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探索宇宙》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重点】银河系
【教学难点】宇宙的广袤空间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准备:收集我国及世界宇航事业的最新动态
教学器材:各种星系图片、相关视频资料、地心说动画、日心说动画
(新课导入)在长达数千年的古代,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你是怎么认为的?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认为地球是中心的观点,叫做地心说;认为太阳是中心的观点,叫做日心说。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提供的“哥白尼与日心说”的材料,了解天文科学发展的历史。
(媒体展示)播放地心说、日心说动画
(提问)哥白尼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你是怎么认为的?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太阳系虽然很大,但是也只是银河系中很小的一部分。教师用一组数据说明银河系的特征:银河系的直径、恒星数目、太阳系到银河系中心的距离。
教师展示银河系的图片,学生认识银河系的形状。
(设问)银河系的中心是宇宙的中心吗?
(学生讨论回答)
(讲授)教师讲述星系的概念,宇宙是由许许多多的星系和广袤的空间组成的。目前人类能够观测到的宇宙,就有10亿个类似银河系的天体。人类可观测的最远天体,距离地球约150亿光年。
(提问)我们看到最远天体发出的光,是在什么时候从那边发出的?
(学生回答)
(提问)银河系似乎也不是宇宙的中心,那么哪里是宇宙的中心呢?或者,宇宙到底有没有中心呢?
(学生讨论回答)
(简要总结)
(复习反馈)当堂做教材提供的练习第1、2题。
本节紧密衔接上节,使学生的视野由走出地球,变成了走出太阳系,走出银河系。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充分注意广阔的宇宙概念和宇宙中星系众多的概念在学生头脑中的建立。教师可以通过多组数据的比较,给学生一个空间大小和星系数目的概念。宇宙中未知的事情很多,在课堂上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科学思辩的能力。
拓展阅读
1、长春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犀粪蜣》教案设计
一、整体感知
法布尔耗费一年多的时间去观察这种常常被我们忽略的小昆虫--犀粪蜣,才形成了这样一篇鲜活的、充满生命美感的文字。
法布尔在一年多的细心观察中,详细记录了犀粪蜣的外形、习性、住所、配偶、孵化等等。既让我们了解到了犀粪蜣身上鲜为人知的灵性,又让人不能不惊叹法布尔罕见的观察能力和诗意的语言风格。
在法布尔的笔下,犀粪蜣是与我们平等的生命,他没有蹲在实验室里对昆虫开膛破肚,而是在蔚蓝的天空下,研究本能,探究生命,这是对生命莫大的尊重。这份独特的情感渗透在《犀粪蜣》的字里行间。
犀粪蜣虽体型壮实但却性情温和;单身独居的年轻粪蜣会在三月初寻找配偶,相会成亲,辛勤劳动的待嫁姑娘在晨曦初现万籁俱寂的浪漫时刻便会迎来自己的如意郎君;夫妻之间即便被拆散也相互认识彼此忠诚;它们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共同建造自己的家园;在圆圆的洞底,有它们为幼虫建立的弯弯曲曲的婴儿室,上面盖着用羊粪碎片做成的饼,那是幼虫孵出后即可享用的美味;幼虫在父母的呵护下,有长长的成长期,它们躲在饼里,不受酷暑严寒的影响,远离外界的纷扰,那有多舒服啊!何必要匆匆忙忙长大呢?它们扭着身躯钻出沙层,在饼上东咬一口西咬一口,接着又拱起背晃晃身子,显得非常幸福;在父辈们普遍对儿辈冷漠不关心的昆虫中,犀粪蜣对家人的热忱的确非常奇特,当孩子们各奔东西追逐羊粪之时,雄粪蜣精力耗尽,离开洞穴,死在露天,而忠于家政的雌粪蜣也就平静而满足地去世了。
满怀童心且执著的观察,富有诗意与幽默感的描述,热爱自然、敬畏生命的品质,让每一个阅读法布尔文字的人都惊叹这位昆虫诗人的伟大!
二、问题探究
1.犀粪蜣身上的品质带给人类的思考。
犀粪蜣身上的品质让我们不得不反思人类自身,我们是否也像犀粪蜣一样坚守住一份纯真美好的情感,不受任何诱惑,忠诚于彼此;我们是否也像犀粪蜣那样有高度的家庭责任感,任劳任怨地承担起自己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和需要承担的义务;是否以满腔的热忱去经营自己的家庭。我们人类常常自大地认为,人类是万物的主宰,常以俯视的目光去看待弱小的生灵,其实,昆虫虽然弱小,但它们身上却拥有和人类同样高贵的情感甚至还超过人类自身。一切有生命的生灵和人类都是平等的,对一切生命我们都应该怀有一颗敬畏之心。而作者正是以平等的视角去看待犀粪蜣,以一颗敬畏之心去观察,去记录,才让我们体会到了昆虫世界的脉脉温情。
2.法布尔语言的特点。
(1)充满童心、轻松自然:法布尔把他所研究的昆虫都看成是与自己平等的生命,他像一个孩子一样去观察,去记录,去研究,所以才会带给我们如此轻松自然的文字。
如:洞主待在洞底,总是单身独居。
有一位丈夫就够了。经过一场争斗,胜者留下,败者出走另行解决。
当年才出生的年轻粪蜣慢慢地爬出地面,第一次享受阳光的沐浴。
你看,玻璃试管内的幼虫,扭着身躯钻出沙层,在饼上东咬一口西咬一口,接着又拱起背晃晃身子,显得非常幸福。
(2)诙谐幽默、富有诗意:法布尔既是一位幽默大师,又像一位诗人,他的语言诙谐幽默且充满诗意,读来轻松而又充满趣味。
如:秋季,秋雨滋润着被夏日的骄阳烤干的大地。第一次享受阳光的沐浴。
当晨曦初现,万籁俱寂时,求婚者就找上门来。
到十月份,秋雨滋润大地,枯草返绿,羊群欢奔。才出世的犀粪蜣纷纷钻出地洞,迎接欢乐的阳光。
思考与讨论
一、法布尔被当时法国与国际学术界誉为动物心理学的创始人。他有一个惊人的结论:本能就是天才。他的《昆虫记》着意描绘了昆虫为生存而*所表现出来的妙不可言的灵性。课文中描写的犀粪蜣有哪些我们平时所不知道的灵性?
设置此题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通过认真阅读课文,感悟小昆虫身上具有的高贵品质。
参***:在作者眼中,犀粪蜣是一种具有高尚品德的昆虫,它们生性平和,温情,工作勤奋,对配偶忠诚,对家庭有责任感。它们是如此地富有灵性,以至于不能不让人肃然起敬。
二、进化论的奠基人达尔文赞誉法布尔是罕见的观察家。对于犀粪蜣这种普通到我们常常视而不见的小东西,作者竟细心观察了一年多。结合课文,谈谈法布尔是如何观察犀粪蜣的,并思索是什么动力驱使他长年累月地观察那些极为普通的昆虫。
设置此题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认识法布尔献身科学的精神。法布尔一生致力于探索生命世界的真面目,发现自然界蕴含着的科学真理。正因为如此,他才能长年累月地观察那些极为普通的'昆虫,并从中得到极大的乐趣。他对犀粪蜣的观察和研究正是如此,从秋季到第二年秋季,从成年犀粪蜣到犀粪蜣的幼卵,从犀粪蜣的习性到犀粪蜣的家庭关系,这种观察是细微而全面的,这种研究是独到而精深的。
法布尔晚年时,法国文学界多次向诺贝尔文学奖评委推荐法布尔,均未成功。为此,许多人或在报刊发表文章或写信给法布尔,为他抱不平。法布尔则回答他们:我工作,是因为其中有乐趣,而不是为了追求荣誉。你们因为我被公众遗忘而愤愤不平,其实,我并不很在乎。
参***:为了了解犀粪蜣的洞穴,他亲自动手挖掘;为了了解犀粪蜣是否忠诚,他不厌其烦地实验;为了了解犀粪蜣的生长历程,他积年累月地观察。他毕生恪守事实第一的首要原则,把科学工作的实证精神发展到极其严谨的地步。正是这种细致的观察,严谨的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使法布尔赢得了达尔文的赞誉。
对科学真理的挚爱是法布尔的内在动力。正是这种爱,给了他把昆虫兴趣变成昆虫学事业的勇气和力量。法布尔一生致力于探索生命世界的真面目,发现自然界蕴含着的科学真理。正因为如此,他才能长年累月地观察那些极为普通的昆虫,并从中得到极大的乐趣。
教学建议
这是一篇妙趣横生的文章,在学习本文的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以及热爱科学的感情。同时,还要启迪学生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一、教学时要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要上得枯燥乏味。因此,多读,让学生自己讨论是可取的办法。
二、讨论,可引导学生谈一谈自己观察到的有关昆虫的有趣的现象,以增强学生的观察兴趣。要求学生将观察所得记录下来,同学之间互相介绍,再用拟人的方法写成有趣的文章。
三、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阅读有关法布尔《昆虫记》中的其他作品,积累语言,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
四、鼓励学生走进大自然,细致地观察一种昆虫或小动物,模仿法布尔生动幽默的语言风格为它画像(写一篇不少于100字的小短文)。
相关资料
一、关于作者
1.法布尔其人
法布尔(1823~1915),法国昆虫学家。师范学校毕业后,任中学教师。自幼爱好自然,经常观察昆虫和贝类的生活情况。晚年详细观察栖息于未垦地中的各种昆虫和蜘蛛,于1879~1907年间将研究所得陆续写出《昆虫记》十卷。在《昆虫记》中,法布尔对这些昆虫的生活技术作了精辟的阐述,并惊叹昆虫本能的精密性与稳定性,但不能接受本能系动物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发展而来的观点,因而反对进化论。主要著作还有《自然科学编年史》以及关于物理学和化学方面的著作。
2.法布尔谈自己
法布尔说:我是圣多马(*十二门徒之一,亲手触摸*伤口始信其复活。--编者注)难于对付的弟子,在对某个事物说是以前,我要观察、触摸,而且不是一次,是两三次,甚至没完没了,直到我的疑心在如山的铁证下归顺听从为止。
(《昆虫记》 卷七)
法布尔所写《昆虫记》序言结尾:非常遗憾,如今我被迫中断了这些研究。要知道从事这些研究,是我一生得到的唯一仅有的安慰。阅尽大千世界,自知虫类是其最多姿多彩者中之一群。即使能让我最后再获得些许气力,甚至有可能再获得几次长寿人生,我也做不到彻底认清虫类的益趣。
法布尔说:一点儿不假,我在为学者们撰写文章,为将来有一天会多少为解决本能这一难题做些贡献的哲学家们撰写文章,但我也是在,而且尤其是在为青年人撰写文章,我实在想让他们热爱这门你们这么想让人憎恨的自然史。
(《昆虫记》 卷二)
法布尔说:学习这件事不在乎有没有人教你,最重要的是在于你自己有没有悟性和恒心。
3.他人眼中的法布尔
我的目光追随着法布尔。衣着俭朴、清瘦顽强的老人紧紧盯着一只石蜂,用随身的纸笔记录这只昆虫的一举一动。这只能是本能而不是别的!他大声说。旷野的风吹过,把他的声音带到了远方,回响在威斯敏斯特教堂的公墓上空;在那里,长眠着伟大的博物学家查理·达尔文。
作为势均力敌的对手,他们互相理解并尊重对方的见解,然而彼此决不同意。但是,尊重,一个多么珍贵的词汇呀只有真正的学者才能把它融入自己的性格。
法布尔有点累了。他撑起拐杖,让自己的双脚略微休息一下。岁月刻蚀了他的面容,不过并没有冲淡茜草染在他手上的红色,那是他年轻时从事工业化学的纪念;贫困磨损了他的健康,不过并没有减少他心中的信念,那是他长期从事昆虫研究的动力。
他站了一会儿,想起许多事情。因为没有财产,人们好心地劝他放弃他的目标。一些著名的学者读了他的论文,特意来拜访他,然而竟找不到想象中的设备精良的实验室,甚至没有酒窖。作为外省的科学家代表之一,他被引见给法皇,却冒冒失失地混淆了先生和陛下
贫困、腼腆、朴素、谦逊的法布尔是昆虫世界最热心和最真实的探索者
(选自《与穷困潦倒的生活搏斗了40年--法布尔的文学》)
4.文学界对法布尔的诸多评价
法国文学界尊称为昆虫世界的维吉尔;
法国与国际学术界誉为动物心理学的创始人;
查理·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赞誉法布尔是罕见的观察家;
雨果:法布尔是描写昆虫世界的荷马;
罗曼·罗兰:法布尔是我最崇拜的法国人之一。他在观察昆虫上体现出来的天才即充满激情的韧劲,给我带来的愉悦不亚于任何艺术杰作;
鲁迅:他的著作还有两种缺点:一是嗤笑解剖学家,二是用人类道德于昆虫世界。但倘无解剖,就不能有他那样精到的观察,因为观察的基础,也还是解剖学;农学者根据对人类的利害,分昆虫为益虫和害虫,是有理可说的,但凭了当时的人类道德和法律,定昆虫为善虫或坏虫,却是多余了。有些严正的科学者,对于法布尔的有微词,实也并非无故。但倘若对这两点先加警戒,那么,他的大著作《昆虫记》十卷,读起来也还是一部很有趣,也很有益的书。
5.法布尔精神
法布尔写《昆虫记》并不局限于仅仅真实地记录下昆虫的生活,而是以人性关照虫性,昆虫的本能、习性、劳动、婚恋、繁衍和死亡无不渗透着人文关怀,并以虫性反观社会人生,睿智的哲思跃然纸上;最重要的是,整部作品充满了对生命的关爱之情,充满了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正是这种对于生命的尊重与热爱的敬畏之情,给这部普普通通的科学著作注入了灵魂,使这部描写微小昆虫的书成为人类获得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鸿篇巨制。
贫穷和偏见困扰了法布尔的一生,他完全可以利用化学和数学天赋走一条驾轻就熟的捷径,赢得掌声和荣誉,过上梦想中的好日子。他之所以执著而艰难地坚持自己的研究和探索,是因为他有着某种精神;那就是求真,即追求真理,探求真相。如果没有这种精神,就没有《昆虫记》,人类的精神之树上将少掉一颗智慧之果。
法布尔曾经提出一个问题:只为活命,吃苦是否值得?为何吃苦的问题,他已经用自己的92个春秋做出了回答:迎着偏见、伴着贫穷、不怕牺牲冒犯和忘却,这一切,就是为了那个真字。追求真理、探索真相,可谓求真。求真,这就是法布尔精神。
二、关于《昆虫记》
1.一部非常奇特的自传--法布尔的《昆虫记》
在冷酷无情的大自然环境中,昆虫们坚忍不拔地为个体与种族的生存而*。法布尔也一如他所挚爱的昆虫一样,百折不挠地坚持自己的研究方法。当法布尔从他的荒石园中捧出浓缩他一生研究昆虫的成果--《昆虫记》,用大量翔实的第一手资料,将纷繁复杂的昆虫世界真实地呈现在人们的面前时,世界震惊了。
《昆虫记》(又译作《昆虫的故事》)的法文为昆虫学研究的追忆,副标题为对昆虫本能及其习俗的研究。这部著作在法国自然科学史与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曾被译成13种文字,100多年来激发了几代青少年对自然科学、生物学的兴趣。
它是法布尔详细观察昆虫的生活以及为生活、种族繁衍所进行*的笔记。全书共分10卷,每卷包含若干章,每章详细、深刻地描绘一种或几种昆虫的生活:蜘蛛、蜜蜂、螳螂、蝎子、蝉、甲虫、蟋蟀等等。
《昆虫记》是一部严谨的科学著作,但面孔却十分和善,不故作深刻,没有干巴巴的学究气,没有学术著作的晦涩枯燥与一本正经,没有充满言之无物的公式、一知半解的瞎扯,而是准确地描述观察到的事实,一点儿不多,一点儿不少。(《昆虫记》卷二)
2.残酷的散文写作--法布尔的语言风格
《昆虫记》是以大量科学报告材料和文学气质艰苦写成的巨著,文体基本为散文,主体内容集中在昆虫学问题上,同时收入一些讲述经历、回忆往事的传记性文章,若干解决理论问题的议论,以及少量带科普知识性的文字。一位饱经沧桑、追求不止的昆虫学探索者的优势,在这部巨著中得到充分发挥。十卷二百二十余篇,内容丰富自有公论;可其工程之艰难,恐怕只有作者本人才最清楚。法布尔这样说:散文写作比求解方程根来得残酷。
其实,法布尔《昆虫记》的文风优美并不在于修辞琢句和雕虫小技,而在于表现作者的人品。所谓风格即人,其实应当说风格即人格。一个人格低下的作家,不论他有多大文字上的功夫,多大的才华,也创作不成高尚的作品。法布尔出生于法国南省的穷乡僻壤,从小过着极其穷困的生活。他在劳苦大众的怀抱中长大,理解劳苦人民,同情劳苦人民,他以同情劳苦人民之心去同情渺小的昆虫,他怀着对渺小生命的尊重与热爱去描写(甚至歌颂)微不足道的昆虫,这就是《昆虫记》充满人情味的理由。《昆虫记》充满对昆虫的爱,对微小生命的爱,所以使广大读者深受感动。我们应当从这个角度去理解《昆虫记》是科学理论与艺术因素相融合的艺术意义,而不应单纯理解《昆虫记》文字技巧的高妙。《昆虫记》的文字技巧并不特别细巧,它的特点是朴素与真实。而单纯文字技巧高妙,并不一定能产生深刻动人的作品。《昆虫记》是作者以真诚的心写成的真诚的作品。以这样朴实真诚的文笔去写别的题材也可以感动读者,写昆虫就取得了这样的效果,这是完全自然的,丝毫没有令人难以理解的理由。
法布尔对昆虫的描述既充满童心又富有诗意和幽默感。在他的笔下,松树金龟子是暑天暮色中的点缀,是镶在夏至天幕的漂亮首饰;萤火虫是从明亮的圆月上游离出来的光点;犀粪蜣在他眼里是忘我劳动坚持在地下劳作,为了家庭的未来而鞠躬尽瘁。难怪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称赞法布尔为昆虫世界的荷马!
2、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优秀教案
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着不同的动物。
过程与方法
会议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提出寻访小动物中可能碰到的未提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亲近和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的态度,形成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在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去寻访、亲近、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
【教学难点】避免学生在寻访过程中过分关注某一种小动物。
1、 在校园里准备一块可供学生寻访小动物的场地(最好教师提前寻访一遍)。
2、 设计简单的记录表,供学生参考。
一、理解小动物
1、 教师问:“听到‘动物’这个词我们想到了那些动物?”
“‘大动物’我们能想到那些动物?”
“‘小动物’我们能想到那些动物?”
2、 学生用举例的方法来区分大动物和小动物。
3、 关注:学生举例的普遍性性,举现实存在的动物的为俐。
4、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小动物所指范围。
二、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
1、 教师组织学生回忆、交流在一定范围内见过那些小动物。
2、 过程中注意引起学生寻访小动物的兴趣。
3、 关注:学生是否注意倾听同学的经历;学生的描述是否有想象的内容。
4、 设计意图:初步认识动物的多样性。
三、寻访活动的准备
1、 组织讨论,明确寻访的任务、寻访的时间、地点和观察与调查的方法。
2、 学生分组讨论,并明确组内的分工。
3、 交流寻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注意事项。
4、 教师做好明确要求:注意安全、关注和爱护小动物。
5、 关注:学生任务和分工是否明确。
6、 设计意图:为顺利寻访做好准备。
四、到校园里寻访小动物
1、 学生分组寻访。
2、 教师适时提供指导和帮助。
3、 关注:学生是否遵守纪律、是否爱护小动物,是否用一定的方式作记录。
4、 进一步增强对动物多样性的认识,获得更多的信息。
第二课 蜗牛(一)
1、 蜗牛的特点体现在它的运动、身体构造等多方面。
2、 蜗牛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如触角伸缩、身体躲进壳内以躲避危险等。
3、 蜗牛利用腹足能在各种物体上爬行,腹足做细波浪状运动并在爬行中留下粘液痕迹。
过程与方法
1、 经历和体验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过程,并学习使用放大镜做更细致的观察。
2、 用简图画出蜗牛的外形。
3、 按照教科书介绍的方法饲养蜗牛,做好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研究小动物的兴趣,树立起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地观察态度,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
【教学重点】经历对蜗牛外形、运动、反应等方面的观察活动。
【教学难点】学生观察过程中对蜗牛的态度及对观察到的信息的整理。
1、 分组:2-3只蜗牛、放大镜、树枝、绳子、玻璃、饲养槽。
2、 与学生相同的但大一号的材料。
一、课前布置学生捉蜗牛
1、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在那里捉到的蜗牛,捉到蜗牛的地方有什么环境上的特点。
2、 关注:学生捉蜗牛是否伤害蜗牛和其他动植物。
3、 设计意图:使学生对蜗牛的生活环境有一个初略的认识。
二、观察蜗牛的身体。
1、 组织讨论观察蜗牛的身体的顺序,讨论纪录的方法。在学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
2、 学生观察、记录蜗牛的身体。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
3、 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的组织纪律性,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4、 设计意图:认识蜗牛的身体结构特点。
三、观察蜗牛的运动和反应。
1、 组织学生讨论观察蜗牛运动的方法和记录的方法。在学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
2、 学生观察、记录蜗牛的运动。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
3、 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是否用到适度刺激的方法观察蜗牛的反应,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4、 设计意图:认识蜗牛运动的特点:靠腹足运动,爬过的地方有粘液,能对刺激做出反应。
(被注:观察蜗牛的身体和观察蜗牛的运动最好结合起来在同一时间段内完成)
四、饲养蜗牛
1、 教师介绍饲养蜗牛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2、 学生饲养、观察蜗牛并记录发现和产生的新问题。
3、 关注:饲养过程中是否坚持观察、记录。
4、 设计意图:在饲养过程中了解更多有关蜗牛的信息。
3、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优秀教案
一、指导思想:
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和孩子们一起探究,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性教学,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真正有深度的科学探究性活动。
二、教材分析:
《科学》三年级上册是科学教材的起始册,选择的教学内容是以学生“寻访、观察活动”为主线展开的。第一单元是对学生科学意识的培养,启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并在以后各单元中安排了“植物”、“动物”、“我们自己”、“水” 、“纸”、“米饭喝淀粉”等六个单元的内容。
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生命,自己去发现自然现象和物质,并对物质现象进行观察,认识物质成分、作用、与我们生活的关系,认识常见的材料,了解简单物质的基本构成,学会简单的科学测量、思维方式。
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学习了一些浅显的科学知识技能,掌握了最基本的实验操作,观察事物的能力要有较大程度的提高和培养。
1、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愿意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3、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4、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5、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6、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4、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优秀教案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尽可能多的提出问题。提问题也是有诀窍的,如我们可以在仔细观察各种现象中提出问题,也可以在科学小制作的过程中提出问题,还可以对一些已有的结论提出怀疑。在提出更多的问题后,我们当然要想办法寻找问题可能的原因,因为这是科学探究的必经过程。那么如何在众多的问题中选择出适合我们小学生研究的问题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讨的问题。引入课题(板书)选择能够研究的问题。
二、玩游戏提问题
通过玩吹泡泡的游戏,要求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不断的提出新问题。
1、配制不同比例的溶液。
2、用吸管吹,注意用气要均匀。
3、用细铁丝弯成各种形状的框制造泡泡。(框框可以是平面的也可以是立体的)。
4、想怎么吹就怎么吹,吹的花样越多越好。在这个活动过程中,你发现了哪些问题?把它们记录下来:
1、为什么有的泡泡大有的泡泡小?
2、怎样才能把泡泡吹的。大一些?
3、怎样才能把小泡泡吹到大泡泡里?
……
三、如何寻找问题的答案
启发学生思考:为了获得这些问题的答案,你会怎么做?介绍获得这些问题的答案的方法。
1、到图书馆或上网查资料
为了加深理解和保持记忆,我们可以自己制作信息卡。指导学生看课文中的信息卡,指导学生分析信息卡包括哪些内容和怎样呈现。
2、自己通过观察和实验找答案。
指导研究乒乓球落地后,反弹的高度和什么因素有关,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分析得出结论。
四、如何选择我们能研究的问题
1、多提可能通过观察、实验、调查能够找到答案的问题。
2、多提与科学知识有关的问题。
和生物有关,和物体的运动变化有关,和地球天文有关的知识都是科学知识。
3、多提不涉及复杂知识的问题。
4、想办法把暂时不能研究的问题,转化成可以研究的问题。
五、拓展
依照以上的标准,选一个自己能够研究的有关吹泡泡的问题。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31th.cn/articles/391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