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故事:老兵忆上甘岭战友被冲击波震死
引导语:
63年前,他曾与同团战友黄继光等英雄在同一个山头并肩作战。
63年前,他在朝鲜战场加入中国**。
63年前,小学课本里“一个苹果”原型张计发连长领着他在被称为“英雄战场”的朝鲜上甘岭浴血奋战,英勇杀敌。
不该被遗忘的老兵记忆
我骄傲,我在上甘岭浴血
因一场战争,上甘岭让世人知晓。
他,曾在上甘岭浴血,却甘愿平淡生活。
回忆起60多年前抗美援朝战争岁月,有些耳背的戚成富显得异常兴奋,脑海里萦绕着枪林弹雨的难忘场面,话语滔滔不绝,思绪又回到了那硝烟弥漫的战场。
20米深的坑道
戚成富所在的部队驻守的五圣山,到处弥漫着战争的气息和硝烟的味道,让戚成富身感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
“整个山头尽是一排排的坑道,一排排紧紧相连,最深处有20多米,像打地道一样。”戚成富回忆说,敌人有飞机、坦克、大炮,装备精良,志愿军们只能拿着苏式武器与之交战,敌我力量悬殊太大,坑道是抵御敌军猛烈炮火最有效的方式。
战火无情,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炮火一波及一波如雨点般砸向志愿军驻地,整个山头顿时尘土飞扬,瞬间变成焦土,山包如刀削般整整刮掉1米多。躲在20多米深的坑道深处,戚成富仍然能感受到巨大的冲击波,内心忍受着一阵阵的震颤,山崩地裂般让人眩晕,心都快被震碎了。
“有一战友还没来得及躲进坑道,便被炮弹冲击波活活震*。”戚成富眼里噙满泪花,久久凝视,仿佛又回到了那段历史中。
用生命在坚守
1952年10月14日清晨,上甘岭经受了惨烈的战争。
“两个山头的火光犹如白昼,炮声如雷持续了一整夜,到处是志愿军的遗体。”战争的惨烈戚成富仍历历在目,终身难忘。作为第二梯队的他手摸着枪,闭目聆听着炮火的声响,回想着一瞬间便失去的战友,脑海里浮现着家乡雷波的山山水水,心情很淡然:“根本就没想着会活着回来!”
“联合国军的飞机在低空盘旋,坦克霸道地行进,炮弹肆无忌惮轮番攻击着志愿军驻地,阵势相当激烈。”戚成富说,上甘岭是重要的战略要点,是敌我双方的必争之地,在你争我夺中,上甘岭轮流被敌我两方占领,志愿军用鲜血和生命扞卫了抗美援朝的使命。
戚成富深刻记得,一位湖南籍排长被炮弹片击中送进坑道医治,当卫生兵解开他的皮带时,“白花花的肠子从肚子上10多厘米长的口子里喷泄出来,整个人被活活疼*。”戚成富一阵酸楚。
“埋骨何须桑梓地”,戚成富深知战争的意义,心早已交给了部队。在坑道里,每天只能吃几根咸萝卜和饼干,没有水喝就喝自己的尿液,用精神支撑着与敌战斗。
据史料记载,3.7平方公里的上甘岭地区战役前后历时43天,共发射炮弹230万发,双方伤亡约3万人。志愿军的坚守,意味着联合国军的步伐就此止步,挽救了战争与国家的命运。
带伤夺回两个战略阵地
1952年10月15日晚,戚成富所在的连队接到命令,反击白天被联合国军占领的597。9和537。7高地,夺回失去的阵地。
“敌人有好武器,根本就不担心志愿军的‘痞火药’,连坑道都不挖。”戚成富说,敌军飞机、坦克、卡宾枪、汤姆式冲锋枪的威力让志愿军们兴叹,志愿军便采取夜袭。
“我举着苏式转盘枪,见到有发出火光的地方就扫射,只想早一点把阵地夺回来。”交战激烈,炮火凶猛,震耳欲聋,子弹擦着耳朵飞过,志愿军们借助火光一步步前进,一片片的倒下,又接着再上。看到战友一个个在自己身边倒下,戚成富根本就没想过会自己会活下来。苏式转盘枪有效射程只有200米,为消灭掉更多的敌人,戚成富顶着敌人密集、猛烈的炮火不顾一切勇猛地冲向敌营。
16日凌晨5点左右,敌军用几十架飞机进行了“地毯式”轰炸,一枚炮弹落在了自己身边,冲击波将正在冲锋的戚成富重重地摔在了地上,被炮弹皮击中的左肩胛上一阵钻心的痛,但他忍着伤痛不下火线,顽强坚持到战斗结束。至今,戚成富的左肩胛上,一块拇指大小的伤疤仍清晰可见,历经60年,炮弹碎片仍残留在身体内,常年隐隐作痛。
一晚上的战斗,戚成富所在的135团7连130余人只剩下了24个,3排7班仅剩下了自己在内的3个伤兵。惨重的代价,换来了失去的597.9和537.7两个战略要地。而指挥这场战斗的最高长官,就是赫赫有名的*高级将领、上将、国防部长,时任15军军长秦基伟。
电影《上甘岭》重现了戚成富所在的七连在上甘岭的战争场面,但“现实的战场比影片激烈10倍!”戚成富说。
战斗结束后,戚成富才被送往战地医院*。那次战斗,戚成富所在的7连荣立集体一等功,个人也因英勇顽强,被志愿军司令部授予个人三等功。
晚年的戚成富领着退休金过着幸福生活,战争的惨烈让他*铭记,他也时常怀念在朝鲜并肩作战的战友,教导儿孙珍惜今天美好的和平生活。
拓展阅读
1、关于抗美战争英雄人物的故事
杨根思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从小受到地主的剥削和压迫,心中对旧社会充满仇恨,得知**领导的军队是人民的队伍,就下定决心跟*走。入伍后,他把这种信念转化为苦练军事本领的动力,坚信只要时刻遵守*的决议、指示,就“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他随部队转战南北,不畏艰难困苦,先后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的炮火洗礼,初次参加即手持长矛缴到了枪,显出智勇双全的才干;杨根思曾创造了用炸药包俘虏国民*军一个排的惊人战绩,被授予华东一级人民英雄。
1950年9月,第一次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杨根思这位新四军老战士、参加过淮海战役等大小数十次战役战斗、多次荣获战功的著名的战斗模范和爆破英雄。10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1950年11月,在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分割围歼咸镜南道美军战斗中,时任志愿军某部连长的杨根思,奉命带1个排扼守长津湖畔下碣隅里外围1071.1高地东南小高岭,负责切断美军南逃退路。29日,号称“王牌”军的美军陆战第1师开始向小高岭进攻,猛烈的炮火将大部工事摧毁。
他带领全排迅速抢修工事,做好战斗准备,待美军靠近到只有30米时,带领全排突然射击,迅猛打退了敌人的第一次进攻。接着,美军组织两个连的兵力,在8辆坦克的掩护下再次发起进攻,他指挥战士奋勇冲入敌群,用刺刀、枪托、铁锹展开拼杀。激战中,又一批美军涌上山顶,他亲率第7班和第9班正面抗击,指挥第8班从山腰插向敌后,再次将美军击退。
美军遂以空中和地面炮火对小高岭实施狂轰乱炸,随后发起集团冲锋。他率领全排顽强抗击,以“人在阵地在”的英雄气概,接连击退美军8次进攻。在坚守小高岭战斗中,杨根思率领三排打退美军8次进攻,在最后只剩他一人时,他投完手榴弹,射出最后一颗子弹,一把拉着了导火索,导火索“哧哧”地冒着烟,以大无畏的**精神,毅然抱起炸药包冲向敌群,与敌人同归于尽,年仅28岁。朝鲜*在长津湖畔修建了一座杨根思英雄纪念碑。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题词赞誉他是:“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子,国际主义的伟大战士,志愿军的模范指挥员”。
2、关于抗美战争英雄人物的故事
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2军第34师第100团第2连班长伍先华,在抗美援朝战争战术性反击战中,紧急时刻,肩扛炸药包,冲进敌坑道、拉响导火索,为队伍前进开辟了路。1953年6月25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追授他为“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同时授予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
伍先华,1927年生,四川省遂宁县人,1949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1950年8月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1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第五次战役、巩固阵地作战及战术性反击战。
1952年秋,志愿军发起了战术性反击战。在江原道金城郡官岱里以西的反击战中,伍先华所在的第3班接受了爆破半截坑道的任务。伍先华领受任务后,带领全班战士连夜出发,察看敌军各个火力点的位置,记熟了进攻的道路和目标,根据敌军地堡的大小,捆了许多个不同型号的炸药包,等待出击的命令。
9月29日17时,激烈的战斗打响了。随着炮火的延伸,伍先华率领战士迅速占领了敌军720高地,控制了制高点,尔后直击凹地。他们刚冲到半途,半截坑道喷出的火舌,向凹地和74号阵地飞来。接近半截坑道的道路被密集的火力封锁住了,急雨似的子弹、手榴弹从坑道附近的4个地堡里射出来。伍先华命令战士罗亚全把敌军地堡炸掉。罗亚全正向地堡爬去,一群敌军从坑道钻出来,向720高地反击。伍先华率战士用自动步枪、手榴弹打退一股又一股冲上来的敌军,守住了阵地。
战斗在激烈地进行着。这时,3班只剩下伍先华和两名战士了。可敌军从坑道里、地堡里不停地射出密集的子弹,死死封住志愿军突击队伍冲锋的道路。伍先华立即命令罗亚全:"你去爆破地堡,我掩护。"罗亚全抱起炸药包,向敌军地堡的右侧爬去。敌军的两道火舌,立即对准了罗亚全。此时,伍先华猛烈地向敌军地堡开火,把两道火舌吸引过来。伏在地上的罗亚全借机爬到敌军地堡群前,随着两声巨响,地堡升起了浓烟烈火。
伴随着敌军地堡的爆破声,志愿军突击队伍发起冲锋,满山遍野响起了喊杀声。此时,半截坑道敌军的重机枪又扫射过来,成了突击队伍前进路上的大障碍。伍先华抱起一捆10公斤重的大炸药包,跃身冲进火网,向半截坑道口冲去。突然一串曳光弹扫来,伍先华负了重伤,但他亳不犹豫地拖着负伤的身子,忍着剧痛吃力地向前爬,在距半截坑道只有几米时,一跃而起,冒着敌人密集的火力,扛着炸药包,奋不顾身地冲进敌坑道,在敌军群里拉响了导火索。一声震天动地的巨响,半截坑道崩溃了,炸死敌军40多人。突击队伍乘机发起冲锋,攻占阵地,全歼守敌1个加强连。伍先华壮烈牺牲了。
1952年11月2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为伍先华追记特等功,追授“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英雄”称号。伍先华所在队伍*追授他为“模范**员”。
3、抗美战争英雄人物的故事
战斗英雄黄继光的连长万福来,在上甘岭那场战斗中身负重伤,下巴被美军的炮弹片给掀掉了,当场昏死过去,被抬下山去。部队领导以为他阵亡,给他记了功,还给他家里发了烈属证。
万福来醒来时,已躺在哈尔滨的阿城医院,和部队失去联系。1952年12月下旬的一天,同病室一位姓王的干事拿来12月21日的《人民日报》说:看!前线又出了一位英雄黄继光,为了战斗的胜利,他舍身堵住了敌人的机枪眼。说着,他给万福来读了这篇新华社通讯 《马特洛索夫式的英雄黄继光》。通讯的结尾写道:黄继光被授予二级英雄荣誉称号。
“黄继光的事迹远比这感人得多! ”听王干事念完报道,万福来有些遗憾地说。 “我是6连连长,黄继光是我的兵,当时是我在战场上临时任命他为6班长的。我最了解他,我亲眼目睹了他牺牲的悲壮场面……”最后,由万福来口述、王干事笔录的一份关于黄继光的事迹材料上报到领导*。1953年6月1日,志愿军第三兵团发布命令,二级英雄黄继光改授特级英雄称号。
4、抗美战争英雄人物的故事
一、英雄邱少云
四川省铜梁县人,1952年10月12日,在朝鲜平康前线反击攻占金化以西391高地的战斗中,他所在连队担任突击任务。在这生死紧要关头,他为了整体,为了胜利,忍受着烈火烧身的剧痛,一动不动地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时年仅21岁。他的牺牲保证了全连队潜伏任务的胜利完成。
二、薛志高
四川省简阳县人,一九三○年出生,一九五一年参加**,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团员,志愿军第十五军第二十九师第八十七团第五连副班长。上甘岭战役中,一九五二年十一月四日晚,他们连参加反击537.7高地北山的战斗,他所在班参加了突击排。
在攻击中,班长牺牲了,他指挥全班继续冲击,他左臂负伤,仍坚持战斗,并夺回了一个阵地,歼敌28名。当他只剩1个手榴弹时,敌向他扑来,他拉响手榴弹与敌同归于尽。立特等功,获二级英雄称号。
三、黄继光:用胸口堵住敌人的火炮
黄继光,1951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1952年10月19日,在朝鲜上甘岭战役中,黄继光用胸膛堵住疯狂扫射的敌机枪眼英勇牺牲。
中国人民志愿军给他追记特等功,追授“特级英雄”称号;所在部队追认他为中国***员;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追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和一级国旗勋章。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31th.cn/articles/286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