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颗钻石》第2课时教学设计
一、回顾课文,理清脉络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这篇童话故事的神奇之处,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9课(齐读课题)七颗钻石,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些具体描写神奇变化的句子。
二、深入研读,探寻奇迹
1、默读课文,将最能打动你的句子勾画出来,多读几遍,看看从中你读懂了什么。
2、学生默读课文,勾画批注,写下感受。
3、指导交流,结合点评指导朗读。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体会句子含义:
A、探索第一次神奇变化。
(1)出示句子:当她醒来的时候,拿起罐子一看,罐子里竟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
发生第一次神奇变化的原因是什么?齐读第一自然段。然而她没有放弃,还是在这天夜里到处为生病的母亲去找水,用我们的朗读再现那感人的一幕吧。
(2)读到这里,你认为是什么使这一奇迹发生?(小姑娘对妈妈的孝心、爱心)
B、探索其它几次变化。
深入到课文的字里行间,联系上下文,让我们仿佛看到了当时的情景,让我们感受到了童话的神奇,感受到了爱心的神奇。下面,我们就继续运用这样的方法感受爱心的神奇吧。
你可以先读读让你觉得神奇的那句话,然后说说发生这一神奇变化的原因。
句子:
(1)她以为,水一定都洒了,但是没有,罐子端端正正地在地上放着,罐子里的水还是满满的。
(2)当小姑娘再拿水罐时,木头做的水罐竟变成了银的。(第二次神奇变化)
(3)就在这一瞬间,水罐又变成了金的。(第三次神奇变化)
(4)这时突然从水罐里跳出七颗很大的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第四次神奇变化)
(5)那七颗钻石越升越高,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第五次神奇变化)
音乐《爱的奉献》响起,教师旁白:地球在清流的滋润下,重新焕发了生机,是什么创造了这样的奇迹?(爱)对,是爱创造了奇迹。有了爱就有了希望,有了爱,就有生机盎然。这代表着爱心的七颗钻石越升越高(生读)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
三、结课升华,体验爱心
是什么原因使水罐发生了这么多神奇的变化?读完这个充满爱心的故事,大家一定也想到我们生活中爱的故事,或者想到要做什么事了吧?我们来交流交流。
2、指名交流。
3、课件出示满天的星星。
你们看,天空中这么多星星,托着同学们一个个美好的愿望。这儿有大家的关爱之心,孝顺之心,助人之心,奉献之心希望同学们这一颗颗爱心永远如钻石般善良,像星星般璀璨!
四、作业布置
1、把这个爱心故事讲给家人听。
2、作者在故事中想歌颂什么?你从中受到什么教育?写一写你的感受。
空水罐满水罐银水罐金水罐钻石星星
拓展阅读
1、《搭石》第二课时优秀教学教案设计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体会动作,感受蕴含在搭石上的美。
3.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感知美,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通过体会动作,感受蕴含在搭石上的美。
课件、贴纸、磁铁
一、图片导入:
1.出示2张图片,猜在哪里?外滩。这就是我们瑞安市区的照片,是城市的风光。
出示一些城市图片。城市里有着高楼大厦,有着繁华的夜市,有着琳琅满目的商品的超市,还有着便捷的交通。
生活在城市里方便吗?方便。
2.但有一个人,就是文章的作者刘章爷爷,他去了大城市之后,反而更喜欢他落后、不方便的农村了,知道为什么吗?不知道。
我们学了这篇课文就明白了,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搭石》。
二、精读课文:
1.搭石只是普通的、毫不起眼的石头,可在作者的眼里,却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齐读这句。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同走进由搭石构成的风景,体会这风景中所蕴含着的美吧!
2.请大家自由地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用“~~”划出你认为美的“风景”,圈出你读来最有感觉的动词,想想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美。
(生默读时,师板书: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读一读,想一想,划一划,就是很好的读书方法,以后在阅读中要多运用。】
3.生默读第2自然段后反馈:
先读一读你划的内容,再说说你圈出的动词,说说为什么圈这个动词,最后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美。
(1)预设第2句:秋凉以后,人们早早地将搭石摆放好。如果别处都有搭石,唯独这一处没有,人们会谴责这里的人懒惰。
①生反馈。说出“谴责”。
“谴责”是什么意思?严正申斥、严厉斥责。
【贴纸条:是什么(释义)】
②乡亲们为什么会去严厉地斥责那些没摆搭石的人?【贴纸条:为什么】
因为他们怕别人踩凉水。
③他们这样的行为说明了什么?【贴纸条: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他们有爱心、关心别人、无私、助人为乐、有正义感、为他人着想??
【贴纸条:爱心、关心、无私、助人为乐、有正义感、为他人着想??】
④这里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来理解这句的?我们来归纳一下方法。
【贴纸条:划“风景”、圈动词、体会美】
理解动词或其它字词哪些方法?(释义、想为什么、说明了什么)
还有哪些方法?【贴纸条:表演、想象、联系实际】
(2)预设第3句: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①生反馈。说出“赶路”。
②“赶路”意思很简单,我们不用解释。上了点年岁的人,明明还在急着赶路,可他却放下手中的搭石,为什么?(因为他们发现搭石不平稳,要摆搭石。)
③我们想象一下他们可能是在什么情况下急着赶路?可能是因为~~可能是因为~~也可能是因为~~(家中谁得了重病、结婚、出车祸??)
④说明了什么?也就是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美?(为他人着想、助人为乐、勤劳??)
⑤除了“赶路”之外,这句话里还有哪些动词,我们全都圈出来。
齐读动词:赶路→发现→放下→找来→搭上→踏上→离去
⑥文中用了哪些词来修饰这些次,用“△”标出来。(急着、只要、一定、直到满意了才肯)
⑦这些词有什么作用?(更能体现乡亲们为他人着想、助人为乐的美德。) ⑧这些词应该怎么读?(读的时候要突出这几个词。)
指名读。点评。自由读。齐读。
(3)小结:搭石,连同那蕴含在搭石上的为他人着想、助人为乐的美,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一起读~~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4)再次总结学法。
4.我们用刚刚学到的方法来自学3、4自然段,看谁能活学活用,用得最快。
(1)预设第三自然段: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①生反馈。说出“紧跟”。
②“紧跟”是什么意思?紧紧地跟上。
一个一个人跟得很紧,说明他们走得很有~~秩序,很有~~~规律。文中哪个词告诉我们?(协调有序)
③朗读指导:体会“协调有序”:
现在我们也加入到走搭石的行列,来场接力读,老师读前面的,你们马上接上后面。老师读得快,你们也快;老师读得慢,你们也慢。
开小火车读:前面的——后面的——前面的——后面的——
师生配合读:(节奏有快有慢)
小结:有人拥挤吗?(没有)有人掉*里吗?(没有)有人指挥吗?(没有)这样的动作就叫——协调有序。
④这样的动作让你体味到了什么美?【贴纸条:动作美、音乐美、协调美、和谐美??】
⑤搭石,构成了家长的一道风景。在这段里,你能找到描写家乡自然风景的词语吗?(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⑥看着这两个词,你仿佛想到了什么?
(水波荡漾,人走在搭石上,影子倒映在水里。)
⑦现在,我们起立,闭上眼睛,张开双臂,想象自己正行走在这一排排的搭石上~~师播放音乐班得瑞《雪之梦》,师范读。
⑧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我好象看到水清得可以看见水底的石头,一阵风吹来,水面漾起了波纹,人影倒映在水面上,美丽极了。)
小结:这样的画面美吗?我们想不想也来读读。
(2)朗读指导:
老师把它变成了一首清丽的小诗,来自己自由地读读看。指名读。生点评。 师引读:
①刘章爷爷在这里工作了13年,一年365天,他有200多行走在搭石上,每天,他都会看见这样的风景,读~~(指名读)
②刘章每天都要走过62道搭石,走过166400多块石头,他一道一道地走、一遍一遍地数,他对故乡的情感早已融入到这搭石之中,他怎能忘记这样的情景,读~(指名读)
③这么美的画面、这样美的风景,我们也一起来读读~~(齐读)
(3)小结:
搭石,连同那蕴含在搭石上的音乐美、画面美,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我们一起来读~~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齐读: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5.预设第4自然段:
(1)预设第4自然段第1句: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
①生反馈,说出“让”。 让:谦让。为什么让?谦让老人。生做“让”的动作。体会到了谦让美。【贴纸条:谦让】
②谁能联系实际说说哪些地方要“让”?(**让道、让座、孔融让梨??) ③小结:我们在实际生活中,也要像刘章也要村子里的乡亲们一样学会~~谦让。
(2)预设第4自然段第2句: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①生反馈:伏
伏:弯。生做“伏”的动作,师纠正要弯得低一点,这样老人家才好爬到你的背上去。
②请一生做老人,一生做年轻人,表演“伏”和“背”的动作。
采访老人:这位年轻人把你背到了对岸,你没跟他说道谢,你觉得他会生气吗?(不会)
③听了你们的回答,我就在想,当这位老人年轻的时候,他一定也曾经——伏下身子背其他的老人。因为——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当这位年轻人老了的时候,也一定会有年轻人——伏下身子背他。因为——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当你们在搭石边看到白发苍苍的、年迈的老人,你们也会——伏下身子背他,因为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④透过这个“伏”字,透过“理所当然”,你看出了乡亲们怎样的优秀品质?(尊老、敬老)【贴尊老】
⑤搭石,连同那蕴含在搭石上的谦让美、尊老美,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我们一起来读~~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齐读: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3.小结:
①现在我们再回过头看看文章的第一句。
出示课文第一句:我的家乡有一条无名小溪,五六个村庄分别分布在小溪的两岸。
②连这条小溪都没有名字了,那躺在溪水中的搭石更没有名了,那你能给这些搭石取些名字吗?(为人着想石、助人为乐石、无私石、关心石、爱心石、音乐石、和谐石、谦让石、尊老石??)【把“石”字展开,如:变成助人为乐美】
同学们给这些不知名的石头取了名字之后,他们仿佛变得更加沉甸甸了。
三、拓展延伸:
1.出示刘章写的《写作<搭石>的前前后后》,生浏览。
我出生在河北省兴隆县上庄村?1977年末,我来到河北省省会石家庄工作。当我见到人们抢着挤公共汽车的时候,见人们无序地匆匆横穿马路的时候,心里便幽幽家乡潺潺的小溪,想到山里人走搭石的情景:一个人跟着一个人,动作协调有序,足音踏踏,水声淙淙,人影绰绰;两个人对面来到溪边,微笑止步,示意让对方先行。还有,年轻人背老人,大人抱娃娃,在记忆里,如他们留在水中的倒影。当我见马路有砖头或树枝,人们宁可绕着走,也不肯弯腰拾起的时候,我又想到山里人在雨水过后,自觉摆搭石的情景,想到有人发现搭石不稳,退回岸上,找块好石头搭上的情景??搭石上有新意,搭石上有美,搭石上有情。由于搭石的特殊渡水方式,长期造就和展示了山里人勤劳、热心公益、互助礼让的美德。这样,我便在1980年2月写了短文《搭石》。
——选文摘自刘章《写作<搭石>的前前后后》
2.现在你们明白了为什么刘章爷爷为什么会不喜欢繁华的大都市,更喜欢自己家乡平凡朴实的搭石了吧!
3.刘章也要在他的家乡发现了蕴含在搭石上的美,如果他不仔细观察,能发现吗?不能。只要我们仔细观察,也能发现身边的美。其实我们身边的美也是无处不在,你们发现了吗?
在学校里:拾金不昧、帮同学解答难题??
在公车上:让座
在马路上:扶老人过马路
在灾难面前:众志成城、到现场救灾、捐款捐物
在募捐现场:乞丐都来捐款
、
小结:
课件出示:生活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只要我们善于观察、用心发现,一定会发现平凡生活中的美。
四、总结全文:
1.搭石,仅仅是一块石头而已吗?不是。因为,读~~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搭石,连同蕴含在搭石上的为人着想美、谦让美、尊老美等等构成了家长的一道风景,这仅仅是自然风景吗?不是。这样的美看得见吗?看不见。我们一起读~~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2.也许有一天,这里会架上桥、通上路,但不变的是淳朴的乡风、浓厚的乡情;也许有一天,搭石会在家乡消失掉,但家乡人们走搭石的美,会永远地留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头。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
~~~~~~~~~
尊老石
~~~~~~~~~~~~~~
~~~~~~~~~
~~~~~~
2、《忆铁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1、懂得阅读写人的文章,要注意人物的言行,初步学会抓住人物的言行,看出人物的特点。
2、学会本课生字9个,理解22个词语的意思。
3、感受铁人王进喜关心群众,严格要求自己的崇高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抓住人物言行,体会人物的特点。
难点:通过人物的言行,剖析人物的品质。
教学准备:投影片若干张
一、复习引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忆铁人》,现在请打开听写本,听写几个词语。
功劳 过失 辗转反侧 良师诤友(当堂校对)
2、理解“辗转反侧”的意思。
3、借助上面的几个词语说说铁人为什么辗转反侧?
①因为铁人在处理托儿所的事中,把阿姨的功劳当过失批,心里觉得对不住那位阿姨,所以晚上辗转反侧。
②因为铁人觉得自己今天在托儿所的表现是低水平的,有愧于良师诤友,所以晚上在床上辗转反侧。
二、紧扣中心,研讨课文
1、铁人为什么会把阿姨的功劳当过失批呢?让我们认真学习第三段,默读。
边读边划出描写铁人的有关句子,读一读,想一想,这些句子反映了铁人的什么品质特点?
2、学生交流汇报,师生共同分析、体会。
①出示:刚踏进托儿所大门,就听见哇哇的哭声,铁人急步推开保育室的门进去。
A、指名读,其他学生思考: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抓住什么词读懂的?
B、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练习:
铁人刚踏进托儿所大门,就听见哇哇的哭声,心想,于是急步推开保育室的门进去,从而我们可体会到。
C、让我们带着铁人对钻工子女的疼爱来朗读,注意带点的字读重音。
②出示:铁人激动地批评她说:“钻工们在一线苦战,你却任由他们的孩子哭?……
铁人激动地批评她说:“钻工们在一线苦战,你却任由他们的孩子哭?……
A、比较铁人生气(或严厉)地批评她说:“钻工们在一线苦战,你却任由他们的孩子哭?……
a、男女生分读。b、比较两句话有何不同,哪个句子好,为什么?
“生气”只写出了对阿姨的不满。“激动”是多种感情的交织,对钻工子女疼爱,对钻工关心,对阿姨的不满。
B、让我们怀着与铁人同样的感情把这句话读一读。
③出示:铁人睁大了眼睛,“哦?……咳!”向司机喊道:“掉头,回去!”
A、轻声读,想一想:铁人为什么会说“哦?……咳!”
B、铁人说这两个同时,心里想些什么呢?投影出示练习。
“哦?(),咳!()
a、哦?这是真的,那我批评错了。咳!我真不该啊!
b、哦?原来阿姨手里抱的是别人的孩子,在地上哭的倒是自己的娃,咳,我真糊涂!”
……
C、现在,谁能说说这里的省略号表示什么?“哦?”和“咳!”各表示了铁人当时怎样的心情?
D、于是他向司机喊道:“掉头,回去!”这里能否将“喊”改为“说”?应怎样读。
E、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④他一把举起了小娃娃看着,看着,紧紧地搂在胸前。
A、轻声读,你认为这句话中哪个词用得最好?结合课文插图。
B、你认为“搂”字好在哪里?
a、写出了铁人抱孩子的动作很真实,表现了他对孩子很疼爱。
b、从“搂”字也可看出铁人知道自己错了,他能知错就改。
……
⑤出示:铁人开完会回来,抖落了身上的雪花,坐着默默卷烟抽。
A、轻声读,说说为什么划这句话?
⑥出示:“好一阵子,他还在床上辗转反侧?(方法同上)
3、学到这里,你觉得铁人扪心自问的三个问题能回答了吗?为什么?
4、铁人的确是一个关心群众,严格要求自己,知错就改的人,那么我们是怎样知道的?
(抓言、行)讲得好,这就是阅读写人文章的一种方法,也是本单元着重时行训练的,出示“学习提示”齐读提示中的第一句话。
三、深化单元训练
1、通过铁人的言行,我们知道了铁人的品质。现在我们来说说阿姨是个怎样的人?
2、你从哪儿看出来?
3、出示“那位阿姨……不做声。”
A、轻声齐读这句话。
B、教师给出几组关联词,让学生任选一组说说为什么阿姨不辨解,不做声?
虽然……但是……只有……才……不是……而是……
之所以……是因为……
a、因为阿姨觉得铁人虽然错怪了她,但也是出于对钻工子女的关心和爱护,所以不辨解,不作声。
b、因为阿姨知道只有铁人心中有钻工子女,才会错怪她。
……
四、总结全文
课文通过铁人的言行来表现铁人的品质,我们在学习文章时,就应认真读课文,抓住人物言行,去体会人物品质。
五、板书
“哦?……咳!” 急步推开 关心钻工
“掉头……回去!” 闯举看搂 知错就改
“你能……你能……” 辗转反侧 严格要求自己
你能……
(抓) 语言 行为 (想)品质
3、《小摄影师》第一课时优秀教学设计范文
1、交流收集的材料,了解高尔基这个人物。
2、自学生字,理解新词。
3、初读课文,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一、启发谈话
同学们,通过查找资料,你们了解高尔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吗?
同学们交流资料,最后明确:
(高尔基是世界闻名的文学家,原苏联文学的创始人。他发表了《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母亲》等小说以及着名的散文诗《海燕》等。他的作品在我国广为流传,得到人们的喜爱。他还非常关心、爱护少年儿童。)
二、初读课文,围绕课题质疑
看到这个题目你会产生哪些疑问?
(小摄影师是谁?他给谁摄影?在摄影的过程中遇到什么情况?他是怎么处理的?为什么要以小摄影师为题?)
2、初读课文,看看哪些问题能够在读文中解决,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在第二课时的学习中解决。
三、检查自学生字词的情况
1、按照读课文,画生字、、选字义的步骤自学生字。可按要求填写表格。表格略去。
2、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并纠正重点字的读音:
突然:tù 吩咐:fù 摄影师:shè 胶卷:juǎ
dù fù niè juà
另外,社、者是翘舌音,杂是平舌音,在读的过程中注意提示和纠正。
3、分析字形结构:
摄左右结构。
胶左右结构。
杂上下结构。
鞠左右结构。
躬当身字做偏旁时最后一笔不要出头。
社左右结构。
4、比较法识记字形:
贴( ) 吩( ) 社( ) 侧( )
沾( ) 纷( ) 杜( ) 测( )
秘( ) 胶( ) 者( ) 杂( )
密( ) 郊( ) 着( ) 染( )
四、理解词语
1、联系生活实际理解:
记者、杂志社、胶卷、秘书等词语。
2、查字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摆弄:本意含有支配、调整的意思。联系上下文指小男孩调整相机,为正式拍照作准备或指小男孩为高尔基调整坐姿。
吩咐:是要求对方按自己的要求做。课文中指高尔基听小男孩的话,拿了张报纸,坐下来。
停当:本意为齐备、完毕。课文中指小男孩把高尔基拍照前的准备工作全部做完做好了。
突然:指事先没有料到,一眨眼事情发生了。课文中当一切准备停当就要拍照了,小男孩一下子坐在地上哭了起来。高尔基没有想到会发生眼前这样的事情。
五、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想一想,课文讲了谁和谁之间发生的一件什么事?
(课文讲的是一个小男孩给高尔基照相,由于忘了带胶卷,因此没照成相的事。)
六、作业
生字、词、读书。
4、《陋室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复习“铭”这种文体,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2.品析词句之美。
3.拓展,深入体会作者的人格魅力。
新授课
三、教学重点
1. 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2. 品析词句之美
四、教学难点
拓展,深入体会作者的人格魅力。
六、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讨论法
3.诵读法
七、教学步骤
(一)导入
旧知回顾
体裁:铭
(哪一组师友介绍一下)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颂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
(二)读音韵之美
(唐)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要求学生注意韵脚和节奏)师友互读,班内展示,教师评价,全班齐读。
(三)品词句之美
学生自己找出欣赏的句子,进行分析。先独立完成,再师友讨论,最后班内展示。
(四)悟人性之美
1、旧知回顾
本文运用 的写法,通过对陋室的描写,表达出作者 的节操和 的情趣。
刘禹锡是否就要在这一间陋室,踏青苔,赏草色,弹古琴,读佛经,自得其乐,终老一生呢?他甘心吗?
2、读刘禹锡的诗,体会其豪情
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去,便引诗情到碧霄。
同学们,这就是刘禹锡,自然界的秋天在他的眼里尚且诗情盎然,他又怎么会躲到人生的秋天里去自怨自艾呢?
刘禹锡怎么可能让一间小小陋室困住了自己高贵的心?
3、拓展
彭城刘禹锡,诗豪者也。
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
这是作者被贬和州后写的诗句。
可见刘禹锡虽被贬但豪情不减,不甘沉沦,试从文中找出体现他的`豪情的词句,大声朗读。
4、悟人性之美
达 则 兼 济 天 下
穷 则 独 善 其 身
就是这个刘禹锡,留下诗文800多篇,被称为中唐“诗豪”。就是这个刘禹锡,他一生辗转奔波于仕途,虽历经艰辛却痴心不改。就是这个刘禹锡,先后被贬到连州、和州、苏州,但每一个地方的老百姓都“因祸得福”,因为他深入民众,体察民情,勤廉守政,力行教育,为当地的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这样乐观豁达,这样富有生命活力的一个刘禹锡,怎么可能“独善其身”“隐居避世”呢?
(五)板书设计
刘禹锡
读音韵之美
品词句之美
悟人性之美
(六)作业
走近刘禹锡
(写出自己的认识,感悟刘禹锡的人格魅力。可查阅资料,不少于300字)
5、《林海》第二课时优秀教学设计范文
1、深入理解大兴安岭的景色特点,受到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2、学习作者抓住特点进行观察和结合景物描写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至六自然段。
1、了解大兴安岭的景色特点。
2、体会作者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教具准备:
投影、录像
一、复习导入 :
1、上节课我们随着老舍爷爷一起初步了解了大兴安岭的美丽风光,知道作者在进入大兴安岭前总以为-()。当走进大兴安岭后,作者的感受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汇报。
学生板书:亲切舒服
2、请你告诉大家,作者从哪几方面向我们介绍了大兴安岭的景色特点?学生汇报。
教师板书:岭林花
二、学习课文,品读词句,体会感情:
(一)自由朗读课文中描写岭、林、花三方面的内容,边读边想象画面,在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做上记号,并美美地读一读,发现不明白的地方打?
(学生自主读书,教师**)
(二)合作学习:
现在请同学们把自己最喜欢的一处地方美美地读给学习小组内的同学听,也可以读给你的好朋友听,读完后还要说一说为什么这样读,听的同学可以补充意见或评价,有问题也可以请教同学帮助解决。
(小组合作学习,教师了解学情,适当点拨)
(三)大组交流: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拨,生生互助,品读赏析,体会感情。
1、根据学生交流情况,相机板书:
岭:多温柔
花:多美丽
2、品味词句,体会感情:
学生汇报过程中,抓主描写景物特点的句子,引导学生美美朗读,读出自己的喜爱之情。
方式:自由读,指名读,评议读,赛读。适时背诵有关语句。
3、播放录像,欣赏美景。(边欣赏边请同学上台解说)
以上三步交替进行。
(四)默读6、7自然段,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同时给自己提出问题,并试着解决问题。
学生自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交流汇报:
学生自己质疑,生生解疑。
重点体会:(1)美丽与建设的关系。
(2)美丽与兴国安邦的关系。
三、总结。
请你用一、两句话表达自己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四、作业 :
2、给美丽的大兴安岭写解说词。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31th.cn/articles/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