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故事《张汤得志》
张汤,西汉时期杜县人。
张汤小的时候十分贪玩,他的父亲是长安县垂。有一次父亲外出办事,让张汤看家。父亲回来后,发现家中的肉被老鼠偷吃了,十分生气,用鞭子抽打张汤。张汤忍着疼痛,挖开老鼠洞,抓住了偷吃肉的老鼠,还找到了吃剩下的肉。张汤立案审讯老鼠,控告老鼠的罪状,反复拷打审问,还假装边审问边记录。之后他又把判决的结果报告给父亲,最后还把老鼠和剩下的肉都拿上来作为定案的证据,然后将老鼠当场分尸处死。父亲看着他煞有介事的样子,十分可笑,就把他写的东西拿起来看。父亲看后,感到十分惊讶,张汤所写的内容条理清晰,就像老练的法官写的一样。父亲就让张汤学习刑狱文书,研读法律。父亲死后,张汤继承父位。
当年,周阳侯田胜身为九卿的时候,曾被囚禁在长安,张汤解救了他。田胜出狱后,升官封侯,和张汤的交往依然很密切,还把张汤介绍给有权势的人。张汤在宁成属下任职,显示出非凡的才干,宁成就把他推荐给>l}相府。不久,张汤又被调任为茂陵尉,负责管理为天子预修陵墓的事情。
武安侯田蚜做y相的时候,征召张汤做内史。后来他又把张汤推荐给皇上,升为御史,帮助审理案件。在审理陈皇后巫蛊案的时候,张汤深入地追查同*。皇上认为张汤很能千,就提拔他为太中大夫。他和赵禹一起制定法令,严格地修正法律条文,约束官吏们的行为。后来,赵禹升为中尉,改任少府,而张汤任廷尉。两个人十分友好,张汤像对待自己的亲哥哥一样对待赵禹。
赵禹*清廉,但性格傲慢。自他*以来,总是公卿们登门拜访,他从来不回请,以此来拒绝宾客们委托他办事。他一心一意地处理自己的公务,专心理事断案。见到法令条文,他就取来应用,从来不去复查,经常严格追究从属*的隐秘的罪过。而张汤为人狡诈,爱占点小便宜,善于用阴谋诡计控制操纵别人。刚开始做小官的时候,就经常白拿人家的财物,和长安的一些富豪们交往密切。等到位列九卿的时候,又拼命巴结名士大臣,虽然有时志不同道不合,但表面上却显示出十分崇拜他们的样子。
当时,皇上崇尚儒家学说。张汤每判大案的时候,总想在儒家的古书经义找依据。于是就让博士们潜心研究《尚书》、《春秋》,并让他们担任廷尉史,遇到可疑的法律条文,就翻阅经书来评断;碰到难解决的问题,就去请皇上裁断。皇上认为对就记录下来,然后公布,以此来称颂皇上的圣明。上报的事情如果受到皇帝的批评,张汤赶紧跪地请罪,准能顺着皇帝的意思,列举出自己身边的属官,回答说:“他们本来向我建议过,就像皇上说得一样,可是我没有采纳,我真是太愚蠢了!”皇上就赦免了他的罪过。皇上认为张汤呈上的奏章是对的,他就说:“我不知道这个奏议,都是我手下的属官们办的!”就这样来向皇上举荐官吏,称赞那些人的好处,掩饰他们的缺点。如果是皇上想严办的案子,张汤就交给严厉的*去办理;要是皇上想宽赦的案子,张汤就交给性情平和的*去办理;处置的对象如果是贵族豪强,他就运用法令条文,巧妙地进行攻击;处置的对象要是赢弱的平民百姓,他就向皇上口头汇报。虽然根据法令要判罪,但他还是让皇上裁断。而皇上总能被张汤说服,赦免那些人的罪过。
张汤之所以能当大官,身居要职,就是因为他很会做事。张汤有很多要好的朋友,经常和他们在一起喝酒吃饭,还十分关心照顾老朋友那些当官的子弟和贫穷的弟兄们。张汤不顾酷暑严寒,坚持亲自去拜访三公。所以虽说他执法严厉,心怀嫉妒,办事不完全公正,但还是得到了好名声。而那些执法酷烈的官吏,都成了他的部下,为他所用。
张汤也崇尚儒学,得到y相公孙弘的赞赏。在审理淮南王、衡山王、江都王的*案件时,他死追到底,不放过任何的蛛丝马迹。皇上想要释放严助和伍被,张汤说:“伍被是最先参与*的人,而严助是皇上信任的护卫之臣,他们居然暗中勾结到这种地步,不杀他们,难以服众!”皇上同意了张汤的建议,杀了伍被和严助。张汤总是这样打击大臣,为自己邀功,因此越来越受到器重,被升任为御史大夫。
后来,山东发生了水灾和旱灾,百姓们颠沛流离,靠*供给,致使国库空虚。于是张汤顺着皇上的旨意,铸造银钱和五株钱,垄断天下盐和铁的经营权;大力打击富商豪强,兼并他们的财产,然后利用法令条文,巧妙地诬陷他们,借此推行法律。每次上朝奏事,他都要和皇上长时间讨论大事,皇上听得高兴,经常忘记了吃饭。垂相李蔡不过图个虚名而已,轮不到他说话,所有的天下政事,都由张汤一个人来决定。
张汤的权势威震朝野。他生病的时候,皇上亲自去探望。
拓展阅读
1、陈叔宝宠妃张丽华简介 张丽华为何独得宠爱?后宫故事
古代古代人们敬奉**,常听有古代后妃中有祈祷厌胜之事。厌胜多为诅咒宠妃,而这些巫祝之事几乎都是被帝王禁止的。
因为虽然诅咒的是宠妃,但是帝王也担心此事若不禁止,万一哪天诅咒道自己身上怎么办。汉武帝皇后陈阿娇,就是因为在后宫中干这儿事,被汉武帝以“惑于巫祝”的罪名废除。
历史上有一位宠妃,不仅大行巫祝之事,并且借此获得帝王的宠爱。而皇帝爱她甚深,视她为嫦娥仙女。此宠妃就是南北朝陈朝最后一位皇帝,陈后主陈叔宝宠妃张丽华。
张丽华出身兵家,家中十分贫困。父亲和兄长都以织席为业,靠着这微薄的收入养活一大家子人。
光大二年的时候,十岁的张丽华被采选入宫,成为太子良娣龚氏的侍女。皇太子便是陈叔宝,据说他第一眼看见张丽华就喜欢上了她,从而临幸。太建七年,张丽华为陈叔宝生下第四子陈深,后又生第八子陈庄。
继位之后,张丽华便被册为贵妃。陈叔宝对张丽华宠爱过度,后宫一干众人他最信任的便是张丽华。当初陈叔宝弟弟始兴王陈叔陵作乱,陈叔宝因此受伤。
养伤之时陈叔宝居陈香殿,独留张丽华一人在身旁服侍。不管受宠还是不受宠的嫔妃都不能进入,就连皇后也被排除在外。
陈叔宝在光昭殿的前面建造临春、结绮、望仙三阁,三阁高几十丈。陈叔宝和他宠爱的妃子都住在这儿,他住临春阁,张丽华居结绮阁。
每次宴会,陈叔宝都喜欢让自己的妃子和女学士写作新诗歌赋。文采思绪好的人受到嘉奖,思维缓慢之人,则被罚酒。又挑出其中格外艳丽的诗篇,配上新的曲调,选美貌宫女歌唱,从中取乐。
这其中有《玉树后庭花》、《临春乐》等,便是赞美张丽华的。《玉树后庭花》:“丽宇芳林对高阁,新装艳质本倾城;映户凝娇乍不进,出帷含态笑相迎。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花开花落不长久,落红满地归寂中!”
张丽华善察言观色,因此能讨好陈叔宝。后期陈叔宝厌政,朝中大事一律命宠宦记录上奏,不见大臣。每次听政之时,陈叔宝倚着靠枕,而张丽华坐在他膝上,共同决定。
当时只要讨好张丽华的,只要不犯大罪,只要张丽华求情没有不释放的。相反大臣中有不满张丽华者,张丽华吹吹枕边风就被陈叔宝处置了。
爱屋及乌,陈叔宝宠爱张丽华,连带听到她所生之子也多为宠爱。后期更是直接废除原本太子,立张丽华之子陈深为储君。
至于张丽华为何受宠,有言张丽华善巫祝之事。她常借**之道,在后宫举行各种祭祀,从而获得君主的宠爱。
《南史》记:“才辩强记,善候人主颜色。荐诸宫女,后宫咸德之,竞言其善。又工厌魅之术,假鬼道以惑后主。”
相传张丽华有一头七尺青丝,浓黑如漆,光彩动人。每当她梳着美丽的妆饰,出现在阁前栏杆,凭栏眺望,微风轻拂起裙摆和那一头青丝,飘飘然犹如乘风归去的仙人。
陈叔宝将其比作月中仙子嫦娥,对其越发宠爱。望之者,也无被为其美貌而折服。因此民间流传,张丽华为嫦娥转世,所居阁楼为“桂宫”。
陈朝后来被隋文帝所灭,陈叔宝和张丽华一同夺在古井中。还是后来士兵无意间往井中扔了石头,被砸的痛叫,才发现了他们。
相传隋文帝第一眼看见张丽华之时,也想将此美人纳入后宫,不过被高颖阻止。
高颖说张丽华“祸水误国”,将其比作商纣妲己,下令将张丽华枭首*。一代“嫦娥”美人,就此香消玉殒。
2、李素节是怎么得罪武则天的?杀死李素节的真凶是谁?中国历史故事
李素节生于公元648年,去世于公元690年,是唐高宗李治第四子,母亲是唐高宗宠妃萧淑妃。
历史上萧淑妃因为有姿色而被选入东宫,封为良娣。因为张的漂亮,狐媚动人,很快就受到李治的宠爱,并为李治生下了四子李素节。
萧淑妃魅人而有宠,为人又阴狠毒辣,王皇后被她针对失宠。王皇后偶然间发现,唐高宗爱上了庶母武氏,因此决定于武氏联合绊倒萧淑妃。
王皇后做主将武氏从尼姑庵接到皇宫,唐高宗李治果然盛宠武氏。萧淑妃嫉妒,因此处处与武氏作对。二人相互攻击,后宫风雨不停。
王氏本来的打算是作壁上观,只等武氏与萧淑妃斗得你死我活,自己端坐后位不动摇。却不想武氏根本没有放过她的打算。
武则天谋略出众,又有着盛宠,不仅将萧淑妃拖下马,就连王皇后也因此后位被废,最终眼睁睁看着武则天上位。
萧淑妃曾经与武则天是死对头,尽管萧淑妃失宠被废,但是武则天却并没有罢休的意思。萧淑妃被她斗倒之后,武则天又将目光放到了萧淑妃所生子嗣上面。
唐高宗也许察觉到了武氏的想法,不愿意见到自己的儿子,牵连入内,被武则天害死。因此后来借口李素节经常患病为由,命他就待在封地中,无诏不得入京。
李素节经常患病吗?当然不是,这只是唐高宗为了保护他而找的借口而已。想着只要他不入京都,不在武则天眼皮底下晃悠,久而久之应该就不会再被武则天针对。
唐高宗的想法是好的,可惜的是他的儿子似乎并不太能理解。其实这也并不怪李素节,又不事先打个招呼,自己的父亲突然不理自己,还十分狠心的说以后没事儿就不要再见面了。换作谁,谁都可能会慌。
李素节害怕唐高宗会忘了自己,所以后来写了篇《忠孝论》,托人秘密呈递给唐高宗。可惜的是,虽然说是秘密呈递,但是这篇文最终还是被武则天看见了。
武则天因此十分不高兴,仪凤元年诬告李素节贪污,将李素节降封为鄱阳郡王,削减其三分之二的食邑,在袁州安置。仪凤二年,又将李素节禁锢终身,改迁到岳州安置。
天授元年,随着武则天权势越来越高,武家人也越来越嚣张,竟然开始慢慢清楚李唐皇族势力。
这一年的七月,武则天的侄子武承嗣,知识周兴诬告李素节和其兄李上金*。武则天下令,命两人进京。
还没有到达京城,李素节刚走到京都南面的龙门驿,就被人缢杀而死,享年四十三岁。李上金看见弟弟的惨状后,心中惧怕,最终自尽而亡。
李素节其实在收到武则天命令的时候,就已经知道自己凶多吉少了。当初在路上,他听见有人遇丧事而痛哭,还对身边人感叹:“病死哪里都可以得到,有什么好哭的呢?”
到底是谁勒*李素节,史料没有记载,唯一可以确定的是,是武承嗣指使的可能性最大。
3、经典励志小故事与心得
小故事一、用人之道
去过庙的人都知道,一进庙门,首先是弥陀佛,笑脸迎客,而在他的北面,则是黑口黑脸的韦陀。但相传在很久以前,他们并不在同一
个庙里,而是分别掌管不同的庙。
弥乐佛热情快乐,所以来的人非常多,但他什么都不在乎,丢三拉四,没有好好的管理账务,所以依然入不敷出。而韦陀虽然管账是一把好手
,但成天阴着个脸,太过严肃,搞得人越来越少,最后香火断绝。
佛祖在查香火的时候发现了这个问题,就将他们俩放在同一个庙里,由弥乐佛负责公关,笑迎八方客,于是香火大旺。而韦陀铁面无私,锱珠
必较,则让他负责财务,严格把关。在两人的分工合作中,庙里一派欣欣向荣景象。
其实在用人大师的眼里,没有废人,正如武功高手,不需名贵宝剑,摘花飞叶即可伤人,关键看如何运用。
小故事二、所长无用
有个鲁国人擅长编草鞋,他妻子擅长织白绢。他想迁到越国去。友人对他说:你到越国去,一定会贫穷的。为什么?草鞋,
是用来穿着走路的,但越国人习惯于赤足走路;白绢,是用来做帽子的,但越国人习惯于披头散发。凭着你的长处,到用不到你的地方去,这
样,要使自己不贫穷,难道可能吗?
心得:一个人要发挥其专长,就必须适合社会环境需要。如果脱离社会环境的需要,其专长也就失去了价值。因此,我们要根据社会得需
要,决定自己的行动,更好去发挥自己的专长。
小故事三、袋鼠与笼子
一天动物园管理员发现袋鼠从笼子里跑出来了,于是开会讨论,一致认为是笼子的高度过低。所以他们决定将笼子的高度由原来的10米
加高到20米。结果第二天他们发现袋鼠还是跑到外面来,所以他们又决定再将高度加高到30米。
没想到隔天居然又看到袋鼠全跑到外面,于是管理员们大为紧张,决定一不做二不休,将笼子的高度加高到100米。
一天长颈鹿和几只袋鼠们在闲聊,你们看,这些人会不会再继续加高你们的笼子?长颈鹿问。很难说。袋鼠说∶如果他们再继续忘记关
门的话!
心得:事有本末、轻重、缓急,关门是本,加高笼子是末,舍本而逐末,当然就不得要领了。
小故事四、扁鹊的医术
魏文王问名医扁鹊说: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最好呢?
扁鹊答:长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
文王再问:那么为什么你最出名呢?
扁鹊答:长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中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初
起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及本乡里。而我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经脉上穿针管放血、在皮
肤上敷药等大手术,所以以为我的医术高明,名气因此响遍全国。
心得:事后控制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
小故事五、曲突徒薪
有位客人到某人家里做客,看见主人家的灶上烟囱是直的,旁边又有很多木材。客人告诉主人说,烟囱要改曲,木材须移去,否则将来可
能会有火灾,主人听了没有作任何表示。
不久主人家里果然失火,四周的.邻居赶紧跑来救火,最后火被扑灭了,于是主人烹羊宰牛,宴请四邻,以酬谢他们救火的功劳,但并没有请当
初建议他将木材移走,烟囱改曲的人。
有人对主人说:如果当初听了那位先生的话,今天也不用准备筵席,而且没有火灾的损失,现在论功行赏,原先给你建议的人没有被感恩,
而救火的人却是座上客,真是很奇怪的事呢!主人顿时省悟,赶紧去邀请当初给予建议的那个客人来吃酒。
心得:预防重于*,能防患于未然之前,更胜于治乱于已成之后。
4、《史记》里的故事真的发生过吗?有没有杜撰呢?
喜欢历史的朋友肯定都有读过《史记》,《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到黄帝时代,下到汉武帝初年,整整跨越了3000多年的岁月。不过《史记》中记载的内容都是真正的历史吗?答案是否定的。司马迁也没办法活3000多年,不然他就能把自己看到的一切都给记录下来。实际上《史记》中也有很多杜撰的内容,在历史上并没有真实的发生过。但就算这样,《史记》依然是一部伟大的历史作品。
说到《史记》,大家一定都不陌生,从小学的《将相和》开始,我们就与它耳濡目染。作为二十四史的老大,又与《资治通鉴》成为史学CP,《史记》的成就和影响自是毋庸置疑的。
该书的作者司马迁更是因《史记》“一书封神”,从此咸鱼翻身,成了后世无数历史学家的祖师爷。不过,就客观性而言,《史记》是否真的就是一部完全真实可信的史书呢?
《史记》的戏说高于史实
在《史记》中,最为精彩的要数鸿门宴这一段了,司马迁依次介绍楚汉阵营的人物。最后,司马迁专门提了句“亚父者,范增也。”在鸿门宴之前的《范增列传》中,我们都已经知晓范增与项羽的关系,这里为什么还要专门介绍呢?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当时的场景,一群人在一起寒暄,项羽恭维刘邦看起来胖了,刘邦吹捧项羽看起来帅了,范增看看刘邦身边的张良,打着小算盘。
那么,他们由寒暄到各自落座,是需要一定时间的,司马迁专门介绍“亚父者,范增也”,是给读者勾勒了一个鸿门宴之外的场面,让读者的脑海中有一段恰当的留白,不至于一开始就陷入紧张的情绪。但是亚父授意项庄进来祝酒,所言“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这两句没有加上项伯“见事紧急”之类的话语,又让人感到事情急迫,让项伯来不及想。
这样层层递进,一步步制造紧张气氛,最后让人身临其境的套路,跟说书人如出一辙。
读《史记》,就好比司马迁作为一个说书人,既要旁白,还要融入进剧情,必要的时候甚至要表演,我们就好比观众,听着司马迁声情并茂地“戏说”历史。
烽火戏诸侯、荆轲刺秦王都是假的?既然是“戏说”历史,司马迁在某些历史的记载上,投入的感情色彩就比较浓厚。
拿“烽火戏诸侯”来说,周幽王得到了美人褒姒,这位褒姒是个冰美人,蒙娜丽莎的2.0版。周幽王不爱江山爱美人,你不笑是吧,“待我拱手河山讨你欢”,他点燃了烽火台,戏弄了诸侯,褒姒看了果然哈哈大笑。
幽王很高兴,因而又多次点燃烽火,这事让诸侯们丧失了对幽王的信任,也就渐渐不来了。结果犬戎一来,周幽王再点烽火,没人理他,犬戎攻破镐京,杀*周幽王。
这“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司马迁写得跟亲眼见过似的,但是西周哪来的烽火制度?再说了,即便有,请问在山东的齐国如何能看到陕西的烽火?任他斗转星移,竹简也不会说谎。
在2012年发现的一组战国竹简中,发现了周幽王被灭的古文字记载。据竹简记载,周幽王废掉了申皇后,她的老爸申侯很不爽,上书进谏,劝诫幽王不要重蹈夏桀和商纣的覆辙。周幽王听到臣子将自己比作亡国之君,当时就怒了,主动出兵攻打岳父申侯,申侯联合缯国以及犬戎和周幽王大战,最后周幽王战败被杀,西周灭亡。
再来说说荆轲,司马迁把他刻画为武艺高强、重情守诺的刺客。但荆轲刺秦,是在燕太子丹满足了荆轲所有的要求,荆轲一直推诿,不得已才动身的,荆轲算不上报答太子丹的知遇之恩。就连刺客安身立命的武艺,荆轲也很一般,相比较聂政从一堆人身边杀出重围,荆轲刺秦的动作实在是笨拙。
在刺客史上,荆轲之所以比聂政有名气,在于聂政刺杀的人不如荆轲刺杀的人有分量,而荆轲刺的对象是嬴政。而反抗秦国的暴政就更谈不上了,果真如此大义凛然,又何必在太子丹多方催促甚至威胁下才动身。只能说,荆轲牛皮吹大了,想不吹都不行了。
如此的例子林林总总了,首先司马迁对于刘邦就不够尊重,把刘邦说成是刘邦的母亲与*生的,这就硬生生得给刘太公戴了有颜色的帽子不说,还把汉家帝王搞成了统统是来路不明的货。
对于自己的老板汉武帝,司马迁也毫不客气,汉武帝所作的驱逐匈奴这些事被淡化了不少,却着重写了汉武帝晚年的巫蛊之祸。
司马迁为啥要“骗”我们?
说到底,司马迁也是人,再严谨理智的知识分子,也只是尽可能在态度上保持中立,而不可能像机器一样完全客观。他们必须以自己的思想为依托去记录事件,而遭受的经历和时代的局限不可避免会对其有着根生蒂固的影响。
因为替李陵辩护,司马迁被汉武帝处以极刑。你在身体上摧残我,我就在名声上搞臭你,不仅搞臭你,还要搞臭你祖宗。司马迁已经很克制,但是这种情绪还是表现出了端倪。同时,司马迁对于那些悲剧英雄,如项羽还有飞将军李广,还有敢于刺杀皇帝的荆轲,溢美之词就很多,这也是由于代入了自己的情感。而褒姒为西周的灭亡背锅,则在于司马迁认为褒姒开了帝王废嫡立庶的先例,没了规矩,国将不国。
加上此前太子刘据冤死,司马迁又目睹了其他皇子争夺皇位的血腥,在修史的时候,必然会对第一个带头破坏宗法制的褒姒厌恶至极。在司马迁看来,这种恶劣的影响会延续数千年,所以,明贬褒姒,其实是同情刘据,那么矛头最后还是指向了处死刘据的汉武帝。除了主观情绪的影响,在资料搜集方面,司马迁也难免会有所遗漏,而且先秦文学因为秦始皇“焚书坑儒”多有佚亡,他只能走南闯北听当地人的讲述,但这些资料来源有真有假,很多也是道听途说的戏说。
所以,很多的历史,司马迁只能凭自己的想象并结合民间的说法去写。但这都不能忽视司马迁和他的《史记》的价值,把自己的态度写入历史,瑕不掩瑜,因为历史并不仅仅是一种由*积累的知识,也是一种由活人塑造的体验。这种人生体验和超越生命的渴望,乃是贯穿于文学、艺术、*、哲学和历史的共同精神。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31th.cn/articles/591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