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壁虎借尾巴》第二课时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知道鱼、牛、燕子尾巴的用处及壁虎尾巴再生的特点。
(二)能按事情的先后顺序练习说话。
(三)分角色,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一)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知道鱼、牛、燕子尾巴的作用以及壁虎尾巴能再生的特点。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
了解壁虎尾巴再生的特点。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交代学习目标。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6课,齐读课题。这课可有意思了,小壁虎有一条长尾巴,它的尾巴和别的动物的尾巴不一样,哪儿不一样?你想知道吗?我们不仅要知道这个,而且还要知道其它几种动物尾巴的作用。
(二)质疑。
通过昨天的学习,你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请提出来。
请学生质疑,根据情况,有的可以当时解答,有的可等到讲读课文时再去解决。
(三)逐段学习课文。
1、读全文。
(1)这篇课文的题目是《小壁虎借尾巴》请你一边读全文,一边想,课文哪几自然段是写小壁虎借尾巴的?
(2)读后学生回答:第3、4、5自然段是写小壁虎借尾巴的。
2、请你快速读第3、4、5自然段,想一想小壁虎都是向谁借尾巴,请你在谁下面画横线。
(1)学生边读边画。
(2)学生回答,你画的是什么?
(板书,并且出示鱼、牛、燕子的图片。)
3、学习课文第3段。
(1)指名读这自然段,想这段共有几句话?
(2)老师出示前三句话,学生一句一句地读,老师分别出示:
①谁来到什么地方它看见了什么说了什么。
在此过程中,理解句子的意思,和词语的意思,并且充分朗读。在理解游来游去时,找学生到讲台来表演,走来走去,以助理解游来游去。同时出示( )来( )去让学生照样子说词语,以丰富学生的词汇。
②学习第三句话时,老师出示句子让学生比较:
小鱼姐姐,您的尾巴借给我行吗?
③让学生读这两句话,想:哪句好?为什么?(体会到前一句表现小壁虎很有礼貌,用的是商量的口气)。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
(3)小鱼把尾巴借给小壁虎行吗?指名读第四句话。(板书:拨水,同时出示活鱼实物,让学生观察并体会小鱼是怎样用尾巴拨水的。)
拓展阅读
1、小壁虎借尾巴的六年级语文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小壁虎借尾巴》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二册第5组中的一篇讲读课文。是一篇科普童话,课文借助形象化拟人的手法,通过小壁虎向小鱼、黄牛、燕子借尾巴的故事,讲了鱼、牛、燕子、壁虎尾巴的特点,揭示了“动物尾巴都有用”这样一个道理。文章生动有趣,把小动物有礼貌和它们之间真诚相待的美好形象表述得栩栩如生,符合一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是向学生进行科普教育,发展学生观察能力、审美能力、朗读能力的好教材。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本课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通过看图,学习课文,理解词句和每段的意思,了解小鱼、黄牛、燕子、壁虎尾巴用处,及壁虎尾巴可以再生的特点。
(3)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了解其叙述方法。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小壁虎借尾巴的经过,懂得鱼、牛、燕子、壁虎尾巴的用处,接受礼貌教育。
教学难点:理解小壁虎尾巴的用处和特点。
4、教具准备
小壁虎剪图、课文录音、课文幻灯片4框、课件、鱼模型。
5、课时安排
整课计划3课时完成,第1课时初读课文,认识生字,学习课文1、2自然段,第2课时讲读三至七自然段并指导朗读,总结全文,激发学生阅读课外读物的兴趣。第3课时,识记生字的字形,指导书写,完成课后练习。
二、说教法、学法
本课的教学以“突出一个特色,‘遵循四个原则,落实两个结合”为指导思想设计教法、学法、以及教学程序。“一个特色”培养学生自读会读。遵循哪四个原则呢?
1、“三为主”原则,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语言文字训练为主线;
2、直观性原则,充分利用直观形象、激发兴趣、创设情景。
3、文道统一原则,在学习课文时,教育学生讲文明、懂礼貌。
4、课内外联系原则,让学生把课堂知识向课外阅读、观察、研究这一应用上延伸,开拓视野,增长见识。在目标上落实两个结合,即学习语文与认识事物结合起来,把握科普童话教学特点,又把语言文字的训练与逻辑思维训练结合起来。
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本课的教法主要用导学法即“讲—— 扶——放”、直观法、朗读式教学法。学法是自读、读中思考、读中讨论、举—反三,贯彻“自读、会读”这一精神。
三、说教学程序
㈠情境导入,整体感知。分页标题#e#
上课开始,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出示 小壁虎剪图,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种小动物叫什么名字 吗?”对!小壁虎生来就有一条长长的尾巴,可有只小壁虎还要去借尾巴,这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到《小壁虎借尾巴》这个故事中寻找答案吧!
2、看幻灯,听录音故事,思考:小壁虎为什么借尾巴,它向谁借尾巴,借到尾巴没有?
3、自由读课文,按要求自学。
提出两个要求:
(1)画出本课生字词,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读通课文,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4、检查自学效果。
让学生根据要求读课文、使学生读有目的,能避免单纯地、盲目地读书,从而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读后进行检查,及时反馈,可以提高学生读书的认真的程度。
㈡先扶后放,逐层精读。
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后,理清了文章思路:小壁虎为什么借 尾巴——怎样借——借到了没有了。下一步就是深究课文。首先引导学生寻求小壁虎借尾巴的原因,要求学生自由读第一、二自然段,想一想:小壁虎为什么借尾巴?学生很快就把借尾巴的原因找到了(一挣,难看)小壁虎怎样挣断尾巴逃走的?放课件,屏幕中显示出:一只壁虎在墙角捉蚊子,一条蛇悄悄地爬过去,一口咬住了壁虎的尾巴,壁虎用力一挣,挣断尾巴逃走了。鲜明、活动的画面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对“一挣”的意思就自然明白了。小壁虎挣断尾巴后,心情怎样?指导学生用难过的语气读:“没有尾巴多难看哪!”强调?“多难看”。
原因找到了,接下来引导学生学习第三、四、五自然段。扣住“怎样借”重点分析,由于抓学法来学习,设计出“从扶到放”的教学程序:学习第三自然段以扶为主,学习第四自然段采用半扶半放的教法,学习第五自然段,以放手让学生自学为主。采取这个由扶到放的过程,就是教给学生读书方法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过程。
(1)以扶为主,领学课文第三自然段。
A、学习第1、2句,出示句式:小壁虎爬到哪里?看见什么?通过读与说,学生弄明白了:小壁虎爬到小河边,看见小鱼摇着尾巴在河里游来游去,这时教师扣住“摇”字问:小鱼为什么能在河里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呢?(学生回答是因为小鱼摇着尾巴)教师就因势利导,让学生用手势演示“摇”的动作,教师进一步问:写小壁虎爬到小河边怎么要写爬呀爬?(说明小壁虎爬的时间长,爬的路程长,这为后面突破教学难点:小壁虎尾巴再生的特点,埋下了伏笔)分页标题#e#
B、学习第3、4句。出示句式:小壁虎怎么说,小鱼怎么答。学生一下子找出了答案:小壁虎说:“小鱼姐姐,您把尾巴借给我行吗?”小鱼说:“不行啊,我要用尾巴拨水呢。”学生分组读对话。再出示小黑板,如果小壁虎这么说:“你把尾巴借给我。”小鱼这么答:“不行,我要用尾巴拨水。”把书上的“对话”跟以上“对话”比较一下,找出不同处,画上圈。
这样运用比较法,抓住重点词句,学生很快就明白小壁虎十分礼貌,称小鱼为“组组”,用“您”而不是用“你”,“行吗”不是命令,而是征询,小鱼也不是蛮不讲理,她也是实在没办法,很为难,并适时指导学生做到与作者身同此境,心同此情,较好地收到教育、教学效果,体现文道统一的原则。
C、出示句式:小鱼为什么不把尾巴借给壁虎?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得出结论是因为小鱼要用尾巴拨水。“拨水”是什么意思?演示鱼模型,理解“拨水”意思。
总结学法:(指着板示的句式)我们学习第三自然段,先学习壁虎爬到哪,看见什么;再学习小壁虎怎么说,小鱼怎么答;最后想想:为什么小鱼不把尾巴借给壁虎。这样的总结,既对小学生了解小壁虎向小鱼借尾巴的经过起强化作用,又教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注重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2)半扶半放,学习第四自然段。
A、教师出示句式引读本节,帮助学生理顺序。
B、指导朗读。
C、讨论老黄牛为什么不把尾巴借给壁虎?
2、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第26课《大家都说普通话》教案
2、通过复习声母和单韵母,使学生感受学好拼音对识字的意义。
3、渗透性识字7个,运用学过的笔顺写生字1个,学写笔画“横折弯钩”。
综合运用拼音识字法、听读识字法、上下文猜字法组织学生进行识字教学,懂得说普通话的意义。
通过汉语拼音识字的实践活动,使学生感受学好拼音对加快识字的意义。学会笔画“横折弯钩”。
教具准备:
生字、生词卡、蘑菇图片、生字卡、电脑课件、录音机。
一、情境导入
(一)同学们,今天我们请来了一些朋友和我们一起学习,你看,它们来了。出示课件(*、冬冬和同学们)
师:你们想知道他们在说什么,他们想告诉我们什么吗?听录音机(播放两段儿歌:一段是用地方方言说的儿歌,一段是用普通话说的儿歌)
师:同学们,你们听懂了吗?为什么?
(通过比较使学生懂得说普通话才能使大家听懂你表达的意义。说普通话很重要。)
二、揭示课题、学习课文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儿歌,请大家齐读课题«大家都说普通话»。
(一)听儿歌
老师范读课文,大家边听边想:儿歌讲了什么意思?请你用手指着书上的儿歌,再听老师读一遍。
(二)读儿歌
既然说普通话这么重要,你想不想告诉你的父母和你的朋友呢?
1、下面请你自己读这首儿歌,边读边标出不认识的字(老师**将学生不认识的字贴在黑板上)
2、的、话、歌、架、说、不、语、谜、大、普、家、风、唱、像、能
3、识字:在这些字中,你能用学过的汉语拼音学会它吗?
4、复习学过的汉语拼音(复习与本课生字有关的声母和单韵母)
5、分小组学习黑板上带拼音的字
6、汇报:学生到黑板上摘字带读(先读声母、再读拼音,然后读字,能组词)
汉语拼音帮助我们认识了这么多字,它的用处可真大,我们一定要把拼音学好呀。
学生字时用游戏的形式,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朗读并背诵儿歌
现在儿歌中不认识的字越来越少了,谁愿意当小老师,带着大家读一读。
1、请两个同学读,一人一句,其他同学指读。
2、请一个同学带读儿歌,其他同学指读
3、现在我们小组合作学习,互相帮助,将你不认识的字在小组内学会,然后小组四人分句读一读。
4、两个同学互相检查。
三、学习生词
现在老师要从课文中找出一些词来,看看大家还认识这些词吗?
1、做说悄悄话游戏:(老师贴词,同学小声互说)
大家词掌握得很好,老师增加难度,将词换成字考考大家,你们有信心吗?
2、举字卡游戏:看谁举得快、对(学生拿出字卡)
(1)说(能用字卡中的哪个字与说组词)
(2)能(能用字卡中的哪个字与能组词)
(3)风(组词)
(4)像、唱(组词)
(5)收字卡,老师说词,你收卡片(唱歌的唱、好像的像、说话、不能)你的桌上还有一张卡片,是什么?齐读“风”
学习生字,针对重难点去点拨,往往会受到较好的效果。
四、指导书写,学笔画
1、出示课件,请同学们看“风”这个字中,有一个笔画我们没有学过,是第几笔(第二笔,板书:横折弯钩)
2、出示课件,观察书写、笔顺。
3、书空练习。
4、老师示范书写“风”。
5、学生练习写字头。
(复习写字姿势)写“风”字
五、检查学习情况
1、做采蘑菇的游戏:老师带大家去采蘑菇,你们愿意吗?(黑板上贴着许多漂亮的蘑菇)请你说出蘑菇后面的字并组词。
你们喜欢这首儿歌吗?你愿意说一首吗?快开动你们聪明的脑筋,想一想,还有谁有谁的语言,它们的话像什么?(小组讨论)
3、全班汇报。
六、作业
1、把这首儿歌背给家长听。
2、写生字。
【篇二】
1、学会本课的7个生字。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使学生在情境和语言文字中受到熏陶,学好普通话。
二、教学重、难点
1、字于拼音的联系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
3、让学生了解普通话的重要性。
二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goodmorning
2、刚刚老师说了一句英语,小朋友门反映的真快啊!现在老师再说一句看看你还听的懂吗?
(说一句广东话)猜出这是什么地方的语言了吗?(没有)
3、想不想知道刚才老师说的是什么啊!
4、刚才老师说了一句广东话,我们的祖国很辽阔,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语言,让我门听了就像猜谜语一样的困难,但是只要我们学会了祖国的共同语普通话,走到哪里都可以交流了,刚刚老师的话用普通话说就是“小朋友们早上好!”听懂了吗?所以,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是――《大家都说普通话》
(二)教学活动
一、初读课文,感受课文
1、全班齐读课题
2、要说好普通话,老师告诉你门一个秘密,拼音宝宝的帮助可大了,今天拼音宝宝也来到我们的课堂上,和他门打打招呼好吗?(读声母)
3、你们想听听课文吗?小手指着课文,认真听
4、听完了课文你们想自己读读课文吗?
要求:读两遍课文。
(1)在第一遍的时候用自己的小铅笔画出不认识的字。
(2)读第二遍的时候可别忘了那些红色的拼音宝宝看见他们的时候给他们打打招呼把。
5、汇报不认识的字,全班一起交流
6、小结:小朋友们真棒,可以用很多很多的方法识字,特别是遇到不认识的字,我门可以看拼音了。
二、读中感悟
1、现在请小朋友们分成四个小组,组长带头,把课文读两遍
要求:读准生字、读的流利。
2、请个别同学起来读
3、你们也愿意试试吗?(齐读课文)
4、读完了课文你们告诉老师你门知道了什么?
5、孩子们你们还在知道的真多啊!现在和音乐一起再来把课文美美的读一遍。
三、课间休息
小朋友你们学习真认真,我们一起来做个拍手游戏好吗?
四、做游戏学习生字
1、生字宝宝看到我门一起做游戏,它们也想和你门做游戏你们愿意吗?
游戏:生字宝宝和你门捉迷藏,他们藏在课文里了,小朋友们看你们能不能找它们,找到了用你的小铅笔画一个圈把他圈起来,他们就跑不掉了。
2、生字宝宝给你做完游戏又跑到苹果树上休息去了,和他们打打招呼好吗?
3、生字宝宝想知道是男孩子的声音好听还是女孩子的好听(男、女生比赛读生字)
4、老师好象听到有人在哭,你们听到了吗?原来是我们的拼音宝宝再哭,他们找不到家了,你们能帮帮他们吗?只要你们把他们拼出来就知道他的家在什么地方了。
5、我们的拼音宝宝甜甜的笑了,原来他们和我们的字宝宝是一家人啊!所以老师在告诉你一个进钥匙,再读课文的时候遇见不认识的字,就可以请我们的拼音宝宝老帮忙了。
6、看拼音宝宝他们终于回家了。你们高兴吗?那带着你们高兴的心情再来把课文美美的读一遍。
3、最小学语文第十册《丰碑》电子教案说课文稿
一、教材简析
小学语文课本里收集了不少红军长征途中涌现的可歌可泣的故事,今天,让我们把思绪再一次拉回到那艰苦的战争岁月,一起走进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丰碑》这篇课文。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文章讲述了红军在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文章对人物的刻画非常细腻,表现了红军将士们那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引起情感上的共鸣,让学生对红军将士的敬佩从心底油然而生。我们尝试利用多媒体让情景交融,让学生在自主、合作学习中去感悟。
二、教学目标、重难点说明
新的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应注意课文的人文内涵,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于是,我拟订了以下学习目标。
1抓重点词句理解内容,感悟文中人物的人格魅力,激发学生自觉主动学习红军忠于**、舍己为人、勇于牺牲的精神。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感人片断,帮助学生积累语言。
3培养学生自读、自悟、自议的能力。
4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体会文中当详则详,当略则略的表达方法。
本课的重难点在于:抓重点词句理解内容,感悟文中人物的人格魅力,激发学生自觉主动学习红军将士忠于**、舍己为人、勇于牺牲的精神。
三、教法、学法设计
1激情范读,整体感知
利用多媒体集图象、音效、文字为一体的优点,从一开始就把学生引入情景,在凝重的画面与音乐声中,老师用充满激情的朗读,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并简要说出整体感受。
2自主学习,重点感悟
新的'课程标准告诉我们:“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以此审视阅读教学过程,课堂首先要保证学生独立、充分、深入地与文本对话。这种对话至少应包括:(1)搜集处理信息并把握意义(即读懂了什么);(2)受到情感熏陶;(3)获得思想启迪;(4)享受审美乐趣。第一点是主要的,但并不意味着后三者可以不要。教学中我让学生找出自己最受感动的段落,并想想为什么感动?学生把自己的感悟与小组其他同学一起分享。多媒体把学生可能受感动的段落隐藏起来,到学生汇报学习情况的时候,跟随学生的汇报一一展现出来,北风呼啸、大雪纷飞的情景,加上师生互动的推进,为学生的感悟营造了氛围,创造了有利条件。这样的自主选择性学习,可以给学生更广阔的空间,学生在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学习材料、学习伙伴的过程中,真正参与了学习活动的全过程,真正实现了自主,真正走进了文本。
3相互启发,协同学习
既然阅读是一种对话,那如何来把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我认为在课堂上,教师应有两种身份,第一种是与学生平等的再学习者;第二种是给予学生启迪的引路人。教与学的过程,我们何不把它看作是相互启发、协同学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也要给予学生适时的点拨。例如:描写冻僵的军需处长那一段,如何让学生感悟其伟大,我引导学生抓住几个重点词语:倚靠、镇定、安详、夹着、伸着、单薄破旧,联系人物的身份和这样严寒的环境,引导学生质疑问难,紧接着,带领学生走进军需处长的内心,想象此时此刻他忍受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痛苦。掌握军队后勤大权的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形象一下浮出水面。同样,描写将军向军需处长敬礼的那一段,抓住“缓缓地、深深地”这些词语让学生走进将军的内心,体会将军的复杂心情。而文中到最后情感达到一个**,同时,多媒体也把我们引进一个**,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学生预习时理解的“丰碑”只是字典上的解释,即高大的石碑。可在文中是这个意思吗?从而促使学生去探讨丰碑的真正含义,它是一种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画面中,军需处长被大雪掩盖住了,与云中山连为了一体,让我们感受到军需处长的这种精神与天地同在。正是这种精神激励红军将士不断前进,文中最后有这样一句话: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可以请学生换个说法,体会一个句子的不同表达方式。可能有的会说:“胜利一定属于这样的队伍。”有的会说:“胜利怎能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有的会说:“难道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吗?”等等。通过朗读比较,让孩子们知道:同一个意思有不同的表达方法;要根据表达的需要来确定采用什么样的表达方式。本课要表达强烈的感情,用反问的形式是最好的。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积累、丰富了自己的语言,也让学生感受到红军将士的决心,多媒体同时出现铿锵有力的脚步声,把整个课堂引入一个**。
4收集信息,延伸学习
众所周知,语文是门百科全书式的学科,是非常生活化的课程。这篇课文离学生的现实距离遥远,如何拉近时空的距离。课前资料的收集尤为重要。学生采用各种渠道,收集有关长征的音像、图片、文字资料,互相交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对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了认识,也了解到红军长征的艰险以及一些故事。课堂上学生对内容的感悟,也有一部分来自于这些收集来的信息。这样真正让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板书处理
板书意在言简意赅,本课的板书,我以一棵大树、几座山峰为背景,这也是军需处长牺牲的场景,大树下“舍己为人、勇于牺牲”几个大字体现了人物的人格魅力,让学生铭记于心。
4、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静夜思》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静夜思》语言凝练,感情真挚,意境深远,成功地反映了外出游子的静夜思乡之情。如霜的月光就好似一只看不见的手,无声地拨动着作者的心弦;举头仰望,低头沉思,俯仰之间,神驰万里,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无尽的思念。背景图是诗句内容的形象反映,可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进入诗句所描写的意境。
学习古诗,重在吟诵。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朗读和背诵古诗。
【学情分析】
这首诗通俗易懂,家喻户晓,有的学生在入学之前已经倒背如流。但是多数学生在朗读古诗的韵味上缺乏锻炼。所以教学本诗,应重在吟诵,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诗中绵绵的思乡之情,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
1.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激发学生对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2.正确、有感情地诵读、背诵这首诗文。
朗读、背诵古诗。
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激发学生对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创设情境法、游戏法、表演法、吟诵法。
【课前准备】
收集并阅读了解有关李白的事迹、其它诗作等。
一、复习巩固
指名认读昨天学习的生字。
二、感受诗意。
1.(课件出示插图,配上古筝乐曲)谈话:小朋友,现在请你们静静地欣赏这幅图,看看在这样一个安静的夜晚,李白站在窗前难以入睡。他看到月光穿过窗又洒落在窗前,那月光明亮如霜。仰望那天上的明月,又低下头看看地上的月光,一股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在他的心里油然而生,于是他写下了这千百年来感动着每一个中国人的著名诗篇《静夜思》
2.离开家乡,离开亲人,李白的心里一定非常(生说:难过、伤心、悲哀……)
3.教师范读,学生看着画面,想着教师刚才的讲解感受诗中之情。
4.小朋友,此时的你们看到月亮你想到了什么?(播放乐曲)
(预设)生:
“看到月亮,我想到了在上海赚钱的爸爸。”
“看到月亮,我想到了在北京赚钱的妈妈、姐姐。”
“看到月亮,我想到了好朋友。”
“看到月亮,我想到了爸爸、妈妈,我很想他们回来,每天可以看到他们。”
师:诗人看着挂在空中的明月,会想到什么呢?他想到了故乡的什么呢?”
生:“他想到了故乡的那座小山。”
“他想起了家门口的那条小溪。”
“他想起了故乡的亲人。”
……
师:是啊,在这样的夜晚,我们是多么思念亲人啊。下面我们就带着自己及李白的思念读这首古诗
三、指导朗读古诗
1.模仿练读,想象意境。
2.角色表演:小朋友,现在请你们就把自己想象成李白,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在一个静静的夜晚,站在窗前望着圆月……(生双手合拢放在背后,深情吟诵)
3.指名最佳表演者上台表演,配以乐曲。
4.通过多种方式背诵积累这首古诗。
四、拓展活动
回家和爸爸、妈妈找一找有关写月亮的诗句,读一读,背一背。
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31th.cn/articles/296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