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翻译赏析
无题 李商隐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
青鸟殷勤为探看。
【诗人简介】
李商隐:(约813 - 约858),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祖迁居荥阳(今属河南)。少习骈文,游于幕府,又学道于济源玉阳山。开成年间进士及第,曾任秘书省校书郎,调弘农尉。宣宗朝先**桂州、徐州、梓州幕府。复任盐铁推官。一生在牛李*争的夹缝中求生存,备受排挤,潦倒终身。晚年闲居郑州,病逝。其诗多抨击时政,不满藩镇割据宦官擅权。以律绝见长,意境深邃,富于文采,独具特色。为晚唐杰出诗人。
【注释】
丝:与“思”谐音,表相思。
月光寒:言夜已渐深。
蓬山:蓬莱山。传说中的海上仙山。
青鸟:传为西*使者。后泛指信使。
就诗而论,这是一首表示两情至死不渝的爱情诗。然而历来颇多认为或许有人事关系上的隐托。起句两个“难”字,点出了聚首不易,别离更难之情,感情绵邈,语言多姿,落笔非凡。颔联以春蚕绛腊作比,十分精彩,既缠缅沉痛,又坚贞不渝。接着颈联写晓妆对镜,抚鬓自伤,是自计;良夜苦吟,月光披寒,是计人。相劝自我珍重,善加护惜,却又苦情密意,体贴入微,可谓千回百转,神情燕婉。最终末联写希望信使频传佳音,意致婉曲,柳暗花明,真是终境逢生,别有洞天。春蚕两句,千秋佳绝。
拓展阅读
1、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鉴赏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蓬山 一作:蓬莱)
译文
相见时很难,离别时更难,就连东风也觉无力、百花也要凋零。
春蚕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成灰蜡才能滴干。
早晨梳妆照镜,只担忧青丝变成白发;深夜吟诗,应该感到月光寒冷侵人。
蓬莱山离这儿不远却无路可通,烦请青鸟殷勤地为我去探看。
注释
无题:唐代以来,有的诗人不愿意标出能够表示主题的题目时,常用“ 无题”作诗的标题。
东风无力百花残:这里指百花凋谢的暮春时节。东风,春风。残,凋零。
丝方尽:丝,与“思”谐音,以“丝”喻“思”,含相思之意。
蜡炬:蜡烛。
泪始干:泪,指燃烧时的蜡烛油,这里取双关义,指相思的眼泪。
晓镜:早晨梳妆照镜子。镜,用作动词,照镜子的意思。
云鬓:女子多而美的头发,这里比喻青春年华。
应觉:设想之词。
月光寒:指夜渐深。
蓬山:蓬莱山,传说中海上仙山,指仙境,这里借指所思女子的住处。
青鸟:神话中为西*传递音讯的信使。
殷勤:情谊恳切深厚。
探看(kàn):探望。
这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首无题诗。
虽然有人说,这首诗李商隐写给玉阳山灵都观女氏宋华阳的。但我却不同意,我觉得他对宋华阳的爱,*不会如此深沉。毕竟,那时候的李商隐才十五六岁,还没有经历过生离死别,没有经历过宦海浮沉,他又如何能够写出如此老练的诗句来。
一切深情的背后,必定有着非同寻常的经历。
其实,李商隐几乎所有的无题诗,都是有题的,这个有题,就是写给妻子王晏媄的。
如果你读李商隐的无题诗,理解为写给王晏媄的情诗,那么所有的诗句就会变得更加深情易懂。
李商隐与妻子王晏媄聚少离多,27岁结婚后,李商隐工作不得志,一直在外担任幕府类的小官,很少在妻子身旁。
正是因为聚少离多,所以诗人感觉亏欠妻子很多。妻子总是写信问她,“你什么时候回来啊?”李商隐却无法回答,只能说“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这是他们书信往来正常的话题。即便李商隐回家了,也是“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见一面如此不易,分别又那样令人神伤。
虽然聚少离多,但丝毫没有影响夫妻二人的感情,李商隐在又一次即将离开妻子时,说出了内心真挚的誓言,“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对你的爱,就像春蚕到死;对你的爱,就像蜡炬成灰。你放心,无论走到天涯海角,你都在我心里。这是多么深情的告白,没有长时间的分别,忍受无尽的相思之苦,又怎能写出天下最动人的情话?
离别之后,李商隐想象着妻子对着晓镜,梳理发髻,任凭时光一点一点流逝。多少个日夜,妻子独自一人,操持家务,一个人的岁月该是多么难熬。白天还好,一到晚上就相思成疾,更难入眠,只能拿出我给你写的情诗,一首一首在月光下读起来。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这是你写给我的初恋情诗。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这是你春日思念我的情诗。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你秋日思念我的情诗。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这是你思我至极后的情诗。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这是你深夜难眠后的情诗。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轻狂”,这是你情不能已后的情诗。
在这一首首无题诗的背后,无不饱含了李商隐对王晏媄的款款深情。
王晏媄17岁嫁给李商隐,28岁就凄苦离世。留给李商隐心中的伤痛是*无法弥补的。作为一位刺史的女儿,嫁给他就没有过上一天好日子。这十一年,她正是靠着这一首首无题诗挺过来的。如今,未享过一天福,就早早离世,这使得李商隐不能原谅自己。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这十一年来,山高水长,我没法常回家看你,但青鸟殷勤,总会替我传达我的相思。
你走之后,我没有再娶,不过在四川多干了几年幕府,与你相会也就几年的事情。
我相信,在另一个世界,我们一定会很幸福,我还是会给你写一首首情诗,只是不会再离开你。
2、叶绍翁《游园不值》的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注释:
⑴游园不值:想游园没能进门儿。值,遇到;不值,没得到机会。
⑵应怜:概是感到心疼吧。应,表示猜测;怜,怜惜。屐(jī)齿:屐是木鞋,鞋底前后都有高跟儿,叫屐齿。
⑶小扣:轻轻地敲门。柴扉(fēi):用木柴、树枝编成的门。
1.“柴扉”写出了“园”的什么特征?
2.这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歌,你认为其哲理是什么?
3、品味后两句的意蕴。
参***:
1.“柴扉”表现了“园”的简陋。
2.告诉人们,一切美好的、向上的、生气勃勃的事物都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是不可压抑的。
3.“春色”既已“满园”,而且“满”得关也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向人们宣告春天的到来。一切美好、向上、生机勃勃的事物,具有顽强的生命力,难道墙能围得住、门能关得住吗?
二:
(1)诗的上联别具情趣,试简析之。(2分)
(2)分析“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表达技巧。(3分)
(3)“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除了写春景外,蕴含着怎样的哲理?
参***
(1) 头两句“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交代作者访友不遇,园门紧闭,无法观赏园内的春花。但写得很幽默风趣,说大概是园主人爱惜园内的青苔,怕我的 屐齿在上面留下践踏的痕迹,所以“柴扉”久扣不开。将主人不在家,故意说成主人有意拒客,这是为了给下面的诗句作铺垫。由于有了“应怜屐齿印苍苔”的设 想,才引出后两句更新奇的想象:虽然主人自私地紧闭园门,好像要把春色关在园内独赏,但“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后两句诗形象鲜明,构思奇 特。(2分)
(2)想象:“出墙”的“一支红杏”,让人看到春天的气息;“满园春色”,是看不见的美景,通过想象,让读者想出里边的“春色满园”。
虚实结合:实写“出墙”的“一支红杏”,让人看到春天的气息;虚写“满园春色”,把看不见的美景,通过想象,让读者想出里边的春色满园。
拟 人:“春色”和“红杏”都被拟人化,不仅景中含情,而且景中寓理,能引起读者许多联想,受到哲理的启示:“春色”是关锁不住的,“红杏”必然要“出墙来” 宣告春天的来临。“关不住”、“出墙来”,简单的几个字,写出的并不仅仅是园中美丽的春色,还写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写出了一片春意盎然。(3分)
(3)一切美好的向上的、生机勃勃事物都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是关不住,压制不了的。
三: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叶诗化用陆诗陈句,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试简要分析。
马 上作 陆 游
平桥小陌雨初收,淡日穿云翠霭浮。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来。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参***】
叶诗较陆诗取景小而含意深。加上了“关不住”三字,突出了春意的活跃,使与“关”字相应的“出”字更有精神。借一枝伸出墙外的“红杏”表现“满园”的盎然春意,叶诗较陆诗更为鲜明。
也许是园主担心我的木屐踩坏他那爱惜的青苔,轻轻地敲柴门,久久没有人来开。
可是这满园的春色毕竟是关不住的,你看,那儿有一枝粉红色的杏花伸出墙头来。
译文二
应当爱惜青苔不让屐齿把它踩坏,
我轻轻地敲着那扇柴门可是许久也不开。
然而满园的春色柴门是关不住的',
一枝粉红色的杏花已从墙头探伸出来。
《游园不值》是宋代诗人叶绍翁的名篇,这首小诗写诗人春日游园所见所感。此诗先写诗人游园看花而进不了园门,感情上是从有所期待到失望遗憾;后看到一枝红杏伸出墙外,进而领略到园中的盎然春意,感情又由失望到意外之惊喜,写得十分曲折而有层次。尤其第三、四两句,既渲染了浓郁的春色,又揭示了深刻的哲理。全诗写得十分形象而又富有理趣,体现了取景小而含意深的特点,情景交融,脍炙人口。
此诗所写的大致是江南二月,正值云淡风轻、阳光明媚的时节。诗人乘兴来到一座小小花园的门前,想看看园里的花木。他轻轻敲了几下柴门,没有反响;又敲了几下,还是没人应声。诗人猜想,大概是怕园里的满地青苔被人践踏,所以闭门谢客的。诗人在花园外面寻思着,徘徊着,很是扫兴。他在无可奈何、正准备离去时,抬头之间,忽见墙上一枝盛开的红杏花探出头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诗人从一枝盛开的红杏花,领略到满园热闹的春色,感受到满天绚丽的春光,总算是不虚此行了。
从诗意看,门前长有青苔,足见这座花园的幽僻,而主人又不在家,敲门很久,无人答应,更是冷清,可是红杏出墙,仍然把满园春色透露了出来。从冷寂中写出繁华,这就使人感到一种意外的喜悦。
这首诗在写作上有很多好处。其一是写春景而抓住了特点,突出了重点”。陆游《马上作》云:“平明小陌雨初收,淡日穿云翠霭浮。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用“杨柳”的金黄、嫩绿来衬托“红杏”的艳丽,可谓善于突出重点。叶绍翁这首诗应是从陆游诗中脱胎而来,用一“出”字把红杏拟人化,更是抓住了春景特点,突出了重点。
其二是“以少总多”,含蓄蕴藉。比如“一枝红杏”就是“满园春色”具体而集中的表现,一枝红杏就代表了墙内百花。
其三是景中有情,诗中有人,而且是优美的情、高洁的人。门虽设而常关,“小扣柴扉”又“久不开”,其人懒于社交,无心利禄,已不言可知。门虽常关,而满园春色却溢于墙外,其人怡情自然,丰神俊朗,更动人遐思。
其四是不仅景中含情,而且景中寓理,能够引起许多联想,从而给人以哲理的启示和精神的鼓舞。“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春色在这么一“关”一“出”之间,冲破围墙,溢出园外,显示出一种蓬蓬勃勃、关锁不住的生命力度。后人更赋予这两句诗以生活的哲理:新生事物一定会冲破重重困难,脱颖而出,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这两句诗也便获得了新的生命,流传不绝。
3、太平洋遇雨原文翻译及赏析
梁启超〔近现代〕
一雨纵横亘二洲,浪淘天地入东流。
却余人物淘难尽,又挟风雷作远游。
我乘船过太平洋见雨雾迷茫横贯亚洲美洲,远处水天相连浪涛好像在荡涤天地向东流去。戊戌政变后的劫余人物不会被历史浪潮涤荡尽,今天我又怀着*社会的雄心壮志作远游。
注释
纵横:形容雨雾迷茫,无边无际。亘:gèn,横贯,从此端直达彼端。二洲:指亚洲、美洲。太平洋东接美洲,西接亚洲。浪淘天地:形容浪涛好象在荡涤天地。却余人物:指戊戌改变后的劫余人物,包括诗人自己。淘难尽:指维新变法的人物没有杀尽。风雷:诗人借以比喻自己怀有改良社会的雄心壮志。远游:指诗人远游美州。
这首诗据说是在***极其艰苦的情况下,作者写此诗作为联络暗号用的。
诗的起句就点题,并表现出一股恢宏的气势:天宇之大,一雨能够延绵亚美二洲。也就是说,在太平洋上遇到的雨,既洒落在此去之美洲上,又洒在已离之亚洲上。此去的美洲如何,暂时按下。已离之亚洲,则令诗人浮想联翩,绾今及古,于是以“浪淘天地入东流”承接,第一二句联系紧密,结构更显紧密。而第二句把雨中的亚洲大地那种壮阔的景色展现在读者面前,诗人设想那洒在亚洲中华国土上的雨,必定激起滔天巨浪,滚滚东流,“浪陶天地”,这是何等的气魄,“入东流”,则又指明了了天地运行的真理,也预示着位于世界东方的中华民族定当掀起一波铺天盖地的巨浪。而这句诗又自然而然地与苏东坡的名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赤壁怀古》)联系起来。但诗人并不苟同于坡仙的怀古伤今,于是转出新意:“却余人物淘难尽。”“却”字关联上句,使本句意思格外突兀:自信自己虽是戊戌劫余的人物,但决不会像千古风流人物那样,瞬息即被历史之波浪长流所淘尽。但也就是这种突兀,更能将作者自己与古代的风流人物之间那种反差体现出来,于是,诗的最后一句“又挟风雷作远游”,便表示了自己壮志未泯,此番远游美洲决不消极逃遁,而是另有一种风雷大志包藏胸中。风雷本是一种自然天象,风雷大作则宇宙震颤,以往的古诗中常用以表示大有作为之意,而作者正是要借风雷这种惊天动地的现象来表明自己立志开创一番宏图伟业的决心。此句在这里,出自一个在戊戌变法中遭到惨败的重要人物之中,这种反差更震撼人心。
整首诗托雨写志,表现了作者并不因为变法维新运动的失败而退缩,胸怀远大目标,一往无前的精神。由平常的景带出不平常的情。立足于太平洋之上,遥视亚美二洲;身处*逆境之中。而思及古今,更展望未来。境界开阔,情怀高远,有一种奔放热情溢于字里行间。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31th.cn/articles/35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