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夫》古诗翻译及鉴赏

发布时间: 2025-07-11 20:39:34

《寄夫》古诗翻译及鉴赏

“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这两句是说,寄给你的这封书信,我每写一行字,就要流下千行泪;严寒已经到了你的身边,可不知道给你寄的御寒衣服收到了没有?诗句表达了妻子对丈夫无穷的思念和亲切关怀。“一行”与“千行”对比,极言纸短情长,既有深挚的恩爱,又有强烈的哀怨。后句则生动地表现出少妇心中的焦虑,产生了“情动于中而发于言”的艺术效果。

出自陈玉兰《寄夫》

夫戍边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

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

注释

⑴妾:旧时女子自称。

⑵吴:指江苏一带。

参考译文

你守卫在边关,我却在吴地,凉飕飕的西风吹到我身上的时候,我正在为你而担忧。想念你啊!想念你,我寄上一封简短的书信,信中每一行字上都浸透了我的眼泪,当寒气来到你身边的时候,我寄出的寒衣不知收到没有?

《寄夫》是唐代女诗人陈玉兰所作的七绝。陈玉兰是唐诗人王驾的妻子。此诗写丈夫远征的妻子对她丈夫的关怀和想念。

此诗突出的特色表现在句法上。全诗四句的句法有一个共同处:每句都包含两层相对或相关的意思。在大致相同的前提下,又有变化。“夫戍边关——妾在吴”,这是由相对的两层意思构成的,即所谓“当句对”的形式。这一对比,就突出了天涯相隔之感。这个开头是单刀直入式的,点明了题意,说明何以要寄衣。下面三句都从这里引起。“西风吹妾——妾忧夫”,秋风吹到少妇身上,照理说应该引起她自己的寒冷之感,但诗句写完“西见吹妾”一层意思后,接下去不写少妇自己的寒冷之感,而是直接写心理活动“妾忧夫”。前后两层意思中有一个小小的跳跃或转折,恰如其分表现出少妇对丈夫体贴入微的心情,十分形象。此句写“寄衣”的直接原因。“一行书信——千行泪”,这句通过“一行”与“千行”的强烈对照,极言纸短情长。“千行泪”包含的感情内容既有深厚的恩爱,又有强烈的哀怨,情绪复杂。此句写出了“寄”什么,不提寒衣是避免与下句重复;同时,写出了寄衣时的内心活动。“寒到君边——衣到无?”这一句用虚拟、想象的问话语气,与前三句又不同,在少妇心目中仿佛严冬正在和寒衣赛跑,而这竞赛的结果对她很关紧要,十分生动地表现出了少妇心中的操心。这样,每一句中都可以划一个破折号,都由两层意思构成,诗的层次就大大丰富了。而同一种句式反复运用,在运用中又略有变化,并不呆板,构成了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语气。声调对于诗歌,比较其他体裁的文学作品具有更大意义。所谓“情动于中而发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嗟叹”、“永歌”都是指用声调增加诗歌的*力。试多咏诵几遍,就不难领悟这种一唱三叹的语气在此诗表情上的作用了。

拓展阅读

1、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试题】

《芙蓉楼送辛渐》是一首送别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首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孤寂之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朗胸怀和坚强性格。全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一片冰心在玉壶上一句是洛阳亲友如相问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释:

“芙蓉楼”是黔阳(今湖南省洪江市黔城镇)的名楼,那还有王昌龄的石像和介绍。

“送”是送别的意思。“辛渐”是人的一位朋友。题目的意思是:在芙蓉楼送别好友辛渐。

1.芙蓉楼:原名西北楼,在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

2.辛渐:人的一位朋友。这首是作者在江宁*时写的。

3.寒雨:秋冬时节的冷雨。

4.连江:满江。

5.吴:三国时的吴国在长江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吴。

6.平明:天亮的时候。

8.楚山:春秋时的楚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的山为楚山。

9.孤:独自,孤单一人。

10.洛阳:位于**省西部、黄河南岸。

11.冰心:比喻心的纯洁。

12.一片冰心在玉壶:我的心如晶莹剔透的冰贮藏在玉壶中一般。比喻人清廉正直。

文解释】

迷蒙的烟雨在夜幕中笼罩着吴地,与浩邈的江水连成一片,天亮时我将送你启程,而我却要独自留下,如同这形单影只的楚山。如果洛阳的亲友询问我的情况,请你一定转告他们,我的一颗心如晶莹剔透的冰,贮藏在玉壶中一般。

透着寒意的雨洒落在大地上,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清晨,当我送别友人之时,感到自己就像楚山一样孤独寂寞。洛阳的亲朋好友如果向你问起我,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一颗珍藏在玉壶中的冰一样晶莹纯洁。

写于唐开元二十九年之后,中提的芙蓉楼原名西北楼,在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江雨苍茫中,人送别了即将回到洛阳的友人,虽然正处于众口毁谤的恶劣处境之中,但他看到的是水天相接的吴江楚山,心中明朗,并无一丝凄风冷雨,他托友人告知洛阳的亲朋们:他有的仍然是一颗纯洁的玉壶冰心。

精巧的构思与深婉的用意溶化在一片清空明澈的意境之中,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这首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九年以后。王昌龄当时离京赴江宁(今南京市)丞任,辛渐是他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这原题共两首,这一首写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边离别的情景。

“寒雨连江夜入吴”,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织成了一张无边无际的愁网。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了离别的黯淡气氛。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别友人的心头上。“连”字和“入”字写出雨势的平稳连绵,江雨悄然而来的动态能为人分明地感知,则人因离情萦怀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见。 但是,这一幅水天相连、浩渺迷茫的吴江夜雨图,不也展现了一种极其高远壮阔的境界吗?中晚唐和婉约派宋词往往将雨声写在窗下梧桐、檐前铁马、池中残荷等等琐物上,而王昌龄却并不实写如何感知秋雨来临的细节,他只是将听觉、视觉和想象概括成连江入吴的雨势,以大片淡墨染出满纸烟雨,这就用浩大的气魄烘托了“平明送客楚山孤”的开阔意境。

清晨,天色已明,辛渐即将登舟北归。人遥望江北的远山,想到行人不久便将隐没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在辽阔的江面上,进入人视野的当然不止是孤峙的楚山,浩荡的江水本来是最易引起别情似水的联想的,唐人由此而得到的名句也多得不可胜数。 然而王昌龄没有将别愁予随友人远去的江水,却将离情凝注在矗立于苍莽平野的楚山之上。因为友人回到洛阳,即可与亲友相聚,而留在吴地的人,却只能像这孤零零的楚山一样,伫立在江畔空望着流水逝去。一个“孤”字如同感情的引线,自然而然牵出了后两句临别叮咛之辞:“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早在六朝刘宋时期,人鲍照就用“清如玉壶冰”(《代白头吟》)来比喻高洁清白的品格。自从开元宰相姚崇作《冰壶诫》以来,盛唐人如王维、崔颢、李白等都曾以冰壶自励,推崇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王昌龄托辛渐给洛阳亲友带去的口信不是通常的平安竹报,而是传达自己依然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是大有深意的。据《唐才子传》和《河岳英灵集》载,王昌龄曾因不拘小节,“谤议沸腾,两窜遐荒”,开元二十七年被贬岭南即是第一次,从岭南归来后,他被任为江宁丞,几年后再次被贬谪到更远的龙标,可见当时他正处于众口交毁的恶劣环境之中。人在这里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正是基于他与洛阳友亲朋之间的真正了解和相互信任,这决不是洗刷谗名的表白,而是蔑视谤议的自誉。因此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即景生情,情蕴景中,本是盛唐的共同特点,而深厚有余、优柔舒缓。“尽谢炉锤之迹”(胡应麟《薮》)又是王的独特风格。本那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不仅烘托出人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现了人开朗*怀和坚强的性格。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与冰心置于玉壶的比象之间又形成一种有意无意的照应,令人自然联想到人孤介傲岸、冰清玉洁的形象,使精巧的构思和深婉的用意融化在一片清空明澈的意境之中,所以天然浑成,不着痕迹,含蓄蕴藉,余韵无穷。

2、:独坐敬亭山

【**--教案】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注释]

1.敬亭山:在今安徽省宣城县北,原名昭亭山,风景幽静秀丽。山上旧有敬亭,为南齐谢眺吟咏处。

2.闲:安静。

[简析]

最新的《独坐敬亭山》:这首是李白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漫游,来到宣城时所写。在长期的飘泊生活中,他饱尝了世态炎凉的滋味,增添了孤独寂寞之感,然而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如既往。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借游仙、饮酒的方式排遣苦闷的,也写了许多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这首表现了人在现实生活中感到孤寂,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得到安慰的情景。

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状眼前之景,流露出孤独之感。天上众多的鸟儿高飞远去,无影无踪了;连仅有的一片孤云也不肯稍驻片刻,独自远远地飘走了,山中显得格外幽静。在人看来,世间万物都厌弃他,离他而去。“尽”“孤”“独”“闲”等词,表现了人强烈的孤独感。这正是*社会中许许多多有理想、有才能而在*上遭受压抑的士大所共有的精神面貌。

三、四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用浪漫主义手法,将敬亭山人格化、个性化。尽管鸟飞云去,人仍没有回去,也不想回去,他久久地凝望着幽静秀丽的敬亭山,觉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脉脉地看着自己。他们之间不必说什么话,已达到了感情上的交流。“两不厌”,表现了人与敬亭山感情上的投契。“只有”,并不意味着太少,而是一种“人生得一知已足矣”的骄傲与满足。

3、陆游《初发夷陵》宋山水 原文

雷动江边鼓吹雄,百滩过尽失途穷。

山平水远苍茫外,地辟天开指顾中。

俊鹘横飞遥掠岸,大鱼腾出欲凌空。

今朝喜处君知否?三丈黄旗舞便风。

这是陆游离蜀东归途中写的一首中豪情横溢,乐观进取,却没有一般文人墨客那种底气不足的“狂放”,这是因为在陕、川抗金前沿九年戎马生涯的锻炼,使他在胸襟气度与歌创作上都进入了新境的缘故吧。

长江三峡,是雄奇险绝的胜地。在这首的开头,陆游不在“前人之述备矣”的峡景上多花笔墨,而是用 “雷动江边”、“百滩过尽”的侧写笔法略加点染,至于整幅峡江全景图则留待读者去自由想象,去发挥补充。首句中的“雷动”未必是纪实,而是用声响形容江水的湍急,惊涛拍岸,其声如雷,又似军中鼙鼓、号角齐鸣。“百滩过尽”一句则准确地写出了三峡最后一段水路的风貌特征: 西陵峡素以滩多礁险著称,在乘客的视野里险滩、峭壁不时迎面扑来,以至常有穷途末路的错觉,而一旦驶过这段航程,险滩峭壁尽在身后,此前的种种错觉也顿时消失。下一联则是航船出峡之后天空地阔的新气象: 山势渐渐趋向于平缓,江面忽然开展拓宽,又象是延伸到苍茫的天色之外;这就仿佛是在手指目顾的瞬间,一下子体验到了“惟初太始,造分天地” 的奇妙景观。当年屈原不是在《天问》中发出过“上下未形,何由考之”的疑问么? 或许陆游此刻是在自豪地回答: 我已经领略了混沌初开的壮丽风情。人的欢欣喜悦真是溢于言表。在第三联,陆游收拢了在神话世界中翱翔的翅膀,把笔锋转到了富有生机与情趣的画面上: 矫健的苍鹰横越空中,在远远的岸边一掠而过; 硕大的江豚不时跃出,仿佛要冲向云霄。自第一句起,作者一直是在动势中写景,写声响的动势,视觉的动势,到了这两句更是把动势写成了连贯交错的立体动画。人先是采取仰天的视角,而鹰隼却是自天而降,一飞而过; 接着变为俯视,江豚却是猛然冲出,直欲破浪腾空。腹联的佳句自然是得之于人的才气,但好的真功却在外。正象陆游的《题萧彦毓卷后》中所言: “君妙处吾能识,正在山程水驿中。” 专靠掉书袋的腐儒写不出《初发夷陵》这样的清新活泼; 只会死板地记录途中见闻,又绝没有如此的自由雄浑。真有味的意象,只能是胸怀、才智与技艺的结晶。陆游的豪放,不是矫饰,而是出自 “真性情”。在范成大的幕府中,他潇洒不拘因而招嫉致谤,但这首中何尝有丝毫的牢**哀怨?照旧是兴致勃勃,意气风发。在尾联中,他似乎也觉察了自己不能抑制的喜悦,索性以自问自答的方式剖陈了内心的缘由:您是否知道我今天欣喜的原因呢? 这是由于大幅的黄色军旗正在骄傲地迎风飞扬! 军旗的形象无独有偶,与首句的军乐吹奏绝不是巧合,而是在陆游投笔从戎的长期经验中不召自来的意象。

就整首的意境而言,末一句虽然是情不自禁,但抒发的方式稍嫌直露,不似前三联未写情而情尽在不言中,透露出满心的喜悦,那才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不过陆游是豪爽的一条汉子。“快人快语”,又何妨他痛痛快快地直抒胸臆呢!

4、《秋夕》原文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天阶一作:天街;卧看一作:坐看)

唐代:杜牧

银烛的烛光映着冷清的画屏,手执绫罗小扇扑打萤火虫。

夜色里的石阶清凉如冷水,静坐凝视天河两旁的牛郎织女星。

注释

秋夕:秋天的夜晚。

银烛:银色而精美的蜡烛。银,一作“红”。画屏:画有图案的屏风。

轻罗小扇:轻巧的丝质团扇。流萤:飞动的萤火虫。

天阶:露天的'石阶。天,一作“瑶”。

坐看:坐着朝天看。坐:一作“卧”。

牵牛织女星:两个星座的名字,指牵牛星、织女星。亦指代神话中的人物牵牛和织女。

写失意宫女生活的孤寂幽怨。

前两句已经描绘出一幅深宫生活的图景。在一个秋天的晚上,银白色的蜡烛发出微弱的光,给屏风上的图画添了几分暗淡而幽冷的色调。这时,一个孤单的宫女正用小扇扑打着飞来飞去的萤火虫。“轻罗小扇扑流萤”,这一句十分含蓄,其中含有三层意思:第一,人说腐草化萤,虽然是不科学的,但萤总是生在草丛冢间那些荒凉的地方。如今,在宫女居住的庭院里竟然有流萤飞动,宫女生活的凄凉也就可想而知了。第二,从宫女扑萤的动作可以想见她的寂寞与无聊。她无事可做,只好以扑萤来消遣她那孤独的岁月。她用小扇扑打着流萤,一下一下地,似乎想驱赶包围着她的孤冷与索寞,但这是无用的。第三,宫女手中拿的轻罗小扇具有象征意义,扇子本是夏天用来挥风取凉的,秋天就没用了,所以里常以秋扇比喻弃妇。这首中的“轻罗小扇”,即象征着持扇宫女被遗弃的命运。

“天阶夜色凉如水”中“天阶”指皇宫中的石阶。“夜色凉如水”暗示夜已深沉,寒意袭人,该进屋去睡了。可是宫女依旧坐在石阶上,仰视着天河两旁的牵牛星和织女星。民间传说,织女是天帝的孙女,嫁与牵牛,每年七夕渡河与他相会一次,有鹊为桥。汉代《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就是写他们的故事。宫女久久地眺望着牵牛织女,夜深了还不想睡,这是因为牵牛织女的故事触动了她的心,使她想起自己不幸的身世,也使她产生了对于真挚爱情的向往。可以说,满怀心事都在这举首仰望之中了。

梅圣俞说:“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见《六一话》)这两句话恰好可以说明此在艺术上的特点。一、三句写景,把深宫秋夜的景物十分逼真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冷”字,形容词当动词用,很有气氛。“凉如水”的比喻不仅有色感,而且有温度感。二、四两句写宫女,含蓄蕴藉,很耐人寻味。中虽没有一句抒情的话,但宫女那种哀怨与期望相交织的复杂感情见于言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时代妇女的悲惨命运。

这首构思巧妙,语言质朴流畅,感情蕴藉婉约,艺术*力很强,颇能代表杜牧五绝的艺术成就。从形式和结构上看,全描物写景与叙事抒情相结合,呈现出灵动之姿,颇动人心魄。前者旨在为后者营造氛围,后者意在为前者规范意蕴,两者相互衬托融为一体。

5、李梦阳《浮江》明山水 原文

浮江晴放舸,挂席晓须风。

日倒明波底,天平落镜中。

开窗问赤壁,捩舵失吴宫。

滔滔意,浔阳更向东。

“化美为媚”,是德国十八世纪文学批评家莱辛在《拉奥孔》中提出的著名艺术见解,唐代司空图《品》谈流动之美时所说的 “若纳水輨, 如转丸珠”, 其实也包含了化美为媚的艺术思想。 化美为媚, 或者说流动之美,就是描绘事物的动态,或从动态中描绘事物。明代人李梦阳虽然不一定从理论上懂得什么是化美为媚,但他的这首五律《浮江》,却也充分表现了事物的流动与运动之美。

《浮江》一,大约是人沿江东下时泛舟于湖北鄂城一带的作品。《三国志·吴志》: “吴王浮江万艘,带甲百万。”李梦阳一开篇就喝醒题目,让“浮江”二字高踞题顶,笼罩全篇,并以“晴”、“晓”二字烘染环境和气氛,以云帆高挂正面补足浮江的形象,笔姿飞舞,气势宏壮。接笔写浮江时所见的景物,仍然从动态着笔: 水上浮光耀金,本来是形容词的“明”字这里兼作动词用,一经化静为动,更觉声光并妙; 蓝天照映江面,好象落在镜中一般,“落”字缩短了江天之间的空间距离,又使得静止的天宇有飞动之势。颈联写浮江的行程,有如电影中的蒙太奇镜头: 刚才开窗之时还见到江边的赤壁,转舵之间吴宫就消失在飞舟之后了。这首写了三个地名,赤壁、吴宫与浔阳依次而下,那么,吴宫当在赤壁与浔阳之间,地为今鄂城县境。“失吴宫”的 “失”字下得很妙,本来是船行如箭,人却把静止的吴宫写成转瞬即逝,这种化静为动的写法,使笔致显得空灵活跳。《人玉屑》论“句中有眼”时说: “人炼字,只于眼上炼,盖五字以第三字为眼,七字以第五字为眼也。”李梦阳这首的中间两联四句的第三字,全部都是动词,一经匠心安排,在全的化美为媚上起了重要的作用。结尾一联,概括了长远的时间与空间,进一步写足了浮江的豪情,同时,人仍然是从事物的运动状态着笔,传神地表现出江流浩荡、直趋东海的胜概,可谓壮采飞腾,兴深远。

流动的运动的形象较之静态形象更富于生命感和美感,也更能调动读者联想的积极性,引发他们对生活的动态美的想象,李梦阳这首的艺术魅力不正是如此吗?

点击查看更多《寄夫》古诗翻译及鉴赏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31th.cn/articles/4613.html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