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望庐山瀑布》阅读答案

发布时间: 2025-07-22 00:31:40

李白《望庐山瀑布》阅读答案

1、这首诗用词精妙;你能简单分析一下生或者挂的妙处吗?(2分)

答:示例:一个生字写活了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

挂字化动为静,维纱维肖地写出遥望中的瀑布.

2、下列对李白《望庐山瀑布》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D(应该是化动为静))

A.第一句诗人用浪漫主义的笔法,把香炉峰渲染得更美,为瀑布创造了不同寻常的背景。

B.第二句诗中挂字用得妙,其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倾泻而下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

C.第三句中飞字,写出了瀑布的喷涌而出,直下既写山的高峻陡峭,又写水流之急。

D.这首诗综台运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化静为动,描绘出一幅雄奇瑰丽的瀑布图。

3.这首诗的作者是 ,这是一首 诗(填诗体名称)。(2分)

4.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2分)

拓展阅读

1、《》教学方设计

一、谈话式导入:

1、请同学们背一首你最喜欢的古诗给大家听。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

二、检查预习:

1、学生交流所了解的

2、是怎样描写的?

3、出示图片,老师也来做一回诗人,请同学们告诉我,应该站在哪儿来给大家吟诵这首诗呢?("""遥"说明诗人是站在远处观察的。)

通过老师的吟诵,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三、学生自学:

1、出示自学提纲:

(1)说说每句诗的意思,借助字典或联系诗句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生、遥、川、疑、飞。

(2)有感情地朗一下这首诗。

(3)通过自学,你又产生了什么问题?

2、学生自学。

3、四人小组交流学习所得。

(一)请同学们自由诗,交流你懂了哪些内容?

(学生谈到哪句,交流哪句)

日照香炉生紫烟:

(1)学生谈自己的理解。

(2)诗中哪个词是"升起"的意思?

(3)"红日、高、紫雾"诗人用寥寥几个字,就把我们带入了如诗如画的境界,你能把它得那么美吗?

(4)学生有感情到朗

遥看挂前川:

(1)学生谈自己的理解。

(2)理解:川,河流。

(3)指导朗的气势。

飞流直下三千尺:

(1)学生谈自己的理解。

(2)学生体会"飞流""直下"。

(3)学生有感情地朗

疑是银河落九天:

(1)学生谈自己的理解。

(2)重点理解:疑,体会诗的风格。

(3)有感情地朗

学生有感情地朗全诗。

(二)学生质疑:

1、"生"为什么不用"升"?(1)学生谈自己的理解。(2)生,产生而后升起。

2、"挂",谁能把挂在川前面?(1)学生交流。(2)老师引导学生体会大自然的神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四、指导朗

(1)此时,你就是大诗人,你的眼前出现了这样的景象:万丈青衬着一道银,飞腾奔涌,倾泻直下,你想怎样吟诵这首诗?(学生根据自己的习惯或坐或立,也可以加动作,有感情地诗。)

(2)配乐朗

五、学习的另一首诗〈秋浦歌〉。

六、拓展延伸。

(一)学生汇报自己所知道的的其它诗。(学生自备投影片,把诗中的内容讲给大家听。)

(二)请你选择你喜欢的一首诗背下了。

七、作业:

1、预习《绝句》,了解杜甫的有关情况,并搜集杜甫的诗。

2、选择作业

(1)把今天学到的诗写在书笔记上。

(2)请你用一段文字描述的美丽景色。

2、《田野上的发》的

①母亲50岁后,头发日渐了。先是两鬓,后采是额前,再后来满头芦花,让我们感到心痛。

②父母都不愿离开家,家里有猪鸡水牛,有房子和责任田,上高中的小弟还要人照顾,患不治之症的父亲不能劳动,里里外外都是母亲一人操持,她头发还有不的么?

③4月的一个晚上,我搭同事的便车回老家,想看看父母和小弟。到家时已是晚上11点多了,家里没人,门上挂了锁。奇怪,这么晚了,父母到哪去了呢? 天气乍暖还寒,夜风吹过,身上有阵阵凉意。朝远处田野去,怎么回事呀?空旷的田野上有灯火闪烁,不时有阵阵敲盆的声音传来,我信步朝田野走去。

④到了田边,我像被人使了定身法一般,呆立在夜色里。只见母亲一手提着脸盆,一手握根棒子,敲击着,发出当当的声响。母亲在田埂上蹒珊地转悠,田埂角上放着盏马灯,灯火如豆。田里是平整的秧圃,依稀可见撒下的稻种已经抽出嫩芽。母亲身上披了件破棉袄,手里不停地敲击着。我叫丁声母亲,母亲见是我,停丁下采,脸上溢着慈祥的微笑。在母亲停下的当儿,有一群黑乎乎的东西冲向秧圃。母亲一见,立刻又敲起来,那黑乎乎的便遣散而去。母亲说,今年是少有的奇怪,撒下的稻种一个晚上便被老鼠吃得精光。没有办法,大家只好日夜在田边守着。母亲告诉我,父亲被姐姐接去了,小弟住校,星期天才回,她已经在田边守了三个昼夜了。

⑤母亲和我说话,手里还在敲盆,沿着田埂蹒珊而行。我跟在她后面,心里沉沉的。母亲,您该休息了,把田退了吧!您劳作了一辈子,难道不谊享一事福么?我知道,我是劝不动母亲的,她离不开她的田野。平时我们劝她,她都说:你们不要管了,这田是不能退的,我做一天算一天,也好照料你爹和你弟。

⑥那个夜晚,我陪着母亲在田野上敲盆赶鼠。母亲的身影在田埂上晃动着,夜色里,只有母亲的发看得清楚。夜风吹着,母亲的发在田野上飘拂,飘拂,飘拂出我一脸泪花,飘拂出我又一段回忆。

⑦父亲病倒时,正是乡下大忙季节。母亲忍着悲痛,半夜里起来拔好秧,运到水田里。一早回家服侍父亲吃药,再赶到田里插秧。一大块晃晃的水田里,只有母亲孤单的身影在移动。随着母亲身影的移动,水田里嫩绿的秧苗一行行地立起来,整齐匀称,像块绿色的地毯。母亲是高明的织工,织着绿色;母亲是勤劳的春蚕,吐着绿丝。

⑧我赶回家帮母亲插秧,到田边时,一块大田,母亲已插完一大半。她太累了,体力不支,已不是弯腰在田里移动,而是双膝跪在泥水里,艰难地爬行。母亲的衣裤没一处干的地方,浑身是汗渍泥水。母亲跪在田里插完一行,又插一行。我含着泪水冲到田里,喊着:妈,您不该这样拼命!

⑨母亲见是我,想站起来,努力了两次却未站起。我一把抱起母亲,感到母亲已瘦得皮包骨头。母亲脸上仍是慈祥的微笑,发被汗水湿透了,沾在额上脸上脖予上。我为母亲拂了拂头发,一阵风吹来,发在田野里飘拂起来。母亲说:抢季节要紧啦,这秧早插一天,就能多收一成。我没说话,把母亲进回家,就跑到田里,没命地插起秧来。我累得腰酸背痛,但一想到母亲的发在眼前飘拂,想到母亲跪在田里的身影,便觉得不累了,腰也不酸了。我一口气插完大田的秧,哭了……

⑩母亲离开我们三年了,但我忘不了母亲的发。她的青丝变发,是岁月的辛劳所染。母亲的发,装点着故乡的田野,温暖了我的心灵。

啊,母亲的发哟,还在田野上飘拂么!

1.简要说说文中的母亲是一位什么样的母亲。(3分)

2.母亲的发,让“我”“感到心痛”。文中叙述了哪两件让“我”心痛的事?(4分)

3.结合语境,对下列句子作简要赏析。(4分)

(1)随着母亲身影的移动,水田里嫩绿的秧苗一行行地立起来,整齐匀称,,像块绿色的地毯。

(2)她太累了,体力不支,已不是弯腰在田里移动,而是双膝跪在泥水量,艰难地爬行。

4.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①段中“后来满头芦花”一句用乡村常见的芦花来形容母亲的,发,突出母亲头发斑的特征,切合母亲农妇的身份。

B.③段中“空旷的田,野上有灯火闪烁,不时有阵阵敲盆的声音传来”一句看似闲笔,实则为后文的情节发展作了铺垫。

C.④段中“在母亲停下的当儿,有一群黑乎乎的东西冲向秧圃”一句,既写出了老鼠的猖獗,又侧面表现出母亲的辛劳。

D.11段中以“母亲的发哟,还在田野上飘拂么!”一句结束全文,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地抒发了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

5.本文着力描写母亲的发,请简要分析“发”在文中有哪些作用。(3分)

参***:

第1题概括人物形象,实际上是考查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概括人物形象的前提要把握品全文,防止的不全或流于表面。题时,可采用如下方法:找出句中能体现人物性格品质的原词;通过人物的具体事例概括出人物的品质和个性;从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中整体感受人物形象的特点。然后精心组织,做到言简意赅,尽量不要重复。参***为:吃苦耐劳、坚强、乐观、慈祥(意思对即可)。

第2题叙述主要内容,考查理解和概括表达的能力。解这类题时应根据:主要人物在什么时间什么情形下做(或说)什么事(或话),最终结果怎样;当然,在题时要视具体情况来确定,有时要素可以有所取舍。“人物”和“地点”要素可舍去,关键的要素是“什么事”。参***为(1)母亲深夜敲盆赶鼠 (2)母亲跪在田中插秧(意思对即可)。

第3题考查的是对重要语句的赏析。这题是属于自选角度赏析题,要求考生针对所给句子,调动品味语言方法的积累赏析句子。需要考生对考题文本的语言深入研、推敲,体出其味,品出其妙。然后,找准品“点”。常见的如:1、结合修辞手法,品出生动美。首先要记住常见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对比、反问),并结合修辞特点和表达效果来赏析,这样才不会在题时“舍近求远”,或者张冠戴、隔靴搔痒。例如,上面的第3题的第一句可借助修辞手法来品味。参***为(1)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田中的秧苗之美,赞美了母亲的劳动成果。或:“立起来”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秧苗的动态之美。2、抓住关键词语,品出精妙美。关键词语一般指勾住自己眼睛的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往往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 的作用。我们只要抓住这些关键词句进行分析和品味,就能“拨开云雾见青天”。例如上面的第二句就可抓住关键词语“跪”“艰难”进行赏析。参***为(2) 句中“跪”、“艰难”这两个词写出母亲插秧的艰难,突出母亲此时体力不支和劳累,表现了母亲的坚强。

第4题考查句意理解分析。本题用选择题考查对文章重要语句的理解和分析,扩大了覆盖面,为卷的公正客观提供方便。解此类题时,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也就是文章的整体,仔细体味推敲,透过语言的表象去揣摩领悟其中的深意。另外,选择题我们还应通过分析、比较、斟酌、排除的形式去选择最有把握的一个。为:D

第5题是综合分析,初看是对线索的分析理解,实际上还包括人物形象特征,情感基调、文章主题等多方面的理解,是分析的深层的整体理解,不能留于表面或浅尝辄止,题目的分值3分实际上暗示应多角度思考。参***为:“发”是全文叙事线索;“发”是母亲的形象特征,作者着力描写这一特征,突出了母亲的辛劳,表达出作者对母亲的心疼,对母亲的爱和怀念。(意思对即可)

3、分析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译文

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色绢绸悬挂在前。

高崖上飞腾直落的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注释

:在江西省九江市南,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

香炉:即香炉峰,在西北,因形似香炉且上经常笼罩着云烟而得名。

挂前川:挂在前面的水面上。

九天:古代传说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层。

赏析 这是诗人五十岁左右隐居时写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的无限热爱。 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香炉”是指的香炉峰。此峰在西北,形状尖圆,像座香炉。由于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此句为设置了雄奇的背景,也为下文直接描写渲染了气氛。

次句“遥看挂前川”。“遥看”四字照应了题目《》。“挂前川” 是说像一条巨大的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的河流上。“挂”字化动为静,维纱维肖地写出遥中的

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概写中全景:顶紫烟缭绕,练悬挂,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的图景。

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从近处细致地描写。“飞流”表现凌空而出,喷涌飞泻。“直下”既写出岩壁的陡峭,又写出水流之急。“三千尺”极力夸张,写的高峻。

这样写诗人觉得还没把的雄奇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于是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说这“飞流直下”的,使人怀疑是银河从九天倾泻下来。一个“疑”,用得空灵活泼,若真若幻,引人遐想,增添了的神奇色彩。

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苏东坡十分赞赏这首诗,说“帝遣银河一脉垂,古来唯有谪仙词”。“谪仙”就是。《》的确是状物写景和抒情的范例。

点击查看更多李白《望庐山瀑布》阅读答案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31th.cn/articles/37618.html

热门阅读

  1. 寒假到公司兼职实习报告的范文
  2. 毛豆娃娃的教案
  3. 写一读后感或观后观语文教案
  4. 对结婚新人的祝福语36句
  5. 中学生真正的年夜饭作文00字
  6. 小学生三字经读后感500字
  7. 给老人的祝福语
  8. 羊年除夕幽默祝福语短信
  9. 亲爱的你在哪里诗歌
  10. 名人的读书故事
  11. 关于公司安全管理工作总结
  12. 2019年小年的祝福语
  13. 企业发票自查报告
  14. 灯具音响设备的购销合同
  15. 雅安地震感人故事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