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师中字诚之原文及译文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7-20 15:40:27

李师中字诚之原文及译文赏析

李师中字诚之,楚丘人。年十五,上封事言时政。父纬为泾原都监,夏人十余万犯镇戎,纬帅兵出战,而帅司所遣别将郭志高逗留不进,诸将以众寡不敌,不敢复出,纬坐责降。师中诣宰相辩父无罪,时吕夷简为相,诘问不屈,夷简怒,以为非布衣所宜言。对曰:“师中所言,父事也。”由是知名。

举进士,鄜延庞籍辟知洛川县。民有罪,妨其农时者必遣归,令农隙自诣吏。令当下者榜于民,或召父老谕之。租税皆先期而集。民负官茶直十万缗,追系甚众,师中为脱桎梏,语之曰:“公钱无不偿之理,宽与汝期,可乎?”皆感泣听命。乃令乡置一匮,籍其名,许日输所负,一钱以上辄投之。书簿而去。比终岁,逋者尽足。

庞籍为枢密副使,荐其才。召对,转太子中允、知敷政县,权主管经略司文字。夏人以岁赐缓,移书边曰:“愿勿逾岁暮。”诏吏报许,师中更牒曰:“如故事。”枢密院劾为擅改制书,师中曰:“所改者郡牒耳,非诏也。”朝廷是之,薄其过。

熙宁初,拜天章阁待制。西夏人入寇,以师中知秦州。诏赐以《班超传》,师中亦以持重总大体自处。前此多屯重兵于境,寇至则战,婴其锐锋,而内无以遏其入。师中简善守者列塞上,而使善战者中居,令诸城曰:“即寇至,坚壁固守;须其去,出战士尾袭之。”约束既熟,常以取胜。

师中志尚甚高,每进见,多陈天人之际、君臣大节,请以进贤退不肖为宰相考课法。在官不贵威罚,务以信服人,至明而恕。去之日,民拥道遮泣,马不得行。杜衍、范仲淹、富弼皆荐其有王佐才。然好为大言,以故不容于时而屡黜,气未尝少衰。

(节选自《宋史?李师中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令农隙自诣吏隙:空 闲。

B.乃令乡置一匮,籍其名 籍:户籍。

C.师中简善守者列塞上简:选择、选拔。

D.以进贤退不肖为宰相考课法课:考核。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李师中对百姓“不贵威罚”的一组是()(3分)

①妨其农时者必遣归②租税皆先期而集

③师中为脱桎梏④许日输所负

⑤比终岁,逋者尽足⑥民拥道遮泣,马不得行

A.①②⑥B.②④⑤D.①③④C.③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师中有胆识。15岁时,就敢于上密封奏书论说当时政事,在他父亲李纬因将领畏敌不前而被贬官一事上,他也敢于到宰相那里辩白父亲无罪。

B.李师中敢于坚持己见。夏国上奏想延缓对朝廷的进奉日期,便移文到边界上提出要求,皇上下诏给官吏说可以,李师中却主张按照旧例执行。

C.李师中很有战略眼光。针对西夏的进犯,李师中选择把善于守御的人布置在边塞上,而让善于作战的人处于中间地带,他的抗敌策略实行后,常常获胜。

D.李师中志向高远,但不被当权的人接纳以致多次遭贬斥,原因是他喜欢说有关大事的言论。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师中曰:“所改者郡牒耳,非诏也。”朝廷是之,薄其过。(5分)

(2)前此多屯重兵于境,寇至则战,婴其锐锋,而内无以遏其入。(5分)

李师中,字诚之,楚丘人。15岁时,曾上密封奏说当时政事。他父亲李纬任泾原都监,夏国以十几万兵力进犯镇戎里,李纬率兵出击,帅府所派遣的别将郭志高逗留不进。各将领认为兵力多少与敌军不相当,不敢再出战,李纬因此被责罚贬官。李师中到宰相那里辩白父亲无罪,当时吕夷简任宰相,诘问李师中而师中并不屈服,吕夷简发怒,认为这不是一个没有官职的人应当说的话。李师中回答说:“我李师中讲的,是父亲的事。”因此而知名于时。

李师中考中进士,鄜延路经略安抚使庞籍征召他为洛川县知县。百姓中有犯罪被关押的,如果妨碍他们农忙生产就一定放他们回去,叫他们到农闲时再自己投案。法令有需要下达的就出榜告知百姓,或者把父老们召集来告诉他们。租税没有到期限就都已收齐。百姓欠了官府茶款十万缗,追收时关押了很多人,李师中给他们解脱镣铐,对他们说:“公家的钱没有不偿还的道理。放宽你们的期限,可以吗?”百姓都感动得哭了,表示听从他的命令。于是叫各乡都设一个柜,登记欠钱人的名字,答应每天都可去交纳欠的钱,够一钱以上就投在柜子中。在簿籍上登记后离开,到年底,欠的钱都已交齐。

庞籍任枢密副使,在皇上面前称赞李师中的才能。皇帝把他召来对答,转任太子中允、 敷政县知县,并暂时主管经略司文字。夏国因为宋朝每年按例赐予的财物送得晚了,便移文到边界上说:“请不要超过年底。”皇帝下诏让官吏回答说可以,李师中更改文书说:“照旧例执行。”枢密院劾奏税他擅自更改诏书,李师中说:“更改的是郡的公文。不是诏书。”朝廷认为他的话有道理,减轻他的罪过。

熙宁初年,李师中任天章台待制。西夏进犯,朝廷让李师中任泰州知州。皇帝下诏赐他《班超传》,李师中也以办事慎重掌握大局要求自己。此前常把重兵驻扎在边境上,敌人来了就作战,抵抗敌人的精兵,而后方没有力量遏止敌人侵入。李师中选择善于守御的部队布置在边塞上,叫善于作战部队处于中间地带,下令给各城堡说:“如果敌人来了,就坚壁固守;等他们撤退时,派兵尾随追击他们。”规约熟练之后,常常取胜。

李师中的志向很高,每次进见皇帝,大多陈奏天人之际、君臣大节,要求以进贤人斥退不良之徒作为宰相考查政绩的依据。当官不重威严刑罚,专靠信义服人,明察而宽恕。离任的时候,百姓聚集在路上拦路哭泣,马不能行走。杜衍、范仲淹、富弼都举荐他有辅佐帝王之才。但他喜欢说慷慨激昂的话,因此不被当权的人接纳以致多次遭贬斥,但他志气未曾稍微减退。

拓展阅读

1、高《临江麋》

临江①人,畋得麋麑,畜。入门,群犬垂涎,扬尾皆来。其人怒,怛②,自是日抱就犬,习示,使勿动,稍使与戏③。

积久,犬皆如人意。麋麑稍大,忘己麋也,以为犬良④我友,抵触偃仆,益狎。犬畏主人,与俯仰⑤甚善,然时啖其舌。

三年,麋出门外,见外犬在道甚众,走欲与为戏。外犬见而喜且怒,共杀食,狼藉⑥道上。麋至死不悟。

(《柳河东集·三戒》)

【注释】

①临江:地名,江西省清江县。②怛(dá):惊恐。③稍:渐渐。使与戏:即“使其与戏”,让狗和小鹿一起玩耍。④良:的确。⑤俯仰:周旋,应付。⑥狼藉:散乱的样子。

⒈畋(tián):打猎。⒉魔(ní):幼鹿。⒊良:真。⒋偃:仰倒。⒌啖:舔。

【阅读练习】

1.解释下列句加点:

①畋得麋麑( )

②自是日抱就犬( )

③习示( )

④然时啖其舌( )

⑤麋至死不悟( )

⑥走欲与为戏( )

2.用现代汉语翻画线句。

3.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参***】

1.①打猎②靠近③给……看④但是⑤醒悟⑥跑

2.①麋麑逐渐长大,忘记自己是麋,认为狗真的是自己的朋友,互相顶撞翻滚,越来越亲热。

②那些别家的狗看见它,又高兴又愤怒,一起把它吃掉了,路上一片血肉狼藉。

3.“恃宠而骄”终不会有好*。

二:

1.解释下列加点的

(1)自是日抱就犬()(2)稍使与戏()

(3)抵触偃仆益狎()(4)然时啖其舌()

(5)麋至死不悟()

2.翻句子。

(1)临江人畋得麋麂,畜

(2)犬畏主人,与俯仰甚善。然时啖其舌。

3.上说“麇至死不悟”,麇不悟什么?

4.作者通过这个寓言故事要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参***

1.(1)靠近 (2)逐渐 (3)更加 (4)经常 (5)明白。

2.(1)临江的一个人打猎捕到一只幼鹿,养了起来。

(2)狗害怕主人,和它滚打得很友好,但还是经常舔舌头(想吃啊!)

3.被狗吃掉的因。

4.不要企图扭曲、改变事物的本性,越想改变,麻烦就越大,顺势才是根本。

注释

1.畋(tián): 打猎。 2.麋(mí)麑(ní):麋鹿。麋,一种小型鹿类。这里“麋”、“麑”同义。

3.畜(xù):饲养。 4.垂涎:流口水。 5.扬尾:摇尾巴。 6.皆:都。

7.怛(dá):惊吓,呵斥。 8.自是:从此。自:从。是:这。 9.日:天天、每天。

10.就:接近。 11.习示:让狗看熟了。习:熟悉(也可作“经常”理解)。:代词,指群犬。

12.稍:渐渐,逐渐。 13.良:的确。

14.抵触偃(yǎn)仆:碰撞翻滚。抵触,相互亲近地碰撞。偃(yǎn)仆:放倒。

15.益:更加。 16.狎:态度亲近而不庄重。 17.俯仰:周旋,应付。 18.甚:很。

19.善:友好,友善。

20.然时啖其舌:然:表转折。时:经常,常常。啖其舌:舔它自己的舌头(想吃麋鹿)。啖:吃,这里的意思是"舔"的意思。其:自己的。

21.众:众多。 22走:跑。 23.喜而怒:既高兴又恼火。 24.共:一起。

25.狼藉:散乱,这里指尸体散乱不整。

临江有个人,打猎时捉到一只麋鹿,把它带回家饲养。刚一进门,一群狗流着口水,都摇着尾巴来了,那个人非常愤怒,便恐吓那群狗。从此主人每天都抱着小鹿接近狗,让狗看熟了,使狗不伤害它。后来又逐渐让狗和小鹿在一起玩耍。时间长了,那些狗也都按照主人的意愿做了。麋鹿逐渐长大,忘记了自己是糜,以为狗真的是自己的朋友,时常和狗互相碰撞在地上打滚,越来越亲近。狗害怕主人,于是和鹿玩耍,和鹿十分友善,但时常地舔自己的嘴唇。多年后,鹿走出家门,看见外面的很多狗在路上,跑过去想跟狗玩耍。这群野狗见了鹿既高兴又愤怒,一起把它吃掉,路上一片狼藉。鹿到死也不明白自己死的因。

寓意

作者对*守旧势力其爪牙深恶痛绝,采用寓言的形式,对他们进行辛辣的讽刺和深刻的揭露。作者通过这则寓言尖锐地讽刺了那些倚仗权贵而得意忘形的小人物,指出他们必败的命运。也讽刺了那些无自知明、认敌为友、结果招致灭亡的人。[2]

"至死不悟"四个,既表达了作者的厌恶情,也勾画出麋的可怜与可悲.这则寓言故事在写法上突出的是细致逼真的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如"外犬见而喜且怒",用拟人的笔触刻画犬的心理活动.。

麑至死不悟的因是: 它忘却了自己的种群本性,而且在养尊处优的情况下没有学会区分敌我。[2]

寓言分

寓言往往是先叙述寓言故事,然后加以评论,使用比喻,夸张,拟人等手法,借助动物、植物或人们相关的事例,来讽刺或揭露某些社会现象、做人理,给人启示或教育。柳宗元的这篇寓言则要你用心思考方能领会其含义。

寓言描写了麑仗主人的宠势而傲“内犬”,最终落得个被“外犬”“共杀食”的悲惨结局。影射了那些无才无德、依势放纵、恃宠而骄的奴才,讽刺了他们的悲惨命运。也讽刺了那些无自知明,认敌为友,结果招致灭亡的人。

2、《杨氏子》

1、解释下面句子带点的

(1)、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诣:________ 乃:________

(2)孔指以示儿曰。 示:________ 曰:________

(3)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未:________ 闻:________

2、仔细读下面的句子,回答问题。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对话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话精妙极了,妙在何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诣:拜见 乃:于是,就 (2)示:给……看 曰:说 (3)未:没有 闻:听见

2、(1)孔君平指着杨梅给杨家儿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果子。”杨家儿子答道:“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家禽。”(2)都根据人物姓氏来借题发挥,杨家儿子反应极快,才思敏捷。

3、《杨氏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这句话点明了章要讲的人物,以人物的特点。起到总起全的作用。

②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从孔君平来拜见孩子的父亲一事看,两家的关系很好,常来常往。所以当得知孩子的父亲不在时,孔并没有马上离开,而是叫出了这个孩子。可见,孔与孩子很熟。

③为设果,果有杨梅。

谁为谁设果?联系上下自然知道,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看起来孩子很有礼貌,很会招待客人。

④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这是故事的重点部分。孔君平看到杨梅,联想到孩子的姓,就故意逗孩子:“这是你家的水果。”意思是,你姓杨,它叫杨梅,你们本是一家嘛!”这信手拈来的玩笑话,很幽默,也很有趣。孩子应声答道:“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句子的“家禽”不同于现在的“家禽”,这里的“家”和“禽”各自独立表达意思。

(2)对词语的理解。

氏:姓氏,表示家族的姓。 夫子:旧时对学者或老的尊称。 设:摆放,摆设。甚:非常。诣:拜见。未闻:没有听说过。示:给……看。惠:惠同“慧”,智慧的意思。乃:就;于是。曰:说

(3)对题目的理解杨氏子杨氏:姓杨的 :助词,相当于“的” 子:儿子 把它连接起来。

整个意思是: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义:甚:很 惠:同慧 智慧的意思 指:拜见 乃:就,于是 示 :给 看 曰:说 未:没有

孩子的回答很妙,这回答巧妙在哪里呢?是在孔君平在姓上做章,孩子也在姓上做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最妙的是,他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因为他要承认孔雀是他家的鸟,他说的话才立得住脚。这足以反映出孩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

4、《周颂·清庙什时迈》的注释翻

题解:宗庙祭祀先祖时歌颂周武王的乐歌。

时迈其邦1,昊天其子2,实右序有周3。薄言震4,莫不震叠5。怀柔百神6,河乔岳7,允王维后8。明昭有周9,式序在位10。载戢干戈11,载橐弓矢12。我求懿德13,肆于时夏14,允王保15。

现今众多的诸侯邦国,皇天都看作是自己的儿子,实在能保佑、顺应大周王朝。如若武王向他们施威,他们没有不震惊慑服。武王能安抚天地众神,以至黄河和高山。武王作为我们的君王,实在能发扬光大大周功业。他接替王登上王位,就收藏了兵器,并把弓箭收入皮囊。我们谋求治国的美德,武王就施美德于天下四方。武王实在能保持天命啊!

1.时:犹言“现时”、“今世”。迈:林义光《诗经通解》读为“万”,众多。邦:国。此指武王克商后*的诸侯邦国。

2.昊天:苍天,皇天。子:视诸侯邦国为自己的儿子。

3.实:实在,的确。右:同“佑”,保佑。序:顺,顺应。有周:即周王朝。有,名词头,无实义。

4.薄言:犹言“薄然”、“薄焉”,发语词,有急追意。震:威严。此指武王以武力威胁、施威。:指各诸侯邦国。

5.震叠:即“震慑”,震惊慑服。叠,通“慑”,恐惧、畏服。

6.怀柔:安抚。百神:泛指天地山川众神。

7.:指祭。河:黄河,此指河神。乔岳:高山,此指山神。

8.允:然。王:指周武王。维:犹“为”。后:君。

9.明昭:犹“昭明”,显著,此为发扬光大的意思。

10.式:发语词,无实义。序:顺序,依次。

11.载:犹“则”。戢(jí):收藏。干戈:古代兵器。干,盾。

12.櫜(ɡāo):古代盛衣甲或弓箭的皮囊。此两句指周武王偃武修,不再用兵。

13.我:周人自谓。懿:美。懿德,指治教化。

14.肆:施,施行。时:犹“是”,此。夏:国。指周王朝所统治的天下。

15.保:指保持天命、保持先祖的功业。

献记载,夏、商、周三代建国统一天下初,都创作过一套盛大隆重的乐舞,纪念开国立朝的功业,用以向*和祖先汇报,树立新朝的威信,并勉励后嗣子孙。夏禹治水成功作《大夏》,商汤统一天下后作《大濩》,周武王灭殷后作《大武》。这些乐舞,就成为三代最崇高而尊贵的礼乐仪式。

周朝的《大武》相传为周公所作,由六场歌舞组成,歌舞开始前还有一段击鼓等待的序曲。歌舞的六场叫做“六成”,从音乐的角度叫做“六章”。舞蹈表演者有六十四人,分为八行,每行八人,叫做“八佾”。《大武》的六成再现了西周建国过程的六大事件,组合成为一个以周代商平定天下的完整过程。因为西周立朝是武力征服的结果,所以《大武》就主要是表演和再现战争场面的武舞。据《礼记·乐记》的记载,孔子对《大武》六成所表现的历史事件做了如下的说明:“且夫《武》始而北出;再成而灭商;三成而南;四成而南国是疆;五成而分,周公左、召公右;六成复缀,以崇。(高亨《周代大武乐考释》连下读作“复缀以崇天子”)。”郑玄对这段记述做了具体解释:“始奏象观兵于盟津时也,再奏象克殷时也,三奏象克殷有余力也,四奏象南方荆蛮国侵畔者服也,五奏象周公、召公分职而治也,六奏象兵还振旅也。”根据郑玄对孔子言的解释,则《大武》六成当一分为二,前三成是再现武王灭商的功业的,后三成是再现周公平乱和周召二公治理天下,达到天下太平的功业的。这正与《吕氏春秋·古乐》所述大体一致:“武王即位,以六伐殷,六未至,以锐兵克于牧野,归乃荐俘馘于京太室,乃命周公为作《大武》。成王立,殷民反,王命周公践伐。商人服象,为虐于东夷,周公遂以,至于江南。乃为《三象》,以嘉其德。”

颂诗皆为庙堂乐曲,所谓“美盛德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毛诗序》)。本篇也不例外。

《毛诗序》说:“《时迈》,巡守告祭柴望也。”何谓巡守?郑玄笺说:“武王既定天下,时出行其邦国,谓巡守也。”何谓柴望?即柴祭、望祭。柴祭即燔柴以祭天地,望祭即遥望而祭山川。因此,孔颖达疏认为是“武王巡守告祭天乐歌”,朱熹《诗集传》认为是“巡守而朝会祭告乐歌”。今人高亨更具体地说是“周王望祭山川时所唱的乐歌”(《诗经今注》)。其他古今说诗者,虽有小异,而无大的不同。但细审诗意,乃歌颂克商后武王*诸侯,威震四方,安抚百神,偃武修,从而发扬光大大周祖先功业诸事,应为宗庙祭祀先祖时歌颂周武王的乐歌。

《左传·宣公十二年》说:“武王克商,作《颂》曰:‘载戢干戈,……允王保。’”《国语·周语上》上也说:“是故周公(即周公姬旦)《颂》曰:‘载戢干戈,……允王保。’”说是周武王克商建周、平定天下后周公所作,也大体是可信的。全诗仅称武王为“王”、为“君”,没用谥号“武”,并说“允王维后”、“式序在位”等等,显然是武王在世时的颂辞。

全诗十五句,毛诗、朱熹《诗集传》皆不分章。明何楷《诗经世本古义》分为两章,以“明昭有周”起为第二章,清姚际恒《诗经通论》因。但细审诗意,前半颂武王武功,后赞武王治,语意连贯。如若分章,“不惟章法长短不齐,气亦觉紧缓不顺”(方玉润《诗经始》),所以还是从旧说以不分为好。

周武王姬发在祖先父王姬昌所开创的周部族基业的基础上,在吕尚(姜子牙)、周公旦的辅佐下,联合周围众多部族,伐殷兴周,并于牧野一战,取得了彻底的胜利。然后又大封诸侯,以屏藩西周王朝。其功业,是彪炳千秋的。《诗经》有许多篇章歌颂和赞美了他,也是符合历史真实的。

本诗采用“赋”的手法进行铺叙。开头即说周武王*的诸侯各国,不仅得到了皇天的承认,而且皇天也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儿子一样看待,而他们的作用就是“右序有周”。“皇天无亲,唯德是辅”,这就首先说明武王得到了天命。其次又说武王不仅能威慑四方,而且能安抚百神,所以他的继立,“明昭有周”,是能发扬光大有周先祖的光辉功业的。接着又写武王平定殷纣、兴立大周、*诸侯后,戢干戈、櫜弓矢,偃武修,并以赞叹的口气说:我们谋求治国的美德,武王就把这美德施行于天下四方了。最后一句,总赞武王能保持天命,保持祖德,与首句遥相呼应。可见,本诗从头到尾,语意参差、语气连贯,而皆起伏错落有致,里行间充溢着作者深挚而敬慕的感情。它以天命和周武王的联系作为全诗的主线,重点歌颂了周武王的武功和德,层次清晰,结构紧密,在大多臃肿板滞的雅颂诗篇,不失是一篇较为优秀的作品。陈子展《诗经直解》曾引明人孙矿的评语说:“首二句甚壮、甚快,俨然坐明堂、朝万国气象。下分两节,一宣威,一布德,皆以‘有周’起,……整然有度,遣词最古而腴。”这是符合本诗写作特点的。

点击查看更多李师中字诚之原文及译文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31th.cn/articles/35618.html

热门阅读

  1. 美丽的小猪经典幼儿故事
  2. 张小娴经典语录
  3. 《拉萨的天空》优秀教案设计范文
  4. 对妻子不好检讨书范文
  5. 姐妹的结婚祝福语
  6. 《火烧云》第二课时的课堂教学设计
  7. 同学的自我介绍
  8. 加盟商管理协议书
  9. 创建民乐特色学校的总结范文
  10. 也许你们不曾错过散文
  11. 教师节经典赞美祝福语短信大全
  12. 微雨季梦之光爱情诗歌
  13. 学校的卫生年度工作总结范文
  14. 关于描写菊花的诗句大全
  15. 实习基础教育的调查报告范文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