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总复习教学设计
使学生能正确地解答分数加减文字叙述题和应用题,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备 注
一、揭题:明确复习内容和要求。
这一节课,复习分数加减文字叙述题和应用题,通过、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提高同学们的运用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二、复习分数加减文字叙述题
1、出示选择题。
4又2/15减去1又3/10的差,加上2又1/3的和是多少?
算式:①4又2/15-1又3/10+2又1/3
②4又2/15-(1又3/10+2又2/3)
(1)让学生自己轻声读题思考后选择答案(用手势表示),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2)如果选择算式②,那么文字叙述题该怎么改?有困难,可以同捉商量,然后交流说理。(注意指导如何读文字题)
2、练习:第162页第23题(2)(3)(4)。
三、复习分数加减应用题
1、提供材料:
某工程队修一条公路,第一天修了全长的1/20,第二天修了全长的1/15。
(1)让学生思考,根据上述信息你可以了解到什么?
反馈、整理成:
A、两天共修了不得全长的几分之几?
B、第二天比第一天多修全长的几分之几?
C、第一天比第二天少修全长的几分之几?
D、还剩下几分之几没有修?
(2)应用练习,第162页第25、26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复习了分数加减文字叙述题和分数加减应用题。分别说说你的体会是什么?要注意什么?
(文字叙述题必须懂题意。应用题要善于分析数量关系,再列出算式)
备 注
五、讨论思考题
1、求10/100+10/101+10/102+......10/110的整数部分。
在解决求整数部分的问题时,不需要求准确数,可采用估算的方法。常用的方法是把它方法和缩小,求出这个数的范围,再确定它的整数部分。
先假设是11个10/100相加,是10/100+10/100+......+10/100=1又1/10。(放大)
再假设是11个10/100相加,是10/110+10/110+......+10/110=1。(缩小)
现在你能确定这个算式的和在哪个范围了吗?它的整数部分是几?
2、口袋里有红、绿两个同样大的立方体,黄、蓝两个同样大的球,摸出一个立方体和一个球,可能会出现哪些结果?先想一想,再试一试。写出所有可能的结果,,共有多少种?
3、如果在上面的口袋里再放入一个与前面同样大的白色球,摸出一个立方体和一个球,可能会出现哪些结果?先摸摸看,再听听同学有没有与你不同的结果。写出所以可能的结果,数一数,一共有多少种?
六、作业
2、《作业本》
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够强,有好多学生对比多比少这类题目还分析不清,对思考题的理解更差,在复习中对这方面的内容要加强练习和讲解。
拓展阅读
1、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10总复习》优质课教学设计4
第一课时 表内除法及混合运算
1.加深对表内除法、有余数除法的认识,进一步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 2.巩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提高混合运算的计算能力。
3.经历整理过程,构建表内除法、有余数除法间的知识体系,培养思维能力。
4.在解决问题中感受除法和混合运算的价值,提升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1.熟练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巩固有余数除法试商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余数为什么要小于除数。
2.巩固同级、不同级及带小括号的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深化对运算及其之间关系的理解,提高计算的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这学期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汇报,师生交流。
师:这节课我们首先复习有关表内除法及混合运算的知识。(板书课题) 【新课讲授】
1.出示教材114页第一题。
【问】(1)计算除法式题,按计算结果分一分。 (2)选一题说一说它的含义,再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充分发言,教师板书并小结:用乘法口诀求商。 (3)复习笔算除法的方法。强调:余数要比除数小。 (4)复习竖式计算的方法,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5)计算上面的混合运算试题, (6)复习整百整千数加减法。
【问】①你会按运算的顺序进行整理吗? ②说一说混合运算的顺序是什么? 师生交流,并板书总结。 【巩固拓展】
(1)口算。要求2分钟完成,错误率低于4%。 (2)出示练习二十二第一题。
①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②怎样计算?追问:为什么用除法计算,算式是什么意思。 ③验算。
小结:解决平均分的问题用除法进行计算,能说出除法算式的含义。 (3)用竖式计算。 小结:混合运算的顺序。 (4)填一填
1.18÷6=3,读作( ),表示把( )平均分成( )份,每份是(也可以表示18里面有( )个( )。用的乘法口诀是( )。 2.除数和商都是7,余数是4,被除数是多少? 3. 22+8=30 ,30÷5=6列综合算式是( )。 【课堂小结】
你有什么收获?除法计算中要注意什么? 【课后作业】
《课堂练习》第69页练习。 教学板书
表内除法和混合运算
);
2、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大数的认识》整理与复习教学设计
?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的
1、学生能运用本单元学习的知识,整理简单的数据。
2、引领学生,对单元的知识点进行回顾,同时突出数位顺序表的作用,并建构知识网络。
3、学生不单单只会读数、写数,还要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4、创设具体情境,突出大数的作用,重视学生的数感培养。 教学重点:
1、进一步巩固大数的读和写,省略亿、万后面的数,求近似数。 2、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难点:
让学生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航空母舰的相关资料、习题卡、数字卡片等 学前准备:学生整理数位顺序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复习。
师:2012年9月25日,全世界都在关注一个焦点,那就是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号”正式起航,同学们,想不想再一次领略它的风采吗?好,请看(课件出示)
(出示资料,)
揭示课题:同学们看,信息中的数据,都是我们刚刚学过的大数,这节课,我们就对大数进行一次整理和复习。 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一)自主整理,实施创造
生观察数据,有所新发现。(既有汉字数字,有阿拉伯数字,又有改写) 师要求学生整理这组数据。 小组合作,共同整理。
?
师引领学生进行小组汇报 1、复习读数
(1)生说一说,你是如何进行读数的? (2)读数小练习:师出示两个数,生读。 (3)集体订正 2、复习写数
(1)生说写数的方法。
(2)写数小练习:师出数,生来写。 (3)师集体订正 哪个组也用了这种方法? 3、复习改写
(1)生说改写方法。 (2)生理解“四舍五入法” (3)改写小练习:师出题,生改写。 (4)集体订正。 4、师小结:
同学们用三种方式整理了这组数字,分别运用了读数,写数,改写的知识。 在生活中要灵活的选用。
刚才我们回顾了读数,写数,改写,改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整万,整亿数改写,一种不是整万,整亿数的改写。同样是以万,亿为单位,它们又有什么区别呢?
数有大小。你们会比大小吗?下面咱们比比谁的眼力快。 谁能一眼就看出来,谁大谁小? 生比较并说出方法。 这是我们比大小的方法。 6、整理数位顺序表。
同学们,刚才我们在回顾读数,写数,比大小,改写这些知识的时候,反复用到了分级,数位等知识,也就是说它们都用到了数位顺序表的知识。
课前同学们已经对数位顺序表进行了整理和回顾,那下面老师要检查一下同学们的功
?
课做的如何?
学生回顾有哪些数位,数级,计数单位
四位分级法,使大数的读写变得更快捷,更准确。 (2)十进制计数法
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进率是多少?十 这种“满十进一”的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3)突出位值
同学们,请结合数位顺序表说一说你对我国人口总数的认识。 每一个数位上的阿拉伯数字各表示多少呢? 1295330000
(二)交流矫正,优化再建 (1)突出数位顺序表的作用。
我们不仅在学习大数的时候使用数位顺序表,三年多来,我们在学习十以内,百以内、千以内,万以内数的时候也同样都用到了它。这儿的省略号,表示还有更大的数位。课件出示
数位顺序表不但可以向左扩展,而且可以向右扩展,这儿还有比个还小的计数单位,比如,十分之一,百分之一等(课件),以后我们在学习小数的时候还会用到数位顺序表。那你们说,数位顺序表重要不重要。(重要)
(2)建构网络。
如果你是邹老师,你会把它放在什么位置上呢?(板书:数位顺序表)因为数位顺序表是我们计数的基础。所以读数,写数,改写,比大小,都和它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这么一整理,关于大数的相关知识网络就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了。
三、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1、通过刚才的整理和复习,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疑问? 2、数字闯关游戏:(选用2、3、4、9和5个0组成合适的数。) 第一关,要求同位合作,每人一题,共同闯关: (1)最大的八位数: (2)最小的九位数:
?
谁来读一读你摆的数,并说一说你的摆法。 第二关:同位合作。
(3)一个零也不读的九位数: (4)读两个零的八位数: 第三关:自己独立闯关。 (5)约等于4亿的九位数:
你们看,老师为什么只写前两位,就知道你摆的正确不正确?
强调:是舍还是入,关键是看,省略尾数的最高位是小于5或等于5或大于5。 四、自主评价,完善提高 1、自我评价
同学们,自己对这节课的表现评价一下吗? 2、自主检测:
老师还给你们准备了一份题卡,课下同学们可以进行一次自我检测,看看能得几颗星。 3、丰富数感
同学们,看这儿,还有几个数字: (1)蜻蜓的复眼。(神奇的数字)
(2)农民丰收的数字。(令劳动者幸福的数字。)
(3)2008年5月12日,我国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共计46249048人受灾,企业损失2065亿元。全国人民全力救灾,共投入资金23443000000元。(这一串数字有的令人心痛,有的却让人感到温暖。)
这节课就上到这儿,下课。
3、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练习课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第11册练习十八第2﹑3﹑6﹑7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联系分数的意义,初步掌握用分数表示具体情景中,简单事件发生可能性的方法.。
2.能根据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要求,设计相应的活动方案。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提高用数表达和交流信息的能力,不断发展和增强数感。
教学重、难点:根据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要求,设计相应的活动方案。 教具:课件﹑大骰子 学具:每个学生一个小骰子。 教学过程:
一、 板书课题,复习导入。
1﹑板书课题,提问学生: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知道了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并且可以用分数表示。谁来说说如何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2﹑这节课,我们用这些知识开展游戏活动,看谁表现的更出色! 二、 游戏活动过程。
1﹑卡片游戏。(练习十八第3题。) (1) 课件出示题目。
(2) 师:这里有9张数字卡片,分别是1到9。现在老师把数字卡片打乱
顺序反扣在桌上,从中抽一张。
第 页1 共 3 页
问题1.摸到每个数的可能性是多少?
问题2.摸到奇数的可能性是多少?摸到偶数的呢?
问题3.如果摸到奇数算小明赢,摸到偶数算小芳赢,这个游戏公平吗? 问题4.你有什么办法让这个游戏变得公平吗?
(3)先让学生给写出第1、2小题的答案,然后交流思考过程。
(4)重点讨论第3小题,要引导学生明白因为摸到奇数的可能性是5/9,
摸到偶数的可能性是4/9,可能性不相等,所以这样的游戏不公平。 (5)组织学生重新设计游戏规则,然后交流。 2﹑石头、剪刀、布游戏。
(1)出示练习十八第6题。
(2)先组织学生玩一玩石头、剪刀、布游戏,再说说游戏规则。 (3)组织学生讨论:怎样才能列举出“石头、剪刀、布”游戏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明确方法后,再让学生把题中的表格填写完。
(4)思考:在游戏中,小芳获胜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小娟呢?你认为这个游戏公平吗? 3﹑骰子游戏。
a) 引入:丽丽和小雪打牌,她们想用掷骰子来决定谁先出牌。这两个骰子该选哪一个比较公平呢?
b) 同桌两人掷骰子,用骰子朝上的“小点”来判断输赢。玩玩看,怎样设计方案才公平?
c) 如果让你设计一种新骰子,来进行刚才的骰子游戏哦。你有什么好方案?动手试一试。
d) 讨论与交流,然后完成练习十八第2题。
第 页2 共 3 页
4、数学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正比例和反比例》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
念沟湾教学点 张惠林
一、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掌握两种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的思考方法。
2. 使学生通过掌握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方法,提高分析、判断的能力。
3. 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比和比例知识的应用价值,感受不同领域的数学内容之间的密切联系。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使学生感受正、反比例是描述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又一种有效的数学模型。 二、教学重、难点: 1.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
2.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预习提纲,回顾梳理
1、议一议: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2、用正、反比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二、汇报讨论,交流展示
1.教师提问:怎样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关系?(小组讨论后,交流)
2.小结:这两种量否相关联、比值(或积)是否一定 。 3.举出一些生活中成正比例或反比例量的例子,在小组里交流。指名汇报
4.师:请你们用表格进行知识的整理。学生在小组中进行,展示汇报。
不同点 正比例 反比例 相同点 特征 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的比值(也就是Y/X= k(一定) 两种相商)一定 关联的量 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 x×y= 个数的积一定 k(一定) 关系式 三、、巩固应用,反馈检测
1、第1、4题:让学生先独立判断,再讲评。 你是根据什么来判断的?(数量关系、计算公式)你能在据一些类似的例子吗?例如正方形的周长和边长、正方形的面积和边长、圆的周长和半径、圆的面积和半径。 2、第5题:独立判断,同桌交流方法。指名汇报:你是怎样想的?
3、第9题:独立完成,逐题交流结果。你觉得用图像表示的优点是什么? 4、解决问题
(1)、你能根据上面的表格编正反比例解决问题的题吗?(学生讨论交流后回报结论) (2)、买彩带 (一)填一填。
长 度 (米) 1 2 3 4 5 应付钱数(元) 2
(二)估计一下,买 6.5米彩带大约要多少元?
(三)小明卖的彩带长度是小利的 3贝,他花的钱是小利的几倍?
(独立试做,师**,解答后让学生互相交流,在交流中互相启发,加深理解学生汇报解题思路。) 四、归纳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又有什么收获?你能把我们学会的知识解决我们生边的问题吗?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31th.cn/articles/145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