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中的动物意象

发布时间: 2025-07-25 11:37:17

李白诗中的动物意象

导语:“诗仙”李白是唐代时期的一个标志,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他的诗词中处处蕴含着“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意象美,李白是一个以动物形象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圣手,他笔下的动物形象丰富多彩。

李白诗歌中的动物意象指的是在李白诗歌中出现的那些包蕴着他们主观情感的动物。据统计,李白流传至今的诗词大约有一千首,其中涉及动物形象的诗就有600 多首,差不多占了五分之三,动物的范围也是极其的广,天上飞的,地上走的,水里游的在李白的诗词中都可以找到。李白诗词中的动物意象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实在的意象,例如:虎、豹、马、猿、犬、兔、熊、鹤、燕、雀、白鹭、鸳鸯、蝴蝶等等,第二种是现实中并不存在的诗人虚构出来的意象,例如:龙、麒麟、大鹏、凤凰等等。

一、以“鹿”“子规”等为代表的实在意象

在李白的诗词里,实在意象李白写到了很多次的鹿这个意象,有鹿、糜鹿、白鹿,而鹿大多数是和仙人或者仙境绑定在一起的。例如,“竹马数小七,拜迎白鹿前。”(《赠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清晓骑白鹿,直上天门山。山际逢羽人,方瞳好容颜。”(《游泰山六首》其二),“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梦游天姥吟留别》)等等。李白笔下的鹿寄托他寻仙慕道、退世避隐之意。白鹿意象多和*联系在一起,也和他的游仙诗联系在一起,在这些奇思妙想中流露出渴慕修仙得道的心愿。

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他一方面要“且放白鹿清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一方面又“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可见,李白的学道求仙,就是为了追求一个更寥廓、更自由的彼岸世界在那个世界里,李白不用摧眉折腰,更没有因仕途挫折而带来的痛苦,而是能够尽情地放纵自己的精神,享受生命的欢乐。总之,鹿意象与李白的寻仙意识、慕道情感紧密相联。

在李白诗词中,除了鹿意象的大量运用之外,还有“子规”也是李白笔下的常客,子规:杜鹃鸟的别名。传说为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常常夜鸣,声音凄切,故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而对于仕途坎坷,人生失意的人来说,子规的啼叫无疑就是撕裂他们的伤口然后再上面狠狠地撒一把盐,最具典型意义的就是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还有一首李白在晚年创作的七绝《宣城见杜鹃花》:“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又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李白在宣城看到杜鹃花盛开,联想到幼年在蜀地常听到子规鸟的啼叫。子规啼声凄厉,令听者肠断,暮春三月,特别叫人思念故乡。“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淋漓尽致地写出了旅人思乡的情绪。再如“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从雌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寂静的夜里,空幽的深山,子规的啼叫声,使哀愁充满了整个空山。

二、以“大鹏”、“龙”为代表的虚构意象

在李白众多的鸟类意象中,李白最钟情的是虚拟意象是大鹏,他发挥自己极大的想象用他极致的笔锋给我们精心的描绘了大鹏这一虚构的鸟类意象。李白借助大鹏鸟抒发壮伟气概、表达人生的伟大抱负,把大鹏看成是自己的化身,对大鹏倾注了巨大的热情,赋予大鹏以自己的理想追求和孤傲不逊的性格。李白的一生都做着一个梦,一个建功立业展雄才的梦,一个凭借自己的才干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梦。

李白渴望踏入仕途,却不屑于参加科举考试,而是通过干渴、隐居为手段来实现,因此他在大鹏身上寄托了自己的理想:“大鹏一日同风起,拎摇直上九万里”(《上李岂》),它“跟厚地,揭太清,亘层霄,突重溟,激三千以崛起,向九万而迅征”(《大鹏赋》)。李白希望能在*活动中像大鹏一样扶摇直上,搏击云天,因而对“水击三千里,拎扶摇而上九万里”(《逍遥游》)的大鹏情有独钟。他不仅在一些诗文中一再描绘大鹏形象,而且常用以自比,李白在少年时期就写了《大鹏遇希有鸟赋》,之后还创作了很多跟大鹏有关的诗词。李白在 62岁的时候还写下《临路歌》自叹“大鹏起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仍以大鹏自比而为一生作结,大鹏那种任天而飞、旷达豪迈、傲岸自信的性格贯穿李白的一生。

虚构的意象,李白最钟爱大鹏之外,就是龙的意象。龙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象征着祥瑞,是万兽之首,在*时代也作为帝王的象征。诗人往往借用“龙”的意象来表示自己对权势的向往以及失意之后的无奈,有的也想要借助于龙的帮衬来重新得到重用等等。

李白诗集中的龙意象很多,如“宝剑双蛟龙,雪花照芙蓉。”(《古风五十九》十六),“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远别离》),“上有六龙回日之高示,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蜀道难》),“我欲攀龙见明主,雷公砰旬震及鼓。”(《梁甫吟》)等。李白对龙这一是虚构意象的情感寄托是复杂的。 “宝剑双蛟龙”是他精神世界的外化,他将宝剑比作蛟龙,暗示了李白想要入仕建功立业,是他的内心精神世界的写照。李白在《猛虎行》中写下了“萧曹曾作沛中吏,攀龙附凤当有时。”这首诗引用了萧何、曹参的典故再次抒写了诗人有心于国家,想要辅佐帝王的志向。在他的《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玉浆悦惠故人饮,骑二茅龙上天飞。”李白却流露出渴慕*、忘却烦恼的念想了。

在李白创作的诗词中,意象种类之多,范围之广,*的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不管是实在的意象还是虚构的意象,在作者的笔下都不再是单纯的意象本身,而是具有了诗人赋予它们感情色彩的特征,它们可以说是诗人得意时候的见证者同样也是失意时候的情感寄托。

拓展阅读

1、国古代

1、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

陈子昂〔唐代〕

东方公足下: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仆尝暇时观齐、梁间,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一昨于解三处,见明公《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遂用洗心饰视,发挥幽郁。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解君云:“张茂先、何敬祖,东方生与其比肩。”仆亦以为知言也。故感叹雅制,作《修竹》一首,当有知音以传示之。

龙种生南岳,孤翠郁亭亭。

峰岭上崇崒,烟雨下微冥。

夜闻鼯鼠叫,昼聒泉壑声。

春风正淡荡,露已清泠。

哀响激金奏,密色滋玉英。

岁寒霜雪苦,含彩独青青。

岂不厌凝冽,羞比春木荣。

春木有荣歇,此节无凋零。

始愿与金石,终古保坚贞。

伶伦子,吹之学凤鸣。

遂偶云和瑟,张乐奏天庭。

妙曲方千变,箫韶亦九成。

信蒙雕斫美,常愿事仙灵。

驱驰翠虬驾,伊郁紫鸾笙。

结交嬴台女,吟弄升天行。

携手登日,远游戏赤城。

低昂玄鹤舞,断续彩云生。

永随众仙去,三山游玉京。

这首的序文是对东方虬《咏孤桐篇》的评论,也是陈子昂对自己创作体会的总结,是他歌创作的理论纲领。陈子昂以汉魏歌为高标,痛责晋宋以来的浮靡文风,感叹“风骨”和“兴寄”的失落。令他惊喜的是,东方虬《咏孤桐篇》竟使汉魏歌的“风骨”与“兴寄”重新得到复归。他盛赞这篇作品“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可谓风骨朗健的佳作。陈子昂抑制不住内心的激,遂挥毫写下《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寄赠给东方虬。可惜,东方虬的《咏孤桐篇》今已失传,但从陈子昂的行文来看,那自然是他作的同调,而且,陈子昂用以赠答的《修竹篇》的确也是一篇“风骨”与“兴寄”兼备的作品。

2、满江红·咏竹

陆容〔明代〕

不种闲花,池亭畔、几竿修竹。相映带、一泓流水,森寒洁绿。风仙人鸣佩遂,雨余净女添膏沐。未成林,难望凤来栖,聊医俗。

问华胄,名淇澳。寻苗裔,湘江曲。性孤高似柏,阿娇金屋。坐荫从容烦暑退,清心恍惚微香触。历冰霜、不变好风姿,温如玉。

3、庭竹

刘禹锡〔唐代〕

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

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

2、国古代

1、竹石

郑燮〔清代〕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这首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 。是一首赞美岩竹的题画,也是一首咏

这首里竹有个特点,它不是孤立的竹,也不是静止的竹,而是岩竹,是风竹。在作者郑板桥的,竹往往是高尚品行和顽强志的征,而风则往往是恶势力的代表。人用”千”、“万”两字写出了竹子那种坚韧无畏、从容自信的神态,可以说全境至此顿然而出。这时挺立在我们面前的已不再是几杆普通的竹子了,我们感受到的已是一种顽强不息的生命力,一种坚韧不拔的志力,而这一切又都蕴涵在那萧萧风竹之

这首的语言简易明快,却又执著有力,具体生地描述了竹子生在恶劣环境下,长在危难,而又自由自在、坚定乐观的性格。竹子在破碎的岩石扎根,经受风吹雨打,但它就是“咬定青山不放松”。一个“咬”字,写出了竹子顽强的生命力和坚定的信念。最后一句的一个“任”字,又写出了竹子无所畏惧、慷慨潇洒、积极乐观的精神风貌。总体描写了竹子、以及作者的高风亮节。

2、新竹

郑燮〔清代〕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下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下年 一作:明年)

比喻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而新生力量的成长又须老一代积极扶持。前两句是回顾,既表达了“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胜旧人”,又表达了后辈不忘前辈扶持教导之恩;后两句是展望,用以表达新生力量将更好更强大。

3、绝句

王庭筠〔元代〕

竹影和瘦,梅花入梦香。

可怜今夜月,不肯下西厢。

前两句一从视觉、一从嗅觉的角度来描写人居处的清幽境界。“竹”和“”,一为自然之,一为社会之,二者本无从比较,但人用一个“瘦”字把二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竹具有清瘦的形具有清瘦的风格。“瘦”字用得生新,为全定下了清瘦的境氛围。而“入梦香”则将现实与梦境联系起来,梅花夜间在月光的朗照下也喷出清香,已不同凡响,而这香气还伴着人进入梦乡,则香气之浓郁、之悠长可以想见。将竹与梅这样的自然与梦这样的人为之炼在一句之,这就构成了情在景、景在情,情景混融莫分的高妙境。前两句字面上完全没有“月”,但透过竹影和梅香,我们可以感受到“月”自在其

在后两句人便将“月”和盘托出。可怜者,可爱也。当人信步庭院时,月光与竹影、梅香是那样的和谐;而回到西厢房时,这月光却不能“下西厢”,这多么地令人遗憾!透露出一股月与人不能互通情愫的遗憾或幽怨的情绪。人遗憾或幽怨的是什么?也许是有情人天各一方,不能互通情怀;也许是君臣阻隔,上下无法沟通;也许什么都不是,只是人置身此时此景之的一种朦朦胧胧的感受而已。

3、国古代

1、咏院丛竹

吕太一〔唐代〕

擢擢当轩竹,青青重岁寒。

心贞徒见赏,箨小未成竿。 吕太一这一首有名的五排,其妙处在于,人以雄劲的笔触,描写吕太一咏院丛竹的艺术概括。他通过对于时间和空间的匠经营,以及把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在里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使境雄浑深远,既激人心,又耐人寻味。

2、咏归堂隐鳞洞

王汝舟〔宋代〕

先生名利比尘灰,绿竹青松手自栽。

拟把一竿盘石上,幅巾闲过峡山来。

清时通退一何忙,抚志山西汉仲长。

静觉眼根无俗,翛然一室自焚香。

隐德家声累世闻,考盘幽涧作闲人。

夭红过眼随荣谢,菊秀兰香自占春。

种竹淇园远致君,生平孤节负辛勤。

需贤侧席非无,地远言轻岂易闻。

描写了作者在福建南平藏春峡读书论学时怀有的抱负,表现了其以竹自喻的清高雅致和怀才不遇的心情。

点击查看更多李白诗中的动物意象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31th.cn/articles/42134.html

热门阅读

  1. 教育收费公开的承诺书
  2. 观开学第一课有感学生范文
  3. 元宵节的祝福短信有哪些
  4. 关于《两只小狮子》的教学设计模板
  5. 2016感恩节贺卡英文祝福语大全
  6. 感恩教师节手抄报素材内容
  7. 形容桂花香气的诗句
  8. 三八妇女节献词演讲稿范文
  9. 小学生节水演讲稿范文
  10. 现身说法演讲稿安全演讲稿
  11. 广告合同模板
  12. 大学音乐专业论文
  13. 春节对联和横批
  14. PHP流式操作处理二进制文件的要点?
  15.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教学设计范文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