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画史地位的辨析
王维是唐代多才多艺的艺术家,他不仅以诗著称于世,在绘画上也有很高的成就。王维将诗画结合,以富有创造性的水墨山水画奠定了在美术史上的不朽地位,对后世的文人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王维(公元701-761年)字摩诘,太原祁人,少年登第,曾任尚书右丞,所以后人称他为王右丞。他聪明好学,博学多才,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画家和诗人。
王维的画迹因为年代久远现已所剩无几,即使在宋朝真迹也不多见,世间大量署名王维的作品皆为假画,当时的大鉴赏家米芾感叹:“谅非如实之多。”他的山水画既有水墨又有青绿,既学吴道子也学李思训,画风并不一致,所以历史上对王维的山水画众说纷纭,模糊不清,今天,我们要很正确判断王维的绘画风格、具体画法和面貌,已经不太切合实际,好在画史上对王维有较为详细的记载,从中可以透露许多王维绘画的信息,经过探讨、研究、分析和比较,还是可以得出结论。
一 王维绘画风格及其特色
在绘画方面王维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他对道释人物、山水花卉,无一不会,无一不工,其中山水画的成就造诣最高,影响也最大。在他的创作中将诗歌融合到绘画之中,所以苏轼在《书王维兰田烟雨图》中写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是因为王维用写诗的手法来绘画,使水墨的氤氲呈现出诗的意境,成为无声诗,这不仅是形式上的结合,主要是表现诗与画共同具有韵味和意趣,所以在他的画面上呈现出诗情画意。
王维山水画的画法不外两种,即早期的青绿山水和晚期的水墨山水。王维年轻的时候,李思训的青绿山水在画坛上有很高的地位,深受帝王贵族的喜爱,被视为绘画的正宗。王维青年入仕途,善于写诗又擅长山水画,这时候他所见并符合他口味的只能是具有富贵气象的李思训山水画。
李思训的山水画是以青绿赋色,注重勾框填色追求精致的一种画法,可以说根本没有注意到墨法的运用,他繁复典丽的风格,无疑是受到六朝彩画的影响,还是盛唐*、经济、文化繁荣的兴旺的反映。时代的风貌影响画家画风的变化,中唐以后,动乱频繁,国势衰微,兴旺景象不复存在,迫使一些官僚文人无意仕途,他们精神空虚,寄情山水,隐居山林,从而对真山真水有深刻体验,他们为了抒发自己的感情,并真实地描绘眼前自然山川千变万化的景物,靠原来的青绿画法已经无法胜任,必须借助其他方法,而水墨画恰好具有层次变化丰富的特点,很适宜表现千变万化的山水景物,而且具有烟润、活泼、秀雅的长处,能够表达出各种不同的境界,加上这一时期曾有不注重色彩的疏体画法,因此水墨画法逐渐被采用,画风开始从青绿山水的富贵气转向水墨山水的野逸气。需要指出的是水墨画法在唐代并不是离开青绿画法而突然出现的,它是在青绿山水的基础上逐渐演变而成。从唐宋史料看,唐代水墨山水基本保持着青绿山水注重线条勾勒山石的画法,只是不再填彩,而用水墨晕染罢了。
唐玄宗统治的后期,755年终于爆发了安史之乱,从此唐王朝一蹶不振。由于王维被迫接受安禄山的职位被问罪,虽后被免,国势的衰败,个人的荣辱突变,使他消极悲观,无意仕途,产生了消极遁世的思想,所以弃官归隐,终日生活在山水之间,与农家渔夫往来,使他创作了许多优美的山水诗和田园诗。同样,他的山水画也从浓色重彩逐渐转向以水墨为主的清丽淡雅。王维尽管有色、墨两种画法,但他的用笔用线等许多画法基本上还是一致的。他无论早期青绿山水还是晚期的水墨山水,由于受李思训用笔的影响和当时技法的限制,画山石仍注重中锋铁线,用线刻板谨细,缺少变化,所以米元晖“观其笔意,但付一笑耳”。董其昌也说:“每观唐人山水,皴法皆如铁线。”王维的线条具有“劲爽”的优点,又有“刻画”的缺点,是与李思训相同的。前期画的是勾框填色,后期画的是勾框染墨,仅仅是色、墨的不同而已。李思训的著色山水对王维影响很大,王维转向水墨山水不可能一下子与著色山水断绝,必须有一个交替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色与墨相结合的过程,无疑这时期的画既有墨也有色,是色、墨混用的画法。
王维山水画的最大特色是“画中有诗”,就是诗画融合,将自己的感情结合现实中的山水,表达出一种特定的境界。他自称“当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可见对自己绘画作品的自负。苏东坡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既概括了王维诗、画艺术总的特色,也一语道破了王维山水画和文人画的妙处,影响了以后画风的发展,同时奠定了王维的绘画地位。
王维山水画的另一个特色是“意在笔先”,相传王维撰写的《山水论》第一句就是:“凡画山水,意在笔先。”《新唐书·王维传》说:“画思入神,至山水平远,云势石色,绘工以为天机所到,学者不及也。”所谓“画思”,不仅仅是指构图布局,也包含情感的表达。“意在笔先”无非是说作者在创作之前,创作意图早已经在胸中孕育成熟,而作品不过是“意”的再现,王维的作品《辋川图》就是如此,所以朱景玄评价说:“意出尘外,怪生笔端。”
王维山水画表现技法上的特色是以浓淡水墨进行渲染,与李思训著色山水的画法有所区别,从而形成朴素淡远、韵味高清的风格,给绘画注入了新的活力,对后代文人画产生了巨大影响。王维之后水墨山水逐渐兴盛,自成一派,而他的筚路蓝缕之功终不可没,后人推崇他为南宗祖师也是不无道理的。
二 历代对王维绘画的评价
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记载他曾经见过王维的真迹,评价他的作品所有绘画手法是“破墨法”,在用笔上笔迹劲爽。据说王维曾经在作画中使用过渲染的绘画手法,也就是说先多次使用淡漠渲染然后再用浓墨线勾勒的手法。在当时已经有人使用破墨的山水画技法,所以说破墨法不是由王维首创的,并且唐朝时期人们并不是非常重视王维的绘画。张彦远虽然也赞扬王维的山水绘画,但是远远不及对吴道子的程度。 王维受到日益的称赞还是始于北宋苏东坡的时代。苏东坡对王维画作的称赞主要是针对他的佛画,苏东坡曾经在开元寺的砖塔中见过王维的绘画,称赞他的画十分豪放,如波浪翻滚。王维所画的是不是佛祖涅槃像现在无法确定,从“袛园弟子皆鹤骨”这首诗来判断,也可能是罗汉像。苏东坡对王维最为人熟知的评价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维的诗歌如同印象派对照实景的写生一样,形象生动鲜明宛如一幅美妙的画卷。苏东坡把王维的诗歌与绘画联系起来,不仅仅是因为两者都是以山水作为题材,更是因为两者在意境上有相同的地方,文字成就的诗歌有绘画那样鲜明生动的效果,笔墨线条绘制的画又有诗歌一样耐人寻味的情调。
宋代郭若虚的评价王维是善画山水人物“笔踪雄壮,体涉古今”。黄庭坚则说王维笔墨“造微入妙”。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历代对王维的评价都是很高的,同时这些评价也是客观的,王维所作虽有“破墨”之说,但是没有一句说是他所创,并且他在山水画史上的地位也不是特别突出。明朝宋濂《画原》:“是故顾陆以来,是一变也;阎吴之后,又一变也;至于关、李、范三家者出,又一变也。”王绂《书画传习录》:“若夫山水为画,则自宗炳始也。”王世贞《艺苑卮言》:“山水至大小李一变也,荆、关、董、巨又一变也,刘、李、马、夏又一变也,大痴(黄公望)。黄鹤(王蒙)又一变也。”以上关于山水画的历史演变的各种说法,虽然有的论述笼统或者欠妥,未能全合史实,但大体演变是正确的。有变而无宗的论述也是正确的,其中都没有提到王维。有提到王维的地方,但是推崇荆关董巨,更重李成,也没有王维首创水墨山水的说法。直到万历年间王肯堂谈到水墨画的演变时才说:“自六朝以来,一变而王维、张璪、毕宏、郑虔;再变而荆、关,三变而董源、李成、范宽极矣。”王维被推为一变之首,但却和张璪、毕宏、郑虔并列,并没有指定为王维独创,其中也没有分宗的说法。
熟悉美术史的人会注意到这样一种现象,某些艺术家及其作品往往随着时间风雨的冲刷,它的价值才真正被后人发现和认识,陶渊明在诗歌史上的地位是这样,王维在画史上的地位也是如此。
唐朝时候对王维绘画的评价并不高,朱景玄的《唐朝名画录》是已知中国最早的一部断代画史,著录唐代画家一百多人,以“神、妙、能、逸”四品品评诸家,其中“神、妙、能”又分上、中、下三等,王维只是名列妙品上,和名列神品上的吴道子相距甚远。
到了宋朝,王维的绘画日益被人们所推重,《宣和画谱》认为,王维绘画技术全面,最擅长的是山水画,他的作品已经达到绘画的最高境界,让后来者望尘莫及,即使吴道子也在其下,由此可知宋朝人对王维的推崇程度。当时著名的大文学家苏轼更是对王维的画赞不绝口,他在《王维吴道子画》一诗中写道:“吴生虽妙绝,犹以画工论。摩诘得之于象外,有如仙翮谢笼樊。吾观二子皆神俊,又于维也敛衽无间言。”对王维的赞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明朝的董其昌,从艺术流派和绘画风格两方面进行探讨,不但指出王维山水画的成就,并确认他为南宗画派的始祖。他们认为唐朝的时候禅宗分为南北二宗,在绘画领域也是在唐朝分成南北二宗,北宗是以李思训父子为代表的着色山水,南宗则是发端于采用渲染的王维,为了抬高王维,逐渐把王维推为水墨山水的创始人。同时董其昌又以王维作为文人画的始创者还排列出一个从唐朝到明朝文人画的传承系统。“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其后董源、僧巨然、李成、范宽为嫡子。李龙眠、王晋卿、米南宫,及虎儿,皆从董巨得来。直至元四大家、黄子久、王叔明、倪元镇、吴仲圭,皆其正传。”他所谓的南宗画就是文人画,以王维作为南宗之首,显然是受到苏轼以来文人画论的影响。进几十年来对分宗说的批评,主要集中在董其昌所说的南北宗的具体传承关系上。文中所列的文人画家及其传承关系比较就会发现两者并不是完全一致,如果对董其昌的其他言论进行研究,更会发现某些画家在是否属于南宗问题上有自相矛盾之处,所论的南宗画在技法的变化上也有不甚清楚的地方。尽管如此,董其昌的论断对后世评论家还是影响巨大,数百年来此说统治画坛,王维一跃成为南宗之祖,并成为文人画和水墨山水的始创者。
四 结语
王维是唐代重要的诗人兼画家,他的绘画深刻影响自宋代以来的文人画。王维的画风对后世的影响,不仅仅是因为他绘画技巧精湛,更是因为在他的诗篇中已经蕴含绘画的意味,所以王维的绘画是天赋的本能,是出自天性的自然流露,而不是斤斤计较的刻画。中唐以后,佛教之中禅宗的思想大为兴盛,社会风尚都受到其高远淡泊超然洒脱的陶养,士大夫阶层普遍崇尚超脱。王维虽然半官半隐,实则是隐士类型的思想,后世的文人画家大抵如此。他们摒弃功名利禄作画自娱,对国家和人民并不抱有责任感,王维诗画流露出浓厚的出世思想,在后世容易引起更多文人的共鸣。
王维的山水画善于吸取众家之长,他善画青绿山水,也能作水墨山水,他的作品具有“云飞水动”效果,《宣和画谱》称赞他的作品是“天际所到,而所学者皆不及”。他的水墨画风几乎影响宋代以后中国山水画发展的全部历史,至少说,由苏东坡首先提出,到董其昌大行其道的文人画理论,其文人画的内涵,全都可以具体化于王维。苏东坡和董其昌关于王维的论断对后世的艺术评论家影响巨大,数百年来统治着画坛,特别是董其昌以禅宗分南北的说法来附会画派,自此王维被推崇为南宗画之祖,水墨山水创始者,更成为占据中国古代山水画主流的文人画之祖。
拓展阅读
1、王维《杂诗》注释和赏析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1.杂诗:写随时产生的零星感想和琐事,不定题目的诗。
2.来日:来的那一天。
3.绮窗:雕刻花纹的窗子。绮,有花纹的丝织品。
4.寒梅:冬天开的梅花。
5.著花:著(zhu),开放;著花,开花。
诗歌一开头,诗人以近似讲话一样的语气,不加修饰地表现了一个久住他乡异地的人,一旦见到自己家里的亲友,欲知家乡情事分外热烈、急切的心情。那么,身在异地的异客,最想知道什么样的事呢?最令诗中主人公亲切怀想的却是花窗前那枝梅花开了没有。用梅花作为繁多家事的借代,不但更加生活化,而且也诗化了最普通的家务事,同时又体现了诗人独钟梅花那种清高超脱的品性。全诗质朴平淡而诗味浓郁。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我”,不一定是作者),是一个久在异乡的人,忽然遇上来自故乡的旧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强烈的乡思,是急欲了解故乡风物、人事的心情。开头两句,正是以一种不加修饰、接近于生活的自然状态的形式,传神地表达了“我”的这种感情。“故乡”一词迭见,正表现出乡思之殷;“应知”云云,迹近噜?,却表现出了解乡事之情的急切,透露出一种儿童式的天真与亲切。纯用白描记言,却简洁地将“我”在特定情形下的感情、心理、神态、口吻等表现得栩栩如生,这其实是很省俭的笔墨。
关于“故乡事”,那是可以开一张长长的问题清单的。初唐的王绩写过一篇《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从朋旧童孩、宗族弟侄、旧园新树、茅斋宽窄、柳行疏密一直问到院果林花,仍然意犹未尽,“羁心只欲问”;而这首诗中的“我”却撇开这些,独问对方: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仿佛故乡之值得怀念,就在窗前那株寒梅。这就很有些出乎常情。但又绝非故作姿态。
一个人对故乡的怀念,总是和那些与自己过去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人、事、物联结在一起。所谓“乡思”,完全是一种“形象思维”,浮现在思乡者脑海中的,都是一个个具体的形象或画面。故乡的亲朋故旧、山川景物、风土人情,都值得怀念。但引起亲切怀想的,有时往往是一些看来很平常、很细小的情事,这窗前的寒梅便是一例。它可能蕴含着当年家居生活亲切有趣的情事。因此,这株寒梅,就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而成了故乡的一种象征。它已经被诗化、典型化了。因此这株寒梅也自然成了“我”的思乡之情的集中寄托。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独问“寒梅著花未”是完全符合生活逻辑的。
古代诗歌中常有这种质朴平淡而诗味浓郁的作品。它质朴到似乎不用任何技巧,实际上却包含着最高级的技巧。象这首诗中的独问寒梅,就不妨看成一种通过特殊体现一般的典型化技巧,而这种技巧却是用一种平淡质朴得如叙家常的形式来体现的。这正是所谓寓巧于朴。王绩的那首《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朴质的程度也许超过这首诗,但它那一连串的发问,其艺术力量却远远抵不上王维的这一问。其中消息,不是正可深长思之的吗?
2、王维的《山居秋暝》全诗赏析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写出了清新、幽静、恬淡、优美的山中秋季的黄昏美景。王维所居辋川别墅在终南山下,故称山居。一场秋雨过后,秋山如洗,清爽宜人。时近黄昏,日落月出,松林静而溪水清,浣女归而渔舟从。如此清秋佳景,风雅情趣,自可令王孙公子流连陶醉,忘怀世事。此诗以一"空"字领起,格韵高洁,为全诗定下一个空灵澄净的基调。全诗动静结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月照松林是静态,清泉流溢是动态。前四句写秋山晚景之幽静,五六句写浣女渔舟之喧哗。诗之四联分别写感觉、视觉、听觉、感受,因象得趣,因景生情。反衬了当今社会官臣惰,贪,写出诗人自己的高尚情操,写出那无忧无虑,表达了作者十分向往这种生活。也表达了作者崇尚恬静淡泊的田园生活,不愿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古代文人多借清秋而写悲伤之意,此诗则属乐秋之佳作。《增订评注唐诗正声》郭云:"色韵清绝。"《唐诗解》:"雅兴淡中有致趣。"《唐诗矩》:"右丞本从工丽入,晚岁加以平淡,遂到天成。"《唐诗合选详解》王云翼云:"前是写山居秋暝之景,**事言情,而不欲仕宦之意可见。"
这首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时,二者又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既然诗人是那样地高洁,而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个称心的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本来,《楚辞·招隐士》说:“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诗人的体会恰好相反,他觉得“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远离*而洁身自好,所以就决然归隐了。
这首诗一个重要的艺术手法,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表面看来,这首诗只是用“赋”的方法模山范水,对景物作细致感人的刻画,实际上通篇都是比兴。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王维的人生大志也隐藏在字里行间。
中心:写清幽安闲之境,表达了诗人顺应天性,怡然自适。
3、某地区住宅建筑面积与建造单位成本案例分析
应用统计班 姬紫朝
13 132097101
一、研究背景
从某地区住宅建筑面积与建造单位成本数据大体可知住宅建筑面积越大,建造单位成本越低。从理论上讲,住宅建造的单位成本会随着住宅建筑面积的变化而变化。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对生活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住宅建造单位成本与区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研究某地区住宅建筑面积与建造单位成本的数量关系,对于探索住宅建造单位成本规律性,预测住宅建造成本的发展趋势,规划某地区住宅建筑的建造,都有重要的意义。 二、实证分析
(一)模型假定
建筑地编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建筑面积(万平方米)X 0.6 0.95 1.45 2.1 2.56 3.54 3.89 4.37 4.82 5.66 6.11 6.23 建造单位成本(元/平方米)Y 1860 1750 1710 1690 1678 1640 1620 1576 1566 1498 1425 1419 为了初步分析“建造单位成本”(Y)与“住宅建筑面积”(X)的关系可以作以X为横坐标,以Y为纵坐标的散点图,得到如图1.1的散点图
图1.1
从散点图可以看出,某地区住宅建造面积随着建造单位成本的提高而减少,近似于线性关系,为分析某地区住宅建筑面积与建造单位成本的数量规律性,可以考虑建立如下简单线性回归模型:
Yt=β1+β2Xt+μ
t
(二)参数估计
假定所建模型及其中的随机扰动项μi满足各项古典假定,可以用,可以用oLS法估计其参数。估计结果如图1.2
图1.2
可用规范的形式将参数估计和检验的结果写为
??t
=1845.475-64.18400Xt
(19.26446) (4.809828)
t=(95.79688) (-13.34434) R2=0.946829 F=178.0715 n=12 回归结果如图1.3
图1.3 剩余项、实际值、拟合值图形 (三)模型检验
1. 经济意义检验
所得参数?1=1845.475,?2=-64.18400,说明说明某地区住宅建筑面积每增加1万平方米,平均说来建造单位成本将减少64.18400元,这与预期的经济意义相符。 2. 拟合优度和统计检验
用EViews得出回归模型参数估计结果的同时,已经给出了模型检验的相关数据。
拟合优度的度量:本例中可决系数为0.946829,说明所建模型整体上对样本数据拟合较好,即解释变量“某地区住宅建筑面积”对被解释变量“建造单位成本”的绝大部分差异作出了解释。
对回归系数的t检验:针对H0:β1=0和H0:β2=0,估计的回
?归系数?的标准误差和t值分别为:SE()=19.26446,?1?1??t(??1)=95.79688;?2的标准误差和t值分别为:SE(?2)=4.8.9828,???t(
?2)=|-13.34434|=13.34434。取α=0.05,查t分布的自由度为
的
临
界
值
t0.025(10)=2.228
。
因
为
n-2=12-2=10
t(?)=95.79688>t0.025(10)=2.228,所以应拒绝H0:β1=0;因为?1t(??2)=|-13.34434|> t0.025(10)=2.228,所以应拒绝H0:β2=0。对斜率系
(四)回归模型应用
如果如果某地区住宅建筑面积能达到6.35万平方米,利用所估计的模型可以预测建筑地编号为13可能达到的建筑单位成本,点预测值的计算方法为
?f=1845.475-64.18400×6.35=1437.9066(元)
?
图2.4 预测值即标准误差
三、结果分析
综合以上分析可得某地区住宅建造面积随着建造单位成本的增加而减少,呈负相关趋势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31th.cn/articles/281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