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欣赏教学
在浩瀚的中国文化中,古诗词作为民族文化的一朵奇葩,从古至今一直散发着迷人的魅力。“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是生命的和谐;“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是生命的沉重;“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这是生命的忧郁,“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是生命得急促”;“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是对生命的坚强。面对如此优秀的文化财产,究竟该如何品析其美呢?经过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我对中学语文诗歌教学有了一些个人的浅见。
一 重点字词赏析
古人写诗最讲究炼字炼词,若能抓住关键字词赏析诗词,可直接劈文入情,深刻品味诗人的情感,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尽显草木萌发,生机盎然的春天气息。又如《题李凝幽居》贾岛里的一句,“僧敲月下门”一字,不但表明来者是客的身份,更写出了人物休闲随意的心情,也更显出了夜得静寂。又如宋祁《玉楼春》“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中的“闹”字,不但写出了兴华争相开放的美丽,更让我们想象到被花香吸引而来的蜜蜂嗡嗡,蝴蝶翩飞的热闹场景象,可以说一个字即让我们看到了花多花艳,更闻到花香,既写出了一个静态的画面美,更感到了一个动态的韵律美。一个字使全诗的意境全出。
二 典型景物赏析
古诗词中有很多景物是常客,理解诗意时若能抓住这些景物的代表含义,则很容易进入诗词意境。
如:植物类:“杨柳”往往含离别之情,因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体现在诗中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落花”往往表达伤心之意,如李清照《声声慢》中“满地黄花堆积”,“松”“梅”“竹”往往用来象征诗人坚贞的品质。如“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郑板桥的《竹石》“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等等
景观类:“月”表达离愁别绪,渲染悲寂氛围。如苏轼《水调歌头》中“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斜阳多表现黄昏暮色中愁绪万千,如“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斜晖脉脉水悠悠,断肠白频洲。”“雨”往往可以渲染伤心的气氛,如刘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动物类:“乌鸦”往往与其他景物组合在一起,衬托愁苦之情,如马致远《秋思》“古藤、老树、昏鸦。”又如“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鸿雁”往往表达思乡、思念亲人之愁苦,如“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行为类:吹笛、吹箫往往表离别之苦,相思之情和内心的孤独之境。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凭栏多为思念他人,发泄心中忧闷之意,如宋蔡伸《归园乐》中言“独自倚栏,波面双双彩鸳系。”抒发对人思念之情。
三 了解写作背景
一些作品因其特定的历史背景,作者特殊的人生经历让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欣赏这类作品,须先对写作的时代背景,作者的人生经历有一定的了解。如欣赏女词人李清照的《声声慢》,学生初读很可能认为词中所言之愁是一般的闺中少妇的独处闲愁,缺乏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思索,这应是理解的一个误区,这是因为不清楚词作的时代背景及作者个人的人生际遇所致。1127年北宋灭亡,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避乱于江南。不久祸从天降,赵明诚因病去世,词人孤独一人,生活愁苦,再加上自己与丈夫所收藏的金石书画又散佚殆尽,她愁肠百结。后因战乱只身流徙于杭州、越州、金华一带,晚年十分凄苦。《声声慢》正作于此期。了解这些后,就不会再将词中的愁仅现解为闺妇之愁,还应兼有面面很抑郁其中,词中最后不是说:“怎一个愁字了得”吗?
四 借修辞分析赏析
修辞可帮助诗人让感情更具体形象。常用手法有比喻、夸张、拟人等。鉴赏诗歌时,通过分析其一些修辞的运用,更能领会诗人蓄积的情感。如李白的《秋浦歌》中,“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运用夸张手法展现了诗人的绵延无绝的愁思,甚为形象。又如贺铸《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把愁这个抽象的概念写的那么具体可感,像满川的青草望不到边,如满城风絮无处不在,又若梅雨时节的雨持续不断,从面积上无边无际,空间上无处不在,时间上又连绵不绝,这愁真是让人包围的无处可逃,真是“剪不断,理还乱,”想要消除它,更是无从下手。因为“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又如李清照《武陵春》里把愁比作可感的物体,竟也有了重量,那么的新奇又形象的比喻。“又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愁重得连船也载不动了。
五 意境想象再现
古诗词讲究意境幽远,如果能用充满诗意的语言把古诗词的意境描述一番,学生便很容易体会到诗词的优美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教学《武陵春》一诗中,我便采用此法,学生大致了解内容之后,把自己想象成词人,让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把诗人的语言拓展描述,学生很快便理解了作者那种家愁国恨纠集的愁绪。
总之,针对不同体裁的诗采用不同的方法,可以有助于学生尽快的进入诗词的意境,理解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希望以上的一点拙见能对大家的古诗词教学有所帮助。
拓展阅读
1、关于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浅谈
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在2000年颁发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简称新大纲中明指出小学阶段古诗词的教学目标是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低年级背诵古诗词是每学年30篇以上,中年级30篇左右,而高年级则为20篇以上。2001年试行的《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第一学段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第二学段为50篇(段),第三学段为60篇(段)。而且在其附录的“古诗词背诵推
荐篇目”就有70首。由此可见,新课程标准肯定和提高了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地位。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妇孺皆知、脍炙人口,都是古诗中的精品。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诵读这些古诗词呢?
一、初读诗文,了解作者
诗读百遍,其义自明,其情自见。诵读古诗方法很多,分自读、对读、群读,又可分为默读、声读等。多读,可以让学生把握诗词的内在节奏。节奏是古词的生命,读诗的过程也是欣赏诗歌的一种过程。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化为心中之本。
整体朗诵诗歌的过程中,由于现代文和古文之间的不同,首先要引导学生读准每个字,每个词的读音,例:《回乡偶书》中“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现在“衰’’读“shuai,但古读音应该是“cui”,古读音更能押韵,更能体现古诗的韵律美;例如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古时应该读xia.,而现在用汉语拼音读xi4,就不和谐,不押韵了。在处理这个问题时,我就先让同学们自己读,多读几次,体会到古诗的押韵美,学生自然选择读古音了。
二、精读课文,了解诗意
读通古诗后,就要了解这首诗的意思,在语文课本中,古诗词都会有注释,将不太容易理解的字词翻译出来。这时,我多半希望学生采用小组合作或个人言的方法,一句一句让让学生慢慢去自己探究,老师在旁适当点拨即可。还可以鼓励学生借助古汉语词典,去自己翻找。这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学习能力,有很大帮助。
三、研读诗文,体会情感
(1)了解背景:
有不少的古诗词,它们作者不同,背景不同,表达的情感也不同。就拿“送别主题来说,有李白的《赠汪伦》,写汪伦以歌声送友,李白借潭水抒友人对已感情之深;有李白的《送盂浩然之广陵》,写李白以目光送友,以长江之水喻友人之间感情绵绵不绝;有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王维以酒送友,借朝雨,青柳,美酒表达对友人离去的伤感之情。这些都淋漓尽致的表达出作者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再比如:翁卷的《乡村四月》、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张志和的《渔歌子》等为我们描绘出风景优美的田园风光,表达出对大自然、对劳动人民的赞美。同样是写景诗,不同的是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不仅写出了敬亭山秀丽的风光,其中“尽’’、“孤独、“只有”等词又体会出诗人无比孤寂的心情。从背景资料当中,我们知道李白才华横溢,青年时雄心壮志,无奈朝廷黑暗,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所以朗读时要读出压抑孤独的心境。
(2)想象力的培养:
亚里士多德说过:“想象力是发现、发明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善于创造就必须善于想象。想象力对于一个人的重要可见一斑。古诗词具有简洁、篇幅短小而意蕴丰富的特点,学生要充分了解诗中意境,诗句的言外之意,就要靠自己的想象补充和领悟,去联想、补充和创造,以构想诗词中的画面。例如:《江上渔者》学习古诗后,请同学们想象在波涛滚滚的江面上,捕鱼人冒着生命危险,打捞鲜美的鲈鱼,使人不由对捕鱼人产生同情与怜悯。
(3)课外拓展的必要性
从最简单的诗句“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开始,我就引导学生通过画画的方式,来理解诗句。自居易的《忆江南》我搜集一些江南美丽风光的图片,在大自然的神奇魅力感叹下,引导学生体会诗人为何难忘江南,从而读出对江南的赞美。送别诗我通过让学生讲述与朋友离别时的故事和心情,来体会朋友间依依不舍得离别之情……古诗词虽然离我们很远,但古人的心情与感受无不包含在这短小精炼,意味悠远的诗文中,只有贴近我们心灵的诗句才是千古名句,我们也只有用自己的生活做比照,才能更好的理解诗文。
总之,古典诗词是我们伟大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结晶,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一个没有传统的民族是可怜的,一个拥有传统却不知道珍惜的民族是可悲的。优秀古诗词是小学教育的重要资源,优美的诗词,深刻的内涵,高远的意境,流传的佳句,精湛的语言,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只有重视古诗词的教学,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正确把握作品的情感,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才能使学生热爱古诗词,热爱祖国优秀的文化,引导学生去发现它的美,欣赏它的美,享受美感的体验,以此丰厚孩子们的人文素养吧!
2、诗词歌赋谈到人生哲学 发挥诗词歌赋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范例
在我国灿烂的民族文化中,有数以万计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语文教学如果充分利用诗词歌赋含蓄蕴藉、内容丰富、短小精悍、易抄易记等特点,采用多侧面联系、多渠道贯通,使其和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就可以更好地发挥诗词歌赋在教学中的作用。
一、造成气氛,激发兴趣
讲课前,利用三五分钟指导学生抄录背诵有关的诗词,不仅利用点滴时间传授了知识,且书声琅琅,情绪昂扬,造成了课堂上应有的文学气氛,使学生从心理上把语文课同其他课区别开来,有利于集中注意力,上好语文课。同时,多次这样训练,潜移默化、熏陶*,可激发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例如,学习《雨中登泰山》,抄录杜甫的《望岳》一诗或李白的《游泰山》,指导朗诵,领会意境,引起学习欲望。学习《劝学》,抄录背诵汉乐府诗《长歌行》,体味诗中“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纯真感情和所包含的哲理,使学生产生对课文的喜爱之情。学习《〈指南录〉后序》,背诵《过零丁洋》或岳飞的词《满江红》,激发师生对祖国的挚爱情感,造成浓厚的学习气氛。
二、补充课文,加深理解
利用诗词歌赋同课文在内容上的联系,适时引入教学环节,作为课文的补充,以利于加深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南州六月荔枝丹》,将白居易的《荔枝图序》抄录给学生,引导学生深入认识比喻说明法的特点及由整体到局部的说明顺序,还可使学生了解:古人早已对荔枝不耐贮藏有真切的认识、生动的记载,体会课文引用古诗文的准确、精妙。学习《秋色赋》,把欧阳修的《秋声赋》印发给学生。通过阅读,引导学生将峻青笔下绚丽多彩的秋色同古人笔下肃杀悲凉的秋景加以对比,从而体会出课文作者写秋色的时代特征,有利于领会文章主旨。
上述两例,前者可在课文讲读后抄录补充,以印证体会;后者在讲课前印发补充,以对比认识。有些诗词歌赋,根据需要,亦可在讲课过程中补充。
三、追根溯源,领悟题旨
有些课文,涉及作者的思想渊源或人物的精神品德。这时,有必要借用诗词歌赋追根溯源,使学生从思想本质上认识作者的人格、情操、爱憎,以更准确地领悟课文的主题,体会文章的感情。
例如,学习陶渊明的诗《归园田居》《饮酒》,可同时学习作者的《五柳先生传》,使学生了解作者的处世态度,以尽快地把握诗的主题。唐弢的《琐忆》 以鲁迅的诗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作为贯穿全文的红线,故教师可将全诗《自嘲》介绍给学生,使其认识鲁迅先生鲜明爱憎的思想根源,帮助学生领悟作品主旨。
四、联系体会,借鉴练笔
在写作教学中也可提供有关诗词为写作引用材料,使之联系所写内容,体会意境、感情,达到借鉴、练笔目的。
如布置学生写《我爱校园的绿树》,练习用比喻写景状物,描写校园里的白杨、垂柳、果树等,可提供贺知章的《柳枝词》,使学生回忆、观察垂柳的情景,体会“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意境,借以描写垂柳的情态。写《春蚕赋》,练习以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可提供李商隐的诗《无题》,使学生在吟诵过程中体味“春蚕到死丝方尽”的品格,将物的生物特征与人的精神品德联系在一起,以更好地把握文章的写法和主题。
五、了解民俗,开阔视野
许多诗词歌赋反映了我国民俗节日的来历及有关情景。适逢民俗节日,可向学生介绍有关的诗词,吟咏背诵,借以了解民俗节日的情况,以增长知识,开阔视野。
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向学生介绍重阳节的来历及有关习俗:登高、赏菊、饮酒、插茱萸等;吟诵毛**的词《采桑子·重阳》和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清明之前,可向学生介绍清明的来历;讲述丙辰清明天安门广场悼念周总理的情景;抄录杜牧的诗《清明》。
其他如端午节、元宵节等均可向学生推荐有关的诗词歌赋,并背诵、赏析。
以上几点只是笔者将诗词歌赋同语文教学结合的粗浅感受。也许有人会认为,语文教学课时紧、任务重,哪能再去顾及诗词歌赋呢?其实不然,在浩瀚的语文知识中,各方面的内容都因其内在的联系而互相影响、相辅相成。教学中,教师只要深入钻研教材,科学安排教学环节,适时、恰当地借用诗词歌赋,有机地同课文、写作和学生的生活结合,就可以多方面发挥其特长,来为语文教学服务。
3、七夕古诗欣赏
1、《古诗十九首之一》
(汉)佚名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3、《鹊桥仙》
(宋)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罗隐
络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欢笑设红筵。
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
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
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
(唐)李商隐
恐是仙家好离别,故教迢递作佳期。
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
清漏渐移相望久,微云未接过来迟。
岂能无意酬乌鹊,惟与蜘蛛乞巧丝。
6、《燕歌行》
(三国)曹丕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清)纳兰容若
白狼河北秋偏早,星桥又迎河鼓。
清漏频移,微云欲湿,正是金风玉露。
两眉愁聚。待归踏榆花,那时才诉。
只恐重逢,明明相视却无语。
人间别离无数,向瓜果筵前,碧天凝竚。
连理千花,相思一叶,毕竟随风何处。羁栖良苦。
算未抵空房,冷香啼曙。今夜天孙,笑人愁似许。
8、《行香子》
(宋)李清照
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
云阶月地,关锁千重。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
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
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
4、精选经典古诗文欣赏
江南曲
作者:李益
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显示全部
别匡山
作者:李白
晓峰如画参差碧,藤影风摇拂槛垂。野径来多将犬伴,人间归晚带樵随。看云客倚啼猿树,洗钵僧临失鹤池。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 显示全部
隆中对
作者:陈寿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 显示全部
题雍丘崔明府丹灶
作者:李白
美人为政本忘机,服药求仙事不违。叶县已泥丹灶毕,瀛洲当伴赤松归。先师有诀神将助,大圣无心火自飞。九转但能生羽翼,双凫忽去定何依。... 显示全部
送征雁
作者:钱起
秋空万里净,嘹唳独南征。风急翻霜冷,云开见月惊。 塞长怯去翼,影灭有馀声。怅望遥天外,乡愁满目生。... 显示全部
御街行·街南绿树春饶絮
作者:晏几道
街南绿树春饶絮,雪满游春路。树头花艳杂娇云,树底人家朱户。北楼闲上,疏帘高卷,直见街南树。阑干倚尽犹慵去,几度黄昏雨。晚春盘马踏青苔,曾傍绿荫深驻。落花犹在,香屏空掩,人面知何处?... 显示全部
阮郎归·天边金掌露成霜
作者:晏几道
天边金掌露成霜。云随雁字长。绿杯红袖趁重阳。人情似故乡。兰佩紫,菊簪黄。殷勤理旧狂。欲将沉醉换悲凉。清歌莫断肠。... 显示全部
蝶恋花·初捻霜纨生怅望
作者:晏几道
初捻霜纨生怅望。隔叶莺声,似学秦娥唱。午睡醒来慵一饷。双纹翠簟铺寒浪。雨罢苹风吹碧涨。脉脉荷花,泪脸红相向。斜贴绿云新月上。弯环正是愁眉样。... 显示全部
菩萨蛮·哀筝一弄湘江曲
作者:晏几道
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当筵秋水慢,玉柱斜飞雁。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 显示全部
感遇·江南有丹橘
作者:张九龄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显示全部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31th.cn/articles/456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