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歌诗歌欣赏
思绪被风悄悄吹乱
秋阳,汇聚成心底的一抹温暖
几朵叶儿风中悬舞着轻盈
天空澄澈,浮云几片
沿一条溪边小路静静的走
浅风将心事遣散,叶子蝶一般飘落
——盈盈秋水,斑斓秋韵
谁说秋天只有忧郁、萧瑟!
季节把一砚朱墨打翻染红层林
风起时,撒下一地静美
像在秋深处种进一颗颗跳动的心
到春天却绽放出一树树明媚
蓝天,白云,红叶,黄花·····
秋天或许并没有那么多悲伤
但总被多愁善感的文人墨客
吟成一阕阕流泪的诗行
秋深了,时光在指缝间穿梭
一些爱过的人,做过的事
都蛰居在柔软温润的心底
于回味中开出一朵朵不朽的惊喜
多少美丽的故事在这秋色里流连——
风过,轻轻;雨落,翩翩
谁打马过谁的城,谁又成了谁的念
水色年华里,谁谱了一曲永恒的眷恋?
秋仿佛人心中的精灵
心凉,它也凉;心暖,它就暖
在心的画卷上着色阳光
秋就永远不会凄惨!
把怀念、向往和淡然写进秋天吧!
多年以后我们老了,也可以倚暖暖秋阳
看云的飘逸,叶的纷谢
慢慢地,品一段人生悠悠过往……
拓展阅读
1、李白《秋浦歌十七首》之十一全诗鉴赏
李白(701年2月8日—762年12月)[1]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逻人横鸟道,江祖出鱼梁。
水急客舟疾,山花拂面香。
“逻叉”句:谓逻叉矶横如江面,险如鸟道。矶,横入江中的大石。
鱼梁:拦截水流以捕鱼的设施。这里指江中。
水急客舟疾,山花拂面香。
这两句是说,河水湍急,舟行疾速;山花之香迎面扑来,好不醉人!两句诗组成一幅动静有致的图画。
第十一首写秋浦的山水形胜。逻叉矶险如鸟道,江祖山直横江中,水流湍急,客舟似箭,山花芳香。
2、浣溪沙晏殊诗歌赏析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末句呼应“无可”句)
伤春惜时,叹年华将逝。浣溪沙的上片绾合今昔,叠印时空,重在思昔;浣溪沙的下片则巧借眼前景物,着重写今日的感伤。浣溪沙语言圆转流利,通俗晓畅,清丽自然,意蕴深沉,启人神智,耐人寻味。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出句写对花落去而终究无力挽回的叹惋,下句借燕归来抒写因美好事物归来而欣慰。哲理是,人事兴衰,无往不反。
花落、燕归虽也是眼前景,但一经与“无可奈何”、“似曾相识”相联系,它们的内涵便变得非常广泛,带有美好事物的象征意味。在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只不过这种重现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动地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
此词之所以脍炙人口,广为传诵,其根本的原因在于情中有思。浣溪沙中似乎于无意间描写司空见惯的现象,却有哲理的意味,启迪人们从更高层次思索宇宙人生问题。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涛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反衬历史上英雄人物的英雄业绩已被长江之水冲刷殆尽,到头来都是一场空,只剩下青山和夕阳。)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以渔樵之角色冷眼旁观,语言精练平实,用一空字,表现几多惋惜、几多悲哀,但浣溪沙全词有些消沉、虚空,有隐者之意。)
3、杜甫《咏怀古迹五首》诗歌鉴赏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这是《咏怀古迹五首》中的最末一篇。当时诗人瞻仰了武侯祠,衷心敬慕,发而为诗。作品以激情昂扬的笔触,对其雄才大略进行了热烈的颂扬,对其壮志未遂叹惋不已!
“诸葛大名垂宇宙”,上下四方为宇,古往今来曰宙,“垂于宙”,将时间空间共说,给人以“名满寰宇,万世不朽”的具体形象之感。首句如异峰突起,笔力雄放。次句“宗臣遗像肃清高”,进入祠堂,瞻望诸葛遗像,不由肃然起敬,遥想一代宗臣,高风亮节,更添敬慕之情。“宗臣”二字,总领全诗。
接下去进一步具体写诸葛亮的才能、功绩。从艺术构思讲,它紧承首联的进庙、瞻像,到看了各种文物后,自然地对其丰功伟绩作出高度的评价:“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纡,屈也。纡策而成三国鼎立之势,此好比鸾凤高翔,独步青云,奇功伟业,历代敬仰。然而诗人用词精微,一“纡”字,突出诸葛亮屈处偏隅,经世怀抱百施其一而已,三分功业,亦只雄凤一羽罢了。“万古云霄”句形象有力,议论达情,情托于形,自是议论中高于人之处。
想及武侯超人的才智和胆略,使人如见其羽扇纶巾,一扫千军万马的潇洒风度。感情所至,诗人不由呼出“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的赞语。伊尹是商代开国君主汤的大臣,吕尚辅佐周文王、武王灭商有功,萧何和曹参,都是汉高祖刘邦的谋臣,汉初的名相,诗人盛赞诸葛亮的人品与伊尹、吕尚不相上下,而胸有成竹,从容镇定的指挥才能却使萧何、曹参为之黯然失色。这,一则表现了对武侯的极度崇尚之情,同时也表现了作者不以事业成败持评的高人之见。刘克庄曰:“卧龙没已千载,而有志世道者,皆以三代之佐许之。此诗侪之伊吕伯仲间,而以萧曹为不足道,此论皆自子美发之。”黄生曰:此论出,“区区以成败持评者,皆可废矣。”可见诗人这一论断的深远影响。
最后,“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诗人抱恨汉朝“气数”已终,长叹尽管有武侯这样稀世杰出的人物,下决心恢复汉朝大业,但竟未成功,反而因军务繁忙,积劳成疾而死于征途。这既是对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高尚品节的赞歌,也是对英雄未遂平生志的深切叹惋。
这首诗,由于诗人以自身肝胆情志吊古,故能涤肠荡心,浩气炽情动人肺腑,成为咏古名篇。诗中除了“遗像”是咏古迹外,其余均是议论,不仅议论高妙,而且写得极有情韵。三分霸业,在后人看来已是赫赫功绩了,而对诸葛亮来说,轻若一羽耳;“萧曹”尚不足道,那区区“三分”就更不值挂齿。如此曲折回宕,处处都是抬高了诸葛亮。全诗议而不空,句句含情,层层推选:如果把首联比作一雷乍起,倾盆而下的暴雨,那么,颔联、颈联则如江河奔注,波涛翻卷,愈涨愈高,至尾联蓄势已足,突遇万丈绝壁,瀑布而下,空谷传响──“志决身歼军务劳”──全诗就结于这动人心弦的最强音上。
4、诗经简兮诗歌赏析
《简兮》,《诗经、邶风》的一篇。全诗三章,每章六句。是一首先秦时代的汉族诗歌。由于卒章词语隐约、意象朦胧,所以全诗旨趣要眇难测。诗经简兮诗歌赏析,我们来看看下文。
简兮 (审美与寻求知音)
——审美与寻求知音
【原文】
简兮简兮(1), 方将万舞(2)。
日之方中(3), 在前上处(4)。
硕人俣俣(5), 公庭万舞(6)。
有力如虎, 执辔如组(7)。
左手执籥(8), 右手秉翟(9)。
赫如渥赭(10) 公言锡爵(11)。
山有榛(12), 隰有苓(13)。
云谁之思(14), 西方美人(15)。
彼美人兮, 西方之人兮。
【注释】
(1)简;鼓声。(2)方将:将要。万舞:一种大规模的舞蹈,分为文舞、武舞两部分。(3)方中:正中。(4)在前上处:在行列前方。(5)硕 人:身材高大魁梧的人.俣俣:大而美的样子。(6)公庭:国君朝堂之庭、(7)辔(pei):马缰绳。纽:用丝织成的宽带子(8)籥(yue) 古时一种管乐器的名称。(9)秉:持。翟(di)野鸡尾巴的毛。(10)赫: 红色。渥:厚。赭(Ze):红褐色的土。(11)公:指卫国国君。锡:赐。爵: 古时的酒器。(12)榛:树名,一种落叶乔木,果仁可食。(13)隰(Xi): 低湿的地方。苓:药名。(14)云;语气词.没有实义。(15)西方美人:指 舞师。
【译文】
鼓声咚咚擂得响, 舞师将要演万舞。
日头高照正当顶, 舞师正在排前头。
身材高大又魁梧, 公庭里面当众舞。
强壮有力如猛虎, 手执缰绳真英武。
左手拿着六孔笛, 右手挥动雉尾毛。
面色通红如褐土, 国君赐他一杯酒。
榛树生长在山上, 苦苓长在低湿地。
心里思念是谁人, 正是西方那美人。
西方美人真英俊, 他是西方来的人。
一位旁观者,以赞赏的目光欣赏一位舞蹈者的英姿,发出了由衷的赞叹。从语气来看,显得像是一位很有素养的女性对英武的男子汉的赏识,似有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感慨。
其实,这是一种审美。当人处在旁观者的地位,同对象保持着一种距离,只把对象当作观照的对象之时,他实际上对对象采取的是一种审美的态度。这种态度与功利目的是没有什么关系的。倘若他一心想到的是占有对象,那么他所持的就已经不是审美的态度了。
审美要求保持距离,以局外人的身份来欣赏;寻求知音则要消除距离,与对象相互交融,寻找共鸣点。这是两种不同的生活态度。各自有各自的用途。审美可以使人超脱,精神得到净化;知音可以让人感奋,情感得到激发。
在两性关系里,亲密关系的建立有赖于审美态度和寻求知音的态度。把对方当作审美对象,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可以使人确信自己的选择和情感投向,充分看到对方的魁力。深入了解对方的特点,理解对方的愿望和要求,让双方的情感得到充分的交流,便会加深亲密的程度。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31th.cn/articles/331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