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杭州故宫二首古诗翻译

发布时间: 2025-07-30 09:52:52

过杭州故宫二首古诗翻译

谢翱

【其一】

禾黍何人为守阍?落花台殿黯销魂。

朝元阁下归来燕,不见前头鹦鹉言!

紫云楼阁燕流霞,今日凄凉佛子家。

残照下山花雾散,万年枝上挂袈裟。

⑴杭州故宫:南宋灭亡后,都城杭州宫殿弃用,因称故宫。

⑵禾黍(shǔ):禾与黍。泛指黍稷稻麦等粮食作物。《诗经·王风·黍离序》:“《黍离》,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闵宗周之**,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后以“禾黍”为悲悯故国破败或胜地废圮之典。守阍(hūn):看守宫门。阍,宫门。

⑶黯销魂:谓灵魂离开肉体。形容极其哀愁。南朝梁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⑷朝元阁:唐宫中阁名,在陕西省临潼县骊山。玄宗朝,改名降圣阁。此代指宋宫建筑。宋程大昌《雍录》卷四:“朝元阁。”自注:“天宝七载,玄元皇帝见于朝元阁,即改名降圣阁。”

⑸前头:当年,以前。《红楼梦》第一一八回:“如今不信和尚,真怕又要犯了前头的旧病呢。”此句化用朱庆余《宫中词》“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句。

⑹紫云:旧说象征样瑞的云气。楼阁:泛指杭州故宫。燕:同“宴”。流霞:传说中天上*的饮料。泛指美酒。宋刘过《沁园春·送王玉良》词:“看飞凫仙子,张帆直上,周郎赤壁,鹦鹉汀洲。”

⑺佛子家:佛寺。佛子,受佛戒者,佛门弟子。唐钱起《归义寺题震上人壁》诗:“仍闻七祖后,佛子继调御。”

⑻雾散:喻消失净尽。晋陆云《盛德颂》:“三秦席卷,项籍灰分,逋虏雾散,遗寇云彻。”

⑼万年枝:即冬青树。袈裟(jiāshā):梵文的音译。原意为“不正色”,佛教僧尼的法衣。佛制,僧人必须避免用青、黄、赤、白、黑五种正色,而用似黑之色,故称。南朝梁慧皎《高僧传·竺僧度·答杨苕华书》:“且披袈裟,振锡杖,饮清流,咏波若,虽王公之服,八珍之膳,铿锵之声,晔晔之色,不与易也。”

【其一】

遍地长满了禾黍,这故宫还有谁在*家守门?在台殿旧址边,我看到落花飘洒,令我黯然销魂。那朝元阁下归来的燕子,再也见不到当年檐下学舌的鹦鹉,更别说后妃宫人!

当年紫云楼阁的筵席上摆满流霞美酒,昔日的华丽宫殿如今已经变为佛寺,为番僧所住。夕阳西下,花光雾散,山下那些被称为万年枝的冬青树上,挂满了僧人的袈裟。

试题:

(1)一、二两句写了什么景象?有什么作用?(4分)

(2)简述三、四句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4分)

答案:(1)写了南宋故宫被毁坏后的荒凉景象:曾经有武士严密防守的宫门,如今一片死寂;曾经曾经是千官鹄立、花迎剑佩的地方,如今却台荒殿冷,落花满地。(2分)渲染了凄凉的氛围,表达了作者的感伤之情。(2分)

(2)通过燕子归来但连它的伙伴鹦鹉也找不着了,暗示南宋宫廷中从前人来人往,笑语声喧,引得鹦鹉频频学舌,而如今却是人去殿空,鹦鹉都无从寻觅。这写出了作者对昔盛今衰的感慨及亡国之痛。

这首诗通过展现具体的形象来抒情,寓情于景。写南宋故宫被毁坏后的荒凉景象,渲染了凄凉的氛围,“归来燕 鹦鹉”写出了作者对昔盛今衰的感慨及亡国之痛。

此诗作于宋亡之后。南宋灭亡后,谢翱流落江湖,不肯与新朝合作,写了很多具有浓厚爱国主义情感的诗篇。有一次,他到杭州,经过南宋故宫,见昔日朱楼翠殿,只剩蔓烟荒草,昔日皇宫楼阁,竟然沦为佛寺,不觉悲从中来,写下了这组绝句。

第一首诗首句就以“禾黍”二字概括故宫的荒凉衰败。诗暗用《诗经·王风·黍离》写东周大夫看到西周镐京故宫长满禾黍而不胜悲悼的典故,伤悼南宋故宫蹈前人覆辙,寄咏国亡家破的沉重心情。由故宫长满禾黍荒草,诗人接着感叹,如今再也没有人在这里看守宫门了。诗用问句,加深荒凉的气氛,也进一步说明国亡已久,表示对人世沧桑的无限感慨。次句换一个角度写故宫的荒凉,说自己徘徊在台殿故址,只见到落花飘坠。落花在这里是实景,也作为宋**及这故宫的象征物。面对这样的凄惨场景,诗人自然地抚今追昔,伤心流泪,因此以“黯销魂”这个十分沉痛的语词来概括自己的心情。

三、四句将自己的情感移到燕子身上。宫殿里昔日筑巢的燕子回来了,可见不到昔日的繁华景象,阁前学舌的鹦鹉也不见了。这两句下得很巧妙,包含深广。燕子回来,借鉴刘禹锡《乌衣巷》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句,加以变化,说燕子依旧飞来,但旧日筑巢之地已不是旧时模样,宫殿荒芜,人事已非,说明国家已亡。“不见前头鹦鹉言”句,以没有了鹦鹉,表示昔日宫中妃嫔如云的情况,如今再也见不到了。这两句意思仍然是叹故宫荒凉,但换了角度,加深了意境。

此外,唐崔橹《华清宫》诗云:“障掩金鸡蓄祸机,翠环西拂蜀云飞。珠帘一闭朝元阁,不见人归见燕归。”写朝元阁前的燕子归来,而宫中人已不见,这一构思,也许被谢翱所借用。作者在这里正是把自己比作燕子,亡国后见到一切都已改观,无家可居。

这首诗从多方面进行渲染,表达了诗人深沉的故国之思。作者的全部情感都渗入了所见的景物之中,所以显得特别哀婉感人。这一格调,也是谢翱诗的基本格调。

第二首诗,作者以当年红尘最胜地的一代皇宫与当下成为代表诸法皆空的佛寺相对照,写尽一代兴亡的感慨,也写尽了人事盛衰的悲凉,二十八字直是一篇《红楼梦》。

或云末句有所指,即南宋遗老冒死拾取龙骨事件。据载,南宋灭亡后,杨琏真伽在绍兴一带发掘南宋八位皇帝及诸皇后陵墓,盗取殉葬财宝,并以遗骨建镇南塔。他们把在会稽的徽钦二帝以下的历代帝王后妃的陵墓全部发掘,把剩骨残骸抛弃在草莽中,惨状目不忍睹,但无人敢去收拾。南宋遗老林景熙、谢翱、唐珏等扮作采药人,冒着生命危险,上山拾取骨骸。林景熙收得残骨两函,托言佛经,埋葬于兰亭山中,并移植宋常朝殿前冬青树作为标志,并写了《冬青花》诗以纪念。这首诗提到冬青树,又提到袈裟,与此事难说没有关系。

这两首诗是谢翱借山水和废殿抒发故国之思的名篇。诗中选用路过杭州故宫所见的富有象征性的意象“落花”“归燕”“朝元阁”“紫云阁”“万年枝”来表现南宋灭亡后临安残败惨淡景象。昔日有桓桓武士秉钺持戟而守卫的宫阍,如今一片死寂;曾经是千官鹄立、花迎剑佩的地方,如今只见台荒殿冷,落花满地。元军进入杭州后,昔日的华丽宫殿变为佛寺,为番僧所住;紫云楼上的筵席终于结束,夕阳西下,花光雾散,被称为万年枝的冬青树上挂满了僧人的袈裟。通过这寥寥数语的景物描写,仿佛看到诗人吞声潜行、凄凉徘徊的身影,感受到他那浓重的感伤情绪,寄寓了诗人的沉痛怨恨。

个人资料:

谢翱(1249—1295)南宋爱国诗人,“福安三贤”之一。字皋羽,一字皋父,号宋累,又号晞发子,原籍长溪(今)人,徙建宁府浦城县(今属南平市浦城县)。度宗咸淳间应进士举,不第。恭宗德佑二年文天祥开府延平,率乡兵数百人投之,任谘议参军。文天祥兵败,脱身避地浙东,往来于永嘉、括苍、鄞、越、婺、睦州等地,与方凤、吴思齐、邓牧等结月泉吟社。谢翱有《晞发集》、《西台恸哭记》,编有《天地间集》、《浦阳先民传》等。

拓展阅读

1、一年级下12课之池上课文复习重难点课堂笔记

1.想象九不同时社会是什么样的?

想象到九不同时土地荒芜,老百姓拖儿带女背井离乡,房屋倒塌,路边常常有饿死的人的尸骨;入侵者骑着高头大马。耀武扬威,随意挥动着鞭子抽向正在做苦力的人身上,可是他们不敢怒也不敢言

2.《示儿》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最能表达感情的是哪一句?

表达了人渴望尽早收复中原统一祖国领土的迫切心情,最能表达感情的是 家祭无忘告乃翁。

3.由醉字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表达作者什么情感?

醉字我看到茶楼听曲的人入了迷,眯着眼睛,随着曲子摇着头,在桌子上用手敲着节拍,翘着的郎腿一晃一晃的装点的精致的游船上飘出歌舞声、划拳声、嬉闹声,还有随风飘来的淡淡的香粉味表达了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

4.《示儿》《题临安邸》这两有什么相同相不同之处?

都有望南宋重振圳风,收复失地,恢复大好河的期待,立意相同,但表达的方式不同。《示儿》是以悲写情,人在临终时还在关心着国家的统一,希望儿子在家祭的时候把国家统一的消息告诉他。《题临安邸》以怒写情,通对统治者沉迷于骄奢淫逸的生活,无所作为的讽刺,表达渴望国家统一的感情。

5.九生气是怎样的?透字面去想象,你仿佛看到怎样的画面?

国家安定,*们挺胸抬头,兢兢业业,做事雷厉风行;老百姓居有定所,老有所养,少有所学;庄稼地里年轻人正在忙碌,庄稼长得茁壮 ,家里炊烟袅袅,鸡犬相闻

6.《己亥杂》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最能表达感情的是哪一句?

这句表达人对现实不满,热情地呼唤社会变革的情感。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最能表达作者的感情。

7.怎样理解《已亥杂》中的风雷万马齐暗两个词语?

风雷比喻新兴的社会力量和尖锐猛烈的*。万马齐暗比喻在*、残酷的*统治下,思想被禁锢,人才被扼杀,到处是昏沉、庸俗、愚昧,一片死寂、令人窒息的现实状况。

2、一年级下12课之池上课文复习重难点课堂笔记

1.春天不肯到花园里来的原因是什么?巨人明白了吗?

巨人明白了,春天不到花园里来是因为自己太自私了。他不该把孩子们赶出花园,不该独享花园里的一切,因为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

2.作者写了乡下的景色,又写了巨人花园里冬天的景象,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乡下春天的美丽景象与巨人花园里的寒冬景象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写能更加突出巨人花园里荒凉、寒冷的景象。

3.第11自然段写巨人看见一幅奇特的景色,这是一幅怎样的景象?

孩子们来到花园里,桃树纷纷开花了,小鸟们快乐地飞舞歌唱,花儿们也从绿草丛中伸出头,而孩子没有触摸到的桃树依然被雪霜覆盖。

4.巨人为什么拆除了围墙?

巨人看到花园角落里小男孩因爬不上树而哭泣,桃树想尽力帮助小男孩而最终无能为力的情景,明白了是自己的自私赶走了孩子们,也赶走了春天;认识到有孩子的地方,才会有春天,才会有快乐。因此,他拆除了围墙。

5.本文是怎样揭示出能和大家分享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这一道理的?

本文抓住巨人的态度变化、感觉变化和花园的景色变化,运用对比的方法,写出了巨人由自私、冷酷地驱赶孩子们,到后来看到可怜的小男孩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拆除了围墙,把花园给了孩子们,并幸福地生活在孩子们中间的程。事在无比的幸福中结束,揭示出了道理。

3、题西林壁的苏轼推荐

【**--教案】

原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

(1)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北麓。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2)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侧:从侧面看。

(3)各不同:不相同。

(4)识:认识;清楚。(注:这里不是看清楚,没有看的意思,只有清楚的意思。)

(5)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

(6)缘:同“原”,因为;由于。

(7)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从正面看庐山的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大家之所以认不清庐山本来的面目,是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啊!

赏析

苏轼由黄贬赴汝任团练副使时经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庐山记游。《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大家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大家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哲理,但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而亲切自然。

4、一年级下12课之池上课文复习重难点课堂笔记

问题归纳:

1.江水为什么一半是绿色,一半是红色,你看见这种景象吗?因为太阳接近地平线,江面有一半已经照不到阳光所以半江是绿色,半江是红色,铺既写出了夕阳的柔和,又写出了照得面积广大而均匀。

2.《暮江吟》这中,作者赞美哪些景物是可怜的?可怜的意思是可爱。当作者看到弯弯的如弓一样的新月、珍珠一样的露珠时,他感到这一切都是可爱的。

3.《暮江吟》中,为什么是真珠而不是珍珠?

白居易《暮江吟》的最后一句露似真珠月似弓,其中的真珠一词,在本中是珍珠的意思。但真珠和珍珠之间,却不是完全等同的关系,者不能随意互相替代使用。

本课的三都是描绘景物的。其中,《暮江吟》抒发了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题西林壁》和《雪梅》则在描写景物之余寄寓了一定的道理。

关注王老师的微信朋友圈,王老师微信号diyuan1904(复制到微信添加好友)免费送你四上语文全套课后答案资料

5、朱熹《观书有感赏析与原文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这景象很是喜人。“半亩方塘”,不算大,但它像一面镜子那样澄澈明净,天光云影,都被它反映出来,闪耀浮动,情态毕现。

作为景物描写,这也是成功的。这两句展示的形象本身,能给人以美感,能使人心情澄净,心胸开阔。

这感性形象本身还蕴含着理性的东西,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半亩方塘”里的水很深很清,所以能够反映天光云影;反之,如果很浅、*浊,就不能反映,或者不能准确的反映。人正抓住了这一点,作进一步的挖掘,写出了颇有“理趣”的三、四两句;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渠”是个代词,相当于“他”、“她”、“它”,这里代“方塘”。“清”,已包含“深”,因为塘水如果没有一定的深度,即使很清,也反映不出“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情态。人抓住了塘水深而且清就能反映天光云影的特点,但没有到此为止,进而提出了一个问题:“方塘”为什么能够这样“清”?而这个问题,孤立的看“方塘”本身,是无从找到答案的。人于是放开眼界,终于看到“源头”,找到了答案:就因为这“方塘”不是无源之水,而是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后两句,当然是讲道理、发议论,但这和理学家的“语录讲义”很不相同:第一,这是对前两句所描绘的感性形象的理性认识;第,“清如许”和“源头活水来”,又补充了前面所描绘的感性形象。因此,这是从客观世界提炼出来的富有哲理意味的,而不是“哲学讲义”。用论家的话说,它很有“理趣”,而无“理障”。

“方塘”由于有“源头活水”不断输入,所以永不枯竭,永不陈腐,永不污浊,永远深而且“清”,“清”得不仅能够反映出“天光云影”,而且能够反映出它们“共徘徊”的细微情态。——这就是这所展现的形象及其思想意义。

朱熹给这标的题目是“观书有感”,也许他“观书”之时从书中受到了什么启发,获得了什么新知,因而联想到了“方塘”和“活水”,写出了这。如果是这样,那么他所说的“源头活水”,就是指书本知识。其用意是劝人认真读书、博览群书,不断从那里吸取前人的间接经验。

朱熹还作七律:《鹅湖寺和陆子寿》:

德义风流夙所钦,别离三载更关心。偶扶藜杖出寒谷,又枉篮舆度远岑。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却愁说到无言处,不信人间有今。

这个题及整篇,大概很少人能记得,但其中的“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两句,至今还被一些学者引来谈治学经验。用来谈治学经验,当然是可以的,但作为“”,却远不如“半亩方塘”一味,尽管在朱熹那里,“旧学商量”、“新知培养”,很可能和“源头活水”是一回事。

不管朱熹的本意如何,“半亩方塘”这由于取材客观实际,诉诸艺术形象,其形象及其思想意义,很有普遍性。比如说,为了使我们的“方塘”不枯竭、不陈腐、不污浊,永远澄清得能够反映客观事物及其细微变化,就得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调查新情况、研究新问题、吸收新知识,就得让我们的知识不断更新,避免老化。这一切,当然超出了朱熹的创作意图。然而这又是符合艺术规律的:具有典型性的艺术形象,其客观意义往往大于作家的主观思想。

点击查看更多过杭州故宫二首古诗翻译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31th.cn/articles/45636.html

热门阅读

  1. 春节小品剧本《一年又一年》
  2. 201鸡年公司拜年祝福语大全
  3. 创文朗诵散文
  4. 睡前故事小说大全
  5. 冬季周末的祝福短信精编
  6. 我最好的老师演讲稿
  7. 《漂来的狗儿》的读后感
  8. 魔鬼父亲造就美女球员赵蕊蕊父爱故事
  9. 高考经典励志高三口号精选
  10. 用发网造句
  11. 《田忌赛马》的故事
  12. 浅谈注重民主班级管理之根本论文
  13. 毛浙东诗词《贺新郎·别友》赏析
  14. 201年辞猴年迎鸡年祝福语
  15. 201年大年三十除夕祝福问候语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