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太白杂言》的诗词赏析
徐积
噫嘻欷奇哉!自开辟以来、不知凡千万年,
至于开元间,忽生李诗仙。
是时五星中,一星不在天。
不知何物为形容,何物为心胸,
何物为五脏,何物为喉咙?
开口动舌生云风,当时大醉乘游龙。
开口向天吐玉虹,玉虹不死蟠胸中,
然后吐出光焰万丈凌虚空。
盖自有诗人以来,我未尝见:
大泽深山,雪霜冰霰,
晨霞夕霏,万化千变。
雷轰电掣,花葩玉洁,
青天白云,秋江晓月。
有如此之人,有如此之诗!
屈生何悴?宋玉何悲?
贾生何戚?相如何疲?
人生何用自缧绁,当须荦荦不可羁。
乃知公是真英物,万叠秋山清耸骨。
当对杜甫亦能诗,恰如老骥追霜鹘。
戴乌纱,著宫锦,不是高歌即酣饮。
饮时独对月明中,醉来还抱清风寝。
嗟君逸气何飘飘,枉教谪下青云霄。
大抵人生有用有不用,岂可戚戚反效儿女曹!
采蟠桃于海上,寻紫芝于山腰,
吞汉武之金茎沆瀣,吹弄玉之秦楼凤箫。
注释
(1)“噫嘻”句:此句连用感叹词,表示高度的惊奇。
(2)诗仙:诗人贺知章赞誉李白为“谪仙人”。
(3)五星:旧称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为五星。传说李白的母亲,梦见长庚星而生李白,世称太白(金星)之精。
(4)屈生:屈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原既放,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5)宋玉:屈原弟子。宋玉《九辩》有“悲哉!秋之为气也”之句。
(6)贾生:贾谊,汉文帝时政论家、辞赋家,有《陈政事疏》、《过秦论》等著名文章。
(7)相如:司马相如。汉武帝时著名辞赋家。司马相如在四川时生活贫困,曾与卓文君至临邛开酒店,他卖酒,而令卓文君当垆。
(8)缧绁:黑色的粗绳,旧时用以系囚犯。
(9)荦荦:卓越不凡。
(10)真英物:杰出的人物。《晋书·桓温传》:“生未期(一年),太原温峤见之,曰:‘此儿有奇骨,可试使啼。’及闻其声,曰:‘真英物也!’”。
(11)杜甫:与李白同时,小于李白十一岁。杜甫诗集中有赞颂和怀思李白的诗篇近二十首。
(12)乌纱:乌纱帽。宫锦:宫锦袍。李白在江南,穿宫锦袍戴乌纱帽,饮酒行吟。
(13)高歌酣饮:杜甫《赠李白》:“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14)“采蟠桃”句:相传瑶池畔有蟠桃树,三千年开花,三千年结果。
(15)紫芝:灵芝草,*类,可食。《乐府诗集》有《采芝操》:“哗哗紫芝,可以疗饥。”
(16)“吞汉武”句:汉武帝太液池中有金人承露盘。沆瀣:夜间的水气。
(17)弄玉:秦穆公女。其夫萧史,擅长吹箫,能吹奏鸾凤之音,后来两人皆乘鸾凤仙去(见《列仙传》)。
《李太白杂言》,为诗人徐积所写,倾*诗人高度的仰慕之情,塑造出李白傲岸、丰满,俊逸、有气骨的英杰形象。全诗可分为五段。
徐积这首《李太白杂言》,在歌颂大诗人李白的诗歌中,是一首绝唱。当李白在世的时候,任华曾写过一首《杂言寄李白》的歌行,对李白倾*高度的仰慕之情,塑造出诗人傲岸、丰满的形象。而徐积这首杂言诗,除了深情地赞美李白以外,更称誉李白为乾坤开辟以来,最神奇、最俊逸、最有气骨的英杰,呼之为“诗仙”,尊之为“真英物”。与任华所作的诗相比,更有特色。全诗可分为五段。
开头从“噫嘻欷奇哉……忽生李诗仙”为第一段。以惊叹的口气领起全诗,赞誉李白的出生,是从天地开辟以来至唐代开元年间(713—741)的奇迹。作者认为这样的奇才,这样的英杰,是五星中的一颗亮星来到了人间。“是时五星中,一星不在天。”这两句承上启下,展开了下面第二段的九句:“不知何物为形容……然后吐出光焰万丈凌虚空。”这段前四句是神奇的四问,诗人感叹说:如此的诗仙,其外形容貌、其心胸、其五脏、其喉咙,究竟是何物所铸成?其形容有如山岳之高峻,心胸有如日月之光明,五脏有如百花的芳馨,喉咙有如珠玉的清声妙韵,显得十分灵异。后五句是两层设想:作者设想诗仙一开口动舌,便生风云,因而可以在大醉的时候骑龙遨游;一开口向天便吐出玉虹,而玉虹必先蟠屈于诗人*中,然后才能吐出万丈凌空的光焰。这段是从诗仙的本质和壮采奇思的源泉来写的,纯从空灵的虚处着笔;而在诗的第三段,则是以实证虚,引用众多的物象为比譬,使虚实相生,以见诗人用笔的不可羁勒,和他对人生不甘自为缧绁的卓异高风。
诗的第三段:“盖自有诗人以来……当须荦荦不可羁。”前十一个短句,赞美自有诗人以来,未曾见过李白这样的诗人以及李白这样的诗作。在李白的诗中,有深山、有大泽、有雪霜冰霰、有早晨的霞彩,有傍晚的云气,千变万化,异彩纷呈,不可端倪,不可尺度。有时如雷轰电掣,有时如玉洁花妍,有时像青空飘浮的白云,有时如秋江澄洁的晓月,吞吐万象,胸罗四海。自有苍生以来,未见有如此之人,如此之诗。后六句“屈生何悴……荦荦不可羁”,作者认为:有了这样的诗人,这样的诗篇,屈原有什么憔悴?宋玉有什么悲伤?贾谊有什么忧戚?司马相如有什么疾困?他们的作品,都将为之失色;他们的忧虞,只是在人生的遭际当中,把自己自陷于人间世的尘网,而不知从磊落豪逸中自求振拔。他们虽有绝代的才华,但缺乏诗仙李白那种不受尘网牵萦的逸气。
第四段为“乃知公是真英物……醉来还抱清风寝”八句。前四句紧承前文进行小结,指出将屈原、宋玉、贾谊、司马相如和李白相比,李白是不可一世的真英物,他那清峻的诗人骨骼,仿佛耸峙着的万叠秋山。把李白和当时也以能诗著名的杜甫相比,则杜甫如志在千里的老骥,李白如横空高飞的霜鹘,以老骥追霜鹘,是难以追及的。后四句写李白富于豪迈俊逸之气,他在日常生活方面也不同于常人,他戴着乌纱帽,披着宫锦袍,不是高歌,就是酣饮。他对月独酌,举杯邀月,“高吟大醉三千首,留著人间伴月明”。醉了之后,就抱着清风酣然就寝,神完气足,啸傲红尘,这就是伟大诗国的诗人。
第五段为最后八句。前四句:“嗟君逸气何飘飘……岂可戚戚反效儿女曹!”感叹诗人以如此的仙才,如此的逸气,在谪下青云之后,虽然几次承明见召,挥翰龙楼,但盛名为权贵所妒,竟不为时所用,离开长安,流落江湖。作者认为诗人虽不用于时,但大名自有千古,正不必像平常儿女那样为诗人悲伤。作者咏叹至此,又以这段后四句作为余文,设想诗仙自有更宽广的世界,他可以遨游八极,驰骋万里,或“采蟠桃于海上”,或“寻紫芝于山腰”,或“饮汉武金盘之玉露”,或“吹秦楼弄玉之凤箫”,则“将茹万世之清芬,视荣华如尘土,与宇宙而长存,御神奇而终古。”那么诗人留给后人的,就不止“惊风雨”、“泣**”、“咳唾成珠玉”的诗篇而已。
全诗从“神奇骏逸”四字着笔,充分地揭示了李白诗歌的词采壮浪,气到笔吞。中间以屈原、宋玉、贾谊,司马相如和李白相比,用意不在于贬低这些大文人,而在于说明李白除具有惊才绝艳以外,更有其超逸于他人,不受人生拘束的一面。诗人还以当时同享盛名的杜甫与李白相比,但杜甫的诗风和李白不同。“老骥”与“霜鹘”之喻,也显得极为生动形象,不是故作李、杜优劣之论。在历来歌咏李白的诗篇中,徐积的这首杂言诗,是具有独特思致的好诗。
拓展阅读
1、李白《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智慧谋略诗词赏析
圯桥的露水丰沛了决胜千里的兵家
子房未虎啸,破产不为家。
沧海得壮士,椎秦博浪沙。
报韩虽不成,天地皆振动。
潜匿游下邳,岂曰非智勇?
我来圯桥上,怀古钦英风。
唯见碧流水,曾无黄石公。
叹息此人去,萧条徐泗空。
圯桥永远神秘,传说与史实丝丝入扣,嵌入厚重的青石。
圯桥永远亲切,它承载了一个热烈的生命,点化了一个民族的精灵。
公元前219年,博浪沙的草莽之中奔跑着一个青年。他满身尘埃,却仍不失倜傥英俊,他衣衫褴褛,服饰的质地却分明地显示着他并非平民。他就是张良,一个韩国显宦的后裔。
秦王朝大一统格局的建立,彻底打破了他接续祖业的梦想,于是,他悉散家财,访求力士,选择了当时最流行也是最冒险的行刺。他的动机很简单:报国复韩,夺回昔日荣光。
然而,复国的梦想决非铁锥能够实现。当错位的铁锥轰然震响于错位的銮舆,也就震醒了张良狭隘的家族意识。他逃到了下邳,踏上了圯桥。当时人们也许未留意这个更名改姓的逃亡者,但若干年后,人们却惊奇地发现,下邳承纳俊杰的目光竟如此深邃。
有关“圯桥授书”的传说难免会有些神秘的味道,但无论内中掺进了多少附会,我们仍愿相信它的真实,仍愿相信是圯桥给了张良在历史的时空中纵横捭阖的契机。那神秘的黄石老人,那落水的鞋子,那晨曦的露水,以及那句“孺子可教”的赞誉,无疑构成了这则传说的重要元素。后人常常感喟张良在圯桥之上“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苏轼语)的涵养,而我更倾心于圯桥这座古老的建筑本身。圯桥之于张良,不仅是他生命人格的再塑之地,更是他生命意识的重要分野。从这里,他接过了决胜千里的《太公兵法》;从这里,他摒弃了狭隘的地域观念;从这里,他走向了抗击暴秦和楚汉相争的战场。
于是,后来的历史便按照一个既定轨迹行进。在两支力量悬殊的队伍的角力中,是张良让泗水亭长率先敲开了咸阳的城门,令秦王子婴素车白马,开城出降;危机四伏的鸿门宴上,是张良避开刀光剑影,扶助刘邦从密不透风的军帐中全身而退;烈火熊熊的汉中栈道上,是张良与韩信珠联璧合,漂亮地完成“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军事奇谋,从而使刘邦平定三秦,夺取关中宝地,亢实了与项羽逐鹿天下的基础;而响彻垓下的埙声,则不啻一只摧枯拉朽的画角,最终令一代枭雄因张良而自刎乌江,一代汉帝因张良而君临天下。
苏轼在其《留侯论》中,对这位西汉谋士评价甚高: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以待其敝,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而对这位开国之臣,刘邦更是由衷感激:“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外,子房功也。”(《史记·留侯世家》)当这位汉初三杰中唯一从未央宫全身而退的谋臣最终执一把拂尘消失于人们的视野,张良,已经彻底从黄石公的《太公兵法》中悟得精髓。
2、《唐诗·白居易·大林寺桃花》诗词原文 题解 赏析 配图
白居易于元和十二年四月九日(农历)与元集虚等十七人游香炉峰和大林寺,眼看山下已是初夏季节,大林寺却桃花盛开,故写下此诗。诗中揭示了山上山下景物节候有别的自然现象,表现了作者正叹春已归去却无意地在山上觅到一片春光的意外喜悦的心情。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②。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③。
注释
①大林寺:在庐山牯岭西香炉峰顶。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我国佛教胜地之一。 ②人间:指山下平原处。芳菲:原为形容花草芬芳美盛,此用如名词,指鲜花。 ③长恨:常感叹。
这首诗题为大林寺桃花,但却从人间四月写起。点明了时间的同时也写出春去花落的景象。以“芳菲”指春,不光是诗句格式的需要,同时也把春具体化了。“山寺桃花”也是春的具象代表,更是点题之笔。如此两句首尾相接,对比共生,“尽”与“盛开”同置,显得山寺春色之盛,春去的“人间”和“始盛开”的山寺桃花相比较,显得山寺像仙境。
经过对“人间”与“山寺”的不同春色描写,诗人道出了一个新颖别致的推论。春去难留,这是诗人的“长恨”,用在这里意在回顾上文,也是为和下句配合,制造一种突然醒悟的感觉。接下来诗人以“不知”做转,道出下文。一个“转”字把春拟人化了。这个转字读来让人感觉诗人的突悟那么幼稚、可笑却又可信。
这首诗以不同海拔高度的不同地域在同一季节的景色作为描述内容,立意新颖,构思巧妙,再加上极似童稚之语的戏语来凑趣,而富有诗意,平中有奇,惹人喜爱。
3、张雨《太常引题李仁仲画舫》诗词选鉴赏
莫将西子比西湖,千古一陶朱。生怕在楼居,也用着、风帆短蒲。
银瓶索酒,并刀斫绘,船背锦模糊。堤上早传呼:是那个、烟波钓徒?
上片作者用范蠡携西施归隐五湖的传说,称美友人李仁仲的首创湖船用布帆“浮家泛宅”的隐士风范。首句化用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诗意,说“莫将西子比西湖”,用意深婉,全由下句“千古一陶朱”衍生而来。“陶朱”即陶朱公,是人们对春秋越国大夫范蠡在灭吴后携西子泛舟五湖,曾居陶(今山东定陶)时的称呼。那么按理西子是应随范蠡泛舟五湖的,与西湖(成为名胜是在西施故事发生很久以后)没有什么关系,所以“莫将”句立意新巧,事出有因。以下“生怕”两句补出主人修制画舫的原因只是由于厌倦了楼居,所以才因陋就简地用蒲草编成风帆,从此悠闲地过起了水上生活。“风帆”句语本陆游《溪行》“帆蒲挂暮烟”。
下片前三句即写船主索酒斫鲙的日常生活,显得十分轻松潇洒。从“船背锦模糊”一句来看,李仁仲虽然对船作了有意的装饰,但又不求豪华,只是利用旧物而已。这看似漫不经心的随带一笔,却与前两句所示的洒脱疏放相得益彰,充分反映了船主无拘无束、随意放诞的生活情趣。语句则由杜甫《送蔡希曾还陇右因寄高*》“驼背锦模糊”变化而来。结拍两句用岸上人呼,点出“烟波钓徒”,与前“千古一陶朱”遥相呼应。因为“烟波钓徒”是唐人张志和在肃宗朝被贬,退居江湖时的自称,故与陶朱公同为隐逸高士的代表人物,尤其是张志和所作《渔歌子》历来脍炙人口,更使人能引起丰富的联想,从而进一步挑明作者的称誉之意。
4、李白《峨眉山月歌》全诗原文、翻译、注释和赏析
【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平羌:即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源自四川庐山,流经乐山汇入岷江。发:出发。清溪:即清溪驿,属四川犍为,在峨眉山附近。渝州:指重庆。
【鉴赏导示】
这首诗是作者于开元十三年(725)出蜀途中的诗作。诗中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前人对本诗叠用五个地名而不显得堆砌呆板评价很高,这是这首诗的一个显著的独特处。
这首诗是李白年轻时初离蜀地时的作品,意境清朗秀美,风致自然天成。为李白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首句从“峨眉山月”写起,通过写景点明了远游的时令是秋天。“半轮秋”是“秋半轮”的词序变换。用“秋”字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高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思是说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空灵美妙。此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山峡驶去。“辞亲远游”的青年诗人,乍离故土,对故园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写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了。在写法上,全篇以“峨眉山月”*,以山月为触动情思的媒介,引发的意蕴十分丰富,加强了吟月思友之情,令人陶醉,在章法上,全诗共四句,却连有五个地名,而组织精巧,意蕴深绵,丝毫没有堆砌的痕迹,此可看出李白七绝诗艺术上生灵、秀丽的一面。
【鉴赏要点】
[1]名句: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2]意境明朗,借景抒情。[3]意象迭现,形象鲜明。[4]语言浅近,音韵和谐。
5、细雨李商隐的诗词赏析
帷飘白玉堂,簟卷碧牙床。
楚女当时意,萧萧发彩凉。
【注释】:
①白玉堂,指天宫,相传中唐诗人李贺临死时,看见天上使者传天帝令召唤他上天给新建的白玉楼撰写记文。
②碧牙床,喻指天空,蔚蓝澄明的天空好像用碧色象牙雕塑成的卧床。
③楚女,指《楚辞·九歌·少司命》里描写的神女,诗中曾写到她在天池沐浴后曝晒、梳理自己头发的神情。
④萧萧,清凉的感觉。
诗篇一上来打了两个比方。这里将细雨由天上洒落,想象为有如天宫白玉堂前飘拂下垂的帷幕,又象是从天空这张碧牙床上翻卷下来的簟席。帷幕、簟席都是织纹细密而质地轻软的物件,用它们作比拟,既体现出细雨的密致形状,也描画了细雨随风飘洒的轻灵姿态。
接下来,再借用神话传说材料作进一步形容。这里说:想象神女当时的意态,那茂密的长发从两肩披拂而下,熠熠地闪着光泽,萧萧地传送凉意,不就同眼前洒落的细雨相仿佛吗?这个比喻不仅更为生动地写出了细雨的诸项特征,还特别富于韵致,逗人遐想。整首诗联想丰富,意境优美,如“帷飘”、“簟卷”的具体形象,“白玉”、“碧牙”、“发彩”的设色烘托,“萧萧”的清凉气氛,尤其是神女意态的虚拟摹想,合成了一幅神奇谲幻、瑰丽多彩的画面。比较起来,《微雨》偏于写实作风,本诗则更多浪漫情味,从中反映出作者咏物的多样化笔调。
诗篇一上来打了两个比方。白玉堂,指天宫,相传中唐诗人李贺临死时,看见天上使者传天帝令召唤他上天给新建的白玉楼撰写记文。碧牙床,喻指天空,蔚蓝澄明的天空好象用碧色象牙雕塑成的卧床。这里将细雨由天上洒落,想象为有如天宫白玉堂前飘拂下垂的帷幕,又象是从天空这张碧牙床上翻卷下来的簟席。帷幕、簟席都是织纹细密而质地轻软的物件,用它们作比拟,既体现出细雨的密致形状,也描画了细雨随风飘洒的轻灵姿态。接下来,再借用神话传说材料作进一步形容。楚女,指《楚辞?九歌?少司命》里描写的神女,诗中曾写到她在天池沐浴后曝晒、梳理自己头发的神情。萧萧,清凉的感觉。这里说:想象神女当时的意态,那茂密的长发从两肩披拂而下,熠熠地闪着光泽,萧萧地传送凉意,不就同眼前洒落的细雨相仿佛吗?这个比喻不仅更为生动地写出了细雨的诸项特征,还特别富于韵致,逗人遐想。整首诗联想丰富,意境优美,如“帷飘”、“簟卷”的具体形象,“白玉”、“碧牙”、“发彩”的设色烘托,“萧萧”的清凉气氛,尤其是神女意态的虚拟摹想,合成了一幅神奇谲幻、瑰丽多彩的画面。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31th.cn/articles/62115.html