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教学设计及反思

发布时间: 2025-07-17 10:44:46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背景及单元整体设计方案】

11月6日晚上八点多钟,接到学校通知,第二天区领导要来学校考察,要听一堂*或语文课,要求我准备一堂课。

接到通知,我思考着上哪堂课,必修1已经学习完毕,不可能再上。必修2有两个单元的古诗文,都比较长,而且难度又比较大,也不在考虑之中。最后一个单元是演讲单元,但已经决定在督导评估和市教研课时上,也不能上。只能选择第一单元。

第一单元是写景状物的散文,都很经典。一篇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篇是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一篇是陆蠡的《囚绿记》。这几篇文章要上出彩,感觉比较困难。都是很多老师上了又上的课文了。最后决定上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从单元提示来看,重点突出了三个方面,一是学习精巧独特的艺术手法,一是品味优美隽永的语言,一是把握作者深刻而丰富的情感。

仔细研读这三篇文章,我觉得从整个单元设计的角度出发,每篇可以有所侧重。比如《囚绿记》用到了象征手法,那么这篇课文就着重艺术手法的赏析;《故都的秋》有大量的写景,当然是着重赏析它的景物描写,品味它的语言;而《荷塘月色》虽然也有景物描写,但毕竟只有三段,而作者的淡淡的忧愁的情绪体现在全文各个地方。另外,教学参考上是从三个方面对《荷塘月色》进行教学建议,一是体会作者的情感,一是景物描写,一是语言品味。

因此,我考虑,上《荷塘月色》,首先从整体上去把握体会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体会他的情感。第二课时再品味语言,分析景物描写的妙处。况且,我觉得对文章的把握也要遵循整体感知到局部赏析的规律,必须培养学生的整体阅读意识。而且,学生也容易被他优美的景物描写假象所迷惑,而不能把握到他真正的情感。另外,朱自清这篇文章很多老师上课的时候就是从景物描写入手,如果我再这样上,也很难上出新东西来。不如做一次大胆的尝试,至于尝试的结果是成功还是失败,留待课后再讨论了。

【三维目标】

1、体会作者彷徨苦闷又略带淡淡的喜悦的情感。

2、理清写作思路,学习作者圆形结构的写作技巧。

3、培养学生忧國忧民的思想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作者苦闷中略带喜悦的复杂感情。

2、学习圆形结构写作技巧。

一、导入

这个单元有几篇课文?学习重点是什么?

提醒学生把握编者意图的重要性。写景状物散文。

至少三点: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对自然、人生的丰富感受和深刻思考(体会情感),精巧独特的艺术构思。

学习写景状物的散文,必须通过揣摩语言去整体感知文章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走进作者的心灵。今天我们就借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来好好揣摩品味他在文中表达的情感。首先请大家大声的朗读,注意,在朗读《荷塘月色》的时候,你就朱自清!

二、诵读品味

1、学生自由朗读,并谈感受体会。

2、指导读法。

三、体会作者情感,学习圆形结构的写作技巧

1、我们在读的过程中,有没有注意到作者直接表达感情的一些句子?请大家找出来。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

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2、为什么作者一开篇要说自己心里颇不宁静呢?而作者在荷塘散步的时候又说“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又流露出喜悦的心情,作者到底在这篇文章中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呢?

学生思考并讨论分析。

可以要求学生谈谈自己烦恼的时候有没有类似的经历?如:

烦恼──听Mp3──暂时忘记烦恼──最终听不进,甩掉Mp3+BXO

3、圆形结构写作技巧:

外结构:出家门──赏月色、观荷塘──回家门

内结构:不宁静──寻宁静──得宁静──失宁静

4、**朱自清的介绍:

讲到这里,我觉得有必要跟大家介绍一下朱自清。

⑴ 朱自清的祖籍:朱自清有一篇散文叫《我是扬州人》,但其实他不是扬州人,只是从5岁起便定居扬州。他的祖籍,则是诞生过鲁迅的浙江绍兴。(绍兴出名人!)

⑵ 朱自清名字的由来。

⑶ 朱自清的才华:学生时代就开始创作新诗,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22年发表长诗《毁灭》,引起文坛关注。1924年,出版了诗和散文集《踪迹》。1928年,朱自清出版的散文集《背影》,奠定了他作为杰出散文家的基础。他在古典文学、语文教育、语言学、文艺学、美学等学科领域都有着很深的造诣和建树。

《中国青年报》上曾报道一则新闻是《我国30岁以下的教授已有17位》,但早在75年前的1925年,朱自清出任清华大学教授并任该校中文系主任时,年仅27岁!

⑷ 朱自清精神。*的政论名篇《别了,司徒雷登》中。*这样写道:“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國民**派面前站起来了。……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最终,朱自清先生绝食而死,死时年仅48岁。

今天我们学习的《荷塘月色》,我们不仅要看到他优美的景物描写,更要体会他在优美景物描写背后深深的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感,而我们也要树立起民族的忧患意识,努力学习,以便将来为祖国做出相应的贡献。

四、质疑问难

对本文,你还有什么疑问?

五、作业

仔细品读4~6段景物描写段落,就其中某一段,尝试写一篇300字的赏析文章。

第二天通知我,说是听我的课。上课了,我先给学生讲解了本单元的知识目标,就是要学习精巧独特的艺术手法,品味语言,体会情感。接着我说我们今天就借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来体会他的情感。然后要求学生朗读课文,并谈读感受,有些学生讲到景物描写的优美,给人宁静的感觉,马上有些学生反驳说并非如此,开篇就说不宁静,可见作者是不宁静的心情。我顺势就学生的发言,要求大家讨论,体会情感。学生课堂发言很积极,有的学生注意到了景物描写的变化,反映心情的变化,有的找到抒发心情的句子,进行分析。也有的从背景入手进行分析,我觉得学生做的很不错。时间不知不觉地过去了,还有学生在辩论,我停止了辩论,进行了总结。找出了作者抒*感的句子,结合背景分析了作者的心情,并且分析了第一段不宁静体现在哪些句子里。顺势又总结出精巧的构思,即内外圆形结构。最后我介绍了朱自清,说到了他的绝食。说到了他的彷徨痛苦,说到了这篇文章所体现出来的忧患意识。

自我感觉不错,可以打80分吧。

当然也有不足,比如学生分析到景物描写的变化时,我如果再引导学生把三段景物描写各写了什么找出来,板书出来,进而更深入地体会作者心情的变化,或许更好。比如学生讲到“可惜我们早已无福消受了”时,我要求学生把引用的两首诗歌再读一读,然后再去分析这句话的含义就好了(上课时没有读)。总体说来诵读还少了点。最后如果能把表现情感的方法在黑板上板书出来或者要求学生自己总结出来就更好了(上课时只是自己口头总结了)。

语文老师真不好当,我现在是深有体会了,要上好一堂语文课是真不容易。我进而想到在新课改的前提下,应该如何上语文课的问题。

是不是每堂课都要探究合作?可不可以有老师的灌输(比如我对学生谈到朱自清的一些事迹)?而且可不可以整堂课都是老师讲解?可不可以在某些课里有所侧重?又如何侧重?单元设计如何制定?怎样才更科学?学期目标又如何体现?尤其是三维目标又该如何实现?课堂评价该从哪些方面入手,是只看一堂课还是要结合整个设计来看?如何把所有课文进行分类,比如哪些课文是“定篇”,哪些是“例文”,哪些是“样本”,哪些又是“用件”?……

要思考的还很多,要学习的也很多,另外,面对我们的学生,如何从他们的实际情况出发去设计课堂也很值得研究,如何避免课堂的平面滑行也值得探讨,如何上出深度更值得去探索。

这学期新课改,听了很多课,也被听了很多次课,早就想开这么一个主题帖了,但一直没有开出来,除了时间原因外,也因为自己的懒惰。

这一次课后,最终让我下定决心开这个帖子了,我开始了对必修1、2教学的整体反思。

因为在听课和被听课过程中,听到了很多评论,而有些评论我不能够赞同,比如上出语文味,是不是与思想教育就冲突了?我想语文味到底是什么,恐怕有些专家都不清楚。这一次课,以及后面的《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和《短歌行》,都听到相似的评价,我会再好好总结的。

我热切盼望大家能各抒己见,帮助我拨开云雾。

拓展阅读

1、《钱湖春行》参考

引言:《钱湖春行》诗中描写了诗人骑马所见到的西湖早春的旖旎骀荡的春光,表现了世间万物在春沐浴下的勃勃生机以下就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钱湖春行》参考 ,欢迎大家阅读和借鉴!

材分析

《钱湖春行》是人版初中语文材第一册第三单元第15课内容,所选内容是中国古代诗歌,在此之前生已习了两首诗歌,本首诗歌在古代诗歌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情分析

初一生仍以形象维为主,基础较差、文底子薄,各方面能力相对低下,没有习诗歌的意识和方法,因此在中要特别重视法的指导。在中诵读是重点,要加强诵读指导,其次注重诗意的体会、再现在诗歌语言的品析上。

1、知识与能力

① 了解诗歌的有关知识

② 理解诗歌内容,领会其中所抒发的感情

2、过程与方法

① 有感情地复诵读,体会古诗的意境

生欣赏诗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 启发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想感情

② 提高审美能力

重点诵读、体会意境品味语言

难点体会意境品味语言

方法 法:启发、引导式。 法:自主、合作的方式

过程:

(一) 导入:

们知道“西湖”这个名字是谁先第一个称呼的吗?是白居易,他曾经写过一首诗:《杭州回舫》。其中有一句话叫“报与西湖风知”后人才把她命名为西湖。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白居易对西湖情有独钟。今天,我们就来一首白居易游西湖的古诗《钱湖春行》(板书)

(二 ) 作者简介以介绍西湖

(三) 读诗

1、朗读这首诗(找一生)

找生评价:字音、节奏、语气、情感

2、听录音注意以上四方面。

3、生自由朗读

4、生展示朗读风采:找一生读,找小组读,齐读

(四) 欣赏图片,初步感知诗词

品诗明义 描绘画面

选择你喜欢的一句诗描绘画面,参考句式:

从————中我看到了————。

从————中我听到了————。

从————中我感受到————

(五 )理解诗词,掌握一些重点字词的意

(六 )赏析并

1 首联: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水面初平”写的是怎样的景象?为什么说“云脚低”?

勾勒出湖上早春的轮廓。

2 结合上面两副图考:颈联写了什么?为什么说“乱花迷眼”?这样写,跟诗题有关吗?浅草有什么用意?

颈联写了花草。诗人在马上观花,时间久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便有迷乱之感。这样写,暗切题中“行”字草初生,故“浅”,也是早生景象;“没蹄”,也是暗切“行”字

3 可不可以把“几处”和“谁家”换成“处处”,“家家”?为什么“争暖树”?燕子啄泥衔草、营建新巢,从中能见出什么?

不可以换,因为还是初春季节。莺和燕都富于季节的敏感,是春天的象征,代表了春天的来临因为是“早莺”,所以抢着向阳的暖树,来试它滴溜的歌喉;因为是“新燕”,能显现出一种春的活力,就会引起人们一种乍见的喜悦

(七 )课文小结

这首诗的题意主要在“行”字。诗人写骑马游春的乐趣,截取从孤山寺北写起至白沙堤至。开头写“水面初平”是孤山寺所见之景,中间写游程中所见,最后用“绿杨阴里”写白沙堤之景,明丽轻快

(八 )提高

1这首诗以( )为线索,紧扣( )的特点,抒发了诗人( )的心情。

(春行、早春、喜悦)

2诗人选取了最能代表春天的哪两种鸟?抓住了初春的景物特点,选取了极富典型性的景物是什么?(莺、燕) (乱花、浅草) 3诗人写了三处地方,分别是( )最吸引作者是( ) (孤山寺、贾亭西、白沙堤)(白沙堤)

4诗人采用( )的表现手法,随着作者的脚步,景物也发生了变化。

(移步换景 )

(九)作业布置

1、赏析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2、背诵此诗

所行 孤山寺 贾亭西 湖东 白沙堤对春的西湖春景图

所见 水涨云舒 莺歌燕舞 花乱草绿

喜爱和 赞美之情

所感 最爱 行不足

本节课的过程能紧扣目标,突出重点,按照进行的活动,在师生互动中达成目标。在过程中,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发挥生的主体作用,把课堂生,使之真正成为习的主人。课堂气氛良好,生积极性高,达到了“文明自主,高校快乐” 的效果。但由于生对作者以写作的时代背景了解不多,体会不深,所以,诗的意境感悟不是十分透彻,对中国古代诗歌的积累修养有待进一步提高。这节课我试图走出诗歌的困惑,一改过去诗歌中,师讲解字句的理解,生阅读背诵的死板模式。

大胆把阅读、欣赏、领悟、感受的主动权全部交给生,师只略作点拨。充分调动了生的阅读兴趣,发挥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而且课后发现,由于生透彻地理解了诗歌,背诵起来也很顺利,默写时甚至很少写错别字,而生笔下的春天也是生机勃勃,诗意盎然。课堂,我觉得就是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真正做到师主导,生主动,实现生与文本,生与生,老师与文本,老师与生的对话,构建阅读成为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课堂,搭建起互动的桥梁,让生在课堂上敢想敢说,能想能说,会想会说。

2、搭石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 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和熏陶

重、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丽。 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出搭石

1、谈话引入

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是个美丽的地方,那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有郁郁葱葱的树林,还有一条清澈见底、潺潺而流的小溪。而作者每次回忆起家乡,觉得最美的还是家乡的搭石。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平凡而美丽的搭石吧。

2、板书课题,生齐读

二、整体感知,初识搭石

1、自读课文,要求: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什么是搭石?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交流习“什么是搭石”

(1)找出课文中的句子读一读

(2)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们要怎么样过小溪?找出文中句子读一读

(3)再来读读什么是搭石

3、交流搭石给人们留下的印象(随机板书:家乡的一道风景)

三、围绕风景,自主寻美

根据生对搭石的初步印象,默读2-4自然段,寻找美丽风景

四、交流体会,品味搭石

1、一行人“走”石图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1)读通句子,正音(多音字:行)

(2)引导生理解“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3)生运用抓住重点词语想象画面的方法,体会“走石图”的美

(4)复朗读,体会画面的美

(5)回扣“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2、背老人“过”石图

“假如遇上老人„„理所当然的事。”

(1)指名读(正音“伏”)

(2)自主练读,抓住重点词想象画面

(3)指导朗读,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体会画面美 (4)再次回扣“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五、总结 也许有一天,这里会架上桥,通上路,也许有一天,搭石在家乡会永远消失了。但是家乡的人们走搭石时的美,会永远留在作者、留在我们每个人心头!搭石上还有哪些看得见的美?还有哪些看不见的美?作者又是怎样表达这些美的呢?让我们下节课再一起来品味吧。

六、作业:本课生字词课后

《搭石》这篇文章,全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如“搭石”一般于默默无闻中凸现。而课文中写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致,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的和谐美。背老人过搭石一段,在写出景美的同时也体现出了相亲们的心灵美。全文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可以说就是“美”,而为了让生可以更好的体会这种美,我选择了让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

这篇课文文字并不艰深,但其间传递的情感却是丰富的。这正为生的个性化阅读提供了想象的空间。在习第三自然段开始,让生读书,谈谈自己的感受,有生谈到了这个自然段很美,像画一样,于是我抓住这个“美”字作文章,让生快速地浏览课文,一边读一边体会,文中的那些词句让你感受到美呢?这是一个难度很大的问题,同时又是一个透过文字直抵内心的引子。生潜心全段,完全可以得出各具个性的阅读体验。生带着任务读课文,读书目的性自然体现,又增加了语言的积累。以“美”为切入点,带着生走进了这一行走搭石的人,开始感受“搭石”,欣赏“搭石”,寻找美的画面。在三段行人走搭石时,我引导生抓住“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等词,想象画面,感受那藏于文字之中的美。通过生的回答人们走搭石没有人突然止步,感受心灵美。从而整段的音乐美、画面美、心灵美浑然一体,生对文章的理解得到升华。

3、幼儿园大班语言案《dtl

一、目标

1、会四个声母d、t、n、l,能够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能正确认读d、t、n、l与单韵母组成的音节。

3、继续习带调音节的拼读方法。

二、重难点

1、d、t、n、l与a、e、i、u相拼时读音的准确性。

2、直呼音节的训练。

三、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同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两位神通广大的人物,你们看看是谁呀。(多媒体课件展示)

2、指导生认识“哪吒”的“n”。(出示字母卡片n)

3、老师讲故事引导习字母:有一天,玉皇大帝派哪吒三太子去捉拿孙悟空,他们俩在一座大山上相遇,展开了激烈的战斗,结果哪吒被孙悟空打败了。哪吒暗自心惊,心想原来他的特别大呀。你们看这就是“特别”的t,另一个就是“他的”的“d”。(相机出示字母卡片)

4、继续引导,孙悟空打败了哪吒乐得哈哈大笑,这就是“l”。(相机出示卡片,师板书:d、t、n、l) 过渡: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四个声母宝宝,这节课我们就来和这四个小宝宝做朋友吧。

二、习声母d

1、出示图1,习声母d的读音。 (1)图中画的是什么呀?(一个小闹钟) (2)钟表会发出什么声音呢?(de、de的响声) 师述:钟表跑时会发出“de、de、de”的声音,这个音读的轻短些就是de的读音。 板书:de 师范读:d d—e 读:d d—e 同桌互读,共同正音。

生看大屏幕,开火车读,分组读,齐读。

2、正确书写。

三、习声母t

1、习t的读音。

师:t发音时,用舌尖抵住上牙床,猛一发音。T的本音几乎听不到,大声读就成了呼读音。 板书:t—e 师范读:t t—e 读:t t—e

2、习t的形 问:声母t与图中哪一部分很像?

师启发生自编顺口溜:小伞把儿t、t、t。伞柄朝下t、t、t。

3、指导书写

师:t要占中格和上格。些1—2个。(书写格式很重要)

4、课中休息

指导练语境歌:悟空本领特别大,天兵天将都不怕,打败哪吒三太子,乐的悟空笑哈哈。

五、习声母n

1、习n的音

师:n的发音与t相似,n也有本音和呼读音。 板书:n—e 师范读:n n—e 读:n n—e

2、习n的形

问:n与m有什么不同?

儿歌:一个门洞n、n、n,两个门洞m、m、m。

3、指导书写 n占中格。

六、习声母l

1、看图习l的音。 问:(1)图中的小丑在做什么?

(2)小丑鼻子上是什么?他的表情怎么样? 讲:“le”读的轻短时就是l的读音。 板书:le

2、习l的形

师启发生自编顺口溜。

3、指导书写

L占中上格,从上到下一笔写成。

七、巩固练习

1、读声母,读呼读音。

2、用儿歌区别b—d、m—n、f—t

八、板书

d t n l

时,我努力选择能激发习兴趣,又乐于被生接受的习方式来调动习拼音的兴趣,做到有情有境,营造良好的习氛围,有发习拼音的饱满热情。

但在中也存在一定的不足,拼音的习是一个从模仿到掌握方法的过程,在本堂课中,对于部分生的方言,分不清n和l的发音的孩子,我在指导区分,练读方面做得不够好,没有给予这部分孩子很好的练习时间。在以后的中,对于有方言问题的孩子一定要多花时间进行练习,为以后的汉字的习与拼读打好基础。

点击查看更多《荷塘月色》教学设计及反思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31th.cn/articles/30120.html

热门阅读

  1. 赞助企业在高中生篮球赛上的发言稿
  2. 服务类标语集锦
  3. 大专毕业生自荐书的范文
  4. 感恩母亲的主题征文
  5. 三年级环保广播稿范文
  6. 公司兼并协议书范文
  7. 201年除夕微信祝福语精选
  8. 《做爸爸妈妈的小帮手》教案
  9. 《翠鸟》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10. 小班班务的计划
  11. 禁止吸烟的工作计划
  12. 小学生意外伤害赔偿协议书
  13. 关于爱情的圣诞贺卡祝福语精编
  14. 最受老婆欢迎的妇女节祝福短信
  15. 三字经故事及释义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