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过零丁洋》·古诗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7-27 23:57:45

文天祥《过零丁洋》·古诗赏析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注释]

1.零丁洋:在今广东省中山县南,珠江口内,一作“伶仃洋”。

2.文天祥:字宋瑞,号文山,南宋著名抗元英雄。

3.遭逢:遭遇。起一经,通过一种经书的考试得以*。文天祥以明经考取进士。

4.寥落:稀疏。一作“落落”,指抗元战斗疏疏落落,未能取得胜利。四周星:指四年。北斗星斗柄所指方向旋转一周,为时一年。

5.风飘絮:一作“风抛絮”,狂风吹散柳絮。

6.沉浮:一作“飘摇”,又作“凄凉”。雨打萍:急雨敲打水上的浮萍。

7.惶恐滩:在今江西省万安县,是赣江十八滩之一,最险。文天祥的军队*败后,曾从这一带撤退到福建汀州。

8.叹零丁:悲叹自己的孤单和危苦。汗青:史书、史册。古代用竹简记事,先烤竹出汗,蒸发出水分,以便书写,故名“汗青”。

文天祥被元军押解经过零丁洋(今广东珠江口外)时,写下了《过零丁洋》一诗以明其志。其中广为流传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句,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志士仁人,不惜抛*,洒热血,为美好的明天而奋斗。后来,他在大都被囚禁三年,在狱中写下了著名的《正气歌》,表现了他誓死不变节的浩然正气。他拒绝了忽必烈的多次诱降,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日,从容就义。

[作者介绍]

文天祥字宋瑞,号文山,今江西叶安人,他才华出众,考取过状元,1276年出任右丞相,元朝大兵压境时,毅然把自己的家财充作军费,坚持抗元,后因寡不敌众,被元军俘获。

拓展阅读

1、《村居》优秀

《村居》是由清代人高鼎晚年归隐于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村居》描写了人居住在乡村时因春来临而喜悦,所见到的春景象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

解释

Ruralarea

详细解释

唐薛调《无双传》:“仙客捨輜骑惊走,归襄阳,村居三年。”《红楼梦》第一二○回:“贾政道:‘提起村居养静,甚合我意,只是我受恩深重,尚未酬报耳。’”

乡村的住宅。

明唐顺之《答陈澄江佥事村居韵》之七:“村居邻北郭,野语学东齐。”许地山《女儿心》六:“一会是同坐紫洞艇游河,一会又回到白云山附近的村居。”

指乡村、村庄。

元汪元亨《沉醉东风·归田》曲:“远城市人稠物穰,近村居水色山光。”

草长莺飞二月,拂堤杨柳醉春烟②。

儿童散学归来早③,忙趁东风放纸鸢④。

作品注释

①村居:在乡村里居住时见到的景象。

②杨柳拂堤:像杨柳一样抚摸堤岸。醉:迷醉,陶醉。春烟:春水泽、草木间蒸发形成的烟雾般的水汽。

③散学:放学。

④纸鸢:泛指风筝,它是一种纸做的形状像老鹰的风筝。鸢:老鹰。

农历二月,村子前后的青草已经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汽,如同烟雾般凝集着。杨柳似乎都陶醉在这浓丽的景色中。村里的孩子们放了学急忙跑回家,趁着东风把风筝放上蓝

创作背景

人晚年遭受议和派的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隐于上饶地区的农村。在远离战争前线的村庄,宁静的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受到田园氛围*的人有感于春来临的喜悦而写下此

2、《村居》优秀

清代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草木生长鸟儿飞舞的杨春二月时节,轻拂堤岸的杨柳沉醉在烟雾般的水汽之中。

村里的孩子们放学回家色还早,赶紧趁着东风把风筝放上蓝

注释

村居:在乡村里居住时见到的景象。

杨柳拂堤:像杨柳一样抚摸堤岸。醉:迷醉,陶醉。春烟:春水泽、草木间蒸发形成的烟雾般的水汽。

散学:放学。

纸鸢:泛指风筝,它是一种纸做的形状像老鹰的风筝。鸢:老鹰。

“草长莺飞二月”写时间和自然景物。生动地描写了春时的大自然,写出了春日农村特有的明媚、迷人的景色。早春二月,小草长出了嫩绿的芽儿,黄莺在上飞着,欢快地歌唱。堤旁的柳树长长的枝条,轻轻地拂着地面,仿佛在春的烟雾里醉得直摇晃。“草长莺飞”四个字,把春在的景物写活,使读者仿佛感受到那种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气氛,读者的眼前也好像涌动着春的脉搏。

“拂堤杨柳醉春烟”写村中的原野上的杨柳,“拂”,“醉”,把静止的杨柳人格化了。枝条柔软而细长,轻轻地拂扫着堤岸。春日的大地艳阳高照,烟雾迷蒙,微风中杨柳左右摇摆。人用了一个“醉”字,写活了杨柳的娇姿;写活了杨柳的柔态;写活了杨柳的神韵。这是一幅典型的春景图。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主要写人物活动。描述了一群活泼的儿童在大好的春光里放风筝的生动情景。孩子们放学早,趁着刮起的东风,放起了风筝。儿童正处在人生早春,儿童的欢声笑语,兴致勃勃地放风筝,使春更加生机勃勃,富有朝气。儿童、东风、纸鸢,人选写的人和事为美好的春光平添了几分生机和希望。结尾两句由前两句的物写到人,把早春的迷人渲染得淋漓尽致。

春景既然如此动人,生活在这如画的春光中的人更是如此,的后两句,由景而及人,人饶有情致地写了一个群童放风筝的场面。气实在太好了,连平时爱在外贪玩的小学生们也一反常态,放学后早早地回到家,赶紧放起风筝来。“散学归来”用一“早”字,说明连孩子们也让这风和日丽的气候给打动。

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写人,前半部分基本上是写的静态,后半部分则添加了一个动态。物态人事互相映衬,动态静态彼此补充,使全在村居所见的“春”景这一主题下,完美和谐地得到了统一。

创作背景

人晚年遭受议和派的排斥和打击,壮志难酬,于是归隐于上饶地区的农村。在远离战争前线的村庄,宁静的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受到田园氛围*的人心情愉悦写下此

3、《村居》优秀

八年十二月,五日雪纷纷。竹柏皆冻死,况彼无衣民!回观村闾间,十室八九贫。北风利如剑,布絮不蔽身。唯烧蒿棘火,愁坐夜待晨。乃知大寒岁,农者尤苦辛。[1]顾我当此日,草堂深掩门。褐裘覆絁被,坐卧有*。[2]幸免饥冻苦,又无垅亩勤。[3]念彼深可愧,自问是何人?[4]

八年十二月:指813年(元和八年)农历的十二月。蔽:遮,挡。蒿(hāo)棘(jí):蒿草与荆棘。亦泛指野草。大寒岁:数九隆冬,寒地冻。褐裘:以褐色面料做的皮衣。絁(shī)被:绸被。絁,一种粗绸。无垅亩勤:不干农活。

唐代中后期,内有藩镇割据,外有吐蕃入侵,唐王朝**控制的地域大为减少。但它却供养了大量军队,再加上官吏、地主、商人、僧侣、道士等等,不耕而食的人甚至占到人口的一半以上。农民负担之重,生活之苦,可想而知。白居易对此深有体验。他在这首中所写的“回观村闾间,十室八九贫”,同他在另一首中所写的“嗷嗷万族中,唯农最辛苦”(《夏旱》)一样,是他亲眼目睹的现实生活的实录。

这首分两部分。前一部分写农民在北风如剑、大雪纷飞的寒冬,缺衣少被,夜不能眠,得十分痛苦,后一部分写作者在这样的大寒却是深掩房门,有吃有穿,又有好被子盖,既无挨饿受冻之苦,又无下田劳动之勤。人把自己的生活与农民的痛苦作了对比,深深感到惭愧和内疚,以致发出“自问是何人?”的慨叹。

歌中,运用对比手法的很多,把农民的贫困痛苦与剥削阶级的骄奢淫逸加以对比的也不算太少。但是,像此中把农民的穷苦与人自己的温饱作对比的却极少见,尤其这种出自肺腑的“自问”,在*士大夫中更是难能可贵的。除对比之外,这首还具有这样几个特点:语言通俗,叙写流畅,不事藻绘,纯用白描,境平易,情真意实。这些特点都体现了白居易歌特有的通俗平易的艺术风格。

4、《村居》优秀

清平乐·村居原

作者: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亡 通:无)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

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

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

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注释

⑴清平乐(yuè):词牌名。村居:题目

⑵茅檐:茅屋的屋檐。

⑶吴音:吴地的方言。作者当时住在信州(今上饶),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乐。

⑷翁媪(ǎo):老翁、老妇。

⑸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⑹织:编织,指编织鸡笼。

⑺亡(wú)赖:这里指小孩顽皮、淘气。亡,通“无”。

⑻卧:趴。

辛弃疾词中有不少作品是描写农村生活的佳作,其中,有风景画,也有农村的风俗画。这首《清平乐·村居》就是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

刘熙载说 ,“词要清新”,“澹语要有味”(《艺概·词曲概》)。作者的此作正具有“澹语清新”、情画意的特点。它表现在描写手法、结构和构思三个方面。

在描写手法上,这首词,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墨,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作者能够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如若不是大手笔,是难能达到此等艺术意境的。

上阕头两句,写这个五口之家,有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房屋有一条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在这里,作者只用了淡淡的两笔,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组成的清新秀丽的环境勾画出来了。不难看出,这两句在全首词中,还兼有点明环境和地点的使命。

三四两句,描写了一对满头白发的翁媪,亲热地坐在一起 ,一边喝酒,一边聊的优闲自得的画面,这几句尽管写得很平淡,但是,它却把一对白发翁媪,乘着酒意,彼此“媚好 ”,亲密无间,那种和协、温暖、惬意的老年夫妻的幸福生活,形象地再现出来了。

这就是无奇之中的奇妙之笔。当然,这里并不仅仅是限于这对翁媪的'生活,它概括了农村普遍的老年夫妻生活乐趣,是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吴音”,指吴地的地方话。作者写这首词时,是在江西上饶,此地,春秋时代属于吴国。“媪”,是对老年妇女的代称。

下阕四句,采用白描手法,直书其事,和盘托出三个儿子的不同形象。大儿子是家中的主要劳力,担负着溪东豆地里锄草的重担。二儿子年纪尚小,只能做占铺助劳动,所以在家里编织鸡笼。三儿子不懂世事,只知任意地调皮玩耍,看他躺卧在溪边剥莲蓬吃的神态,即可知晓。这几句虽然极为通俗易懂,但却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描绘出耐人寻味的意境。尤其是小儿无拘无束地剥莲蓬吃的那种真活泼的神情状貌,饶有情趣,栩栩如生,可谓是神来之笔,今一绝!“无赖”,谓顽皮,是爱称,并无贬意 。“卧”字的用得极妙它把小儿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所谓一字千金,即是说使用一字,恰到好处,比坐、躺、趴等用的更妙,就更能给全句或全词增辉。这里的“卧”字正是如此。

在艺术结构上,全词紧紧围绕着小溪,布置画面,展开人物的活动。从词的意境来看,茅檐是靠近小溪的。另外 ,“溪上青青草”、“大儿锄豆溪东”、“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四句,连用了三个“溪”字,使得画面的布局紧凑。所以,“溪”字的使用,在全词结构上起着关键作用。

在写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来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在写人方面,翁媪饮酒聊,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通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了。给人一种情画意 ,清新悦目的感觉,这样的构思巧妙、新颖,色彩协和、鲜明,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从作者对农村清新秀丽 、朴素雅静的环境描写,对翁媪及其三子形象的刻画,表现出词人喜爱农村和平宁静的生活。

这首词 ,是作者晚年遭受议和派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隐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写的,词作描写农村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生活,并不能说是作者对现实的粉饰。从作者一生始终关心宋朝恢复大业来看,他向往这样的农村生活 ,因而会更加激起他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爱国热忱。就当时的情况来说,在远离抗金前线的村庄,这种和平宁静的生活,也是存在的,此作并非是作者主观想象的产物,而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在这首词中作者通对农村景象的描绘,反映出他的主观感情,并非只在纯客观地作素描。

作者这首词是从农村的一个非劳动环境中看到一些非劳动成员的生活剪影,反映出春日农村有生机、有情趣的一面。上片第一、二两句是作者望中所见,镜头稍远。“茅檐低小”,邓《笺》引杜甫《绝句漫兴》:“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此正写南宋当时农村生活条件并不很好。如果不走近这低小的茅檐下,是看不到这户人家的活动,也听不到人们讲话的声音的。第二句点明茅屋距小溪不远,而溪上草已返青,实暗用谢灵运《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语意,说明春到农村,生机无限,又是农忙季节了。作者略含醉意,迤逦行来,及至走近村舍茅檐,却听到一阵用吴音对话的声音,使自己感到亲切悦耳(即所谓“相媚好”),这才发现这一家的成年人都已下田劳动,只有一对老夫妇留在家里,娓娓地叙家常。所以用了一个反问句:“这是谁家的老人呢?”然后转入对这一家的其他少年人的描绘。这样讲,主客观层次较为分明,比把“醉”的主语指翁媪似更合情理。

下片写大儿锄豆,中儿编织鸡笼,都是写非正式劳动成员在搞一些副业性质的劳动。这说明农村中绝大多数并非坐以待食、不劳而获的闲人,即使是未成的孩子也要干点力所能及的活儿,则成年人的辛苦勤奋可想而知。“卧”字确实使用最妙, 它把小儿躺在溪边剥莲蓬吃的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 从而使人物形象鲜明,意境耐人寻味。表现出只有老人和尚无劳动力的年龄最小的孩子,才悠然自得其乐。这实际上是从《庄子·马蹄篇》“含哺而熙(嬉),鼓腹而游”的描写化出,却比《庄子》写得更为生动,更为含蓄,也更形象化。特别是作者用了侧笔反衬手法,反映农村生活中一个恬静闲适的侧面,却给读者留下了大幅度的想象补充余地。这与作者的一首《鹧鸪》的结尾,所谓“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正是同一机杼,从艺术效果看,也正有异曲同工之妙。

人描绘了一家五口在乡村的生活情态,表现了生活之美和人情之美,体现了作者对田园安宁、平静生活的羡慕与向往。

5、小升初语方法和解题技巧

01

眼、抓意象、明意境

1、眼、歌是语言的艺术,人写特别讲究“炼字”。一句或一首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

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3、意境是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优秀的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人的心灵世界,走进的艺术境界,解答题。

02

掌握词基本知识

歌分为(又称“风”)、今体(又称“格律”)。

:包括“今体”出现以前的除“楚辞”以外的所有作,也包括“今体”出现以后的除“今体”以外的所有作。“歌、行、吟”分别是的一种体裁。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居易的《琵琶行》。

今体:分为律、绝句。律每首八句,有五律(五字)、七律(七字)。首联(一、二句)、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尾联(七、八句),颔联、颈联必须对仗。绝句每首四句,有五绝(五字)、七绝(七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词:是今体之后产生于盛唐,流行于中唐,发展于晚唐与五代,成就于宋代的一种新体。词又称长短句(句子字数不等、长短不一)、余(由歌发展而来)。根据词的长短,词又分单调(也叫小令,一般认为58字以内)、中调(一般分上下阙,58-96字)、长调(96字以上,三阙以上)。词有词牌,词牌严格律定了每首词的格律和音韵。

曲:即散曲,分为“小令”、“套数”。是宋金时期逐渐形成的一种新体。曲与词的最大不同,是曲可在词规定的字数中增加衬字,从而增加语言的生动性,更自由灵活地表达思想与情感。

有关词知识的测试范围很广,歌体裁、押韵、对仗等方面。掌握词知识,不但要记,还要会用。

03

把握不同的作题材

作题材内容的不同,词可分为写景(抒情)、记事(咏怀)、咏史(怀)、咏物(言志)、田园(山水)、边塞(征战)等等。

写景:学生在高中阶段会接触到,毋须多说。

咏怀:叙事抒怀,通具体的事件直抒胸臆,表达个人的恨别、怀远、思乡、离愁、感时等情怀的作品。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杜甫的《春望》。

咏史人对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咏叹,一般融进了人独到的见识,以史咏怀,以史诵人,以史治史,以史喻今。如陶渊明、刘禹锡、杜牧等都是咏史的作者。

咏物:主要特点是托物言志。这类中的“物”多具有特定意义的意象。如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有飘之意等等,不同的意象有不同的内蕴。

山水田园:写田园生活和山水风景,陶渊明是田园的开山,南朝的谢灵运是山水的鼻祖。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派,主要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

边塞:描写边塞生活与民族矛盾,还有一系列与边塞有关的东西形成于盛唐,最高成就为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

04

分清各种风格流派

“风格”是指人在选择题材、塑造形象以及语言运用等方面形成的创作特色。如陶渊明的恬淡平和,王维的中有画,李白的豪放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

流派主要指歌的流派和词的流派。

1、歌流派:现实主义、浪漫主义

现实主义:提倡客观地观察现实生活,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表现典型环境的典型人物。源头:《经》;代表作家:杜甫、白居易、陆游等。

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的热烈追求,用热情奔放的语言、奇特的想象和夸张手法、神话故事来塑造形象。源头:《楚辞》;代表作家:屈原、李白、李贺、龚自珍等。

2、词的流派:豪放派、婉约派

豪放派:气势磅礴,格调高昂,意境雄浑,感情激荡。

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

婉约派:笔调柔和,感情细腻,委婉缠绵,韵味深远。

代表人物:柳永、姜夔、秦观、李清照。

05

注意分各种表达技巧

1、如推敲方面的炼字、炼句、炼意。

选材方面的虚实结合(实景是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也即眼前之景、可观之景;虚景是人通感觉、联想或想象而虚拟出的景物,也即心中之景、可想之景),虚实结合往往是词意境的基本方法。

2、选材方面的反衬:词表达技巧中的反衬是相对“正衬”而言的一种表达技巧。在作品中为了使对某事物的描写更清楚、突出,而采用相反的、相对立的事物从旁陪补的方法。它与“对比”不同,对比的两个事物间的关系是并列的,结果是突出对比双方;反衬却可以明显地分出衬托的事物和被衬托的事物,突出被衬托的一方。

3、内容方面的动静结合:有时可理解为“以动衬静”,“动静相对”。

4、结构方面的伏笔与照应:作者在读者不经意处的暗示交代,使歌结构严谨,首尾呼应,题呼应。结构方面的对比:对比是指在作品中把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互矛盾的两方面并举出来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适于突出形象特征,揭示形象意义,对于主题的表达也易产生犀利、深刻的效果。结构方面的设问与悬念。

5、寓意方面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讽今、借抒怀、意在言外,等等。

词的艺术手法在更多的情形下,并不都是单一的,往往是综合复杂地运用。我们在鉴的时候,要注意在具体语境、整体境中分艺术特点,不要简单地陷入术语、概念的怪圈,有时候还要根据不同的题型,不同的题干要求,从规定的角度,作出正确的判断。

06

注意品味各种语言风格

词中对词句的考查往往由字面到内涵的深入解说,因此了解各种不同的语言风格很重要。词语言风格一般有庄重、严肃与诙谐、风趣;形象、生动与质朴;简练与缜密;含蓄与明了;犀利与平和;细腻、委婉与豪爽、热烈。对语言感知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歌鉴力的高低。

1、要在意境中品味词、句:中的词、句处在统一意境中,只有在境中分,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如注意了《月夜忆舍弟》的总体意境,就能正确理解“月是故乡明”———因思乡念故乡而备觉故乡的月更明。

2、要把握特殊语法现象:为了合乎作词的规则,所以往往有变式句存在。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词中词类活用现象也要引起注意,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等等。

07

注意明辨各种修辞手法

词中作者常常会运用各种不同的修辞手法,使表情达意丰富形象。

1、比喻:最常用的技巧。写同一事物还可以用不同比喻。如李煜的“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写了“似春水”的“愁之多,之源源不断”。

2、通感: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如林逋的“暗香浮动月黄昏”,用视觉“暗”写嗅觉“香”、突出梅香的特点。

3、借代:如用“帆”代“船”,“朱门”代“权贵豪门之家”。

4、互:在连贯性话语中,将本应含在一起的词语,分别安排在上下两句,或一句的上下段中,既省字又表意。如白居易的“主人下马客在船”,实际是说:“主人下马在船,客人下马在船”。

5、设问: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6、夸张:如辛弃疾的“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词常用的修辞还有拟人、反问、反复等,都要求我们去注意。

08

注意关注歌题目

歌的题目很重要,往往可以透露出重要的线索,如试题题目为“约客”,作者约人,对方迟迟没有来,环境上“家家雨,处处蛙”的渲染,约了客人,怎么不来?突出了作者等待的焦虑。

09

注意明察考题暗示

题后,往往会有一些注释,填表式题目中已有内容实际上就是例题。提示内容,都是为考生答题给予人关怀,注意了这些方面就有利于解题。

10

注意运用联想、想象

歌鉴是一种再创造。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联想、想象,如王驾的《雨晴》,作者没有描写邻家院子景色,但写了“蜂蝶纷纷墙去”这一实景。如果考生紧紧依傍这一句,透言在此而意在彼的重重迷雾,会联想到邻家春色美不胜收,如此景致,连路人都会驻足观望,更何况是喜花的蜂蝶呢!

形象型

1.提问格式:

⑴这首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

⑵试说说这首中的形象特点?

⑶通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人怎样的情感?

形象(意象):

A、人(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

B、物(咏物或杂中的物象);

C、景(写景或杂中的景象)

⑴懂得意象合成意境,意境凸现形象。

⑵形象蕴含人的思想和情感。

⑶分歌形象要根据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歌的基础上概括出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3.答题步骤:

⑴概说塑造了什么形象。

⑵结合句内容或表达技巧具体分形象特点。

⑶揭示形象表现的意义(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答题示例:

早梅

张渭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问: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

答:

(步骤一)本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

(步骤二)“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疑梅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冰清玉洁之质。

(步骤三)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

意境型

1.提问方式:

⑴这首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⑵这首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⑶某几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人怎样的情怀?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3.答题步骤:

⑴描绘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应抓住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⑵概括景物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明净绚丽、幽静深寂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⑶分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 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写于人经“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问:此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

答:

(步骤一)此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

(步骤二)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

(步骤三)表现了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1.提问方式:

⑴这首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表现手法、艺术手法、艺术技巧)?

⑵请分这首的表现手法(艺术手法、表达技巧)。

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⑷这首(某某句)在写景(抒情、描写人物/某某)上有什么特点?

这类提问注重的是歌整体的艺术表现特色,主要应从歌的整体构思、歌整体的艺术技巧方面来解答。

3.答题步骤:

⑴明手法: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⑵释理由:结合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作用: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稻田深处草虫鸣。

问:此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

(步骤一)主要用了反衬手法。

(步骤二)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

(步骤三)两处反衬都突出了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

语言特色型

1.提问方式:

⑴这首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⑵请分这首的语言风格。

⑶谈谈此的语言艺术。

这种题型不是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技巧,而且要品味整首(词)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常见错误是从语言的使用上去揣摩作者的炼词、炼字,阐述字词运用巧妙,要注意语言的特色不能等同于语言的使用。

用来答题的词语一般有:清新自然、明快清新、平淡自然、朴实无华、明快浅显、明快直露、明白晓畅、流畅自然、多用口语、通俗易懂、华美绚丽、辞藻华丽、深沉隽永、委婉含蓄、含蓄深沉、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缠绵哀怨、温婉悲凉、庄谐俱见、简练生动、简练传神、准确精练、生动形象、准确传神等。

3.答题步骤:

⑴明特色: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⑵列例证:用中有关语句具体分这种特色。

作用: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问:请分的语言特色。

答:

(步骤一)此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

(步骤二)“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

(步骤三)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炼字型

1.提问方式:

⑴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⑵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⑶从某句中找出最能体现人感情的一个字,并作具体分

⑷某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是什么?请作具体分

⑸对中某个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中某字用得好,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句中某个字换成某字,你认为哪个更好?试作分

⑻此某句中某个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

⑼这首(某句)的眼是某字,试作分

人作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的意境情感来分。组织答案时常用术语:深刻、含蓄、突出、生动、形象、传神等。

炼字的角度:动词、形容词(重叠运用的、活用作动词的、表色彩的)、数词、虚词。

3.答题步骤:

⑴释含义: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⑵描景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⑶点作用: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问:前人认为, “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

(步骤一)看,在中指回望。

(步骤二)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

(步骤三)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

构思( 结构思路) 型

⑴这首是怎样构思的?

⑵请分这首的构思之妙。

歌有思路,一首句与句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那么,分的结构思路,必须把握句的关系。有的先写景后抒情,有的先叙事后抒情,还有铺垫、渡、烘托、起承转合之说。

3.答题步骤:

⑴概述句的内容。

⑵揭示句之间的联系。

⑶指出这种构思传达出什么思想感情。

✍答题示例:

山房春事

岑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问 请简的构思之妙。

(步骤一)一、二句写梁园的繁盛不在——仰望空中乱鸦翻飞,遥望前方一片萧条;三、四句以“旧时花开”反衬现在的人去园空。

(步骤二)这样,一、二句烘托出凄凉的气氛,为全奠定了感情基调,三、四句就在此基础上抒发感慨,显示主旨。

(步骤三)从而表达了物是人非世事沧桑的悲凉之感。

点击查看更多文天祥《过零丁洋》·古诗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31th.cn/articles/44133.html

热门阅读

  1. 男孩子送给女朋友生日祝福语
  2. 最新高考祝福语摘选
  3. 思乡随笔怎么写
  4. 五一劳动节短信祝福语有哪些
  5. 书香飘飘伴我成长的红领巾广播稿
  6. 标准的房屋置换合同
  7. 《洋思高效课堂》的读后感
  8. 弟子规读后感三年级作文
  9. 201年给长辈拜年的祝福语
  10. 朝阳理论之日记心情随笔
  11. 优秀员工培训的心得体会范文
  12. 有创意的手机壳广告词
  13. 年述职报告范文
  14. 情人节幽默的短信祝福
  15. 数学《认识时间》说课稿范文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