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散文《代沟》
代沟是翻译过来的一个比较新的名词,但这个东西是我们古已有之的。自从人有老少之分,老一代与少一代之间就有一道沟,可能是难以飞渡的深沟天堑,也可能是一步迈过的小渎阴沟,总之是其间有个界限。沟这边的人看沟那边的人不顺眼,沟那边的人看沟这边的人不像话,也许吹胡子瞪眼,也许拍桌子卷袖子,也许口出恶声,也许真个的闹出命案,看双方的气质和修养而定。
《尚书·无逸》:“相小人,厥父母勤劳稼穑,厥子乃不知稼穑之艰难,乃逸乃谚既诞。否则侮厥父母曰:‘昔之人无闻知’。”这几句话很生动,大概是我们最古的代沟之说的一个例证。大意是说:请看一般小民,作父母的辛苦耕稼,年轻一代不知生活艰难,只知享受**,再不就是张口顶撞父母说:“你们这些落伍的人,根本不懂事!”活画出一条沟的两边的人对峙的心理。小孩子嘛,总是贪玩。好逸恶劳,人之天性。只有饱尝艰苦的人,才知道以无逸为戒。作父母的人当初也是少不更事的孩子,代代相仍,历史重演。一代留下一沟,像树身上的年轮一般。
虽说一代一沟,腌臜的情形难免,然大体上相安无事。这就是因为有所谓传统者,把人的某一些观念胶着在一套固定的范畴里。“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大家都守规矩,尤其是年轻的一代。“鞋大鞋小,别走了样子!”小的一代自然不免要憋一肚皮委屈,但是,别忙,“多年的媳妇熬成婆,多年的道路走成河”,转眼间黄口小儿变成了鲐背耈老,又轮到自己唉声叹气,抱怨一肚皮不合时宜了。
我记得我小的时候,早起要跟着姊姊哥哥排队到上房给祖父母请安,像早朝一样的肃穆而紧张,在大柜前面两张二人凳上并排坐下,腿短不能触地,往往甩腿,这是犯大忌的,虽然我始终不知是犯了什么忌。祖父母的眼睛瞪得圆圆的,手指着我们的前后摆动的小腿说:“怎么,一点样子都没有!”吓得我们的小腿立刻停摆,我的母亲觉得很没有面子,回到房里着实的数落了我们一番。祖孙之间隔着两条沟,心理上的隔阂如何得免?当时我心里纳闷,我甩腿,干卿底事。我十岁的时候,进了陶氏学堂,领到一身体操时穿的白帆布制服,有亮晶的铜钮扣,裤边还镶贴两条红带,现在回想起来有点滑稽,好像是卖仁丹*宣传的乐队,那时却扬扬自得,满心欢喜的回家,没想到赢得的是一头雾水,“好呀!我还没死,就先穿起孝衣来了!”我触了白色的禁忌。出殡的时候,灵前是有两排穿白衣的“孝男儿”,口里模仿嚎丧的哇哇叫。此后每逢体操课后回家,先在门洞脱衣,换上长褂,卷起裤筒。稍后,我进了清华,看见有人穿白帆布橡皮底的网球鞋,心羡不已,于是也从天津邮购了一双,但是始终没敢穿了回家。只求平安少生事,莫在代沟之内起风波。
大家庭制度下,公婆儿媳之间的代沟是最鲜明也最凄惨的。儿子自外归来,不能一头扎进闺房,那样做不但公婆瞪眼,所有的人都要竖起眉毛。他一定要先到上房请安,说说笑笑好一大阵,然后公婆(多半是婆)开恩发话:“你回屋里歇歇去吧”,儿子奉旨回到阃闱。媳妇不能随后跟进,还要在公婆面前周旋一下,然后公婆再度开恩,“你也去吧”,媳妇才能走,慢慢的走。如果媳妇正在院里浣洗衣服,儿子过去帮一下忙,到后院井里用柳罐汲取一两桶水,送过去备用,结果也会召致一顿长辈的唾骂:“你走开,这不是你做的事。”我记得半个多世纪以前,有一对大家庭中的小夫妻,十分的恩爱,夫暴病死,妻觉得在那样家庭中了无生趣,竟服毒以殉。殡殓后,追悼之日*颁赠匾额曰:“彤管扬芬”,女家致送的白布横披曰:“看我门楣!”我们可以听得见代沟的冤魂哭泣,虽然代沟另一边的人还在逞强。
以上说的是六七十年前的事。代沟中有小风波,但没有大氾滥。张公艺九代同居,靠了一百多个忍字。其实九代之间就有八条沟,沟下有沟,一代历一代,那一百多个忍字还不是一面倒,多半由下面一代承当?古有明训,能忍自安。五四运动实乃一大变局。新一代的人要*,不再忍了。有人要“整理国故”,管他什么三坟五典八索九丘,都要揪出来重新交付审判。礼教被控*,孔家店遭受捣毁的威胁,世世代代留下来的沟要彻底翻腾一下,这下子可把旧一代的人吓坏了。有人提倡读经,有人竭力卫道,但是不是远水不救近火,便是只手难挽狂澜。代沟总崩溃,新一代的人如脱缰之马,一直旁出斜逸奔放驰骤到如今。旧一代的人则按照自然法则一批一批的凋谢,填入时代的沟壑。
代沟虽然*存在,不过其现象可能随时变化。人生的麻烦事,千端万绪,要言之,不外财色两项。关于钱财,年长的一辈多少有一点吝啬的倾向。吝啬并不一定全是缺点。“称财多寡而节用之,富无金藏,贫不假贷,谓之啬。积多不能分人,而厚自养,谓之吝。不能分人,又不能自养,谓之爱。”这是《晏子春秋》的说法。所谓爱,就是守财奴。是有人好像是把孔方兄一个个的穿挂在他的肋骨上,取下一个都是血丝糊拉的。英文俚语,勉强拿出一块钱,叫做“咳出一块钱”,大概也是表示钱是深藏于肺腑,需要用力咳才能跳出来。年轻一代看了这种情形,老大的不以为然,心里想:“这真是‘昔之人,无闻知’,有钱不用,害得大家受苦,忘记了‘一个钱也带不了棺材里去’。”心里有这样的愤懑蕴积,有时候就要发泄。所以,曾经有一个儿子向父亲要五十元零用,其父靳而不予,由冷言恶语而拖拖拉拉,儿子比较身手矫健,一把揪住父亲的领带,(唉,领带真误事)领带越揪越紧,父亲一口气上不来,一翻白眼,*。这件案子,按理应剐,基于“心神丧失”的理由,没有剐,在代沟的历史里留下一个悲惨的记录。
人到成年,嘤嘤求偶,这时节不但自己着急,家长更是担心,可是所谓代沟出现了,一方面说这是我的事,你少管,另一方面说传宗接代的大事如何能不过问。一个人究竟是姣好还是寝陋,是端庄还是阴鸷,本来难有定评。“看那样子,长头发、牛仔裤、嬉游浪荡、好吃懒做,大概不是善类。”“爬山、露营、打球、跳舞,都是青年的娱乐,难道要我们天天匀出功夫来晨昏定省,膝下承欢?”南辕北辙,越说越远。其实“养儿防老”、“我养你小,你养我老”的观念,现代的人大部分早已不再坚持。羽毛既丰,各奔前程,上下两代能保持朋友一般的关系,可疏可密,岁时存问,相待以礼,岂不甚妙?谁也无需剑拔弩张,放任自己,而诿过于代沟。沟是死的,人是活的!代沟需要沟通,不能像希腊神话中的亚力山大以利剑砍难解之绳结那样容易的一刀两断,因为人终归是人。
拓展阅读
1、代沟现代经典散文
电脑播放着好几十年前的老歌,那熟悉而优美的曲调,其实深深的吸引着我们,于是似乎沉醉在往日情怀的心境下,尽情不雅赏着娓婉动人的歌曲。
所以面对年青人,老是入神于蹦蹦跳跳的偶像时,有些长辈有时会有此种认为,莫非这也是人们经常讲的代沟情结吗?
然而妈妈对于时下快节拍的风行歌曲,若不是嫌太嘈杂的话,就是一些喃喃自语而不清楚的歌词,哪里有甚么好听的呢?
不过借应用其余一种心境来看,其实如许的'情况乃极其天然,毕竟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特别怀念之情愫,所以当长辈们听到老歌之际,或许会鼓起思古之幽情,甚至想起昔时绸缪悱恻的恋情,当然会特别钟爱老歌情怀吧!
可是在一旁的孩子,却对于那些曲子涓滴不感兴趣,“旋律与节拍超慢的歌曲,听到一半都快睡着了呀!”小女孩告诉妈妈真实的认为。
同样事理,现代的风行歌曲,也许在二、三十年之后,这些掏心掏肺的歌迷们,或许已届中丁壮或是逐渐老矣,而再度聆听这些曲子之际,想必也会有怀念不已的情愫,就似乎他们的长辈一样。
如许的情境真的很有趣,从老歌情怀或是不雅赏的角度,都可以看到人们心境转折的过程,其实和当下的记忆有很大年夜大年夜的接洽关系;此种记忆与心境融合的认为,不只可以影响人们不雅赏或好恶之心境,并且更可以旁边评析工作的价值。
当然假如以此种心境来分析,人们在评估工作价值之余,不免会因为情感成分作怪,进而短暂掉落去了断定的才能,所以才会有不合程度的断定与代沟产生。
不过当人们静静不雅赏着老歌的时刻,其实也不必去想太多,把它算作纯粹的生活乐趣就好了,因为过于复杂的思路,对于大年夜大年夜多半人们来说,并不见得是一种正面的意义,反而会陷入杞人忧天之困境,那么岂不就是不太妙罗!
2、现代散文诗我见秋天的太阳既中且正
东起西落,雷打不动,
照着山川,照着河流,照着大海,
将一年四季定格在收获的季节。
我的心真的是有些激动,
对这幸福的生活说声,真好!
对厚德载物的大地说声,谢谢!
对阳光灿烂的*说声,感谢!
红的像无数先烈的鲜血,
红的像无数颗**员的心,
这美丽壮观的景象呀!
阳光照着九州大地,
这巍峨耸立的五岳,
还有那数不清的山岭,
那是大地的脊梁吗,
真的是顶天立地!
我见疏落的叶子铺满墨水池和溪亭,
这块是所谓“文人雅士”*的府邸,
树里钻着密密麻麻的虫子,
只听到几只吃害虫的鸟儿的鸣叫。
我见五湖四海的人群穿梭,
还有蓝眼睛白皮肤的人们,
和悦的眼神,友好的表情,
在金色的阳光下熠熠生辉。
这秋景正浓,
四周狼虫虎豹贪婪的眼神闪闪发亮,
不过,我一点都不心慌,
龙的传人有英明的龙头领导,
五千年文明蕴育了我们的智慧,
“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无数的陷阱和铁夹在等待它们。
阳光下的海浪此起彼伏,
海浪退去还可再回,
我不会象旧社会海外逃荒的中国人那样,
饿着肚子像铁笼里的猴子一样,
我将手持一只小五星红旗,
神采飞扬地去海外交流,
那也许是你我心灵共同的愿望。
啊,这如诗如画的景色!
这五彩缤纷般的韵律!
我随着个人思绪的诉说,
不曾想却把这变做了一首诗歌,
期盼*能谱出更加动人的乐章,
胜过刘邦的《大风歌》,
继承毛**的《沁园春.雪》,
发扬《南方的故事》,
这首歌也是全国人民的期盼。
=
3、我眼中的梁实秋作文2150字高二
许久未曾见过这么好的阳光,我随意轻抚着风中翰墨的香,缕缕都是文字的流淌。在文字里,有人见了淡淡的血痕;在文字里,有人孕育了岩浆般涌动的力量。而我眼中的梁实秋,却始终在文字里散淡地编织着闲庭落花,云影似梦,箫诉流芳……
“散淡“,这便是我对梁实秋的印象。无论他怎样的乐生旷达,优雅风趣,都汇不浓他品味人生的从容。忽然忆起闻一多先生形容孟浩然的话,说他将诗冲散了,平均分布,谈到令你疑心其有无,于是成了一个诗的孟浩然。我想这样的评价于梁老,也是相宜的。尽管梁老未必就同了孟夫子那样避世隐遁,寄情田园山水,但他们对于生活的态度,那份恬淡与达观自乐,却已古今相通。因而梁老的文字与人生,也就如“微云谈河汉,疏雨滴梧桐”一般经得起时间的玩味了。
然而我初识梁实秋,却并非因为“散淡”。多年前,当我拜读鲁迅的杂文,我便与梁老相识。周树人寥寥数笔,而梁老即荣膺了“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这一尊称。我也曾一度以为梁某人不过一“御用文人”,但我终究理解了他,理解了他温和的无奈。在大时代里,面对民族的痼疾,以梁实秋为代表的一批知识分子,同样在探寻着济世良方。他们不是激进,他们亦没有锋芒。他们不同于学究天人而稽古治学的章炳麟,他们亦不同于心忧天下而大声疾呼的鲁迅。他们温和的文人,信奉的是中正平和。我妈见得梁实秋是多么殷切地向传统的闲情雅趣中去追溯,去重新拾起遗忘了的温暖记忆。于是,中国文化中的一切器物,山水,人情,风月,生灵,也就在他的笔下活泛起来……没有几人能像他那样质朴而闲适地体察万物,如清泉般细细勾勒事物的生机焕发。我疑惑他是怎样以淡定从容去应对不关风月的刀光血影,去应对“走狗”的责难与质疑,然而我见着了他的微笑。也许梁实秋们、林语堂们所主张的情调确实无法解救当时的国民,但却无损于他们人格的光彩。他们的成与败,意义已尽在言外。
读梁实秋的文字,你会感到他那种不同于自然的天成。她是如此的热爱生活。所以生活才在他笔下绽放了那样美妙的趣味,在他旷达的心里,世间万物皆可去细细体味其中的情韵。因而他的文章里有的是雅致,是练达,是洞明,是会心一笑的风趣。可难道他就没有苦楚吗?在凄风苦雨笼罩过的海岛上,面对病痛的捉弄,他却依旧风度翩翩地把玩着人间风景,并以一颗孩童般的心自得其乐。梁老暮年,身患糖尿病,然饕餮之性不改。一日赴宴,凡遇“冰糖肘子”之类的甜食均是停箸不食,大家固深以为然,不料待到八宝饭上桌,梁老却一改前态,大快朵颐。原来梁老性爱啖八宝饭,苦于疾病而不能多吃糖,只好舍“肘子”以就“八宝”,苦也?乐也!有人说是从中悟出了梁老的人生取舍之道,但在我看来,这分明是他以如此天真而顽皮的态度去笑对苦难。既然如此,人生中一切的痛苦也变成了趣味,成了体验,成了甘之如饴的风光。然而流云易过,再艰难的旅程便也不经意的驶过了。
有些人执着于大街上的熙熙攘攘,可他只会静伫在书房独拥一方阳光。清风拂过,一切寻常,他轻呤着隽永的芳芬,一杯香茗,一曲流觞,浮生扰扰若梦,不如闲斟流光……
世界在他眼中早已是生趣盎然的模样……
缅怀一位老人_高二学生写人作文1000字篇二
忽闻表姐的爷爷去世了,我惊愕,也难过。我知道,那一刻,表姐一家的悲痛更加深切,是何等的肝肠寸断啊!
表姐的爷爷,是我妈妈初中时期的老师,一位令人景仰的数学老师。听妈妈讲,那时他给妈妈和同学们带几何,在妈妈的印象中,每次上课时他都携带一副木制的教具一个大大的三角板和一个奇大无比的量角器。几何老师有一个耐人寻味的名字,姓冯名子衍。冯老师那时大概四十多岁吧?但高大魁梧,肤色白净,腰背挺拔,气息中透出一股英武来,令人不难想象出他年轻时是怎样的英俊潇洒!冯老师不光几何教得好,还极具艺术气质。他虽然不是音乐老师,但拉得一手精湛的手风琴,二胡也是他的挚爱。学校每年举行歌咏比赛,都见他端坐一方为师生们倾情伴奏。闲暇之余,同学们总能看到几个老师围坐在他的身旁,全神贯注的谛听那悠扬的旋律从二胡中飘出。那如泣如诉的《二泉映月》就是那时深深地钻入了妈妈和同学们的耳朵和心底。
冯老师还是一个好父亲。表姐的爸爸是独生子,表姐的妈妈嫁进冯家,冯老师和夫人如亲生女儿一般对待她,后来孙子孙女相继出生,一家人和和美美,其乐融融。表姐的妈妈也俨然成了家里的女主人,她温婉善良,聪明能干,深得冯老师的赏识和爱护。表姐的爸爸常不无诙谐(多少含有一点妒意吧)地对表姐的妈妈说过“你在爸妈的心目中完全替代了我呀!”表姐的妈妈脸上便溢满了幸福的红晕,自然,她对公婆也更加敬爱有加了。
光阴如梭。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冯老师已成了七八十岁的老人了。如今,惊闻他老人家去世的消息,怎能不令亲人伤心悲痛呢?我只能在心中默默地告慰冯老师的在天之灵。在电话的端头,我极尽能事劝慰悲伤中的表姐和她的爸爸妈妈要振作起来。表姐哽哽咽咽,断断续续地在电话中给我讲起了许多有关她爷爷的事情。冯老师说自己的父亲是名门望族之后,祖籍河南,前辈在清朝时期在朝廷里任要职。冯老师一生简朴,为人处世温厚有节、含蓄凝重。他承袭家族高贵的*,以书香门第正统思想来教导子孙。冯老师毕业于有名的大学,为了支援大西北来到甘肃任教。我能想象出,当年冯老师是怎样的满腔热血、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地和众多热血青年一样投入到火热的建设大西北的**工作中去,而且子子孙孙扎根在了这里。这使我联想到了那些“为了中国的核事业,献了父辈献儿孙”的核工业的先辈们,他们是一些精英分子,经过了*层层政审合格,放弃了广东、上海等大城市,奔赴三线,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建设中国核工业的**。冯老师和他们一样,把自己的青春留在了我们的大西北。山川生情,河流有知!他们的精神将永远与这片土地永存!
如今,冯老师已离去,我怀着悲痛的心情,记叙他点滴生平事迹,谨以此来深切缅怀这位老人。
4、月圆人团圆月残各分散 我们的中秋节作文800字
人都说,中秋节是各方游子归家团圆的时刻,可又有几个真正地在仅为期三天的假期里,不远万里地回家与亲人团圆呢?大多数都只是在异乡苦苦地吟诵:“何处关山家万里,夜来枨触客愁多“罢了。
千百年来,多少文人墨客在中秋这一佳节里,举杯望月,讴歌着血缘亲情,思乡之切,歌颂着自然风景,祖国河山,执笔吟唱了多少感慨与豪迈!
而我,并未曾拥有如此诗情,未曾有背井离乡且与亲人分离的经历,但仍然被千古诗句所震撼,李白的“醒时相交欢,最后各分散”,范成大的“细数十年事,十处过中秋”,又有晏殊的“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我眼中浮现的,是一幅图画:“夜风习习,一轮金*满月被高高地悬挂起来,不为风云所掩,用自身的皎洁柔光照耀着寂静沉谧的大地。夜色如水,一位诗人独自举起酒杯,望着那轮满月,面色被月光映照地格外明亮,乌发束着银色的丝带,一身雪白的衣裳,可眼中的沧桑无限,眼泡微肿,颧骨在抬头的那瞬间显得突兀起来,一身孤寂。即便已有清泪落下,却仍然面带微笑,低低地浅唱着什么句子。”……
我的外婆在乡下,而我的家已迁到了这边,所以母亲和外婆很少见的到面。顶多也就在春节那段假期里回乡探望一下。乡下那边是北方,冬天特别冷,母亲的身体不算好,一遇冷就不舒服。所以每次回乡也就只能待个十多天便又走了。现在父母工作忙,已经很久没有回去过了,细数过来,应该已有三五年没归乡了。还记得前年的团圆节,母亲打开软件与外婆视频通话,小小的屏幕却承载着母亲与外婆深厚的母女情谊。夜里通话结束后,我洗完澡出来时,推**门却看见母亲拿着录了的视频偷偷地抹眼泪……母亲向来不是多愁善感的人,很想念也不回说出来。这点我很像她,我很想念外婆,想念她为我摘下桃子吃时灿烂的微笑,可我不是个善于表达的人,我只是在心里默默地念着,在行动上默默地做着……母亲也一样,广州这边有什么好东西,都会留一份儿给外婆寄回去,可她从未对外婆说一句好听的话,说的就是什么“您别又天天在那忙东忙西的,不累一下不舒服是吧”。母亲知道,每次寄回去的东西外婆都舍不得用,所以每过一段时间就打个电话查岗。很希望以后我不会如此,要把父母亲接到自己身边,不要如此这般的思念。
很心疼辛弃疾的“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
很希望以后都是“人长久,共婵娟”。
更希望以后都是月圆人团圆,不要月残各分散。
5、秋雨唯美散文 秋雨的爱恋散文
已不知是第几场秋雨了,只是每次雨后的秋,便真的越来越深越来越凉了......
细雨纷纷,朦朦胧胧,时断时续,昨日已轻柔地飘洒了一天,今晨依然如昨地飘着。为何这一场秋雨竟有着春雨般的温柔及缠绵?
桂花那淡雅的香味依然弥漫在空气中若有若无,偶有蝴蝶于雨丝渐停时穿梭于矮树于秋花之间飞舞着。放眼望去,绿着的叶,红着的叶,黄着的叶,嫩绿的,深绿的,苍翠着的,苍老着的,甚而还有田地里刚冒出不久的新绿......仿佛秋天更多的便是各色绿的荟萃了,犹如一支巨大的画笔调配出的各种绿!
虽说一场秋雨一场凉,可这场秋雨却真的有些不一样!为什么说它如春雨呢?因为这场淅淅沥沥飘了近乎两天的秋雨几乎没有让人感觉到凉意,依然穿着这场秋雨之前一样的衣服。
哦,我突然想起,一定是秋雨爱恋上了谁才如此的轻柔缠绵吧?
难道是爱恋上了桂花的幽香?嫣红的枫叶?麦田的金黄?五彩的菊?......抑或是果园里的丰盛果实?我想都是。这秋雨爱恋上了秋的所有所有,甚或缤纷的落叶也被它温柔地触摸着!它要洗去它所爱秋里的所有物体上的尘埃,还它一个秋高气爽缤纷晚霞的美。且又不忍弄疼它们,所以才如此轻柔地飘着吧?也可能是想和秋来个提前的告别仪式才如此得缠绵着的吧?因为冬的脚步已踩着鼓点在悄悄地赶来,它怕会被猛然而至的冬惊扰了它的爱,所以提前为它的爱恋来场深情地相拥才如此得淅沥不停地下着的吧?
总之,它就是因为它的爱恋才如此这般的轻柔、温暖、暧昧、缠绵着得下着的吧?......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31th.cn/articles/551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