诏追赴都回寄零陵亲故原文翻译及赏析
《诏追赴都回寄零陵亲故》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柳宗元。其古诗全文如下:
每忆纤鳞游尺泽,翻愁弱羽上丹霄。
岸傍古堠应无数,次第行看别路遥。
常想起小鱼在水池里浮游,又担心翅膀太嫩难上云霄。乘船赴京,傍岸的土堡已是无数,一程一程,回看零陵亲故却越加远遥。
诗的开头用比喻的手法,极写诗人被贬永州后环境的恶劣,境地的低微。“每忆”下字好像很轻,似乎也没什么褒贬,实际上份量很重,感情色彩十分强烈,表明诗人对这种小鱼游水池的生活非常厌弃。这时好了,奉诏赴京了,新生活就要开始了,也许还有一个相当高的职位在等着自己,可以直上“丹霄”。然而诗人仍然很担心,担心弱翅无力,重任难以胜任。当然,诗人决不是对自己能力的不信任,也不是故作谦恭之词,是对于变幻莫测的前途的忧虑。
后一联诗歌的节奏明显加快,不仅形象地状写了轻舟顺流而下,计算里程的土堡飞而似地甩在脑后的情境,而且也与诗人希望尽快回到长安的心情十分吻合。然而,诗人离长安虽然越来越近,而离他生活过十年的永州却越来越远,所以,他也是一路北行,一路回望;潇湘一带,轻烟薄雾,别路依稀,真切地抒写了他对零陵亲故的系念。
这首诗,前后两联跳跃性极大,运用的手法各不相同,诗歌意象也迥然有异。但一个“愁”字,却把整首诗歌描写的意象统一协调起来,诗人对自己以往的贬抑生活“愁”,对奉诏直上京,前途渺茫亦“愁”,乘船北上离虽亲朋故旧,当然更“愁”。“愁”字一线贯通,塑造了一位情深义重、忧国忧民、内心情感无限丰富的诗人自我形象。
拓展阅读
1、《塞上曲》原文及翻译赏析
胡风略地烧连山,碎叶孤城未下关。
山头烽子声声叫,知是将军夜猎还。
首句写塞外大风掠地而过,将烧山的猎火吹得火势熊熊,从塞上曲·胡风略地烧连山这座山头连到那座山头。一方面显示了打猎场面的壮阔,另一方面也揭露边将沉湎于狩猎的情况。
次句接着写由于打猎之故,碎叶城城门大开,防守疏漏。碎叶城在今中亚细亚伊塞克湖西北,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托克马克附近,唐时属安西大都护府。“孤城”二字暗示碎叶城处在边防最前沿,孤立无援,形势严峻,对于能否扼守住边关,防止外敌之侵入,举足轻重,边将却骄奢轻敌,城门洞开地出猎而去,其危殆之势无异于引一发而垂千钧。诗人的焦虑和愤慨之情,溢于言表。
三、四两句写在守卫烽火台的戍卒的阵阵欢呼声中,将军猎归,大获猎物。“烽子”,据《资治通鉴》胡三省注,“唐凡烽候之所,有烽帅、烽副;烽子,盖守烽之卒,候望紧急而举烽者也。”如今“烽子”不去守望敌情、举燃烽火,而去守候猎物、举燃猎火;不去呼报敌情紧急,而去欢呼猎罢归来,讥讽之意显而易见。
此诗写边将夜猎的场面,虽然背景壮阔,显得有声有色,但并不是为了歌颂,而是寄寓诗人对边防松弛的`忧虑和对边将玩忽职守的警告。
2、《塞上曲》原文及翻译赏析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沙尘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译文知了在枯秃的桑林鸣叫,八月的萧关道气爽秋高。出塞后再入塞气候变冷,关内关外尽是黄黄芦草。自古来河北山西的豪杰,都与尘土黄沙伴随到老。莫学那自恃勇武游侠儿,自鸣不凡地把骏马夸耀。注释⑴空桑林:桑林因秋来落叶而变得空旷、稀疏。⑵萧关:宁夏古关塞名。⑶幽并:幽州和并州,今河北、山西。.。查看全文。.。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出塞复入塞,处处黄芦草。”这四句写边塞秋景,无限肃杀悲凉,寒蝉、桑林、萧关、边塞、秋草都是中围古代诗歌意象里悲情的代名词,诗歌开篇刻意描写肃杀的秋景是为后来的反战主题作背景和情感上的铺垫。写戍边征人,寄寓深切同情。“从来幽并客,皆共沙尘老”,与王翰的“醉。.。查看全文。.。
作者介绍
王昌龄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查看全文。.。
3、智度师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元稹古诗
我行洞庭野,言瞻祝融岫。乾坤再混辟,惨澹干戈后。
破艇渡清湘,四望无耕耨。村屋尽毁余,蒿莱殖禽兽。
沙边三闾庙,无人垂橘柚。山鬼护幽忠,仿佛存遗构。
当时贼献祸,刲劓遍老幼。顷诧湘艇人,拳臂缺其右。
独手抗一舟,悍勇亦难又。路长仆夫瘁,迫暮巾车逗。
依然等七尺,胡令肩驰骤。念兹每战战,德凉惧颠仆。
巴南驿罢最,处处悬空厩。卒三代马一,甘心贱骨肉。
哑笑畜翻贵,漫忝五行秀。南方土性湿,皇天复时漏。
踉跄日半百,但觅孤烟僦。枵腹晓侵星,腰斧行担糗。
自匪奉役徒,敢与豺虎斗。力微仗药饵,客有青囊副。
堤防祛瘴虫,未惜形骸瘦。忆在金闺内,朝朝手纳袖。
宠骄良自孽,辛劬分焉疚。幸历天地宽,睹闻谢局陋。
南土位正离,物采宜孔富。揽兹裔荒苦,稍悉民瘼透。
圣图乐广大,入版号错绣。本原戒土满,远近法殊守。
横额自前代,更创冀蠲宥。况以勤百粤,诛求到猿狖。
万里运大木,楚材讵即凑。曷怪绥怀地,飘忽长群寇。
人文关区化,剖格宜宏售。庶用奖奔踶,渐摩归辐辏。
长沙迁谪场,亲朋一眉皱。褰帷逾轸星,讶过鸿毛簉。
岂闻衣白客,乞隐烟霞旧。居然斗筲器,旷世典亲遘。
怀中尺一简,至尊御幄授。七十二高峰,奇峻蟠穷宙。
图经第六柱,矻若撑云窦。穹碑篆鸟迹,诘屈不可读。
灵官都岳麓,侐閟栖仁寿。百王礼一致,虔穆承孚祐。
三光益晶辉,八埏息斥堠。修文诎乱萌,太平观俎豆。
惮缩旅灊岑,初知汉武谬。孤孱竭四牡,蹇蹇遑宵昼。
方当诣酃永,严坛朝二后。结束振归策,玉阶效奔奏。
4、《塞上曲》原文及翻译赏析
白羽如霜出塞寒,胡烽不断接长安。
城头一片西山月,多少征人马上看。
元美手持插着白羽的军事文书,冒着霜冻的寒气出行塞外。东北边境的异族侵扰边关,那报警的狼烟在相连不断的烽火台上一个个燃起,直抵京城。
元美出行之时,正当拂晓,城头上斜挂一弯西垂的冷月。天明以后,一场恶战又会在前线爆发。戍守边关的将士们人未卸衣,马未卸鞍,他们正焦急地翘首等待着京城的决策到来。
注释
塞上曲:古乐府诗题,以唐代李白、王昌龄诸作最为著名。
元美:即王世贞,与李攀龙齐名,同为“后七子”领袖。
羽:指羽书或羽激,为古时征调军队或用于军事的文书,上插鸟羽,表示紧急必须迅速传递
胡烽(fēng):指北方少数民族入侵的边警,烽:即烽烟,烽火,古时边境有敌入浸即举烟火报警。
接:接近,直抵。
长安: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为中国古都之一,西汉、 隋、 唐等朝代皆定都于此。后常通称国都为长安,这里实际指当时的首都北京。
西山:北京西郊群山的总称。
征人:出征在外的将士。
创作背景
《塞上曲送元美》是一首送别诗,明代中期,边事屡起,北方的鞑靼多次入侵,直接威胁国都北京,诗人和王世贞同为明“后七子”领袖,友谊笃深,诗人作此诗送别王世贞奔赴前线,并勉励其勤劳边务,以分国忧。
开篇“白羽”两字就点明边塞军情紧急,古时军事文书插上鸟羽,表示此书十万火急,须像飞鸟一样迅速传递,故称羽书或羽檄。“霜”字既形容鸟羽之白,又烘托塞外之寒,而且还暗含形势险峻的意味。首句勾勒出一幅信使带着那份如含严霜的羽书,冒着塞外的寒风策马飞奔的画面。
第二句“胡烽不断接长安”,“胡烽不断”形象地点明外族屡侵边境。长安是唐代国都,“接长安”应前句“出塞寒”,表示边境频频告急,战报直入朝廷,军情之峻急尽在不言之中。
诗的前两句给全诗笼罩上紧张的战争气氛。这两句用战争所特有的镜头——羽书、胡烽,极写边事严重,句式急促,紧迫之感跃然纸上。
后两句写军士出征应战。“城头一片西山月,多少征人马上看”,这两句承上而来,又移步换形,节奏由急促变舒缓,内容从战事转抒情。月可以说是写边塞的诗作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月照边关,使塞外景色壮阔而悲凉,朦胧而凄清,颇具边塞情调,诗人在第三句里,把边塞的月夜写得非常静美;诗中的“一片月”。不仅能衬托情意,而且能喻示时间,渲染气氛。天下共一月,何必有西山东山,家乡异地之分。诗中的“西山月”含意很深,“西山”与“边塞”、“胡烽”暗自相联。又同下句“征人看月”情融意合,构成佳境。而征人看月,则又交织着怀念家乡的愁情与立功边塞的雄心。“多少征人”,意即许多离乡远征、抗敌卫国的将士,他们都是人,立身边塞,目视明月清辉,心头泛起思乡之情。“马上看”就含蓄着这种情感,战士们骑马奔赴塞外或巡逻边境中,抬头看望高悬空中的明月,既思念亲切的家乡,留恋美好的人生,又准备为保卫祖国的大好河山而誓死战斗。因此,后两句既带有唐代边塞诗中常见的那种雄豪悲壮的格调,又有一种缠绵的情致,总观全诗,诗人故意于此设下不和谐音符,借助艺术辩证法的力量,以静显动,创造出一种物我相融,表里一致的境界。
这首诗是明人李攀龙写的一首送别诗,元美即王世贞。王世贞此次出行,与防务有关,故诗人送诗为其壮行,诗中“征人”句即点送行之意。此诗虽貌似唐诗,但也透露出作者对现实的担忧。全诗仅四句,前三句着力写景,渲染气氛,为后一句抒情奠基。前两句选用白羽、寒塞,胡烽、长安四组意象, 强调军情的紧急,为元美的出行渲染气氛。下两句以西山之月连接征人与京城,既表现征人不恋京城,竭力守边,又希望元美能勉力边务,不辱使命。诗苍劲雄阔,意境深幽,颇有唐代边塞诗风格。李攀龙诗刻意规模唐调,乐府诗尤多割剥古人字句,但此诗笔调凝练,意境雄阔,风格劲健,颇得唐代边塞诗的神韵,做到了神与貌合。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31th.cn/articles/421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