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花》原文及赏析
——给中国国家女排球队员的一封信
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
然而当初她的芽儿,
浸透了奋斗的泪泉,
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这是冰心给当年中国女排写的一封信,诗歌所蕴涵的哲理——令人眩目的成功的背后有着不被人知的付出甚至血泪,所以结果(成功)固然可敬,然而过程(奋斗)才是最值得人们感动的。小诗的意境宁静而深沉,反映了在自由的土地上,经受战斗洗礼过的纯净、乐观的心。
当年的中国女排七场连捷,球场上纵横驰骋、所向无敌,充满了对祖国,对人民赤诚的爱,终于让鲜红的五星红旗,第一次在世界杯排球赛场中徐徐上升,升到最高的地位!
说起花儿,人们总会想到明亮的色泽,美艳的姿态,“明艳”一词,生动形象的突出了花的成功。诗人借一个“只”字不动声色地表露了自己的慨叹:人们啊,你们为什么看不到他们为取得这成功而付出的巨大代价呢?接着用“然而”一转,告诉人们: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因为有奋斗的泪水滋润她,因为有牺牲的血雨浇灌她。她们在走向成功的路上,浸透了无数的辛酸乃至痛苦,所承受的委屈、打击、挫折……哪一样不令人心酸泪落?为了自己的目标不得不作艰难的选择,作揪心的放弃,作痛苦的牺牲……哪一次不让人内心流血?至此,成功者那平凡而伟大的形象已鲜明地立在读者眼前。这首诗与其祝贺球赛的成功,不如说是中国女派千锤百炼,千辛万苦的成功道路的真实写照。
同学们,成长的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需要我们有足够的心理准备,让我们扬起自信的风帆,乘风破浪去迎接新的挑战,获取更大的成功。
走进作者:冰心(1900年10月5日─ 1999年2月28日)享年99岁,人称“世纪老人”,福建长乐人,原名为谢婉莹,笔名为冰心。取“一片冰心在玉壶”为意。现代著名诗人,翻译家,作家,儿童文学家,她的作品中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母爱、童真、自然”是其作品的主旋律。作品有诗集《繁星》《春水》等,主要作品有《冰心小说散文集》、《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小橘灯》等。
拓展阅读
1、《两宋词·晏幾道·蝶恋花》翻译 原文 赏析 评点
醉别西楼醒不记。春梦秋云,聚散真容易①。斜月半窗还少睡。画屏闲展吴山翠。衣上酒痕诗里字②。点点行行,总是凄凉意。红烛自怜无好计。夜寒空替人垂泪③。
注释①“春梦”两句:比喻世事无常,韶光易逝转眼成空。唐白居易《花非花》诗:“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晏殊《木兰花》(燕鸿过后莺归去):“长于春梦几多时,散似秋云无觅处。”②“衣上”句:语出白居易《故衫》诗:“袖中吴郡新诗本,襟上杭州旧酒痕。”③“红烛”两句:化用唐杜牧《赠别》诗:“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进酒图 【清】周王寻
中国美术馆藏
鉴赏这是一首感慨聚散无常、欢情易逝的惜别怀旧词。
开篇便已是酒阑人去后、酒醒独守时,“别”字破题,“醉”后“醒”来,恍惚间,之前“西楼”盛筵的种种情事却皆浑然“不记”。此句歧义丰富,意涵朦胧无定,由特指到泛指,皆可作多重理解而又互补生色。其“别”既可以是双向之辞,或云筵上众人尽兴后的彼此告别,或云因某人而设的一场饯别宴会;也可以是一自谓之辞,言自己的离开盛筵、辞别西楼;甚至亦可能并非有意特指某一具体事宜而是泛指、囊括所有的曾经。而之所以“不记”,是因酒醉过甚以致不省人事?还是因欢会难再以致不忍回首,如沈祖棻《宋词赏析》所云“也不过是极言当日情事‘如幻、如电,如昨梦、前尘’(晏幾道《小山词序》),不可复得罢了。抚今追昔,浑如一梦,所以一概付之于‘不记’”?于是“醒”的时刻就更耐人寻味,是一次“醉别”后的醒来,是次次“醉别”后的醒来,又或是从往昔一切狂欢醉梦中的醒来?凡此种种,无论作何理解,均不妨碍词人“春梦秋云,聚散真容易”的喟叹,虚渺无凭、无常无定,韶光从来易逝,转眼便已如梦成空。“真”字极见感触之深,以致因此无法安寝,“还”字见无眠之久,“斜月半窗”既言夜深,同时透露出此际的词人已放弃了试图成眠,是以睁眸张望,而最先映入眼帘的自是那“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月儿,进而便是铅华清辉下、烛光摇影间的“画屏”。屏上“吴山翠”,落在别有怀抱的伤心人眼中却自是独见“吴山点点愁”(白居易《长相思》(汴水流)),而画屏越“闲”,就越显房中的孤寂清冷,就越显词人的心绪烦乱,“展”字则似正状着画屏的主动撩惹之态。
过片写“醉别西楼”的遗迹,亦是对“不记”的补充。看“衣上酒痕”“诗里字”,这本是铭记共乐的欢会烙印,在此情难再的如今却徒然勾起无限的感伤,“点点”“行行”,如泪滴、如泪流,“总是”两字伤痛入髓,但觉触目所及无不令人“凄凉”,哀婉欲绝。结拍两句化用杜牧《赠别》诗,写蜡烛“替人垂泪”。但此烛之泣并非出于代入主人角色的惜别,而系自惜无方可解词人所憾,乃一局外却又关怀主人的多情者,其情更见深婉,“自怜”“空替”尤其“能于空际传神”(唐圭璋《唐宋词简释》)。而“红烛”微光之热被深深包围于“夜寒”沉暮之冷内,亦极尽渲染孤独“凄凉”之意。此片所写均以物代人立言,作者心酸之泪,俱都融在酒痕、诗字、红烛中了,含蓄幽迥,意重情深。(郭思韵)
集评清·先著、程洪:“如小山父子及德麟辈,用事亦未尝不轻,但有厚薄浓淡之分。后人一再过,不复留馀味,而古人隽永不已。”(《词洁》卷二)
清·陈廷焯:“一字一泪,一字一珠。”(《词则·大雅集》卷一)
2、《木兰花慢》原文与翻译、赏析
张惠言
侭飘零尽了①,何人解,当花看?正风避重帘、雨回深幕,云护轻幡②。寻他一春伴侣,只断红相识夕阳间。未忍无声委地,将低重又飞还。疏狂情性,算凄凉耐得到春阑③。便月地和梅,花天伴雪,合称清寒。收将十分春恨,做一天愁影绕云山。看取青青池畔,泪痕点点凝斑。
【注释】 ①侭:任凭。②轻幡(fan番):指护花幡,即彩旗作标帜,作惊鸟雀之用。③春阑: 春残,春尽。
【词大意】 任凭杨花全部飘零完毕,有谁懂得把杨花当花来看待? 暮春时节,重帘阻隔狂风,深幕挡住骤雨,护花幡遮掩白云。杨花要寻找这一春的伴侣,只有在夕阳残照里飘零的落花。杨花不忍默默无声地掉在地上,将坠落地时,又挣扎着重飞了起来。
杨花的本性是疏狂、不愿受拘束的,它过着孤独凄凉的日子,大概要坚持到春残,和月光地里的梅花和漫天飞舞的雪花合在一起,称得上冰清瘦寒。春天归去了,杨花把对春归的怨恨全部收拢起来,化作满天飞舞的愁影围绕、撒满云山。你看,那碧绿的池塘畔、东一堆西一块的浮萍,那是点点泪水所凝成的啊!
【赏析】 北宋章质夫写过一首《水龙吟》的咏杨花的词,在当时很有名,但这首词并没有把杨花性格化,也没有在词里注入多少社会生活的内容。苏东坡读了以后,依原韵又做了一首杨花词,借杨花写闺情,在杨花的形象上融进一个少女对情郎的深情和痛苦的思念,赋予咏物词以社会生活的内容,远远超出了章质夫原词的成就,张炎推举为 “真是压倒今古”(《词源》卷下)。张惠言这首咏杨花的《木兰花慢》吸收了章、苏两人词作的艺术经验,别开生面,借杨花寄寓人生感概。
张惠言在词的开头就寄寓了深深的不平: “侭飘零尽了,何人解,当花看?”杨花也是一种花,只因为外貌和色彩太平凡,任凭飘零殆尽,无人理会。这同苏词开头“似花还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两句意思近似。苏词说的是希望 “珍惜”,而张惠言只要求把杨花当花看亦不可得,比苏词蕴含了更深刻的悲愤。底下三句写暮春时杨花在“重帘”、“深幕”、“轻幡”之外飘飞盘旋,历尽磨难,备受凄凉。往后三句写杨花不甘寂寞,力图寻找一春的伴侣,但它的对象只有夕阳残照下的落花。可见杨花境遇极凄惨。结句“未忍无声委地,将低重又飞还”很有力量。尽管杨花的处境很糟,但它性格倔强。这是化用章质夫词中“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的句意。“被风扶起”是被动的形象,而张惠言笔下的杨花不甘心默默地屈从命运的摆布,而是主动地同环境、同命运抗争。这两句可以说是警句。总起来看,上片是写杨花的不幸遭遇。
下片写杨花的操守与性格。“疏狂情性,算凄凉耐得到春阑。”杨花生性疏狂,不愿受拘束,尽管孤独凄凉,不受人重视,但它能熬到春天结束。它不随流俗,要在月地里同盛开的梅花相伴,与漫天的雪花作比。这是一种清寒高洁的品格,也是作者赞颂和追求的一种人格美。底下两句“收将十分春恨,做一天愁影绕云山。”词人将杨花漫天飞舞的形象想象成是它在表达对春归的怨恨和抗议。结尾“看取青青池畔,泪痕点点凝斑。”这是化用苏词“遗踪何在?一池萍碎”,“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的句意。古人有“杨花入水为萍”的传说,苏东坡在词中自注:“杨花落水为浮萍,验之信然。”这当然不是科学的事实。不过词人是从形象上着眼,杨花变成无数小碎点(萍),正如离人眼中之泪,借物写人的感情。张惠言也是如此。杨花落入水中,化成浮萍,这哪里是浮萍,是泪痕。这个结尾带有一种悲剧气氛,令人凄恻,这正是张惠言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的艺术反映。
张惠言一生坎坷。他4岁丧父,家中贫困,靠母亲和姐姐张观书纺织来维持生活。14岁时任乡村私塾教师,后来七次参加礼部考试才得中一第。又靠座师推荐任翰林院编修,但仅一年就患病而死。这首词显然包含了词人早年在艰难竭蹶中挣扎奋斗的辛酸,同时也概括了那个时代无数底层人物的不幸。词人采用传统的比兴寄托、意内言外的艺术手法,紧扣杨花的性状特点隐喻人生: 以风吹雨打喻欺凌轻贱,落地还飞喻顽强奋进,和梅伴雪喻高洁不屈,十分巧妙贴切而又发人深思。词人用这种个性化的细致刻画手法,表现了*社会微贱者对黑暗环境抗争不屈的可贵品格,显然比苏东坡那首杨花词的社会意义更为深广。
3、〔美国〕HD《山林仙女》诗词原文及赏析
翻卷起来,大海——
把你的松针翻卷起来!
把你大堆的松针
往我们的礁石上泼过来,
把你的绿色往我们身上摔吧——
用枞叶的漩涡把我们覆盖!
(赵毅衡译,选自《美国现代诗选》)
这首诗是20世纪初兴起的意象派诗歌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它的作者美国女诗人H.D.(希尔达·杜立特尔)是意象派诗歌的开创者之一。
庞德讲:“意象派的要点,就是不把意象用于装饰,意象本身就是语言,意象是超越公式化了的语言的道。”这里的“道”字,我以为是在讲意象主义者们的发现,无疑是给趋于僵化了的诗歌带来了“福音”,找到了一种最好的、最本质的诗歌语言方式。庞德这种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自意象派之后,现代诗歌走出了19世纪“……钝化了的、半融化了的、软绵绵的空洞音调”。
H.D.这首作品中,松树与大海的融合,山林仙女与大海及绿色树木的融合,直接呈现了诗人诸方位的感触,没有明喻,也没有象征,也不使用描绘进行说明,更没有说教,而是用直接的方式唤起了形象,使整首作品融为一体。在短短的几行中,瞬间涌现在读者的感知中,这种凝练、直接、强烈的诗句确实构成了意象派最完美的作品。
H.D.于1960年因她对现代美国诗歌的贡献而获得了美国文学院诗歌功绩奖章。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31th.cn/articles/41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