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南山的记叙文
重庆南山山脉有一座山,山顶竖着三块自然生成的大尖石,远远可望见,尤其在朝天门码头,不用望远镜也能瞧到,我们叫那座山“三块石”。三块石有个公墓,在很大片松林之中。打我三四岁起,父亲常带我去那儿打柴。
父亲曾是舵手,全国一片大跃进时,白天夜里开夜船,累坏了。大饥荒中又加班太多,营养跟不上,他好几次从驾驶室跌下江去。最后一次几乎丢了性命,在医院住了好久。病好后就回家当家庭妇男。他的眼睛是渐渐瞎的,我上小学前,还几乎看不出来眼有毛病。那时,白天看东西没什么问题。我上初中时,他眼睛就不太好了,拿一份《重庆日报》看,要戴眼镜。后来看报时间久了,中间得取下休息一会,晚上得摸着走路做事。父亲告诉我,他这眼病叫夜盲症。在我上高中时,他白天看东西就模糊了,晚上更是不行,完全看不见。
父亲眼坏后,再也未与我去三块石打柴。可是他常常提起那座山。他说我小时候,倒是爱和他说话,从家往三块石的路上几乎都是山坡,我总是问这问那,每回他都耐心地回答我,有次遇上连他也不知的树名,就回家查他的大词典,把树名告诉我。他懂得很多,比母亲有学问。我对父亲很佩服。
父亲也是教我识字的第一人。他看到豌豆花胡豆花油菜花,就在地上用石头写出来,让我读出声。他说,眼瞧到,心就记住。我记性好,父亲高兴地说,你比你几个姐姐聪明,教一次,就够了。
豌豆花在我们下山的小路上不约而同地绽开,鲜活泼泼的。我大声对父亲说,“豌豆花,豌豆花,开白花,像蝴蝶,我喜欢它。”
父亲继续扛着柴,费力地走在我前头。
那个早春三月,天仍有些寒。
下雨天,天井里水洞眼堵了,雨水流得慢,溅了好些水在天井的石坎上,那是连接厨房与堂屋的唯一通道。父亲有天摸黑走过,摔了一跤。我和四姐帮父亲擦上红药水。我对父亲说:“我一定要快快长大,好带你去北京医你眼睛。”
父亲愣了一下,拍拍我的头。四姐不高兴了,说,“还轮不到你。我们是吃干饭的吗?”她见父亲瞪眼才止住了。
后来上阁楼睡觉时四姐说,“妈妈爸爸已试过治病,可是轮船公司医院的医生早就下过结论,就这夜盲症,还有青光眼,只有开刀才有机会,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医好,但也可能全瞎,而且只有北京的大医院才能做手术,重庆再好的医院也做不了。爸爸不同意开刀,更不要去北京,说没那笔钱。妈妈非要去,两人为此都吵架了。最后爸爸说服了妈妈,说我还不想眼瞎,看不到你和孩子们。让我多活几年吧。”
钱是好东西,没钱,谁也不是英雄好汉。我对四姐说:“我长大一定要好好挣钱。”
她在床那头,踢了我一脚,“做什么梦。快睡吧,明天还要早起。”
我那天晚上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治父亲的眼病成了我心病,我有个感觉,若有一天自己长大真挣着钱了,父亲也会拒绝去北京医院开刀。以后父亲果真如此。
他一直活了八十二岁,在家中平静去世。他去世后,葬在南山。
拓展阅读
1、父亲的考题记叙文阅读原文及答案
⑴儿子事业有成,但其对金钱的追求程度真到了别无所求的地步。一天,父亲给一向标榜自己心算能力很强的儿子出了一道题:“一辆载着457名旅客的列车驶进车站,这时先下来98人,又上去103人。”
⑵儿子紧张的情绪松弛了下来。
⑶“在下一站下去73人,又上去132人。”
⑷儿子的嘴角挂了一丝微笑,开始把左腿压在了右腿上。
⑸“在再下一站下去91人,上来67人。”
⑹父亲拿着本子的手有些抖,念的速度也在加快。
⑺“再下一站下去84人,上来65人;再下一站下去114人,上来37人;再一站下去52人,上来97人。”父亲念得飞快并努力使每个发音都清楚。
⑻儿子有些心疼起老父,关怀地问:“完了吗?”
⑼“没有,你听仔细了!”父亲摇晃着那已经没有几根头发的脑袋接着说:“列车继续往前开。到了下一站,这是个小站,只下去10个人,又上来8个人;下一站也是个小站,下去6个上来9个。”父亲的态度很认真,儿子却觉得该结束了。
⑽“再下一站又下去101个,上来18个;再下一站是终点站……”
⑾还没等父亲说完,做儿子的就站起来:“您是想马上就知道车上一共下来多少人吗?”儿子的`口气中透着一股得意。
⑿“不!”父亲微笑着说:“我只想知道这趟车究竟停靠了多少次站台?”
⒀儿子一下子懵了。
⒁父亲的语气变得严肃而沉重:“人的一生不要只计算一辈子能积攒多少钱,一辈子做金钱的奴隶,钱再多死的时候也不带走。应该留意人生的每一个站台:哪个站台付出的少,哪个站台得到的多;哪儿有欢乐,哪儿有痛苦;……。认真地体会人生的每个细节,这样你才算拥有实实在在的生活,才不枉活一世。”父亲拉着发呆的儿子的手说:“不要太计较金钱的得失,而忘了做人的真谛!”
1、在⑷段中,在刻画人物时采用了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描写方法,所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⑾段中,儿子“得意”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3、考题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父亲的良苦用心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
4、从⒁段父亲的话中,你能看出父亲的人生态度是什么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神态 动作(细节) 表现儿子十分自信的样子。
2、认为自己立刻就能准确地回答出父亲的考题答案。
3、为引导儿子正确地认识人生,明白做人的道理。对儿子人生态度的关注及对儿子真挚的爱。
4、不过分计较得失,实实在在地生活。(意思对即可)
2、我的父亲小学记叙作文
父亲,一个伟大而平凡的字眼;父亲,一个温暖又慈祥的轮廓;父亲,一个伴我成长的亲人。
父亲的容貌,从英俊潇洒变成了皱纹密布;父亲的声音,从清楚洪亮变成了模糊沙哑;父亲的头发,也从乌黑亮丽变成了两鬓斑白。这一切的一切,不就是为了我这棵需要父亲关怀的小草吗?是啊,父亲这棵大树把自己的一切都给了我。我还有什么理由去惹他生气呢?
都说父爱如山,但父亲对我的爱不仅仅是一座山那么简单,而是用言语无法形容的。可有时,父亲严格的家教使我厌倦,所以我有时也会和他顶撞,惹他生气 。但是一想起父亲劳累的身影和疲倦的`声音,我就会把抱怨化为笑脸,固执转为顺从。因为我知道,他都是为了我,我不应该再去惹他生气。以前我对他发的脾气,随着时间的流逝,可能在他的脑海里已经向泡沫一样消失的无影无踪了吧?但是我却无法在弥补以前的过失,所以,我要对父亲说一声:“对不起”。
还记得在我上四五年级时,我的成绩有所下降,父亲为了使我的成绩上升,白天工作,夜晚还帮我辅导功课,当我疑惑不解时,父亲给我耐心讲解。当我心不在焉时,父亲帮我找回感觉。就这样坚持了一个月,我的成绩有所上升,父亲才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在我伤心时,有人抚慰我;在我开心时,有人和我一起笑;在我受伤时,有人为我担心;在我学习时,有人和我一起思考。这个人就是父亲,是我在人生道路上的那盏导航灯,帮我照亮前方的路,让我站在正确的位置上,使我在人生的道路上走的更远,飞得更高。
我要感谢我的父亲,父亲陪我走过了11个春秋,在这段日子里,我感到了无比的幸福,因为有这样的父亲,我幸福、我骄傲!
3、父爱记叙作文800字
我是一只小鸟,而爸爸的爱是天空,我飞翔在父爱的关怀中。我是一条小鱼,而爸爸是一片爱的海洋,我游弋在父爱的温馨中。我的爸爸只是一名普通的工人,在我眼里却是最伟大的、最爱我的人。
第一次读懂父爱是在一个闷热的五月。
父亲用他那双智慧几百人的大手再次降幅我骑车的母亲用力拽开,车一歪,我重重的摔在地上,膝盖蹭破了一块皮,血也渗了出来。这时的父亲留给我的只是一个冰冷的背影,很冷、很冷。晚上,我揉着剧痛的膝盖,一瘸一拐的回到房间时,望见了父亲,望见了坐在沙发上的父亲,他正在用一种似乎是懊悔的眼神死死的盯着他那双粗糙、强健的大手。
随后的几天里,我虽没对父亲产生怨恨,但也没和他讲一句话。转眼,我的生日到了。各式各样的祝福、礼物我早已收遍了,也心满意足了。那些天,我害怕见到父亲,怕他又将欢乐的气氛用他那冷峻的目光搅散。可是,在商场里,我还是意外的遇到父亲。他并没有看见我,只是不停地在一大堆衣服中挑着什么,眼神中透出焦虑。好不容易翻出一件,却又结结巴巴地问服务员:“有没有小孩穿的尺码?”售货员掩嘴笑了,然后把手指向对面的运动服装区。我看到父亲加快步伐跑到运动专柜,又重复着刚才的动作,然后拿出钱包准备付钱。售货员却笑着问要多大尺寸的。此时的父亲,似乎有些呆住了,眼神有些茫然,然后用手比划着,说不出一个所以然来。可能,父亲不知道我穿多大尺码的衣服吧。售货员无奈的摇了摇头,翻着白眼离开了。父亲连忙去拦住,那飞扬起来的手不再那么有力,售货员还是头也不回的影响了其他顾客。
刹那间,我的心里特别难受。我实在不能想象一位在单位受人尊敬的领导竟然为了一件衣服把自己的尊严放在一边全然不顾,只为给儿子买一件生日礼物。我没有勇气冲上前去叫一声“爸爸”,我也没脸再看着揪心的一幕。
走出商场的大门,我的心里酸酸的,也甜甜的。我亲爱的爸爸呀,原来你也有着与母爱一样的温柔,就像巍峨的高山上闪耀着光芒的星星一样,温暖着我的心田。
4、父爱记叙小学作文
虽然爸爸平时对我很严厉。但我知道爸爸是多么地爱我。爸爸的爱是无私的,伟大的。
有一年冬天下着大雪我得了肺炎,爸爸妈妈抱着我一步一滑地奔向医院。到了医院,医生递给爸爸一块大铁板,说:“把铁板放在怀里捂热,一会儿孩子照胸片时要用。”爸爸二话没说,**衣服就要把铁板放在胸口上。妈妈忙拦住心疼的说:“隔层背心吧。”爸爸说:“没事儿,我扛一下就行了,别一会儿孩子用的时候冻着。”数九寒冬那么冷爸爸却毫不犹豫直接把铁板放到了自己*口,爸爸刚放上去就被冰得身体一颤,但爸爸只是皱了皱眉头,没发出一点儿声音。
那是我小时候的事,至今每当我想起眼泪就会在眼圈里打转,但我要学爸爸的坚强不流泪,把爸爸给予我的爱化作学习的动力,以优异的成绩报答父母,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31th.cn/articles/521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