
(二)当前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必要性
创新初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行为,不单单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能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在当前初中历史课堂中应用有效的历史教学行为,不单单能够有效地提高历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更能有效地提升初中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与此同时,还能够为初中历史教学的发展与进步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自身的个人修养与爱国情操,以及正视历史的能力。
二、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存在的不足与缺陷
(一)尚未建立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
当前很多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并没有对历史教学的目标进行深层次的理解与掌握,导致大部分的历史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不能合理地制订与学生实际情况相结合的学习目标。这样一来,导致学生在历史课堂的学习过程中并未得到一定的进步和发展,并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在整个历史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学目标不是十分清晰,易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对知识的掌握方法存在欠缺与遗漏,还可能导致学生对历史思考的减少,不能在学习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所以,当前的初中历史教师应当在备课阶段就积极考虑历史教学内容,再来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目标。
(二)初中历史教材的编制设置不合理
由于当前我国在初中历史教学教材使用上,存在极大的不同甚至是不合理的情况。这样一来,很容易将讲课教师的授课思路打乱,从而使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情况存在极大的障碍,也会导致学生所学习到的历史知识具有很大的片面性。因而,在历史教材的编订过程中,务必要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能力。
三、提升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方法
(一)营造积极的历史课堂气氛
2、初中历史课后教学反思范文
一、历史教学的意义和现状
目前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对新课改的肤浅理解,突出的表现是重现象不重本质、重形式不重实质,致使课堂中出现了虚假的“繁荣”。
“历史是过去的现在,现在是将来的历史”。历史并不是像教科书中为了教学方便而一课课的分节分章的,历史是一个连续的相互联系的过程,历史课的内容在看似不同的章节中有着属于历史的内在的关系,历史课程本来就应该是开放的。传统教学割断了这种天然的联系,把历史教学弄成一个封闭的体系,大大影响了历史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发展。这种状况亟待改变。值得我们进一步反思!
1.历史教育观念陈旧落后
从传统上来看,我们在历史教学中习惯于“重记忆轻理解,重灌输轻思维”,以接受为主的教学方法。这样的历史教学,除了应付考试,没有任何用处,很难让学生感受到“历史是人类的精神故乡,是人类生命力的源头”。加上课堂上讲究“师道尊严”和“上下尊卑”,学生的个性被压抑,泯灭,潜能得不到开发,历史的魅力也就荡然无存了。
2.历史教学手段简单枯燥
旧的历史教学基本停留在“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巴”上,忽视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感受,由此激发不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再者,历史课本的内容与数、理、化、英等各科比较,毕竟不是那么深奥难懂,对学科重要性的收益也无法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因而这不仅造成了众人对历史学科重要性的认识不足,而且对它的教学困难性也同样缺乏足够的认识。
3.“受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
长期以来,评价一个学生好坏,主要看分数的高低。这使得中考、高考成为学校教学的指挥棒,片面追求升学率、及格率成为各学校重视的指标。同时也使得各学科有了主科和副科之分,由此又令学生心目中认为历史、地理、生物等科是可有可无的。这样作为社会学科的历史科就被搁置冷落于一旁,导致很多历史教师因为肩无多大重任,从而缺少了奋斗的动力,这些都令从事历史教学的教师感到极为困惑与失落。
1.通过教师本身进行教学反思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讨论的时间比较多,但教师必要的引导,适当的点评,也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教师在引导、点评时不流畅,时常卡壳,使得学生满腹疑虑,这就意味着教师对待课堂的准备肯定不充分,也就不得不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了。
2.通过学生进行教育反思
一个好的教师应该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如果有的学生在课堂上突然表现异常,那肯定是教学的某个环节出了问题。例如,我在教学《鸦片战争》一课时,让学生对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进行讨论并选几名代表进行发言,有位同学平时对历史很感兴趣,思维活跃,发言踊跃,但那节课却显得比较沉默,课后我主动与他进行交流,他说,对“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不理解,原因是对当时的英国历史知识缺乏了解,随后我对导入新课这个环节进行了反思。
3.通过请同事或专家听评自己的课来进行反思
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如果教师对自己的课作了精心准备,上课时得心应手,往往很难觉察出自己还存在什么不足,但如果请同事或教学专家来听课以后。总是能找到自己还需改进的地方。
四、总结
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历史教学问题反思的意义在于教师以自己的教学实践过程的思考为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它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查自己的行为的能力。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规律:“经验+反思=成长”。可见教学反思是一个教师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应重视确立自己的正确教学思想,转变、更新传统的教育观念,抱着“学史致用,重铸人格”这样一个功在千秋的理想,我们终将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
3、初中历史课后教学反思范文
一、初中历史作业个性化设计的思路
在进行历史作业个性化设计的过程中,要遵循以下几点内容。第一,层次性。初中阶段的学生由于历史学习水平与学习需求的不同而存在较大的差异性,针对这种差异性,教师要给予足够的尊重,并对其进行发展,实现因材施教。在进行历史作业设计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历史作业的层次性,进而避免“*”的问题发生。第二,针对性。在进行历史作业设计的过程中,其作业设计要具有极强的针对性,提高学生参与历史作业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增强学生对历史作业的自信心,进而有助于初中历史教学目的的实现。第三,评价性。初中历史作业设计的有效性关键取决于评价性,作业评价对学生的历史学习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在历史作业设计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作业完成情况的综合评价,使得学生充分感受到的成功的喜悦,进而提高学生对历史作业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实现初中历史作业的个性化设计。
二、初中历史作业个性化设计途径
1.任务型作业。在进行历史作业类型设计的过程中,任务型作业主要是以任务*,利用活动任务载体进行历史学习实践活动的开展,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具有极强的目标性、开放性以及活动性的特点。对此,教师在设计任务型作业时,要结合历史课堂教学内容进行设计,紧扣课标,充分发挥出历史作业对历史课堂教学的延伸性。例如,在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根据作业的完成方式将其划分为朗读作业、书写类作业、思考作业等三种形式,通过对课后作业的合理设置,使得学生明确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了解周王是如何通过分封制加强自己的统治的,了解夏商西周统治阶级是通过军队、刑法的暴力镇压与思想上的礼仪教化等双重手段来统治人民的,通过分析、运用“西周分封形势图”,增强识图辨析能力。
2.体验型作业。体验型作业主要以课堂教学*,利用学生的实践活动而进行历史课后作业的设置,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具有极强的体验性、提升性以及反思性的特点,对历史课堂内容的贴合度较高,作业设计方式较为新颖,进而可以达到历史作业设置的效果与目的。在教师进行体验型作业设计中,第一,可以创建教学情景,例如在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作业设计中,教师可以设置角色扮演作业,重新解构郑和下西洋的故事史实,让学生扮演历史人物,再现历史事件,提高学生对历史作业的兴趣,实现初中历史作业的个性化设计。第二,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实地调查,在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全民族抗战的兴起》作业设计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沈阳9.18博物馆进行实地考察,让学生制定合理的研究计划与研究方案,确定研究方式,对历史遗迹与**英雄人物进行调查,并与历史教材内容进行对比,得出结论,阐述自己的观点。
3.探究型作业。在历史教学作业设计中,探究型作业具有极强的深化性与发散性,主要通过学生探究与互动完成历史作业,存在互动性、创新性以及个性化的特点。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作业设计模式相对较为开放,与历史课堂教学内容的贴合度相对较高,可以有效提高初中历史作业设计的有效性,全面提高学生的历史综合素养。例如,在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作业设计中,教师可以设置对历史知识进行探究的作业,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詹天佑、侯德榜等近代科学技术方面的重要人物,提出自己看法与点评,结合中国军队血战台儿庄和百团大战等史实,说出自己的感受与启示。
本文通过对初中历史作业个性化设计的分析,在明确初中历史作业个性化设计思路的基础上,从任务型作业、体验型作业、探究型作业等方面入手,不断提高初中历史作业设计的质量与效率,保证初中历史教学的整体水平。
4、初中历史课后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影视作品 初中 历史教学 现状 改进
初中历史的教学方式在逐步创新和完善,影视作品的运用为历史教学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有效途径。影视作品突破了传统历史课堂文字、图片说明式的教学方式,将图文、声音、视频等多种表现形式充分应用到课堂中,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他们关注历史的意识。所以影视作品运用于历史教学的方式应该成为现今教师备课过程所考虑的方式。
一、影视作品收集与整理
虽然历史教学手段在不断创新,但影视作品应用于初中历史课堂的方法却很少被一些历史教师采纳。而影视作品其自身所具有的优势在历史课堂上有着巨大的用途,所以影视作品应用于初中历史教学的教学方法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它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课堂上应用影视作品的前提是要在课前搜寻、整理好相关的作品资料。例如人教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中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关于这篇课文的主题有着大量的影视资料供师生去选择。教师在筛选过程中起着引导作用,教师可以进行师生分工式地进行影视作品收集。比如学生组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合作收集两部左右的作品上交给老师,然后老师通过学生上交的影视资料进行筛选,把最合适的资料最为课堂播放资料供同学们一起观赏和学习。这个课前进行影视资料收集、整理的过程为学生最开始接触历史事件提供了条件,让学生在收集过程中对相关历史有着粗略的认识,从而促进他们在课堂上更加聚精会神地听教师讲解历史,推动学生学习的发展。
还比如学习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中的“文化大**的十年”这一课,教师除了要求学生对影视作品进行收集外,还可以让学生试着去询问自己的爷爷奶奶关于的文革的故事,把这个过程录成视频,成为属于自己的影视作品。在与其他同学分享时,会更有真实性和说服性。
二、影视作品在课堂上的利用和欣赏
历史课堂上,影视作品是一种传达历史现象的重要工具,所以教师利用影视作品进行教学能够更加直观地给学生讲解历史。而学生在观看影视作品的过程中,影视作品所呈现历史的方式有着一定的欣赏价值,这对于学生客观看待历史问题也有着一定的促进影响。例如学习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中的“春秋战国的纷争”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选取一些影视资料作为学生学习的素材:电影《鸿门宴》、《孔子》,电视剧《战国》、《东周列国――春秋篇》等都是比较合适的影视题材。学生在进行观赏时,通过片中情节能够容易地了解到人物性格、历史事件原因等传统历史课堂所无法表现出来的内容。在《孔子》这个电影中,孔子给弟子讲解“仁”的道理这个画面就能够充分体现出孔子这个人物的魅力和性格特征,以至后代几千年沿用他的主张思想也是与他个人本身有一定关系,而学生只有通过这中画面才能体会到孔子这位思想家的魅力何在,从而才能理解孔子思想的魅力。这是影视作品在课堂中应用所带来的效果,帮助学生全面地去认识历史和欣赏历史。
又比如在学习“大一统的汉朝”这一课,《大汉天子》、《汉武大帝》电视剧作品就可以作为学生学习的影视资料。学生依靠对影视画面中情节的认识能够充分体会到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从而学生在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和影响时能够全面、客观的去看待。这也是影视作品欣赏给学生学习带来的第二大效果,促进学生在历史问题上能够辩证地分析。
三、课后对影视作品的交流与评述
历史的学习要注重课后反思的过程,学生虽然对教材中的历史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课后对历史事件的深入思考才能帮助学生真正建立历史思维,形成对历史评述和批判的意识。影视作品是历史再现的重要表现形式,学生对影视作品进行交流和讨论也是对历史事件进行深刻认识的方式。在学习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中的“开元盛世”这篇课文时,影视作品《大唐诗圣》作为资料题材,学生在观赏其中关于“开元盛世”的片段后可以形成小组进行讨论各种问题:为什么唐玄宗在位前期出现了开元盛世的局面、唐玄宗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对执政有无影响……这些问题都是学生能够通过影视欣赏而得出的问题,所以影视作品能够提供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提高学生的历史认知感。在讨论过程中,学生甚至可以对影视作品中的人物表演或者情节设置进行抨击,在出现于历史不符的地方学生应该及时提出并且更正,让更多学生能够意识到问题所在,这也体现了学生对历史真实性地把握。
在学习“鸦片战争”时,教师可以收集一些以国外角度为第一角度的影视作品,学生在观赏完后能够更加客观地去认识历史。对于“鸦片战争”这个历史事实,虽然中国受到巨大的伤害,但在西方列强角度来看,这是一种民族扩张壮大国家实力的行为。所以辩证地去看待这个事件才是正确的途径,学生在观影过后也要意识到历史的客观性。
【参考文献】
[1] 许静. 论初中历史课程的综合化[D]. 重庆师范大学,2005.
[2] 郝建彬. 初中历史探究学习的实践与反思[D]. 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
[3] 叶新建. 合理开发影视资源 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人教版必修二第5课《开辟新航路》为例[J]. 黑河学刊,2011(08).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31th.cn/articles/31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