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地平线上》优秀教案

发布时间: 2025-07-24 12:11:46

《西地平线上》优秀教案

【本课意义】

亲近大自然,是进行审美教育的良好途径。本课属于“欣赏自然”板块中的另一篇,主要任务便是让学生欣赏与表述自然之美,并启发学生:自然之美来自于个人感情的直接参与,同时让学生了解想象、联想在写作中的重要作用。

一、教学目标

1、感悟三次落日不同的美

2、理解想象在文中的作用

二、教学课时: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给黑板上加点的字注音

诳语垭口勉强湖泊

雾霭混沌瘴气酝酿

喷薄安谧泥淖攫取

2、导语设计:

20年前,当代著名作家路遥曾经说过“我劝你们注意高建群,这是一个很大的谜、一个很大的未知数”。高建群这个谜什么时候能够被完全解析、彻头彻尾地浮出水面呢?今天我们就让这篇文章走近他的世界。

3、文章解读:

高建群,一位被公认的中国文坛罕见的具有崇高感和理想主义色彩的写作者,他的创作,具有古典精神和史诗风格。在他的创作题材中,始终激情高唱着生命的赞歌,营造一种生命中最为壮丽的风景,同时也融入了作家对生活,对生命的思考。高建群认为,作家必须要体验生活,而体验生活准确的说是体验生命。正因为如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作家向往西部生活,总是对西地平线的那块土地情有独钟,是的,正因为那里充满了对生命的考验,他钟爱这个地方,就像钟爱他的生命一样,因而他能够发现那里的美,因为那里的景物都充满了生命,处处洋溢着感动因子。而西部景物中,最难忘,最令作者震撼的便数落日,接下来,就让我们共同领略西地平线上的三次落日景象。

4、文本探讨:

第一段介绍了“在所有雄伟的风景中,落日大约是最令我震撼的了”的总体感受,于是便简约地记述起三次落日。这一句整个文章结构中,起着总领全文地作用。

第一次落日地点:定西高原

发现落日“在苍茫地远方,弧状地群山之巅,一轮血红地落日像一辆勒勒车地轮子,静静地停驻在那里。”

其中几个字眼:苍茫、弧状、血红、轮子、静静

我们暂时还不觉得很美,但至少能吸引每个人的注意力,这说明任何美的所在都有吸引人的地方,我们该做的挖掘出他的美,怎么做?就是仔细的观察。

观察落日没有火焰(没有灼热感)

像红纸柔和、美丽、安谧(不真实)

太大(较轮子大得多)

悬挂群山托扶(想象之景)

托树拍照联想左公柳

〖探讨关于“左公柳”的故事,似乎与“落日”无关,那么还为什么要如此安排?

〖参考摆文弄墨无可厚非,在写作时适时地展示自己的才华,体现一种文化涵养。但从另一个角度,走在异地他乡,陌生的环境下寻求一些与自我认知熟悉的东西,也是可以理解的。

〖经验总结我们在观察事物时,要有意识探寻事物背后的故事,这样做至少有几种好处:一是可以丰富文章内容,而不显得单调乏味;其次,加深对该事物的认识。

每个人都看见过日落,但似乎认真留意整个日落过程的很少,可是即便认真留意并用文字表述出来的,也是枯燥乏味的。那么在作者笔下,日落是怎样的一个过程呢?

日落跳跃、颤抖

纹丝不动、颤抖两下、往下一跃

依恋、慈爱、贪恋、不愿离去

〖探讨我们会发现,这些字眼,很熟悉,甚至在脑海里能形象地呈现出来,为什么呢?原来这些词语一般都用来形容人的,但作家却在此用来形容大自然中的一个景观落日,这样处理,好吗?

〖参考至少,用拟人的手法将落日写活了,在每个人眼里都可以感受到落日的那种活力,虽然有人认为有些不切实际,但这是作者感受中的落日景象,我们还知道作者是一位热爱生命,具有崇高理想追求的写作者,在他眼中万物皆有情,将事物人格化,也是情理中的事。

〖回味高建群是一位善于用感情写作的人,他经常会写自己留下眼泪,其实,不经意中,读者也会为此感动,正符合诗人艾青的名诗《我爱这土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为什么他能够将大自然景物想象得如此充满活力,正因为他是一位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人,爱,让他能够感受到万物的勃勃生机,万物同样带有人的感情,正如文中所描述的“它继续依恋地慈爱地注视着人间,好像有些贪恋,不愿离去,或者说不愿离去正在注视它的我们”。

第二次落日地点:罗布淖尔荒原

日落前:不显明、像灰白的硬币、冷冷

大地、天空混沌、灰蒙蒙

感受:走入*、走入鬼域

辉煌的罗布泊落日:

血红的落日、停滞我们震撼了

脸上泛着红光像在画中

〖探讨作者为何而掉泪

〖参考之前的落日,给作者苍白荒凉之感,一切都充满了死寂,加上荒凉寸草不生的罗布泊,作者在这样的环境下,心情是低沉的。而后来的落日突然变得血红,以至每个人的脸上都泛着红光,整个场景的基调是红色的,那是已干涸生命的复燃,是一种活力的体现,尤其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更显得重要,至少给了作者精神上的鼓励。

〖探讨文中说:“死亡原来也可以是一件充满庄严和尊严的事情。”这当如何理解?

〖参考落日终归要日落西山,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死亡,任何事物都逃避不了死亡,但面对死亡,不同的过程,产生不一样的结局,有的平淡苍凉,有的却可以轰轰烈烈。正如文中,在灰白的落日之后,突然变得血红血红,虽然终归下山,但毕竟之前也曾辉煌过,因而在消失时,不无庄严与尊严之感,

〖讨论面对死亡,假如仍有时间去做些事情,你会如何安排?

〖思考第十五段的内容是关于日出给作家罗曼罗兰带来了创作的灵感,那么写这一段与上文有联系吗?

〖参考这一段写了日出对人的影响,而上文则是日落让作者带来的人生感悟,作者通过日落,联想到日出,这种联想是相对的。

〖领悟可见,大自然与人类并不是割裂开的,而是相互影响的,一个睿智的人便是能从自然界发掘力量,让自己生活得更好。

第三次落日地点:阿勒泰草原

火烧云灿烂地、热烈地、夸张地、烤红了、烧红了惊骇

第二十段作者通过火烧云所映照得地方,又一次联想到历史中,这块土地曾被称为欧亚大平原(小亚细亚),接着便想到历史中的两件大事匈奴民族西迁以及成吉思汗的誓师大会,这给全文增添了些许历史厚重之感。原来在如此平凡的土地上竟曾发生过如此惊世骇俗的一幕,而作者通过火烧云才想到这一切顿觉自己是那么的卑微那么的平庸。

第二十四段作者进行了总结,照应开头,并对“雄伟的风景”和“世间有大美”两句话的出处进行了说明。

5、全文小节:

这篇课文,指引我们通晓生活之中随时随地都可以发现美的所在,自然界同样不乏其美,对于此,我们又能做什么呢?我们能做的就是发现、观察、欣赏、感悟美。本文作者高建群,便是发现了三次落日,并通过观察,领悟并欣赏到不同的美:第一次落日是一种壮烈奔放之美,是一种自然界中生命力的涌东;第二次落日则是死亡前的精神写照,庄严、肃穆、神圣、悲剧感。是一种崇高的美;第三次落日带有一种历史的沧桑之感,原来在落日下,历史里竟有那么多让人惊骇的故事。

这篇课文,还启发我们要发现自然的美,必然要带着一颗感动赤诚的心,用心去感受所观察的事物,只有心中充满爱,爱生活、爱生命、爱社会中一切事物,那么你的心里才会充满感动,感动是你捕获美的利器。

四、活动设计

深情地观察一下你身边大自然中一切,并用文字把你的感受记述下来。

【巩固测评】

一、基础知识?

1.下列成语中加点的字,读音有误的一组是

A.围炉煮茗(míng)别出机杼(zhù)心无旁鹜(wù)良莠(xiǔ)不齐?

B.窗临远阜(fù)罄(qìng)竹难书瑕(xiá)不掩瑜冯(píng)虚御风?

C.晶莹剔透(tī)度(duó)德量力焚膏继晷(guǐ)煊羊肉(xuān)

D.硕大无朋(shu)奔放不羁jī时乖命蹇(jiǎn)蛰居(zhé)

2.下列四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莫衷一是目瞪口呆南辕北辙凭心而论

B.璞玉浑金罄竹难书谈笑风声披荆斩棘

C.探颐索隐螳臂当车铁壁铜墙童颜鹤发

D.投畀豺虎万马齐喑惟妙惟肖文质彬彬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这个比喻三层意思,需要深入挖掘,才能真正体会到它的妙处。

②近年来,内地作家沿海地区,写出了不少关于市场经济题材的好作品。

③无权无职的平民百姓,虽然人微言轻,但他们送给*者的外号,褒贬清楚,受憎分明,很能民意。

④这又让我们见识到怀疑的残酷。它只需要一点借口,就可能将一个的生命顷刻间置于死地

A.包涵作客阐明灵活B.包含做客阐明鲜活

C.包含作客说明鲜活D.包涵做客说明灵活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这个人最爱听评书了,经常听得出神入化,有时竟忘了吃饭和睡觉。

B.这位教授正在讲堂里口若悬河地讲着法律知识,他的儿子却在家中被执法*缉拿归案

C.听说这位气功大师能够功发疾消,今天会了他一下,果不其然,他没有那么大的能耐。

D.这所学校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生活态度、文化修养、举止言谈都显得格格不入。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交通研究所研制的能净化低标号汽油废气的过滤器,为环保作出了贡献

B.在审议之前,本来很看好的几项建议,就因为这一项建议,竟没被采纳

C.尽管美好的理想,然而太超前了,最终落得个“和者盖寡”的尴尬境地

D.商店公然出售盗版软件,对这种践踏出版法的行为,我们必须严厉打击

6.在下文中甲、乙两处各填入一句话,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作为纪实文学之一的传记文学,也要考虑到“文”与“实”二者的有机联系。甲,而靠浮辞丽藻挥洒文篇,只能写出苍白无力的东西;缺乏生动形象的文学语言,乙也不会葆有长久的*力

甲①真实丰富的事实材料的缺乏?

②缺乏真实丰富的事实材料

乙①而仅罗列人物生平事迹?

②只是人物生平事迹的罗列

A.甲①乙②B.甲②乙①C.甲①乙①D.甲②乙②?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1题。

走进罗布泊(有改动)

高建群

在人满为患的地球上,居然还有一个去处,能让人类失踪(例如彭加木),这地方就是死亡之海罗布泊;足迹踏遍中国的名山大川,无数次地与死神擦肩而过,最后,仍然没有能逃脱命运的劫数(例如余纯顺),吞没探险家的地方,也是死亡之海罗布泊。

在那遥远的年代里,中国的西部有一座大洋,它的名字叫准噶尔大洋。后来,大洋浓缩成海,叫蒲昌海。再后来,大海浓缩成湖,叫罗布泊(又称罗布淖尔)。1972年尼克松访华,拿出卫星拍摄的照片,告诉中国人,罗布泊已经完全干涸,一滴水也没有了。

我在罗布泊古湖盆的一个雅丹底下呆了13天。这13天改变了我对世界的许多看法。我感到自己经历了一次死亡和再生,好像佛家的凤凰涅一样。在罗布泊我悟觉了*产生的原因,即在凶险的大自然面前,人是如此渺小、卑微、软弱和无助,他需要寻找一种超自然的力量来慰藉自己,于是*产生了。我还明白了人类用5000年的时间煞费苦心建立起来的道德和秩序的大厦,其实是幼稚可笑的,是伪善的。在这里什么包装都不需要了,一切都被剥去外壳,只留下本质。罗布泊还让我重新估价一些日常的思维,例如,钱在这里毫无价值;水在这里是第一需要,水在你居住的城市里,也许是两块钱(西安)或7块钱(大连)一吨这样的概念,但是在这里,它是一切。

楼兰古城位于罗布泊东南岸。这座被考古学家称为沙埋的庞贝城的古城,在1900年被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和他的向导罗布人奥尔得克发现,从而揭开了长达一个世纪的楼兰热和丝绸之路热。这座2000年来只出现在史书中、传说中和浪漫诗人吟唱中的神秘的中亚古城,今天我们已经能够亲历。

在大约2500年前的时候,欧洲一个古老的种族,在经历一场残酷的战争之后,举国举族向中亚细亚迁徙。他们越过欧亚大陆桥,来到罗布泊岸边。他们发现这里的地貌和他们的故乡爱琴海很相似,于是定居下来。游牧的一支成为大月氏国,农耕渔猎的一支成为楼兰国。

在扑朔迷离的历史中,楼兰国地面发生过许多传奇。第一个传奇是张骞出使西域,第二个传奇是傅介子千里刺杀楼兰王,第三个传奇是班超在楼兰城火烧匈奴使团。

当然在这三大传奇之外,还有一个更大的传奇,这就是李陵的兵败匈奴。李陵率3000疲兵归降匈奴,司马迁为之辩护,于是被汉武帝处以宫刑。失去男根的司马迁蒙羞愤而疾书,于是有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的中华第一大书《史记》的出现。你看,楼兰竟是如此深入地切入我们的历史和文化中。

现在的楼兰、现今的罗布泊还有几十个大谜,这些谜有待后来的探险家们揭开。

走进罗布泊,走进楼兰,走进中亚细亚的各种大神秘。走进地球的一个死角。我们的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古人还说,“过而知之”,意思是说经历过,你才会知道。

问题:

7.作者写第一段的目的是什么?

8.你怎样评价作者在第三段里表达的关于对世界的新看法?

9.这篇散文写了罗布泊的一些什么?

10.你认为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11.读完此文,你对罗布泊的感受是什么?

参***

一、?

1.A(“莠”音yǒu)?

2.D(A.凭—平;B.声—生;C.颐—赜)?

3.C?

4.B(A项“出神入化”形容文学、艺术达到了非常高超的境界,不用来形容人专注的态度;C项“果不其然”与句意相反;D项“格格不入”形容互相抵触,不能结合在一起,用在这里与句意不符)?

5.D(A项主谓搭配不当;B项指代不清,句意不明;C项“尽管美好的理想”改为“尽管理想美好”)?

6.B?

二、

赏析:

文章采用概述的手法写了走进罗布泊后对罗布泊的了解及自己对罗布泊的感受,展现了我国大西北这个历经沧海桑田而又神秘奇特荒凉凶险的地方的特色,说明了经历过才会了解的道理。在表现我国大西北地方风物的特点上,本文与作者的《西地平线上的三次落日》是一样的,但是所描写的对象不一样,事物具体的特点也不一样。本文表现的是罗布泊的自然和人文的变迁,是罗布泊的神秘奇特和荒凉凶险,是作者对罗布泊的独特感受;而《西地平线上的三次落日》表现的是西地平线上的落日的悲壮的美,是与之有关的人事的令人肃然起敬的美。艺术上本文侧重粗线条的勾勒,展现概貌;《西地平线上的三次落日》则是工笔细描,穿插感受和联想,丰富和拓展文意。

7.引出描写对象——罗布泊,突出罗布泊死亡之海的特点。解析:要考虑本段和全文的关系;还要分析本段在表达上的作用。

8.这是作者在罗布泊呆了十几天之后的看法,是特定时间和空间里的产物。他的看法的前提和基础是在罗布泊这样一个最凶险的地方,是站在人的最原始的生存层面上来看待世界的。从大自然的不可战胜的角度来看,*的确可起到慰藉人的作用;从人处于罗布泊这样一个连生命都难以保障的地方来看,人的最基本的需求是生命,是无须什么道德和秩序的,因为道德和秩序在这里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从对生命的重要性的角度而言,在这里钱的确是毫无价值的,而水却是最重要的。因而作者的看法有其特殊的相对性,不可看成是适用于一切的时间地点和事物。解析:要“知人论世”,辨证地联系地全面地看问题。

9.写了罗布泊现实的凶险,罗布泊的来历,个人走进罗布泊的感受,罗布泊中的楼兰王国及其变迁、传奇及其未解之谜。解析:要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分析和概括。

10.把自己走进罗布泊后对罗布泊的了解及感受介绍出来,引起人们对罗布泊的关注。解析:结合题目及文中的个别词句解答。

11.沧海桑田,历史悠久,神秘奇特,荒凉凶险。解析:要对文章所写内容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体会罗布泊的特点。

拓展阅读

1、初二

西区自然特征与农业

学目标

1、指导学生读西形图,找出西区的范围,并指出本区主要形组成和主要形区。

2、运用图,让学生掌握西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了解该区干旱的表现、形成的原因及变化规律。

3、分析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对农牧业生产和人们生活的影响。

4、理解人们在干旱环境下,如何因制宜利用自然条件。

学重难点

分析西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及其对农牧业的影响。

学过程

新课导入:

一。由位置联想景观导入新课

1、由区域名称描述大致位置。

2、联想该区景象:“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黄沙漫漫。

3、设问:是什么造就西区如此独特的自然景观呢?这节课我们就从西北的自然环境来寻找一下答

新课讲授:

二。草原和荒漠

(一)形与位置

1、多媒体展示西区图,找出主要山脉,指导学生概括西区的位置范围,概括出本区的位置特点(从纬度、海陆、相对位置分析)。

2、归纳:该区大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长城-阿尔金山脉以北。本区深居内陆,位于我国北部和西北边疆,属于内陆区。该区面积广大,包括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甘肃省大部和宁夏北部。

3、多媒体展示中国势三级阶梯图、西形图,指导学生认识该区所处阶梯及大致海拔,分析西北主要形及主要形区。

4、归纳:该区主要位于第二阶梯,形以高原、盆为主,东部内蒙古高原,西部“三山夹两盆”。

5、那么,西北的位置特点(远、高、阻、广)对气候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二)气候特点与景观分布

1、展示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并提问:西区降水的大致范围?

2、小结:西北气候特点——干旱。

3、完成P73——P74活动。

4、归纳:西区自然景观由东向西变化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5、提问:那么造成西区自然景观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呢?

6、学生回答:深居内陆,离海洋远,降水少,越往内陆走降水越少

7、师小结:对,由于西区深居内陆,离海洋远,水汽难以到达,所以造成西区干旱的自然特征。

8、转承:干旱的气候对该区的河流产生直接的影响。

(三)河流

1、多媒体展示西区景观图,让学生体会干旱的自然特征。

2、师归纳:西区气候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严寒干燥,夏季高温,降水较少。干旱是本区的特点,这里河流少、短、多内流河,其中塔里木河是最长的内流河。

3、 承转:那么,干旱的自然特征对西区的农牧业有什么影响呢?

三。牧区和灌溉农业区

(一)牧区

1、师讲述:西区比较干旱,水资源贫乏,降水难以满足农作物生长的需要,只能满足牧草的生长需要。因此西区畜牧业发达,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基

2、读图8.5,找出本区的主要牧区及代表性畜种。

3、读图8.5,找出贺兰山,引导学生分析西北牧区的区差异。

4、小结:贺兰山以东,草原草场;以西:高山牧场。

5、师引导学生阅读“可移动的房子——蒙古包”,了解牧民生活居所的特点,理解干旱的自然环境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6、 设问承转:在这样干旱的环境下,是不是除了发展畜牧业,就没有种植业了呢?

(二)灌溉农业区

1、师讲述:水是农业发展的基本自然条件,西区水源成为发展农业的制约因素,西区那些方可以发展种植业呢?

2、读图8.7,找出有水的原的区,思考:水源来自哪里?

3、师归纳:河水、高山冰雪融水、下水。

4、读图8.8和图8.9,认识西北的四个主要灌溉农业区:宁夏原和河套原可以引黄河水灌溉,农业发达,有“塞江南”之称;,甘肃河西走廊和新疆高山山麓的绿洲利用高山冰雪融水、下水发展农业。

5、承转:什么季节冰雪融水最多,当人民又是怎样利用的?

6、结合P76-77活动,认识西区绿洲农业生产所依赖的水利工程——坎儿井。

7、讲述:水渠修建利用山麓的坡度,让下水顺坡而下;暗渠的修建,可以避免宝贵水资源的大量蒸发;竖井便于人们疏通水渠。坎儿井真是保护灌溉、节约用水、防止蒸发的一种好方式。

8、承转:虽然水源有限,但西北也有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读图8.10、图8.11,了解西北特有光热条件和农产品特点。

9、 小结:西区发展农业的有利与不利条件。

【活动】认识西区的景观变化规律及原因

1、读图8.4,将照片与拍摄线

2、分析造成本区景观变化的原因。

【活动】认识坎儿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1、读图8.12,8.13,观察坎儿井的构造。

2、读图8.13,认识坎儿井的构造原理。

3、通过坎儿井,了解当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利用。

2、初二

一、设计思想

通过实例和新闻材料及亲身体会等,让学生认识到交通运输的重要作用。

二、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现代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及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能举例说明交通运输在生活和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刻苦学习、掌握科技、立志报国的思想以及环保观念。

三、学重点:交通运输的重要性

四、学难点:学会举例说明交通运输的重要性

五、学方法:谈话法、读图分析法

六、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能说明交通运输重要性的信息和资料。

师:将全班分成6个小组。

七、学过程

引入新课:大家都知道,交通运输与我们生活的关系十分密切,那么,什么是交通运输呢?它在国民经济中的位如何呢?

【展示投影】这组投影片说明了什么?

1、贵州有西南煤海之称,煤炭探明储量有几百亿吨,居南方各省区之首,然而,丰富的煤炭资源受交通限制,有些煤炭运不出去;贵州林木总蓄积量有1亿多立方米,由于交通不畅,有的区采伐的木材,腐烂和运出的一样多。因此,贵州民间流传这样的说法:“要致富,先修路。”

2、新中国成立以前, https://www.huzhidao.com/ 从成都到拉萨,翻山越岭,要走好几个月。现在坐汽车只需几天,乘飞机只要几个小时就可以到达了。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归纳能力,同时形成感性认识──交通运输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非常重要。)

【学生回答】说明交通运输业对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性。

师小结】这两个事例分别从货运、客运两个方面说明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促进市场经济发展,发展旅游事业,加强各区、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的联系等,都要先发展运输业。所以说,交通运输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

【出示板书】一、经济发展的“先行官”

师承转】我们每个人都离不开交通运输,我们每个同学也都感受到它的作用,下面请同学们在班内谈一谈对它的体会。

【学生活动】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在班内分别交流;师注意总结交通运输的定义及现代主要交通方式。(应让学生明确铁、管道也属于交通运输工具)

师引导】指导学生读P87的两则新闻报道,让学生思考其说明的问题。

(加深学生对交通运输的重要意义的理解)

师承转】每一种交通工具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交通工具的发展是经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的。

师引导】读图4.1思考:①现代主要交通方式有哪些?②三阶段的发展说明了什么?③三个阶段,哪个对环境的影响最大?这说明了什么?怎样解决?

【归纳小结】让学生简单归纳、总结交通运输的作用。

【展示投影】历史的四大米市

师引导】1.引导学生分析四大米市形成的原因。

(联系实际从气候、交通、市场三个方面分析)

2、指导学生做P88第二题。(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自由讨论,对于第⑷题,每条建议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放在首位的应是“再多修些公路”)

师指导】联系实际请再举一些说明交通运输作用的例子。如:①沂水县城长安路改造工程竣工。②沂水县积极实施“村村通公路”工程。③沂水县第一条铁路──胶新铁路已建成通车。④沂水热电厂建设正在紧张施工,有望年底投入使用。

八、评价建议

评价时关键看学生能否联系实际说明交通运输的作用。

九、学后记

本节学,不应太局限于材,抓住课标要求,联系实际,通过谈话法、讨论法学,效果较好。

3、初二

一、材分析

(一)材的位和作用

《辽阔的疆域》是八年级第一章的内容,它是中国理的基础章节。仅从材内容看,它既是学习中国理的起点,又是联系中国理和世界理的桥梁。就本节课而言是学生认识中国位置特点的延续和深入。材通过大量的读图活动让学生独立获取知识,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日常生活和工作都是十分必要的知识。

(二)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我国濒临的海洋、领海、内海、岛屿、半岛及邻国,知道我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2、能力目标

通过阅读,查找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读图用图能力;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了解中国辽阔的疆域及越的理位置,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民族自豪感。

(三)学难点和重点

1、重点:要求学生理解我国理位置及越性是本节的重点。

2、难点: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和课后活动是本节的难点。 (没有难以理解的知识,但名很多,要掌握其理位置是难点)

二、学方法

1、读图分析法:在“世界*图”中查找我国陆疆界找出14个邻国,沿我国海疆界找出6个隔海相望的国家,对培养学生的空间能力有一定的帮助。

2、讨论比较法:在学习我国的越时,设置课本P3的活动,对比我国与俄罗斯等国位置的比较,从而使学生对我国越的理位置有一定的理解。

三、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认真阅读图,记忆理事物空间分布方法。

2、指导学生运用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读图能力和理空间概念。

3、开展谜语活动,活跃课堂气氛。

四、新课讲述:

导入:用谜语导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蓝色星球浮太空,一只雄鸡在其中,南北两分它在北,东西二分它居东,头指世界洋,尾靠全球陆。”谜底是打一理事物现象(中国的理位置)。

(一)、位置

1、半球位置

我国位于北半球、东半球。

2、纬度位置

我国领土,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区,属于北温带,没有寒带。

3、海陆位置

我国位于亚洲的东部,太洋的西岸。有众多的岛屿和港湾,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活动:评价我国理位置的越性

1、与俄罗斯、加拿大、巴西相比,我国的纬度位置有什么不同?所说我国纬度位置的越性。 (图)

答:中国大部分在中纬度,温带面积广大,有少部分在热带,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

2、与蒙古、日本相比,我国的海陆位置有什么不同?说说我国海陆位置的越性。 (图)

答:我国疆域辽阔,海陆兼备。东临世界的大洋太洋,能带来丰沛的降水,使我国东部气候湿润,又有利于海的对外交往。

(二)、国土辽阔

1、国土:是指主权国家管辖下的领土、领海和领空的总称,通常涉及领土和领海。

(附图)我国最东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的主航道汇合处(东经135°),那里是祖国每天最先迎接太阳的方,每年夏至日的日出约在凌晨2点20分。

我国最西端:新疆乌恰县帕米尔高原(东经73°),过国境线不远处是塔吉克斯坦的喀拉湖。

我国最南端:海南省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附近(北纬4°)这里是一个隐没水下的珊瑚暗礁,暗礁点距离海面还有17.5米。我国渔民历来在这里捕捞作业,海军与科学考察船经常在这里巡行和调查。

我国最北端:黑龙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北纬53°)夏至日白昼长达17小时,东至日白昼短至7小时,是全国白昼最长与最短的方,有“北极村”之称。

2、中国的陆领土面积是960万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俄罗斯1707,加拿大997)

3、我国的疆域绵长:陆国界线长达20000多千米,相邻的国家有14个。

4、东临“四海一洋”: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及太洋。

5、我国的大陆海岸线:长18000多千米,分布着台湾岛、海南岛、舟山群岛和南海诸岛。

活动:

1、阅读世界*图,按逆时针方向沿我国陆疆界找出14个邻国,沿我国海疆界由南向北找出6个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

(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3、阅读下图,说说我国东西端的晨昏差异和南北的季节差异,并解释原因。

(三)补充:我国的领海与内海

领海

1、领海是指毗连某一国家海岸的水域,这个国家对这些水域实行专有管辖权。世界所有国家领海宽度都是由各国自行确定的,从3海里到200海里不等。我国确定领海宽度为12海里,一切外国飞机和军用船舶未经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许可,不得进入中国的领海和领海空。

2、我国濒临的海洋: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和台湾岛以东的太洋海域。

3、我国领海及内水的面积为37万方千米,管辖的海域面积约为300万方千米,是世界为数不多的海洋大国之一。

4、我国有美丽多样的海洋环境,有富饶多样的海洋资源。(参看的阅读材料)

自然理学:内海是**大陆内部的海,面积不大,仅有狭窄的水道与大洋或边缘海相通(如渤海)。

内海

*理学:内海是指国家内水的一部分,,包括海港、领海基线以内的海域,以及为陆所包围但是入口较狭的海湾和通向海洋的海峡(琼州海峡是*的内海)。

4、初二

《中国人口》

一、说

《中国人口》是八年级册第一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第三节的内容,本节材主要讲述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和人口分布的情况。是中国理中非常重要的人文理知识,是学生学好中国理,尤其是学好我国工业、农业、交通、城市等知识以及分区理知识的基础。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只有从这一基本国情出发,才能合理布局工业、农业、交通和城市。因此,学好本节材,掌握我国人口的分布概况,将为学好后面各章节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说学目标

1、 说出我国人口总数,

2、 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的趋势并简陋分析建国后我国人口增长快的原因。

3、 学会制作人口增长曲线

4、 运用人口分布图说出我国人口分布概况

5、 使学生明白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估国策,是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出路,也是我们每一位公民必须履行的义务

三、说学重点、难点

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和人口分布是本节材的重点,为我国人文理的学习打基础。

如何交换学生分析图表和动手作图是本节的难点。本节材出现了四种类型的图表:如扇状统计图、柱状统计图、线状统计图、人口密度分布图,因此,如何会分析述图表和绘制人口增长曲线图是本节的难点。

四、说学情

经过七年级世界理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世界理中世界人口的学习,使学生已经具备了人口密度、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等基本概念和人口分布图的阅读能力,这将为本节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八年级的学生散漫、不勤于思考和不重视理课也将使本节课的难点突破具有一定的挑战。

五、说法、学法

计算机多媒体辅助创设一定的情境下,主要是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师加以点拨。

六、说学过程

新课导入:

情境创设:第13亿个公民诞生的图片资料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进入《中国人口》的学习

新课学习:

活动一 感受130000000

a. 多媒体展示《2000年世界人口构成饼状图》,中国占21.2%

b. 多媒体展示《我国省级行政单位人口数量图》找出5000万以人口大省,9个。

c. 生活中人口拥挤的画面:下班的路、海滨浴场、春运的候车室

说明:让学生感受13亿不再空洞、不再抽象。直观在他们的脑海中建立起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形成为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从而解决了本节的一个学目标和学重点。

活动二 我们来发现:

我国人口达13亿,那么我国人口的发展状况如何呢?

a. 展示 我国人口增长示意图 公元0年---- 公元2000年的变化状况,这主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

归纳:慢

较快

飞速发展(基本国情),解决了与学的重点。

b. 师生共同完成建国以来我国人口增长的曲线图,会学生作人口增长曲线图,从而突破了学难度。这个难点的突破体现师生互动、师生合作的学理念。

c. 在自制的我国建国后人口增长曲线进行自主分析,自主发现问题:

1949-1990 变

1990-2005 化 变慢,原因:计划生育

d. 计划生育的国策

说明:整个活动中,主要是学生自主活动,去动手做,去观察,去发现,不

仅能力得到了培养,而且也初步树立树立学生正确的人口观、情感态度、价值观。

活动三 探讨人口分布的特点

13亿人口在我国有的区多,有的区少,分布如何呢?

a. 人口密度的复习:比较中、俄、美、世界。横向比,我国的人口密度大

b. 展示各省级单位的人口密度图,找出d小大的省区、分布概况。

c. 展示人口密度图 归纳总结:东多西

探索的过程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过程,使由简---难,由分析、推测---科学证实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又突破了学的另一个重点人口分布特点。

课后拓展延伸:探究

1、 为什么我国人口东多西

2、 我国人口过多带来了哪些人口问题

七、说板书

一、 人口多,是世界第一

1、 人口多

2、 人口增长快、原因 国情→国策

3、 国策:计划生育

二、 人口分布不均:东多西

这篇八年级理说课稿:《中国人口》说课稿就介绍到这里了,希望大家喜欢!

5、初二

学目标

1、知道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并学会分析气候特征的方法,明确我国越的气候资源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培养学生对自然理环境的分析能力和综合归纳概括的能力,

3、通过认识我国气候的有利因素对农业生产的促进作用,使学生了解到我国农业生产的越条件,对祖国的越自然理环境增强认识,产生自豪感。

学建议

知识结构:

我国气候特征突出:季风气候显著;雨热同期;气候复杂多样。这三者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材从最突出的特征入手,并通过对比让学生感受到季风影响我国气候的突出表现。雨热同期的特征是促进农业生产的势条件,同样受惠于季风气候,因为雨热同期是季风气候的明显特征。气候复杂多样反映了我国气候要素的空间差异性和我国自然环境复杂性。

重点和难点:

重点: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对农业生产提供的有利条件。

难点:学会分析、归纳、概括气候特征的方法。

价值观念、学科能力、基础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育契机及课内外内容联系:

本节学内容是在学生把握了我国的气温和降水两大要素特征的基础,总结、归纳、概括得出的结论性特征。根据我国气温和降水的特征规律而划分出不同的温度带和干湿区,而它们的组合形成了复杂的气候类型。分析这些气候类型的特点,以雨热同期为特征的季风气候成为我国最显著的气候类型。在分析、归纳、概括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时,不要单纯的记忆结论,而是要学生学会这个过程。同时材还对比分析了我国与同纬度其他区进行对比,让学生更清楚我国气候的独特性。

法建议

引导学生回忆我国气温和降水的特征及造成原因,并提供相关气候资料,引导、启发学生思考,通过其分析逐步归纳概括气候特征,并分析这种气候对国民经济生产的影响,特别是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让学生学会分析、归纳、概括,学会对比,切记结论性的灌输。

本节建议课时1课时。

学设计方

学重点:

1、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2、我国气候为农业生产提供的有利条件。

学难点:分析、归纳、概括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学媒体:我国温度带和干湿区挂图或投影片,几个城市的气温曲线图、降水柱状图。

课时安排:计划授课1课时

学过程

〔复习提问〕前几节我们雪线了中国的气温和降水等知识,请同学们回忆两个问题:

(1)我国冬季和夏季气温分布的有什么特点?

(2)我国年降水量在区分布和几节分配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

〔导入新课〕知道了我国气温和降水的一些特点,我国气候有什么特征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归纳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我国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板书〕第四节气候特征

〔读表提问〕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57页,“我国与世界纬度相近区气温的比较”表,回答下列问题:

(1)1月份,我国的齐齐哈尔、北京的均气温,分别比法国的巴黎、美国的纽约低多少摄氏度?

学生回答:分别低22.7°C和3.7°C。

(2)7月份,齐齐哈尔、北京的气温分别比巴黎、纽约高多少摄氏度?

学生回答:分别高26.3°C和7.3°C

(3)齐齐哈尔、北京的气温年较差,分别比巴黎、纽约大多少摄氏度?

学生回答:齐齐哈尔比巴黎大26.3°C,北京比纽约大7.3°C。

〔提问〕对述问题,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学生讨论回答)

〔分析归纳〕冬季,我国比同纬度区冷,夏季我国大部分区又比同纬度除沙漠区以外暖热。因此,我国大部分区的气温年较差比同纬度区的气温年较差偏大。由此得出气温冬冷夏热的特点。大陆性气候显著。

〔展示〕北京、齐齐哈尔、巴黎、纽约降水量柱状图。使同学们阅读柱状图,比较四个城市降水的季节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点击查看更多《西地平线上》优秀教案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31th.cn/articles/41634.html

热门阅读

  1. 历史的手抄报
  2. 2018开学第一课的观后感范文
  3. 腊八节祝福语0条
  4. 大学生学生会宣传部副部长竞职演讲稿范文
  5. 三年级上册《美丽的小兴安岭》教案
  6. 今天我在努力学吉他散文
  7. 自我介绍小学生范文
  8. 人生靠51%赢美文
  9. 水果拼盘策划方案范文
  10. 《奖给父亲的勋章》的教案设计
  11. 小学生自我评价分享
  12. 201年大学毕业祝福语短信
  13. 《火把节》教学设计范文
  14. 长英语童话故事
  15. 201年八一建军节活动总结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