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青涩生活随笔
九月,金桂飘香的九月,柿子挂满枝梢的九月,落叶纷飞的九月,一个新阶段的开始,一个希望失望并存的开端。
初次走进高中校园,感觉教室环境可以说是差到某种极致,晚自习写着写着作业就会有飞虫“吧唧”落到你面前,你一惊之余能做的就只是默默把它弹开。而校园里的桂花又似乎开的太疯狂了,簇簇金黄缀满枝叶间,风吹过,一阵无比浓郁的桂花香扑面“熏”来。各种树叶更是肆无忌惮的落满校园小路,成熟的金黄色的柿子压满枝头,有时还会“吧唧”落到地上摔个稀巴烂。当我们一次又一次在清理落叶时,看到粉身碎骨发着恶臭的柿子,不禁感慨,又是哪一个倒霉的“牛顿”在树下被砸中了脑袋呢?
学校的几湾“湖水”如今也已布满水藻,绿得浑浊的水里几条浮浮沉沉的小红鱼让人不得不感叹其生命力的顽强……
夜色降临,题海定时涨潮,却不见何时退去。
窗外灯已尽熄。
叹,苦海无涯。悲,学生无奈。
【一】
ipad风波。
犹记初三时,不知哪位领导一时兴起,决定让区里的三所高中学校分别招办两个“特色班”,并庄严许诺,特色班每班只有30人,实施无纸化教学,学生人手一个iPad,享用云教室;一天只上六节课——没有如山的作业是也;并且保证实验室图书室一直向这群学生敞开,一中还专门有新建的教学楼……总之,对我们这些正被无边的作业压得“头不抬、眼难睁”极度缺少睡眠的初三“学霸”们来說简直就是天堂,使我们一下子看到了希望。于是,原打算报考青岛二中的,也决定不去了;本打算远赴外地名高中就读的,也不再出走了。大家一门心思, ipad,特色班,云教室,尝素质教育去!于是努力学习。选学校,报志愿;笔试,面试,取得合格证;中考再一路过关斩将……嚯,终于如愿以偿了!
军训时,便有好多同学急不可耐的打听老班:“什么时候发iPad?”“学校说了,报告已打上去,教体局批示同意了,就安心等着吧!”可是,等着等着,都一个月过去了,还毫无下发的迹象。于是有同学忍不住了,向教体局写信询问。哪知,这一询问,给学校“蒙羞”了——别的学校都不急,就你们急!一中怎么做的学生工作!解释一下!原来,上级的许诺兑不兑现不是下级的学生能问的,你问(信),便是你错!
于是老班语重心长的把学校的话传达下来:“同学们,学校公物采购是有程序的。报告,批复,然后*招标,招标必须有三家公司竞争才能进行。比方说咱们学校新换的教师办公桌,同学们都看见了吧?其实是前年打的报告……”“老天爷!我们的iPad该不会也要等三年,等我们毕业以后给下届学生用吧!”“*可能!不过……”老班似乎觉得语气过重,“我个人认为,学校还不至于欺骗你们这些祖国的花骨朵吧。所以,就别天天念叨了!”“哗,也就是说姑且就算没有?”“对,安心学习吧!”
嗟,安心?死心!可怜我那些同学了!有的就为了iPad云教室放弃了报考仅一墙之隔的一中普通班,选择了三十多里外的三中特色班去住校,难道就没有一种被骗的感觉?
嗨!不想就不想吧,可就在眼前的新教学楼总得叫我们进去吧?“内部装修上级还没有批。”老班铿锵有力的回答摧残了我们所有的幻想——可,那可曾是学校庄严的许诺啊 !
无语!
【二】
清晨的太阳被黑云覆盖,阵阵风吹过,颇有了凉意。桂花依然盛开,只是香气淡了许多,落叶又铺了一地,一枚金灿灿的柿子从树上跳下,稳稳当当的落在白石假山的顶端,让你无言。昨天那个粉身碎骨的柿子不知被谁拖在地上碾压过,今早变得血肉模糊。垂柳的枝条被工人剪成了“齐刘海”,毫无美感不说,满地翠绿的“落发”更显得扎眼:满目凌乱,不堪入目。怎么办?扫呗!
终于结束了这周的打扫,坐在桌课前遥望后黑板上的“敌军战况”(各科作业),仰天长叹:
“唉——”
最不想听到的就是晚自习结束的铃声,因为它好像总是按时嘲笑你:“又一个小时过去了,你还没写完作业呢,笨蛋!”
透过窗户看夜色,月明,天黑。
借着教学楼每个教室发出的灯光,依稀看到前面楼上墙皮斑驳。
“自古作业时间多理综,少文科,朕,皆恨之如一!”抬头望一眼陈旧的教室环境,心底呐喊道。
前线吃紧,主力将溃。
【三】
回想开学时,为吃到心仪的午餐,一听到下课铃就飞奔前往。那些日子似乎还在眼前,但转眼间都一个月了。
如今的我听到下课铃依然会抄上家伙(匙筷)飞奔。只是失去了奔赴“前线”的热情,悠然的挪步过去。
路上满是去食堂的同学,大多都是大步流星。经历了一天数理化的熏陶,我颇有些麻木,机械地抱怨着题太难听不懂,木木的向食堂走着,不时身边会蹿出几个“飞毛腿”,以极大的动能前进;自然也有同学步履轻盈,脚踏飞燕,如一叶小舟,“遥遥以轻飏”地穿梭在人流里飞速前行着。我只是观望。
依然是一个普通的下午,夕阳为窗外的树叶染上了一层耀眼的金色。几束金色的阳光透过食堂大窗斜射进大餐厅,颇有几分“夕阳无限好”的意境。
“过了今天还有一天就是周末,再有四天就是国庆长假了,还得四个月才到寒假,可没几天就是月考了……”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倒计而等待。
【四】
抬头望天,漆黑,月残,无星。
早已习惯在寂静无光的夜晚淹没在题海中,如一叶轻舟,在海面荡来荡去,漫无目的地随波逐流,目标已然渺茫。
面前是浩如烟海的习题,窗外是静谧如漆的夜色。
我不怕黑夜,我只怕在没有星光的夜晚迷失方向。
初中时,老师以为我们一无所知,所以总是不厌其烦的一遍一遍的唠叨个没完;高中了,老师似乎认为我们无所不知,于是或惜口如金,或在讲台上自娱自乐…… “先学后教,小组合作”,教改之风一吹,便把我们这些曾经的各初中的宝贝吹得东倒西歪。从高三下来的物理老师似乎还没转过弯来,以为面对的依旧是高三理科精英,仅用五分钟轻描淡写,就算讲完新课;之后,浓墨重彩的就来了:“作业就是把这一节的‘同步训练’和‘五三’(《五年高考三年模拟》)上的题做完……”于是,“先学后教”似乎就成了“光学不教”。
拓展阅读
1、为了让自己过上想要的生活随笔800字
今天算得上是很平凡的一天,没有什么大事发生,绝大多数的时间都在看书,只是在中间休息的时候去看了看一些写作的网站,以及一些平时聊天的论坛。感谢互联网连接了这个世界上更多的人,能够让我知道外面的世界怎么样,也能够清晰感受到其他人的生活状态。
我们每天都被灌输着要奋斗的思想,那么有没有想过努力是为了什么呢?起初我不明白,以为这只是别人强加给我的要求,后来才渐渐意识到奋斗不是为了别人眼里多么美好的形象,也不只是因为那些名人名言告诉我们人的一生需要奋斗,更多的是为了让自己过上理想的生活,不让自己变成那种最讨厌的人。
自己有一位未曾谋面的网友,其实也没有说过话,只是她经常在网上分享自己的生活点滴,才让我熟悉了她。从她写的文章当中就能感受到,这是一个斤斤计较的人,每天为了花钱的事情纠结无比。现在的我还只是学生,所以收入有限,每天也不能随心所欲消费在购物或者是点餐方面,多少都会考虑一下费用支出。但是这位网友已经32岁了,还是一直在纠结这些事情,就让我感觉到是在浪费大好年华。
一开始看到她分享免单群我也很心动,但是自己加进去以后才发现,其实那些免费的商品并不合适,大部分质量都很差,买回来也放在家里没有什么用。那些廉价的商品我以前也买过,大部分都是华而不实,没有什么用处的,但是因为价格很低,退货又不划算,也就留在家里浪费了钱。
都说量入为出、理性消费,而在消费的时候选择性价比高的商品也十分重要,如果一味追求低价,实际上反而还会浪费了钱。
每次看到她为了一点小钱在反复纠结,我就在心里暗下决心,自己将来一定不能做成一个那样的人,这不仅仅是在学习方面要努力,在人际交往方面也必须谨言慎行,多培养自己的交际能力,不能和一些心术不正的人来往。
现在的生活紧张忙碌,没有多少的休闲娱乐时间,大部分都在学习知识,或者是进行一些相关培训。因为我很少去接触娱乐化的内容,也很少看电视节目,对于时下的流行没有兴趣也不算很了解,许多同龄人都觉得我的生活比较无聊,但是我却没有后悔过,因为只有现在耐得住寂寞,将来才能守得住繁华。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一双隐形的翅膀,由自己的学识、见地、能力所组成,能够带领自己飞向生活的彼岸。
2、走进岭南“周庄”感受武术氛围领略古镇美景生活随笔
顺德有着浓厚的尚武氛围以及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影响着一代的武术爱好者,孕育出咏春拳一代宗师陈华顺、名震南粤的“两广棍王”陈当绵以及威震省港澳的“讲手王”黄淳梁等一批又一批名闻中外的武学大师。7月5日,岭南师范学院文传学院“岭南湛队” 走入岭南“周庄”——顺德逢简水乡,感受武术氛围,领略古镇美景。
都说“数功夫圣地,还看佛山。”顺德作为佛山的“一份子”,也同样有着浓厚的武术氛围,其中顺德的永春拳在2013年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推广项目”牌匾”。“岭南湛队”在参观顺德杏坛镇逢简水乡时,便深刻感受到萦绕在这古镇周围浓浓的武术氛围。
逢简水乡里创办的逢简小学便有着鲜明的武术文化特色。学校的外围墙上展示着许多与永春拳的由来、演变发展以及相关的武术招式等相关资料的科普,武术氛围浓厚。同时学校的围墙上也展示出逢简小学在相关武术比赛中荣获的奖项,一个个奖项是当地武术文化传承成功的重要证明。其次,逢简小学也是陈华顺拳武术培训基地之一,也被顺德区人民*授予“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永春拳在这里得到传承发展,成为逢简小学传统文化传承的特色项目,顺应“武术进校园”的号召。
此外,蓬莱水乡建立了永春训练基地,创建世界级均安功夫特色小镇,植入功夫产业,讲述中国故事,宣传与推广“永春文化”等武术文化,致力于让中国武术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开启武术文化新的篇章。凡此种种不难看出,蓬简小学以及当地的人们对“永春文化”等武术文化给予高度的重视。
“岭南湛队”在感受武术氛围的同时,也被逢简村的美食美景所吸引。逢简水乡,一处“隐居”在顺德杏坛,媲美江南周庄的画意水乡。它傍水而居,村内水道遍布,有曲折迂回的不尽之感,水光接天,“明远桥”、“巨济桥”和“金鳌桥”等石桥纵横,斑驳的百年古屋,沟壑纵横的石板古道以及虬曲苍劲的参天古树等自然美景呈现在队员们的面前,老屋墙壁上人为艺术的充满创意与诗意的涂鸦墙刺激着队员们的感官。坐上乌蓬船,撑杆前行,水波荡漾,倒影绰约,在桥底穿行,看桥上行人,队员们在这自然美景中沉沦。
水乡至今远离都市喧嚣,空气清新宜人,与岭南古村格局相辅相成。而两岸古屋古树交错分布,石板街道纵横,通常只有村民三三两两经过,大有陶渊明诗句中“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的意境。逢简水乡是岭南水乡文化的一处代表,在水乡里慢步徐行,队员们感受到了水乡带来的温润和安详。在这里,闲逸是一种心境。这里有“周庄”的影子,古桥古祠、乌篷船、小桥流水,一个如诗一般的水乡呈现在“岭南湛队”面前。
水乡的各处遍布着历史文化古迹。斑驳的青砖墙上,写满了古镇的历史;庄重的宗祠里呈现出古镇的历史沉淀。河岸边逢简古祖辈生活的雕塑,卖鸡公榄、卖蚕丝蚕蛹以及龙舟说唱为生的人们组合在一起,让队员们仿佛读了一部逢简村的历史。当然,在古村格局犹存的同时,古村的砖屋上偶尔出现的涂鸦,使古老的砖墙上涂上了现代的标记,流行与传统相结合,逢简水乡越发凸现生机。
来到逢简水乡,品尝当地的美食是必不可少的。首先便是均安蒸猪。当地村民用传统方法自制均安蒸猪,猪肉吃起来肥而不腻,干爽清香,再加上特制辣酱,肉香中夹杂酸辣风味,别有一番风味。顺德是鱼米之乡,作为地方主食之一的鱼,其烹饪方法可谓不计其数,但最能体现顺德人巧思的,当属鱼粉。鱼粉以“清、香、鲜、爽、滑”为特色,吃起来非常Q弹,让人回味无穷。接着来一份均安鱼饼,有鱼味,鲜而不腥,外表金黄香脆,里面烟韧弹牙!伦教糕是当地著名小吃,吃起来清香扑鼻,入口嫩弹,甜而不腻。顺德双皮奶,更是必不可少的。其状如膏,色洁白,口感细腻嫩滑,如丝如绸,入口即化;口味香而不重,甜而不腻,吃后唇齿留香。上层奶皮甘香,下层奶皮香滑润口,吃过翻寻味!
逢简水乡远离了城市的喧嚣。“岭南湛队”的队员们在调研途中不仅感受到当地对武术文化的重视,也品尝到特色美食,领略了岭南“周庄”如诗般的美景,偷得浮生半日闲。
3、人物生活随笔:青妈妈的话剧燃情
编者按:“青妈妈”是我认识的一位老人。她对话剧,对舞台,有着火一样的燃情。
"青妈妈"装不得淑女,要装也装不过几分钟,瞬间会打回原形。只要一被话剧轻轻点燃,身体内的小宇宙立马会轰然爆发,一头扑向舞台。
"青妈妈"见谁和谁亲热,一句接一句的昵称,直亲得让你面色绯红,心惊肉跳。
都觉着"青妈妈"人缘极好,人品也好,性格奇好,戏德甚好。"青妈妈"上戏毕业,学得一身好戏,一肚好料,谁都觉着她是舞台上的话剧极品。可惜了了,除了主演过话剧《世纪彩虹》,《红,白,黑房间》,团里没赶上几部好戏,做过团长,做过主角,本可以在舞台上绽放得更艳丽一些,那一年,跟着一拨子同样属于舞台的名角们随波逐流,自暴自弃了。
"青妈妈"退休后转身去了南艺,愣是将自己存储的艺术本钱和利息,毫不吝惜地花在了艺术生身上,她可以毫不客气地将很多当今活跃在话剧舞台和影视圈里的*,小鲜花们都"收入自己的囊中"。
"青妈妈"觉着自己很少再有机会登台了,她开始往导演上转行。演员们被她相中,遇上她执导,都觉着是件极其幸运的事。"青妈妈"导演和别人不一样,她首先会把戏里所有角色自己琢磨,体验,演绎一番,感觉进去了,想透了,才会将这些领悟到的戏剧内涵,人物魂灵,附体在她"囊中"的演员们身上。演员们很喜欢"青妈妈",她也真还像"妈妈"一样,心直口快,张口就骂娘,从她嘴里就算骂出脏话,奇了怪了,你却觉着一点不脏。
"青妈妈"从来对学生们的业务不松懈,只要她导的戏,会台上台下,台前幕后跟着你身后唠叨,仿佛非让自己的谆谆教诲,嵌进你的骨髓不可。
正因为如此,"青妈妈"栽培出不少话剧小苗苗,有的也长成了顶梁柱。
每回见"青妈妈"和老的少的,小的见面,那股热乎劲儿,烫的你不行,浑身尽起鸡皮疙瘩。
"青妈妈"其实不算大,跟我同龄,眼看到本命年上。见面"波波,波波"的大本嗓叫着,叫的你好生热血澎湃,心生杂念。可惜没有机会跟"青妈妈"学艺,学戏,不然多少也许会再开放点天性。
"青妈妈"好像消沉过一段,自己躲进一间自己精心装饰的小屋,玩起了"手串"之类的装饰品,微信上,每日疯狂刷屏她的各类花里胡哨,五彩缤纷的手串。
熟不熟悉她的人,只要去过她的小店,也都被她"收入囊中"了。
那晚,约去T80文化街区看她执导的话剧《八美仟娇》,就见她得瑟的不行。体内沉迷已久的话剧岩浆陡然爆发,在她沸腾的感召力下,连续五场演出,省城该来的圈内人都来了,每晚谢幕时,她都会揽着台上几位学生,说上一通话。恨不能把那颗滚烫的话剧红心,"扑通,扑通"掏出来送给观众。
所有在剧场观看话剧的人,不管看没看懂,都会被她动真格地点燃,撩拨,融化。
"青妈妈"对人,对话剧,对观众,是有发烧一般的温度的,而且是持续高温状态下的炽热。
作者:张波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31th.cn/articles/326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