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相思》全诗翻译与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7-15 11:35:18

王维《相思》全诗翻译与赏析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诗文解释:

一:生长于南方的红豆,入春以来不知长出多少枝条。希望你多多采摘,红豆最能寄寓相思离别之情。

二:红豆树生长在南方,春天到了它将生出多少新枝呢?希望你多采摘一些红豆,它最能够引起人们的思念之情。

美丽的红豆树,生长在南方,春天来了,不知它生了几根新枝?希望你多多地把它采摘,那红豆最能表示相互的思念。

这又圆又大的红豆生长在你现在所居住的岭南一带广大地区。每逢新春来临,高大繁茂的红豆树又要长出多少条新枝、多少片新叶呢?我希望你多多采集这晶莹可爱之物,因为这红豆又名相思豆,是最能传达人的相思之情的。

词语解释:

相思:题一作“想思子”,即红豆,相思子是它的别名。《古今诗话》:“相思子圆面红,昔有人殁于边,其妻思之,哭于树下而卒,因以名之。”

红豆:木本,蔓生,树高丈余,秋开小花,冬春结实,子豌豆大而微扁,色鲜红如珊瑚,可作装饰品。产于两广一带,又名相思子。古人常用来象征爱情或相思。

南国:指我国南部,因红豆多产于岭南,所以说“生南国”。

春来:一作“秋来”。

发几枝:是说春在来了,故枝上又生发了几枝新枝。

愿:一作“劝”。

君:你。

多:一作“休”。

采撷(jié结):采摘。

此物:指红豆。

作者介绍: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世人称其为“诗佛”。

红豆产于南方,鲜红圆润,晶莹似珊瑚,南方人常来镶嵌饰物。相传古代有位女子,因为丈夫战死边疆,而哭死于树下,化为红豆,后来人们把红豆又称为“相思子”。唐诗中经常用红豆来表示相思之情。相思既包括男女之间的情爱,也包括朋友之间的友爱,本诗就属于后者。诗中语浅情深,物轻情重。小小的红豆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深眷恋与思念。

这是借咏物而寄相思的诗。一题为《江上赠李龟年》,可见是眷怀友人无疑。起句因物起兴,语虽单纯,却富于想象;接着以设问寄语,意味深长地寄托情思;第三句暗示珍重友谊,表面似乎嘱人相思,背面却深寓自身相思之重;最后一语双关,既切中题意,又关合情思,妙笔生花,婉曲动人。全诗情调健美高雅,怀思饱满奔放,语言朴素无华,韵律和谐柔美。可谓绝句的上乘佳品!

唐代绝句名篇经乐工谱曲而广为流传者为数甚多。王维《相思》就是梨园弟子爱唱的歌词之一。据说天宝之乱后,著名歌者李龟年流落江南,经常为人演唱它,听者无不动容。

红豆产于南方,结实鲜红浑圆,晶莹如珊瑚,南方人常用以镶嵌饰物。传说古代有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地,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于是人们又称呼它为“相思子”。唐诗中常用它来关合相思之情。而“相思”不限于男女情爱范围,朋友之间也有相思的,如苏李诗“行人难久留,各言长相思”即著例。此诗题一作《江上赠李龟年》,可见诗中抒写的是眷念朋友的情绪。

“南国”(南方)既是红豆产地,又是朋友所在之地。首句以“红豆生南国”起兴,暗逗后文的相思之情。语极单纯,而又富于形象。次句“春来发几枝”轻声一问,承得自然,寄语设问的口吻显得分外亲切。然而单问红豆春来发几枝,是意味深长的,这是选择富于情味的事物来寄托情思。“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杂诗》)对于梅树的记忆,反映出了客子深厚的乡情。同样,这里的红豆是赤诚友爱的一种象征。这样写来,便觉语近情遥,令人神远。

第三句紧接着寄意对方“多采撷”红豆,仍是言在此而意在彼。以采撷植物来寄托怀思的情绪,是古典诗歌中常见手法,如汉代古诗:“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即著例。“愿君多采撷”似乎是说:“看见红豆,想起我的一切吧。”暗示远方的友人珍重友谊,语言恳挚动人。这里只用相思嘱人,而自己的相思则见于言外。用这种方式透露情怀,婉曲动人,语意高妙。宋人编《万首唐人绝句》,此句“多”字作“休”。用“休”字反衬离情之苦,因相思转怕相思,当然也是某种境况下的人情状态。用“多”字则表现了一种热情饱满、一往情深的健美情调。此诗情高意真而不伤纤巧,与“多”字关系甚大,故“多”字比“休”字更好。末句点题,“相思”与首句“红豆”呼应,既是切“相思子”之名,又关合相思之情,有双关的妙用。“此物最相思”就象说:只有这红豆才最惹人喜爱,最叫人忘不了呢。这是补充解释何以“愿君多采撷”的理由。而读者从话中可以体味到更多的东西。诗人真正不能忘怀的,不言自明。一个“最”的高级副词,意味极深长,更增加了双关语中的含蕴。

全诗洋溢着少年的热情,青春的气息,满腹情思始终未曾直接表白,句句话儿不离红豆,而又“超以象外,得其圜中”,把相思之情表达得入木三分。它“一气呵成,亦须一气读下”,极为明快,却又委婉含蓄。在生活中,最情深的话往往朴素无华,自然入妙。王维很善于提炼这种素朴而典型的语言来表达深厚的思想感情。所以此诗语浅情深,当时就成为流行名歌是毫不奇怪的。

拓展阅读

1、曹植《白马》优秀

白马安上金色的羁头,结着伴儿向西北飞驰;莫问这是谁家的青年,是幽州和并州的骑士?

在小时便远离了家乡,立志献身在异地的边境;想起从前练武的情景,手持着刀弓,等待黎明。

弦控的弓就象一轮满月,离弦的利箭,就象流星;象流星划破漆黑的长夜,击毙飞猱和远方的目标。

象树上的猿类一般机警,象林中的豹螭勇悍轻捷;边庭告急的消息一旦传来,个个如焚怎似野蛮的胡骑?

征召的檄文在我们手中,催马我们快奔赴战场;所向无敌踏破匈奴的营帐,回师,击溃鲜卑的刀枪。

我们既志身流血的事业,怎可去看重生命的安危?父母倘不能瞻顾,尽心,何况妻儿和个人的幸福?

谨怀着祖国的耻荣兴衰,去把个人的私念抛开!为国献身,去血洒疆场,赢得胜利自由的荣光!

2、曹植《白马》优秀

羁:马络头。

连翩:飞跑不停的样子。

幽并:幽州和并州,即今河北、山西和陕西诸省的一部分地区。

游侠儿:重义轻生的青年男子。

扬:传扬。垂:边疆。"少小"二句:青壮年时期即离开家乡,为保卫国家而扬名于边疆。

宿昔:昔时,往日。秉:持。

楛(hù户)矢:用楛木做箭杆的箭。何:多么。"宿昔"二句:意是说昔日良弓不离手,箭出尽楛矢。

控:引,拉开。左的:左方的射击目标。

摧:毁坏。下文的"散"(破裂),都有穿透之意。

月支:"马蹄"都是射贴(箭靶)的名称。

接:射击迎面飞来的东西。

猱(náo挠):猿类,善攀缘,上下如飞。

剽:行动轻捷。螭(chī):传说中的猛兽,如龙而黄。

虏:胡虏,古时对北方少数民族的。蔑称。数:屡次。

羽檄:檄是军事方面用于征召的文书,插上羽毛表示军情紧急,所以叫羽檄。

厉马:奋马,策马。蹈:奔赴。陵:陵蹈,以武临之。

怀:顾惜。中:心中。顾:念。

3、曹植《白马》

这首描写和歌颂了边疆地区一位武艺高强又富有爱国精神的青年英雄,借以抒发作者的报国之志。本中的英雄形象,既是人的自我写照,又凝聚和闪耀着时代的光辉,为曹植前期的重要代表作品。青春气息浓厚。

歌以曲折动人的情节,塑造了一个性格鲜明、生动感人的青年爱国英雄形象。开头两句以奇警飞动之笔,描绘出驰马奔赴西北战场的英雄身影,显示出军情紧急,扣动读者心弦;接着以"借问"领起,以铺陈的笔墨补叙英雄的来历,说明他是一个什么样的英雄形象;"边城"六句,遥接篇首,具体说明"西北驰"的原因和英勇赴敌的气概。末八句展示英雄捐躯为国、视死如归的崇高精神境界。

以言志。《白马篇》抒发了作者自己的报国之志,这是无庸置疑的。如曹植在《杂》之五中所说:“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就和《白马篇》的基本想一致,但我们又不能把《白马篇》完视为曹植的“自我写照”。有作者在内而又不是完写他自己;塑造一个作者崇敬的人物形象,而又反映了当时多数人的愿望和理想,正是此成为历代传诵佳篇的重要原因。这种技艺高超而一心为国的人物,不仅在整个*社会中是可贵的,他的精神直到今天,仍有值得发扬之处。歌能具有这种深远的艺术力量,就因为它是用高度概括的方法,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写成的;同时又必须看到,曹植能创造出这种传神百代的爱国英雄形象,是倾注了他自己的满腔报国之志的。至少可以说,作者是真诚而热情地歌颂这种自我牺牲精神,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白自己的决心。曹植在这首中,只是没有出场自白,而是把他的激情凝聚在更完美的白马英雄身上,尽情歌颂他,倾其才力来塑造其高大形象。也正因如此,他才创造了这位历久不衰的英雄形象。

4、南陵道中 寄远杜牧的原文

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迥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南陵的江水,满满地、慢悠悠地流荡,西风紧吹,轻云掠过,秋天即将来到身旁。

正当客居他乡,心情孤寂凄清的时候,忽见哪家的女子独倚在临江的楼窗?

注释

南陵:唐县名,在今安徽省繁昌县西。

客:作者自指。孤迥:指孤单。

这首收入《樊川外集》,题一作“寄远”。杜牧在文宗开成(835-840)年间曾任宣州团练判官,南陵是宣州属县,大约就写于任职宣州期间。

题称“南陵道中”,没有点明是陆路还是水程。从中描写看,理解为水程似乎切当一些。

前两句分写舟行所见水容天色。“漫悠悠”,见水面的平缓、水流的悠长,也透露出江上的空寂。这景象既显出舟行者的心情比较平静容,也暗透出他一丝羁旅的孤寂。一、二两句之间,似有一个时间过程。“水面漫悠悠”,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时的景象。过了一会,风变紧了,云彩因为风的吹送变得稀薄而轻盈,天空显得高远,空气中也散发着秋天的凉意。“欲变秋”的“欲”字,正表现出天气变化的动态。从景物描写可以感到,此刻旅人的心境也由原来的对平静变得有些**屑不宁,由原来的一丝淡淡的孤寂进而感到有些清冷了。这些描写,都为第三句的“客心孤迥”作了准备。

正当旅人触物兴感、心境孤迥的时候,忽见岸边的江楼上有红袖女子正在凭栏遥望。三、四两句所描绘的这幅图景,色彩鲜明,饶有画意,不妨当作江南水乡风情画来欣。在客心孤迥之时,意绪本来有些索寞无聊,流目江上,忽然望见这样一幅美丽的图景,精神为之一爽,羁旅的孤寂在一时间似乎冲淡了不少。这是从“正是”、“谁家”这样开合应、摇曳生姿的语调中可以感觉出来的。至于这幅图景中的凭楼而望的红袖女子,究竟是怀着闲适的心情览眺江上景色,还是像温庭筠词中所写的那位等待丈夫归来的`女子那样,“梳洗罢,独倚望江楼”,在望穿秋水地历数江上归舟呢,江上舟行的旅人并不清楚,自然也无法向读者交待,只能浑涵地书其即目所见。但无论是闲眺还是望归,对旅人都会有所触动而引起各种不同的联想。在这里,“红袖凭江楼”的形象内涵的不确定,恰恰为联想的丰富、味的隽永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这似乎告诉读者,在一定条件下,艺术形象或图景内涵的多歧,不但不是缺点,反地还是一种优点,因为它使的意境变得更富含蕴、更为浑融而耐人寻味,读者也从这种多方面的寻味联想中得到艺术欣上的满足。当然,这种不确定仍然离不开“客心孤迥”这样一个特定的情景,因此尽管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联想体味,但总的方向是大体近的。这正是艺术的丰富杂乱、含蓄晦涩的一个重要区别。

创作背景

这首收入《樊川外集》,题一作“寄远”。杜牧在文宗开成(835—840)年间曾任宣州团练判官,南陵是宣州属县,大约就写于任职宣州期间。

5、燕示刘叟原文

白居易〔唐代〕

梁上有双燕,翩翩雄雌。

衔泥两椽间,一巢生四儿。

四儿日夜长,索食声孜孜。

青虫不易捕,黄口无饱期。

觜爪虽欲敝,心力不知疲。

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

辛勤三十日,母瘦雏渐肥。

喃喃教言语,一一刷毛衣。

一旦羽翼成,引上庭树枝。

举翅不回顾,随风四散飞。

雌雄空中鸣,声尽呼不归。

却入空巢里,啁啾终夜悲。

燕燕尔勿悲,尔当返自

尔为雏日,高飞背母时。

当时父母念,今日尔应知。

文屋梁上来了一双燕子,翩翩飞舞,一雄一雌。衔泥在椽条间垒窝,一窝生下乳燕四只。四只乳燕日夜成长,求食的叫声喳喳不住。青虫不容易抓到,黄口小燕似乎从来没吃饱饭。双燕用爪抓,用嘴衔,气力用尽,不知疲倦。不一会儿往返十来转,还怕饿着窝里的'小燕。辛辛苦苦忙了三十天,拖瘦了母燕喂肥了小燕。喃喃不断教小燕发音,一一为它们梳理打扮。小燕一朝羽毛长得丰满,引上了庭院里的树枝,再不回头,随着风儿四下飞散。雌雄双燕,空中叫喊,声嘶力竭,也唤不回还。只好回到空窝里面,悲鸣通宵不断!老燕啊,切莫悲叹,你们应当回想从前:想想你们是乳燕的时代,也同样远走高飞,抛弃父母那时父母多么挂念,今天你们应有体验!

注释翩翩(piān):鸟飞轻疾的样子。椽(chuán):装于屋顶以支持屋顶盖材料的木杆。索食:求食。孜(zī):勤勉、努力不懈的样子。黄口:小儿。《淮南子·汜论训》:“古之伐国,不杀黄口。”高诱注:“黄口,幼也。”觜(zī):觜爪指鸟类的爪和嘴。敝(bì):这里指疲惫,困乏,衰败。心力:指精神体力。须臾(yú):顷刻;瞬间。雏(chú):幼小的鸟。刷毛:整理羽毛。庭树枝:庭院里的树枝。“举翅”句:向上伸起翅膀而不回头看。啁啾(zhōu jiū):形容鸟叫声、奏乐声等。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人,唐代三大人之一。白居易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魔”和“”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点击查看更多王维《相思》全诗翻译与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31th.cn/articles/26133.html

热门阅读

  1. 关于清明节保重身体的祝福短信
  2. 小猫车站优秀故事
  3. 搞笑的重阳节祝福语
  4. 公司国庆祝福语
  5. 2016年送同学的毕业留言祝福语
  6. 七夕送花祝福语汇总
  7. 搞笑结婚祝福语短信大全
  8. 11月11日光棍节祝福短信
  9. 晨会发言稿
  10. 大学精神在大学课堂教学中的贯彻论文
  11. 201年鸡年拜年喜气贺词
  12. 公司分立协议范文
  13. 诉衷情眉意原文翻译赏析
  14. 2018届初三毕业典礼班主任发言稿
  15. 生态文明教育小学生读后感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