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倔强的小红军》的教学设计
1、融合自读自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帮助学生自主学习课文中难理解的词句。
2、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领会文章的中心,学习小红军一心为别人着想,把困难和危险留给自己的高尚品质。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抓住课文主要内容,通过自读自悟,了解小红军和陈庚是怎么做的,他们为什么这样做。
了解小红军是怎样“骗”陈庚的,知道小红军为什么这样做。
CAI课件
《倔强的小红军》这篇课文生动感人,是指导学生进行单元重点训练项目“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好例文。在学生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后,以陈庚的感受为切人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围绕三个主要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的研读活动,结合形式多样的朗读训练,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并把人物的高尚精神品质自然而然地渗透到学生的心灵中。
一、情境导入,了解课文背景
1、以“陈庚的回忆”的形式,通过课件展示几组红军过草地的镜头,教师配以深情的话外音,使学生对红军过草地的情况有形象的感受。
(课件展示的镜头:恶劣的草地环境;红军在艰难的行军;红军陷入沼泽的情景;红军以草根、树皮充饥;茫茫的大草地;疲惫的人和马……)
2、同学们,看完这一组镜头后,你想说什么?
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感受。(引导学生体会当时生活环境的艰苦和自然条件的恶劣。)
3、继续以“陈庚的回忆”引入课文的学习。
“我经常回忆起当年的一幕又一幕,有那么一件往事至今都让我难以忘怀,是我心中一处永远的伤痛。”
是一件什么事让我们的首长如此内疚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文《倔强的小红军》。
二、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思想。
“一读”——整体感知,初步体会人物感受。
1、由读课文,要求读准、读通,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在长征路上过草地的时候,一个小红军由于饥饿、疲惫,牺牲在陈庚的马背上。)
2、读完课文后,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陈庚的感受吗?
(受骗、上当、后悔、内疚……)
3、你从课文中的哪些句子体会到的呢?
(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几个重点句子:“不对,我受骗了!”“陈庚**全明白了。”“陈庚啊,你怎么对得起这个小兄弟啊!”)
4、找出这几个句子所在的段落反复朗读。(12、14、15自然段)
(1)默读、自由练读、指名读、分组读(听、感受)。
(2)从朗读中你体会到陈庚的心中是怎样的感受?(一种深深的自责和悔恨。)
(3)带着这种感情再读这几段。
5、质疑:读到这些地方,你有什么疑问吗?
估计学生可能提出的疑问,可以梳理归纳为这几个大问题:
(1)小红军是怎样“骗”陈庚的?陈庚为什么会受骗?
(2)“陈庚全明白了。”他全明白了什么?
(3)陈庚为什么会那么自责和悔恨?
“二读”——围绕疑点研读课文,深入人物内心世界。
1、课件出示研读要求:
(1)围绕三个问题独立研读课文2-10自然段。划出相关的词句。
(2)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体会人物的心理。
(3)和学习小组的同伴交流相关词句和对这三个问题各自的看法。
2、学生围绕几个研读问题进行研读。(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教师相机指导。)
3、汇报交流:
问题一:小红军是怎样“骗”陈庚的?陈庚为什么会受骗?
(1)引导学生了解小红军是怎样一步一步“骗”陈庚的。找出课文中描写小红军三次拒绝陈庚的帮助时的语言、动作和神态的语句来细细品读。(指名读、分角色读,个别重点词句有感情地齐读。)
(2)议一议:陈庚为什么会受骗呢?
引导学生从小红军的话和神态动作来理解。
陈庚之所以会受骗,是因为小鬼的话理由充足:A、他的体力比陈庚**强多了;B、可以和陈庚的马赛跑。这两点是想证明他不用骑马也能走。C、要等他的同伴,意思是不能同陈庚**一起走。D、干粮比陈庚**的还多,意思是不能要陈庚**的青稞面。
除了理由充分外,小鬼的动作、表情也不能不令人信服。“微微一笑”“倔强地说”“把腰一挺”“做出赛跑的姿势”“把身上的干粮袋一拉,轻轻地拍了拍”。
(3)思维拓展:事实是小红军说的那样吗?小红军为什么要“骗”陈庚呢?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中小红军外貌描写的句子,描写环境的句子和课件中所展示的红军过草地的情景来体会小红军的处境其实已十分艰难,可他宁愿自己受苦挨饿,把困难和危险留给自己,也不愿拖累别人。
(4)理解课题:“倔强”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课题说小红军“倔强”?
(“倔强”的意思是指性情刚强不屈。引导学生理解陈庚**遇到小红军的时候,这个小红军实际上已经极度衰弱了,但他仍然尽力设法瞒过陈庚,怎么也不接受他的帮助。所以说他倔强。)
(5)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2—10自然段的内容。
问题二:“陈庚全明白了。”他全明白了什么?
(1)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想陈庚明白了什么。(他明白了小鬼为什么不肯骑马,为什么不肯和他一起走,为什么不肯接受他的青稞面,所有的这一切都是为了不拖累别人。)
(2)陈庚**是怎样一步一步明白真相的呢?引导学生找出相关语句指导朗读,体会陈庚的感受。
相关句子:
A、他骑在马上,心情老平静不下来,从刚才遇见的小红军,想起一连串的孩子。(心情不平静是说始终不放心。因为一个小孩子,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下,没有一个同伴同行,怎么叫人放心呢?)
B、“不对,我受骗了!”陈庚**突然喊了一声,立刻调转马头,狠踢了几下马肚子,向来的路奔跑起来。(“突然喊了一声”说明陈庚这时才猛然醒悟过来。原因是“从刚才遇见的小红军,想起一连串的孩子”。上海、广州、香港码头,都是陈庚**从事**活动的地方。在这些地方“跟他打过交道的穷孩子”,都是积极参加**的红小鬼。这些孩子的共同特点是:不怕苦,不怕累,即使有牺牲的危险也从不拖累大人。从这些孩子的特点,联想到刚才这个小鬼的言行申请,陈庚**猛然醒悟,发现自己受骗了。“调转马头……奔跑起来”,说明陈庚**已经意识到小鬼有因疲惫饥饿而死亡的危险。)
C、陈庚**全明白了。(略)
(3)指导感情朗读。(先自己体会后练读,再个别读,齐读。)
问题三:陈庚为什么会那么自责和悔恨?
(1)找出相关句子,再指导感情朗读。(个别读、老师范读、指导后齐读。)
(2)从朗读中你体会到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陈庚**因为自己的疏忽大意,没能及早救小鬼而深深后悔、自责,十分悲痛。引导学生体会陈庚**高度的责任感和**前辈对**后代的关怀。(学生能体会到即可,不要求说得非常完整。)
“三读”——入情入境朗读,感受人物的高贵品质。
(1)找出最让你感动的地方,有感情地朗读。(此处可采用比较灵活的方式进行。学生可以个人读,也可邀同伴自由组合分角色读,还可以邀请老师、邀请全班同学读。朗读的方式可由学生自主选择。)
(2)说说你对小红军的看法。
引导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学生对小红军为别人着想,把困难和危险留给自己的高贵品质有更深入的理解。
三、联系实际,情感升华。
1、学完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吗?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谈谈在吃苦耐劳、面对困难、关心他人方面所受的启发。
2、总结:同学们,在艰苦的岁月里,像小红军这样不怕困难、善良懂事的孩子还很多很多,生活在幸福社会的我们,要向他们学习,做一个不怕困难,为别人着想,关爱他人的人。
拓展阅读
1、浅议中小学德育骨干教师培训课程设计的论文
论文摘要:当前,中小学德育骨干教师培训存在着课程目标不明确、课程体系不完整等疑难与困惑,应以提升实践智慧为目标取向,遵循满足需求、基于实践、理论联系实际三原则,来设计中小学德育骨干教师培训课程体系。
培训课程是关乎培训质量的一个核心问题,当前,中小学德育骨干教师培训还缺乏比较完善的培训课程体系,课程目标不明确,培训内容侧重理论、理念,培训方式以讲座为主,这种培训脱离了中小学德育骨干教师的实际需求,严重影响了德育骨干教师培训的效果。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复杂性、多样性决定了德育教师培训课程设置的复杂性、艰巨性,它不可能有完全可以照搬的经验,需要我闪认真研究。
培训目标是构建中小学德育骨干教师培训课程的依据,必须首先厘清德育骨干教师培训课程的目标取向。
教师培训目标取向一般可分为三种:一是知识取向,即通过培训,丰富学科知识、教育理论知识的储备;二是技能取向,即通过培训,提高教师的工作技能,如课件制作技能、活动设计技能等;三是能力取向,即通过培训,提升教师实践智慧,增强工作能力。中小学德育骨干教师是当前中小学教师队伍中比较优秀的一个群体,有一定的工作经历,知识基础较扎实,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在实际工作中,大部分是学科教学和德育工作“双肩挑”,但就德育工作而言,影响其工作效果的主要因素还是实践能力。良好的工作技能是每一个德育工作者所必备的,但作为德育骨干教师仅有技能还不够,还必须具备在工作实践中形成的“有关德育工作的整体的辨析判断、创造与升华的机智性理解和行动的综合能力”,这种能力来源于对具体的德育情境和德育事件的关注与反思,是实践知识和经验提升的内化,也就是实践智慧。
教师是一种实践性职业,教师培训中的理论与实践之间并非简单的直线应用关系,理论的简洁性和一般性很难解决实践问题的复杂性和情境性。在教师培训中,需要把实践放在核心地位,秉持实践取向的培训理念与立场,充分发挥实践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根本性作用,进而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德育骨干教师的培训尤应如此。我们把中小学德育骨干教师培训课程的目标确定为:帮助德育骨干教师掌握德育的工作方法和艺术,增强德育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推动德育骨干教师的实践创新和经验反思,提升实践智慧,促进其专业发展。
按照泰勒的课程开发“目标模式”,培训课程设计首先要确立培训目标,再确定如何选择教育经验,也就是在培训中应该学习掌握的内容,即培训课程,然后思考如何组织教育经验,最后是如何评价培训目标的达成度。因此,中小学德育骨干教师的培训目标——提升实践智慧,是培训课程设计的依据。
德育骨干教师是成人学习者,诺尔斯的成人学习理论认为:只有当成人感到需要和产生兴趣时,才会激发学习的动机;成人的学习定向以生活为中心;经验是成人学习的重要资源;应当因成人学习者学习风格、时间、地点和速度的差异而提供最适宜的教育。
上述理论告诉我们,中小学德育骨干教师培训课程设计必须深入研究德育骨干教师的现状、需求,目标定位准确,培训内容针对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困惑问题;课程要注重德育骨干教师已有的工作经验,为他们提供最适宜的培训。因此,课程设计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满足需求的原则:要以满足德育骨干教师的培训需求*来设计课程。首先是课程内容要紧扣培训对象的实际需求,力求多样化、个性化,给予参训者足够的'选择权和机会,围绕参训者的需求组织教学。其次是要克服简单的“传授”、“讲解”、“指导”之类的形式所体现的单项研修或集中训练,应力求形式多样,丰富多彩。
2.基于实践的原则:要以德育骨干教师工作实践为基础来设计课程,要充分尊重德育骨干教师已有的工作经验,与他们的工作实践紧密结合。培训者必须和培训对象一起发现实践性问题和成长课题,通过案例的采集、评析、反思等研修方式,让存在的问题成为自己的研究项目,逐步提高德育骨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德育骨干教师培训课程应是由培训者和培训对象在实践*同建构、不断发展的演进式动态课程。
3.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要用前沿的理论来诠释,最终要升华为理论,因此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1.以问题*,确定培训专题。在培训之前,要对培训对象的培训需求进行深入、广泛的调查,比较全面地收集中小学德育骨干教师在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困难和疑惑,并对这些问题进行筛选、归类,形成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如浙江省瑞安市教师进修学校的中小学德育骨干教师培训,在众多问题中筛选出了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德育活动的组织实施、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班级管理、德育论文案例写作、德育教师专业发展等七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作为反思性培训专题,形成了七个培训模块。
2.以专题为纽带,组合理论与实践。反思性培训专题就是培训对象急需弄清楚的实践问题,培训者要从这些问题出发选择最前沿的理论,这些理论是“临床性”的,培训者通过学习理论,达到用理论的眼光审视实践中的问题,对实践问题进行诊断,并能用理论指导实践。如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专题,安排“德育原理”、“当前青少年德育的几个问题”等两个理论讲座,结合学员工作实际开展“学校德育、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等案例的撰写与评析”、“青少年良好习惯培养专题研讨”等实践活动;德育活动的组织实施专题,安排了“德育活动设计与组织实施”理论讲座,紧接着举行“学校大型德育活动观摩”、“班级活动课研讨”活动。在这里专题是纽带,紧紧地把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组合在一起。
3.以目标为导向,构建培训模式。德育骨干培训要本着开放、互动、实践、反思、创新的理念,开展讲授、交流、观摩、讨论、考察、研究等活动,为凸显提升实践智慧的目标取向,我们构建了理论学习—实践反思—交流分享—研究发现—提升智慧五步培训模式,每个专题均按五步模式滚动推进。
(1)理论学习是先导。理论培训主要采用专题讲座、经验介绍、自学研修等形式,培训力争做到理论阐述与案例剖析相融合,集中授课与自学研修相促进,使理论培训真正成为实践的先导。
(2)实践反思是基础。实践反思主要采用自我诊断、案例评析、课堂观摩、活动设计、专题考察、撰写心得等形式,实践反思强调实践真实扎实、反思真切深刻,真正让实践反思成为专业成长的基础。
(3)交流分享是促进。交流分享主要采用专题研讨、小组讨论、德育论坛、经验交流、观点展示等形式,交流分享强调全员参与、观点鲜明,既注重培训对象之间的交流分享,又注重培训对象与导师之间的对话与沟通,在交流分享中互相促进,共同进步。
(4)研究发现是创新。研究发现主要采用案例研究、行动研究、课题研究、归纳整理、理论概括、专题总结等形式,研究发现强调切口要小、过程要实、挖掘要深,让研究发现成为德育创新的源泉。
(5)提升智慧是归宿。提升智慧主要采用论文撰写、论文答辩、成果展示等形式,检验培训成效,真正达到提升实践智慧之目的。
参考文献:
[1]姜勇.实践取向的课程实施刍议[j].比较教育研究,2002,(6).
[2]吴秋芬.中小学校长培训实践课程的定位与设计策略[j].中国教师,2009,(14).
[3]马兰霞.骨干班主任培训的“能力指向”及培训课程的“生态化”[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0,(10).
2、小学音乐《草原赞歌》教案设计
课时:一课时
一、指导学生用欢快自豪的情绪来演唱歌曲,并初步掌握蒙古族歌曲的演唱风格。
二、通过创设轻松活泼的情境,并运用多媒体引导学生在听,唱,演等情感体验中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
三、通过歌唱让学生从中感受大草原的美好和对自己家乡“松原”、对生活的无比热爱。
运用创新手段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之中,并积极完成学习任务。
通过对歌曲的理解自然表现出歌曲的情绪和风格。
课时: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师:又来到了我们共同唱歌跳舞的欢乐时光!首先让我们跳起来,动起来,一起放松心情好吗?师生共同表演舞蹈《青春舞曲》。
2、采访客人:
1)今天教室里来了很多客人,请同学们问一下他们都是什么民族的?
2)介绍教师的民族:满族
3、欣赏FLASH影片《家乡》。(藏族歌曲)
二、实践体验、学唱歌曲:
1、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民族也蕴育了各具风格特色的民族歌曲。下面让我们共同来倾听一首歌曲,想一想它是哪个民族的歌曲,它和哪首歌曲很相像?并在图片中选择出这个民族的服装。初听歌曲。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蒙古族歌曲《草原赞歌》。(课件1:无画面)
3、再次感受,当你闭上眼睛倾听,会有什么样的感受?脑海中会浮现什么画面?
4、让我们来一同欣赏草原的美景,再次欣赏歌曲(课件2:声像俱全)
5、看到美丽的景色,老师都忍不住想唱歌了,你们欢迎吗?教师范唱。
6、出示图片“美”。提问:你觉得这首歌美在哪里?
1)旋律美。用“嗒”模唱歌曲。
2)歌词美。有感情读歌词。
3)内在情感美。介绍歌曲背景,并欣赏影片《草原英雄小姐妹》。(课件3)
这首歌曲描写了蒙古族少年儿童龙梅和玉荣两姐妹为保护集体羊群与暴风雪搏斗的英雄事迹,也表现出他们对自己家乡的赞美和热爱,更展现了内蒙草原的兴旺发达,日新月异的建设面貌!
7、这样“美”的一首歌,就让我们用美丽的心情,美丽的表情,美丽的声音来演唱一遍好吗?
请为歌曲分段,每段应该用什么样的'声音和感情来演唱?
一段、轻快有弹性的声音,似乎看到了一望无际的广阔草原,听到马儿驰骋的哒哒蹄声。
二段、更加自豪的感情。抒发了牧民舒畅愉快的心情,同时也刻画了他们爽朗豪放的性格。
9、分组合作学习
一组用“嗒”伴唱;一组主唱;一组用自制道具伴奏;一组用舞蹈表演。
三、歌曲创新改编,创设舞台展示自我。
1、提问:我们的家乡是哪里?你们热爱自己的家乡吗?那么就让我们做一次“小小作词家”,把这首歌改编成《松原赞歌》
2、学生朗读自编的歌词。
3、随音乐热情的演唱《松原赞歌》。
四、小结
在《爱我中华》中结束这愉快的四十分钟!
3、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的指导,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本课教学要以朗读为主,在读中成诵,在读中受到美的熏陶。
1、认识“共、同”等八个生字,会写“土、云、大、禾”四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
3、在学习中体会到保护地球,保护我们的家。
[重点难点]
重点是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难点是体会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生字及词语卡片
两课时
一、看图谈话,导入新课
1、引导学生从整体上观察图画,说说图上画有什么。
2、指导学生一部分一部分地边看边想:白云和蓝天,禾苗和土地,小鸟和树林,鱼儿和大海之间有什么联系?我们和地球有什么联系?
二、揭示课题
三、自读课文,认识生字
1、借助拼音,自由拼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圈出来,多读几遍。
2、小组内互读,把读错的字找出来,互相纠正。
3、检查认读带生字的词语。
(1)愿当小老师的学生带领大家认读自己会读的生字词。
(2)开火车读生字词。
(3)去掉拼音,认读生字词。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读课文,再评出读得好和有进步的同学。
自由朗读,读后想想从课文里知道了什么,有什么问题想向大家请教。
3、小组互相交流,讨论你要请教的问题。
4、再现插图,想想:
(1)蓝天是谁的家?土地是谁的家?
树林是谁的家?大海是谁的家?
(2)它们爱自己的家吗?为什么?
5、为什么说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我们应该怎样爱护“我们共同的家”?
四、练习背诵,积累词语
1、听课文录音,跟随课文录音朗读课文。
2、同桌互相背诵,看谁背得好。(不丢字、不添字、背诵流利。)
3、会背诵了,就把课后题中的小鸟涂上颜色。
五、练习,拓展思维
1、小黑板出示课后练习第二题,让学生读读,想想,再填空。
2、小组交流,检查订正。
3、你还知道有什么是谁的家?(如:天空是星星的家,大地是庄稼的家……)
六、指导书写
指导写“云”字时,要告诉学生:“云”字的第三笔是撇折,这是新学习的笔画。
七、扩词,积累运用
土:泥土土地沙土土壤
大:大方大人大小大家
云:白云乌云云雾云海
(2)认读“词语花篮”里的词。
(3)你从这课里还学会了哪些新词?填在花篮里。
(4)选择你喜欢的一两个词语说一句话。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31th.cn/articles/35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