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在水中站了》的原文及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7-16 18:15:05

《荷在水中站了》的原文及赏析

《荷在水中站了》是一首抒情浓郁的散文诗。诗歌写得情趣盎然,文采飞扬。全诗共分三层。

第一层,介绍背景,引出抒情主体,展示荷的美丽。诗开篇扣题,交代荷生长的背景:“清清浅浅的五月之水”,“坦坦荡荡的村庄之塘”。它们养育了荷,给了荷生长的养分,成长的沃土,表演的舞台。让它绽放美丽,让它一展风采。然后,诗人用两个设问句,一石数鸟,既深情地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从舞姿和歌声两方面展示荷的风采,灵幼而芳醇,“荷的舞蹈是那样优美”,“荷的歌声是那样动听”。读到此,你能不为之动情?你能不由衷赞美?

第二层,诗人深入一步,由外形到内神,写荷的精神。荷是那样的圣洁而神圣,平凡而勇韧,它用自己的“坚持”、“信念”、“智慧”、“灵巧”、“模式”、“状态”,在“水中站住了”,“显得认真显得执著显得玲珑”。这哪里是在写荷,这分明是在写人,写具有荷一样风采和精神的人。荷是那样的淳朴,“以水为家”,留下“乡情”;荷是那样的真诚,“以塘为家”,“留下身影”。给夏天一隅风景,给世界一片温馨。

第三层,诗歌水到渠成,深情赞荷。诗人用比喻修辞,形象生动,高声赞美荷的“美丽”。它既有风筝飘逸的神韵,又有姑娘迷人的风姿。啊,五月,荷在水中站了,它为世间点亮了一道精彩动人的风景。

诗歌写得精致而美丽,由于大量使用设问、比喻、拟人、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大量使用骈句,灵动而铿锵,极具吸引力。

伍中正

看得出来,是清清浅浅的五月之水,

看得出来,是坦坦荡荡的村庄之塘。

谁在村庄的荷塘开始了跳舞?

谁在村庄的荷塘开始了歌唱?

在水一方,荷的舞蹈是那样优美。

在水一方,荷的歌声是那样动听。

荷在用一种坚持,荷在用一种信念,荷在水中站住了。

荷在用一种智慧,荷在用一种灵巧,荷在水中站住了。

荷在用一种模式,荷在用一种状态,荷在水中站住了。

显得认真显得执着显得玲珑。

以水为家,荷沿五月迅速生长。一路走,一路留下多少乡情?

以塘为家,荷沿池塘不停张扬。一路走,一路留下多少身影?

经历过多少风吹雨打,经历过多少云遮雾盖。荷在水中站住了。

站住的荷,是美丽的荷,荷的美丽,一半在水,一半在塘。

五月的水上,荷是不死的风筝。

五月的塘中,荷是活跃的裙袂。

拓展阅读

1、韩愈的《早春呈部张十八员外》优秀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注释

①呈:恭敬地送给。

②天街:京城街道。

③酥(sū):酥油、奶油、乳汁,这里形容春雨的滋润。

④最是:正是。

⑤绝胜:远远超过

⑥皇都:长安城(唐朝京都)。

京城大道上空丝雨纷纷,它像奶油般细密而滋润,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近看时却显得稀疏零星。这是一年最美的季节,远胜过绿柳满城的春末。

这首小诗是写给部员外郎张籍的一首描写和赞美早春美景的七言绝句。张籍兄弟辈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诗的风格清新自然,简直是口语化的。看似平淡,实则是绝不平淡的。韩愈自己说:艰穷怪变得,往往造平淡(《送无本师归范阳》)。来他的平淡是来之不易的。

首句点出初春小雨,以“润如酥”来形容它的细滑润泽,准确地捕捉到它的特点。造句清新优美。与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二句紧承首句,写草沾雨后的景色。以远看似有,近看却无,描画出初春小草沾雨后的朦胧景象。写出春草刚刚发芽时,若有若无,稀疏,矮小的特点。可与王维的“青霭入看无”、“山色有无”相媲美。

第三、四句对初春景色大加赞美:“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这两句意思是说:早春的小雨和草色是一年春光最美的东西,远远超过烟柳满城的衰落的晚春景色。写春景的诗,唐诗,多取明媚的晚春,这首诗却取早春咏叹,认为早春比晚春景色优胜,别出新意。前两句体察景物之精细已经令人称赞,后两句如骑兵骤至更人意料之外。

这首小诗,诗人只运用简朴的字,就常见的“小雨”和“草色”,描绘出早春的独特景色。刻画细腻,造句优美,构思新颖,给人一种早春时节湿润、舒适和清新之美感。表达作者充满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全篇绝妙佳句便是那“草色遥看近却无”。早春二月,北方,当树梢上、屋檐下都还挂着冰凌儿的时候,春天连影儿也看不见。但若是下过一番小雨后,第二天,春天就来。雨脚儿轻轻地走过大地,留下春的印记,那就是最初的春草芽儿冒出来,远远望去,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这是早春的草色。看着它,人们心里顿时充满欣欣然的生意。可是当人们带着无限喜悦之情走近去看个仔细,地上是稀稀朗朗的极为纤细的`芽,却反而看不清什么颜色。诗人像一位高明的墨画家,挥洒着他饱蘸分的妙笔,隐隐泛出那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色。远远望去,再像也没有,可走近,反倒看不出。这句“草色遥看近却无”,真可谓兼摄远近,空处传神。

这设色的背景,是那落天街上的纤细小雨。透过雨丝遥望草色,更给早春草色增添一层朦胧美。而小雨又滋润如酥。酥就是奶油。受这样的滋润,那草色自然是新的;又有这样的背景来衬托,那草色自然也美

最后,诗人还来个对比:“绝胜烟柳满皇都”。诗人认为初春草色比那满城处处烟柳的景色不知要胜过多少倍。因为,“遥看近却无”的草色,是早春时节特有的,它柔嫩饱含分,象征着大地春回、万象更新的欣欣生意。而烟柳已经是“杨柳堆烟”时候,何况“满”城皆是,不稀罕。到暮春三月,色彩浓重,反倒不那么惹人喜爱。像这样运用对比手法,与一般不同,这是一种加倍写法,为突出春色的特征。

“物以稀为贵”,早春时节的春草之色也是很娇贵的。“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韩愈《春雪》)。这是一种心理状态。严冬方尽,余寒犹厉,突然看到这美妙的草色,心头不由得又惊又喜。这一些轻淡的绿,是当时大地唯一的装饰;可是到晚春则“草树知春不久归”(韩愈《晚春》),这时那怕柳条儿绿得再好,人们也无心看,因为已缺乏那一种新鲜感。

所以,诗人就第三句转折时提醒说:“最是一年春好处。”一年之计于春,而春天的最好处却又早春。

这首诗既咏早春,又能摄早春之魂,给读者以无穷的美感趣味,甚至是绘画所不能的。诗人没有彩笔,但他用诗的语言描绘出极难描摹的色彩——一种淡素的、似有却无的色彩。如果没有锐利深细的观察力和高超的诗笔,便不可能把早春的自然美提炼为艺术美。

2、《湘口馆潇湘二所会》

朝代:唐代

作者:柳宗元

九疑浚倾奔,临源委萦回。

会合属空旷,泓澄停风雷。

高馆轩霞表,危楼临山隈。

兹辰始澄霁,纤云尽褰开。

天秋日正碧无尘埃。

杳杳渔父吟,叫叫羁鸿哀。

境胜岂不豫,虑分固难裁。

升高欲自舒,弥使远念来。

归流驶且广,泛舟绝沿洄。

奔腾出九疑,临源湘逶迤行。

会合空旷处,清流缓波涛平。

江岸高馆耸云霄,更有危楼倚山隈。

雨后初晴天色朗,纤云舒卷碧空尽。

秋高气爽日正,江天一色无纤尘。

才闻渔父低声唱,忽听羁鸿哀声鸣。

见此胜景岂不乐?难以自制思绪分。

登高欲遣杂念去,更招思念故乡情。

无心游玩驾舟返,小舟徘徊人迟疑。

注释

(1)浚:此处指深。

(2)临源:山名,《百家注柳集》云:“九疑、临源,潇湘所出。”

(3)泓澄:清而广。停风雷:谓波平涛息,流转缓。

(4)轩霞表:高耸于云霄之外。轩,飞貌。

(5)澄霁:天色清朗。

(6)杳杳:远貌。

(7)豫:欢乐。

(8)裁:自制。

(9)远念:对远方故乡的思念。

(10)驶:快速行进。

(11)沿洄:顺流而下曰沿,逆而上曰洄。

这是一首写景诗,状写山川之美,乃是柳宗元的拿手好戏。汪森《韩柳诗选》曾说:“柳州于山字最有会心,幽细淡远,实兼陶谢之胜。”近代藤元粹《柳柳州诗集》卷三评论此诗时则说得更具体:“开旷之景,叙来如见,宛然一幅活画。”那么,现我们就来看一看,柳宗元是怎样描绘这幅“活画”的。诗人先写远景:潇湘二的发源地,但江流一缓一急,一蜿蜒而来,一直奔而至,一幅颇具特色的远景江流图已经呈现读者面前。接下来,诗人便仔细描摹二会合口的胜景。先看面,空旷开阔,碧连天,波涛不惊,的动景反而变成静景;而两岸危楼高耸,则又化静为动,让人看来怵目惊心;顺着危楼再往上看,一幅蓝天白云的美妙景观便呈现眼前,那雨后初晴的灿灿阳光,那悠悠飘过的缕缕白云,好一幅秋高气爽的绝妙佳境,而且是天一色,绝无纤尘,这简直就是一个*世界,不染半点世俗的浊气。读到这里,免不心驰神往,诗人身处如此仙境,就更当飘飘欲仙。然而且慢,立即便有世俗的浊气传来:“杳杳渔父吟,叫叫羁鸿哀。”因为有“羁鸿”的哀鸣作陪衬,“渔父”之“吟”便也有悲音,这悲音其实并非来自渔父之口,而是发自诗人的心底,由“羁鸿”的哀鸣,诗人不能不想到自己被贬他乡羁留穷乡僻壤的痛楚,因而再美妙的景色也不属于他,这景色不仅不能使他愉快起来,相反,他越想借它来排遣乡思,乡思反而越来越浓。仙人的佳境他已没有心思欣,只好驾舟回程。然而,回程之路又哪里呢?作为被贬之人,他又不能不想到自己只能“羁留”于此的处境:故乡不能去,有家不能归。他所能回的`“家”,与“羁所”同名,与“监狱”无异,他又何必急急忙忙地回到那“监狱”呢?更为可怕的是,不回到那“监狱”他便无处可去,无法抉择的两难处境,更增添诗人的愁苦,小舟漂泊于宽阔的江面,徘徊不前,虽是风平浪静,也给人岌岌可危之感,这不是小舟的危急,而是诗人心境的危急。

3、浣溪沙·秋坐上十八客翻译

同是瀛洲册府仙。只今聊结社莲。胡笳按拍酒如川。

唤起封姨清晚景,更将荔子荐新圆。从今三夜看婵娟。

首句故事源自唐太宗设学馆。唐太宗为网罗人才,设置学馆,任命杜如晦、房玄龄等十八名官为学士,轮流宿于馆,暇日,访以政事,讨论典籍。又命阎立本画像,褚亮 作赞,题名字爵里,号“十八学士”。时人慕之,谓“登瀛洲”。诗常用“登瀛洲”或“瀛洲”比喻士人获得殊荣,如入仙境。瀛洲,传说的东海三仙山之一,另二仙山名蓬莱、方丈。“册”,册封,特指皇帝的诏书。该词起句便见不俗,将此日参加秋宴会的十八人比作仙境之人。张孝祥《鹧鸪天·送陈倅正字摄峡州》亦有句:“人物风流册府仙。”

“结社”,组织团体。“结社多高客,登坛尽小诗。”(唐·许浑《送太昱禅师》诗)次句巧妙地将“结社”二字拆开,一作“聊结”,一作“社莲”,由此又将今朝宴会比之于晋慧远集高僧名儒结白莲社于庐山东林寺。庐山白莲社数百人,其间誉望尤着,为当世推重者,号社十八贤。晁补之于《白莲社图记》亦有记载。

第三句作为上片结语,是说当筵演奏琴曲《胡笳十八拍》助兴,坐上十八客酒兴更高。“胡笳”,我国古代北方民族一种管乐器,传说由汉张骞从西域传入,汉魏鼓吹乐常用之。蔡琰归汉后,悲叹自己命运多舛,写下《胡笳十八拍》流传于今。“按拍”,击节,打拍子。今宵按拍音,不禁抚今思夕,感慨万端,自是豪饮痛醉一场。

换头用“封姨”对应时节,切合“十八”。“封姨”,古时神话传说的风神,亦称“封家姨”、“十八姨”、“封十八姨”。(唐·谷神子《博异志·崔玄微》)诗常作为风的代称。由于秋季节犹有余热,词人便此时召唤风神送来凉爽,清涤晚暑,以助酒兴。

接下一句说酒后更有荔枝品尝,以切“十八”,并扣题秋。上品新荔名“十八娘”,宋·曾巩《荔枝录》云:“十八娘荔枝,色深红而细长,闽王王氏有女第十八,好食此,因而得名。”苏辙《干荔支》曰:“红消白瘦香犹,想见当年十八娘。”秋不能不月,月当有瓜果供奉,该词故有“荔子荐新圆”句。“新圆”,指秋圆月。

荔子自然圆,秋月更圆,新朋老友秋团圆更是大快人心,于是全词最后一句即景生情作结,说今宵月尚可再延长三夜至十八。“婵娟”,月亮。这是词人的'美好愿望,亦可见词人填词用事的高强本领。

首句故事源自唐太宗设学馆。唐太宗为网罗人才,设置学馆,任命杜如晦、房玄龄等十八名官为学士,轮流宿于馆,暇日,访以政事,讨论典籍。又命阎立本画像,褚亮 作赞,题名字爵里,号“十八学士”。时人慕之,谓“登瀛洲”。诗常用“登瀛洲”或“瀛洲”比喻士人获得殊荣,如入仙境。瀛洲,传说的东海三仙山之一,另二仙山名蓬莱、方丈。“册”,册封,特指皇帝的诏书。该词起句便见不俗,将此日参加秋宴会的十八人比作仙境之人。张孝祥《鹧鸪天·送陈倅正字摄峡州》亦有句:“人物风流册府仙。”

“结社”,组织团体。“结社多高客,登坛尽小诗。”(唐·许浑《送太昱禅师》诗)次句巧妙地将“结社”二字拆开,一作“聊结”,一作“社莲”,由此又将今朝宴会比之于晋慧远集高僧名儒结白莲社于庐山东林寺。庐山白莲社数百人,其间誉望尤着,为当世推重者,号社十八贤。晁补之于《白莲社图记》亦有记载。

第三句作为上片结语,是说当筵演奏琴曲《胡笳十八拍》助兴,坐上十八客酒兴更高。“胡笳”,我国古代北方民族一种管乐器,传说由汉张骞从西域传入,汉魏鼓吹乐常用之。蔡琰归汉后,悲叹自己命运多舛,写下《胡笳十八拍》流传于今。“按拍”,击节,打拍子。今宵按拍音,不禁抚今思夕,感慨万端,自是豪饮痛醉一场。

换头用“封姨”对应时节,切合“十八”。“封姨”,古时神话传说的风神,亦称“封家姨”、“十八姨”、“封十八姨”。(唐·谷神子《博异志·崔玄微》)诗常作为风的代称。由于秋季节犹有余热,词人便此时召唤风神送来凉爽,清涤晚暑,以助酒兴。

接下一句说酒后更有荔枝品尝,以切“十八”,并扣题秋。上品新荔名“十八娘”,宋·曾巩《荔枝录》云:“十八娘荔枝,色深红而细长,闽王王氏有女第十八,好食此,因而得名。”苏辙《干荔支》曰:“红消白瘦香犹,想见当年十八娘。”秋不能不月,月当有瓜果供奉,该词故有“荔子荐新圆”句。“新圆”,指秋圆月。

荔子自然圆,秋月更圆,新朋老友秋团圆更是大快人心,于是全词最后一句即景生情作结,说今宵月尚可再延长三夜至十八。“婵娟”,月亮。这是词人的美好愿望,亦可见词人填词用事的高强本领。

4、殿前欢・客

张可久〔元代〕

望长安,前程渺渺鬓斑斑。南来北往随征雁,行路艰难。青泥小剑关,红叶湓江岸,白草连云栈。功名半纸,风雪千山。

遥望京师长安,只觉前程渺茫,而今已是两鬓斑白。我追随那南来北往的征雁,经历多少险难。走过泥泞险峻的青泥小剑关,到过地势低湿的红叶湓江岸,穿越过白草翻卷的连云栈。得个半纸功名,不得不奔走于风雪千山。

注释:

殿前欢:曲牌名,为张可久所创,双调四十二字,前段四句三平韵、一叶韵,后段五句两平韵、两叶韵。征雁:指来往于南北两地的大雁。行路艰难:喻求取功名的艰难。青泥小剑关:指青泥岭如同剑关。湓(pén)江岸:指白居易《琵琶行》所写之地。白草:北方之草,坚挺。连云栈:今陕西汉,为古时川陕通道。功名半纸:形容功名微不足道。

这首散曲开头两句,点出滞留“客”的缘剑;三、四两句概述奔波仕途的艰苦;“大泥小剑关,红叶湓江岸,白草连云栈”这样三个对仗工整的短句,形成鼎足式的对语,具体描写“艰难”之状;最后两句以深沉的慨叹廷结,尤觉悲愤之至,也流露对功名富贵的鄙薄。

“望长安,前程渺渺鬓斑斑。”廷者借长安喻指元朝廷所百大都,他遥望大都,那个百方跟自己的前程一样渺茫,而他已然两鬓斑斑。一个“望”字,暗含廷者期待被朝廷重用而未能得偿所愿。“南来北往随征雁,行路艰难。”按说他已到致仕归家之年,但为生活不得不继续奔波于艰难的路途,和征雁一道“南来北往”。一个“随”字则暗示廷者仕途不顺、身不剑己的伤感。

“大泥小剑关”三句是鼎足对。所谓“鼎足对”,是指三个互为对偶的句子组成的对联。第一句可对第二句,第二句可对第三句,第三句也可直接与第一句相对。鼎足对起源于汉代民谣,大量出现元代散曲里。如元曲四大家之一的马致远所写的一首广为传诵的小令《天净沙・秋思》的鼎足对,“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而张可久的《殿前欢・客》运用鼎足对列举几个关山要百,把“南来北往”具象化,生动表现“风雪千山”的“行路艰难”。

“大泥”古为甘、陕人入蜀要道。据《元和郡县志》载:“悬崖万仞,上多云雨,行者屡逢泥淖,故号大泥岭。”李白《蜀道难》写道:“大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可见此百百势之险峻。此小令的鼎足对里,除“大泥”还有“剑关”“湓江”“连云栈”这些百名,无一不是险要之百。走过泥泞险峻的大泥小剑关,到过百势低湿的红叶湓江岸,穿越过白草翻卷的`连云栈,这一路,廷者踏遍千山。

最后两句“功名半纸,风雪千山”则是道尽当时无数知识分子怀才不遇、人生坎坷的悲剧。尽管他们知道所追逐的功名无足轻重,却又摆脱不名利的羁绊。廷者明知“前程渺渺”,虽然只是一小吏,又不得不奔走于风雪千山。这样的感慨,流露出一种面对酸楚人生的无奈和痛苦。

这首散曲的鼎足对与结尾的合璧对,十分精工;再加上色调的有意组合配搭,使意境极为鲜明。

张可久

张可久(约1270~1348以后)字小山(一说名伯远,字可久,号小山)(《尧山堂外纪》);一说名张可久肖像(林晋生作)可久,字伯远,号小山(《词综》);又一说字仲远,号小山(《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庆元(治所今浙江宁波鄞县)人,元朝重要散曲家,剧作家,与乔吉并称“双壁”,与张养浩合为“二张”。

5、临江仙・淡三年欢意

三年欢意,危弦几夜离情。晓霜红叶舞归程。客情今古道,秋梦短长亭。

渌酒尊前清泪,阳关叠里离声。少陵诗思旧才名。云鸿相约处,烟雾九重城。

如君子相交淡如般已经知心三年,欢乐自,短短的几夜之间就像这急凑的琴声一般便要分离。明天天色微亮之际,霜打得红叶漫天飞舞之时,你们便要踏上归程。如此分别之情,古今同慨,千年叹颂;这秋意微凉之际,我将日夜思念,时时梦见曾经分别时刻的场面。

端起面前清澈的酒,默默的留下不舍的泪,琴弦也凑热闹一般的奏起阳关三叠,仿佛一同相送友人。杜甫曾借诗词寄托思念的友人颇有才名,我亦愿仿效之。小云,小鸿,沈十二,廉叔,我们相约再次相见的地方,烟雾缭绕的京城。

注释:

①淡:语出《庄子・山木》:“且君子之交淡若。”

②危弦:急弦。

③渌酒:清酒。

④阳关:曲调名,即唐王维《渭城曲》。为送别名曲,反复吟唱,故名《阳关三叠》。

⑤少陵:唐诗人杜甫。

⑥云鸿:指其友人沈十二廉叔、陈十君龙家歌女小云、小鸿。

晏几道是一位多情词人,每到一处,必然与歌妓缱绻缠绵,分手时就有相思痛苦。经历得多,品尝得深,抒发得真切强烈。这首词从某一段感情说起。曾有过三年的欢聚相恋时光,抵不住离别时几夜琴弦上传出的凄苦声调。

上片言颍昌三年,与诸友好淡之交,深秋时节将别,连日来沉浸离情别绪之

“淡三年欢意,危弦几夜离情”。这两句用比兴手法,形容作者与诸女之交是淡长情君子之交。“危弦”形容操琴激烈,几乎弦断音绝。未正面写因离别而生的惆伥,却与作者“琵琶弦上说相思”(《临江仙》)“断肠移破秦筝柱”(《蝶恋花》)同一意境。

“晓霜红叶舞归程。客情今古道,秋梦短长亭”。“晓霜”句点出离别时的节令和景物,每到秋季晓霜满地的.时候,归程上总是飞舞着坠落的红叶,古今行人都是驿道上颠沛奔波,驿亭魂牵梦萦。

下片叙饯别酒席上的情景与自己的离恨。

“渌酒尊前清泪,阳关叠里离声”。描绘歌女劝酒时的依恋情态。离别酒宴上的送行《阳关曲》和情人的清泪,每次相同,一次次折磨离人。“阳关”(抒发离情别意的古琴曲名)二字点出送别本意。

“少陵诗思旧才名。云鸿相约处,烟雾九重城”。“少陵”(杜甫的称号),这里作为诗人的代称。是对当年自己的赞许,当下被生活折磨得已经没有这精气神。云、鸿是歌伎名,晏几道好以属意者名字入词,以记其坠欢零绪之迹。尽管是分别即,小云、小鸿还与他相约。然而她们身世漂零,俱流转入间,这相约是渺茫的,如同烟雾般可望而不可即。

全词通篇只写过去三年的淡之交,眼前别宴上、骊歌的清泪和黯淡的前程,未着一字写“不舍”,字里行间却让人深切感受到对友人的深情厚意。

创作背景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晏几道监颖昌许田镇。此词是晏几道监颍昌许田镇三年任满即将离别时所作。

点击查看更多《荷在水中站了》的原文及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31th.cn/articles/29617.html

热门阅读

  1. 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模块优秀教学设计
  2. 201年元宵节给客户的祝福语
  3. 描写冬天雪的唯美句子
  4. 珠宝购销合同
  5. 幼儿园半日活动计划集锦
  6. 写景散文大全
  7. 田单者齐诸田疏属也的原文及译文赏析
  8. 接骨木树妈妈的故事
  9. 二年级上册《冬天》教学反思范文
  10. 201年辞旧迎新经典祝福语
  11. 朋友结婚祝福的话
  12. 爱国故事《屈原以死报国》
  13. 关于大学生暑期兼职实践报告
  14. 产品购销合同
  15. 经典的春节祝福短信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