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侠客行》古诗鉴赏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救赵挥金锤,邯郸先震惊。千秋二壮士,烜赫大梁城。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
①这是一首描写和歌颂侠客的古体五言诗,是李白古风五十九首中的一首。行,这里不是行走的行,而是歌行体的行,等于说“侠客的歌”。
②赵客,燕赵之地的侠客。自古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庄子·说剑》:“昔赵文王好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缦,没有花纹。胡缨,古时将北方少数民族通称为胡;缨,系冠帽的带子。缦胡缨,即少数民族做工粗糙的没有花纹的带子。这句写侠客的冠带。
③吴钩,宝刀名。霜雪明,谓宝刀的锋刃像霜雪一样明亮。
④飒沓,群飞的样子,形容马跑得快。
⑤这两句原自《庄子·说剑》:“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这里是说侠客剑术高强,而且勇敢。
⑥信陵,信陵君,战国四公子之一,为人礼贤下士,门下食客三千余人。
⑦朱亥、侯嬴都是信陵君的门客。朱本是一屠夫,侯原是魏国都城大梁东门的门官,两人都受到信陵君的礼遇,都为信陵君所用。炙,烤肉。啖,吃。啖朱亥,让朱亥来吃。
⑧这两句说,几杯酒下肚(古诗文中,三、九常是虚指)就作出了承诺,并且把承诺看得比五岳还重。
⑨素霓,白虹。古人认为,凡要出现不寻常的大事,就会有不寻常的天象出现,如“白虹贯日”。这句意思是,侠客重然诺、轻死生的精神感动了上天。也可以理解为,侠客这一承诺,天下就要发生大事了。这样与下文扣得更紧。
⑩这两句是说的朱亥锤击晋鄙的故事。信陵君是魏国大臣,魏、赵结成联盟共同对付秦国,这就是连横以抗秦。信陵君是积极主张连横的。邯郸,赵国国都。秦军围邯郸,赵向魏求救。魏王派晋鄙率军救赵,后因秦王恐吓,又令晋鄙按兵不动。这样,魏赵联盟势必瓦解。信陵君准备亲率家丁与秦军一拚,去向侯嬴辞行(实际是试探侯嬴),侯不语。信陵君行至半路又回来见侯嬴。侯笑着说:“我知道你会回来的。”于是为信陵君设计,串通魏王宠姬,盗得虎符,去到晋鄙军中,假托魏王令代晋鄙领军。晋鄙生疑,朱亥掏出40斤重的铁锥,击毙晋鄙。信陵君遂率魏军进击秦军,解了邯郸的围。
⑾扬雄曾在皇帝藏书的天禄阁任校刊工作。书阁下,意即写入正史。《太玄经》是扬雄写的一部哲学著作。结合全文,这两句的意思应该是希望写史的人把侠客的功绩记下来流传后世。
李白这一首《侠客行》古风,抒发了他对侠客的倾慕,对拯危济难、用世立功生活的向往。
前四句从侠客的装束、兵刃、坐骑描写侠客的外貌。
第二个四句写侠客高超的武术和淡泊名利的行藏。
第三个四句引入信陵君和侯嬴、朱亥的故事来进一步歌颂侠客,同时也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抱负。侠客得以结识明主,明主借助侠客的勇武谋略去成就一番事业,侠客也就功成名就了。
最后四句表示,即使侠客的行动没有达到目的,但侠客的骨气依然流芳后世,并不逊色于那些功成名就的英雄,写史的人应该为他们也写上一笔。
有人认为这首《侠客行》仅仅是写朱亥、侯嬴,是不对的。前八句写的侠客的形象就与朱、侯两人不符。朱并不会剑术,而是力气大、勇敢。侯主要是智谋取胜。一句“闲过信陵饮”不过是将侠客与信陵君这样的“明君”联系起来罢了,因朱、侯都不是以这种方式结识信陵君的。李白正是想结识像信陵君这样的明主以成就自己“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靖一”的*抱负。
前人有曰:借他人故事,浇自己块垒。李白这首诗亦当如是!
我们知道,唐代游侠之风颇为盛行,这是与唐代西域交通发达,全国经济日益繁荣,城市商业兴旺的盛唐时代有关,所以,下仅是燕赵传统的多任侠而已。特别是关陇一带的风习“融胡汉为一体,文武不殊途。”(陈寅恪:《唐代*史述论论稿》)更促成了少年喜剑术、尚任侠的风气。李白少年时代,颇受关陇文化风习的影响,因此,他自幼勤苦读书“观百家”外,“十五好剑术”(《与韩州书》)“高冠佩雄剑”(《忆襄阳旧游赠马少府巨》)甚至,他一生都不离剑的:“抚剑夜吟啸,雄心日千里。”(《赠张相镐》其二)“长剑一杯酒,男儿方寸心。”(《赠崔侍御》)堪称是“文武不殊途”,兼备于李白一身了。那么,诗人李白何以如此爱剑呢?这和他轻财重义,尚任侠分不开。他说;“十五好剑术,遍于诸侯。”正是当时任侠流行的社会意识,为了事业心和抱负的驱使,尚任侠的少年都企求干一番豪纵、快意的事,得到社会上的普遍赞誉。李白这首《侠客行》就是以这任侠意识为旨的。
《侠客行》是诗人李白以夸张的笔墨,从游侠的服饰开始:“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仅二十个字,仿佛全是写物而不写人。但当时游侠儿的气势、风貌,就栩栩如生的展现在目前了。因为诗人并不是为物而夸张的写物,而是处处着眼于人的精神气势而写物。“缦胡”的“缨’,“霜雪明”的”吴钩”,“飒沓如流星”的“白马”这些当时流行的任侠服饰,不仅具有典型性,而且流露出主人豪纵、慷慨之气,把物都写活了。
诗人进而写游侠的行为:“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也仅是二十字,就高度概括了排忧解难、不图名利、尚义气、重承诺等等的高尚人格。诗人是以“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的思想,加以歌赞的、事实上。诗人之所以少好任侠,乃是以此为理想人格而向往的,故能把一般的任侠社会意识,写得如此深刻而生动。
最后,诗人以战国时“窃符救赵夺晋鄙军”中的侯赢、朱亥”二壮士”例,阐明“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之旨。“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赢。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救赵挥金槌,邯郸先震惊。千秋二壮士,恒赫大梁城。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这“三杯吐然诺,五岳为之轻。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重然诺,尚意气的任侠,真是“慷慨成素霓,啸咤起清风。”(张华《壮士篇》)的。震撼了大梁城:“千秋二壮士”,是当之而不愧。“不惭世上英”!诗人对“二壮士”叹服不已,情见于词了。
然而,诗人不仅在热烈的颂唱“二壮士”,同时也对校书天禄阁草《太玄经》的杨雄辈,无情地加以蔑视:“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是为壮夫所不为!
拓展阅读
1、李白《客中作》精选经典唐诗鉴赏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开元二十八年(740),李白春游东鲁,至二年后的秋天奉诏入京,这段时间诗人均在东鲁一带漫游。本诗当作于此时。兰陵,古县名,战国楚置,治所在今山东苍山县西南兰陵镇。诗首二句写酒美。郁金香,原本香草名。《唐会要》100卷《杂录》称:贞观二十一年,伽昆国献郁金香,叶似麦门冬,九月花开,状如芙蓉,其色紫碧,香闻数十步。用此香草浸酒,故酒名郁金香。这种美酒是用玉碗盛着,泛着琥珀般的光彩。“琥珀”,松柏树脂的化石,色黄褐或红褐。写酒,用的是本色语,但又觉字字艳丽,字字生辉。“郁金香”、“玉碗”、“琥珀”,组合成一片金碧辉煌。其色、其香、其味,可见、可触、可闻,这是由于意象本身具有一种张力,诱惑人,吸引入,形成浓烈的似觥筹交错、酒香满室的氛围,而不觉酒不醉人人自醉了。
第三句“能醉客”承“美酒”,意脉连绵,但前冠以“但使主人”的限制语,说只要主人能使客醉,那么“不知何处是他乡”。本来,身在“他乡”,也就浑然不觉,言外之意是:恍然身在故乡了。末句故作旷达语,而这是建筑在假设基础(“但使主人”)之上的,故愈觉含思沉重。
这首小诗,从压抑感情的流露中,隐现出作者内心深处的悲痛。前二句珠光宝气,一片华彩。这既是现实的也是虚幻的,因为它只是属于自己的“眼前景”,片刻之后就会消失了。后二句如沈德潜云: “强作宽解之辞” (《唐诗别裁》)。在痛苦中挣扎,目的是求得解脱,是强项的表现,是李白的性格特征,表现出诗人企图“乐以忘忧”,但也可见其忧之深。
2、古诗《李白·关山月》注释与赏析
明月出天山②,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③。
汉下白登道④,胡⑤窥青海湾。
由来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⑦望边色,思归多苦颜⑧。
高楼⑨当此夜,叹息未应闲⑩。
①关山月:乐府《横吹曲》调名。《乐府古题要解》:“‘关山月’,伤离别也。”
②天山:甘肃祁连山。因汉时匈奴称“天”为“祁连”,所以祁连山也叫做天山。
③玉门关:古代通西域要道,故址在敦煌西边。
④下:出兵。白登道:指汉高祖与匈奴交战,在白登山被困事。
⑤胡:指吐蕃。
⑥由来:从来。
⑦戍客:驻守边塞的士兵。
⑧苦颜:愁苦的容颜。
⑨高楼:指高楼中的思妇。
⑩未应闲:该是不会停止。
诗人开句就以明月、天山、元海构成一幅万里边塞图。紧接着又用长风、玉门关将构图烘托得更加辽阔和气势磅礴。
在这辽阔的边塞背景下,诗人再迭印出征战的景象。这种无休止的战争,使得出征的战士,几乎见不到有人生还故乡。
而出现在这幅边塞图里的人物:西边是边塞的战士眉头紧锁,思念家乡;东边是家乡的亲人一脸愁苦,彻夜的叹息。正所谓天涯共此时,凄凉两相知。这里诗人并没有对战争作单纯的谴责或歌颂,但看到一代代人为之所付出的沉重的代价,似乎又在告诉我们什么。一下子就让读者也跟着诗人陷入沉思。
这首诗从结构上来讲,描写的对象由边塞过渡到战争,由战争再过渡到征戍者,衔接自然,意境交融。
3、李白《金陵城西楼月下吟》精选经典唐诗鉴赏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首二句开门见山,点出登览的时间和地点。“高楼”,即金陵城西北覆舟山上的孙楚酒楼,因西晋诗人孙楚曾来此登高赋诗而得名。楼依山而建,与石头城、清凉寺相对,下临秦淮河,为观览胜地。诗人在夜晚独自登上城西楼,举目遥望江浙一带的广大空间,只觉秋风阵阵,夜凉如水。“凉风发”,写出秋夜的气候特征和诗人登览时的感受。不在白昼,而偏偏选择“夜寂”之时,又是一人“独上”,可见诗人当时心情之郁郁寡欢,处境之流落不偶。
三、四句紧承“望”字而来,写登楼所见。“水摇空城”与孟浩然“波撼岳阳城”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之句笔法相同; “摇”字与下句中的“滴”字尤见功力。两句以动写静,尽显古城之空旷,秋露之浓重,月光之清幽,夜色之苍茫,虽系写实,又不乏合理想象。站在高楼之上,虽有月光的临照,但毕竟不会像白昼那样把云水露滴都能看得真切。眼前朦胧的景色,正好衬托出诗人心情的空茫。
五、六两句便是诗人孤寂茫然之情的生动写照。“古来相接眼中稀”,不说自身境遇之孤独,却宕开一笔,说自古以来心神相交的人即世间罕有,从而使诗意更显深婉,自然引出了结尾两句。
望着月下滔滔奔涌的大江,诗人思接千载,不禁想起了他所仰慕的南齐著名诗人谢朓。谢朓因遭受排挤被迫离开京城金陵时,曾写下了《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的著名诗篇,赞美金陵“余霞散成绮,澄江净如练”的壮美景色。今天,诗人再次面对月色下如练的澄江,其境遇和心情正与小谢相似。而诗人所以尚友古人,引谢朓为知己,正是他现实生活的孤独寂寞、缺乏知音,在*上苦闷彷徨的曲折反映。
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沉吟月下、情思茫然的诗人形象,展示了诗人月夜登楼时孤寂、抑郁的内心世界。诗中连用两个“白”字,两个“月”字,不仅不觉重复,反而使诗句衔接得更加紧密。整首诗如脱口而出,一气呵成,丝毫不受格律的束缚,可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31th.cn/articles/481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