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国家错了》读后感850字
当正义的声音遭遇国家的压制,当真理的呐喊遭受强权的威胁,当个人的权利与尊严因所谓的国家利益而遭受无情的践踏,我们应怎么做?国家又应怎么做?
在文中,作者为我们介绍了德雷福斯案的始末。1894年,犹太人德雷福斯被指控出卖军事机密而被判处终身监禁。而一年后,情报*意外的抓住了一名间谍并证实了德雷福斯的清白。可这时,为了所谓的国家利益,军方并不想向个人(更何况是一名犹太人)道歉。于是,真正的间谍无罪释放,而德雷福斯只能继续做他的替罪羔羊。
此事发生在法国,启蒙思想的发源地,也是《人权宣言》的诞生地。有人站了出来,斥责这黑暗,却被军方滥用权力而驱逐,他就是左拉。
可谬误的阴影最终无法挡住真理的阳光。左拉黯然离开后,越来越多的人站了出来,为德雷福斯辩护,为左拉辩护,为每个个体的权利与尊严,也是为国家的荣誉与利益辩护。终于,1906年,军方败诉,*和法院承认了自己的错误。正义与真理终获胜利。
国家向个人道歉,承认自己的过失,是不是有些荒谬和不可思议呢?是不是有些奇怪和难以理解呢?当然不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即使是圣贤,也会犯错。那么就没有谁不会犯错了。而任何国家*也是由人组成的,因此,也无法避免错误。既有错误,就必须承认,必须道歉,无论双方的身份与地位是否对等。
在错误面前,承认者有之,不承认者亦有之。德国总理勃兰特在犹太人的墓前毅然跪下,既求得犹太人对纳粹德国的宽恕,也求得了自己在欧洲乃至世界的地位与尊严,也使德国成为了推进欧洲联合的重要力量。而另一个轴心国日本为了掩盖自己的罪行则可谓是煞费苦心,至今仍是使亚太地区不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而对于古代君主不承认自己的错误而导致改朝换代的例子可就太多了。大部分亡国之君都是这样身死国灭的。而那些类似于崇祯的君主,纵使自身肯认错,能听取别人意见,可光凭他们也是无法拯救上一代留下的倾危大厦的。或许,君主不肯也不能承认错误也是*制度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因此,既然错误必然会产生,又为什么不肯承认呢?为什么不肯道歉呢?大国可以向小国认错,国家可以向个人道歉,而道歉者并不会因此显得卑微或是损害所谓的“国家利益”,正相反,历史会将其*铭记。
拓展阅读
1、厉害了我的国观后感1000字 观厉害了我的国有感
请*放心,强国有我
我站在1820年。
妄图放声歌唱,入目尽是悲怆。
“香烟”袅袅,改了平民模样,破坏伦理纲常。
如是宏大的帝国啊,“莫顾时局,安于现状”,福寿膏的幻梦中才有天朝模样。
我推开院门,看火花飞扬。
可称万园之园的仙境啊,怎变成为欲望的温床?
我不敢回望,时光仍彷徨。
我站在1917年。
佯装风流倜傥,却闻十月炮枪。
北风吹拂,吹散迷雾扩张,听闻真理堂皇、上场。
横跨欧亚的沙俄啊,“**思想,希望微光”,自比统帅的小小烛火,不过妄想。
我展开书卷,读思想解放。
昏聩无光的青天白日何时落下,看赤旗飞扬,倏忽远方?
我不应迷茫,压轴未上场。
我站在1921年。
嘉兴南湖画舫,赤红予人力量。
地辟天开,无人难寻方向,青年斗志昂扬。
尚未为人颂扬的小小驳船啊,“工人上场,资产凋亡”,竟能孕育出无边的太阳!
我心拥光明,走向这希望。
没有阶级、没有王朝再度登场。不见无名之雾肆意扩张,中国将有脊梁。
我以此畅想,观燎原火光。
我站在1949年。
不忍暴行肆虐,只得加速时光。
天安门上,灰砖红瓦城墙,领袖凭栏远望。
不知这天安门城楼之上,“镰刀斧头,如今领航”,可领略过*荣光?
我倾听歌唱,试图再开嗓。
卑猥羸弱的往昔君王啊,是否听过新生的力量。
我抬头远望,看五星飞扬。
我站在1978年。
听闻解放思想,阶级*非纲。
*开放,港口再能通商,商船竞相远航。
时过境迁却仍有百年守望,“澳门归家,而后香港”,台湾尚未归乡。
曾经所谓谵妄,如今尽数上场。
两种制度却同一方向,不知那可怜可恨的外人啊,怎敢引诱台湾抵抗?
光阴长河太长,埋没多少时光。
我站在2021年。
又忆红船模样,抬笔记述过往。
百年华诞,红旗兀自飘扬,歌唱尽奉给*。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纵经磨难,磅礴力量”,如今落到我们肩上。
我自然落笔,为歌颂*。
我们所历经的千般磨难啊,让我们踏过、让我们走过、让我们坚定信仰。
我望教室前方,红旗正挂*。
耳边无枪声炮响,一派平和景象。
仍有人紧握钢枪,为国固守一方。
风华正茂的同学少年们啊,落座尚非战场,笔下却似剑光。
怎可无梦想、失去希望,尽是迷惘?
强国有我,请*放心吧!
2、《家》650字读后感
“有你在,灯亮着”,巴金先生的去世让每一名读者感到遗憾和悲伤。
我并非是个热爱看书的人,最初的相识也只不过是教材书中载选巴金先生的几篇节选,还记得为《雷雨》在老师的课堂上演绎,在《爱尔克的灯光》中体味*社会下带给我们的启发,称不上巴金先生的忠实读者,唯一接触完整的一本书《家》。
不久前,我又拿出了《家》,细细回味了一遍。
《家》这部小说是从我国半殖民地半*社会中的一个大家庭中说起的,讲述了那一代人对自由,对爱情,对创新中国的梦想的追求和努力,和他们三兄弟做出的'不同决定,是坚持还是放弃,是爱还是恨,是走还是留以及这些决定带来的不同后果,越是读到后面,情节越是起伏不定,内心越是激动不已。《家》中塑造了一个*压制极其严重的大户人家,在这个家中有着不同性格,不同命运的人物。觉新无疑是这个时代大部分人的影子,他是一种悲剧,曾经深爱着梅,但让他的父亲用占阖的方式决定了他的命运,娶了瑞珏。他爱他的妻子,但世俗的思想害了他,听从别人的鬼话,将待产的妻子送到城郊,以至他的妻难产而死。他含泪忍受一切不义行为,不敢吭一声,他活着,只为敷衍,豪无主见,这也正是旧中国的悲哀。然而丫头鸣凤对觉慧的不渝也是一个悲哀,这个悲哀是这个社会造成的,但麻木的人们不以为然,在他们心中丫头拥有的权利不同于他们,他们是物品,可以当作人情相送。而觉民则不同,当他得知与冯家小姐定亲时,为了自己的梦想毅然选择离家,最终他在这个家庭中是最早取得小小胜利的人。
读完了《家》,我的心潮澎湃,不知是为了觉民,觉慧的胜利而欢;还是为了琴,鸣凤的大胆而喜;或者是为了瑞珏,梅的遭遇而泣;再不然,就是高老太爷的**受到了打击而歌……总之,五味瓶打翻的味道,难以用言语阐述。 《家》中描述了*社会各个阶层的生活,《家》中让每有一位读者热情,冲动和幼稚,《家》中让我们看到了青春给予我们勇于*和创新的动力,不管碰到什么坎坷和挫折,都要坚定信念冲下去,千万别想觉新那样一生充满遗憾和内疚。
3、厉害了我的国观后感1000字 观厉害了我的国有感
已知的事物是有限的,未知的事物是无穷的。——题记
昔
新中国刚刚诞生的时候,在国内面临的是一个前创百孔的一个又一个的烂摊子;在国际上,美国对中国实施了*上的孤立,经济上的封锁,军事上的包围等一系列对中国的打压战略,让中国寸步难行。在当时美国*上的能有话语权的人在致美国总统的书信中这样预测道:“中国**解决不了几亿中国人的问题,到最后中国还是只能去求助美国,让美国去援助他们。”这样的预测是对中国的嘲讽更是对中国发展的一种挑衅。
在1982年,*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时,着说道:“中国人吓不到,任何外国不要指望中国做他们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国**有损中国利益的苦果。”这些精辟的语言不正佐证着当年的一些嘲讽吗?
中国永不会放弃去发展,也永不会放弃创新。
今
半个世纪过去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独立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正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对于中国如今取得的丰硕成果,中国人民给与了肯定和高度的赞扬。现今我们不断的发展,不断的探索,只为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例
如:中国坚定的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中国积极参与*,在防扩散领域也有涉及。为打击海盗行为不惜中国海军向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派遣还护航编队来打击海盗。只为了维护国际和平。为了国际的和平发展。
在中国的不断强大下,中国的电子信息的快速发展,中国涌现一批又一批的新能源,例如“fast”天眼的问世,指纹识别,脸部识别技术的应用,让中国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中国的一次次探索,一次次创新,也促使了中国一次又一次的辉煌篇章。
中国的大国形象,早已确立,正如中国在联合国的声音和身影越来越多,国力和威望在世界中不断地提升,等等一系列的中国中国身影。正如***所说的:“中国这头狮子,正在慢慢觉醒这是一个和蔼的,友善的,文明的一头狮子。”
今日的中国,崛起了。中国的声音,响彻世界。而我身为中国人,则有一种骄傲,自豪。在别人对我问起时,你是哪国人时,我会昂首挺胸的说:“我是中国人。”
中国,国人的骄傲你的进步,世界瞩目你的超越,中华儿女与你携手共进,将再创佳绩。
4、厉害了我的国观后感1000字 观厉害了我的国有感
于奋斗中见平凡力量
于无声处听阵阵惊雷
小草本不起眼,然它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倔强姿态却给人们留下了“纵使平凡如我,也要骄傲生长”的深刻印象。历史长河常常湮没个体微小细流的汇入,就连千年前的古人也发出了“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人生须臾的哀叹。何处可以见得个体的力量?何时可以知晓平凡人的伟大?我言:每一处,每一刻。
泅渡历史三峡,君可见蜿蜒万里的长城连亘不断,敦煌飞天享誉世界;然,君不见每一砖,每一瓦无不是万千黎民的辛勤劳动,每一帧,每一像无不凝结着历代工匠的毕生付出。你不知晓他们的名字,但你惊叹他们创造出的奇迹;你不了解他们的过往,但你赞颂他们的智慧。揆诸当下,“基建狂魔”成为中国又一让世界敬佩的“代言词”,中国速度的背后是无数基层工作者、一线工人的无悔奉献,哪有什么“魔”,全都是一个个朴实而善良的劳动者,正是因为他们,才有了超越人类极限的“魔力”。这就是个体团结的力量,这就是滴水汇聚成江海的伟大:成就的背后一定是无数汗水的汇聚,而只有每一个小人物参与和行动,才能创造一个又一个不平凡的奇迹!
行走在中国大地上,我们可以看见每一个小人物的热爱与坚守活跃着中国每一寸土地的生机。在田野里,棉农手捧又大又白的棉花露出笑容预示着今年收成大好;在扶贫最后一公里处,大学生村官“秦玥飞们”利用互联网,加深贫困地区与城市的链接,助力乡村经济腾飞;在传播中国文化的舞台上,手工艺人们守住寂寞,立足传统,致力于让中华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每一个人都是螺丝钉,正是一个又一个尽心职守的螺丝钉,才使得社会这个大机器稳定高效运转。
总有一种力量让人泪流满面,总有一种力量温暖人心,总有一种力量振奋精神。疫情下,“逆行者”告别父母,放下心中牵挂,义无反顾地奔赴抗疫战场;总有一种力量温暖人心,为弱者和无助者送去关怀,让无力者有力;孟晚舟历经1000多个日夜,在祖国和人民的支持下终于顺利返航。这就是中国力量!这种力量来自于我们,来自于我们中间的每一个人。
这一切,都源于热爱,我们爱这片土地;这一切,都源于希望,我们希望可以鼓舞他人;这一切,都源于信心,我们相信“纵使平凡如我,也可创造不凡”;这一切都源于亿万人每时每刻的奋斗。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宏图已经展开,相信每一个在努力奔跑的追梦人一定能通过自身奋斗,在时代和国家的托举下,以坚如磐石的信念,只争朝夕的劲头,书写属于自己的人生华章!
5、工作就是责任读后感1400字
读了《工作就是责任》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书中涉及的语言通俗易懂,却阐明了深刻的道理,特别是其中一系列的案例,有着极强的说服力,阐明了有无责任决定事物的成败。每当拿到新书的时候,总是习惯随便翻看几页,这次也不例外,翻看中发现这本书不乏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也让我对“责任”二字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是纳粹德国集中营里的一位幸存者说的话,“在任何特定的环境中,人们还有最后一种自由,就是选择自己的态度。”我很喜欢这段话,态度可以决定一切。当一名大学教授因为头天晚上醉酒而错过了上午约定好的上课时间时,他的态度就已经决定了他将失去好的工作机会的结果。一名教师卸下了工作中的责任他便失去了他的学生,责任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书的第二章中写到了换位思考,担当责任。这段话我读了两遍,读后有些感动,有点血热。当困难来了的时候,不是“各扫门前雪”而是要更多的为别人着想。很多时候会听到这样的声音:“这事我并不了解,主要都是他负责,你找我也解决不了问题,还得找他。”“我领导什么活都不干,什么事都推给我,工资拿的.还比我多,我要是他也能干得好,有嘛的。”“别提我那老板了,不提一肚子气,一提两肚子气,我干得比谁都好,挣得比谁都少,别看这样还是对我不满意。”可当大家这样去想这样去做的时候可曾替他人想过?让我们静下心来思考:当你抱怨老板的时候,你关心过老板吗?当你抱怨公司的时候,你对公司负责了吗?当你责怨上司的时候,你有没有替他考虑过?当你责怪都是同事出的错的时候,你又分担了多少责任?这些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能为本,德为先”简单的几个字却让我读出了很多道理,用自己的能力去做事,这是我们做事的基本;而在这之前应该让自己做一个德行好的人。只有尊重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承担责任会使你比别人更突出,比别人更值得信赖。做好自己的事情,更主动的帮助别人做好事情,做任何事情力求完美,所有这些都是富有责任心的表现。我欣赏并信赖这样的人,我们应该也同样希望被别人欣赏和信赖。
有责任的人会怪谁?谁都不会怪,甚至包括自己在内。当别人未能做到的事情摆在自己面前的时候,我们的反应会是怎样呢?人们总是不能给予自己负责任的机会。当困难摆在我们面前的时候,绕道而行会是很多人的首选,有些人认为这样做很聪明,可以躲避很多麻烦和困难,但他们却忘记了自己同样失去了负责任的机会,就意味着我们失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是做“鸵鸟”还是“猎豹”?生动的比喻划分出了人们对责任的不同看法,鸵鸟喜欢将头埋在身体下边躲过外界的攻击;猎豹遇到敌人的时候却喜欢正面相迎。这慢慢的也就变成了他们的生活习性,变成了他们对待生活的不同心理表现。职业人的责任就是敢于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当问题来临的时候不愿当躲避困难的“鸵鸟”而是喜欢当猎物来到时的“猎豹”。我们要坚信,问题到来的时候,方法总比问题多。一流人才的核心素质是遇到问题和困难时总能主动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找借口规避责任。
我们为工作而负责任,就是主动争取做得更多,承担更多;我们为工作而负责任,就是全力以赴,满腔热情地做事;我们为工作而负责任,就是为企业分担忧虑,给领导减轻压力,给上司以支持,给同事以帮助;我们为工作而负责任,就是自动自发,最完美地履行我们的职责。让责任成为一种习惯,努力工作,忠诚于企业,在捍卫企业荣誉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责任心,增强了自己的荣誉感,同时也会受到他人的尊敬。怎样体现责任感,怎样才叫负责任?就是遇到问题要向前跨一步,遇到困难要向上顶一顶,遇到事情要多做一做,责任就是无处不在,并且我们一定要相信方法总会比问题多。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31th.cn/articles/516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