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散文衣裳

发布时间: 2025-07-30 09:52:52

梁实秋散文衣裳

莎士比亚有一句名言:“衣裳常常显示人品”;又有一句:“如果我们沉默不语,我们的衣裳与体态也会泄露我们过去的经历。”可是我不记得是谁了,他曾说过更彻底的话:我们平常以为英雄豪杰之士,其仪表堂堂确是与众不同,其实,那多半是衣裳装扮起来的,我们在画像中见到的华盛顿和拿破仑,固然是弈弈赫赫,但如果我们在澡堂里遇见二公,赤条条一丝不挂,我们会要有异样的感觉,会感觉得脱光了大家全是一样。这话虽然有点玩世不恭,确有至理。

中国旧式士子出而问世必须具备四个条件:一团和气,两句歪诗,三斤黄酒,四季衣裳;可见衣裳是要紧的。我的一位朋友,人品很高,就是衣裳“普罗”一些,曾随着一伙人在上海最华贵的饭店里开了一个房间,后来走出饭店,便再也不得进来,司阍的巡捕不准他进去,理由是此处不施舍。无论怎样解释也不得要领,结果是巡捕引他从后门进去,穿过厨房,到帐房内去理论。这不能怪那巡捕。我们几曾看见过看家的狗咬过衣裳楚楚的客人?

衣裳穿得合适,煞费周章,所以内政部礼俗司虽然绘定了各种服装的式样,也并不曾推行,幸而没有推行!自从我们剪了小辫儿以来,衣裳就没有了体制,*自由,中西合璧的服装也不算违警,这时候若再推行“国装”,只是于错杂纷歧之中更加重些纷扰罢了。

李鸿章出使外国的时候,袍褂顶戴,完全是“满大人”的服装。我虽无爱于满清章制,但对于他的不穿西装,确实是很佩服的。可是西装的势力毕竟太大了,到如今理发匠都是穿西装的居多。我忆起了二十年前我穿西装的一幕。那时候西装还是一件比较新奇的事物,总觉得是有点“机械化”,其构成必相当复杂。一班几十人要出洋,于是西*人而来。试穿之日,适值严冬,或缺皮带,或无领结,或衬衣未备,或外套未成,但零件虽然不齐,吉期不可延误,所以一阵**动,胡乱穿起,有的宽衣博带如稻草人,有的细腰窄袖如马戏丑,大体是赤着身体穿一层薄薄的西装裤,冻得涕泗交流,双膝打战,那时的情景足当得起“沐猴而冠”四个字。当然后来技术渐渐精进,有的把裤脚管烫得笔直,视如第二生命,有的在衣袋里插一块和领结花色相同的手绢,俨然像是一个绅士,猛然一看,国籍都要发生问题。

西装是有一定的标准的。譬如,做裤子的材料要厚,可是我看见过有人在光天化日之下穿夏布西装裤,光线透穿,真是骇人!衣服的颜色要朴素沉重,可是我见过著名自诩讲究穿衣裳的男子们,他们穿的是色彩刺目的宽格大条的材料,颜色惊人的衬衣,如火如荼的领结,那样子只有在外国杂耍场的台上才偶然看得见!大概西装破烂,固然不雅,但若崭新而俗恶则更不可当。所谓洋场恶少,其气味最下。

中国的四季衣裳,恐怕要比西装更麻烦些。固然西装讲究起来也是不得了的,历史上著名的一例,詹姆斯第一的朋友白金翰爵士有衣服一千六百二十五套。普通人有十套八套的就算很好了。中装比较的花样要多些,虽然终年一两件长袍也能度日。中装有一件好处,舒适。中装像是变形虫,没有一定的形式,随着穿的人身体变。不像西装,肩膊上不用填麻布使你冒充宽肩膀,脖子上不用戴枷系索,裤子里面有的是“生存空间”;而且冷暖平匀,不像西装咽喉下面一块只是一层薄衬衣,容易着凉,裤子两边插手袋处却又厚至三层,特别郁热!中国长袍还有一点妙处,马彬和先生(英国人入我国籍)曾为文论之。他说这钟形长袍是没有差别的,平等的,一律地遮掩了贫富贤愚。马先生自己就是穿一件蓝长袍,他简直崇拜长袍。据他看,长袍不势利,没有阶级性,可是在中国,长袍**也自成阶级,虽然四川有些抬轿的也穿长袍。中装固然比较随便,但亦不可太随便,例如脖子底下的钮扣,在西装可以不扣,长袍便非扣不可,否则便不合于“新生活”。再例如虽然在蚊虫甚多的地方,裤脚管亦不可放进袜筒里去,做绍兴师爷状。

男女服装之最大不同处,便是男装之遮盖身体无微不至,仅仅露出一张脸和两只手可以吸取日光紫外线,女装的趋势,则求遮盖愈少愈好。现在所谓旗袍,实际上只是大坎肩,因为两臂已经齐根划出。两腿尽管细直如竹筷,扭曲如松根,也往往一双双地摆在外面。袖不蔽肘,赤足裸腿,从前在某处都曾悬为厉禁,在某一种意义上,我们并不惋惜。还有一点可以指出,男子的衣服,经若干年的演化,已达到一个固定的阶段,式样色彩大概是千篇一律的了,某一种人一定穿某一种衣服,身体丑也好,美也好,总是要罩上那么一套。女子的衣裳则颇多个人的差异,仍保留大量的装饰的动机,其间大有自由创造的余地。既是创造,便有失败,也有成功。成功者便是把身体的优点表彰出来,把劣点遮盖起来;失败者便是把劣点显示出来,优点根本没有。我每次从街上走回来,就感觉得我们除了优生学外,还缺乏妇女服装杂志。不要以为妇女服装是琐细小事,法朗士说得好:“如果我死后还能在无数出版书籍当中有所选择,你想我将选什么呢?……在这未来的群籍之中我不想选小说,亦不选历史,历史若有兴味亦无非小说。我的朋友,我仅要选一本时装杂志,看我死后一世纪中妇女如何装束。妇女装束之能告诉我未来的人文,胜过于一切哲学家,小说家,预言家及学者。”

衣裳是文化中很灿烂的一部分。所以*运动除了在必要的时候之外(如洗澡等等),我总不大赞成。

拓展阅读

1、用的在中汇总

,是一个美好的,团圆的,思念的节日。

夜,是一个祥和的,喜庆的,欢乐的夜晚。

今年中节,和爸妈一起回到老家农村。

在乡下没了城市里的繁华和喧闹,恬静的田园风光弥漫着收的气息。在挂满葡萄的院子里,奶奶端出盛满梨子和苹果的箩盘,橙*鸭梨和雪梨浸满了老人多半年的春华的甜蜜,一口下去,幸福的蜜汁浸润着喉咙。亲人的家长里短、欢声笑语充盈着院落,慢慢的充了天空中月亮的脸,萤辉照着小院每个幸福的角落,蟋蟀拉着舒缓的乐章,蝉鸣和弦,蛙声重唱。

老人们絮叨着让爸妈多注意身体,爸妈谈着工作的见闻,我则仰头看着天空中躲在云层中不肯露面的月亮,试图将里面的吴刚和嫦娥看清楚,他们也是在庆祝团圆么,看那阴影婆娑,是他们舞着的英姿。

家人半年的奔波劳苦,换来了短暂的相聚和幸福。听着爸爸讲外面的见闻,感觉人生是如此的精彩、刺激;搂着老爸的脖子,看着他头上的白发,分明感受到爸爸的`辛苦;为了让家人有安稳的居所和生活,他到处奔波,即使远在千里之外,为了家庭的团圆他也不辞劳苦的奔回来,使这短暂的幸福更加甜蜜和祥和。

爸爸明天又要出发,去忙他的事业,看着他爽朗的表情,心里知道这短暂的相聚缓解了他多个月的劳累和奔波,自己在心里暗暗的嘱咐自己好好学习,锻炼身体,未来才对家庭有自己的贡献。

夜很晚了,爸爸站起来嘱托大家回房休息,自己站起来仰头看着圆圆的月亮,说了一句:“月是故乡明啊”。

2、用的在中汇总

今年农历八月十五,我们一家回乡下的老家与爷爷奶奶团圆,度过了一个难忘的中佳节,乡下过中700字。

当天傍晚,吃过团圆饭后,天色已渐渐地暗了下来,我和邻居的几个小伙伴在院子里嬉戏。一会儿,忽然发现一轮圆月从村子东边的山头升了起来,月亮越升越高,月光也变得越来越白。奶奶让我们把桌子搬到院子*,摆上月饼、花生、瓜子和水果,我们围坐在桌旁,一边就着月光品尝食品,一边听爷爷讲述中节的来历:中节又称仲节、八月节、拜月节、团圆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化遗产名录,也是家乡的社日,优秀作700字《乡下过中700字》。这一天,各地都有祭月、赏月、拜月的习俗。接着,爷爷还给我们讲有关中节的传说,其中,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的神话故事给我的印象最深。

听过故事,爸爸让我和伙伴们到屋外去赏月,多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我们到了村子*,月亮就像一个大玉盘高悬在空中,远处的山峰、田园好像披上了一件白色的,附近的池塘里倒映着一轮圆圆的月亮,整个村庄如同洒满了一层银白的轻纱……

按家乡的风俗,我和伙伴们在月饼中间插上点着的香,把柚子掏空制作成柚子灯,一起拜祭月亮。大家口中念念有词:“月亮光光,下来吃米汤;月亮圆圆,下凡来团圆。”随后,我们到了村子中间的体广场看戏,这里的表演已开始了,演员们表演的节目充满着乡土气息,特别是山歌对唱,不时引得乡亲们的热烈掌声和阵阵欢笑声。

演出谢幕了,夜也深了,人们陆陆续续回家休息,整个山村变得静寂起来。

我和堂哥躺在床上,还犹未尽地谈论着刚才赏月的情形。皎洁的月光像水一样流泄进窗户,让我想起了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我们说着想着,不知不觉都进入了甜美的梦乡……

3、用的在中汇总

风,吹起了一地黄叶,天了,中节迈着轻快的步子来了。

节对长辈们来说是见见日思夜想的儿女和家人们的一个日子,而这种美好在月饼上就有了传递,吃着月饼,就好像吃着思念。

节对孩子们来说是品尝美食,暂停功课来放松自己的一个日子,孩子们吃着月饼,甜甜的月饼,裂开嘴笑了。

我们家也年年在中节团聚在一起,我的家很普通,普通得以至于在地图上也找不到它的位置,可它真的'很美,那里处处收藏着爱与被爱的故事,处处流淌着充的幸福。

这个中节,我们一家人到姥爷、姥姥家和小姨一家人吃晚饭。一进门,姥姥家养的三只可爱的喵咪:折耳猫“娃娃”、她的丈夫“大灰”和她可爱的宝宝“警长”就向我“扑”来,围在我身边不停地叫,高兴地“手舞足蹈”。这时,我发现,姥爷已经开始做可口的美味了。姥爷在天还没黑时就已早早地备好料,开始大显身手。而姥爷做的饭,那是无可挑剔,不愧是大厨!有:锅包肉、猪脸、盐水大虾等“山珍海味”。大家边吃边聊、谈天说地,其乐融融。

这个中节,大家欢聚一堂,让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爱的含义。

虽然中节只是短暂的一天,但它带给我们的爱却能帮助我们温暖地度过整个寒冷的冬天。

4、用的在中汇总

自古以来,圆月就是中的象征。也是许多人的精神寄托,仰头望月,似乎已成为一种绝佳的倾诉方式,爱在中节作。月亮,正如其名,很亮。它因为嫦娥和后羿的故事而亮,它因为象征着团圆而亮,那种独一无二、非比寻常的亮有时让人感到皎洁凄凉,有时让人觉得和蔼可亲。

自上大学起,每一个中之夜都让我记忆犹新。我想大概是身在他乡,思乡的缘故罢。在距离家乡的千里之外,抬头仰望那同一轮圆月,是喜,是悲已难以说清。只是在心底默默念着:请替我为远方的家人和朋友稍去我深深的祝福。突然间想起苏轼的《水调歌》:“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首流传几百年的词,在每一个月圆之夜,被人忆起。几百年前的苏轼,也正是在那个月圆之夜,思念着远方的亲人。于是他举杯浇愁,起舞清影,殊不知借酒浇愁愁更愁。我断然不会如此。然而,陪伴我的是漫长而没有终点的幽幽曲径,一览无际的碧波荷塘。目之所及,皆是优美而凄凉之景。人若心悲,其境也哀。如此花好月圆之夜,寂寞的人却愈加地孤独无助。

我依然记得在大学里度过的每一个中。大一那一年的中,月亮很圆很大,发着温*光芒。那么柔和,那么温暖。似乎要把整个的爱撒向大地的每个角落。好像妈妈的微笑:慈祥,圣洁……

大二那一年的中,月亮很远高很远……银白色的光,把宁静的世界照亮。一个人走出自习室。站在空旷的广场上,凝望着深蓝色的夜空……我有点孤独,有点想家。爸爸妈妈你们还好吗?那传递着无数爱的月光,可能照亮了许多孤独的灵魂。而这一年的中,我爱的月光,却让我的心揪得好疼,好疼……

如今又逢中,终于有了与家人团聚的机会。可是我仍然感到悲伤。我再不能回到从前,再不能与舍友彻夜不眠地聊天赏月了。我的`学生时代如在昨天,仿佛触手可即,却已遥不可及……“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生不如意的事在太多,然而没有遗憾的人生却未必是完美的。我怀念着那份尚未走远的孤独,那些曾经伴我一起走过风风雨雨的人,那些我触摸过的花花草草,那些我依偎过的大树……我的敏感,我的柔弱,我的坚强,你们懂我。在每年的这个象征着团聚的月圆之夜,一幕幕地如电影般地在我的记忆中闪现。

这轮见证着历史的圆月,倾注着多少人的期待与热爱。它宽广*怀拥揽着“今夜明月人尽望,不知思落谁家。”的怀友之情和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游子思乡的情思。见证着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的历史回忆。江山已旧,人事已非。只有明月多情,穿过女墙仍旧照着这古老苍凉的故都,抚今思昔,能不伤感?李白的“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写出一个月夜花间独酌者的寂静心境。道出了诗人被宦官权臣排斥打击的孤寂苦闷的心情。明朝李攀龙的“城头一片西山月,多少征人马上望。”则描写出了一轮边塞明月和征人思乡的情结。

古往今来,人之情思的抒发,都与中之月结下了不解之源。这轮象征着团圆,祥和的满月已穿越历史的时空,满载着人们的憧憬与希望,将人们的心连接起来。云淡风轻,我 走过的,它也走过……

点击查看更多梁实秋散文衣裳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31th.cn/articles/45624.html

热门阅读

  1. 2018年万圣节经典祝福语
  2. 父亲的身份谍战剧剧本
  3. 用冲锋陷阵造句
  4. 最新街道办事处国际劳动妇女节纪念日工作总结
  5. 劝说人多读书的名言
  6. 心中有梦想人生更精彩经典励志散文
  7. 虎年元宵节的祝福短信
  8. 教师网络研修学习计划
  9. 格林童话《七只乌鸦》
  10. 关于教师个人述职报告范文
  11. 老人66大寿祝福语
  12. 幼儿园大班安全计划范文推荐
  13. 学生反思周记怎么写
  14. 阿长与山海经美句摘抄
  15. 老人节祝福语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