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知识点课件
从初中语文的学习开始,我们开始接触戏剧。诗歌与小说、戏剧、散文合称四大文学体裁。散文精粹精辟,形式自由,能迅速反映生活。以下是散文知识点课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散文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能力目标:1.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
2.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情感目标:1。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培养学生富有个性,高尚健康的审美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散文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2、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
3、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
4、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试卷
课时安排:
第一、二课时
教学要点:考纲解读;命题趋势及对策;考题例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福斯特:假如散文衰亡了,思想也将同样衰亡,人类相互沟通的最好道路将因此而切断。散文就像一座干净的村庄温暖着焦灼的读者,熏陶滋养着一个又一个心灵。散文是作者运用生动活泼、形象具体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或自然景观,深入挖掘其中的真谛、哲理,真挚表达对社会、人生、自然的感悟的一种文体。今天我们开始进行散文阅读的复习。
二、考纲解读
《考试大纲》明确要求:“了解散文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从选材上看,考试大纲明确了文学类文本阅读的类型及顺序,即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由此可以看出,小说、散文仍然是文学类文本阅读的热点体裁。从作品出处看,地方特色、名家名作仍是选文的重要方向。从考查内容看,试题对文学类文本阅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突出了考生的创意解读能力和探究能力,有的还间接考查了学生的写作分析能力。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在“现代文阅读”中,要求学生“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并提出“理解”、“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等三项九条具体的测试要求。散文阅读属文学作品阅读,高考测试除了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综合能力外,还要考查学生初步鉴赏评价的能力。
随着高考语文试卷文学性的强化,散文这种文体越来越受到命题者的青睐。许多感情真挚、文学色彩浓郁、富有时代气息的散文佳作都成了命题者的首选材料。现代文阅读文学作品类考的大多是散文,题型变化不大,难度逐步降低。但从学生的解题情况看,得分率普遍较低,结果并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不外有两个方面:一是高考散文阅读题的测试要求,学生并不完全明确,以致训练无的放矢;一是高考散文阅读题的解题技巧,学生未能熟练掌握,以致解题跟着感觉走。
四、高考散文阅读题的解题技巧
1、整体感知文章的主旨
散文的最大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神”,指文章的主旨,即贯穿文章始终的作者的思想
感情。散文的材料虽散,但万变不离其宗,它必须围绕作者的思想感情展开。因此,阅读散文,要从文章的整体入手,宏观把握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思想感情,从而读懂作者的感悟,领会文章的主旨。高考试卷中的散文阅读几乎每年都有这方面的命题。
2、深入分析文章的思路
叶圣陶先生说过:“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散文的材料是按照一定的思路组织在作品中的,作品的结构就是它的思路的具体展现。高考试题常常通过对作品的结构进行设题,考查学生对作品的思路的把握能力。阅读散文,要善于捕捉文中体现时间、空间、人物、事件、感情的语句,更要把握文章的脉络。
3、仔细品味散文的语言
散文的语言描写细腻,表达深刻,内涵丰富。高考散文阅读命题有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对散文中负载信息量大、内容含蓄、意义深刻、表现力强的语言进行鉴赏。鉴赏散文的语言,只有联系文章的主旨,根据上下文的具体语境,细加品味、揣摩,才能正确理解其中的含义。这也是阅读散文的基础。
4、正确鉴赏散文的表达技巧
散文的写作,一般都很讲究表现手法的恰当运用,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欲扬先抑、烘托对比、虚实相生、象征手法、修辞技法等等,这些手法的巧妙运用,常使作品的思想感情表达得更加鲜明突出。高考试题通过对这些技巧的鉴赏,可以直接透视学生的阅读品位。所以,阅读散文还要注意鉴赏常见表达技巧的表达效果。
5、精心组织符合要求的答案。
高考散文阅读试题,一直以主观性测试为主,题型基本不变,每年只在所考查的知识点上略有不同。从试题的要求和要求回答的问题看,难度在逐步降低,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多数问题的答案在原文中都有照应、有暗示,甚至直接暗示。这就告诉我们,回答问题要善于从原文中抽取关键语句,并根据题目要求进行适当整合,这样才有可能写出精练确切的、符合要求的答案。
五、解题方法点拨
(一)“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类
【命题角度】1.体现作者立场、观点,表现文章思想的词语(语境义)
答题步骤为:
①本义入手,追根溯源。根据词语的本义,从上文中找到相关语境。
②关键句子寻线索。从相关语境中找出包含该词或其近义词的句子,体验其情感。③思路延伸得情感。通过类比联想,借鉴同类文章的写作特点找到答案。
【命题角度】2.与本文主旨相关的词语
【答题思路】
①明确词语地位。与文章主旨相关的词一般是文章的核心概念,看清它是文章的标题,还是主旨词。
②分析结构抓思路。理清文章结构,看清作者写了几个层面。
③抓关键词句,概括要点。从体现几个层面的关键句子入手,抓关键词概括出答案。
【命题角度】3.表达段中、文中核心概念的词语
【答题思路】
①审清题意明区域。看清答案从段中找,还是从全文找。
②整体把握,分清层次。给段落或文章分层次,找全词语的内涵层面。
③锁定关键词。由体现词语层面的关键词概括出答案。
【命题角度】4.含义特殊、反映深层意义的词语
【答题思路】
①结合文意定层面。结合文意,分清该词语包括几个层面的意思。
②立足全文,锁定区域。找出体现词语层面意思的各个区域,锁定关键句。
③归纳概括。从关键句中找出体现词语层面意思的关键词,归纳概括出答案。
【命题角度】5.需要概括含义要点的词语
【答题思路】
①明确地位,审清题意。分析题干要求,看清需要概括含义的词语是文章的标题,还是段落中心词。
②分清层面,概括信息。立足全文,分清词语包含的层面意思,总结概括出含义要点。
【命题角度】6.有特殊指代义的词语(指代义)
【答题思路】
①理解词语本义。所谓词语本义,即词语在词典中的本来意思。理解其本义,才有可能进一步理解其临时含义。
②圈定特殊语境。圈定特殊语境,即圈定该词语所在的句子、段落。如此,方可能便捷地理
解词语的临时含义产生的环境。
③联系语境分析。联系特殊语境中所写的内容,如背景、目的等,进而分析其“潜台词”,恰当解释词语的临时含义。
【命题角度】7.运用了修辞的词语(修辞义)
【答题思路】
①理解词语的本义,即词语在词典中的本来意思。
②联系语境析修辞。任何修辞离开了具体语境,便不能发生作用,显出功能。故而,联系题干中要求解释的词语所在的语言环境(有效阅读区间),分析它运用了何种修辞格。
③瞻前顾后断深意。在有效阅读区间内,在该词语的前或后皆有对其进行直接阐释的句子、段落。抓住了这些阐释性语句、语段,便找到了打开词语修辞义大门的钥匙。
④概览全文看表里。若在有效阅读区间内没有对须释义的词语的阐释性语句、语段,可联系全文主旨,分析文章表面上(表)写什么,实际上(里)写什么,而后由表及里,联系修辞方法分析该词的修辞义。
【命题角度】8.文中反复强调的词语
【答题思路】
①锁定有效阅读区间。根据题干提示,找到需要解释的词语在文中对应的位置,从而缩小搜索答案的范围。
②抓住关键词句分析。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的文本中的相关区间中,一般都有与试题答案相对应的阐述性、表述性词语、句子。抓住它们,便找到了答案的核心内容。
(二)“表达技巧”鉴赏
1.从审题入手,善于从题干及选项中获得答题的信息
要善于揣摩命题人的命题意图,准确地找到答题的切入口,从而比较准确地找到文中的相关信息区间。
在题干中,常常会指明问题的区间和考查目的及要求。这时,我们可以借助平时的知识积累和经验,很快找到答题的切入口。
阅读解题的核心是“提取信息”,这些“信息”不仅仅表现在文章的内容上,还表现在试题题干上,充分发掘题干中所包含的各种信息,从中找到解题的突破口,是正确解题的重要途径。
2.掌握答题技巧,从内容上把握答题的要领
认真审题,明确答题方向,这仅仅是答好题的必要前提。要进一步找准答题的信息区间,
拓展阅读
1、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课知识点总结
解释词语
温厚:温和宽厚。 掺和:掺杂混合在一起。
翻来覆去:一次又一次;多次重复。
知书识礼:有知识,懂礼貌。指人有文化教养。酷似:极像。
幽默: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
凄惨:凄凉悲惨。 奥秘:奥妙神秘。
翻来覆去:一次又一次;多次重复。
掺和:掺杂混合在一起。
知书识礼:有知识,懂礼貌。指人有文化教养。
酷似:极像。
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我的第一本书》的作者是牛汉,现当代着名诗人,原名史成汉。作品有诗剧《智慧的悲哀》,诗歌《鄂尔多斯草原》、诗集《彩色的生活》等。
快乐和梦幻:1跟小动物在一起(人和狗之间的默契和情趣)
2跟父亲相处(父子之情)
3同学朋友之情
父亲摸摸我头上的“马鬃”: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和听到儿子取得好成绩的欣慰
父亲深深叹着气:一方面对儿子的做法表示赞同,也为乔元贞家的贫困表示同情
人不能忘本:双关,字面意思指书本,更是指人生成长过程中最有价值、最基础最初的东西。
人物:“我”、父亲、祖母、乔元贞、冯百成、“狗”
作者写“第一本书”的态度:崇敬,珍爱
父亲:知书识理,关心孩子的学业,温和善良,理解孩子,乐于助人,尊重孩子的友情,对孩子负责
注解:1选自《文化名人忆学生时代》
2、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课知识点总结
前几天一位诗人来访,看见我在稿纸上写的这个题目,以为是写我出版的第一本诗集,我说:“不是,是六十年前小学一年级的国语课本。”他笑着说:“课本有什么好写的?”我向他解释说:“可是这一本却让我一生难以忘怀,它酷似德国卜劳恩的《父与子》中的一组画,不过看了很难笑起来。”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间感应到的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我们家有不少的书,那是父亲的,不属于我。父亲在北京大学旁听过,大**失败后返回家乡,带回一箱子书和一大麻袋红薯。书和红薯在我们村里都是稀奇东西。父亲的藏书里有鲁迅、周作人、朱自清的,还有《新青年》、《语丝》、《北新》、《新月》等杂志。我常常好奇地翻看,不认字,认画。祖母嘲笑我,说:“你这叫做瞎狗看星星。”那些本头大的杂志里面,夹着我们全家人的“鞋样子”和花花绿绿的窗花。书里有很多奇妙的东西。我父亲在离我家十几里地的崔家庄教小学,不常回家。
我是开春上的小学,放暑假的第二天,父亲回来了。我正在院子里看着晾晒的小麦,不停地轰赶麻雀,祖母最讨厌麦子里掺和上麻雀粪。新打的小麦经阳光晒透得发出甜蜜蜜的味道,非常容易催眠和催梦。父亲把我喊醒,我见他用手翻着金*麦粒,回过头问我:“你考第几名?”我说:“第二名。”父亲摸摸我额头上的“马鬃”,欣慰地夸奖了我一句:“不错。”祖母在房子里听着我们说话,大声说:“他们班一共才三个学生。”父亲问:“第三名是谁?”我低头不语,祖母替我回答:“第三名是二黄毛。”二黄毛一只手几个指头都说不上来,村里人谁都知道。父亲板起了面孔,对我说:“把书本拿来,我考考你。”他就地坐下,我磨磨蹭蹭,不想去拿,背书认字难不住我,我怕他看见那本凄惨的课本生气。父亲是一个十分温厚的人,我以为可以赖过去。他觉出其中有什么奥秘,逼我立即拿来,我只好进屋把书拿了出来。父亲看着我拿来的所谓小学一年级国语第一册,他愣了半天,翻来覆去地看。我垂头立在他的面前。
我的课本哪里还像本书!简直是一团纸。书是拦腰断的,只有下半部分,没有封面,没有头尾。我以为父亲要揍我了,没有。他愁苦地望着我泪水盈眶的眼睛,问:“那一半呢?”我说:“那一半送给乔元贞了。”父亲问:“为什么送给他?”我回答说:“他们家买不起书,老师规定,每人要有一本,而且得摆在课桌上,我只好把书用刀砍成两半,他一半我一半。”父亲问我:“你两人怎么读书?”我说:“我早已把书从头到尾背熟了。乔元贞所以考第一,是因为我把自己的名字写错了,把‘史承汉’的‘承’字中间少写了一横。”父亲深深叹着气。他很了解乔元贞家的苦楚,说:“元贞比你有出息。”为了好写,后来父亲把我的名字中的“承”改作“成”。
父亲让我背书,我一口气背完了。“狗,大狗,小狗,大狗跳,小狗也跳,大狗叫,小狗也叫……”背得一字不差。
父亲跟乔元贞他爹乔海自小是好朋友,乔家极贫穷,乔海隔两三年从静乐县回家住一阵子,他在静乐县的山沟里当塾师。脸又黑又皱,脊背躬得像个“驮灯狮子”(陶瓷灯具)。
父亲对我说:“你从元贞那里把那半本书拿来。”我不懂父亲为什么要这样,送给人家的书怎么好意思要回来?元贞把半本书交给我时,哭着说:“我妈不让我上学了。”
晚上,我看见父亲在昏*麻油灯下裁了好多白纸。第二天早晨,父亲把我叫到他的房子里,把两本装订成册的课本递给我。父亲的手真巧,居然把两半本书修修补补,装订成了两本完完整整的书,补写的字跟印上去的一样好看,还用牛皮纸包了皮,写上名字。元贞不再上学了,但我还是把父亲补全的装订好的课本送给他。
这就是我的第一本书。对于元贞来说,恐怕是他一生唯一的一本书。
父亲这次回家给我带回一个书包,还买了石板石笔。临到开学时,父亲跟我妈妈商量,觉得我们村里的书房不是个念书的地方,父亲让我随他到崔家庄小学念书。我把这本完整的不同寻常的课本带了去。到崔家庄之后,才知道除了《国语》之外,本来还应该有《算术》和《常识》,因为弄不到这两本书,我们就只念一本《国语》。
还应当回过头来说说我的第一本书,我真应当为它写一本比它还厚的书,它值得我用崇敬的心灵去赞颂。
我们那里管“上学”叫“上书房”。每天上书房,我家的两条狗都跟着我。课本上的第一个字是“狗”,我有意把狗带上。两条狗小学生一般规规矩矩地在教室的窗户外面等我。我早已经把狗调教好了,当我说“大狗叫”,大狗就汪汪叫几声,当我说“小狗叫”,小狗也立即叫几声。我们是四个年级十几个学生在同一教室上课,引得哄堂大笑。课没法上了。下课后,老师把我叫去,狠狠地训斥了一顿,说:“看在你那知书识礼的父亲的面子上,我今天不打你手板了。”他罚我立在院当中背书,我大声地从头到尾地背书。两只狗蹲在我的身边,陪我背书,汪汪地叫着……抗日战争期间,二黄毛打仗不怕死,负了几回伤。他其实并不真傻,只是心眼有点死,前几年去世了。他的一生受到乡里几代人的尊敬。听说乔元贞现在还活着,他一辈子挎着篮子在附近几个村子里叫卖纸烟、花生、火柴等小东小西。
3、小升初语文基本知识要点总结
一、给文章分段(归并法)
1、按时间顺序分段。
2、按地点变换分段。
3、按事情发展顺序分段
4、按事物的内容性质分段。
二、概括段落大意
1、学会摘句法:A、总分结构的段落,概括段意抓住总写句。B、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其中"承上"部分往往是上一段的段意,"启下"部分往往是下一段的段意。C、要摘录几句才能概括段意时,要对句子作适当压缩。
2、采用层意归并法。(层与层之间是并列关系)
3、选取主要意思。在一段中写到几个内容,其中有主要内容,也有次要内容,在概括这类段落的段意时,就要对这些内容进行"筛选",选取主要内容作为段意,删去次要内容。
三、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1、用课题发展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抓重点段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3、用段意归并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四、概括文章中心思想
1、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要包括"文章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两部分。
2、概括文章中心思想的常用方法:
1)、用分析题目的方法概括思想。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的"舍身"二字包含有董存瑞为了**事业英勇献身的英雄气概和大无畏精神。2)、用分析中心句的方法概括思想。如:《鸟的天堂》一课的中心句是: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从这句可知作者对鸟的`天堂、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3)、用分析主要情节的方法概括思想。如《麻雀》一课,母雀为了护子,挺身而出准备与猎狗搏斗。这体现了老麻雀的爱子精神。4)、用分析主要人物的方法来概括思想。如《珍贵的教科书》一课的中心,要从指导员的身上去分析,从中体会他关心下一代及不怕牺牲的**精神。
3、概括中心思想的基本形式:(部分列举)
1)、课文写了()表达了()。
2)、课文写了()赞美了()。
3)、课文写了()说明了()。
4)、课文写了()告诉了()。
5)、课文写了()表达了()赞美了()。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31th.cn/articles/486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