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的故事
梁实秋,北京人。我国著名学者、教授、文学家、翻译家。他长于文艺评论,有不少理论性文章,在书评领域有重要建树。
梁实秋出生于北京,1915年考入清华学校,曾于1921年与闻一多、孙大雨等人共同组织清华文学社。1923年8月赴美留学,先后在科罗拉多大学和哈佛大学求学,专攻英语和欧美文学。1926回国,先后任教于南京东南大学、国立山东大学和北京大学。1949年5月移居台湾,先后任台湾省立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台湾省立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1987年11月3日病逝于台北。
悠悠山大情,铭铭青岛心
国立山东大学校长杨振声师法蔡元培先生“兼容并包、思想自由”之办学方针,遵循“宁缺毋滥”的原则,在全国广聘名师,到上海时碰见闻一多、梁实秋二人。求贤若渴的杨振声遂坚邀他们到青岛任教。杨振声介绍说:讲风景环境,青岛是全国第一,二位不妨前去游览一次,如果中意,就留在那里执教,如不满意绝不勉强。于是,在1930年夏天,梁实秋携眷与闻一多欣然抵达青岛进行考察。在青岛的“半日游览”里,他们沿街所见,绿树成荫,掩映着红瓦楼房,而且三面临海,气派壮观,令人心旷神怡,粱写下“天气冬暖夏凉,风光旖旎,而人情尤为淳厚”的感慨。一席饮宴后就立即“接受了青岛大学的聘书”。梁实秋被任命为外国文学系主任兼图书馆馆长,成为人才济济、盛极一时的山东大学中又一颗明星。
暑假过后,梁实秋如期来到山东大学。生活上有情有趣,舒适惬意,尽情享受着海滨生活的慷慨赠与;与此同时,山大刻苦扎实的学风也令其振奋精神,全心全意投入到事业之中。起初梁实秋主要着手于古书的研究,一方面是为化解当代社会“蔑视经书或是提倡复古”的极端风气,提倡用辩证批判的态度对待古书,另一方面也为自己在山东大学执教做足文学准备。短短几年,梁实秋逐字逐句地研读完《十三经注疏》、《资治通鉴》、《二十一史》和《杜诗全集》。梁实秋还特别迷上了杜诗,用两年多的时间苦心搜集到六十多种杜诗版本,几乎全部杜诗都被他“圈点了一遍”,而杜甫所撰写的仇注、钱注、千家注等,他莫不耳熟能详、且能洞烛其利弊。饱览古书使他的文学功底愈加深厚。
梁实秋的工作十分忙碌,他在外文系开设了英语、欧洲文学史、莎士比亚、文艺批判等课程,还担任了其他系的公共英语课。他来山大时只有二十八岁,但讲起课来却是轻车熟路,思维敏捷,语言精炼生动。授课时间观念极强,总是踏着铃声进入教室,进屋便讲,不疾不徐,绝无赘余,一课讲毕话音刚落而下课铃声正好响起。他常对学生和同事说“上课时一分钟也不能浪费,课间是学生活动和休息的时间,一分钟也不容侵犯,故尔上下课必须准时。”仅凭这点,他就赢得了全校师生的赞扬。
年轻有为的他相貌堂堂、温和有礼、衣着淡雅不俗,虽是留洋出身,却不喜洋服,总是长衫棉袍,颇具谦谦君子之风;再加上他的智慧与谐趣,往往让课堂气氛非常轻松,深受学生欢迎,这也令他的众多学生至今还能记忆起他所教授的课程。他也曾回忆说“我所讲课只要听之者不是根本不听,总能得其梗概,稍加钻研,必可臻于深刻”。虽然他极为爱护学生,但对待成绩分数又十分严格,他常说“轻画分数,才是教师的失职”。也正因这种恪尽职守的执教风格,才让他的学生在认真求知的浓烈气氛中不断拓宽知识,受益匪浅。1934年,当山东大学的学生们听说胡适信邀梁实秋去北京大学任教,便联名上书挽留梁实秋,并致函北大校长:“敝系经梁实秋先生主持开办,同学夙受陶冶,爱戴正殷,群情迫遑。北平素为文化区域,人材较多,至希鉴谅,另行延聘,以慰渴望。”由此可见学生们对他的敬重和信任。
梁实秋负责的图书馆工作也是千头万绪,不仅要准备每周一期的《图书馆专刊》,作为图书馆专业周刊,不仅在大学罕见,在社会上也是唯一的。他有时还特地到上海为图书馆选购图书,由于馆内收藏莎翁著作最多,中外文各种版本甚至珍藏本都囊括其中,山东大学图书馆也因此而名扬全国。与此同时,他依然奋力写作,不间断地撰写小品、散文,并准备开展莎士比亚全集翻译。
在山大四年的执教,让梁实秋结交了众多好友,与杨振声、闻一多等七名“酒徒”,加上诗人方令孺一名“女吏”八人共同组成了“酒中八仙”,他和这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们经常聚在一起,或论道谈艺、或仗策漫游、或饮酒作乐,度过了他一生少有的快乐时光。
1934年夏,梁实秋一家迁往北平,从此他结束了在山大四年风流倜傥的名士生活,美丽的山大校园、淳厚的山大校风和性情豪爽的山东人,都给他留下了深刻记忆。他认为这四年是他一生中家庭最幸福的时期,还认为中国从北疆到南粤以青岛为最好。漫漫岁月里他念念不忘这段时光,这种情怀也深深*着一家人,其女粱文蔷于1999年特地回青岛寻访,当她看到故居前刻着《梁实秋故居》的石碑,禁不住潸然泪下。
笔耕一生,著作等身
梁实秋在他风雨波折的八十载春秋中勤奋耕耘,成果颇丰,著作达2000万字,留给中国文坛一座巨大的宝库。作为一代文学大师,梁实秋一生中撰写了《西雅图札记》等三十多本文集,小品文、杂文更是数不胜数,其中散文集《雅舍小品》为其代表作,以恬淡雅健的艺术风格在20世纪40年代独树一帜,开拓了一片散文新天地。该散文集40年间共印30多版,创下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发行的最高纪录。老舍夫人在梁实秋辞世后,用14个字精辟地概括了他的一生:“生前著作无虚日,死后文章惠人间”。
他也是新月派名副其实的重要理论家、文学批评家,在新月书店连续出版了《浪漫的与古典的》和《文学的纪律》两本文学批评专著,还在《新月》月刊发表了数十篇文艺专论,其思想观点受到不少学者追捧。他主张题材人本、描写人类最基本的喜怒哀乐的情感、人性,同时也专注于以理性的解剖刀去剖析分析,用精炼简洁的笔触描写说明,与人与事的评论常是一针见血简明扼要,这种写作风格在新月派诗人中极具代表性,其作用也是无可取代的。
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巨大工程几乎耗掉了他大半生岁月,这漫长的过程竟延续了40载春秋。他以难以置信的毅力年复一年地工作着,特别是当开始一起参与翻译的闻一多、徐志摩等人纷纷放弃之后,他独任艰巨,默默地承担了全部任务。在工作进行到最艰难的时候,也只是轻轻叹谓“译事中的困难真是一言难尽”。1936年,商务印书馆开始出版梁译莎剧,直至1967年终于译完包括诗集在内的莎翁全部作品。晚年的梁实秋杂事缠身,又患有糖尿病和胆结石,身体健康明显恶化,因此对译完莎剧常有力不从心之感,甚至给女儿梁文蔷写信说“我打算以余年完成这一工作,但是上天是否准许我,我自己也无把握,只有靠你们给我祷告了。”漫长的翻译过程是对梁实秋生命和意志的严峻考验,他顽强地经受住了。这一宏大工程竣工,煌煌四十卷莎翁全集,全部译文达300余万字。他这项历经半生的壮举重启了莎学东方之门,也被世人誉为给当代中国带来的最好的文化礼物。
1977年他主编的《远东英汉大辞典》,是我国英语领域颇具代表性的权威工具书,享有极高的知名度和信誉度。
梁实秋在人生旅途上顽强地**,生命不歇,笔耕不辍。垂暮之年,他以惊人的毅力又完成了两项浩大的工程:编纂《英国文学史》和《英国文学选》。更为惊人的是,与此同时他还计划开始另一项更大的工程:用英文写《中国文学史》、编《中国文学选》。常年的伏案写作致使他痔疮出血染红了坐垫,他却全然不觉。“大凡天地生人,宜清勤自持,不可懒惰,若当得个懒字,便是懒汉,终无用处。”这是梁实秋给友人的赠言,却也是自己毕生的格言警句,勉励着他不停地创作。
重情重义,朴实无华
他是文学大师,也是重情重义之士。他一生朋友众多,从学界到政界,从国内到国外,吴文藻、闻一多、季羡林等人都是他的挚友。他曾写道“一旦真铸成了友谊,便会金石同坚,永不退转”。当代文学名家冰心女士更是对他欣赏有加,并称“梁实秋是我的一生知己”。
虽然在国外生活多年,但梁实秋骨子里*是一个有很深的中国文化情怀的人。他从美国回来立即抛开钢笔用起了毛笔,直到抗战结束后,才不得不又用起钢笔。对于子女教育,很是注重中国文化的传承,在家从不卖弄自己极好的英文,只说北京话。他天天走小路步行到校,从不坐车。在很多人眼里他“洋派十足”,教书时,口操英语,却长袍马褂布底鞋,叠裆裤子还要扎腿带子。
梁实秋可谓是美食大家。出国后他时常念叨北京的小吃,后来有朋友从大陆带一些老北京的小吃给他,他尝后总是摇头叹气:“不一样,不一样!”。在饭桌上说起一道菜肴就想起在北京时的地道做法,进而陷入惆怅的思乡之情。人不管流浪多远,对故乡感情是永远割不断的。在美国的时候,别人特地邀请他加入美国籍,梁实秋拒绝说:“我是中国人,我以是中国人为自豪。”
1987年11月3日,梁实秋带着八十多年“风风雨雨的幸福记忆”离开了,给世人留下了他一生铸就的文学瑰宝。他生前特意嘱咐葬礼时要穿长袍马褂,不要西装,并将他葬于高处,“为的是让他能够隔海遥望魂牵梦萦的故乡”。
梁实秋先生学贯中西,在散文、文学批评、翻译等领域举重若轻、游刃有余。无论在作品中,还是生活中,处处彰显一代大师的幽默和谦逊。
当谈到孩子时,他劈头就说:“我一向不信孩子是未来世界的主人翁。”你正惊讶,他又补一句:“因为我亲见孩子到处在做现在的主人翁。”两句话,把孩子称王的现象全形容了。谈到节俭,他则说:“晚上开了灯,怕费电,关了灯,又怕费开关。”
幽默的最高境界是拿自己开涮,既要有谦逊的品格,又要有充分的自信。
梁实秋先生毕生致力于研究莎士比亚,遂成为这方面的权威。他原计划用20年时间把《莎士比亚全集》译成中文,但结果却用了30年的时间。他在“庆功会”上发表演讲时说道:“要翻译《莎士比亚全集》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大家洗耳恭听,他停了一下,又说:“第一,他必须没有学问。如有学问,他就去做研究、考证的工作了。第二,他必须不是天才。如是天才,他就去做写小说、诗和戏剧等创意工作了。第三,他必须能活得相当久,否则就无法译完。很侥幸,这三个条件我都具备,所以我才完成了这部巨著的翻译工作。”一席幽默,赢得笑声、掌声一片。
梁先生跟韩菁清结婚之后,两个人生活习惯完全不同。二人分房睡,梁实秋每天清晨4点起床,5点写作,晚上8点就睡了。韩菁清恰恰相反,不过中午不起,夜里总要到两三点才睡。“这样也好。”梁实秋说,“她早上不起,正好我可以安静,专心写作。我晚上睡得早,正好她得到自由,可以跟她那群夜猫子朋友去吃夜宵。”“如果她的朋友要请您一块儿去吃夜宵,怎么办?”有一天,朋友开玩笑地问他。“那简单!”梁实秋一笑,“他们请我吃夜宵,我就请他们吃早点。”
他在师大任教期间,当时的校长刘真,常请名人到校讲演。有一次,主讲人因故迟到,在座的师生都等得很不耐烦。于是,刘真便请在座的梁实秋上台给同学们讲几句话。梁实秋本不愿充当这类角色,但无奈校长有令,只好以一副无奈的表情,慢吞吞地说:“过去演京戏,往往在正戏上演之前,找一个二、三流的角色,上台来跳跳加官,以便让后台的主角有充分的时间准备。我现在就是奉命出来跳加官的。”话不寻常,引起全场哄堂大笑,驱散了师生们的不快。
拓展阅读
1、中秋节关于吃月饼的故事范文 中秋节吃月饼的故事100
中秋之时,正值农业丰收季节。收新谷、酬神农、庆丰收、祭土地、敬神明,也是中秋的一大特色。
远古人民感谢土地赐给人们衣食,所以每逢中秋,农民将稻谷堆成圆圆的谷堆上面用烧过的稻草灰写上“五谷丰登”“年年有余”等吉祥话,祈盼来年丰收。
有的地方中午祭神祭祖,晚上过中秋。台湾有的地方傍晚以牛、羊、猪三牲以及润饼,祭谢土地神。有的地方还祭潮神和观潮水,以求航运平安。
在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底店镇偏远地区老住户的家里,家家的房屋侧墙上都设有土地神的神位,神位面对着家里的大门,当地人把土地神也叫“土地爷”。每逢重要的节日这里都有一种祭拜土地神的遗俗,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正是秋季收获的季节,各家为了拜谢土地神的庇护,在土地神位前摆上桌案,桌上放着苹果和月饼等贡品,由家里的男主人**祭拜土地爷,拜土地爷有男拜女不拜的习俗,这种活动被称为“秋报”。
你也可以在微点阅读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中秋节关于吃月饼的故事范文。
2、幼儿故事:白云上的秋千
在蓝蓝的天空上,有好多挂在白云上的秋千,那是小鸟们的最喜欢的乐园。秋千绿色的藤蔓上缀满了五颜六色的鲜花,随风摆动的时候,非常漂亮。小鸟坐在秋千上,可以荡的非常高。所以秋千上总是可以传来小鸟们快乐的各种鸣叫声。
各种小鸟都会去秋千上玩,有黄鹂,麻雀,喜鹊,黄莺,天鹅,鸽子,鹰.......
大家每天白天排着队,轮流玩着。晚上回到森林里,不停的讨论着秋千的好玩!
这些秋千因为挂在白云上,对还没有学会飞行的小小鸟们来说,还没有能力飞到秋千上去玩。每次它们听到其他人谈论秋千的时候都非常羡慕。
有一只长满了羽毛,但是还没有学会飞行的小鹰,听到大家的描述。它没有仅仅是羡慕,它对自己说:我得快快的学会飞翔,然后自己去秋千上玩!
它开始努力的练习飞行。
从高空摔下去,没关系,爬起来忍着疼,继续飞;掌握不好方向和力度,撞到了山石上,没关系,继续飞;下小雨了,没关系,继续练习飞行;刮大风了,总可以休息了吧?不用不用,在大风天,更能够练习飞行的力度和技巧......
小鹰就这样很努力的练习着飞行,功夫不负有心人,小鹰终于学会了飞行。它高兴的奔着秋千乐园飞去,到了,到了,太漂亮了,看到秋千,它的眼睛亮晶晶的。
终于轮到它了,它飞到秋千上开始荡秋千,荡的好高好高,太好玩了。尤其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小鹰的心里幸福满满的,它很感谢白云上的秋千。
白云上的秋千,不管每只小鸟有什么心情,它们只是一直一直在那里,带给小鸟们更多快乐。
3、《黄巾起义》真实记录与故事
东汉中平元年至初平三年(184至192年)张角等领导的反抗东汉王朝的大规模农民起义战争。
东汉灵帝时,巨鹿(今河北宁晋西南)人张角创太平道,以为人治病的方法发展教徒。十年间,发展教徒数十万人,遍及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张角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谶语,动员群众起来推翻东汉王朝,并将分散的教徒按地区分为36方,每方各设“渠帅”。预定以干支记年的甲子年,即中平元年(184年)的三月五日(非甲子日)同时起义。由于叛徒告密事泄,起义提前于二月举行。旬日之间,部众发展至百余万,并迅速形成了三支主力军和三个主要战场:张角等活动之冀州地区(今河北中部一带);张曼成等活动之南阳地区(今河南南阳一带);波才、彭脱等活动之颍川、汝南、陈国等地(分别治今河南禹州和平舆、淮阳),东郡(今河南濮阳)则有卜己等。起义军以头裹黄巾为标志,被称为黄巾军。
颍、汝黄巾军在击败汉将朱儁后,围攻长社(今河南长葛东北),在皇甫嵩、朱儁、曹操反击下,于四月首先失败。南阳黄巾军于四月攻占南阳,被朱儁等包围。十月间撤往西鄂(今河南南召县南)。先后四位领袖张曼成、赵弘、孙夏战死,韩忠败降被杀。冀州黄巾军攻占广宗(今河北威县东)、下曲阳(今河北晋县西北),后被汉军包围,分别于十月、十一月失守,20余万起义军全部覆灭。张角病死后继任的领袖张梁、张宝都在战斗中牺牲,黄巾起义失败。分散在各地的黄巾军继续战斗。郭太领导的白波黄巾军起于并州,马相领导的黄巾军起于益州,黑山军活动于冀州及与兖、并、司隶交界地区。中平五年(188年)青州黄巾军又发展至数十万人,但在初平三年(192年)战败,被曹操收编,成为曹操以后统一中原战争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豪强地主的*统治,促使其迅速走向灭亡。
黄巾军起义组织简表
注:冀州黄巾军由张角直接指挥。
4、真实励志感人故事
1990年7、8月份,大三暑假。雷军的朋友王全国有个同事,和另一个人想办家公司,拉雷军和王全国入伙,让他俩负责技术和服务,股份四个人平分。雷军对自己的技术相当自信,几乎没有犹豫就答应了。
公司取名Sunsir(三色),希望红黄蓝三原色创造七彩的新世界。四个人都没有什么钱,也没有找人投资,最后还是雷军帮公司拿了第一张单子赚了几千元,才开始启动。
刚开始,公司租用了武汉珞瑜饭店103房间作为办公室,什么赚钱就做什么,没什么套路。每天忙得热火朝天,白天跑市场销售,晚上回来做开发。后来找了一个方向,做仿制汉卡。办公室十几平方米,放了桌子和电脑,就没什么地方了。四个人晚上基本不回宿舍,睡觉时就直接躺在办公室里。实在找不到地方躺的人,就只能坐在电脑前干活了。
没过多久,公司仿制汉卡的技术被人盗用,对方一次做的量更多,卖的价钱也比他们便宜,这个产品几乎没挣到什么钱。
团队看似强大,公司人最多的时候有14个人,业务范畴也挺宽,卖过电脑,做过仿制汉卡,甚至接过打字印刷的活。实际上,公司账上基本没什么钱,连吃饭都是个问题。有个兄弟吹牛说麻将打得好,自告奋勇去和食堂师傅打麻将,真的赢了一大堆饭菜票。后来公司实在没钱的时候,团队就派他去打麻将赢饭菜票。
“我们就是这样过日子的。”雷军说。
我们不要辜负每一刻。就像守护天使一样,这句话从那天起一直守护着我,在焦虑的时候给我安宁,在脆弱的时刻给我力量和勇气。
五年后的今天,我站在中学舞会上,周围是七嘴八舌的一群女孩。当前的话题是新来的澳大利亚交换学生,可爱的杰森。快歌的隆隆打击声突然停下,一曲慢歌充溢了喧闹的体育馆。我们的目光再次投向体育馆对面杰森正站在一群朋友中。但是周围所有的女孩们都打定主意,宁可整夜坐在看台上,也不愿冒被拒绝的风险。但是我决定直面挑战。
“我去邀请他。”我勇气十足地说着,转身向体育馆对面走去。穿过体育馆的路仿佛没有尽头,我感觉得到朋友们的注视像烈火烧灼在背上。转眼我就到了。我轻轻地拍拍杰森的肩忸怩地开口:“嗨,嗯,请你跳支舞好吗?”
沉默。他的眼睛睁大了一些,看得出脑子里正寻找借口。最后他回答:“实际上,嗯……我没打算跳这支舞。”
这句话是粉碎性的打击。但我装出无所谓的样子,平静地答道:“没关系。”在他道歉之前,我已经转过身,轻快地走回看台。
在我的生命中有成功也有失败,但是不会有遗憾,因为我知道,我不曾辜负生命中的每一刻,为了成功有时必须承受失败。与其虚度整个舞会的时间,冒一下被拒绝的风险对我更有吸引力。我没有辜负这一段时光。
几分钟后,另一支舞曲响起,令人惊讶的是杰森正朝我走来。
“嗨,愿意和我跳下一支慢舞吗?”他腼腆地问。
我的手激动得有些发抖。“好,好极了。”我答以胜利的微笑。
“8岁时,我得了甲状腺癌。当时,我爸拿到诊断书,‘扑通’一下晕坐在地上。从此,我躺在病床上大把大把地吃药,一次次地打针化疗,头发都掉光了。爸妈带着我在黑龙江四处求医,花光了家里全部积蓄,但病情却急剧恶化。我脖子上的肿瘤越长越大,丑*。肿瘤压迫气管,我呼吸困难,连睡觉都得坐着。在家人的精心照顾下,我坚持了8年。16岁时,爸妈带我来北京看病,检查的结果是:甲状腺癌晚期。当时医生说我活不过6个月,所有的`医院都不愿接收我……那时,‘能够活下去’是我最大的愿望。”
王威抬起头看看秦奶奶,说:“来,您换一只手。”她接着讲:“2008年春节,听着热闹的鞭炮声,我庆幸自己又赚了一年,但我也接到了病危通知。当时,我一个人躲在卫生间里大口地吐血,胸膛里像火烧一样难受,似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人要走了,我能做点什么呢?我想起给《星光大道》写信,希望栏目组帮我完成最后一个心愿我要捐献遗体。我登上《星光大道》,唱了一首《阳光总在风雨后》。在整个录制过程中,我没有流泪,只是微笑,我要为病痛中的人加油,也想告诉拥有健康的人保持健康、珍惜生命。2011年12月19日,在家人的陪同下,我终于在同仁医院签下了遗体眼球捐献志愿书。
《星光大道》的节目播出后。我接到了一位特殊观众打来的电话,他就是煤炭总医院的王明晓院长。王院长说:‘王威,你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还想着帮助别人,如果你就这么离开了,作为医生我很不甘心。哪怕只有一线希望,我们也要尽全力挽救你!’很快,我住进了煤炭总医院。经各科专家会诊,检查结果是:甲状腺癌晚期,双肺弥漫性转移、*转移、骨转移。医生们说手术风险非常大,我很可能就下不了手术台。手术还做么?我妈握着医生的手恳求说:‘手术你们尽管做!我把孩子交给你们了。’当天,手术进行了6个半小时,医生小心地剥离开与肿瘤纠缠在一起十几年的血管和神经,从我的脖子里取出了10个肿瘤,最大的比我的拳头还大。手术成功了!睁开眼睛的那一刻,我一个劲地傻笑,连泪水都觉得是甜的。
出院前,王院长来看我,说:‘孩子,以后有什么打算?’我说:‘是你们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我也要像你们一样,救死扶伤,帮助需要帮助的人!’王院长推荐我上黑龙江鹤岗卫校,学校破格录取了我,还免除了我的全部学费。2012年7月,我毕业后回到了煤炭总医院,成为心脏中心的一名护士。过去,我是病人,被人照顾;现在,我是护士,照顾病人。这种转变多有意思、多令人高兴啊!”
说到这,王威甜甜一笑:“奶奶,您说是不是呀?”秦奶奶和病房里的人都说“姑娘,你太不容易了!”大家叮嘱王威:“你现在也得注意身体啊!”王威感激地点点头。
2013年初,王威进行了身体系统复检,结果很好:血液中的癌细胞没有了。医生说:“王威现在的状态是健康的。她创造了奇迹!”而坚强、乐观的妈妈说:“这场病也许是*给王威一个化了妆的祝福。生病那些年,女儿可遭罪了,模样连我看了都觉得丑。现在,女儿健健康康,越长越漂亮,还有一份心爱的工作,我跟女儿一样,高兴!”
5、中秋节关于吃月饼的故事范文 中秋节吃月饼的故事100
月饼,又称胡饼、宫饼、小饼、月团、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沿传下来,便形成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月饼,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太师饼”,此乃月饼的“始祖”。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引进芝麻、胡桃,为月饼的制作增添了辅料,便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饼,名曰“胡饼”。
唐代,民间已有从事生产的饼师,京城长安也开始出现糕饼铺。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匈奴得胜,八月十五凯旋而归。当时有人经商的吐鲁番人向唐朝皇帝献饼祝捷。高祖李渊接过华丽的饼盒,拿出圆饼,笑指空中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说完把饼分给群臣一起吃。此时的“胡饼”已与现在的月饼无大异。
据说,有一年中秋之夜,唐太宗和杨贵妃赏月吃胡饼时,唐太宗嫌“胡饼”名字不好听,杨贵妃仰望皎洁的明月,心潮澎湃,随口而出“月饼”,从此“月饼”的名称便在民间逐渐流传开。北宋皇家中秋节喜欢吃一种“宫饼”,民间俗称为“小饼”、“月团”。苏东坡有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怡。”宋代的文学家周密,在记叙南宋都城临安见闻的《武林旧事》中首次提到“月饼”之名称。
只是到了明代,中秋吃月饼才在民间逐渐流传。据悉,吃月饼之所以在民间广为流传,还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有关。当时正值元朝末年,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各类反抗活动纷纷涌现。朱元璋借此机会,便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很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中,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同时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果然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大获成功。
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后来,朱元璋终于把元朝推翻,成为明朝的第一个皇帝,自然更加重视吃“月饼”的习俗,每到中秋佳节,必定分发月饼,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此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再后来,一些地方还形成了很多特殊的中秋习俗。除了赏月、祭月、吃月饼外,还有香港的舞火龙、安徽的堆宝塔、广州的树中秋、晋江的烧塔仔、苏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托球舞等。不论怎么变,只是庆祝节日的形式与活动的方法有了丰富和深化,吃月饼的习俗却一直没有变。这其中的奥妙,是否包涵了对推翻元朝统治、打败异族的喜庆与祝贺,我们不得而知,但依据传说的内容,显然是与朱元璋的“月饼起义”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31th.cn/articles/601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