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小雅鹿鸣作品鉴赏

发布时间: 2025-08-03 12:43:53

诗经小雅鹿鸣作品鉴赏

《鹿鸣》,《诗经·小雅》篇名。也是《小雅》第一篇。《诗经》中所谓四始之一。为先秦时代华夏族诗歌。全诗三章,每章八句。是周朝宴饮群臣宾客的一首宫廷乐歌。《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注释】

①呦呦you):鹿的叫声。②苹:草名,即皤蒿。③簧:乐器中用以发声的片状振动体,这里指乐器。④承:捧着。将:献上。 ⑤好:关爱。(6)周行:大路。(7)德音:美德。孔:很,十分。昭:鲜 明。(8)视:示,昭示。恌(tiao):轻怫。(9)则:榜样。效:模仿。 (10)旨酒:美酒。(11)式;语气助词,无实义。燕:同“宴”。敖:同 “遨”,意思是游玩。(12)芩(qin):草名,属蒿类植物。(13)湛(dan): 快活得长久。

【译文】

野鹿呦呦不停叫,在那野外吃青苹。

我有高贵的宾客,相邀弹瑟又吹笙。

吹笙鼓簧悦宾客,礼品成筐送上来。

众位宾客关爱我,为我指路多广阔。

野鹿呦呦不停叫,在那野外吃青蒿。

我有高贵的宾客,品德高尚声名好。

教人忠厚不轻伙,君子循规要仿效。

我备美酒和佳肴,宾客宴饮乐陶陶。

野鹿呦呦不停叫,在那野外吃芩草。

我有高贵的宾客,弹瑟奏琴勤相邀。

弹瑟奏琴勤相邀,融洽欢欣乐尽兴。

我备美酒和佳肴,宴乐宾客心愉悦。

【赏析一】

宴饮是一种仪式。无论是交往、酬谢、庆贺,还是狂欢、丧事,纯粹满足生理需求的吃喝已不十分重要,而十分突出的是吃喝这种特定形式所表达的意义。换句话说,在宴饮之中,精神性的内客压倒了生理性的内容。

也许,宴欢这种仪式最能典型地说明我们生存中两种生存层面的结合:生物性层面和精神性层面的结合。

饥饿是生命的自然现象和欲求。饥肠镇键的人大块吃肉大碗喝酒饱餐一顿,是为了满足生理上的需求。人同饮食对象之间是一种实际的功利关系,没有多少精神性的内容可以言说。当一个人不是为了单纯满足生理欲求而宴饮时,他同饮食对象之间便主要是一种非功利的关系,这时,精神性的内容乃至审美因素(比如饮食样式、色泽、香味等)便突现了出来。在杯跳交错、大快朵颐、笠歌乐舞之中,人们制造出为了某一目的的特殊气氛,以满足特殊的精神上的需求。

在咱们中国,宴饮从来都同文化有密切的联系,人们赋予它特定的内涵,用它表达某种意义。尽管宴饮作为一种仪式,其地位似乎不如祭把那么正式和庄重,却是祭礼无法替代的。如果说祭托是以庄重方式进行的仪式,那么宴饮则是以轻松方式进行的仪式。

宴饮的最高形式是狂欢。人们借了饮酒吃肉这一机会,突破平时的社会规范的约束,暂时打破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放松平日里紧张的情绪,让受到压抑的精神和肉体得到解放。

人的饮食与动物的饮食之所以有不同,就在于它已不单是为了延续肉体生命的必需。

【赏析二】

《小雅·鹿鸣》是《诗经》的“四始”诗之一,是古人在宴会上所唱的歌。据朱熹《诗集传》的说法,此诗原是君王宴请群臣时所唱,后来逐渐推广到民间,在乡人的宴会上也可唱。朱熹这一推测该是符合事实的,直到东汉末年曹操作《短歌行》,还引用了此诗首章前四句,表示了渴求贤才的愿望,说明千余年后此诗还有一定的影响。

诗共三章,每章八句,开头皆以鹿鸣起兴。在空旷的原野上,一群糜鹿悠闲地吃着野草,不时发出呦呦的鸣声,此起彼应,十分和谐悦耳。诗以此起兴,便营造了一个热烈而又和谐的氛围,如果是君臣之间的宴会,那种本已存在的拘谨和紧张的关系,马上就会宽松下来。故《诗集传》云:“盖君臣之分,以严为主;朝廷之礼,以敬为主。然一于严敬,则情或不通,而无以尽其忠告之益,故先王因其饮食聚会,而制为燕飨之礼,以通上下之情;而其乐歌,又以鹿鸣起兴。”也就是说君臣之间限于一定的礼数,等级森严,形成思想上的隔阂。通过宴会,可以沟通感情,使君王能够听到群臣的心里话。而以鹿鸣起兴,则一开始便奠定了和谐愉悦的基调,给与会嘉宾以强烈的*。

此诗自始至终洋溢着欢快的气氛,它把读者从“呦呦鹿鸣”的意境带进“鼓瑟吹笙”的音乐伴奏声中。《诗集传》云:“瑟笙,燕礼所用之乐也。”按照当时的礼仪,整个宴会上必须奏乐。《礼记·乡饮酒义》云:“工入升歌三终,主人献之。笙入三终,主人献之。间歌三终,合乐三终,工告乐备,遂出。……知其能和乐而不流也。”据陈澔注,乐工升堂,“歌《鹿鸣》、《四牡》、《皇皇者华》,每一篇而一终。三篇终,则主人酌以献工焉。”由此可知,整个宴会上是歌唱以上三首诗,而歌唱《鹿鸣》时又以笙乐相配,故诗云“鼓瑟吹笙”。乐谱虽早已失传,但从诗的语言看,此诗三章全是欢快的节奏,和悦的旋律,同曹操《短歌行》相比,曹诗开头有“人生苦短”之叹,后段有“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之悲,唯有中间所引“鹿鸣”四句显得欢乐舒畅,可见《诗经》的作者对人生的领悟还没有曹操那么深刻。也许因为这是一首宴飨之乐,不容许杂以一点哀音吧。

诗之首章写热烈欢快的音乐声中有人“承筐是将”,献上竹筐所盛的礼物。献礼的人,在乡间宴会上是主人自己,说见上文所引《礼记》;在朝廷宴会上则为宰夫,《礼记·燕义》云:“设宾主饮酒之礼也,使宰夫为献。”足可为证。酒宴上献礼馈赠的古风,即使到了今天,在大宾馆的宴会上仍可见到。然后主人又向嘉宾致辞:“人之好我,示我周行。”也就是“承蒙诸位光临,示我以大道”一类的客气话。主人若是君王的话,那这两句的意思则是表示愿意听取群臣的忠告。诗之二章,则由主人(主要是君王)进一步表示祝辞,其大意则如《诗集传》所云:“言嘉宾之德音甚明,足以示民使不偷薄,而君子所当则效。”祝酒之际要说出这样的话的原因,分明是君主要求臣下做一个清正廉明的好官,以矫正偷薄的民风。如此看来,这样的宴会不徒为乐而已,它也带有一定的*色彩。三章大部与首章重复,唯最后几句将欢乐气氛推向**。末句“燕乐嘉宾之心”,则是卒章见志,将诗之主题深化。也就是说这次宴会,“非止养其体、娱其外而已”,它不是一般的吃吃喝喝,满足口腹的需要,而是为了“安乐其心”,使得参与宴会的群臣心悦诚服,自觉地为君王的统治服务。

拓展阅读

1、关于歌精选

沔彼流水,朝宗于海。

鴥彼飞隼,载飞载止。

嗟我兄弟,邦人诸友。

莫肯念乱,谁无父母。

沔彼流水,其流汤汤。

鴥彼飞隼,载飞载扬。

念彼不迹,载起载行。

心之忧矣,不可弭忘。

鴥彼飞隼,率彼中陵。

民之讹言,宁莫之惩。

我友敬矣,谗言其兴。

【注释】:忧乱戒友。

沔(音免):水流盛貌。

朝宗:诸侯朝见天子。借指百川入海。

兄弟:指内外姻亲。

邦人诸友:指异姓。

念:止。乱:社会的动乱。

不迹:不轨的事。

弭(音米):止;息。

陵:大土山。

敬:儆,警戒。

《沔水》描写在国家动乱,政事日非,谣言四起的背景下,表达了人对国家的担扰,和对友人的告诫。宋人王应麟考证《沔水》是因宣王杀遭受谗言而遇害的杜伯表示的规谏,(《困学纪闻》)这对《沔水》提供了一种参考。理解开头几句的水流鸟飞,或者是写杜伯的儿子奔晋国,或者国乱时代人们的出走。

2、关于歌精选

鸿雁于飞,肃肃其羽。

之子于征,劬劳于野。

爰及矜人,哀此鳏寡。

鸿雁于飞,集于中泽。

之子于垣,百堵皆

虽则劬劳,其究安宅。

鸿雁于飞,哀嗷嗷。

维此哲人,谓我劬劳。

维彼愚人,谓我宣骄。

【注释】:人民诅咒徭役。他们辛劳在荒野,筑起百堵高墙,却没有安身之所。

肃肃:羽声。

之子:是子。

爰:语词。

矜人:可怜人;受苦人。

堵:墙壁。一丈为板,五板为堵。

究:穷也。

宅:居。

哲人:智者,聪明人。

宣:示也。

骄:矫也。宣骄,显示逞强之意。

《鸿雁》揭露徭役给人民带来的痛苦。以鸿雁飞,象征出行服役的人的流浪悲惨,尽管辛苦劳累,自己却无所安居,还丢下家中孤寡。通达事理的还知道服役的辛苦,不明事理的还要责怪。写得很沉痛,虽有哀怨,但不怒,用哲人与愚人对比,就表现了人的倾向。

3、关于歌精选

何草不黄,何日不行,何人不将,营四方。

何草不玄,何人不矜,哀我征夫,独为匪民。

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哀我征夫,朝夕不暇。

有芃者孤,率彼幽草,有栈之车,行彼周道。

【注释】:刺统治者征役不息,人民受难,不如野兽。

将:行也。

玄:赤黑色。矜(音官):通鳏。老而无妻的人。一说指危困可怜。

率:循。芃(音蓬):兽毛蓬松貌。

幽:深。栈车:役车。一说竹木之车。

《何草不黄》描写行役在外的征夫生活艰险辛劳,表达了对遭受非人待遇的抗议。的感情强烈,接连五个“何”字句的责问喷发而出,既是一种强烈的抗议,又是一种愤怒的揭露,特别是“哀我征夫,独为匪民”,画龙点睛,直揭主题。后两章正反烘托对比,旷野是老虎,野牛出没之地,加深“独为匪民”的情感,出没草丛有如狐狸,与坐着高车“行彼周道”的*对比,更深刻地揭露出人世的不平。方玉润说:这是“亡国之音哀以思”,“境至此,穷仄极矣。”(《原始》卷十二)

4、关于歌精选

苕之华,芸其黄矣。

心之忧矣,维其伤矣。

苕之华,其叶青青。

知我如此,不如无生。

牂羊坟首,三星在罶。

人可以食,鲜可以饱。

【注释】:饥民描述荒年饥馑,人民困顿的情况。

苕(音条):植物名。即凌霄花。藤本,蔓生,花盛为黄色。

黄:蔫黄。比喻人生潦倒。

其叶青青:指花落,叶盛。比喻好景不长。

牂(音脏)羊坟首:母羊大头,指瘦瘠。比喻人的穷困。

三星在罶:参星映在罶中。指笼中无鱼。鲜:寡;少。

《苕之华》描写灾荒年代*的残酷现实。表达了人们“不知无生”的内心痛苦。以凌霄的花叶反衬的萧索,所谓“物自盛而人自衰”,又特别善于选取典型事物概括生活,“举一羊而陆物之萧索可知,举一鱼而水物之凋耗可想”。水中无食,因此鱼不可见,陆上无草,因此“牂羊坟首”。时进而衬托人的生活“人可以食,鲜可以饱”,连*都无法可饱,表现饥馑的严重,可谓力透纸背。

5、关于歌精选

绵绵瓜瓞。

民之初生,自土沮漆。

古公亶父,陶复陶穴,未有家室。

古公亶父,来朝走马。

率溪水浒,至于岐下。

爰及姜女,聿来胥宇。

周原膴膴,堇荼如饴。

爰始爰谋,爰契我龟。

曰止曰时,筑室于兹。

迺慰迺止,迺左迺右。

迺疆迺理,迺宣迺亩。

自西徂东,周爰执事。

乃召司空,乃召司徒,俾立室家。

其绳则直,缩版以载,庙翼翼。

捄之陾陾,度之薨薨。

筑之登登,削屡冯冯。

百堵皆兴,鼛鼓弗胜。

迺立皋门,皋门有伉。

迺立应门,应门将将。

迺立冢土,戎丑攸行。

肆不殄厥愠,亦不陨厥问。

柞棫拔矣,行道兑矣。

混夷帨矣,维其喙矣。

虞芮质厥成,文王蹶厥生。

予曰有疏附,予曰有先後。

予曰有奔奏,予曰有御侮。

【注释】:

《大》与《》相对而言,共有三十一篇,古人评价它有和乐声,“曲而有直体”,表现的是“文王之德”,认为主要也是宫廷音乐。

绵绵,不绝貌。瓞(die,阳平),瓜。此言自瓜以至大瓜,绵绵不绝。以喻周自至大,日益强盛。

民,谓周民。初生,初起。

土,当从《齐》读为“杜”,水名。在今陕西省麟游、武功二县。沮为徂之误。徂,往。漆,水名,在今彬县西,北入泾水。自杜至漆,即指公刘自邰迁豳之事。参见解题。

古公亶(dan,上声)父,即周太王,文王祖父。因其在迁岐以前为豳公,故称古公。古,言久。父,旧说或以为古公字。

陶,窑灶。复,地室。穴,土室。陶复陶穴,说复、穴形状皆如窑灶,犹今言窑室、窑洞。

来朝,清早。走,疾趋。这句说,太王避狄,趁早赶马。

率,循,沿着。浒,水涯,此指渭水之涯。

岐下,岐山之下。岐山在今陕西省岐山县东北。

爰,于是。及,与。姜女,太姜,太王之妃。

聿,遂。胥,相、视。宇,居,住所。胥宇,犹言相宅。谓相度地形,以便建筑房屋。

周原,岐山以南的平地。周,地名。原,谓平原。膴(wu,上声),肥美貌。

堇,堇葵,植物名,可菜,味苦。这句说,周原土地肥美,虽堇荼一类的苦菜,种出来也甜如饴糖。

契,读为“挈”,挈,刻。挈龟,刻灼龟版以卜吉凶。

止,犹居。时,善。这句说,卜兆说是可居,说是甚善。

迺,同“乃”。慰,安。止,居。慰、止,皆言安居。

左、右,皆动词用。这句说,使人们或居于左,或居于右。

疆,疆界,此动词用,谓画定疆界。理,地理,此亦动词用,谓确定土地宜种植何种物,是否肥沃等事项。

宣,及时开垦。亩,亦动词用,谓耕治田亩。

自西两句:徂,往。周,周遍。这两句说,自周原西边至周原东边,人们普遍地在工

司空,官名,六卿之一。掌管建筑都邑之事。

司徒,官名,六卿之一。掌管徒隶劳役之事。

绳,施工用的绳尺。

缩,犹直。版,古时筑墙用版筑的方法,两端用短的横版,两边用长的直版。载,通“裁”,树立。缩版以载,说树立筑墙用的长的直版。

庙,宗庙。翼翼,恭敬貌。

捄(ju,阴平),盛土的笼。此动词用,言筑墙者掘土而盛于笼中。陾(reng,阳平),众多。

度(duo,阳平),投掷,指把土投掷于版内。薨薨,大家都很快把土投入版内,发出薨薨的声音。

筑,谓捣土。登登,用力捣土声。

屡,当“娄”,谓隆高。削屡,即削去其墙土隆高之处,使其平正坚实。冯(ping,阳平)冯,削娄声。

堵,五版为堵。兴,起,犹言竖起。

鼛(gao,阴平),大鼓,长一丈二尺。弗胜,有不能担负之意,指不断打着鼓,使鼓受不了。

皋门,宫门外,郭门。

伉,高貌。

应门,朝门,宫门。

将将,严整。

冢土,大社,祀灶神的地方。

戎,大。丑,众。戎丑,大众。攸,所。古时王者起大事,动大众,必先祭灶神而后行动。这句说,冢土是大众所由行动之处。

肆不两句:肆,承上起下之词。因上章叙古公事,此下叙文王事,故用肆字,以为承接,犹言自古至今。殄,灭绝。犹言消灭干净。厥,其。愠,愠怒,恚恨。此指对混夷的愤恨。陨,坠失,坠废。问,聘问。聘曰问。这两句大意说,自太王以至文王,既不消灭其对于敌人的愤恨,但也不

废失跟他们的聘问往来之礼。

柞,栩,栎树。,青刚树。拔,拔除,剪除。

兑,达,通达之意。行道兑,道路开通了。

混夷两句:混夷,古种族名,又昆夷。帨(tui,去声),马疾行貌。喙,困,短气貌。这两句说,混夷丧气疲困地逃走了。

虞、芮,皆国名。质,成,谓成立。成,和平,和解。这句说,虞、芮两国之君因争田事诉于文王,而成立和解。

蹶(jue,上声),动,感动。生,性。这句说,文王感动了虞、芮之君的天性。

予曰四句:予,我。此处是人代文王自称。曰,语词。疏附,团结上下。先后,前后引导以辅佐之。奔奏,奔走宣传。御侮,折冲御侮。这四句说,文王有疏附、先后、奔奏、折冲之臣,使周绵绵兴盛。

《绵》描写了周民族的祖先古公亶父率领周【**】人从豳迁往岐山周原,开国莫基的故事和文王继承古公亶父的事业,维护周人美好的声望,赶走昆夷,并建立起了完整的国家制度,歌颂了周人的民族英雄,是一部真实的周人的民族史。《绵》内容丰富,结构宏伟善于规模宏大的描写,场面描写尤其突出,特别是修筑宫室宗庙的劳动场面,善以摹声词语表现劳动的热烈,又以夸张“鼛鼓弗胜”来衬托,写得轰轰烈烈。同时,多用排比,显得整饬庄重,前详后略,注意变化,古公亶父多用细致刻划,文王事迹则用叙述说明。

点击查看更多诗经小雅鹿鸣作品鉴赏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31th.cn/articles/47625.html

热门阅读

  1. 五则寓言小故事
  2. 微笑行动暑期社会实践记录报告
  3. 学雷锋树新风诗歌
  4. 柳永《望海潮》教案
  5. 回家过年的经典散文
  6. 201年家长给孩子的中考祝福语
  7. 没有没有也没有如何造句
  8. 2016清新简约务本责实心得体会范文
  9. 营销顾问协议范文
  10. 朋友结婚搞笑祝福语短信汇编
  11. 永安桃源洞导游词
  12. 我的生日500字作文
  13. 新年祝福语猪年
  14. 关于晚安的空间祝福语录
  15. 无路可走是人生的魔障美文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