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王之涣

发布时间: 2025-08-12 13:11:04

出塞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王之涣

诗人王之涣性格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全诗如下: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解】:

1、万仞:一仞八尺,万仞是形容山很高的意思。

2、羌笛:西代羌人所制的一种管乐器,有二孔。

3、杨柳:指“折杨柳曲”,是一种哀怨的曲调。

4、玉门关:关名,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黄河发源于黄土高原,高入白云之间,

矗立漠北的一座孤城,背倚万仞高山。

莫须埋怨,羌笛吹奏折杨柳的悲调曲,

谁还不知道,春风历来就不度玉门关。

这首诗旨在写凉州险僻,守边艰苦。诗的首句,写汹涌澎湃的黄河,发源于云端,突出其源远流长,展示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次句写凉州城的戍边堡垒,地处险要,境界孤危。“一片”是唐诗常用词,通常与“孤”相连用(如“一片孤云”、“孤帆一片”等等),这里即“一座”的意思。三句递转,写所闻。羌笛奏着《折杨柳》的曲调,勾起征夫离愁。唐时有折柳赠别的风俗,因而见杨柳而生愁,甚至听《折杨柳》歌而生怨。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无法折柳寄情,听曲更生怨恨:“天寒冻”、“征战无期”、“归家无望”。然而,“怨”也罢,愁也罢,都是枉然,因而作“何须怨”。这种宽解语,着实委婉,深沉含蓄,耐人寻味,不愧为边塞诗的绝唱。

拓展阅读

1、

我车,于彼牧矣。自天子所,谓我来矣。召彼仆夫,谓载矣。事多难,维其棘矣。

我车,于彼郊矣。设此旐矣,建彼旄矣。彼旟旐斯,胡不旆旆?忧心悄悄,仆夫况瘁。

命南仲,往城于方。车彭彭,旂旐央央。天子命我,城彼朔方。赫赫南仲,玁狁于襄。

昔我往矣,黍稷方华。今我来思,雨雪载途。事多难,不遑启居。岂不怀归?畏此简书。

喓々草虫,趯趯阜螽。未见君子,忧心忡忡。既见君子,我心则降。赫赫南仲,薄伐西戎。

春日迟迟,卉木萋萋。仓庚喈喈,采蘩祁祁。执讯获丑,薄言还归。赫赫南仲,玁狁于夷。

兵车派遣完毕,待命在那牧地。自天子所居,让我来到此地。召集驾车武士,为我驾车前驱。国家多事多难,战事十万火急。

兵车派遣完毕,集合誓师外郊。插下龟蛇大旗,树立干旄大纛。鹰旗龟旗交错,何不招展挥摇?心忧能否歼敌,士兵行军辛劳。

传令南仲,前往朔方筑城。兵车战马众多,旗帜鲜明缤纷。周传令给我,前往朔方筑城。威仪不凡南仲,扫荡玁狁获胜。

先前我去时,麦苗青青夏初。今日凯旋归来,大雪落满路途。国家多灾多难,闲居那有功夫。难道我不想家?恐有紧急军书。

草虫咕咕鸣叫,蚱蜢蹦蹦跳跳。没见想念的人,内心忧思萦绕。见到想念的人,心中郁闷全消。威风凛凛南仲,将那西戎打跑。

春日缓行天宇,花木丰茂葱郁。黄鹂唧唧歌唱,女子采蒿群聚。押着俘虏审讯,高高兴兴回去。威风凛凛南仲,玁狁全被驱除。

注释

(1)牧:城郊外的地方。

(2)棘:急。

(3)旐(zhào):画有龟蛇图案的旗。

(4)建:竖立。旄(máo):旗竿上装饰牦牛尾的旗子。

(5)旟(yǔ):画有鹰隼图案的旗帜。

(6)旆(pèi)旆:旗帜飘扬的样子。

(7)悄悄:心情沉重的样子。

(8)况瘁:辛苦憔悴。

(9)彭彭:形容车马众多。

(10)旂(qí):绘交龙图案的旗帜,带铃。央央:鲜明的样子。

(11)赫赫:威仪显赫的样子。

(12)襄:即“攘”,平息。扫除。

(13)方:正值。华:开花,诗中指黍稷抽穗。

(14)思:语助词。

(15)雨雪:下雪。涂:即“途”。

(16)遑:空闲。启居:安坐休息。

(17)简书:周传令征的书。

(18)喓(yāo)喓:昆虫的叫声。

(19)趯(tì)趯:蹦蹦跳跳的样子。阜螽(zhōnɡ):蚱蜢。

(20)君子:指南仲等人。

(21)我:作者设想的在家人。降:安宁。

(22)薄:借为“搏”,打击。西戎:古代北方少数民族。

(23)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

(24)喈(jiē)喈:鸟叫声。

(25)蘩:白蒿。祁祁:众多的样子。

(26)执讯:捉住审讯。获丑:俘虏。

(27)薄:急。还:通“旋”,凯旋。

(28)玁狁(xiǎnyǔn):北方的少数民族。夷:扫平。

“国大事,在祀与戎”,因而战争也就很自然地成为诗人们歌咏的对象。《车》一诗,正是通过对周宣初年讨伐玁狁胜利的歌咏,满腔热情地颂扬了统帅南仲的英明和赫赫战功,表现了中兴君臣对建功立业的自信心。

和正面描写战争的诗篇所不同的是,《车》的作者在材料的选择上,紧紧抓住了战前准备和凯旋而归这两个关键性的典型场景,高度概括地把一场历时较长、空间地点的转换较为频繁的战争浓缩在一首短短的诗里。

诗的前三章描写战前准备的情况,在细部刻画上均采用了画面的描绘与心理暗示相叠加的技法。第一章说“我我车,于彼牧矣;自天子所,谓我来矣”,车”、“到牧”、“传令”、“集合”四个在时空上逼近,时间上极具连贯性的动作,烘托一个战前紧急动员的氛围。末二句又“多难”和“棘”二词暗示主帅和士卒们心理上的凝重和压抑。第二章则苍穹下林立的“旐”、“旄”、“旂”、“旟”“旆旆”,写军行至“郊”的`凛然气势。末了又“悄悄”、“况瘁”写在开赴前线的急行军中士兵们焦急紧张的心理。第三章车彭彭、旂旐央央”再叙军容盛。在正确地部署了战斗的同时,用“赫赫”“襄”暗示作者对赢得这场战争的自信。

这里所采用的描写技法,使前三章既有恢宏廓大的郊牧誓师、野外行军壮观,又有细致入微的人物心理活动,做到了整体与细节、客观与主观的巧妙组合。

诗的后三章跨越了诗歌在叙事空间上的先天不足,略过战争的具体过程,直接描写凯旋归来的情景。在这一部分里诗人避实就虚,颇具戏剧性地运用了类似现代电影“蒙太奇”的手法,把读者的注意人意料地从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中拉向“黍稷方华”的初征时,进而通过今昔对比(“昔我往矣”、“今我来思”)所产生的时空错位,和从“雨雪载涂”走到“春日迟迟”的漫长归途,引导着读者用想像去填补对战事的漫长与艰苦认识。家中人从“未见君子”“忧心忡忡”到“既见”喜悦安心的转变,更是施展想像,从另一侧面写了人们对战事的关注与饱受其苦的心态。最后,很自然地引对凯旋而归的由衷高兴和对主帅的赞美。从表面看,这种避实就虚的写法似乎是舍本逐末,但由于其中渗透了参战者从忧到喜的深刻而细微的心理变化,而使得这些看似“闲笔”的场景描写成为诗中人物心灵和情感的背景或外化,比正面的描写更感人、更细腻。

此外,诗人吸收了民歌成句入诗,语言上有质朴自然气,意境中具情景交融美。

2、登楼

秋晚登楼望南江入始兴郡路

潦收沙衍,霜降天宇晶。

伏槛一长眺,津途多远情。

思来江山外,望尽烟云生。

滔滔不自辨,役役且何成。

我来飒衰鬓,孰云飘华缨。

枥马苦踡跼,笼禽念遐征。

岁阴向晼晚,日夕空屏营。

物生贵得性,身累由近名。

内顾觉今是,追叹何时平。

路上的积水减少,沙滩露,霜降天空晶。

趴在栏杆远望,道路有深情。

想来江山外,看尽烟云发生。

朝中事情多半无能为力,劳苦不息而不见成功。

我年老而疏白的鬓发飘在清凉风中,谁说那是仕宦者的彩色冠缨。

拴在槽上的马受束缚,蜷曲无法伸直,不自由的笼中鸟想念远行。

年底临近傍晚(年将老),日夜白白地彷徨。

事物可贵处是合其情性,身心劳累的因是喜好追求功名。

内心自省:挂冠辞官是正确做法,追溯往事叹何时公平。

注释

潦:雨水大。路上的流水,

积水:潦水。lào,古同“涝”,雨水过多,水淹。

沙衍:水中有沙者曰沙衍。

天宇:指上下四方整个空间。

伏:身体前倾靠在物体上。

槛:读音为jiàn,栏干,栏板。

眺:远望。

津:指渡口。

途:道路。

津涂:道路。

远情:犹深情。”

江山:江河和山岭,多用来指国家或国家的**。

烟云:烟霭云雾,也比喻变化消失的事物。

滔滔:比喻言行或其他事物连续不断,

形容大水奔流貌:白浪滔滔。

役役:劳苦不息貌。有所求而不止曰役役。

飒:风声,清凉的样子。又衰飒。

衰鬓:年老而疏白的鬓发。多指暮年。

孰:谁。

云:说。

华缨:彩色的冠缨。古代仕宦者的冠带。

枥马:拴在马槽上的马。多喻受束缚,不自由者。

踡跼:蜷曲或弯曲不伸的样子。

笼禽:笼子中的鸟。比喻不自由身。

遐征:远行;远游。

岁阴:岁暮,年底。

向:1。对着,朝着。2。近,临。

晼晚:1。太阳偏西,日将暮。2。年将老;老年时期。3。指时令晚。

日夕:近黄昏时;傍晚。又日夜意。

空:徒然,平白地。

屏营:也作“屏盈”,彷徨。

得性:谓合其情性。

由:因,缘由。

近名:好名;追求名誉。

内顾:回头看。内心自省。

觉:醒悟。

今是:现在是对的,过去是错的。指认识过去的错误。

追叹:谓追溯往事而感叹。

何时平:什么时候太平;怎样承平。

何时:表示疑问。

平:安定。

时平:时世承平。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公元716年(开元四年)张九龄辞官南归时。任左拾遗后,他与右拾遗赵冬曦共同参与吏部选人的等第考评,时称平允。开元四年秋,张九龄在左拾遗职位上任满,因与宰相不合,母老为由,辞官归家乡韶州奉养老母。九龄登楼望远,回想任职经历,反思辞官决定,写下该诗抒发压抑而不得志的心情。

辞官是一种令人无奈和回味的经历。诗人此时写的诗,其名称中有“秋”、“晚”等凄凉的词语,诗的前两句也有积水和霜降等寒凉的意象。这些为诗定下了忧伤的调子。

第三、四句,诗人提到“津途多远情”,其含义有二:一是作者马上就回到家,对家乡有思念盼望情;二是回望过去经历,有些不舍,留下深情。第五六句,作者借景物描写,隐喻*的经历:“江山外,看尽烟云”。第七、八句,描写很多的事情诗人都无力解决,慨叹一生劳苦不息而不见成功。第九、十句,写诗人在凉风中,年老而疏白的鬓发飘扬,有人称赞张九龄做了贵官,而张九龄却不为然。他认为自己是被拴在槽上受束缚的马,无法行动,又像笼中的鸟,没有自由却向往远*,而此时年纪老了,个人却只剩下莫名的彷徨。

末四句,诗人认为,做人做事一定要依据事物本来的情性,身心十分劳累的因是追求功名。诗人醒悟往的经历,有很多做错的事,又肯定了辞官的做法。诗人当前关心的是何时天下太平。从诗句中可见到:诗人仍然关心天下大事。

诗人能从秀丽山川中看到更深邃的精神内涵,抛却了赤裸裸的实用性、功利性的目光。

3、杜牧《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白云深处,居然还有人家。

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注释

1.山行:在山中行走。

2.远上:登上远处的。

3.寒山:深秋季节的山。

4.石径:石子的小路。

5.斜:此字读xiá ,为倾斜的意思。

6.深:另有版本作“生”。(“深”可理解为在云雾缭绕的`的深处; “生”可理解为在形成白云的地方)

7.车:轿子。

8.坐:因为。

9.霜叶:枫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后变成了红色。

10.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林。

11. 红于:比……更红,本指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深秋时节;“远”字写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第二句:“白云深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诗人特地停车观。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景。(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极。(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

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给读者启迪和鼓舞。

4、赠去婢

公子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

侯门一入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古诗简介

《赠去婢》是唐代诗人崔郊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首句通过对“公子孙”争相追求的描写突女子的美貌,次句“垂泪滴罗巾”的细节表现女子深沉的痛苦,三、四两句说女子一进权势门便视自己为陌路人。全诗高度概括地写诗人所爱者被劫夺的悲哀,反映了*社会因门第悬殊而造成的爱情悲剧,寓意颇深,表现手法含而不露,怨而不怒,委婉曲折。

公子孙整天追逐你身后轻尘,你却如同绿珠泪水湿透了罗巾。

一旦嫁到豪门就像是深陷大海,从今后昔日情郎也变成陌生人。

注释

⑴去:离开。婢(bì):被役使的女子,婢女。此诗题注:《云溪友议》云:“郊寓居汉上,其姑有婢端丽。郊有阮咸惑,姑鬻连帅于公頔,郊思慕无己。其婢因寒食偶值郊,有郊赠诗云云。或写于座,公睹诗,令召崔生。见郊,握手曰:‘萧郎是路人,是公作耶?何不早相示也?’遂命婢同归。”

⑵公子孙:旧时贵族、官僚,公贵族的子弟。后尘:后面扬起来的尘土。指公子孙争相追求的情景。

⑶绿珠:是西晋富豪石崇的宠妾,相传本白州(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白县)梁氏女,传说她“美而艳,善吹笛”。赵伦专权时,他手下的孙秀倚仗权势指名向石崇索取,遭到石崇拒绝。石崇因此被收下狱,绿珠也坠楼身死。这里喻指被人夺走的婢女。罗巾:丝制手巾。唐白居易《后宫词》:“泪湿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

⑷侯门:指公贵族、权豪势要家。

⑸萧郎:指梁武帝萧衍,南朝梁的建立者,风流多才,在历史上很有名气。后成为诗词中习用语,泛指美好的男子或女子爱恋的男子。这里是作者自谓。

“公子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上句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即通过对“公子孙”争相追求的描写突女子的美貌;下句“垂泪滴罗巾”的细节表现女子深沉的痛苦。公子孙的行为正是造成女子不幸的根源,然而这一点诗人却没有明白说,只是通过“绿珠”一典的运用曲折表达的。用绿珠坠楼的典故一方面形容女子具有绿珠那样美丽的容貌,另一方面绿珠的悲惨遭遇暗示女子被劫夺的不幸命运。于看似平淡客观的叙述中巧妙地透露诗人对公子孙的不满,对弱女子的爱怜同情,写得含蓄委婉,不露痕迹。

“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这两句没有将矛头明显指向造成他们分离隔绝的“侯门”,倒好像是说女子一进侯门便视自己为陌路人了。但有了上联的铺垫,作者真正的讽意已经非常明显。要这样写,一则切合“赠婢”的口吻,便于表达诗人哀怨痛苦的心情,更可使全诗风格保持和谐一致,突它含蓄蕴藉的特点。诗人从侯门“深如海”的形象比喻,从“一入”、“从此”两个关联词语所表达的语气中透露来的深沉的绝望,比那种直露的抒情更哀感动人。据说后来于頔读到此诗,便让崔郊把婢女领去,传为诗坛佳话。

这首诗用词极为准确,在*社会里,造成这类人间悲剧的,上自皇帝,下至权豪势要,用“侯门”概括他们,实在恰当不过。正因为如此,“侯门”一词便成为权势家的代名词;“侯门似海”也因其比喻的生动形象,形成成语,在学作品和日常生活中广泛运用。另外,这首诗因背后有着一个感人的故事而广为流传。其中的“萧郎陌路”也成为成语,比喻女子对来爱恋的男子视若路人,不愿或不能接近。

5、题都城南庄

作者:唐, 崔护

作者: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注释】

1)都:唐朝的都城长安。(2)人面:指姑娘的脸。第三句中“人面”指代姑娘。(3)笑:形容桃花盛开的样子。

qù nián jīn rì cǐ mén zhōng ,rén miàn táo huā xiàng yìng hóng 。

rén miàn bú zhī hé chù qù ,táo huā yī jiù xiào chūn fēng 。

去年的今天,就在这里长安城南庄的一户人家门口, 我看见那美丽的面孔和盛开的桃花互相映衬,显得分外绯红。

时隔一年的今天,故地重游,那含羞的面孔不知道去处,只有那满树桃花依然是旧样,笑对着盛开在这和煦春风中!

的开头两句是追忆。“去年今日此门中”,点时间和地点,写得非常具体,足见这个时间和地点,在诗人心中留下了多么深刻难忘的记忆。第二句是写人,诗人拈一个人们犹知的形象——桃花,春风中的桃花人人都知道是何等的艳丽,而“人面”竟能“映”得桃花分外红艳,则“人面”美可想见;再者,本来已经很美的“人面”,在红艳艳的桃花映照下定是显得更加青春美貌,风韵袭人。一个耀眼的'“红”字,正是强烈地渲染这种相映生色的景象和气氛。面对着这一幅色彩浓丽、青春焕发、两美相辉的人面桃花图,不用说姑娘的神采美貌如在目前,就是她的情态,诗人的心事,彼此藏在心中的欢爱和兴奋,也都是可“思而得”的。三、四两句写今年今日。去年今天,有同有异,有续有断。同者、续者,桃花依旧;异者断者,人面不见。这就产生了愈见其同,愈感其异,愈觉其续,愈伤其断。正是这种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心情,越发加剧了眼前的惆怅与寂寞。

作者介绍

崔护崔护(772年—846年),字殷功,唐代博陵(今河北定州)人,生平事迹不详,唐代诗人。公元796年(贞元十二年)登第(进士第)。公元829年(太和三年)为京兆尹,同年为御史大夫、广南节度使。其诗诗风精练婉丽,语极清新。《全唐诗》存诗六首,皆是佳作,尤《题都城南庄》流传最广,脍炙人口,有目共。该诗“人面桃花,物是人非”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人生经历,道了千万人都似曾有过的共同生活体验,为诗人赢得了不朽的诗名。

点击查看更多出塞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王之涣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31th.cn/articles/52124.html

热门阅读

  1. 沪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神童的秘诀教案
  2. 采访对象是棵树教案
  3. 《新语文读本》读后感
  4. 军训总结例文
  5. 学院心理健康教育的自查报告
  6. 苏教版八年级上晏子使楚优秀教案
  7. 我爱阅读手抄报内容
  8. 中秋节诗句诗词集锦
  9. 给教师节的祝福语大全
  10. 小学生关于自然现象的谚语
  11. 2015年教师双学双严心得体会
  12. 五一劳动节祝福语大全
  13. 钢筋单项工程承包施工的合同范本
  14. 201年晚安祝福语精选
  15.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征文600字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