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原文赏析及翻译

发布时间: 2025-07-28 13:53:41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原文赏析及翻译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之一。提起西湖,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

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注释]

钱塘湖:即杭州西湖。

孤山寺:在里湖与外湖之间的孤山上,是南朝陈天嘉年间(560--565)所建。

贾亭:唐贾全德宗贞元年间在杭州做刺史时,于西湖建亭,又称贾公亭。

云脚:流荡不定的行云,多在雨前或雨后接近地面。

暖树:向阳的树。

不足:不厌倦。

白沙堤:即白堤,又称沙堤、断桥堤。后人误为白居易所建。其实白氏所筑之堤在钱塘门外自石雨桥北至武林门外一段。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

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游览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

白居易是在长庆二年(公元822年)的七月被任命为杭州剌史的,而在宝历元年(公元825年)三月又出任了苏州剌史,所以这首《钱塘湖春行》应当写于长庆三、四年间的春天。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

《钱塘湖春行》生动地描绘了诗人早春漫步西湖所见的明媚风光,是一首唱给春日良辰和西湖美景的赞歌。诗的首联紧扣题目总写湖水,前一句点出钱塘湖的方位和四周“楼观参差”景象,两个地名连用。又给读者以动感,说明诗人是在一边走,一边观赏。后一句正面写湖光水色: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空中舒卷的白云和湖面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正是典型的江南春湖的水态天容。颔联写仰视所见禽鸟,莺在歌,燕在舞,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黄莺和燕子都是春天的使者,黄莺用它婉转流利的歌喉向人间传播春回大地的喜讯;燕子穿花贴水,衔泥筑巢,又启迪人们开始春日的劳作,写出了初春的生机。“几处”二字,勾画出莺歌的此呼彼应和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谁家”二字的疑问,又表现出诗人细腻的心理活动,并使读者由此产生丰富的联想。颈联写俯察所见花草。因为是早春,还未到百花盛开季节,所以能见到的尚不是姹紫嫣红开遍。而是东一团,西一簇,用一个“乱”字来形容。而春草也还没有长得丰茂,仅只有没过马蹄那么长,所以用一个“浅”字来形容。这一联中的“渐欲”和“才能”又是诗人观察、欣赏的感受和判断,这就使客观的自然景物化为带有诗人主观感情色彩的眼中景物,使读者受到*。这两联细致地描绘了西湖春行所见景物,以“早”“新”“争”“啄”表现莺燕新来的动态;以“乱”“浅”“渐欲”“才能”,状写花草向荣的趋势。这就准确而生动地把诗人边行边赏的早春气象透露出来,给人以清新之感。前代诗人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二句之所以妙绝古今,受到激赏,正是由于他写出了季节更换时这种乍见的喜悦。《钱塘湖春行》以上两联在意境上颇与之相类,只是白诗铺展得更开些。尾联略写诗人最爱的湖东沙堤。白堤中贯钱塘湖,在湖东一带,可以总揽全湖之胜。只见绿杨荫里,平坦而修长的白沙堤静卧碧波之中,堤上骑马游春的人来往如织,尽情享受春日美景。诗人置身其间,饱览湖光山色之美,心旷而神怡。以“行不足”说明自然景物美不胜收,诗人也余兴未阑,集中饱满的感受给读者无尽的回味。

这诗是长庆三或四年春(823-824)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提起西湖,人们就会联想到苏轼诗中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读了白居易这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宜笑的西施的面影,更加感到东坡这比喻的确切。

乐天在杭州时,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这诗处处扣紧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恰到好处。

“孤山寺北贾亭西”。孤山在后湖与外湖之间,峰峦耸立,上有孤山寺,是湖中登览胜地,也是全湖一个特出的标志。贾亭在当时也是西湖名胜。有了第一句的叙述,这第二句的“水面”,自然指的是西湖湖面了。秋冬水落,春水新涨,在水色天光的混茫中,太空里舒卷起重重叠叠的白云,和湖面上荡漾的波澜连成了一片,故曰“云脚低”。“水面初平云脚低”一句,勾勒出湖上早春的轮廓。接下两句,从莺莺燕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莺是歌手,它歌唱着江南的旖旎春光;燕是候鸟,春天又从北国飞来。它们富于季节的敏感,成为春天的象征。在这里,诗人对周遭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而他的用笔,则是细致入微的。说“几处”,可见不是“处处”;说“谁家”,可见不是“家家”。因为这还是初春季节。这样,“早莺”的“早”和“新燕”的“新”就在意义上互相生发,把两者联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因为是“早莺”,所以抢着向阳的暖树,来试它滴溜的歌喉;因为是“新燕”,所以当它啄泥衔草,营建新巢的时候,就会引起人们一种乍见的喜悦。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二句之所以妙绝古今,为人传诵,正由于他写出了季节更换时这种乍见的喜悦。这诗在意境上颇与之相类似。

诗的前四句写湖上春光,范围上宽广的,它从“孤山”一句生发出来;后四句专写“湖东”景色,归结到“白沙堤”。前面先点明环境,然后写景;后面先写景,然后点明环境。诗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从点到面,又由面回到点,中间的转换,不见痕迹。结构之妙,诚如薛雪所指出:乐天诗“章法变化,条理井然”(《一瓢诗话》)。这种“章法”上的“变化”,往往寓诸浑成的笔意之中;倘不细心体察,是难以看出它的“条理”的。

“乱花”“浅草”一联,写的虽也是一般春景,然而它和“白沙堤”却有紧密的联系:春天,西湖哪儿都是绿毯般的嫩草;可是这平坦修长的白沙堤,游人来往最为频繁。唐时,西湖上骑马游春的风俗极盛,连歌姬舞妓也都喜爱骑马。诗用“没马蹄”来形容这嫩绿的浅草,正是眼前现成景色。

“初平”、“几处”、“谁家”、“渐欲”、“才能”这些词语的运用,在全诗写景句中贯串成一条线索,把早春的西湖点染成半面轻匀的钱塘苏小小。可是这蓬蓬勃勃的春意,正在急剧发展之中。从“乱花渐欲迷人眼”这一联里,透露出另一个消息:很快地就会姹紫嫣红开遍,湖上镜台里即将出现浓妆艳抹的西施。

方东树说这诗“象中有兴,有人在,不比死句。”(《续昭昧詹言》)这是一首写景诗,它的妙处,不在于穷形尽象的工致刻画,而在于即景寓情,写出了融和骀宕的春意,写出了自然之美所给予诗人的集中而饱满的感受。所谓“象中有兴,有人在”;所谓“随物赋形,所在充满”(王若虚《滹南诗话》),是应该从这个意义去理解的。

拓展阅读

1、辛弃疾《清平乐·村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这首题为“村”的小令,是辛弃疾被罢官闲时所写,小令从一个侧面描绘了江南农家和睦有趣的劳动生活,富有浓郁的生活情味,表现了他对淳朴农民的友好感情。

小令的上阕,描写农村的和平安静,老年人过着美好的晚年生活。开头两句“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以描的手法,勾勒出一幅古代农村住处简朴、环境幽静的画面。“茅檐”这里指茅草屋。写他们住着低矮的茅草屋,门前有一条清清的溪水流过。在溪水的岸边,是一片绿草如茵的田野。透露着生机盎然的景象,给人以和平宁静的美感。下面两句:“醉里吴音相媚好,发谁家翁媪?”写看到一对发的老夫妻在小溪旁饮酒,已经带有几分醉意。听他们操着柔媚动听的吴地方言,在亲切地交谈着,并不时地在互相打趣逗乐儿。这两句不但写出了柔媚动听的江南话,和农村老年夫妇和睦相亲的特点,而且也透露出这对老夫妇的神情语态,深深地感动了诗人。所以诗人对一对感情融洽而富有风趣的老翁媪形象,作了生动传神的刻画。这两句在写法上,用的是倒卷笔法,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即先写听到交谈,然后才写到交谈的人。见其人,又出乎意料,走到跟前才发现,竟是一对头翁媪。

小令的上阕人物是一翁一媪,下阕则又开拓出新的界境。写老人的三个儿子的活动,表现了农家的劳动和乐趣。写法上显得自然,又丰富了词的内容。开始两句“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先写大儿年轻力壮是一家的主要劳力,正埋头溪东的豆田里锄草。次写中儿从事家庭副业生产,正聚精会神地织着鸡笼。词的末两句“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写顶喜欢的是最小的孩子那种顽皮样子,他什么也不干,却躺在溪边一个劲地剥莲蓬吃。“无赖”本是贬义词,这里是“顽皮”、“淘气”的意思,也有爱称的意味。这两句把小儿的顽皮写得很传神,用他“卧剥莲蓬”的玩耍来反衬别人的劳动,使农家生活显得更加丰富多彩。全词共八句。前两句写景鲜明如画,后面诗人又用了六句话写了五个人物,翁媪和三个儿子,无一不生动传神,栩栩如生。这首词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字里间充满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喜悦之情,客观上也反映了诗人对黑暗现实的厌恶。

2、魏耕《 注释

君不见州直在太东,香枫成林桔青葱。山川迢迢丽村渚,秋城澹澹遮苍穹。亭皋百里少荒土,风俗清朴勤桑农。充肠非独多薯蓣,宴客兼有锦鲤红。屋朱邸亘野,黔首击壤歌年丰。今岁野夫四十一,追忆往事真如梦。腐儒营斗粟,闾阎挽长弓。盗贼如麻乱捉人,流血谁辩西与东。又闻大户贪官爵,贿赂渐欲到三公。豪仆强奴塞路隅,猰貐豺狼日纵横。皇天无眼见不,细民愁困何时终。安得圣人调玉烛,再似隆庆万历中。天下蚩蚩安衽席,万国来朝大明宫。

》是魏耕自拟的新题乐府诗。州,即今浙江吴兴。这首诗大约作于明朝灭亡以前,当时作者四十一岁,诗中的“野夫”,即是诗人自称。诗中描写了明末社会动乱,暴虐横的黑暗现实,并通过昔日州升平景象与现实的强烈对比,集中表现了诗人关心百姓疾苦,伤时忧世的进步思想。

诗的前半部分,诗人着力描绘了昔日州的升平景象:州地处太之滨,依山傍水,风景秀美,每逢去秋来,满山枫叶如火,桔树青翠,红绿辉映,着实迷人 特别是群山绵绵,弯曲的小溪蜿蜒于片片村落,州城在澄澈的晴空中显得格外高大。紧接着,诗人叙述了州民风的清朴,社会的安宁:“亭皋百里少荒土,风俗清朴勤桑农,充肠非独多薯蓣,宴客兼有锦鲤红”。其中,所谓“亭皋”,指水边的平地,这里指州; “薯蓣”即山药。诗人想起昔日的州,民风淳朴,百姓勤劳, 自然是一片升平气象。“屋朱邸亘野,黔首击壤歌年丰”。“屋”,出自《汉书·吾丘寿王传》:“三公有司,或由穷巷,起屋,列地而封。”屋即用茅覆盖之屋,以借代没有*的百姓家。 “朱邸”,古时诸侯有功者赐朱户,故称王侯的第宅为朱邸;“亘”,旧读geng,以此端直达彼端。“黔首”,是战国时代百姓的通称,《史记·秦始皇本纪》说:“二十六年……更名民曰黔首。”“击壤”,是我国古代一种投掷游戏。 “黔首击壤歌年丰”,使人马上联想到晋皇甫谧《帝王世系》所叙唐尧盛世:“天下大和,百姓无事,有八十老人击壤于道”,唱着“吾日出而作, 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何有于我哉”的击壤歌,想到*清平,百姓安乐业的太平盛世。然而,这一切都是明日黄花,繁华一去不复返, “追忆往日真如梦”。诗人不得不痛苦地面对现实,为我们展示明末社会动乱、暴虐横的悲惨画卷。

诗的后半部分,诗人集中刻划了社会的动荡和*贵族的凶残。“腐儒营斗粟,间阎挽长弓。盗贼如麻乱捉人,流血谁辩西与东”。世风日下,整个社会一片黑暗,那些读圣贤书的儒生也开始四处钻营,一心只为稻梁谋,哪里还顾得什么国计民生。平时安里巷的平民,现在也铤而走险,拿起了弓箭,为蝇头微利你争我杀。而那些*越货、恶贯满盈的盗贼,此时正是横施暴虐的好时候,闻一闻太水,充满了血腥味。最可恨豪门大户,他们用收刮来的民脂民膏贿赂权要,获求高位,其“豪仆强奴”也狗仗人势,鱼肉百姓。诗人愤怒地斥责他们为“猰貐豺狼”,是凶恶的*的野兽。 (猰貐ya yu,《尔雅·释兽》:“猰貐类貙,虎爪,食人,迅走。”)面对这混浊的世界,诗人再也无法忍受,他大胆地指责“皇天无眼”,发出了*社会叛逆者的呼喊。然而,面对百姓无休无止的苦难,诗人也只能期待明君的出现:“安得圣人调玉烛,再似隆庆万历中。天下蚩蚩安衽席,万国来朝大明宫。”所谓“调玉烛”,即是整顿乾坤,使四时清和,寒燠合序,天下安宁。(《尔雅·释天》:“四气和谓之玉烛。”邢昺疏曰:“四时和气,温润明照,故曰玉烛。”) “隆庆”,是明穆宗年号;“万历”,是神宗年号。蚩蚩,为敦厚的样子。衽席,即床席。大明宫,唐宫殿名,这里借指明朝朝廷。我们知道,魏耕在明亡后曾参加了郑成功、张煌言的抗清*,他对明朝抱有幻想。在这首诗中,他仍寄托明朝能出现一个“圣人”,使天下百姓重新过上安定的生活,并安抚四夷,达到太平盛世。然而,他的太平盛世也仅仅是明穆宗、神宗的隆庆、万历而已,根本无法把穷苦百姓从水深火热中解救出来。

魏耕的诗,当时就很受朱彝尊、屈大均的推重。 “朱彝尊称耕诗早年学杜,后复学李,未见其止境。”(《清诗纪事初编》卷二)从这首《》来看,李杜甫的乐府歌对魏耕的影响的确很大。在谋篇布局方面,他象杜甫那样惨淡经营,严谨之中又有疏宕之气;在遣词造句方面,平淡自然,即使用典也是熟典,然而,在这质朴的诗句中又显示出气韵的流动。特别是全篇前后两部分形成鲜明的对比,增强了诗歌的艺术*力。

3、欧阳修《采桑子·清明上巳西好》

清明上巳西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

这是写清明时节西的热闹繁华景象。着意描绘游的欢乐气氛,从侧面来写西之美。“上巳”,节日名,古时以农历三月上旬巳日为“上巳”,这一天历来有到水滨踏青的习俗。《梦梁录》卷二载:“三月三日上巳之辰,曲水流觞故事,起于晋时。唐朝赐宴曲江,倾都禊饮踏青,亦是此意。”《东京梦华录》也记载是日:“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这就可以看出是日郊外人们游的盛况。西景色迷人,是游人的最佳去处。其盛况如何?作者一开始点明节令后,就说:“满目繁华。”用一句话来概括当时红男绿女、车水马龙、熙来攘往的情景。接下去便作具体描述:“争道谁家”,是说,在人群里,不知是谁东推西挤抢道前走,这就把那种闹哄哄的人群拥挤的场面活绘出来了。不仅人众多,而且车辆也川流不息:“绿柳朱轮走钿车。”“朱轮”是用红漆涂过的车轮;“钿车”是用金属、宝石镶嵌作装饰的轿车。这是说,在绿柳那边,还有红色轮子、光彩闪耀的轿车来来往往呢!这两句回应了“满目繁华”句,是“满目繁华”句的具体描写。这里作者没有直接写西风光,而是写游人争先恐后涌到西边来,从这个侧面来表现西景色对人们的吸引力。

上阕是写人们在清明上巳来边游的情景,下阕则是写他们日暮兴尽而归的路上景象。人们经过一天的游活动,到日暮时,相随而去。他们有些在节日野宴中喝得醉醺醺的,“醒醉喧哗”句,颇有份量。它把那些不管是醉的、醒的、歌唱着的、嬉笑着的、高谈阔论的,各种欢乐的声音,各种欢乐的姿态,都包括在里面。总之,一片喧哗声伴着人流而去。这里作者没有写游宴如何欢乐热闹,但这两句实际上已展现出了上所提到的“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的热闹情景。结句,再从远距离来写归途中的人流;“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人们沿着弯转高低的路走向城头,一眼望去都是花。这里的“花”是泛指,一方面是指深路边的野花正开,一路不断,花伴人;另一方面是人流中如花一般的姑娘们,她们头上带着花;人们衣着的艳丽和朱轮钿车的秀色等,意思是花花绿绿直到城头之意,所以句中用个“总”字。

本词从开始到结束都贯穿着“繁华”。“喧哗”的节日气氛,把读者也卷入这气氛之中,领受节日的欢乐。读完这首词,我们再回头看看第一句:“清明上巳西好”就不难看出,作者是借节日的繁华来赞美“西好”的。词中每一句都有丰富的内涵,全词构成一幅生动壮美的游图。

点击查看更多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原文赏析及翻译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31th.cn/articles/44628.html

热门阅读

  1. 关于感恩节的英语句子
  2. 《热爱生命》的教学设计
  3. 在市特级教师后备人员培训会上的发言稿
  4. 做年菜优秀五年级作文
  5. 认识时间公开课教学设计
  6. 小学第二届寻找校园中最特别的你活动总结范文
  7. 六年级语文第四单元复习课教学反思范文
  8. 小学语文《月亮的心愿》教案
  9. 有关情人节单身说说
  10. 201年6世界环境日短信祝福语
  11. 2016年圣诞节的祝福语精选版
  12. 为人民服务我们的宗旨演讲稿
  13. 争做家务日记650字
  14. 最新给朋友的爱情祝福语
  15. 201年除夕夜拜年祝福语大全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