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神童的秘诀教案
一、教材分析
《“神童”的秘诀》是小学语文版教材第五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讲的是老一代**家陈毅小时候认真读书的事。揭示了陈毅学习好的“秘诀”,告诉我们要想学习成绩好,更重要的是勤奋,还要有一个好的学习方法。
学习陈毅好的学习方法,了解“神童”的秘诀是什么。通过具体句子学习冒号、引号,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
二、学情分析
1、三年级的小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初步做到在阅读中有所思考,有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2、经过初读课文,了解大意——自读课文,明晰“秘诀”——细读重点段,理解感悟——拓展思维,联系实际等环节,结合课文的学习,让学生对这种结构更加明晰化。
三、教学目标
1、了解陈毅小时候学习好的秘诀,学习他的学习方法,养成勤学好问的良好读书习惯。
2、结合上下文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3、引导学生结合具体句子,体会冒号、引号的用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课时安排
本课分两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学习生字新词,指导书写,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意。第二课时:细读重点段,理解感悟,学习陈毅好的学习方法,了解“神童”的秘诀。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设疑激趣。
师: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第13课《“神童”的秘诀》,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课文第一自然段,知道“神童”是?为什么同学们都称陈毅为神童呢?“神童”多么令人兴奋的赞赏!同学们想知道神童的秘诀吗?到哪里才能找到答案呢?请同学们打开书本104页。
[设计意图]回顾上节课的学习,既为下面学习作铺垫,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读课文,明晰“秘诀”。
1、要求:请大家认真默读课文最后一段,它将告诉我们神童的秘诀是什么。找到了请用“。”在书上画出有关词语。
2、生读文,圈画。
3、交流:神童的秘诀是什么呢?
4、质疑: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
5、齐读
过渡:陈毅小时候用什么好的读书方法勤奋学习呢?
[设计意图]学生自己在读中悟,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三、细读重点段,理解感悟。
1、学习二、三、四自然段
①(出示插图)请大家先仔细观察这幅图,想想图上讲了一件什么事?
②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图上的内容呢?(找出来后,指名读课文)要求边听边思考: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告诉我们陈毅是个学习勤奋的孩子呢?
班级汇报交流。
③师:陈毅这么勤奋学习,难怪毛老师这么喜欢他,当妈妈要打陈毅时,毛老师是( ),谁能来把这句话读一读呢?你能把毛老师亲切,惊奇的语气读出来吗?(对比读、同桌读)注意评价。
④师:刚才有很多同学读得非常认真,并且能把毛老师说的话有感情地读出来,现在老师和同学们配合一下,一起把二、三自然段读一读,如何?教师引读,学生跟读。
⑤师:嗯,同学们进步真大,声音也非常响亮。老师这里有一组对话,请看出示课后第3题,谁来当当毛老师,谁来当当陈毅呢?我们来听听看谁读得更好。(指名读)要求注意:标点符号。提示:冒号表示提示下文,引号表示引用的部分。
2、学习第五自然段
①师:同学们真聪明,读得入情入境,可老师还有一个问题想考考你们,你能从第五自然段里找出陈毅小时候的学习方法吗?请同学们轻声地把第五自然段读一读。
班级汇报交流
②师:陈毅画了许多圈圈点点,打圈圈的是( ),打半圈圈的是( ),打黑点的是( )。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
③上课的时候,陈毅格外留心,留心什么呢?
④你觉得陈毅的这种学习方法好吗?好在什么地方呢?
⑤师:既然陈毅的学习方法这么好,我们再一起来读一读怎么样?教师引读,学生跟读。
3、师:现在谁能来说说题目上的神童为什么要加引号了吗?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天才就是一分的灵感,加上九十九分的勤奋。”把这句名言读一读。
4、师:同学们概括得真好,那“学问学问,多学多问”中的学问指的是什么?多学多问指什么?(学习方法)
[设计意图]在学生交流感受的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拨,把对课文的理解引向深入,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秘诀的真正含义。
四、拓展思维,联系实际。
1、你平时是怎样学习的呢?(小组交流)
2、学了这篇课文后,你打算怎样做?
[设计意图]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使所学知识能更好地运用到实际学习中。
五、总结谈话。
师:其实我们班有很多同学和陈毅一样,既有很好的学习方法,又很认真地读书,老师相信只要做好这两点,我们班也会出现很多的神童。
拓展阅读
1、七年级上册语文单元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1.结合本单元学习的课文,引导学生了解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这两种抒情方式。理解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表达效果。
2.引导启发学生把握好抒情的度,学习基本的抒情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理解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启发学生把握好抒情的度,学习基本的抒情方法。
【教学过程】
一、体会抒情之美。
⑴简介抒情的表达方式。
⑵比较本单元课文抒情句的运用。体会抒情的作用,导入课题。
二、归纳抒情之法。
1.比较讨论:我们要抒发怎样的情感?
(1)真实的情感;
(2)独特的情感。
2.向名家取经:我们可以怎样抒*感?
⑴分析名家名作中包含情感的语句,分析理解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作用:
直接抒情也即直抒胸臆,是指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在感情达到炽热的程度时,直截了当地把内心的感情抒发、倾吐出来,抒情的效果强烈,鲜明。
间接抒情是指作者的感情渗透在叙述、描写、议论中,感情同写人、叙事、写景、状物融合在一起,这种感情的抒发是渗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的,含而不露,委婉动人,耐人寻味。
⑵比较归纳,学习抒情的方法。
分别给出含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语句的文段资料,学生讨论分析其中手法运用的特点。
①直接抒情的具体方法例举:
直抒胸臆(内心独白)变换人称(第二人称)
②间接抒情的具体方法例举:
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融情于物);
三、比较抒情之度
1.例文比较,体会抒情之度。
明确:所谓“恰当书法”,一是指要把握好抒情的度,二是指要选择好抒情的方法。
2.问题引导,学习恰当抒情。
⑴把握好抒情的度;
⑵选择好抒情的方法。
明确:恰当地抒*感,前提是对情感要有深刻的体验和细致的揣摩。对情感的回味,可以促发与原初情感相似的体验和感受;通过反复体验,能将情感本身的意味感受得更深、体会得更准。另外,找到触*感的点并将其写在作文里,会更容易打动读者。
四、实践抒情之法。
1.课堂作业。
PPT出示一段描写家乡的话语,将其中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句子挖空,让学生独立填写。写作后进行交流讨论,分析写作思路。
总结:情贵在真,要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刘勰在他的文心雕龙中说“情者文之经。”只有用饱满的情感直叩读者心扉,文章才具有内在的魅力。否则,无论怎样雕章琢句,都只能是繁采寡情,味之必厌。这句名言告诉了我们抒情的重要性。抒情不是全篇使用,要运用合宜;交流时要用心体会别的的同学的优点,加以运用;
2.家庭作业。
以“乡情”或“我的烦恼”为题,写一篇记叙性作文。根据内容特点和表达需要,选择合适的抒情方式。情感的抒发要有内容,有凭借。不少于500字。
【板书设计】
学习抒情
真实独特
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直抒胸臆借景抒情
变化人称托物言志
2、三年级语文上册我们的民族小学教案
【文本解读】
《我们的民族小学》是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教材第五课第一组教材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通过描写西南边疆的一所民族小学,反映了孩子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课文层次清楚,先写上学的路上和来到学校时的情景,再写课上和课下,最后以自豪赞美的感情点题:这就是我们的民族小学。课文中词句的理解,以学习伙伴的口吻,以吐泡泡的形式,作了一些提示。目的是引导学生读到这里对所提示的内容要进行思考。
除对学校美丽与团结的描写是本文的特点外,在语言表达上也很有特色。作者把状语前置,给人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呈现画面的能力也更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了解我国各民族儿童的友爱团结以及他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贯穿全文的自豪、赞美之情。难点是体会描写窗外的安静和小动物凑热闹的句子的表达效果。
【学情分析】
三年级是第二学段的起始段,本篇课文是本册教材的第一组课文中的第一篇,学生处于低年级和中年级两个年段语文学习的接口处,要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来帮助学生尽快适应中年级的语文学习,逐步完成由低年级向中年级的学习过渡,让学生初步养成较为稳定的学习习惯,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和语文积累,从而提升语文学习的能力。如何给第二学段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则是我们作为教师应着力思考的问题。
在教学中,我们除了注重学生个性成长,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外,还应重视学生在写字姿势、读书习惯、发言的积极响亮等学习习惯方面的培养。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将字词教学的重心向词语过渡,将字典引入日常教学,重视对词语的理解,将段的教学不断加强,学会略读、默读等读书方法,引导学生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对读书进行积累,特别应以课内带动课外阅读的积累。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际!”为此,我们要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主动地、富有个性化地学习,从而培养学生[此文转于网().]的语文学习兴趣和信心,增加积累,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同学们,经过两个月短暂而又漫长的暑假生活,你们又长高了,更懂事了。今天来学校时,你们细心观察过我们熟悉的校园了吗?
2、请同桌的小朋友交流一下:久别的校园如今给你的感受怎样?谁来夸一夸我们的校园?
3、总结:
是啊,我们的校园处处充满了生机,明亮的窗户,宽敞的教室,美丽的校园花坛,还有我们在操场上留下的欢声笑语……无不勾起我们对学校喜爱之情,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回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我们的民族小学》这篇课文。(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和学生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联系生活谈对学校的印象及情感,无疑对学生的情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让学生说一说,夸一夸,主动参与,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学生与文本的有效对话奠定了基础,这也是学生进入阅读课文的兴趣中国之所在。
二、初读课文,随文识字
1、学生自由读文:
师:下面请同学们立起课本,摆好读书姿势,自由大声地把课文读两遍,争取把每个字音读准确,每个句子读通顺。读书过程中,我就在你们身边,有困难,可以查字典,也可以随时和我打招呼,我愿意为你们服务。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让学生自觉能动地学习,有个性地学习,创造性地学习,摆脱“牵着学生走”的课堂教学模式,让老师弯下身子,构建“跟着学生走”的课堂教学模式,同时又具体要求学生,实际上是告诉学生学习方法及培养孩子学习习惯。
2、识字:
师:请同学们找出“款、傣、昌、昂、跤”等字在文中所在的句子。
(通过找汉字所在的句子,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语境,随文本内容识字。)
三、指导写字
1、观察:
学生自主观察每个汉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书写:
教师重点指导“戴”、“舞”、“蝶”、“雀”字的写法。
3、展示:
小组内互相展示自己写的字。
4、评价:
自评、互评
设计意图:识字和写字在中年级仍然是一块重要的教学任务,在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此文转于网().]独立识字的能力,教给孩子们一些识字的方法,引导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或适合的方法识字,尊重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逐步养成独立识字的能力。写字时,做到头正、身正、臂开、脚平放,手离笔尖一寸,眼离本子一寸,胸离桌边一拳,及时纠正写字姿势。
四、归还时间,指导学生熟读课文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生字新词,接下来请大家再仔细地去读课文,用心去体会,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有收获,一定能够把课文读得更准确、更流利。
设计意图:“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而真正要让每一个孩子都达到这一要求,则需要把课堂上的读书时间归还给每一个孩子,让孩子们在练习中逐步提高,做到不误读一字,不添加一字,不少读一字,不倒读一字,只有这样,才能把“正确、流利、有感情”这些要求细细地染在学生的心头,实实在在地把课文读好,并为读书习惯的养成奠定基础。
五、熟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
师:老师听到你们读书的声音,感到一种幸福。我相信,我们每个同学经过练习,都有提高。全文共有4个小节,你们喜欢读哪儿就读哪儿,你们愿意怎样读就怎样读,比如,同桌互读互听,小组比赛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体现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这样孩子们就会乐于读书,主动参与到读书中去。而小组合作学习,也是对学生合作精神及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因材施教,有助于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差异众多学生的教学不足,从而真正实现每个学生都能得以发展的目标。
2、读完全文,讨论: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读和互读,强化了对课文内容的感知,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打下了基础,这是顺势而出的提问。
第二课时
一、直接导入,畅谈收获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推测:生字词,读课文,课文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上课伊始,让学生畅谈上节课的收获,旨在复习旧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交流中历练语言的表达能力,培养学生[此文转于网().]把话说完整的习惯,树立自主学习的信心。
二、自读课文,感悟语言
1、快速浏览课文,你对文章哪部分内容最感兴趣,为什么?
2、生自由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巴士卡里雅曾说:“只有自由,才能学到知识。”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内容,自由选择学习方法,是对学生阅读个性的尊重,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主人,创造活力才有可能在学生身上迸发。
三、细读品味,体会情感
3、七年级上册语文单元复习教案
一、情景激趣:
由小学时学过的叶圣陶先生的两篇文章《荷花》《记金华的双龙洞》导入。
二、目标引趣:(PPT展示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情感。
2.掌握本文对人物以小见大的刻画方法。
三、识人入趣:(PPT展示两位大师简介)
1、初识叶老。生读注释①内容以及屏幕上相关内容,初识叶圣陶先生。
1949年后,先后出任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中国作家协会顾问、*文史研究馆馆长、全国政协副**,人民*常务委员会委员,民进***。
2、认识张老。生读PPT内容,了解张中行先生。
张中行,河北香河河北屯人,学者、散文家。代表作有随笔集《负暄琐话》等。
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四、字词知趣:
1.指生读PPT字词,教师评价。
2.生齐读PPT字词。
修润生疏商酌譬如朦胧别扭
拖沓妥帖诲人不倦不耻下问
颠沛流离
五、感知存趣:
1、请学生速读文章,思考文中写了叶圣陶先生哪些事情?
2、生读文章,师**。
3、生回答,师点评总结。
4、师预设:
六、品读悟趣:
这篇文章语言平易,蕴藏的情感却极为深厚。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能够打动你们的段落,然后想一想这段文字应该怎样读,体现了什么样的情感?可以小组齐读这段文字,也可以个人朗读这段文字,读完后,再派代表分析蕴含的情感。
1.生小组讨论,试读,分析。
2.生展示读,师评价。
3.师总结。
4.师展示读。
七、小结存趣
4、七年级上册语文单元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掌握文中所记述的叶圣陶先生的过人品性。
2.掌握本文对人物因小见大的刻画方法。
教学重点
1.领会本文行文平易、内涵深厚的写作特点。
2.领会文中所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观点。
3.学习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品德。
一、导入新课
我们是否能深刻的认识自己的优缺点?我们又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当你离别之时,你希望别人是怎样评价你呢?今天我们一起跟随张中行的目光,看看他眼中的叶圣陶。
二、资料助读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1916年,进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尚公学校执教,推出第一个童话故事《稻草人》。1918年,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春宴琐谭》。1923年,发表长篇小说《倪焕之》。
张中行(1909-2006),原名张璇,学名张璿,河北省香河县河北屯乡石庄(今属天津市武清区河北屯镇)人,学者、哲学家、散文家。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合作编著有《文言文选读》《文言读本续编》;编著有《文言常识》《文言津逮》《佛教与中国文学》《负暄琐话》等。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三、预习检测
1.生字注音
丁卯年(mo)譬如(pi)朦胧(ménglóng)
商酌(zhuó)鞠躬(jn)
颠沛流离(pèi)感慨(ki)累赘(zhuì)拖沓(tà)
2.生词注解
生疏:没有接触过或很少接触而不熟练。
商酌:商量斟酌。
修润:修改润色。
恳切:诚恳而殷切。
累赘:(事物)多余麻烦;(文字)不简洁。
拖沓:做事拖拉;不爽利。
妥帖:妥当合适。
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动作出榜样。
颠沛流离:生活艰难,四处流浪。
不耻下问: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知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为可耻。
四、合作探究
1.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缘由是什么?他主要选择了哪些材料?
缘由:叶圣陶先生去世了,作者给他写纪念文。
选材:与作者相关的,不见于或不明显见于高文典册的。
2.本文记述了叶圣陶先生哪些品德?分别用了哪些事例来进行说明。
明确:待人厚,律己严。
待人厚:
(1)第三自然段:修改文章
(2)第四自然段:送客
(3)第五自然段:复信
律己严:作文、做人,力求完美,以身作则,鞠躬尽瘁
3.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来表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这种风格具体讲的是什么?(用书上的原话回答)
“写话”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还特别重视“简洁”。
4.为什么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应该受到高度重视?
从现实看,叶先生“写话”主张是切中时症的。(时症:宣扬朦胧、顺势朦胧,对于以简明如话为佳文的主张,就必付之一笑)
5.根据对文章的理解,为文章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第1段):谈写作本文的缘由和选材。
第二部分(第2段):总写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有过人之处。
第三部分(第3-6段):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宽厚的一面。
第四部分(第7-10段):从语文方面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另一面——律己严。
第五部分(第11段):谈学习和仿效叶先生品德的思考。
五、本文写作特点
1.在感情表达方面:善于理性控制感情,反显其真挚。
2.在人物刻画方面,用具体的典型事例进行记叙,以小见大,凸显出人物的精神风貌。
3.在文风方面:态度诚恳,叙述平实,语言朴素,所写正是简明而有条理的口头语,同时又不失其深致。本文的文字转换之处,下笔至简,如“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又如“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些地方都是文意转换的地方,而张中行先生均以一句话就完成了转折,简洁有力,深显功力。
5、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三年级#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以下是®微点阅读网整理的《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5篇》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设计意图:
1、以读为本,在读中感悟、积累语言。引导学生在读中感受诗句语言的美,在读中想象诗意的美,在读中体会葡萄叶的奉献情怀和葡萄成长的快乐,并通过朗读把感受和体会表达出来。
2、体现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的特点。具体到本课教学,就是让学生在扮演葡萄叶和葡萄的情境对话中,在由仿写葡萄叶上升到仿写梦想的过程中,在“听、说、读、写”的言语实践中,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与*。
3、巧用暗示,让学生自悟。比如,播放《小松树》的歌曲,暗示成长的快乐;教师范读第二小节并描述图画,起到典型引路的作用;引用大诗人泰戈尔的诗升华认识等,都能让学生听有所得,读有所得。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部分。
2、品味诗句的美,体会诗意的美。
品读课文,体会葡萄叶乐于奉献的精神。
品味诗句的美,感受成长的快乐。
课前预习:
1、读读课文,初步掌握生字字音。
2、查查词典,了解“酿造”在词典中的意思。
启动课堂:
播放歌曲《小松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创设情境导入:
由小松树快乐成长引出葡萄叶的梦。→读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先读读词语,再读读句子。
2、指名朗读课文。
三、整体感知:
1、指名朗读课文,思考:葡萄叶的梦是什么?
2、交流:①用自己的话说说葡萄叶的梦是什么?②作者用哪句话表示这个意思?
3、品读诗句:葡萄叶用整个夏天,酿造芳香和甜美。理解“酿造”一词。→读读诗句。
四、学习第一小节:
1、自由读,思考:诗人眼中的葡萄叶是怎样的?
2、有感情地朗读。指名读→评价点拨→引读。
3、交流:你为什么喜欢作者笔下的葡萄叶,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并读出自己的感受。
4、拓展:你眼中的葡萄叶是怎样的?能像作者这样用一句有诗意的话来表达吗?的叶片,是。
五、学习第二小节:
1、配乐范读:激发学生想象、朗读的兴趣。
2、自由读。透过诗句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闻到什么?
3、交流、创设情境对话,感受葡萄在叶子的帮助下快乐成长。
4、有感情地朗读第二小节。男、女生比赛朗读→指名读。
5、创设情境:葡萄和葡萄叶会说些什么?
六、学习第三、四小节:
1、引读第三小节,摘一颗葡萄给你尝尝,你觉得怎么样?
2、在学生的赞美中,引出第四小节。
3、质疑:为什么葡萄叶悄悄地笑了,流出开心的泪了?
4、在组织学生解疑中,体会葡萄叶乐于奉献的情怀。→再读全文,读出自己的感受。
七、巩固、发散:
1、背诵喜欢的小节。
2、写写自然界中小鸟、小蜜蜂、小青蛙、小草、大树、鲜花……的梦想,还可以写写自己的梦想。
3、总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让我们伴随着梦想快乐成长。
八、推荐作业:
1、背诵课文。
2、积累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词句。
3、从课外书中,读一首喜欢的诗歌。
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积累词汇。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狼和兔子的不同表现及各自的结局。
过程与方法:
抓住文中重点词句进行理解、朗读、感悟。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兔子的随机应变与自强努力,以及狼的痴心妄想与不作努力。
2、引导学生明白:自强努力可以改变命运。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兔子和狼的不同表现
2、体会兔子随机应变,自强不息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如果一只狼碰见一只兔子,会发生什么事?如果让一保狼和一只兔子天天面对面,但暂时狼又吃不着兔子,你说狼和兔子又会有什么表现?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于狼和兔子的故事。
3、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了解大意
1、学生自由读文,画出生字新词。
2、出示本文生字词,指名认读。
3、集体评议,纠错正音。
4、讨论、交流:这些生字在读音和书写上要注意什么?
5、齐读词语。
6、分段指名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三、学习课文1—5自然段,了解兔子和狼的不同表现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同桌合作,完成自学表格,了解狼与兔子的不同表现。
3、指名逐行反馈表格中的内容,评议。
4、结合反馈,指导朗读。
5、引导学生体会:
(1)小兔子的随机应变,积极动脑。(抓住关键句子)
(2)小兔子的自强努力,坚持不懈。(抓关键词句)
6、有感情地朗读这几个自然段。
四、总结
1、说说,这是一只怎样的兔子?
2、总结:兔子时刻做好准备迎接狼的入侵,但结果如何,我们等下节课再来了解。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出示本文生字,开火车认读并组词。
2、说说:为了迎接狼的入侵,兔子做了哪些准备?
3、学生齐读课文1—5自然段。
4、导言:狼在对面山头上,年头兔子做好准备对付它,狼子野心的心情如何,又是怎样表现的呢?
二、学习课文6—8自然段,了解故事的结果
1、指名读第六自然段。
2、说说:一段时间之后,狼和兔子各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变化?
(1)学生自由发言,评议。
(2)教师引导体会狼的气急败坏却不作别的努力,而兔子却坚持不懈,做好对付狼的准备。
3、学生有感情地齐读第六自然段。
4、狼是多么想到南山吃兔子啊,终于有一天,它实现了这个愿望,但它却再也吃不了兔子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5、学生自由读第七、八自然段。
6、说说:狼是怎么来到南山的?
7、想想:如果狼摔下来没有死,还是好端端的,兔子会怕狼吗?为什么?
体会:兔子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锻炼出强壮的体魄,狼不再是它的对手了,另外,兔子还因为自己粗壮的身体躲过了老鹰的袭击。
三、总结全文,想象感情
1、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2、当兔子看到狼死后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3、感悟: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或启发?
第一课时
1、认识5个生字和1个多音字,会写6个字,并能参照“我的词语库”自主积累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重点理解“画龙点睛”、“半信半疑”、“张牙舞爪”、“活灵活现”等词语的意思。
重点、难点:
识字写字;理解“画龙点睛”、“半信半疑”、“张牙舞爪”、“活灵活现”“研墨挥毫”等词语的意思。
一、谈话导入。
1、老师有个小问题:咱班的小朋友有属龙的吗?(调动学生积极性)这么多同学都属龙呀,那你们见过龙吗?在什么地方见过?你们喜欢龙吗?
2、古时候有位画家也很喜欢龙,他叫张僧繇,他特别擅长画龙,也因为他画龙这件事有了这么一则成语——(板书:画龙点睛)。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掌握生字新词。
1、提出阅读要求,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
要求:
读通课文,动笔圈画出生字新词并想办法解决。
2、小老师上台教生字词,要求用文中的词语,文中的句子。
(生字词只要是学生认为陌生的就可以教,不一定是课后规定的)
3、教师出示生字词,巩固生字新词。
4、学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学生质疑生词,共同理解生词。
(随文解决,一自然段一自然段的。)
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画龙点睛”、“半信半疑”、“张牙舞爪”、“活灵活现”。
“画龙点睛”让学生说意思,估计孩子们表面意思都能理解,关键是引申的意思,可让学生查字典,然后造句。
“半信半疑”这个词可从“信”字和“疑”字理解,也让学生造句。
“张牙舞爪”可让学生看龙的图片理解。
“活灵活现”可参照图片理解。
“研墨挥毫”可从字义理解,并让学生做动作。
5、练习写字。
重点指导“疑”和“迹”字。
学生抄写词语。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并说一说文中主要写了什么故事。
四、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1、了解《画龙点睛》这个成语故事,懂得在作文或说话时在关键的地方加一两句重要的话,会使内容更加生动有力。
2、能用自己的话把《画龙点睛》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寓意,懂得在作文或说话时在关键的地方加一两句重要的话,会使内容更加生动有力。
一、出示图片,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图片)张僧繇的画画得非常好,所以他画的龙一旦点上眼睛就能飞上天了。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画龙点睛》。
二、品读课文
1、学第1自然段。
指名读课文第1自然段。
提问:从哪些词语看出张僧繇的画画得极好?(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2、学2——6自然段。
都说张僧繇的画好,耳闻不如一见,让我们看看他都画了些什么?为什么能得到大家的称赞?
(1)课文写了哪几件事来说明张僧繇的画画得极好?
学生带问题自由读课文,可同桌交流,然后汇报。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
寺庙墙上画鹰——吓飞小鸟(逼真)
影壁上画龙——铁链锁住(龙才安分)
寺庙画龙——活灵活现(点睛龙飞)
(2)重点学习3、5、6自然段。
A、张僧繇第一次画龙出现了什么样的奇迹呢?
学生找出相关自然段,品读。
指导读出新鲜,神奇,紧张的语气。
(**雷雨视频帮助理解)
过渡:张僧繇画龙出现奇迹的事情引起了轰动,许多人半信半疑,都想亲眼看看他是怎么画龙的,我们也一起去看看吧!
B、人们从四面八方赶过来观看,张僧繇害怕了吗?他怎么作画的?
学生找出表示张僧繇动作的词语,体会从人物动作体现出人物*有成竹。
C、张僧繇的龙为什么没有眼睛?试想没有眼睛的龙是什么样的?你能用语言描述一下吗?(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画家是怎么回答的?(指导学生读出自信的语气)
D、当画家给其中的两条龙点上眼睛时,结果怎么样了?
(学生自由读文,找出答案。)
为什么两条龙会腾空而去呢?(因为点上了眼睛)
E、如果你们就是飞上天的那两条龙,你会想写什么?说些什么?(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点题《画龙点睛》
三、体会寓意。
师:我们知道了画龙点睛的来历,想知道人们用它表示什么意思吗?现在请同学们说一说。
小结:因此画龙点睛常用来形容在说话或写文章的关键处加上一笔,使语言或句子更加生动、具体。
四、拓展延伸。
1、用自己的话把《画龙点睛》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课外找寓言故事读一读,如《伊索寓言》《中国古代寓言选》。
学习目标:
1、认读6个生字,以及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通过学习课文,了解五彩池美丽的自然景观及其成因,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五彩池的特点以及池水显出不同颜色的原因,并感受五彩池的美丽景色。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说起四川的九寨沟,那真是世界闻名!知道吗,在四川的藏龙山也有一个闻名遐迩的风景名胜——五彩池。今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去游览吧。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观看五彩池一年四季的美丽风景,用一个词或一句话说出自己的感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解决,解决不了的提出来。
3、检查自读情况。强调多音字藏和折,理解词语“腾云驾雾”和“一簇”
方法:由段到句,再到词、字。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说说体会到了什么?并用朗读的方式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2、学生交流
(1)理解句子A:“那是个晴朗的日子,我乘汽车来到藏龙山,只见漫山遍野都是大大小小的水池。”体会到:水池很多。从哪里体会到的?(漫山遍野、大大小小)把水池多的意思读出来。齐读句子。水池真多,还有谁来交流?
(2)理解句子B:“无数的水池在灿烂的阳光下,闪耀着各种不同颜色的光辉,好象是铺展着的巨幅地毯上的宝石。”体会到:水池很美。
师:宝石很美,晶莹剔透。藏龙山上的水池就像宝石一样,铺展在绿地毯上,在阳光照耀下,光彩夺目。把水池的美读出来。女同学齐读句子。水池除了美,还怎么样?
(3)理解句子C:“水池大的面积不足一亩,水深不过一丈。小的像个菜碟,水很浅,用小拇指就能触到池底。”体会到:水池很好玩。媒体显示:大小深浅不同的水池打比方理解,读出好玩的意思。男同学齐读。
(4)理解句子D:“池边是金黄色的石粉凝成的,像一圈圈彩带,把大大小小的水池围成各种不同的形状,有像葫芦的,有像镰刀的,有像盘子的,有像莲花的……”体会到:水池的形状很多,各种各样。师:那省略号说明什么?
生:还有很多形状,作者没有都写出来。媒体显示:各种形状的水池请同学发挥想象力,想想还有哪些形状的?学生交流。
师:作者运用比喻的方法把五彩池的多姿多彩展现给了我们,我们能通过朗读把它表达出来吗?齐读句子。
3、小结:这一自然段作者通过数量、颜色、大小、形状写出了五彩池的美丽神奇。让我们美美地读好课文,再来欣赏美丽的画卷。
4、默读课文第三段,池水的神奇又表现在哪里?找找课文中用了几个“却”字,去掉这些“却”字再读读,看看能体会到什么?学生交流。媒体显示:有着各种颜色的水池师生对读,再次感悟。(颜色的神奇)小组赛读。指导朗读。师:五彩池仅仅是五种颜色吗?请同学换个词语说说。换词练习。
四、协作学习,深入探究。
自读第四自然段。师:明明是清水,为什么在水池里会显出不同的颜色来呢?请同学读读课文,打开知识库找找有关的资料,同桌的同学共同探讨其中的奥秘。小组交流。
五、欣赏品味,体悟情感。
假如你就站在这五彩池边,你会说什么?学生交流。教师引导:难怪作者会说:“原来五彩的瑶池就在人间,不在天上。”齐读第五自然段。
小结;课文最后一节和开头呼应,再次突出了五彩池的美丽、神奇。
六、动手实践,拓展延伸。
师述:同学们,我们刚才细细游赏了五彩池,我相信那儿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请你当小导游,给五彩池写一句精彩的广告词,看看谁能吸引更多的游客?现在,请同学打开写一写。交流广告词。
七、布置作业:
1、以小导游的身份为游人介绍五彩池。
2、背诵课文第2、4自然段。
一、教学目标
1、查找有关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
2、展开丰富想象,用自己语言说说诗句意思。
3、品重点字词,美读诗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能力。
二、教学重点
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三、教学准备:小黑板录音机
(一)交流课前查找资料、板题解题
1、学生交流。(学生有的介绍上网查找的资料;有的介绍从课外书知道的内容。)
2、谁会背王维的诗。
师:同学们懂得真多,今天我们再王维的一首诗。板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解题:从诗歌的题目中你了解到什么?(“九月九日”是农历重阳节,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的风俗习惯。“山东”指华山以东作者的家乡蒲州。题目的意思是,在重阳佳节里怀念家乡的兄弟。)
师小结:王维少年时期就很有文才,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他善于描写自然景色。有人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二)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放录音配乐朗读。
2、学生自读。
通过查字典读准字音。看看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3、指读全诗。思考。诗中写了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什么人的什么事?谁能用一句完整的话说出来。
(诗中写在九月九日重阳节。诗人独自在异地他乡思念家乡兄弟的事。)
(三)品读诗句、了解诗意
1、这首诗中你认为哪些字用得好?哪些句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1:我认为“独”字用得好,“独”字表现诗人一个人离开家乡、亲人的孤独心情。
生2:我认为“异”字用得好,说出诗人在外地想念家乡、亲人的感情。
2、你认为这首诗写得是哪一句?你体会到什么?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为什么每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亲?(自己孤身在外,每逢过节时,看到别人全家欢聚一堂皇,就感到孤单寂寞,因此,比平时更加思念亲人。)
3、展开想象,用自己语言说说诗意。(独自一人身在他乡,成为他乡之客。每遇到美好的节日,我就加倍地思念故乡的亲人。在遥远的地方,想到兄弟们都登上高处,一个个都插上茱萸,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四)再读悟情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说一说,诗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中表达了作者身居外地,逢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读时速度稍慢,声音稍低缓。)
2、配乐朗读。
(五)想象训练口语
1、这是一首思乡的诗,假如你是诗人你会怎样说?用什么方法向亲人述说思乡的感情?(学生说了很多方法。)
2、既然同学们想到用电话,就请你们当诗人,老师当诗人的亲人,述说思念之情。(口语训练,产生情感共鸣)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31th.cn/articles/71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