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房子》教案
【教学目标】
1、欣赏故事,基本了解故事的内容,感受小动物们滚雪球做房子的乐趣。
2、学说故事中的对话语言,感受同伴间相互关爱的情感。
【教学准备】
物质准备:《幼儿画册》挂图;动物图片;录音。
知识准备:下雪天观察过雪景,玩过滚雪球的游戏。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受同伴之间相互关爱的情感,喜欢冬天。
难点:理解故事内容,学习故事中对话,能完整的表达。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引起兴趣。
师:小朋友们,看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房子吗?是用什么造的?
师:你们说得真好,那这个雪房子你们知道是谁造的吗?谁来猜猜看?
二、分段讲述,学习故事中的对话。
师:今天老师就给你们带来了一个关于“雪房子”的故事,想不想知道在雪房子身上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
师:小松鼠钻进了雪房子说了什么?谁来说说看?我们一起来说说。
师:(播放敲门声)听到敲门声,小松鼠会说什么?打开门看看是谁吧。听听小兔子会说什么?谁来说说看小兔子说了什么?我们一起来说说看。学学怎么把雪球变大。
师:又有敲门声,小松鼠会说什么呀?小熊会说什么?学一学。
三、完整欣赏,理解故事内容。
师:小朋友们听得真仔细,那么在这三个小动物是怎么住进雪房子的呢?我们再来跟着图片来听听看这个故事。小朋友们要听仔细咯。播放录音,欣赏故事。
师:故事听完了。提问:故事的名字叫什么?故事里讲到了哪几个小动物?(贴出相应的图片)房子是谁造的?雪房子是怎么变大的呢?
师:为什么这么多的小动物想进雪房子?你们喜欢吗?
四、结束活动。
师:小朋友们我们今天学了一个什么故事?这里的图片我放在保利电影院小朋友们可以继续表演哦。
雪花飘飘,飘呀飘呀,天上地上一片白茫茫......咕噜噜,不知道是谁捏的一个雪球,滚到了一棵大树底下。有只小松鼠,钻出树洞:“咦?一座圆圆的雪房子!”它跳下了树,在雪球上开了一扇门,钻了进去:“嘻!风儿吹不进,雪房子里真暖和!”“咚咚咚!”谁在敲门?小松
鼠开门一看,是小白兔!“让我进你的房子躲躲雪好吗?”小白兔问。“好呀!”小松鼠说,“可是,房子太小了,你等等。”小松鼠推了推雪球,咕噜噜,雪球滚了起来,滚了一个大圈,变成了一个大雪球。小松鼠对小白兔说:“现在房子变大了,你进来吧!”小白兔很高兴,钻进了雪房子里。
“咚咚咚!”谁又在敲门?小松鼠开门一看:是小熊!“让我进你的房子躲躲雪,好吗?”小熊问。“好呀!”小松鼠说,“可是房子不够大,你等等。”小松鼠和小白兔一起推雪球,咕噜噜,大雪球滚了起来,滚了一圈以一圈,变成了一很大的雪球,小松鼠对小熊说:“现在房子变大了,你进来吧!”小熊很高兴,爬进了雪房子里。
“哟,房子里还挺挤哩!”大伙都说。咕噜噜,咕噜噜......大雪球滚呀滚呀,越来越大变成了一个很大很大的雪球。这下,雪房子变得可宽敞了,大伙儿住在一起,一点儿也不挤了。
北风“呼呀,呼呀”吹着,雪房子里暖暖的,大伙儿舒舒服服睡着了。不知道睡了多久,大伙儿醒来一看:啊?红红的太阳挂在头顶上,雪房子不见了,身旁是一片绿草地......
“啊哈,春天来了”大伙儿高兴得又蹦又跳。
可是,大伙儿又都想念起雪房子来:“住雪房子又暖和、又舒服!”小熊说。“大家住在一起,真开心!”小白兔说。“是呀!”小松鼠说,“明年下雪的时候,我们再造一座房子,还在一起住!”
拓展阅读
1、智子疑邻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附原文译文及注释
1、 积累文言词语,学会直译课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寓意。
2、 加深对寓言的认识,尝试续编和创作寓言。
3、 培养学生对阅读文言文的兴趣。
对“祸福相倚”的认识,即在一定条件下好事可以变成坏事,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的哲学思想的理会。并能举出生活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例子来。
1、 学会查字典注音释词,学会用多种方式读懂文言文,积累文言词汇。
2、 掌握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文言文翻译方法。
3、 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 1.力求“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
2、采用多种有效手段,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用具 准备多媒体课件,内容切合实际,精简实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导入新课
2、在预习的基础上请学生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其他学生补充修改,个别问题老师解释。
3、再读寓言,教师出示句子,全班齐读并解释加点的词。
4、问题讨论:对正确的意见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如何正确对待别人提出的意见或建议?
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试概括。
二、《塞翁失马》学习
1、说一个生活中的故事,引出《淮南子》里《塞翁失马》。
2、讲解课文出处,由西汉淮南王刘安组织门人编写的《淮南子》,故事精短,有较强的思想性,哲理性。
3、教师范读课文。提出背诵要求。教师可亲自背诵课文,以作示范。以激励学生背诵课文的信心。
4、学生分组研读课文,屏幕投影打出生字注音,重点词语的释义填空题。
学生查字典后,在讨论的基础上弄清字词音义,为下步分析和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屏幕上投出故事原文抽掉标点的《塞翁失马》,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这样的好处,叫同学用心记住课文的停顿,并学会文言文句读,感悟文言虚词作为停顿标志,揣摩句意。
5、请一个同学上台来主持,全体同学做图配文活动。
电脑屏幕打出十幅剪纸《塞翁失马》图片。每打出一幅,请一个同学根据原文和画面,配套写出有关解说词。时间10分钟。
6、学生在答出原文之后,主持人要学生口头翻译文言文语句。如果有困难老师和同学们可以帮助之。要提醒同学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语句要通顺,字字落实是一个比较好的办法。要训练学生字字对译的能力。
7、引导学生初步理清文意,概括《塞翁失马》的寓意。
明确:在一定的条件下,事物的祸与福是可以转化的,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也可能变成坏事。
8、课文内容分析:
这篇文章的主要线索是:失马——将马——堕马——保马(父子相保)
情节一波三折,
失马——吊之——此何遽不为福
将马——贺之——此何遽不能为祸乎。
堕马——吊之——此何遽不为福乎?
它表明的是在一定条件下的祸福可以转化的。
明确:文章可以分为四层。分别在其父曰“此何遽……乎?“之后,和最后。层意如线索而所归纳的,可以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概括。
①下面请几个同学谈自己在生活中碰到的“塞翁失马”,可以放开来谈。不要局限于校园生活。可以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也可以是耳闻目睹的事。
这是一个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活动。教师要尽量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给学生们。让学生们充分享受发言的乐趣。不要把学生思维固定在坏事变好事,好事变坏事这一个思维模式上
②讨论后,叫学生写寓言。
教师要引导学生概括学了寓言四则后,寓言的特征。、
提供几个参考题目:
塞翁新传——可以发挥同学们的想像,写出课文之外的故事来。
塞翁之子——可以塞翁儿子的身份,联想其后来跛腿之后的生活,他有没有继承塞翁的衣钵。也成为了一个“善术者”呢?他是不是也明白了生活中的祸福关系呢?
也可以写其他的寓言故事。但是要求写出“祸福相倚”这样大致相当的主题。
三、布置作业。
①可以让学生做一些思考和练习题,然后,课外阅读一本书《中国寓言作品选》可向学校图书馆借。
②收集学生作品归类整理,以便向学校推荐。
2、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三袋麦子》教案优秀
《三袋麦子》(苏教版第五册)是一篇情趣盎然的童话故事。文章通过小猪、小牛、小猴三个小动物对待麦子的不同态度,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长远的考虑。文章语言通俗,情节简单,但对其所蕴含的道理和所描写的小动物鲜明的个性,学生感悟有一定的难度,往往只看到小猴的优点。因此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就是指导学生看到三个小动物各有所长,都很惹人喜欢。
本堂课可谓朴实无华。但是扎实到位,尤其是字词教学颇费苦心。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通过不同的方法让学生加深对三个小动物的理解。在教学小猪时,我主要通过师生之间的互演来调动学生的兴趣。学生对表演的兴趣很浓厚,他们把小猪的憨厚可爱的一面表演了出来,并喜欢上了小猪;在教学小牛时,我主要通过课文的内容让学生采用对话的方式让学生明白小牛的勤俭;在教学小猴时,我主要通过让学生观察书上的图片明白小猴的做法是聪明的,土地公公的。表情已经告诉我们了。最后以“你会怎样处理这袋麦子”结束课文,在谈到如何处理麦子时,有的同学说要把麦子作成各式各样的饼子,有的说要把麦子保存起来,还有的要把麦子全种下地,来年吃一点,种一点,并将多余的麦子送给其他没有的粮食的人。
多么可爱,多么善良的学生啊!三个小动物对待麦子的做法都是可取的,没有好坏之分,当学生能提出自己的不同做法时,教学任务也就成功完成了。
3、智子疑邻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附原文译文及注释
二、指导自读《智子疑邻》
1、资料助读:
投影:
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末期韩国人,著名思想家。他出身贵族,屡次上书向韩王进谏,**,实行富国强兵的政策,均未被采纳。后来,得到秦始皇的赏识,在秦国任客卿。不久便被他的同学李斯等人谗言所陷,下狱后被逼*,死时47岁。他著有《韩非子》一书,共20卷,55篇。笔锋犀利,说理透辟,常用寓言故事阐明道理,富有说服力。其中许多寓言故事一直流传于世,《智子疑邻》就是其中的一篇。
2、放多媒课件,学生欣赏画面,感知寓言。
3、自由诵读,教师提示下列字词:
⑴ 智子疑邻:智,聪明,这里意思是“以……为聪明”。赞赏儿子聪明,怀疑隔壁老人(偷盗)。
⑵ 不筑:修补。
⑶ 暮而果大亡其财:暮,晚上。果,果然。亡,丢失。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
4、请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口头把故事译成通畅的现代汉语。思考:因“天雨”而导致“墙坏”,因“墙坏”而致失盗,对此儿子和邻人之父都有相同预见,而宋国富人却“智子疑邻”,这说明了什么道理?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明确:
寓言的本意是向别人进言,要注意自己跟听言者的关系,如果关系疏远,即便意见正确,效果也不见得好──这是从消极方面说的。如果从积极方面就可以引申为:听意见只应听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对人不能持偏见。
5、请学生设想一下,邻人之父知道自己成了怀疑对象,会有怎样的反应?为寓言写一个合情合理的续编。
三、师生共同研读《塞翁失马》
1、资料助读:
投影: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苏非、李尚、伍被等著。《淮南子》思想上接近道家,同时又吸取了儒*家、阴阳家的思想,成为一部杂家著作。这部书在阐明哲理时,涉及很多奇物异类、**灵怪,所以保存了一部神话材料,曲折地反映了远古人民的生活和思想。如女娲炼石补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等,都通过这部书的保存而流传至今。
2、学生快速浏览文章。
3、畅读寓言,结合提示译成现代汉语,感知文意。
4、成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出自于此篇,那么寓言中祸与福是怎样相互转化的?
教师明确:
寓言用一连串事实来说明祸与福之间的相互转化:“马无故亡而入胡”是祸,待到“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就转化为福了;后来,其子骑此骏马,“堕而折其髀”,福又转化为祸;最后,塞上丁壮同入侵胡人作战中,“死者十九”。而其子以跛之故免征,得以“父子相保”,祸再次转化为福,如此循环往复,所以动人。
5、这则寓言故事说明祸福相依的道理,那么这对我们的思想方法和生活态度有什么积极的启示呢?请同学们联系生活、学习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
教师点拨:
启示:
⑴ 可以转化,不要静止地看待;学会在祸中看到福,从祸中考虑到怎样求得转化,不要消极悲观,或者在福中看到祸,加以戒备。
⑵ 祸福之来,确实有许多偶然性,生死、利害、得失,并不都是可以预料的。考虑力求周全,处事力求慎重,多一些应付不测之变的准备,少一些不着边际的幻想;一旦面临祸患,可以处变不惊,可以减少后悔。这也是一种成熟生活态度的养成。
6、集体诵读,深层体味。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31th.cn/articles/61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